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慢享》读后感
琹涵是我青睐的作者之一,虽然你去网上查不到太多关于她的简介,她仅是千万作者群星中的一颗。但我唯爱她清秀隽永的文字,唯爱她澄明的心境,唯爱她淡泊的处事。她所著大多诗词类鉴赏,其中有一系类分别名为:《慢享》、《遇见》、《好词》、《好诗》。个人更偏爱其中的《慢享》,对于田园诗的鉴赏,田园静好,心如浮云闲。
《慢享》一书中的山水田园诗,每首读来都有不一样的韵味,却有着同样的舒适。据作者个人在书开头说道,“写这样一本书,其实,写的是我在大自然里的遨游、徜徉,我从大自然所获得的启发与抚慰,更重要的是,我跟大自然去学习,要谦卑,要独立,既要温柔,又要勇敢。”若我们怀着和作者一样的心境去进入田园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终将归于平静。
对于一本诗词鉴赏类的书,或者说对于诗这一世界,许多人并不感兴趣,因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网络的世界太过精彩,打打游戏,看看电视,一天也就匆匆地过去了。可是渐渐地我们也会在某一刻放下手机,唏嘘感叹一句,这日子过得真无聊,此刻真的不妨捧起一首诗来看,跨越了时代等一切局限,产生奇妙的共鸣,就像是那瓦砖在水面掠向很远很远的一边。不用担心词句的意思理解,此书的特点就在于作者先是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再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由这首诗想到了什么,写下自己的想法。每篇诗的后面都有作者自己的翻解,诗的作者也有独立一面的介绍,再加上合景的水墨画,已让你完全沉浸田园的境地中。
举一篇名为苍茫夜色中的文章,由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意为诗人在秋天的傍晚,放眼望去一片秋意已浓的山野田景,看到回归的人们想到古代的隐士。那么联想到人生的黄昏,人生到了黄昏之时,回顾往日,悲也罢,喜也罢,就像流去的逝水,何尝留住些什么呢,人是空手而来世,也是空手而离世,可是心的空缺却是不一样了,人间行路,所曾有过点点滴滴的善意和温暖,停驻在心头,那才是值得记忆的吧。
想想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是在什么时候,也就是当自己还是个东蹦西跑的毛头小孩的时候吧,如今的我们被框制于社会角色中,即便想去看看这形形世界,也挪不了步子。不妨把田园诗当做精神食粮,借作者的话来说,“工作的压力,前途的规划,生活的重担等都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哪能不让人起人生无常的感慨?这时候,田园则带给我们宁静的心,安抚与慰藉。”
白茶,清欢,无别事,不如细风,静品,田园诗。
第二篇:慢享“喜”酒文化喝喜酒从何而来
慢享“喜”酒文化喝喜酒从何而来
在婚俗与婚尚面前,人们总因追求后者而淡忘了前者。于是对于喝喜酒,新人关注的目光大多集中到酒杯是否系了红色缎带,婚纱摄影喝交杯酒姿势是否优雅等细节上,而蕴藏在喜酒中的婚俗礼仪却在记忆中日渐模糊。本期陈富美女士将为我们详细解读婚宴喜酒文化中的内涵。
一场完美的中式婚礼通常会全面涉及衣、食、住、行,以此来体现“喜庆”与“圆满”,因此在中国结婚庆典中从不会缺少点染中国红的嫁衣、飘散中国味的喜酒、洋溢中国风的洞房、粘贴中式喜字的婚车„„
从传统文化中领悟,酒不仅是设宴邀友时能够助兴的佳酿,也是婚礼庆典中可以带来吉祥寓意的饮品。酒既与“九”音同相联,在传统文化中“九”最大,富有吉祥寓意,又与“久”同音相通,中国新人最期盼的祝福莫过于“白头到老”、“天长地久”。于是影楼摄影酒成为了婚宴饮品的 “上宾”,是中国婚礼中必须登场的吉庆物。
喜酒品种
国人喜事与喜酒相伴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通常认为没有酒办不了喜事。虽然酒的品种不一,但对婚宴而言,意义是相同的,都有“长久”之意,所以酒的原料、品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新人可根据自己婚礼的风格来进行挑选。
现今,为配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菜肴,在中国婚宴中,新人多选用红酒、白酒。在大城市中,红酒多作为婚宴的开场酒,一是因为色调为红,让人联想到喜事;二是相对白酒,宾客饮用红酒不易产生不适感。而白酒能成为婚宴喜酒中的主角,主要在于其伴随时间的累积而愈发浓郁醇香,具有“长长久久”、“白头到老”的喻义。
当然,在中西合璧的婚礼中,部分新人也可启用白兰地、威士忌这样的洋酒作为婚宴用酒。位于村镇的新人为强调本土特色,也可选择米酒或当地的果子酒。但是,在婚宴中应固定好酒的品种,不易搭配太多,否则易醉。
喜酒礼仪
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婚纱影楼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
喜酒也因此成为了婚礼的代名词,“办喜酒”即为“办婚事”,“喝喜酒”即为“参加婚礼”。当婚宴进行一定程序,新人就要根据宾客主次,依次向每位出席婚礼的宾客敬酒。作为新人,在敬酒时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并为客人端起酒杯,但不要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人要向宾客道谢,同时将客人的酒杯再度蓄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作为客人,在品饮喜酒时,要记得给新人送上吉祥语,道上一句“恭喜”,同时要掌握饮酒的度,适量为宜,不能让新人饮酒过度,以保证婚礼健康愉快的氛围。薇薇新娘婚纱摄影(http://)供稿
第三篇: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我可以停下来——米兰·昆德拉《慢》小感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张晗
在看昆德拉的《慢》之前就时常被告诫道:不可以停下来。
师说:一旦停下脚步,就会有你无法想象的敌人和对手赶超上来;友说:只有紧绷在弦上才能保证发射的那一瞬间产生强大的动力;父母说:只有不停止,才能保持相对的平稳,才会不跌倒。
老师们偶尔会说我是个痴子,因为他们认为我不懂得把握时光,一直给自己放着长假;朋友们偶尔会觉得我是个另类,当大伙都在为人生打拼,听着时间滴滴答答地在教室后墙上游走的时候,我还有闲情雅致在操场的跑道上遛遛我的人生;父母们偶尔会觉得我不争气,一直在路上拖拖沓沓,不懂得把握机会。
我只是笑笑,不否认,却也不觉得羞愧。
我记得弗朗索瓦·里卡尔说《慢》是一部用“最直接、最不花哨”的语言写成的。现在想想其实我也是属于慢调子的享乐主义者,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即使是站在大家都不认同的最不正经的舞台也无妨。我愿意停下来,去剖析自己的过去,去发现自己的丑陋并感到羞愧。
看完《慢》后我就更加确定,偶尔我是可以停下来的。
一
很多时候,人们相信,那些步履匆匆的人,是为了把握金钱与时间甚至是生命。而我更愿意相信,那些缓慢的交通工具,是为了方便人们看风景。
早些年的时候,是喜欢打车的。喜欢那样快速直接地到达目的地,顾客与车主不需要过多的交谈,目的地,价格,钱,谢谢。车门一关,便是最终的风景。可后来心境变了,想停下来多看看,便渐渐喜欢上了公交车。我总认为慢吞吞的工具是诗意的,就好像有句话说得很漂亮:我们不一定要作诗,但心中不能没有诗意和诗境。
所以很是羡慕古时候那样的日子,悠悠长长,缱绻不知终曲在何处。
关于对慢的解读和生活步调行走的真谛,木村拓哉在《悠长假期》里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充个电,之后才能重新上路。我只是单纯地喜欢放慢脚步,为了遇见更多的人和风景。张悦然在给《蒂凡尼的早餐》作序时说过,最好的年华才能和烟云相配。
二
看《慢》的时候,虽然沉醉于昆德拉的文字中,但仍旧会有一种透过书本看社会照镜子的感觉:
那是一幕幕荒诞滑稽的剪影。舞台上有着迫不及待地要涌上的一批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的舞蹈家们:乐于作秀的政客贝尔克、自我陶醉的捷克学者、虚荣可怜的文森特……他们都迷失于自己自鸣得意的泥淖中。就好像蓬特万对于舞蹈家的定义:专门指在公众生活中有裸露癖的人。
很精确。那样赤裸裸地表现自己,必然自信,却也让我相信这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真实。这样的袒露,这样迫不及待地参与了公众生活,用这样的方式生存,未免残忍了。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是勇气及自我魅力的展现,但我却觉得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加剧了人性中对自我经历神圣化的欲求。
有本很喜欢的插画漫画《天才大笨猫》,出自彼得·克林顿。书中那只天才小猫,为了可以继续肆意享受午后在台阶上晒太阳的日子,宁可伪装成一个没有智慧的笨猫。
所以更觉应当慢得有必要,不需要过分地表现自己,当只天才大笨猫没啥不好。
想成为一个时间的旅客,只是单纯地看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极尽奢侈,但是却妖娆得美好,因为我拥有猫的灵魂。其实猫本身便是随心所欲的动物,它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事物而永远停下来。
我想也许我真的是朋友们眼里的异类,我的行为和想法都过于理想化,所以才会痴想自己能够拥有一只猫的灵魂。但我是一直相信的:(心得体会 www.xiexiebang.com)年少时候囫囵吞枣吃下的没有细细品味过的时光才是最美的。我不想在无知的时候尝到自认为很甜美的糖果,也不要在不成熟的时候让青春流逝,我很愿意为了眼前的美景慢慢来。不用那样着急地去成为一个舞蹈家,在每个年龄段做应该做的事情。慢慢沉淀自己,慢慢寻找自己。
也许真的是梦,却也飘渺得美好。
三
在这个匆忙而喧闹的世界里,还有多少人,在慢慢地走路,独自陶醉一番?恐怕是所剩无几了吧。
余杰在《铁屋中的呐喊》中,通过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慢》描述说:“现代人,为何失去了从容不追的生活乐趣?外部生活是那么可怕,工具也是那么可怕,人的内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昆德拉解释了现代人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的本质:是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样,人被锁定在‘现在’之中,‘过去’和‘将来’都被抽空了,‘回忆’和‘眺望’也都消失了。昆德拉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名副其实的天平。现代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汽车、别墅、权势、金钱,真的比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更重要吗?”
慢是记忆,把光阴分成互不相连的不同板块,使时间具备了形态;是文火细炖,既吊足鲜味又使骨酥肉烂,卫生又富有营养。
记得某个寒假的清晨,刚起床便拎着卡机去大街上游荡,想要去挥霍一下我年轻的生命。半路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同学,手里捧着大叠的辅导资料。他成绩极优,却很少笑,也很少见他和朋友在一起。和他打招呼之时我脱口而出:买那么多资料一定会浪费很多休息时间。他却带着极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反问:像你这样在街上瞎逛不是更暴殄天物?
一下语塞,无话可说。
慢慢来,慢慢走,挥霍时光又如何呢?
在繁忙的时候给自己放个
长假,停下来也是有必要的。偶尔放个假,充充电,调整下生活,这样的生命轨迹才真是圆满极了。
我对老师说,对手和敌人毕竟是人生旅途的过客,我愿意慢慢走,去寻找一起看风景的人;我对朋友说,泰戈尔说:弓在箭欲射之前,低声对它说,你的自由,是我给的。这样经过地狱的磨练才拥有的创造天堂的力量过于作茧自缚,我可无福消受;
我对父母说,我能停下来,必然不会跌倒。
我是可以停下来的,当一只慵懒的肥猫,晒晒太阳,捋捋自己的毛,太阳下山之后,我便继续上路,继续流浪。
就算是肥猫一只也要提醒朋友们,如果你正在飞速奔跑,请对自己说一次:我是可以停下来的;如果你是一只忙碌的燕,但也请别忘了回家的路,不要错过千山万水,不要像法国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一句台词所说:人们走得太快了,把灵魂都弄丢了。
你,弄丢过自己的灵魂吗?
(指导教师:何文魁)
教师点评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我用一眼记住,用一生怀念”。作者用自己清新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一个理念:用慢的灵魂去过日子,享受当下的美景。很多沿途的景色就不会因为匆匆过去而忽略。
慢悠悠的心情应该就是这样,当人生大巴前行时,也许只能看一眼那些匆匆的美景,却因为你这一眼,而永世不忘。
生活中的我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偶尔停下来,偶尔看看沿途风景,享受当下的美景和别致的风情。偶尔遛遛自己略显疲惫的心,放飞心情。
(何文魁)
第四篇:《西行慢记》读后感
《西行慢记》读后感
通过看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我感到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造就了一个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苏区。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得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首先他讲述了毛泽东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等毛泽东一生的经历,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些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事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摆正自己的位子,放下架子,踏实工作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技术工作经验不断进取提高自我。为水务事业付出我一份微薄之力。
薛建华
第五篇:《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
今天再次听了一遍丹尼尔卡尼曼的《成长的快与慢》,总结内容如下:
人的思维里面存在着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潜意识的具现化,它会根据直觉进行判断和决定,遵循最省力原则,系统二是深层思考系统,会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判断结果利弊,大多数人只会动用系统一。
峰终定律:大部分人对于一件事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这件事带给他的最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进行判断。
锚定效应:人对于价格和其他事物的理解容易被锚定,当其他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或者价格之后,之后就会围绕这个价格来进行。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件东西之后,人就会将这件东西赋予高于本身的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此人的眼中使其的`价值高于被人眼中的价值。
可以将此书和《穷查理宝典》进行结合阅读,穷查理宝典中有着一套人类误判心理学,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2
陆陆续续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有点枯燥,读起来很费劲,但角度很新颖。
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去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快思考和慢思考,指的思考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文中几个比较普遍的原理:
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
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
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3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今年84岁了,以色列人,心理学家。20xx年,他因为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研究人类的决策行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于经济学,经济学假定人类有“经济理性”。丹尼尔·卡尼曼所研究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其实没那么理性。
《思考,快与慢》和他的主要研究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思考方式的书。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其实不然。
第一部分,系统1,系统2。卡尼曼提出我们的大脑在做决定和思考时,有快与慢两种方式,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叙述做出判断,但容易上当,会出现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的错觉,而导致系统性错误。系统2则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很懒惰,会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第二部分,启发法与偏见。这部分内容作者早在1974年就有研究了,论文见附录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读起来会更快。不过,书中有更详细的展开和实验案例。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三种应用与判断概率和预测价值的启发式,即代表性、可得性、判断与锚定。代表性导致的常见偏见有对结果的先验概率/基础比率不敏感、对样本大小不敏感、误解独立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序列、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对预测输入信息的自信而导致的效度错觉、对回归性(平均值)的误解。可得性导致的常见偏见有因例子的可提取性导致的偏见、搜索集合的有效性导致的偏见、不同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想象力的偏见和相关性错觉。判断与锚定导致的偏见主要是指不充分的判断、评估连续事件与非连续事件的偏差、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
第三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作者详述了启发式偏见是如何导致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的,涉及了大量的案例和具体情景,以及如何做决策的建议。
第四部分,选择与风险。可参考附录B的论文《选择、价值以及框架》,发表于1984年。这部分开始将心理学的相关发现运用于分析个人、经济或公共政策方面的一些现象,主要讨论了风险/无风险状况下,人们做选择时认知和心理的决定因素。一个核心观点是人们在获利概率大时会选择规避风险,而损失概率大时选择风险追求。所以,在选取不同的构架或描述时,会对决策结果产生不一致的影响。具体还分析了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的一些案例。
第五部分,两个自我。这部分关注的是运用其理论分析个体幸福,讨论了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和联系,对如何获取自身幸福有一定启发。
毫无疑问,这是本经典的著作,即强调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快速思考的能力,又从另一方面强调了在某些风险较大的'时刻做出选择时要及时的运用慢思考规避一些常见问题,比如锚定效应、强加因果、“知道”错觉等。书中提到在进行很多实验研究时,即使是专家级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掉入了设计者的一些陷阱,因为有些选择确实是人之本能,与学历高低或专业性并无太大关系。
要知道,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每个人多多少少地会意识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协。而且,当我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例外。虽然有时候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着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但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去多尝试,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人类大脑的思考,推进思维的创新和思想的进步。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4
很早之前读过这本书,现在再读,隐约记得大脑思维分为系统1和系统2,这是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的大脑思维的两套系统,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之做了深入阐释。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即经验性、直觉性判断为主,很多时候表现为无意识,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作出错误的选择。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系统1,例如对周围人事物的感受和评判。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绝大部分信息即是系统1产生的信息,尤其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类、生活感悟类、人生成功学类文章皆是系统1发挥作用的结果。系统1是每个人固有的基本能力,女性情感丰富、直觉精准,更为擅长使用系统1.
系统2则表现为有意识的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并作出决定,例如复杂的运算。它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它很严谨、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在于系统2发挥作用的大小。系统2的发挥需要专注、专心、专业。系统2发挥在我们的事情上,或工作或事业或家庭或爱好,如果把工作、事业、家庭、爱好用系统2发挥到极致,你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它们两者的关系: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系统1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通常情况下,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者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1的建议。当系统1运行受到阻碍时,系统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如果被充分调动,将会非常高效。
为什么将两个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这是因为说出后者名称所需的时间长,会占用更多的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空间,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系统1的思维虽然活跃快速,但它的弊端是简单肤浅,不具科学性,更容易产生偏见认识和错误认知,我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即是系统1的弊端。系统2的思维虽然深刻严谨,但它的弊端是它很懒惰,懒于思考复杂问题,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因为惰性是人的`本性,尤其思考的惰性。
如何克服系统2的惰性?
首先,积极发挥系统1的功能。系统1有一个巨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也就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感觉到的人事物所带来的直觉认识是本能反应。佛家修炼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是消灭大脑系统1的功能,只直接用系统2.我不知道这样的非人类的圣人是否存在,在我目前的修为看来,只能是将系统1的功能不是肤浅的停留在感性阶段,要向系统2深化,不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感悟和关注,只会浪费大脑精力和无用功。只围绕要做的事情,利用系统1的功能,为系统2提供有效信息。
第二,摸索各种有效方法促进系统2的活跃。我们很容易认识到系统2的重要性,任何一种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的思考和作为,这些需要系统2的控制。我们平时说的自控能力,就是系统2在发挥核心功能。人之惰性,人之贪嗔痴,都是很难更改的骨子里本性,但是人可以选择猪栏的理想,也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人生。对于想选择更有意义人生的人来说,必须克服人之恶,增强系统2的控制能力。
方法路径是什么?也许是老生常谈的一套,关键是做到。例如:动力上的乐趣喜悦或者成就感、成功感等这些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刺激;思想上判断舍弃无关的且耗费系统1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人事和物,对于己而言,例如娱乐八卦、思想感悟、社会文化、电视电影、家庭情感等素质性知识,我已经修炼够用了,只需要在现实遇到的事情中运用,不用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虑;行为上用坚定的意志做到只关注和思虑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政治、经济类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评判性思想的积累,并在勤写中一步步深化功力,功力不是想想方法、经验的事情,而是事实证明的事情。
就像乒乓球运动,你要做的是运动员而不是教练员,在运动中进步。做科研,你要做的是写文章而不是想文章,在写中深化认识。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5
《思考,快与慢》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其可以分为两种系统模式:
模式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得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模式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该模式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其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基于这思考的两种模式,以后我们可以在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然而事实是怎样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阅读本书就像一场旅行,让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存在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6
《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20xx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L.Smith)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
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快”的叫做系统一, 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 系统二才会上场。系统二其实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词就是ego,而系统一是id,它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宰着你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些心智活动有上限,所以人会犯错。但是若能把统计知识加进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时,同时考虑很多讯息,这时系统一只好退位,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设计来做这种事的。在统计数据的帮忙下,逻辑的思考就使我们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这时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
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7
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
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探求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结构性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判断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内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才会有意识地去正式发布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论者当碰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间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谢绝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一般来说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他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辩解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发展水平比较蒙夫朗的水平,不会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方式而不是的慢思考的的呢?书中没有做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可能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去世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迟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高警惕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代替把纷繁复杂的想法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心肌梗塞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从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8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9
01、在知乎上曾经看到无数个类似的问题: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我工作三年之后要怎样找到突破空间?工作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决策?
这些问题困扰过很多很多的人。其实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和选择,而每个问题的本身就是复杂的。如果你想在做决策中更加准确,除了知道分析问题,还得分析人类思考系统是怎么做出判断的,我们容易陷入什么样的判断误区?
《思考,快与慢》则非常专业的告诉了我们很多思考真相。这本书曾在20xx年上榜《纽约时报》,横扫全球各大畅销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足以可见其影响力了。而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尔曼是谁?他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的研究荣获了20xx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哈佛评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这本书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分析大脑两个系统到底是怎么做出决策的,并提及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学概念,提升了自我认知。
02、人类大脑两大系统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
系统1是快思考,无意识,往往是我们所说的直觉;而系统2则是慢思考,有意识,会帮助我们做更复杂的决定。但是呢,卡尔曼说,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很多时候会采纳系统1的判断结果。为了说明这两个系统,作者做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
你的直觉可能只是错觉:“鸡有4条腿”、“鸡有3条腿”,你可能都知道上面两句话都是错的,但是判断前者会比后者费劲。为什么?由于“鸡有4条腿”会让你想象到许多动物都有4条腿这一事实,同时会想到超市也销售4只一包的袋装鸡腿。由于系统1的存在,系统2的懒惰,人类往往会发生一种非理性认知偏差,有些直觉是错觉。据此,书中提及很多概念和案例,其中有三个非常值得分享:一是锚定效应,二是前景理论,三是框架效应。
03、锚定效应
两组受试者要在5秒内计算下列试题:
A组:1×2×3×4×5×6×7×8=?
B组:8×7×6×5×4×3×2×1=?
因没有足够时间计算,只能尝试估计答案。A组的'估计是512;B组的估计是2250。正确答案是4032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组最初的数字不同,分别是1和8。换成专业的话来说,就是A组和B组的锚点不同。卡尔曼又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
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一个小组选了10,一个小组选了65.(10意味着10%,65意味着65%)接着,实验者可以得到提示,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读后感实验结果是,选10的小组估值25%,选65的小组估值45.%实验结果说明,他们对最开始选择的那个数字有着强烈的印象,在做判断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锚定效应十分顽固,所谓顽固,就是你就算知道这个事实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
前景理论
首先先看以下的两个选择:
A:肯定会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C:必定损失900美元;
D:90%的可能损失1000美元。
第一个问题中,大多数人选择A,面对收益时,人们规避风险。第二个选择中,大多数人选择D,面对损失时,人们偏爱风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在得失面前风险偏好不同,哪怕价值对等。
“框架效应”
来看两个问题:
你花100元买了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门口时发现票丢了,你还会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会。如果你到电影院买电影票,发现用来买票的100元现金丢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宝,你会买票吗?大部人的答案是,会。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的学问。
人们会把电影票是存入“表演帐户”,丢了电影票,再买票就是损失,因此选择放弃。而丢掉的钱会计入“一般帐户”,不会影响“娱乐帐户”,因此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事实上,这就是两种不同框架引起不同的直觉,直接带来的不同决策。然而很多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思考框架的概念,更别说要跳出来看问题。其实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30多种,因为正如序言所说,希望这本书可以丰富人们交谈的词汇,在谈论公司的决策或者是别人的投资时,就能派上用场。所以初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原来都可以归成一些专业的词汇,同时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综合来看,这本书就解决两个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一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二是在焦虑感越来越强的时代怎样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
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如果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那么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注意锚定效应
工作时也要尽可能绕开锚定效应。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你要做一个采购计划,那么在决定前,你会考虑公司的业务现状是否应该采购新设备,考虑客户方对你的产品的实际需求量等,与此同时,你的一位老朋友,凭借他的体会力劝你取消采购计划。
你有三个“信息”可参考,这时你会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别忙着做出决定,因为上面的“信息”有可能会成为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进而让你掉进陷阱。
学会跳出框架看问题
对于上面所说的丢电影票和丢钱的案例,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框架。但归根到底就是无论她损失什么,相关事实就是她在打开钱包前损失了100元。作者说,当你丢了一张电影票时,犹豫是否应该买多一张票,那么请你问问自己,如果你丢了同等价值的钱,你会不会买票?如果会,请再去买票。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分析。
如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可能大家会觉得一本讲思维讲决策的书为什么会提及这个生活幸福感的问题,但这就是卡尼曼的与众不同——能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怎么可能不关注到人类文明最关键的问题?
钱不是提高幸福感的唯一
极度贫困会增强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总体来讲却不能提高幸福感。所以为什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些世界级的富豪,在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去做慈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站在了人类文明更高层面悟到了一个道理——收入到了某个值,就不会给生活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而使命和责任让他们有了更高的生命层次,慈善则是一个表现形式。
幸福感取决于自身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在使我们快乐、幸福的事情上时,我们会感到很幸福;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使我们悲伤、痛苦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感觉不到幸福,只能感受到痛苦和不幸。
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时间,让自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你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
人类非理性大脑系统1的特征经常会让我们决策错误,理性系统2又经常偷懒,是不是觉得很揪心?
但其实从长远来看,系统1既是错误和偏见的起源,更是大多数正确做法的起源,我们的系统1也是可以被训练得越来越正确,那么我们的决策出错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0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作者将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更理性、更精确。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思考,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系统1主要是指人类非受控或者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系统1进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断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统2则更加耗时一些。
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在第一时间中形成观点,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一旦形成就很难去改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利用系统1得不到结果,或者是结论并没有出现时人们就喜欢用系统2进行思考,在系统2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的针对我们之前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我觉得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自己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与慢,我们可以多一种方式进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和调整会更好的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慢下来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们会找到更多事情的解决方法,我们能够更好的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为努力的做到最佳。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1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篇20xx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2
这本书读了好久,很多专业性词汇 比较难接受,看完 不容易记住,但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识,只是它解释的知识晦涩难懂…过段时间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的一开始作者模拟了两个虚拟人物 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进行快思考 做当机立断的决策,系统2是进行慢思考 深思熟虑的考量。光环效应、目标问题、启发式问题、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参照点、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合取谬误…还有很多类似的专业词汇,明明都见过 但这本书中却不好理解,现在要我解释 都不知道能说出几个…书中人提到有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现在怎样”记忆自我是“总体如何”,其实也可以理解 在经验中能阐述的是现在的感觉怎样 而记忆中的是对整体的回忆…过程忽视&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 我们很容易忽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但却对结局记忆深刻,如一个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 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爱情,我们会认为她还是幸运的。深有感受,例如这本书 当我读完的时候 我甚至很难记起前面章节的主要内容 但有晦涩难懂的感受,而最后的几章却记得很清楚 并且能理解。
书中讲的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兴趣,比如“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损失厌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那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细细品读与领悟,可能是间隔时间比较长 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有很多,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3
思考,快与慢》一书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人大脑在对于事件从接收始,会经由两个大脑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分析处理,至产生行为反馈止。
系统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
系统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第一时间分析,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也就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因为它总会在某些场景下给我们最舒服的选项,我们也欣然接受。联想需要“坚持力”的场景中,系统1给我们最舒服的选择大多时如“停一停”“歇一歇”“明天也来得及”“今天差不多了”“…”而当时我们也很难再调用系统2去进行反驳,因为大脑已经更倾向于系统1的'选择,因为它很懒。
在工作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存在,我们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从战略部署、产品架构、营销策略、功能按钮、用户转化…等可以利用它促进用户行为,进而去提高最大效益。
本书通过大量实验例证,证明和描述了大脑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多调用系统2进行深入思考,少使用系统1给出的舒服选项,你的大脑就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思维会处于积极和活泛状态,做出的决定或抉择也能让将来的自己少些后悔。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4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
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
1、启动效应、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
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
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
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5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成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时常始终认为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才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知觉急著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实事求是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室内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纵然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合作项目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体会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书,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奇葩,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尽相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非常颠沛流离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一下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风险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