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戊戌变法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第二篇: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三篇: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一组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
(教师引导)
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呢?(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引导)
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后的一次较量,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办厂练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则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结果就是日本以全面的西学打败了我们片面的西学。然后也向西方列强一样要求割地、赔款签定《马关条约》,这更刺激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献计献策)
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
戊戌变法”运动。那么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兴起的,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学习
(教师讲述)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
一、背景——甲午战败
首先我们来看背景:通过我们前面的导入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教师讲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不变法就要亡国灭种了!
二、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感受一下当时读书人的拳拳报国之心,以及了解他们当时对《马关条约》的态度和提出了救国的哪些主张。(学生观看短片)
(教师提问)当时各省举人对《马关条约》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康有为的万言书中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学生回答)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确正如康有为所言“近世日本胜我,决非其将相兵器能胜我也,”只有变法图强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教师提问)各位同学你们赞同康有为提出的变法图强的主张吗?(穿越时空)
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
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这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不过这明明就是举人上书啊,为什么要被称为“公车上书”呢?(若有学生知道就由学生解释,若没有就由老师解释何为公车)
(教师讲述)这次“公车上书”督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借口,拒绝接受没有上传给光绪皇帝。上书的直接目的――阻签《马关条约》虽未达到,但在封建专制时代,数以千计的爱国知识分子勇敢地冲破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会集一堂,敲起祖国危亡的警钟,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和爱国伟业,轰动了全国!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书的内容被广泛传抄,维新变法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三、发展——办报设会(教师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感到单靠一些举人上书请愿力量太小,需要更多支持维新变法的人特别是王公大臣。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书上33页第一段内容看看康有为为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又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看书回答)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问他以后该如何作为时,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初步计划:“办报——设会——合群——开风气”
办报——《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设会——“强学会”——联合朝中王公大臣定期集会演讲,探求中国自强之学 合群——《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开风气——维新变法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四、高潮——戊戌变法
(教师过渡)由于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就为后来戊戌变法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1897年底预谋已久的德国侵略者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激起全国上下的愤慨,康有为闻讯后又连续三次上书光绪帝,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式,痛切称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即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光绪帝读后深手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1898年初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变法的具体策略。此外康有为还进呈了他写的《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作为借鉴。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这次变法就被称作“戊戌变法”。从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同学们阅读书上变法内容的文字,看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学生阅读概括)(教师引导)改革变法通常都要革旧布新,同学们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哪些是颁布的新政呢?哪些是改革的旧制呢?(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展示表格)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分析一下这些新政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师:首先我们看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什么? 生: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教师总结)这些变法内容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因而受到爱国知识分之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那有没有人会反对呢?哪些人会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五、结果——戊戌政变
变法不可避免的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而实权又掌握在谁手中呢?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一起处死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的内容除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变法的结果如何呢?失败!
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六、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我们后人来学习这段历史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呢?(各抒己见)
各小组展开讨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可以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的对比、变法的内容等等)
(教师总结)
七、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告终,它在历史上是不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呢?有没有产生过一些积极的意义呢?同学们课前已经去收集了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历史资料,下面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组长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份资料在班上集体交流。(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要关头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又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局面,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同时变法的失败也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也都是由于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要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专政。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传承借鉴——史海撷珠
戊戌变法我们分析完了,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从公车上书时的义愤填膺到谭嗣同牺牲时的的英勇无畏,同学们从中是否感受到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里面?(学生思考回答)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众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奋起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其他班上这课的时候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以保存力量,继续进行斗争(教师引导)那谭嗣同慷慨就义岂不就白白牺牲了?(动脑筋题目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各国变法都有人流血牺牲,变法维新需要唤醒民众,在关键时刻,需要有人付出生命代价,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教师总结)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刻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为保家卫国,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那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该如何体现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国家兴亡,我有责!
第四篇:戊戌变法教案(精选)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1895到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目标:比较分析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应,了解新旧时局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目标: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了解,维新变法的基本知识公车上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突出重点。
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讨论出戊戌变法的性质以及他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谭嗣同所写的《狱中题壁》的朗读视频。在同学们观看完以后提问,为什么他们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呢。而谭嗣同为什么又会被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坐着时光飞船回到当时一起去了解戊戌变法。
新课讲授:
我们今天就把戊戌变法当做一个故事去听去感悟和学习。那么我们把它分为四个章节,一起先来看一看第一章:粉墨登场。
出示公车上书的图片。
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上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学生:
老师:这幅图叫做公车上书,那么现在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行阅读公车上书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展示课件上的问题)(1)什么是公车上书?(2)为什么要公车上书?(3)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是?(4)它标志着哪一事件的开始?
老师:同学们知道康梁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请同学跟我们讲一讲。(师生关系)
过渡:尽管康梁等人很努力,他们迫切希望光绪帝变法。但公车上书最后还是没有成功,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们是不是就放弃而无所作为了呢。
学生:有。老师: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第二章:精心筹备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33页的第一自然段找一下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归纳: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新成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
老师: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过渡:强学会的形成《中外纪闻》的创办为变法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他是怎么构想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百日维新的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那么光绪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不做“亡国之君”。
老师:当时维新变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呀,学生:不是。
老师: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碰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生:表演顽固派与维新派辩论到底要不要变法。
老师:通过表演,我们可以看到最终荣禄拂袖而去,哑口无言,变法依旧继续。
创设情景:同学们,如果那么生活在当时,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变法。
过渡:是的,我们要变法,现在让我们进入故事的第三章:大展经纶,同时这也是戊戌变法发展的高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又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变法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官职;开放言论。文教:开办新学堂;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
根据内容给学生分析维新变法内容所带来的影响。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求)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军事强大)老师提问:这些内容对顽固派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过渡:现在我们进入故事的第四章:壮志难酬
最后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出示戊戌六君子遇难的图片,描述他们遇难的惨状。
为学生解决导入时提到的问题:“戊戌六君子”分别是哪些人?紧接着出示谭嗣同的图片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谭嗣同临死前写下的豪言壮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并让学生思考:维新派要杀的贼是谁?(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讨论与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讨论与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能发动群众。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通过提纲式的框架和学生一起巩固小结本课的内容。再通过几道习题检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D.戊戌政变
2.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4.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5.你认为谭嗣同的牺牲有意义吗?今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有意义。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老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起与之共勉。(配乐诵读《少年中国说》)
结语:洋务派“师夷长技”救国失败了,维新派学习西方变法,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救国也失败了。那么接下来又到谁了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五篇:戊戌变法
2.7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宗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和影响;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标: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课时安排 2-3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不同之处。
课堂教学设计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
(板书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2.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理论著作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万木草堂,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破旧立新,这一破一立,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学习西方变法的强烈愿望。由此我们看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这样看来,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确实说明维新思潮已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师: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1.主要内容
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的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2.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理解康梁维新派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皇帝)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2.积极作用
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4.教训
师:由此我们得出什么教训? 生:(总结教训)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审稿人:邓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