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2: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懂得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

2、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知道长城的作用。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最早营建紫禁城的皇帝是()

A.明太祖B.顺治帝C.康熙帝D.明成祖

2、明长城的东西至点分别是()

A.辽东临洮B.山海关玉门关C.鸭绿江嘉峪关D.山海关临洮

3、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

4、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

A.宫城B.皇城C.京城D外城

5、明长城的东端起于()

A.鸭绿江 B.黑龙江 C.嘉峪关 D.山海关

6、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① 通过活动,懂得怎样去收集、提取有效信息。

② 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信心克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③ 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是否有利于培养你的合作精神?你还获得哪些良好的心理体验?

④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哪些除历史以外的其他知识?

⑤ 在活动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⑥ 注意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请问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2、分析题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阅读以下史料,然后解答问题。

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汉<史记.蒙恬传>

史料二“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汉、桓宽<盬铁论>

史料三“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孙中山先生<孙文学说第四章>

问题:

1.根据史料一中,秦修筑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

2.根据史料二中,汉朝修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人?

3.综合史料一及史料二,秦汉时期如何发挥长城的防卫作用?

4.孙中山如何盛赞长城的功用?你同意吗?

5.有评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劳役百姓,结果导至秦朝早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三、课堂延伸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10分,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整个中国沸腾了!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北京感到骄傲!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2008年除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参与体育竞技外,还将向他们展示这座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古城的历史遗迹和独特魅力。到那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今天就让我们来选拔优秀志愿者。

每一个人的发言人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以虚拟游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形式,当作导游,对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

答案:

1、D2、C3、B4、A5、A6、D

提示:

1提示:见书P115第一段2提示:见书P117地图3提示:同第1题

4提示:宫城(紫禁城)书P1155提示:见书P117

6提示: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辅以找不足之处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答:

1、关于第一个问题:①要了解长城的作用;②知道长城修建的背景;③联系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④对比明清两朝的疆域图;⑤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⑥注意把握民族关系问题。

2、关于第二个问题: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②要考虑故宫营建时明清两朝的国情;③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命名、故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故宫的规模、建筑的色彩、材质和尺度、建筑的风格、太和殿的规模来分析;④从建立到建都,经历两个朝代,两个民族,感受民族的包容性;⑤如此大规模建筑的营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等。

2.分析题

北方的戎狄。匈奴。在地劫险要的地方筑长城,建烽火台,驻兵防守。筑长城好比大禹治水,解除威胁;同意,长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同意-因为征用三十多万人。不同意-筑长城是保卫中国本土,秦亡有其它原因,并非祇因修筑长城。

三、课堂延伸

提示:第一位: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图片有明清北京城和故宫的地图、朱棣的画像,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第二位:①着重介绍故宫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要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图片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第三位:①介绍的内容与三大殿的要求一样,重在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②展示的图片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内外景,坤宁宫的灶王、喜床,乾清宫的东暖阁、正大光明匾等。第四位:①介绍天安门的建筑特点,曾经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天安门的历史意义。②展示的图片有天安门景色、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或影视片段。第五位:①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②展示的图片有历代长城的地图和风光图片。第六位:①介绍长城的著名景点如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注意收集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城发起的保护活动,提出倡议。②展示的图片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的风光照,反映长城问题的照片,社会对长城进行保护的情景,展示倡议书。

第二篇: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

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北京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明长城的修筑,其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被誉为

世界一大奇迹。这两大建筑都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听过甚至有一些学生去过,对它们比较熟悉,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故宫和长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 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六、教学理念与思路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课前准备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为4个协作学习小组。

2、课文内容分解为4部分学习任务,让每个小组根据抽到的内容进行准备:

① 介绍故宫的营建历史及建筑特点。② 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③ 讲解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

④ 介绍长城著名的景点,并谈谈怎么看长城旅游开发。

3、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影视、图片、文字、门票、邮票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评分标准: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大家熟悉的歌曲MTV《爱我中华》先声夺人,渲染气氛,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歌声中体会到,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伟大气魄,调动学生的情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并适当地联系实际。通过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激趣设疑,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上好本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授:

㈠ 跟着导游逛北京

用虚拟游北京故宫的形式,由小组代表充当导游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或网络展示资料,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第一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资料有源于网络的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故宫内景图、朱棣的画像等。

第二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资料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

(二)问题与活动导学

由学生独立自学和合作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合作学习走长城:利用地图,小组合作学习。寻找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并沿着长城

路线由东向西讨论寻找长城几个重要的关口和途经的省市和地区,与地理学科的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不登长城非好汉:看图片、登长城、讲故事。学生自拟长城四季的描写,游览长城

四季的风采,讲述长城的故事传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又联系了语文学科的学习。

3.万里长城永不倒:学生观察长城结构的有关图片,合作学习。讨论“长城从古至今的历史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亲身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样,既加深

了学习的印象,巩固了所学的重点知识,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

旨在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4.我心中的万里长城:展示“我心中的万里长城”创作绘画,学生介绍创作思想,培养

审美能力。从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辩论坛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组自由发言,看哪一个小组收集的资料齐全,能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提出以下问题:

1、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

通过小组辩论,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史为鉴,掌握历史概念。

评价小结 :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2、学生评委公布评判结果。

(四)探究历史、创新学习,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

讲一讲 “不到长城非好汉”,请学生讲一个关于“长城”的小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探一探 探究故宫、长城的建筑奥妙和有关传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

知识。

九、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故宫和长城,还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

劳、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祖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十、反馈练习:

1、选择: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

A 抵御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B 弘扬中国五千年文化

C 组织清兵入关

D 避免便民滋扰生事,使闭关锁国的反映

2、列举:历史上有哪些朝代修过长城?

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

十一、教学反思:

让学生课前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片,充分发挥文化史课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三篇: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授课地点:科技楼四楼多媒体电教室 时间:待定 授课人:林宗付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步骤:

一、调动记忆,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和长城吗?基本没有。你们知道故宫和长城吗?学生或多或少知道。让学生回答,调动记忆。

师:既然大家都了解不多,那么,就让老师当导游,我们一起去游览故宫和长城吧!

二、要了解故宫,先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阅读P119每课一得,简单了解北京的历史。后回到P115。

三、问学生:新北京城的由来?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第一句。注:由来。

教师简单补充;明成祖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封地北平是现在的北京。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即由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文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而削藩,以免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身处危难,于是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随后即皇帝位。不久迁都北京。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有讲到这一段历史。

四、问学生:定都北京的原因。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小字第一段。注:原因。

五、认真掌握北京城的三重:由外向里的顺序,注:京城(百姓)皇城(百官办公场所)宫城(皇帝加公居住)展示北京相关图片资料

六、简单了解紫禁城与故宫的关系。

七、重点掌握故宫的特点。展示故宫相关图片资料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①、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②色彩金碧辉煌③前朝后寝④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气魄宏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⑤数字与九有关,体现九五之尊⑥名称都有仁、和等字体现儒家思想。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①紫禁城之名②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③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④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长城相关图片资料

1、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①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二百年时间。②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看课文图标出相关的内容

3、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中国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4、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6、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关注现实,课堂延伸

展示“今日长城之痛”系列图片,学生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倡议世人爱护长城。课堂练习

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临洮

C.山海关、嘉峪关 D.辽东、嘉峪关 2.迁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神宗

本课小结:

宏伟壮丽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故宫是帝王的宫殿,一方面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横空出世莽昆仑”。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空前雄伟、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千百年来,万里长城一直令华夏儿女自豪,今国际友人赞叹。长城的雄姿、长城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翰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

板书设计

一、明清皇宫

1.修建:由明成祖所建

2.特点: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禁,前朝后寝,色彩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突出传统的儒家理念。

3.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聪明才思想文化。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雄伟长城

1.修建: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2.特点: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目的、起止、地位)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3.影响: 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课内练习: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1.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色?2.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禁,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3.故宫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紫禁城之名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4.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5.红色表示着重尊严,黄色是皇室的标志。.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6.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7.为什么故宫许多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7.突出传统的儒家理念。1.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中国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目的、起止、地位)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3.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4.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5.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四篇: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对紫禁城和长城的介绍,让学生对明朝文化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录象、歌曲、学生充当故宫导游等方式,让学生对紫禁城与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从而感受到明朝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教案(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上一节关于明朝历史的文化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故宫和长城。同学们都去过故宫,也都爬过长城,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或者当你站在长城上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禁城,登上长城,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一、紫禁城

1.北京的历史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元朝。

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扩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演示明朝北京城示意图)

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京城和外城两大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明北京城像个什么呢?(学生回答:帽子)所以老北京也叫“帽子城”。

京城又叫内城,又分为内外三层: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皇城的范围包括了紫禁城、太液池、景山。请同学们想一想,太液池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

皇城外围就是京城。京城内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四面共有9座城门,请同学们对照手中的新版北京市交通图,根据今天的地名来猜想当时这9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抢答。

这九个门的名字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依次在图上显示)

在明清两代,九门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例如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所以走皇辇宫车;皇家派兵打仗,出兵时要走德胜门,归朝时要走安定门,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还有皇家用的水,是专门从西郊玉泉山拉来的泉水,每天傍晚,皇家的运水车都要吱吱呀呀地进到西直门,这是专门为它开的门。其它几个门又都有什么作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考证一下,说不定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呢。

关于这些城门虽然有很多故事,但是到今天它们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正象同学们看到的,它们现在大多已经仅仅只是地名了。由这些城门所连接起来的城墙也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是,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现在的北京地图(演示北京市市区图),城墙虽然没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二环路)并且向外辐射,直至五环路。这也许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吧。也是明清北京城永恒的魅力吧。

纵贯北京全城的有一条中轴线,全长8公里,像是全城的一条脊椎。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正中的正阳门,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故宫的中心,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而止于鼓楼和钟楼。

播放一段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录象材料。

北京城的布局正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称展开,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严谨整齐,雄伟端庄,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而在这条独具魅力的中轴线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清的皇宫──紫禁城了。

3.明清皇宫──紫禁城

下面我们看一张紫禁城的俯视图,先对紫禁城有一个总体认识。

1)紫禁城的规模

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最大的工程就是修建皇宫紫禁城。它的修建前后历时15年的时间,明清两代,一共有24位皇帝居住在这座戒备森严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从它建成之年算起,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了。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简直就相当于中国一座不大不小的县城;民间传说故宫有房间9999间半,后据专家考证,现存房间也有8700多间,简直就又像一个迷宫。紫禁城从建成之日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

我们再来看看紫禁城的建筑群。宫城中的主要建筑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主体,是帝王发号施令、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后三宫”为主体,是帝王日常办公和起居的地方。

“外朝”和“内廷”是当年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外朝”和“内廷”地处整个皇宫群的什么位置之上?

学生回答:中轴线上。

它们不但地处整个宫殿群的中轴线上,也正在当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无处不体现着天子的威严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建筑讲究对称美,在中轴线两侧还分布着东西六宫,是当年嫔妃的住所。

“外朝”、“内廷”与东西六宫既各成一体,又遥相呼应,共同勾画出了紫禁城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统一。

在课前调查中,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去过故宫,但可能是时间久了,或者有的同学去故宫的时候对故宫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到今天,关于故宫,我们也忘的差不多了。那我们正好借今天这个机会,来一次“故宫课堂虚拟漫游”,在我们班几个同学的讲解下,再对故宫来一次“神游”。我们的路线就选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吧。

好,现在“神游”开始,我们全班同学现在都站在了紫禁城的正南门──午门了。那现在就请A和B两位同学带我们进入紫禁城吧。

2)紫禁城的“三大殿”、“后三宫”

(学生讲述略)

出了神武门,我们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景山。景山本身没有什么太妙的景致,但如果我们选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登上景山上最高的一处亭子,就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地震撼,因为呈现在我们眼前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全景。

请学生谈感受,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故宫给你的印象。

同学们都谈了对故宫感受,那古人是如何描述皇宫的呢?我们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句诗来结束我们的“紫禁城之旅”吧。

唐朝诗人骆宾王有一句诗:“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面对明清皇宫紫禁城,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古人所说的“壮”与“尊”呢?

也许在故宫中,面对皇权的尊严,我们多少感到了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感到心情的压抑。但我们登上长城之颠的时候,你的心情会不会为之一变呢?

学生谈感受。

下面我们看一段关于长城的录象,在录象片中,寻找一下你对长城的感觉。

在看录象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修建过长城?

二、雄伟的长城

1.长城的历史:

在这些修筑长城的朝代中,都有哪些朝代曾经大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学生:秦、西汉、明。

这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到达了万里以上,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都曾得到过“万里长城”的美誉。这三代所修的长城,就将近5万里。据估算,如果把用来构筑长城的砖石筑成高五米、宽一米的城垣,其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可见这是多么宏伟的工程!难怪宇航员从月球看地球表面,都可以看到长城的痕迹。

2.长城的作用

那这些绵延不断的城墙在古代到底起到了一些什么作用,以至于从春秋战国一直修到了明朝灭亡。

出示材料(材料略),让学生讨论。

长城不仅仅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条分隔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战线,它更是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顽强抗敌精神的象征。如今的长城,更重要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它的精神,毕竟众志成城才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在今天,长城更注入了自信、进取和创新,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开放的胸怀,勇于参与世界竞争。

无论长城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在今天长城无疑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长城总是在危难之时,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播放歌曲《长城谣》,介绍其创作背景。

提及《国歌》,介绍其创作背景。

也许将来有一天长城的实体会因不堪岁月的侵蚀而倒塌,但我相信长城精神将永不倒!

无论如何,长城是与我们的今天与未来密切相关的,出示两段材料,找学生朗读:

1)“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24日,三个普通的年轻人,董耀会和吴德玉、张元华一起,从山海关出发,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漠,历尽千辛万苦,历时508天,到达明代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完成了徒步走长城的壮举。中国人在长城上留下了人类第一排完整的脚印。”

2)“1972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首次访华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会有伟大的未来„„

从这两段材料,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一些长城与我们今天与未来的联系,找到一些长城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

紫禁城的辉煌与长城的雄伟,是明朝文化的象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节课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再去一次故宫或者是长城,去再一次领略他们的雄奇和伟大。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炎帝B.黄帝C.舜D.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A.21世纪70年代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A.黄帝时B.夏朝时C.商末周初D.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A.尧舜时禅让制B.夏朝的世袭制C.西周的分封制D.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铲除商的残余势力B.保卫镐京

C.发展社会经济D.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称霸C.勾践称霸D.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燕B.韩、赵、魏C.赵、魏、秦D.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多生产粮食布帛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A、甲骨文B.金文C.大篆D.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BC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的急剧变革D.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韩非B.孔子C.孟子D.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A.治理黄河B.兴修灵渠C.大禹治水D.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B.铜钟C.古筝D.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A、43年B.44年C.45年D.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儒家无为而治27.问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爱非攻卧薪尝胆晋楚争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墨家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孔子

兵家以礼治国因材施教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

3答案CDAADDBCBCDBB

题号14***0212223242

5答案CDDAACDADABC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儒家无为而治27.问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爱非攻卧薪尝胆晋楚争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墨家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孔子

兵家以礼治国因材施教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1)群居生活。(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4分)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4分)

29.(1)大禹(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分)

(3)三过家门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贡,划九州,筑九鼎。(2分)

30.(1)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2分)发展经济,改革内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会盟。(2分)

31.(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1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5分)

(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3分)

下载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

    七年级下学期测试题及答案

    I.单项选择。(15分)()1.Mariaseesapenonthefloor.Shestops.A.topickitupB.topickupitC.pickingitupD.pickingupit()2.—What’syourfriend’shomelike?—A.It’sanapartment......

    人教版2016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2016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1.为了做关于某位历史人物评价的演讲,小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进行查阅。由此判断,他这次演讲涉及的......

    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测试题及答案的总结

    1。唐玄宗是指()A。李渊B。李世民C。李治D。李隆基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唐玄宗励精图治B。唐玄宗崇尚节俭C。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期中测试题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你认为最佳的选项,每题2分,共40分)1、“狼孩的故事”说明了………………………………………………………A、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B、人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和答案

    期中复习(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70~2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2005—2006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2005—2006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