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设想
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是孩子的知识水平提高的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因此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其次,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学习写作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牛汉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3.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把它写成文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生之间交流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听读学生的小习作。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心中也有许多的感慨,但我却无法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吧!
板书: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can 奥秘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提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
(2)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
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描写“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希奇东西。”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贫苦而枯燥的,从而更显出书的珍贵,是书给了我人生的启迪。
深入探讨
师:在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
通过学生的发现大体有以下较典型的问题:
(1)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写这一本书的呢?通过一本书你还想到什么?
(2)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小组讨论,组员作好讨论记录
明确:
(1)作者当时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通过一本书,反映出深藏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则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边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困难,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写作研究和探讨
1.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大括号里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探讨,做好记录,班上交流(提示:结构,内容安排,情感的抒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说出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看法即可。
总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布置作业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
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提升学生的感受: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教师小结: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四、揣摩与感悟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我的童年生活是辛酸、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⑵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中国,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忍不能忘本,巧妙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就是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问题探究:
⑴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⑵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五、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⑴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⑶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⑷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⑸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3、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
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由于年代相隔比较的久远,学生对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授课过程中,可从第二自然段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整体的感知文章的创作背景,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从情感特色入手,注意用情感人,采用理解练习拓展模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领学生诵读牛汉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诗句,转入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思考人生命运这个话题。
二、诵读,感知文意
1、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2、细读,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教师因势利导。
三、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归纳品析语言的方法。
2、学生自由摘读,尝试语言的品析,小组交流感悟。
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感想,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⑴父子之情深感动人。
⑵同学之情感染人。
⑶人狗之默契愉悦人。
四、拓展延伸
阅读《给我未来孩子的信》,谈谈自己的感触。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案、学案、CAI。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CAI,一学生明确)
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三、课文研讨
1、完成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指导1:
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思考: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一段怎样的故事?请用概括的语言复述。
明确:略。
2、完成目标2──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学习指导2:
(小组合作探究,从文章中寻找语言信息,抓关键语句品味情感蕴含。)
探究1:
品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的第一本书到底承载了些什么?
思考:
⑴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总领全文?
⑵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的感觉?一种怎样的感觉?
⑶哪些语句带给你同样的信息?请勾画下来。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一段苦难的岁月,以及人们同苦难抗争的心路历程。
思考:
(学生读第4,8两段)
⑴童年的记忆除了苦难还有什么?
⑵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物有哪些?
⑶父亲是如何处理我的撕书事情的?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父亲的深情。
(学生读第6,7两段)
⑴乔元贞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⑵作者是如何对待贫穷的小伙伴的?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同学的情谊。
(学生读第12两段)
苦难的童年还有什么乐趣?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天真的童趣。
探究2:
品评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思考: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感情如何?
(学生读第14段)
⑴作者对书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⑵如何理解本?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就会积淀起快乐而丰盈的人生岁月。
3、完成目标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学习指导3:
⑴资料讨论:
超女与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
⑵希望当你们老去,回首你们如花的青春岁月时,既有超女们快乐的歌声,又有洪战辉们人之初的真情。
四、布置作业
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点滴,积淀起快乐而丰盈的岁月。
仿照课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我的第一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体裁不限,(诗歌也可以)写到读书笔记上。
第四篇: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识记与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⑵ 理解本文由物写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⑶ 学习本文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课前让学生了解爷爷,奶奶或父母那个年代生活的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
⑵ 置疑法,竞赛法,问答法,联想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⑵ 理解父母对儿子的深深敬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设置问题,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你读的地一本书在是什么样子的书?在你记忆中,那一本书给你印象最深刻?
2、教师点拨,总结。
问:课文作者牛汗的地一本书,即不是名著也不是好看的漫画,而是一本普通的国语课本,可他为什么要为它写一篇文章那呐你从你的爷爷,奶,那里了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3、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作者介绍。
学生活动
1、学生积极作答。
2、学生交流信息。(贫穷,茅草房,饥饿,寒冷,读书是有钱人的事情等)
3、学生对照自己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可做补充,做好记录。
二、默读课文,就内容进行男女知识擂台赛,整体知识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1、在5分中内默读完课文,注意用笔勾话疑难点。
2、教师指出比赛规则:每组三个问题,关书作答,可有三次机会。
在学生比赛中,教师进行提示,最后作比赛总结。
3、提问:通过刚才的比赛,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谁来告诉我,这篇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准备竞赛。
2、男女分组提问,作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酷似那里的一组画?父亲返回家乡,带回来那些书?我的课文为什么总是只有下半部分?父亲在怎样的灯下为我补书?二黄毛后来怎样了?我上课时有什么趣事?
3、学生积极作答。
(生活的艰难,孩子间的友谊父子的感情等)
三、理清文章线索。理解由人物写作方法
教师活动
1、文章以一本书为线索进行叙事,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
2、抽学生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给机会。
3、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我是怎样的孩子?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4、教师总结,点明以物写人的方法。
学生活动
1、速度课文,分组交流。
2、回答问题。
明确:引出第一本出最初的启蒙,介绍父亲追问书的故事追问书的另一半,父亲灯下补书转学在次回顾上课趣事人物后话总结:人不能忘本。
3、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作答。
(慈爱,与同情心;我是一个懂事,乐于助人的孩子。通过补书书得出来的)
4、学生记录。明确:恰当以物写人能生动表现人物的个性。
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教师活动
1、要求学生进行部分角色朗读。
(父亲询问我的这一部分)
2、请学生复速第一本书的故事。
3、点平并总结。
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提问:作者在谈及两位朋友的一生时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人不能忘本的这句话?
学生活动
1、学生角色朗读,注意语气,停顿,感情运用及表情。
2、学生速度课文后进行复速。注意抓住关键人物和情节,注意语气。
3、回答问题。
(孩子的天真,无邪,父子间的深深感情等)
4、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遗憾,同情;不能忘记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朋友忽然父亲对我的爱)
五、创设情景问题,总结课文
教师活动
1、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有一天你回到久别的家乡,遇见了正在买纸烟,花生,火柴的乔元贞你会怎样?
2、教师总结。
提问:一本书载着友谊,载者亲请也载着苦难那个时代的乐趣和温情那你有没有什么东西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
3、教师点评,总结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应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身边美好的一切。
学生活动
1、学生发挥联想,作答。
2、学生联系自己情况作答。
3、学生理解,体会。
六、总结课文
课文以一本书为裁体,运用平时的语言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见的真挚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课文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拥有。课文以物写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教学探讨与反思】
1、由与今天这篇课文的背景学会今天的学生较体会,在教学前要学生了解20世纪初的社会情况就比较重要,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2、亲情友情都是学生熟悉,容易产生的共鸣话题,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感情;同时课文内容能对学生惊醒口语,写作进行和思维训练。
第五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角度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思考人生,体味情趣。教学重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句话的含义。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朗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你拥有了书本,意味着你拥有了什么?(知识,阶梯、航船„„)投
影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想一想你人生的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学生讲述)
导语:有一位诗人,在人生经历几十年,却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记忆犹新,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让我们走近大家牛汉,走进他的第一本书,去读读他的人生记忆。
从学生自身实际展开导入,认识课本中富有的知识财富,进而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对照自己的第一本书,既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投
影作者简介: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有诗剧《智慧的悲哀》等。投影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思考人生,体味情趣。
二、检测预习挑战过关
认读词语: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1、学生认读。
2、生齐读。
3、生读出自己标划的词语。
4、练习书写
三、明确学习目标
1、多角度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思考人生,体味情趣。
四、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思考:
1、文章写了几个人?他们的性格特征? 父亲:温和、善良、乐于助人 我:善良、勤奋、调皮 弄不成:忠厚、没本事 乔元贞:聪明好学 二黄毛:勇敢、带点傻气
2、文章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
开头:(1)从一位诗人来访,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主体 :(2-9)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结尾:(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
五、合作学习
展示交流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借助个人想象,分析众多人物围绕“第一本书” 的所作所为以及引发的对读书学习的思考,体会其形象,拓展了知识面,拓宽了对文题的多层面理解,为全面深入赏析打下了基础。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的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一和小动物在一起、一回到大自然中、一玩起来,就会充满幻想,就会什么困苦都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4、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我”的父亲是一位知书达理,并且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本”,双关,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指后者。
6、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学生质疑的语句,通过个人理解、同桌讨论等阐述感悟,加深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既有“小环境”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又有现实生活中“小人物”与作者的思想共鸣,依次让学生把准了文章的主脉,深层次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畅所欲言
1、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知识改变命运” 我的第一本书
生命中最初
同学情
师生情
的快乐与梦幻
父子情
人狗情趣
七、作业
1、当我送书给乔元贞时,他会说什么?请你写一段话来表达。
2、积累背诵关于“书”的名言。老师最喜欢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