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鞋子宝宝不吵架了教育随笔
我们班上的孩子平均年龄都在四岁左右,由于父母的工作忙,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可想而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娇惯程度,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包办,就算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做不来,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就拿穿鞋来说吧,现在孩子们虽然都知道要怎样把鞋穿在脚上,可是却总有部分小孩不知道要怎样分清左右,这些天来每天下午起床我都会检查孩子的鞋子,总有那么几个孩子穿错!都要纠正他们穿鞋,可是一天天这样纠正,收到的效果却不明显,仍然还是有孩子每天都穿反鞋。
这天中午起床,我又像往常一样站在教室门口检查孩子的穿鞋情况,果不其然又有几个孩子穿反了鞋朝我走来,如果是以前我会直接对孩子说:“你的鞋穿反了,快换过来吧!”可是这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故作惊讶的指着彬彬的鞋说:“哎呀,彬彬,你的鞋宝宝怎么在吵架呀?你看它们怎么在歪着头生气呢!”彬彬马上低下了头发现了我说的事实,对我说:“呵呵,真的,我的鞋子宝宝真的生气了!”我接着她的话说:“哎呀,鞋子宝宝这么好的好朋友,它们怎么会生气的呢,彬彬你赶快帮帮她们,让她们别生气了呀!”只见彬彬蹲下身子,坐在床边脱下了鞋子,把它们换了个边,在做的过程中还对着鞋子说:“鞋子宝宝,你们别生气了,好朋友别吵架好吗?”就这样彬彬很自然的将反鞋给换了过来,其他的孩子看见了,都低下头去检查自己的鞋子有没有吵架,很多孩子在检查后发现自己的鞋子宝宝真的在吵架,他们又都赶快的把穿反的鞋子都给换了过来,没想到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比我每天纠正他们的错误来得有用,从那天以后,我每天起床后发现他们把鞋子穿反了就会提醒他们:“快看看你的鞋宝宝又在吵架了呢!”他们会马上改正过来,有的孩子穿好了还会开心地说:“我的鞋宝宝不吵架了。”
小班的孩子对很多现象都喜欢拟人化,他们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生机的,他们会对小花、小草说话;会对积木、玩具对话;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具当成好朋友。所以对小班孩子的教育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顺着他们的喜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宝宝在幼儿园里打架了怎么办?
宝宝在幼儿园里打架了怎么办?宝宝在幼儿园里打架了,怎么办?虽说,孩子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成年人不便过多干涉,让他自己来解决这件小事,为以后应对纷杂世界积累经验。不过,我们有的是经验,提供建议和帮助也是应尽的义务。
帮他分析,此次打人事件无意还是有意?
通过一个问题来判断肇事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个小朋友经常这么做吗?另一个问题,也可以佐证——你抢过他的东西吗?也许对面的小家伙人高马大,欺负周围的每一个孩子。也许他只是好奇,试探一下新来的朋友。如果是无意的冲突,就大可不必上纲上线,闹得满城风雨。
教他申诉,告诉老师
只要确定是有意的攻击,就应该教孩子以后再发生此类事件,立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在维护孩子之间的关系方面会有很多办法,接到投诉之后,也会留心多照顾你家宝贝的。
同样的申诉和请求,由谁提出?孩子,还是父母,老师的感受会很不一样。受害者直接求助,效果会好一些,不要做为了丁点小事就出面的父母。当然,如果那个家伙多次欺负你的宝贝,行为过分,你就得约老师好好谈谈了。
帮他建立社交圈
化敌为友是最好的策略。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轻易断言“那是个坏孩子,我们不和他/她玩了”,即使那真是一个坏孩子,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
“娃娃亲”那一套早就不时兴了,新颖的家庭小派对,正悄悄地在年轻妈妈和宝宝中流行。分享你的烤炉产品,或是安排一个家庭宝宝秀,也许没有什么主题,大家随意坐坐。整洁的家装、美味的小饼干、融洽的交谈、精心设计的小节目,无疑给宝宝脸上增光,小伙伴们会重新
评价你的孩子,也更容易接纳他。早教专家说如果你觉得办个妈妈宝宝派对很麻烦,结伴郊游或者逛街都不错。没准其他爸爸妈妈也在期待认识你们,也希望改善他们小宝贝与你家宝贝之间的友谊。
第三篇:宝宝的袜子教育随笔
“猜猜是谁的袜子”
新学期伊始,我带着小班的孩子步入多功能厅,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在地毯上“打坐”,我轻声问孩子们:“找到王老师的眼睛了吗?”我一边用眼神与孩子们交流,一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只奇妙的盒子,猜猜里面藏着什么?”我一脸神秘,孩子们忽闪着小眼睛猜想着……“雯雯你用小手来摸摸,猜猜是什么东西?”雯雯用心地摸着……原来是三只袜子。接着我出示了宝宝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照片,孩子们立刻兴奋地与宝宝一家人亲切地打起了招呼,我竖起拇指直夸他们是有礼貌的好孩子。“盒子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我引导孩子看看袜子,再想想家里有哪些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猜想,孩子们或从大小、或从颜色与图案的性别特征出发,成功区分出了爸爸的袜子、妈妈的袜子和宝宝的袜子,原来这是宝宝一家人的袜子。
幼儿是按自己的成熟大纲学习和发展的,小班幼儿喜欢用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往往用情绪左右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研究和读懂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遵循其成熟大纲,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诱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积极化,实现有效教学。由此,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就创设“猜猜盒子里藏着什么”“盒手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两个情境,让幼儿通过眼睛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获取信息,顺应了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好奇探究的心理特点。
由于本活动是在小班初期进行,所以我选择了和幼儿生活和认知联系非常密切的生活用品作为素材,而且还选用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这不仅拉近了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情感,还让幼儿能欣然接受教与学的互动。
“找找是谁的袜子”
“这是妈妈的袜子!”“不对、不对,里面有爸爸的袜子。”“麻烦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全混到了一起,你们来帮帮他们找自己的袜子好吗?”“好!”孩子们快乐地去为宝宝一家人找袜子,他们当中有的出手极快,有的时而犹豫,有的歪着小脑袋不断思索,有的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地叫起来,孩子们十分投入,几分钟的光景就把袜子都归入了盒子中。
“这是宝宝的袜子吗?”我从宝宝的袜盒里挑出一只爸爸的袜子。“不是!”很多孩子叫起来。“为什么呢?”“它很大!”“它是黑色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是这样吗?我们来比一比。”我不肯定地说,一边把黑袜子放在展示板上与宝宝和妈妈的袜子比较。“谁的大、谁的小?”“颜色有什么不一样?”“这只袜子谁穿更合适?”……我又从爸爸的袜盒里找出一只妈妈的袜子,“这是谁的袜子?”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喊起来:“哥哥的。”这一喊声让我始料不及,也出乎听课老师的预料。“为什么呢?”我追问道,远远大声嚷嚷:“它很小!”馨子迅速从地毯上站了起来学着我的样:“我来比一比。”……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孩子们激烈地争论着,听课老师的议论声也响了起来……此时的我“外冷内热”,平静外表下的内心却无比焦急,紧接着我打开了嗓门,这一刻教室里出奇地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好像也能听见:“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我一边说一边辅以手势,随即我又稍稍压低了嗓门重复了一遍,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回答,大概几秒钟后,远远挺起了身子肯定而响亮地喊着:“妈妈!”我又停顿了片刻,见没有不同的声音,便正式宣布:“确定了吧,把它放回妈妈的袜盒里。”孩子们信服地点点头,周围听课老师也发出了一片轻松的笑声……
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幼儿借助“脚手架”进行积极自主的认知建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我创设了“是否找对”的验证环节,重视运用“验证”这一“脚手架”,及时给予幼儿操作与认知的反馈,并进行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支持幼儿的学习,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常常会遇到突发情境,此时需要积极调动关于幼儿心智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寻求有效回应策略。找袜子的过程中,幼儿把妈妈的袜子说成是哥哥的,说明个别幼儿已经能细分差别,并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对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由于比较范围过大,产生了辨认困难,此时我用语言提示:“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以减少比较的范围,降低难度,即抛给幼儿增加“限定度刀和“明确度”的“脚手架”,帮助幼儿化解学习难点,对“是谁的袜子”进行有效比较和辨别。
“卷卷宝宝家人的袜子”
在与孩子聊了一阵喜欢什么样的袜子、袜子的特点和用处之后,教室里传出了妈妈焦急的声音:“哎呀,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另一只袜子,宝宝上幼儿园要迟到了,怎么办呀?”“谁来帮帮宝宝妈妈呀?” “我!” “我!”孩子们争先恐后,我从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同色但深浅和大小稍有差异的袜子,“这是宝宝丢的袜子吗?它们是一双袜子吗?”“不是。”孩子们很快辨认出来,我又从另外一个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颜色、大小相同但图案稍有不同的袜子,“这下是了吗?”“是!”“不是!”孩子们变得有些迟疑,一番讨论后大家都否认了。最后孩子们从袜盒里找出颜色、大小和图案都相同的袜子,帮宝宝找到了袜子。教室里又传出妈妈愉悦的感谢声,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找双袜子捧手心,袜头袜头亲一亲、袜跟袜跟亲一亲,咕噜咕噜卷卷紧,找个房子睡一睡。”我边念儿歌边演示,“还有这么多袜子没整理呢,我们来帮宝宝和爸爸妈妈把一双一双的袜子找出来整理一下好吗?”孩子们又忙碌开了,他们有的投入、专注地在袜盒内找寻,有的趴在地毯上认真地一一对应比较,有的用力而笨拙地努力卷紧袜子,有的愉悦和骄傲地正往“格子房”放入整理好的袜子……孩子们忘我地做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宝宝一家卷袜子的活动中。一双又一双的袜子都卷好了,望着整齐的“格子房”,大家兴高采烈。我向孩子们提议:“回家去帮自己的爸爸妈妈卷袜子好吗?”孩子们愉悦而略显兴奋地一致应答,接受这个有趣的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心智发展的过程为依据,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安排。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活动中教师需要搭建怎样的“脚手架”才能有利于幼儿积极自主建构,习得整理袜子的生活行为呢?我精心设计了操作程序:将辨别大小、颜色、图案三个维度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安排,由易到难,逐渐增加认知难度,帮助3岁幼儿克服细致观察能力弱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学习掌握“一双”袜子的概念,并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发挥小班幼儿形象记忆的优势,架设“语言导引”的“脚手架”,形象地给予幼儿操作提示,学习按顺序操作,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操作选袜和卷袜动作,化解了幼儿学习的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幼儿完成整理袜子的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撑。
解读幼儿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搭建适宜的“脚手架”,让幼儿能辅佐“脚手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自主地进行认知重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都是有效活动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鞋子的故事随笔
每到暮春,母亲都要用她忙碌了一个秋冬的成果(自纺自织的一大卷白粗布,或染成胶泥色或染成毛蓝色、黑色),为全家每个人做一身单衣过夏,还有一双白底黑面的粗布夹鞋。我是例外,夹鞋是两双。
我生来就是“镰刀脚”(大拇脚指比二拇脚指长半指),穿鞋特别费。一双新鞋穿在别人脚上,两三个月还是好好的;可是到了我的脚上,用不了一月四十天,就会“前头脚趾着地,后头鸭蛋出气”。也许因为我是弟兄三个中最小的一个,母亲特别偏爱我。“小三儿小三儿,娘的心尖儿”嘛,反正俩哥哥都是一双夹鞋,而我是两双。有时候哥哥们不服,我就说:“火车头冒烟——白气儿。”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时候太穷,没有太多的东西可玩,脚上的鞋子便是很好的玩具。夏天,吃了晚饭,天刚刚擦黑,蚊子就上“市”了,围着光光的黑脊梁“嗡嗡”响。坐着不动“喂”蚊子,那滋味实在难受。掷鞋楼吧,跑起来,动起来,蚊子就不会咬了。
掷鞋楼开始了,我们每个人脱下一只鞋子,鞋跟在下,鞋尖朝上,堆在一起,搭成一个下面粗上面细的鞋楼。那鞋楼倒也五颜六色,因为鞋子的主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鞋子的新旧、颜色、大小也就各不相同。鞋楼搭好了,通过抽签的方式,定出一个守楼的人。守楼人要哈下腰来,撅着屁股,叉开双腿,罩着鞋楼,然后脱下另外一只鞋,双手紧紧握住,在两腿间不停地晃动。其余的人,退到一丈以外,脱下另一只鞋,攒足力气朝鞋楼狠狠掷去。一阵猛烈的“鞋雨”朝鞋楼及守楼人袭击之后,如果鞋楼塌了,守楼人算输,继续守楼,继续遭受“鞋雨”的袭击。如果鞋楼没塌,安然无恙,则守楼人取胜,换人守楼。我当过守鞋楼的人,经受过暴风骤雨般的鞋子袭击,头、脸、手、脚、胳膊、腿被砸得生疼生疼的,火燎一般。但过去之后,一种胜利者的快感便会油然而生。我也当过投掷者,攥紧自己的鞋子,瞄准鞋楼,奋力一掷,鞋子闪开守楼人的双手,穿过他两腿间的空当,只听“噗”的一声鞋楼坍塌了,那种成就感也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就这样掷着、叫着、喊着、闹着,几天下来,一双新鞋子也就浑身开了花,破烂得挂不住脚了。母亲没有因此吵骂过我,只是等我玩累了,睡下了,就着昏暗的油灯,把破烂的鞋子一针一线地缝好补住。第二天,我们照样穿着鞋子满街跑,晚上照样掷鞋楼。
阴历初二或初三,黄昏,挂在西南天空的月亮弯弯的,两头尖尖,像啃剩的西瓜牙儿。我们刚把鞋楼搭好,不知谁的眼尖,大叫一声:“看,盐蝙蝠!”我们立即停手驻足,向天空看去。哇,头顶上,黑乎乎几十只盐蝙蝠在翩翩起舞,听大人说那是盐蝙蝠在捕食蚊子。我们不太相信,黑灯瞎火的,月光也不太亮,它们会捕到蚊子?管他呢,跟它们玩玩再说吧。我们便把鞋子抛向天空,并且边抛边喊:“盐蝙蝠、盐蝙蝠,我的鞋是你的屋。”盐蝙蝠好像有意逗我们玩儿,每当我们把鞋子抛上去,盐蝙蝠就会接近它,好像真的要把我们的鞋子当作它们的屋子钻进去,可是眼瞅着盐蝙蝠就要钻进去了,它们却又悠然地飞开了。我们不甘心,盐蝙蝠也乐此不疲。直到我们累得坐在地上爬不起来了,盐蝙蝠才一只只飞走了。可是,等到收拾鞋子回家睡觉的时候,却发现我的鞋子丢了一只。“是不是被盐蝙蝠背走做了屋呢?”我默默地想。这样一想,心里就有些害怕了,因为我早听人说,盐蝙蝠是偷吃了盐的老鼠变的,你想啊,丑陋的老鼠再长出两个翅膀来,样子多可怕呀,要是真把我的鞋当成了它们的屋,住上一段时间,它们又会变成什么样的怪物呢?我的鞋还能不能再穿呢?
我不敢再想下去,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母亲还没有睡,她在灯下做针线活。见我浑身是土,一只脚光着,问道:“鞋呢?”“丢了,要不就是叫盐蝙蝠背走了。”“瞎说,盐蝙蝠才不要你的臭鞋呢。”母亲佯装生气地说。说着便走出了院子。到底在我们投掷盐蝙蝠场地旁边的土墙根儿处,找到了那只浑身开花的鞋子。可是,那只鞋子已经破烂得不能再补了。
第二天早上,母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双新鞋给我。我穿在脚上,轻轻地跺了跺,看到大拇脚指头顶得老高,就说:“娘,小了,有点儿窝脚。”母亲说:“你呀,不见人大,光见脚长。也好,大拇腳指头长,长大孝顺娘啊。”
第五篇:托班数学活动《鞋子宝宝排队啦》
活动目标:1.学习将脱下的鞋子摆整齐。2.学说一双鞋子。活动准备:1.垫子 2.幼儿拖鞋和鞋架 活动过程:1.激发活动兴趣说悄悄话,教师拿起自己的一只鞋子放在耳朵边倾听鞋子说话。告诉幼儿:哎,鞋子在和老师说悄悄话呢。你们想指导鞋子在说什么吗?
教师告诉幼儿:鞋子说,早上看到小朋友一个跟着一个排着队伍,整整齐齐真神奇。我们鞋子也想学学小朋友整整齐齐地排队伍。
2.练习鞋子排队鞋宝宝跟着鞋妈妈开火车
(参照教材并补充:请宝宝在垫子上活动,脱掉鞋子后不会着凉。)
教师示范将自己的两只鞋子放整齐,请幼儿把鞋子脱下后,把左右两只鞋子摆放整齐,放在座位前的地面上。
教师将自己的鞋子放在排头,逐一请小朋友拿起自己的鞋子,摆在鞋子妈妈的后面,形成一横排。
3.练习鞋子配对帮妈妈整理鞋子
(增加环节:出示一堆放乱的拖鞋,请孩子在众多鞋子中寻找一双鞋子,并在老师的指引下整齐的放到鞋架上。这个环节既增强难度又巩固鞋子排队,帮助宝宝梳理良好的生活经验。)
出示一堆放乱的拖鞋,引导幼儿寻找一双,找到后放在鞋架上。
引导幼儿观看排列整齐的鞋子队伍,感受快乐。
4.整理,穿上鞋子。
5.延伸:午睡时,将脱下的鞋子放整齐。
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都比较顺畅,每个环节层次分明,宝宝参与积极。结束后,根据宝宝的发展情况,以下几点可以有所改进:
1.还要再增强一双的概念。可以通过区域活动来继续,投放各式鞋子图片,请宝宝由一只鞋子找到一双鞋子。
2.提供不同种类的鞋子,增强难度。在第三环节帮妈妈整理鞋子中,请宝宝整理的是自己的小拖鞋,都挺熟悉,一眼就找到。如果再有皮鞋、球鞋、雨鞋等不同鞋子种类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