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与表达杂文随笔
我向来不爱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东西,因为能引我动笔去记的必然是—美,或者说的通俗常见些—美的事物,而美的感觉只需藏在心里边好,若是拿出来掰开了,揉碎了给别人品评或者放在那里给自己感叹,变像拨开了美人的面纱,去了那层朦胧的美感。
上一段用了五个“美”字,可见这篇文章并不完全算一篇观后感,而更像是对美的评述。而谈美,便不得不提“表达”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人都在试图把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表达给后人,而在中国“美”孕育出了泱泱五千年诗歌文化,诗歌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字字言美而句句不提美字似乎也成了含蓄表达的惯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先秦的伊人与真实的世界隔着江面上一层薄雾,她的美是隽永的神秘,千古未有人言其不足,只是感叹——太美,美的虚幻,美的不真实,这样看来太史公把诗三百全看作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倒也有失偏颇了。
而现今人读诗却多半不是为了理解先人们对美的表达。说起来也可笑,当初最早把诗歌编入教材列入考纲的人一定没想到会形成如今,“背诗?当然是为了考试”的尴尬局面,也有人说背诗歌,最起码可以提升一点审美水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江面上飞过去鸟的美景,脑子中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鸟!好好看!”可见背住了,也算是积累住了。诗歌留在脑子里总不是件坏事。
但一个时代总要有些人是能够理解先人所言之美的,于是他们成了诗词爱好者。近几年。类似“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的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说是引发了“背诗热潮”也不为过,但很多家长便以此又开始逼孩子背诗,好出去“秀博学”,于是又陷于功利。
但“诗歌之王”节目似乎又不一样,与其它诗词节目多以“考背诗”的运行方式不同,“诗歌之王”是一场诗歌朗诵会,整个节目给我的感觉就是“寻知己,觅知音”的过程。与千年前抑或就是我们的长辈们的诗人对话,用自己的声音与激情去填满那些墨香温存的的一笔一划。那些世代传承的表达,很多诗也是这样,自己读甚至为了考试而去将其一字不落的背下时内心毫无波动,而听见那段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死去的文字,突然活了过来,血脉中流淌的炎黄龙魂,突然活了过来,从此浩荡奔腾,永不停歇,听完了哪些朗诵,是忍不住要放声喊一嗓子的——壮哉,我泱泱中华!如此,甚好!
话说到这里,新的问题便再次产生——别人对于美的表达终究是别人的。如果你的表达处处带着别人的感情色彩,未免显得太没主见,还是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做例子。若是王勃看见此等画面盛景后想起的只是《诗》《骚》《乐府》中的句子,而不是挥毫泼墨将如画美景致化为无双诗句,今人也许便连借鉴的对象都不复有。
我也写诗,称不上会写,只是觉得诗歌独有的形式美与音乐美,犹适合于抒情,人生在世,总有欢愉和惆怅。孟郊能做出“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范仲淹能做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你为什么不能做出“词侣诗朋,双阙抵千斛”或“斜阳染,最怕不相逢”?
后两句词我既然引上了,便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两句混在一众千古名句中,也难挑出的词,正引自我同班两位好友的诗作,两位都极善吟诗作词,偏巧一位才子,一位才女。一善旧韵,一善新韵。争论总是免不了的,切磋自然也不会少。两人便在自己的进步中带起了一整个班的“诗词热”。我想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善于表达美的人的力量,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第二篇:美人皮杂文随笔
俗话说人靠衣衫马靠鞍。
邓裁缝道这句话是半分不得假,他老人家常常念叨:再标致的姑娘都得置办一身体面的衣裳才算好啊,随便套件脏兮兮的袍子任谁见了都得嫌,干干净净的才能有个好彩头。我和秀儿每回去他家定制新衣总会被念上一两遍,若偶尔遇上他外出挑选布料,老人家的学徒小六来接待,那运气可算顶好的了。
说起邓老先生手底下这个学徒小六,可是个极为俊俏的姑娘。至少在咱们这个镇子里头,除了我上边儿两位阿姐,可没见过第四个这般好看的人儿。
小六虽说没有大姐那般的学问,可是人温柔的紧。又有副笑面,本就生得不俗的面容这一笑,真应了画本里头形容那些貌美佳人的句子,俊俏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直把延哥哥连同那些混小子的魂儿给勾了去。嗳,换做我是男人,败的也心甘情愿呀!比那些神仙妃子还要娇上几分嘞!
秀儿说小六是寅月初三来到清河镇的,到目前也算呆了两个年头了,可是从未见过她和其他人有过多的交集。就连我常去找她说话,问她老家在哪儿,如何来的清河镇,她也总是笑吟吟的闭口不提。
偶然听闻父亲和林老先生谈起外边儿的事情,他说这是孽缘。现在中国内忧外患,硝烟四起,怕是只有咱们这个小小的清河镇未曾被波及。是前朝皇帝太懦弱,如今落得个如此下场。
我是不大懂这些的。把这些事情摆给小六听她也不甚理,独独有一次我提起八路军,她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笑着摸了摸我的头,道:“四小姐以后就会明白。”小六的笑是真的极美,如同素白月辉撒在湖面上,让人无端想起夜里的红莲。可这次不在似花蜜般的甜。
小六戍月甘四离开的清河镇,辞别前邓老裁缝给她裁了件旗袍。黛色底子,墨色滚边。上边儿是他托芷兰姑姑绣的蝴蝶群,银线串着白珠花,盘扣是王婆家的树枝扣。小六穿着这件旗袍上了李伯的马车,我站在送行的人群里有些喘不过气来,她向我挥了挥手,眉眼间的欢喜是怎样也藏不住的。
第三篇:五月,遇见美杂文随笔
岁月的青藤爬上了五月的窗,风帘带香的时候,总有一些花间的幽梦来扰,乱了心情,美了心境;也总有一些山水间的故事,静静地等着与风交流,从此,花迷了眼,香醉了心,沧桑的世界,谁又肯拒绝这些时光赐予的温柔呢?
和了眼缘,闻着花香,耳边偶有几声鸟鸣,啾啾声中,不知道自己是刚醒来,还是刚刚准备沉醉其中?或许,我已经忘记了远方的诗意,只是贪图着现在的苟且,欲罢不能了。
夏已深,光阴不曾负我,我怎肯负了光阴?在柔软的风里小憩片刻,在婆娑的树影中勾画斑驳,用斑斓色彩装饰我的梦,然后,我笑了。对于生命来说,露出开心的笑容,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感恩,感谢。我赠时光以微笑,时光予我以温柔,若说岁月的善良在山水之间,那么沧桑的人生因为遇见美好而柔软。美无言,暗含着因果,心态好,风景就美,心情也好,如此循环往复,久而久之,生活也就随了人意。
世界很美似琉璃,我心澄澈似流水。不说世事无常,不说岁月薄凉,冷暖的日子,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花开花落,美的时光自然会留在岁月里,落在心底,暗香萦绕着,似乎让生命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香气,馥郁迷人,魅力四溢。
贴近生活,悲欢各异,崇尚简单,做一个安静的人吧!安然地去读这个世界的美好,直至读出岁月的安良,才肯罢手。其实,理解这个多变的世界也并不难,用一颗简单的心去品味,用心感悟世间的善良和宽容,真诚地活着,那么,生活里的小欢喜、小清欢又怎能会少呢?
清欢在手,五月的时光就是一篇散文诗,读雨意,耳边有滴滴答答的雨声;读花开,耳边有窸窸窣窣的感觉;读风与草的对话,浅语轻送,私语呢喃,低语着梦呓。
听着,看着,闲着,最美的风景,最迷人的香,都在生命的内里。也只有内心的颜色才是生命的底色,纯洁、干净、漂亮,才能渲染出生命不一般的色彩,才能读懂世界的美意。
这个五月,我轻语着美好,享受着美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感觉幸福。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妙曼着美好的时光,遇见五月,没有任何的仪式,只有平淡中的默契作为庆贺,从而显得平淡而不乏味。
关于美好的意义,不必多说,遇见就是美!不惊不扰的,红尘有美就在身边,当简单的美盈盈开放时,我已身在美的原乡。
第四篇:爱要如何表达杂文随笔
我怀疑自己身体里缺少一种元素,因为常常感伤。即使在热闹非凡的人堆里,失落也会不失时务的冒出来。有时候真真切切地感到觉心,痛。好痛。
跟儿子告别的时候,眼泪还是掉了下来。无缘无故的,怕被发现,急忙上了车。即使现在想起,泪还是流了下来。
跟人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困难,当然是那种需要真情表达的时候。慢着。为什么
这种表达的欲望如此强烈?是要向世界证明什么?证明从前的不成熟,现在已经忏悔,希望得到谅解?我们好像都在拼命地对对方说“我是对你好的”,等同“我是爱你们的”,我们高声呼唤着,最后只听到自己的心声。
写到这里,似乎有了点思路:倾听。
简单又难做的倾听。为什么这样讲。你发现没有,我们都有好多好多的话要跟人讲,在我们强烈要求个人空间之后,这种渴求变得更迫切。所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倾诉的人,发现对方也是,于是,大家激动地没法真正地静下心听对方在说什么。各自说了一通后,各归各路。
道理都懂,难得的是做到。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吵,因为都在:我好无助。家更是如此,家是用来表达爱的地方,而我们通常拿来讲道理。
很多时候,最好的表达是倾听!
第五篇:残荷之美杂文随笔
在苏州乐园附近,有一片很大的荷塘。每次去探望母亲的时候,总要去哪儿观望一下。这一阵秋风已起,想必荷花都要谢了,没什么好看了。但神差鬼使,我还是走进了它。果然,荷花已经全没了。眼前的景象让人叹息。昔日的风姿绰约已全然不在,茎梗横斜,叶子焦黄,一片凄凉。不由停下脚步,近看远望,对它们行着注目礼。
亭亭玉立走了,清香阵阵没了。只有秋风瑟瑟,香在哪里?美在哪里?这样残败的景像,到底还有没有美感呢?
此时不由想到今中外大家们对美的定义。毕达哥拉斯说美就是“黄金分割线”;苏格拉底说“有用就美”;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丰盛即美”;柏拉图说“真善才是美”;而黑格尔又说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孔子说“仁”,庄子税“逍遥”,王国维说“意境”……
眼前,静静的。看着枯叶匍匐在水里,挤挤挨挨,相互依靠,好像在共同承受着秋霜的重压。
有些已经全然没有叶子,只剩光光的茎梗,或直或弯,折断在水中,下面有了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倒影,形成了几何形状和线条。
有些莲蓬还在荷杆上挂着,高矮错落,就像一个个败坏了的麦克风,色泽灰褐。
偶尔风吹过,它们并不随风摇动,就像凝固的雕塑。
这真是一个无言的场景。
它们无言,它们静穆,他们残缺。它们坦然接受了衰老。可它们构建的线条,仍然优雅婉转,楚楚动人。它们在静静的荷塘里将息,成了一帧立体的画,一首隽永的诗,一支委婉的歌,使人顿生怜惜。
有一种美叫残缺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有一种静叫与世无争。“留的枯荷听雨声”。
诚然,残荷在用枯和败阐述着它的美,它的凄美。它已经支离破碎了,还在顽强地延续着生命,它的命运傲然悲怆,它用生命的绝唱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此刻的荷塘枯萎安宁静谧,就像此刻静静的我站在空无一人的水边。
我似乎感到它们在呼唤生命,感知世界。它并不“出类拔萃”,却在肃杀气氛里抗争;它不一定有“黄金分割线”,却时时在构建生命的线条;它无所谓“善或仁”,却是真;它已经“无用了”,却在藏风纳气,孕育来年的生命;它承认衰老,力争挺立。它并不“逍遥”,却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
在生命终结之时,他们却千姿百态,留给世人最后一幅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