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

第一篇: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理学的规律,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笔者这里所说的实验是广义的地理实验,它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观测、地理演示、绘制地图、地理制作、地理参观、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遵循可行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探究初中地理课堂的实验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科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情境,激发实验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利用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每年的五月份都要组织学生“步行运河畔,倡导绿色出行”活动,利用这个社会大课堂活动笔者布置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比如运河的起止点、运河沿岸植被类型、不同河段采取水样观察水的污染状况、分析原因等一些实践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是在课堂环境中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讲到地图三要素时,要求学生在桌面上的相同位置摆上相同的学习用具,再在不同大小纸张上画桌面示意图(要求纸张四周要留出两厘米的页边距),利用这个实验活动来探究比例尺大小与所绘区域内容的详略关系。

设疑猜测,提高实验学习的探究性教师要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结论,利用实验来验证猜测的正确与否,使得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比如前面提到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实验。首先提出问题:一是烧杯中等量的水和细砂,放在太阳下晒30分钟,哪一个温度高?将水和细砂移入室内10分钟后,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二是然后做这个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并且进一步设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体现了海洋和陆地的什么特点?三是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探究性。所以,在实验教学之前,我们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去探究,以此提高实验的探究性。参与设计,提高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例如:在研究北运河水质状况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调查、试验等方法。首先给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方案,最后由老师进行修改。之后各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进行北运河水质的调查研究。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符合课标基本理念,构建了开放的地理课程。自主与合作,体现小组合作优势比如前面提到的地球的运动。在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两人一组,利用2个地球仪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在实验中一名学生手扶地球仪平放在桌子上充当太阳,另一名同学手拿地球仪一边自转还要一边绕太阳公转。实验操作之后两名同学完成填表总结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在这个实验活动中,可以说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学生通过实验,更明白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轨道。注重学科技能,开展实验教学强化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课堂上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比如观察模型、标本、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向学生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如:在讲地球的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地球表面光热分布的影响.首先提出的观察任务,当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时:观察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当沿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昼夜状况如何?其次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和分工,如:在这个实验教学中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手持电筒(代表太阳)一名同学手持地球仪(代表地球),还包括强调地球仪如何摆放、演示动作如何做规范等等。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再次要求观察的步骤有序,也就是按照观察任务一步步去观察。最后要求观察总结要认真,也就是要把观察到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在这个实验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强化培养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就像理、化、生实验一样,很多地理实验都会产生一些数据,如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呢?例如学习世界海陆分布时,不同半球间和同一半球内海洋和陆地到底孰多孰少呢?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了一个实验,学具是用珠子粘成的世界海陆分布图。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将这些珠子按照颜色不同区分出海洋和陆地,再按照不同的半球摘下来。其次,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

数数、计算百分比、填表。这一步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再次,分析统计结果。不同半球间海陆分布均匀吗?同一半球内海陆分布怎么样?这一步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最后,还要求学生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加工、绘制出世界的海陆百分比。这一步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表面海洋多于陆地的结论,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于数据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针对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有目的、有层次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分析和表达,我想一定能提高学数据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整合能力强化培养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归纳的能力。例如在讲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降水因素的一个实验教学例子。首先要准备实验教具(A、B两块冷玻璃板、C一盆热水、D一台电风扇)做一个实验:将冷玻璃、热水盆、电风扇放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打开电风扇吹向热水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冷玻璃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当然可以看到水珠,接着我问B、C、D三处条件有一处不具备,还能在B处形成水滴吗?由学生分析并做出判断。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影响降水的形成因素:也就是需要动力输送、湿润的空气、遇冷成云致雨。紧跟着我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B处的冷玻璃板移至A处,同样的时间后,玻璃板上的水珠与B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A处冷玻璃上的水珠少于B处,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归纳的能力。强化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关注这个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更能强化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北京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课下实验作业,让学生收听北京电视台晚上7点之前的天气预报,并将北京市不同地区的气温值纪录在北京市地形图上相应位置,让学生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于气温高低的影响。这不仅强调了实践活动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更强调了学生对于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像这样的例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很多的。挖掘知识内容,开展实验探究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内容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比如说板块运动、地质断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很多实验,例如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探究昼夜交替现象,还有利用石膏球、白纸、台灯探究地球形状对地表获取光热的影响等。这些实验都是将间接的、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接、形象的,帮助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解。利用模型理解大空间问题比如说全球范围内的海陆分布、地形特征,中国范围内的地形分布、政区分布,甚至全球的大气运动等。

学生很难看到这些内容的全貌,因此掌握起来就变得困难重重。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大尺度的空间内容微缩到学生可视范围内,再学习它们的空间分布,就会变得容易。我们可以利用地理实验中的模型制作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类型时,设计了地理实验:制作中国地形模型。让学生自由分组,各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橡皮泥、陶泥、米粒……)在空白的政区图上制作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各阶梯的分界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都很兴奋和积极,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中国的主要地形、地势特点。将抽象概念具体到真实的实例中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内容时,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等高线、山谷、山脊、陡崖等,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的经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做法。要求学生利用陶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要做出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峰五种地形部位。然后用刀从下到上每两厘米的垂直高度依次切成几块。再将切面涂上颜色。最后将切成的几块依次摞在一起。使学生在做中学,亲身体验中理解等高线、山谷、山脊等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把漫长的演变过程放到课堂中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球演变的过程,比如地壳的运动、大陆的漂移就属于这类地理内容。它们往往需要几亿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出变化,我们人类不可能等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要了解这个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做地理实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观察地理实验感受漫长的演变过程。比如我们知道世界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格局经过漫长的变化,演变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由于太漫长,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由此我采用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

用实验展示人地关系问题例如在学习乡土地理时的例子,任务是调查家乡的河流,认识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笔者做了如下的课外考察活动:一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条河流(北运河)中取水样并将水样倒入烧杯中。在另一个烧杯中放等量的自来水。二是在两个烧杯中养同样大小的金鱼。三是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结果。四是揭示河流出现的问题。五是分析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在这个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考察和亲自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认识到家乡水源污染问题及与当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于人地关系的理解,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观察真实的地理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差不多每一件事都与地理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就可以揭示地理规律,地理特征。我们将这些地理现象作为观察、考察的内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例如生活中影子的变化就可以说明地球的运动以及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对温度的影响。所以我就设计地理观察实验,有三个问题:一天中学校旗杆的影子长短有什么变化?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变化?气温有什么变化?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来做观察记录,分析观察记录可以知道影子长短的变化说明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角度有所变化。影子方向的变化说明地球是在自转的,气温的不同说明由于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所以造成温度的不同。总之,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是一种利用直观、形象的地理实验来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堂依据可行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第二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韦志榕:对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课改回顾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抓手”————课程改革 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统筹个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统筹校内外阵地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4)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另一重要的学科特性,由此形成的区域认知也是我们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何落实区域认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认知落实到区域地图上。

三、核心概念

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筛选出以下核心概念: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四、课程方案

1、必修两册书,必修1和2,各2学分

2、选修1: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

3、选修2:自然方向的天文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文方向: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生态保护、政治地理

技术与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野外考察。

说明:选修1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1打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方案

高一:地理生物结业

高二:所有科目等级考试

高三:等级考试取最高分

第三篇:实验教学论文:实验教学 地理科学素养 培养 原则 策略

实验教学论文:基于实验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地理实验教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特色教学方式,其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中有着常规地理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笔者将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科学素养有机结合,探讨了如何以实验教学为载体来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笔者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建构了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界定了地理科学素养的含义及其结构组成,阐述了地理实验教学的含义及其分类。分析了地理实验教学在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从而将二者有机结合。第三部分为理论探讨。探讨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杜威“做中学”及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分析了影响地理实验教学选择的主要因素,列举了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第四部分为国外借鉴。分析了美国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实验设计的特点,以及英、德、法等国实验教学的特点,从中获得启示。第五部分为现状调...【英文摘要】Cultivate modern citizens with the necessary geographic literacy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geography courses,geographical scienc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eographical literacy, cultivate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geography.Geographic experiment is a fe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and it has some advantages that other regular teaching can not match.The author combined Geographic experiment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geographica...【关键词】实验教学 地理科学素养 培养 原则 策略

【英文关键词】experimental teaching geographic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ure principle strateg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实验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5-611-20状13-18处19-2020-28Abstract6-7

图表目录

10-1

1摘要

0.引言0.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0.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2 国内外研究现18-19

0.4 创新之1.地理科学素养及地理实验教学概述1.1 地理科学素养的含义及结构组成20-2

21.2 地理实验教学的含义及分类22-24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作用24-27

1.3 地理实验教学在地理小结27-2828-3

42.地理实验2.1 研究的理论教学中地理科学素养研究的理论探讨

基础28-3131-3334-3934-37小结38-39调查39-5139-4449-5151-74则51-53策略53-73小结

2.2 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分析33-34

3.国外地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探析3.1 美国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实验设计的特点3.2 英、德、法等国地理实验教学的特点37-38

4.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现状及地理实验教学现状4.1 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现状调查4.2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44-49

小结5.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5.1 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原5.2 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小结73-7

46.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

6.1 实验目的6.4 具体

7.在校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实证研究74-81746.2 实验群体74

6.3 实验变量74做法74-78结论81-8

36.5 实验结果78-79附录83-90

小结79-8

1参考文献90-93致谢94 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93-94

第四篇: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2013-07-03 分类: 教学交流 作者:walter-75 阅读:23845

纵观近年新课程标准卷文综高考历史学科试题,材料新,情境新,信息容量大,能力立意要求高,试题的规范性、科学性日益提高,而历史学科成绩每况愈下,成为制约文科学生高考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困惑。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学生缺乏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所谓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概括地说包括学生基本历史知识贮备、科学的学科思维、正确的观点方法和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从目前高考看,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思维的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是四个能力目标的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结论和探讨问题。

因此,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应成为教学过程和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向,从而使其成为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高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

1.学科基础知识。虽然高考试题远高于历史教材,但源于历史教材,学生学科素养的根本源于学科基础知识,因而,熟练掌握和运用学科基础知识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素养。

2.学科思维。历史学科问题的认识往往需要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的学科思维遇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思路。其中最基本的是哲学的思维、历史的思维。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因与外因、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等。

3.学科能力。依据考纲要求和题目考查实际,学生需具备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分析、判断、比较、说明、论证、评价等基本能力。具体体现为《考试大纲》的四个能力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调动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4.多元科学史观。多元科学史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是目前高考考点考查的学生基本素养之一。多元科学史观包括唯物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科学运用多元史观是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依据和出发点。要求学生掌握多元科学史观的基本内涵,并能对其准确熟练地运用,科学地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

5.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历史学科的目的在于“以古知今”“以古鉴今”,关注现实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之一。因此,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做到古今对比,古今贯通,以古知今,以古鉴今。

6.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考历史试题素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除历史学科本身直接相关的材料,往往还涉及文学、政治、艺术、科学和现实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储备扎实的历史基本知识,而且储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储备广博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解决才会得心应手。

7.较强的持久学习潜力。历史教学重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展学习潜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考担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考查也成为高考能力立意的目标之一,较强的持久学习潜力是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以本为本,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教材基础知识。目前高中历史教材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作为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素材形式多样,信息量较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首先要紧扣课本,用好课本,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布点连线,纵贯横联,立体构建起充实丰满、有血有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基本历史知识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2.课堂教学是平台。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平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优化结构,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尤其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学科思维、观点、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3.过程与方法是关键。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点目标。对老师而言,即怎样实施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有科学的计划、引领、点拨。对学生而言,即重在体验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总结一般性规律。

4.强化训练是途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练习实现,既包括课堂练习,又包括课外练习。在课堂练习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谈话、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辩论、题目检测等形式开展。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开展阅读、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活动实施。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搜集资料,进行科学整合,针对性地、科学地设计为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训练,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5.及时反馈,科学评价是动力。课堂及课外的练习都要求老师及时反馈、科学评价。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握实施过程的推进和目标的变化,也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感,从而稳步推进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开展。

6.有效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极其艰难复杂的工作,主题是学生的提高,主导整个过程的是老师。学生在思维、方法、能力诸方面尚有欠缺,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师生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应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水平和能力、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但这一工作是艰难复杂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教师转变观念,科学探索,积极实施,坚持不懈,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第五篇: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下载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一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地理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 ——王伟吉 论文摘要:对于刚刚接触地理学这一学科的中学生来说,地理着一学科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要想很简便的掌握这一学科,关键是要掌......

    七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七年级地理教学论文 万宁市第二中学 杨玲 空间感知能力也就是个体对三维空间的事物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和其运动状态的整体理解和判断能力。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章节都或......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主科科目,但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这门学科较难,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主要是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范畴,且形式较为抽象化,学生的思维若不够敏捷很难掌握学习物理的......

    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论文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深化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化学教......

    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培养》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对初中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教学必须注重能力和品格的培养,讲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文章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常见教......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大荔县冯村镇新庄小学 柴江红 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的核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