第一篇:乡间小路的经典散文
乡村的路有千万条,条条牵动着我的乡愁。而我最熟悉最钟情最难以忘记的,就是从我家通往场院、通往柿树林、通往苹果园、通往田野的那条乡间小路。这条乡间小路上,留下了我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的脚印,也留下了我的青春梦想。小路弯弯,乡愁满满。
我从记事起,就记得推着一个三个轱辘的学步车在这条小路上嘻嘻哈哈撒着欢跑,其实我那时早就会走了,好奇心驱使着,我和小伙伴总爱闹着玩似的推着学步车在这条乡间小路上跑,路旁边就是几米深的陡崖坡,这让看着我的祖母总是担心,常常迈着“三寸金莲”在后面撵,十次有九次撵不上,撵不上就气喘吁吁地在后面大声吆喝,听到一声紧似一声的吆喝,我这才调转学步车头,小跑着回来,儿时走这条路的时候,总是走不多远。现在想来,这条小路就是我从小的蹒跚学步路,路上印记着我的蹦跳,留下了我的欢笑。路旁有坡,留下了祖母的担心,父母的呵护。这条小路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大人孩子的脚印,铺满了数不清的亲情。
随之慢慢长大,我沿着这条路慢慢延伸,小路分岔了,一路向西,走向我家的柿子树、杏树,在杏树、柿子树下玩耍、乘凉、捡杏、拾柿子、看蚂蚁搬家、追撵“臭大姐”,听“吱吱”蝉鸣,观翩然蝶舞……小路吸引着我辨识了自家的树木,遍尝了水果,充盈着童年生活,感受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和甜蜜。
那时的小路一如一条飘带,不知不觉间牵着我和小伙伴走向了场院,宽敞的、平平的两个大场院自然成了我和小伙伴理想的玩耍天地,在这里嬉闹着、奔跑着、追逐着、叫喊着……无拘无束,任意放纵自己。那时候的其他娱乐节目虽说很少,可不像现在这样拘谨、封闭,自娱自乐的游戏可真多,偌大的两个场院里就成了游乐场,男孩子们滚过碌碡来就可在这里碰钟,“铃、铃”的响声荡漾在场院里,一个个铅钱飞舞在场院里;有的从家里带上楗、楗棍,用楗棍击打起的楗在场院里飞舞,小伙伴们一边观赏着在空中飞舞的楗,一边欢呼;有的从家里带上皮球来场院里玩,在那个年代属新鲜物,没有规则,胡打胡有理,一会儿用手拍,一会儿用脚踢,一只皮球带来了许多人的欢乐。那时的女孩子们也不闲着,结伴沿着小路蹦跳着来到场院里,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男女女的小伙伴把个场院舞动的花枝招展,灵动自然,这都是因为这条小路来的。
沿着这条小路再往里走,走到一个小坡的旁边,就是一片苹果园和一片柿树林,苹果园里有上百棵国光苹果,柿树林里有数十棵柿子树,都是大集体时代的产物。鲜艳的国光苹果、熟透了的红柿子曾勾起了许多人的味蕾,每每到了苹果园、柿树林的时候,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那时的苹果、柿子可真诱人啊!正因为苹果的贵重,村子里派了两个严厉的老头看管着,白天来回溜达着,晚上在小屋里静听着,在苹果院内还赫然立着一块牌子:内有地枪,这两个严厉的老头把苹果树和柿子树看管得真是无可挑剔。我有时沿着这条小路到柿子树下粘知了、听鸟叫,碰巧也能拾到红柿子,嘴里咀嚼着甜甜的红柿子,两眼观望着一片片的柿树林,心里在想着:村子里竟有这么多、这么粗的柿子树,分到个人该多好啊!没过多少年,改革开放了,两个老头两手拍拍屁股回家了,柿子树、苹果树确实像我说的分了,只不过分到几户人家承包了。又过了几年,柿子树、苹果树都不见了,多好的柿子树啊!
我还沿着这条弯弯的乡间小路,走向辽阔的田野,走向高高的山岗,剜野菜、打猪草、割柴草、挖山药、逮蚂蚱、撵野兔、烧山雀、掏老鼠窝、爬树、游泳、打水漂、望大雁……这条乡间小路上留下了我和小伙伴们去时轻装追逐的身影,不时荡漾着欢乐的笑声;也留下了我们背负柴草、身挎菜篮满载而归的身影和气喘吁吁声。有时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就会听到天空中传来“咯咯”的大雁叫声,仿佛在与我热情对话,抬头望去,只见成群的大雁一会儿“一”字排开,一会儿成“人”字形,翩然飞去。因为在前面领飞的大雁都是很有力量的,若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头雁扇动翅膀带动气流,就会使后面的大雁飞起来轻松。兴致来了的时候,我见天空中的大雁飞不齐的时候,也会对着大雁喊上几句“大雁大雁飞得齐,回去见你老大姨。”有时听到喊声,大雁碰巧就飞齐了,我看着齐飞的大雁心里就乐了。
在这条乡间小路上,我看到男女老少忙碌的身影,我看到他们迎着朝阳从这条小路上走向田野,我还看到他们背着夕阳从这条小路上荷锄而归;在这条乡间小路上,我听到暮归的老牛“哞哞”的叫声,悠长的牛歌在小路、村庄荡漾;在这条乡间小路上,我还看到了大集体时代的景象,从生产队里分得了粮食,小车推的,两人抬的,肩挑的,肩扛的……男女老少急匆匆地走在这条小路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有了这条乡间小路,带动了父老乡亲致富。“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后,村民们一齐动手,把这条乡间小路加宽了,平整了,又在路旁的承包地里栽上了红富士苹果树,三五年后,苹果树见果了,丰收了,这里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红艳艳的果园,挂满枝头的苹果露出了红红的笑脸。一辆辆拖拉机、三轮车沿着这条乡间小路,开到了一片片果园的地头边,一箱箱、一筐筐红红的苹果装满了车,一个个果农心里乐,笑意写在脸上,其实他们心里明白,就因有了这条乡间小路,他们才能在路旁的田地里种植苹果,把一车车化肥、鸡粪拉到果园里,再把丰收的苹果运送到苹果收购站、点,远销省内外,这条小路功莫大焉!
前些年,我仍沿着这条乡间小路走向田野、走向果园,我在帮着家人采摘着累累果实,分享着丰收的甘甜。每每走在这充满希望的乡间小路上的时候,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荡漾。我在想,这条乡间小路,曾伴我成长、欢乐,让我度过了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现如今的这条小路,又在承载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致富路上奋勇前进!
乡间小路不直不宽,窄窄弯弯,却让我想了半天。因为,它是承载着一代代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路,这是藏匿在我心中的唯一一条乡间小路。
第二篇:诗歌乡间小路
作者:文坛巨星
原名:王中
本诗属于《一生三爱》
思绪飞快回到过去,我是个小孩,被舅舅牵着手,走在乡间小路中。
他说,你不是我家的人,我说,你是我的兄弟。
走在乡间小路中,或者是夜晚,或者是白天,一切那么随风起舞,以及和谐,以及童年开始害怕,接着喜欢的蛙叫,以及看一看它们跳来跳去。
也相信,一切的奋斗,都会成为神话,我有房,有车,而且,有个美女妻子,也有好些女孩去哭泣,和伤心。
时光变得不紧不慢,却很匆忙,随着滴答的声音,有我,也有我可爱而美丽的女人,可是,我们却互不见面,背地看一看月光,去伤心,去流泪。
偶尔走在乡间小路中,缺少了蛙叫,遗憾的是,也是无能为力的一切,不只是舅舅,亲朋好友都不认识了,众叛亲离,以及在病难中孤苦伶仃的自己。
只是,偶尔,想起了人生中为我哭泣,以及被世俗拆散的情人,而且,那些乡间的小路,就像彼此的爱情,只能祝福,早已无法回到起点,和原来的地方,变得嘈杂,烦躁,只有某个,憔悴的,无人安慰以及扶持的身影,离去。
第三篇:《乡间小路》教案
《乡间的小路》音乐教案
一、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实践与鼓励创编,人人动手搞创编,为歌曲伴奏,鼓注重个性发展,以个人形式进行表演唱,其中更是包括的学科的综合,突出了学生的本位,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二、教学内容:
1、唱《乡间的小路》
2、听校园歌曲和《春游》
三、教材分析:
《乡间的小路》是台湾著名音乐人叶佳修代表作品,由内地首席女歌手朱逢博和我国美声唱法代表性歌唱家施鸿鄂先生引入大陆并唱响。《乡间的小路》是一首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原作为叶佳修词曲兼演唱。当时“乡居岁月”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一大主题,叶佳修是这一主题的领军人物。他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歌咏乡间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涌动着欢乐与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无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童真明晰清纯。《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四、教学目标:
1、聆听和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家,根据 《乡间的小路》进行创编,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
2、能清晰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边打拍子边唱歌曲,表达自己对农村的爱。
五、教学重点:
较熟练的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
六、教学难点:
理解、表现《乡间的小路》的情感内涵
七、教学准备: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琴、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校园民谣吗?你们听过的校园民谣有哪些呢?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和老师感受一下吧。师和音乐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在萨克丝《归家》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诵《乡间的小路》,体会歌曲意境。歌词里所描写的景色多么迷人啊!你看“乡间的小路、暮归的老牛、蓝天、夕阳、云彩,”还有“牧童的歌声、笛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惬意,不管我们有多少的烦恼惆怅,只要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们都会随风飘散,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么优美如诗、风光如画的歌曲,让我们再聆听一遍,请大家一边视听一边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给你的情绪感受都是一样的吗?播放歌曲视频视听感受。
3、新课
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情绪如何、歌曲的重拍在哪?是几拍子?(第二遍聆听)
(2)学唱歌曲A部分旋律,前16小节。(3)用“啦”字哼唱歌谱。(4)跟琴哼唱歌词。
(5)歌曲情感处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播放视频乡间的小路,看有哪些景物,对比身处乡间和城市的环境,引导学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
(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歌曲理解与处理,感受并对比竹笛演奏的不同风格的不同小路(理解、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乡村风格。)(1)欣赏歌曲《乡间的小路》,边听边用脚轻踩拍子,注意重拍。(8)带着情绪演唱全曲(轻松的活泼的情绪)
4、分组表演并创编
学生分成四组,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处理歌曲。如:对唱、表演唱、小合唱等。教师对每组的表现做鼓励性评价。
九、创作与活动
1、根据歌曲《乡间的小路》,编排歌表演。
2、教师作伴奏,邀请学生表演自己的作品。
十、欣赏《春游》
十一、本课小结
现在好些美丽的乡间正在遭受破坏,污染。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大自然的义务。请同学们宣传环保,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园!
十二、拓展总结
1、同学们,7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的流行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到了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陆也开始流行校园民谣了,今天我们就来聆听几首当年比较流行的歌曲片段,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听完以后,请大家思考:今天这节课上我们所欣赏和学唱的歌曲,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播放歌曲视频《外婆的澎湖湾》、《赤足走在田埂上》片段。
3、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校园民谣的一些特点。(出示课件)通过对歌曲情绪、速度、旋律的进行等方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总结。
4、同学们,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流行歌曲,这是时代的记忆。尽管时间流失,尽管容颜改变,但这清新自然的音乐依然会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在学生齐唱《乡间的小路》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第四篇:乡间小路诗歌
很多次
很多次
当心很累很累的时候
就思念
思念回到自己乡间的小路
那条小路
一端牵着自己
灰暗的木屋
一端牵着自己
劳作的田野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春耕、夏耘、秋收
小路
泥土的气息
春草的葳蕤
打湿的脸盘
散架的疲惫
笨重耕牛深深的脚印
小路泥泞而忙碌
蟋蟀在小草丛里偷偷冒出鸣叫
弯镰在其身上刻下岁月的痕
亘古不变的劳作
无法改变小路的节奏
小路的泥土
闪现委屈的光秃
虽是劳累
小路在月光下留下回家的温暖
虽是杂乱
但氤氲小草的芬芳
虽是泥泞
但在恬静的田园延伸
虽是狭窄
至少能承载声声蛙鸣
虽是落寞
但有一隅信任的天空
和自己寻找岁月的坦然
让脚板与大地肆意地倾诉
天真与无邪
都留在了那条小路
再回首
再重温
只有岁月的挽歌
嵌在故园的记忆里
不忍离去
乡野、明月、小路
都是灵魂里安静的音符
解读岁月静好
解读一路忧伤
原来
相间的小路
仍然在天涯另一端
等我轻吻它的深沉
并赐给我芳草的露珠
第五篇:《乡间的小路》教案
《乡间的小路》
教学内容:学唱 教学目标:
能用轻松愉悦的歌声表达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跳跃和抒情连贯的歌声对比演唱出段落的情感递进层次。
教学难点:头尾重复的两段能用声断气连的演唱技巧演唱出走在乡间小路上的轻松愉悦;中段能在紧凑的节奏、快速的速度下运用急吸急呼的呼吸方法,用抒情连贯的歌声抒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台湾的校园歌曲代表人物之一叶佳修的一首有名的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叶佳修的另一首有名的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请同学们听听看,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赏析新歌
1、初听歌曲,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歌曲的感受,重点交流歌词内容,以及歌曲的演唱形式、音乐情绪(轻松活泼、领唱和齐唱)
2、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歌谱中蓝色部分,教师示范第一段中唱到蓝色色块处拍两下膝盖。第二遍教师在音频伴奏下范唱,带领学生边听边
跟随音乐轻唱,并在蓝色色块处用自己喜爱的节奏拍打膝盖,强调拍膝盖的声音要小。
3、师生同唱,要求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思考歌曲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歌曲的结构)
A+B+A+结尾,点出本段情绪(A段悠闲自在、B段激情飞扬。)
三、学唱歌曲
1、分段进行逐句教唱,关注学生的演唱声音、情感,有针对性进行示范、指导。
2、引导学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跟着钢琴伴奏学唱。鼓励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教师做出小结。
3、师生跟钢琴伴奏接口唱。
4、听不同版本的演唱,分析演唱的速度和情感,并尝试模仿体会情感表达的不同(齐豫版本和齐豫与叶佳修合作演唱的版本)师:这首歌还有其他版本,让我们听听其他版本是怎样演唱的?和学生一起分析速度和演唱情感,作出点评。
(1)赏析齐豫独唱版本:速度慢,抒情见长中让人感受浓郁的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怀旧。总结时突出两点:①齐豫的声线优美,更适合这样的歌曲处理方式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②成人和儿童不同年龄特征下的音乐审美:童声版速度较快突出孩子天真、活泼心理特征下对乡村生活的喜爱,成人的抒情更体现出大人们的成熟、稳健的心理下的悠然自得。
(2)用齐豫演唱的较慢的速度伴奏下让学生去跟琴伴奏演唱,并交
流感受。
(3)赏析原创叶佳修和原唱齐豫的合作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分析歌曲的速度、节奏、情感的变化:①速度为中速,节奏变化有三处:一为 “还有一支短笛在吹响”中的“在”后半拍休止,二是“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中的“任”字在后半拍就入,第三处为两段的中间拖长两拍。情感表达更加生活化,没有过多的艺术夸张手法。(4)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钢琴采用这个版本的速度、节奏、情感进行演唱。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