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琐记抒情散文(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2: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过年琐记抒情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过年琐记抒情散文》。

第一篇:过年琐记抒情散文

命途中的第三十个年头,伴随着鞭炮声声越来越远。一周的年假飞也似的过去,经不起思量。

年,被过得越来越宅了。从暖气包围的地方回到家里,真的就只愿窝在炕头上,任屁一股被烫得生疼都不愿挪窝儿,手都不愿意拿出来,更不必说还去擦个玻璃啥的了。一张脸吧,出门基本就罩着大口罩,还是开始呈现红紫色,伴随着缺水的轻微爆皮,嗨,地瓜脸啊,真不能想象自己二十几岁的年华是怎么在这冰天雪地里欢天喜地的。按说天气是越来越暖了,村头的五龙河上再也结不起厚重得足以供人们穿行的冰,人们穿的越来越羽绒,越来越保暖,却越来越经不得寒冷的侵袭,大抵是被暖气骄纵的吧。

年,被过得越来越虚了。小时候好盼望过年,过年有大鱼大一肉,有纯肉馅的饺子,有各色的糖果,有期盼已久的新衣,还有那推都推不掉的压岁钱,而今,鱼肉、饺子、糖果、新衣,都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压岁钱也越来越遥远了,年,就只剩了虚增的年岁了,甚至,就连年的一团一圆味儿也没小时候那么浓了。年二十九午饭,弟弟跟弟妹在丈一母一娘家吃的,晚饭,我在奶奶的家吃的,似乎要有很多话说的两顿饭,也就是匆匆吃过而已。

年,被过得越来越淡了。小时候,小年以前是要“扫灰”的,那是个浩大的工程,家里所有能搬动的家什都要给搬弄到院子里,然后家里积了一年的灰尘,连同那些隐藏的秽气都被清扫干净。依稀记得当年姥姥那个小小的院落里摆满了大小物件,纸糊的笸箩,泥铸的罐,古铜色的杌子,酱色的大一抽一屉,统统都摆在陽光底下,姥姥拿个鸡一毛一掸子,头上顶个防灰的围巾在那里扫啊扫,任陽光倾泻,仙女一般。大扫除中偶尔会翻腾出一些稀罕物件,什么青铜的鞋拔子啊,带了玲珑小牛的簪子,不知哪个年代的大铜钱啊,总是够我把弄老长时间。而今,也可能是家里没了那些个方便搬弄的盆盆罐罐,“扫灰”怕是再没了兴师动众的架势,只是擦擦桌子,掠掠浮灰而已,姥姥家那个温暖的小院子也早就翻新被水泥浇筑,陽光再撒进来,也没了那种叫人想舞蹈的感觉。工作以后,总要等到二十八九才能回家,所以那些做枣鼻子,炸果子不再亲见,但是感觉上这些原本随年而来的隆重仪式,也越来越淡了。

除夕夜,6点多就开始串门拜年,不到8点,大家就开始各自散去,看春晚,打麻将或者打牌去了,再也不用点香守烛到半夜;

大年初一早上只能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了,很少人早起争放头声炮了;

彼此口中的“过年好”感觉含诚量越来越少了,说多了连自己都感觉有些俗套;

年轻人拜年磕头得越来越少,给“老母老母”上供的东西倒是越来越花哨了,可是敬畏之心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无所顾忌,所以,我们离年,也越来越远是不是?

第二篇:槐花琐记抒情散文

“钩洋槐花呢!”昨天,我刚刚和妻子在泉城文化东路上行走,走到一棵老槐树下,看见一个老汉在收拾一根很长的竹竿,竹竿的前端用铁丝缠着铁钩子,就对我妻子说。

接着,又看见两个老太太,一人提了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刚捋下来的洋槐花。我不由又对妻子嘟囔了一句:“也不知咱俩今年还能不能吃到洋槐花?”

其实,前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在文化东路上散步时,走着走着,就闻到一股十分熟悉的花香,是浓郁的甜香味道,“槐花香!”心里嘀咕了一句,抬头一望,不出所料,一道小区院墙之内,挺立出一株约八九米高的老洋槐树——就是我和妻子刚刚看到的那棵树,面积很大的树冠上,缀满了一串串白色的花朵。

之所以一看别人手里拿带钩子的竹竿就判断是钩洋槐花,一闻到花香就判断是槐花香,实在是我太熟悉的原因。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各户人家院子里,小路边,沟渠边,长着许多洋槐树。又碰巧,我八九岁的时候,正是大饥荒年代,一到洋槐花盛开季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争着去捋洋槐花,弄回家里,就成了全家人当天的口粮。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洋槐花是可以保命的食物。

印象最深的,是去大队林场的洋槐林捋洋槐花。那时候,正因为洋槐花也是可以保命的好食物,所以人们看得特别珍贵。洋槐花开的时候,大队林场要派专人看护,到了盛开时节,该采摘的时候,才通知社员:“明天可以去林场捋洋槐花了!”

接到通知的头天晚上,我和二哥就在家里找了一根竹竿,在顶端用细铁丝缠上一个粗铁钩子,还准备好了篮子。第二天,天色未明,我娘早早就喊我们起床。我们弟兄俩,睁开眼,就擓上篮子,提着竹竿,迷迷糊糊上路。

大队林场离家里有四五里地,走到半道上,天上的启明星还眨着眼睛。临近槐树林,我们需要从麦苗田里趟过,前天刚下过雨,又加上昨晚一夜露水,打湿了麦苗,趟不多远,鞋子就湿了。那时候,没穿袜子,布鞋湿了,脚便觉得冰凉,又踩在黏腻的土壤上,脚底沾满了湿泥,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而且,湿了的布鞋,还发出“呱呱”的响声,如蛤蟆叫。就在一连串的蛤蟆叫里,我们穿过麦田,来到了洋槐林。

路上,已经碰见好些人。走到洋槐林,模模糊糊看见,已经有很多人在忙活着捋洋槐花。胳膊够得着的地方,几乎已经被捋干净了。二哥赶紧拉着我向更深更远的林子里跑,终于跑到一片洋槐花比较多的地方,又够,又拽,又捋,忙活起来。

低些的枝条,一只手拽着,一只手捋。稍微高些的,弟兄俩配合,一个拽低枝条,另一个双手齐用,一串一串地捋下来,丢进篮子里。再高的,就拿竹竿够,把枝条够低了,再伸手拽紧,另外一个人用双手紧捋。最高的,就用竹竿顶端的钩子勾住,用劲拧,直到将枝条拧断,拽下来,再将一串串洋槐花捋下来。

大概个把小时的时间,我们弟兄俩就捋满了两个篮子。战果辉煌,自然满心喜悦,回来的路上,擓着篮子,走了四五里地,也不觉得累,湿鞋子的蛤蟆叫也似乎成了优美的音乐。已经升高了的太阳,将阳光洒在身上,十分温煦。路上,肚子饿了,就迫不及待,抓一把槐花,塞进嘴里,生吃。生洋槐花,嚼起来,脆生生,又甜又香的汁水满嘴流淌,更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赶紧又抓一把,塞进嘴里。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生嚼。

快中午的时候,我娘就先择洗洋槐花,然后,拌上面。接着,在地锅上架上蒸笼,蒸了一大锅,出锅后,加上盐和蒜末,酱油和醋,搅拌均匀,盛进碗里。我们哥俩,早就馋涎欲滴,接过碗,就猴急猴急地往嘴里一个劲儿地扒拉。蒸熟了的洋槐花,咸而香,还有大蒜的微辣,还有酱油的味道,醋的酸味,细嚼,又感觉到槐花本有的鲜甜味道,几种滋味混合一起,香得馥郁。要是浇上点儿香油,会更香,可惜,那时,家里穷,买不起。不过,在整天饥肠辘辘的年代,即使没有香油也已经很令人满足了。

我和二哥,一人吃了四五碗,才觉得既解了馋,又解了饿。

那个时候,洋槐花真的就是穷苦百姓养命的食物啊。

再后来,生活不那么紧张了,一般百姓也开始讲究起滋味来,洋槐花从填饱肚子的食物慢慢变成了舌尖美味,做法也有了改进。譬如我们家里,蒸洋槐花,就将调味料中的大蒜换成花椒油,再浇淋一些香油,又麻又香,吃了还没有口臭,也挺不错。

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人家,或者饭店里,买一些时鲜的洋槐花,晾晒一下,放进冰箱里,储存起来。什么时候想吃了,拿出来,解了冻,或者蒸,或者煎,或者汆烫,几乎新鲜如初,足可以满足美食家的食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洋槐花的身价也倍增啊。

在我吃洋槐花的经历里,我二女儿托人从乡下捎回家里的那一袋儿洋槐花,印象也特别深刻。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二女儿正上初中,为了培养她对艰苦生活的忍耐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将她从城里初中转到乡下一个私立初中,让她吃住在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趟。她那时也就是十二三岁,在我的眼里,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青涩女孩。没想到,有一次,一个熟人从那个乡下初中进城,捎来了一塑料袋子洋槐花,并告诉我们:“是你二闺女和她同学一起捋的,她告诉我,你们爱吃洋槐花,特意托我给你们带回家来。”

听了来人的一席话,我心里有点心潮澎湃:我的二女儿长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欣喜之余,又泛出一丝担忧,脑子里不由浮现出我二女儿和同学在一起捋洋槐花的情景。那么一个稚嫩的小女孩儿,要一次一次用力地拽扯一条条刺槐枝条,再仔细将一串串洋槐花捋下来,一定费了不少劲,也不知道扎住手没有?

等到我妻子蒸好,吃进嘴里,就觉得特别鲜香可口。因为那碗蒸洋槐花里,隐含着我二女儿对父母的一片爱心,也蕴含着她的成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外地出差,路上,车窗开着,无意之间,飘进一股浓郁的甜香味道,下意识地觉得是洋槐花的味道,随即向车窗外看去,果然,路边有一大片刺槐林。簇簇拥拥的树冠上,槐花盛开,远望去,在一片油绿的春色里,一堆一堆,雪染的小山丘一般,又连缀成一片雪的丘陵。眼前之景让我想到盛唐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眼前所见到的,真的是一夜春风吹白槐树枝头啊。

槐树林里,有几个村姑在采捋槐花,她们穿着红黄绿色的衣服,在白色的洋槐花丛里,显得特别鲜艳;她们采捋洋槐花的身形,却又那么悠闲和恬静。

那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天天在人海和水泥建筑群里穿梭,心情经常处于僵硬状态,眼前槐树林染雪的情景,突然以一种清新雅静的美丽柔软了我的心,让我突然有了脱尘出俗的感觉。我不由得在心里自言自语:“洋槐花盛开竟也如此美好啊!”

上世纪末,又一年的春天,有一天,无意间,我看见了单位院墙外有一棵树,树冠上开满了浅紫色的花,走进一些看,一串串的,花的形状很像洋槐花。心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洋槐花还有紫色的吗?很快,又忙于工作,这个疑问就抛在了脑后。

2008年的春天,我在南疆库尔勒一个私立学校打工,又看见了院子里一棵槐树上开出许多串粉红色的花,鲜红粉嫩,娇羞靓丽。也正好,旁边一棵槐树上开着白色槐花。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看树干的形状,树叶的形状,两棵都是槐树,确定无疑。细细审视,粉红色的枝条上没刺,白色的枝条上有刺。两棵树,红白相映,对比鲜明。而且,凑近鼻子仔细闻闻,两种颜色的槐花,都散发着浓郁的甜香味道。问身旁的人,“为什么会有粉红色的槐花?”

有一人回答:“大概是嫁接的吧?”

我将信将疑,当时就写了一首五言诗。

微风捧甜香,彩霞托芳菲。

春抹两般色,花开一样蕊。

粉红染靥羞,柔情暖心醉。

喜嫁槐安郎,笑谢燕雀媒。

其实,这个疑问,拖了二十多年,一直拖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今天又想起这个疑问,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才恍然大悟。

原来,除了开白花的刺槐,还真有开紫花的紫花槐,开红花的香花槐。原来,槐花本就有紫色和红色的,与嫁接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人啊,活到老,学到老,我算是又学到一个知识,也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小谜团。

只是,还真没弄明白,浅紫色和粉红色的槐花是否也能吃?

巧了,今天上午,和妻子去菜市场买菜,看见有卖洋槐花的,妻子便问我:“买不买?”

“当然买了,昨天咱俩不还念叨着能不能吃上吗?”

一问价格,不便宜,十块钱一斤。贵就贵吧,买点儿,解解馋。花了七块半钱,买了一小兜。

回到家里,妻子就赶紧择干净,拌上面,在电饼铛上煎,煎好了,汆汤,做成酸辣槐花汤。一块一块的煎槐花,一条条鱼儿一般,浮游在汤水之上,吃进嘴里,又滑又软。初入口,浓浓的酸辣味道;细品品,又保存着微微甜香的本味。

可真是大快朵颐。

第三篇:琐忆抒情散文

我们村是方圆有名的大村,土地平旷,交通便利,一条小河从村东的通神沟缓缓流过,镇政府所在地挨着村西,一边通向地区首府咸阳,一边通向遥远兰州的211国道紧贴着村南伸向远方,村北还是村,一个从属于我们村的小村。

那里空气清冽,民风淳朴,四季影像清晰如画,父老乡亲敦厚朴实。此刻,坐在异乡的雨夜里,用我的瘦笔记述几笔,喂养喂养那肥肥的思念……

春风微醺,春阳和暖。

春天来了,呼啦一下,房前屋后立马成了花海,花天花地的。

艳艳桃花、粉粉杏花、素素梨花,一个接一个登场。在现在人眼里,乡亲们行走在花儿的世界里,应该是满含诗意的。其实,那些过着贫寒日子的人们只顾土里刨食,无人在意,也无心欣赏那些花儿。在他们眼里,果树开花天经地义,像女人生孩儿一样,没什么稀奇。

待到花儿褪去残红,青果坐上枝头,也没人关注它。这时,年幼的我会扬起脖子看上杏果一眼,看它不是欣赏,是想摘它,摘下来,一分两半,果肉送进嘴,捣腾几下,进肚,解解潜藏已久的馋。

青杏酸酸的、涩涩的,实在不是什么好味道,可我嘴里寡淡,要的就是那份刺激。杏肉进肚了,没长成的杏仁成了手里的玩物,它外皮白嫩,里面藏着一包水。不知谁说,反复揉搓嫩杏仁能出小鸡娃。再怎么傻,也知道杏仁里孵不出鸡娃的,还是不停地揉,揉着揉着皮就破了,里面的液汁喷出来,溅到小伙伴的脸上,一场恶作剧就此结束,没结束的是一帮小女孩的叽叽喳喳、嘻嘻哈哈。

春天,还有个小桃树的梦。

我最喜欢在路旁寻找新生的小树苗,每每看到一弯小芽从硬硬的桃核里钻出来,新奇,兴奋。实在太喜欢了,就把它连根铲起,挪到自家的菜园里,浇水,施肥,蹲在它跟前,等它长大,想象着它开花结果的样子。

只是爷爷嫌它碍事,要抢蔬菜的养分,一锄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我往往要难过好几天,甚至洒几滴泪,因为我的植树梦破了。

长大后才明白,那就是一个纯真的小孩源于心底的对新生命的一种呵护吧!

夏风熏熏,夏阳炎炎。

夏天来了,麦子快熟了。

割麦是农家生活的大事,老人们叫做“龙口夺食”,当时,不太理解它的具体含义,对“夺”字还是有认识的,“夺”就是“抢”。和同学抢毽子,和妹妹抢沙包,哪一样都要眼尖手快的,否则,东西就落到别人手里了。龙口夺食,一样的。

“麦梢黄,绣姑娘都要下了床。”不常出门的绣花姑娘都要参加夏收,媳妇们就不用说了!

不过,生产队时代,小孩子不太参与劳作大事,不参加生产大事的小孩们也没闲着,他们有自己的事情,中午趁大人们吃饭休息的当儿,偷偷钻进麦地里找一种野菜,老家叫麦萍萍。

春天的麦地里有三宝:荠菜、羊蹄芽和麦萍萍。春季,它们开始生长,清明前后最好吃,暮春时节,已经长了苔。一入夏,荠菜、羊蹄芽开花坐籽,只有麦萍萍还在不紧不慢地生长着。

进入初夏,它像一个打扮入时的少妇,站在蓬勃茂盛的麦田里,分外耀眼,绿闪闪的衣衫,玫红色的头花,谁见谁爱。麦收时节,它稍微老一些,不过红头花还在,我在麦田里采回它,掐下头花,将绿色外衣翻个过,一个小鼓状的果实出现了。

上小学之后,每年麦收时都要放忙假。所谓忙假,只是不用读书,还要上学。去学校后,所有学生分成组,老师带着帮生产队捡麦穗。到了地里,调皮的男孩子就像出笼的野马,打打闹闹,喊喊叫叫。女孩子很听话,多会按照老师的安排仔细捡拾落下的麦穗。

平常,我都跑在最前面,前面的麦穗多且大,我最喜欢在跟玉米地挨着的麦地里捡拾麦子。一来玉米地平整,走在上面脚不会被麦茬刺着,二来挨着玉米地的麦杆粗壮,麦穗硕大,捡拾起来得劲。每次回家时,我拾的麦子最多,背不动,老师就帮着背。老师是我家邻居,按辈分称呼她姑,一个漂亮的大女孩。

坐在教室等老师发工钱的时候,这时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虽然一斤麦子队里补助二分钱,十多天里捡拾的一二百斤麦子折合人民币不过几块钱,可是,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站在讲台下从老师手里接过那几块块破旧的人民币,感觉比得到钢笔或作业本的“三好学生”奖还要兴奋呢,因为那是自己挣来的!

那时不懂“经济”二字的意思,只是觉得钱来得太艰难,每一分钱都是宝贝。民办老师一个月补助五块钱,生产队一个硬劳力一季分红也就几十块,而我们捡麦穗能挣这么多,能不高兴吗?

秋风飒飒,秋果累累。

乡村的秋是香甜的、热闹的、灿烂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股成熟的味道。

暑假一结束,各种水果相继上市,秋季作物开始收割了。

对贪吃的小孩来说,秋季最不缺吃的。这个季节里,小孩子可以过足馋嘴猫的瘾,可是,房前屋后水果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所以,我们的眼睛转到田野里。

秋天的田野,是吃货的天堂,玉米棒子撑破绿皮外衣露出红缨穗,沟畔的桃树上累累青桃渐渐变红,半坡的青皮核桃里有了油味,地里野生的梨瓜也变白了。

我不挂念它们,我挂念玉米地里的空杆(老家把不结玉米棒子的杆称为空杆),也叫甜甜或甜杆。

甜杆是三爷带回的,他是生产队打闲杂的,前半年给牲畜铡麦草,后半年看玉米。

看玉米时,连带一个任务,就是坎灰包(坏玉米)和空杆,空杆里有一部分特别甜,就像甘蔗一样。每次放工回来,三爷的背上都挂着几根收拾干净的甜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甘蔗”。

分玉米也是秋季大事件之一,玉米成熟后,先搬下来堆放在地头,晚上放工后开始分。

乡村的秋夜,平时漆黑一团、静寂无声,只有几只秋虫在远处孤独呢哝着。因为分玉米,地头挂了几盏马灯,马灯光微弱灰黄,和城市路灯的光亮没法比,但是,比家里使用的煤油灯亮堂多了。

分玉米时,地头的热闹是空前的,老老少少几乎都来了,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那些等着拉玉米的,忙着过秤记账的,把玉米往架子车上装的,还有一帮没事闲逛的。

此时,孩子们是最活跃的,趁着没有分到玉米这个空儿,追逐撵打,跑跳吼叫,野性全面爆发,乐得忘乎所以,直到家人喊回。

新玉米拉回家第一件事是煮玉米,嫩闪闪的玉米一入锅,我们姊妹几个就好像闻到玉米的香味,都忘记了瞌睡,来了精神。连穿着开裆裤的弟弟也围在锅沿边眼巴巴地瞅着锅盖,看它冒气了没,看它被热气顶开了,就流出了口水。他的窘态,惹得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的,我婆都笑得闪出了泪花花。直到妈妈捞出玉米,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得饱饱的,才会心满意足地睡觉。

如今,隔着岁月的山山水水,依然能忆起那种醇厚香甜的嫩玉米味,忆起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欢乐。可是,我婆,我父亲和我们早已阴阳两隔。

北风怒号,寻找温暖。

冬季的北方,冷风瑟瑟,寒气刺骨。

稍微不注意保暖,夜里,屋内水瓮的水面就会结一层冰。早上,推门出去,门前的茅草上也铺着一层白霜。迟早出门,都会被寒气裹挟着。

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最美的享受莫过于坐在热腾腾的炕上足不出户。

冬天,各家的土炕几乎二十四小时热腾腾的,外面干活的人一回家,手往被窝里一塞,暖烘烘的,很舒服。

周内那几天,妈妈早早起来烧炕,烧炕前,就把我们的棉袄棉裤暖进被窝,待到我们起床时,热乎乎的,穿上它,一天里浑身都暖暖的。

家里再冷也有热炕,教室就不一样了,有些穿戴单薄的同学手背上皲裂的口子,看着很瘆人,稍不注意就会流血,有些抵抗力稍强的手背也是肿肿的,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小家伙们就自力更生自制火盆。

和《红楼梦》里宝玉他们的手炉相比,我们的火盆寒碜得很,它大多由旧搪瓷脸盆改做。做好后,在家里锅底铲些火种,用玉米芯引着,上面架上小煤块,上学时端到教室里。

不论是玉米芯还是煤块,燃烧时都要出烟,袅袅娜娜的烟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教室的环境质量可想而知。可是,天气实在太冷,没办法,只有忍着。

自制火盆简陋,也不卫生,不过,在寒冷的冬天里,却带给我们真真切切的暖。

……

此刻,坐在异乡的雨夜里,我的神思飘到了三十多前的故乡……

我知道:这辈子,活得再长,也忘不了那段清瘦无忧的纯真岁月;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渭北那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

第四篇:高中琐记

高中琐记

正在上高中,这对于记录我高中生活实在是一有利条件。此为原由。

——题记

第一章入学

8月31号过后,终于开学了,本以为美好的新生活的序幕从此拉开了,然而只是本以为。

高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我不是很感兴趣,我只意识到一点,我的思想转变很快,这也是处在青春期的缘故吧。所以我只想记录一下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记录一下那痛苦的转变过程——青春期特有的迷茫。

刚开学,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更令人兴奋的,刚开学学习上就有一个重大发现,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发现——由条件得出结论。虽说很简单,当初得出这个结论时觉得本就该这样,然而自己却一直看不破。看不破就不能为自己所利用,这就是之所以要提高认识吧。有希望才有激情,这个方法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率,更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当时就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不仅是学习,就是说话、做事也该有其方法的。后来证明这个思想是正确的,这是后话了。我就是带着这空前的激情投入到了我的学习当中的,当时的心情真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月考来临

在方法的所带来的欣喜、激情下,我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感觉成绩有了飞速的提升,就等一个机会来检验一下我的努力成果。这个方法究竟怎样,我有到达那种程度了呢,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期待呀。

机会总是有的,好不容易一个月过去了。因为刚入学么,再加上军训了一个星期,那岁月特苦,不仅肉体上要经受种种考验,精神上也要受各种折磨,但说句实在话,只要真有本事,哪里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天高任鸟飞,就怕你没本事,世界相对来说是公平的。在军训期间,我第一次体会到啥事都得尽力去做,认真去做。你是否认真教官可是清楚得很呢。

第五篇: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 1

《琐记》讲的是鲁迅从家到南京,从南京到日本的经历,从中我不但看到了一个旧x,还懂得了不能从表面来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种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歪心眼的人,他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赞赏”他们吃冰,并且不告诉他们的妈妈,并且还鼓励他们多吃,与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当他看到孩子们吃冰,即使阻止,但因声音太响,被母亲听到,骂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宽大,懂得保护小孩的自尊心,会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大惊小怪。但是,吃冰对人的害处,远远大于衍太太的“热心”沈四太太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而衍太太所谓的“赞赏”就是变相的怂恿,放纵。当“我们”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计数,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婶母来了,他非但发布夫妻那孩子还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件事情突出了他爱推卸责任。

当孩子们跌倒了,像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立刻给孩子们上药。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母亲心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大度,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心。

看看今天的`我们,我觉得似曾相识,世界上对我们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们真的是这么觉得吗?最常见的就是,天冷了,妈妈叫你多穿些衣服,但为了好看,就是不愿意穿,最后生病了,当你苦着一张脸去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升起的不理你,让你烧着,任凭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带你去医院,心软的父母,看着孩子这副样子,听着孩子的苦苦哀求,忍无可忍最后带着怒气送我们去医院。你会不会觉得父母很坏见死不救,不,他们表面上是在骂你,表面上是在生气,但心里已经急得不得了,他其实起你当初为什么不听话,不带你去,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个教训,让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我们都无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对一些表面上对你好的人,却是爱戴有加,绝对信任,但当你遇到困难,或让你陷入困境时,他逃的最远,甚至让你陷入困境的元凶就是他。最后真正在你身边,并且千方百计地帮助你的人,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至是曾经恶语相向过的。

所以,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它。

琐记读后感 2

细读鲁迅先生的《琐记》,有回味童年的闲事,有上学时的杂事,看似琐碎,却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和离家求学的经历。

鲁迅先从家乡写起,回忆儿时那看似和蔼却是坏心眼的衍太太,他通过三件事来写出描写衍太太,一是,我们在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发现,结果让母亲听到被骂了,而衍太太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励他们;二是,他们在打旋子,衍太太先是在一旁鼓励记数,但当阿祥跌倒后,衍太太则从一个“好人”瞬间变成了告发他们的人;三是,在父亲逝去之后,他去衍太太家闲聊,无意中说起缺钱,衍太太就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钱,还在外面散播谣言,并夸大其词,结果使得鲁迅只能离家求学。鲁迅先生通过生活的琐事把一个面善心狠的衍太太描绘的活灵活现,这不免让我想起平时对我“凶神恶煞“的父母来,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严厉的管教和及时的指正。

因为流言蜚语,鲁迅背井离乡去南京求学,“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那时新式的学堂在中国刚刚开始,许多进步的青年在那里学到了全新的知识,而当时“熟读圣贤书”的文人们却盲目抵触外来文化,对先进的科学视若罔闻,当我看到这些时觉得十分可笑,当时的中国是如何的落后,守旧的思想,陈旧的教育把中国禁锢在封建的牢笼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进入雷电学堂的事,“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这怎么不令人发笑呢?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题目,而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明明已经如此落后了,可却要排斥科学和新的知识,我似乎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无奈,这是新旧思想的博弈,也是新旧制度的碰撞,也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最后选择了去日本留学。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自己儿时与求学时的琐事,却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做为当时中国进步青年的代表,鲁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经历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看似琐碎却寓有深意。

下载过年琐记抒情散文(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年琐记抒情散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

    琐记散文

    早上,必须要今天上午拿回原单位的东西给忘家了,我又无法脱身,心情懊恼,抱着试试的心态给住附近的一老同事打电话,恰好他因事回来,待会儿才能回单位,他说:你赶巧了。懊恼全无,心情大好......

    过年琐忆经典散文

    2014年1月23日小年的夜晚,偶尔有五彩缤纷的烟花爆竹在窗前绽放,纷繁地点亮了过年的心绪,朦胧中思念也悄悄潜入夜色,父亲步履蹒跚地走进我的梦里。一过年,在曾经的年代,不知漩漪了......

    《琐记》阅读题

    一、 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________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________篇。 (1926 ) (10 ) 2、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 。 (《天演论》 ) 3、......

    琐记读书心得体会

    琐记读书心得体会 琐记读书心得体会1 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朝花夕拾琐记......

    外科实习琐记

    普外科:西六病区 交班室很挤,人很多。张主任和护士长有绝对的权威,感觉各种事情都很规范。 总的来说研究生多,动手机会少。推荐跟周勇和高壮雷。 被提问到的问题 1 结肠癌直肠癌......

    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的天气却是不错的,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适合泡上一杯香茗,读上一本好书的,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一本来也绝非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

    《哈佛琐记》读书笔记

    《哈佛琐记》其实也是对母校深深的眷恋的成果,到底有多深情,这里就不赘述了,男人的世界要靠心去才能体会。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见证了梅贻琦老先生所说的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