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时间:2019-05-15 12:0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机缘·第四节

作者:佚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他立志要透彻地认识佛性,有一天去参拜慧能大师。大师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求问什么事?”智常回答说:“弟子近日前往洪州白峰山参拜大通和尚,承蒙他启示了认知本性成就佛道的妙义,但感到仍然有一些疑惑没有解决,因此不辞远道前来向您请教,恳请和尚您大发慈悲给予启发。”大师说:“他讲了些什么?你试着举例说说看。”智常回答说:“智常到了他那儿,过了三个月,还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教诲,因为我求法的心太迫切,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前往方丈内室,向他请教什么才是我的本心和本性。大通和尚才说:‘你看见虚空了吗?’我回答说:‘看见了。’他又问:‘你看到了虚空的具体相貌了吗?’我回答说:‘虚空没有形状,有什么具体相貌呢?’他又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任何具体的东西都看不见,这才叫正见。没有一件具体物相可以知晓,这才叫真知。没有什么青色和黄色,长和短的区别,只要见到本性的清净,智慧圆满透明,这就叫认知了本性成就了佛道,也叫如来的认知。’弟子虽然听了这些解说,但还没有完全明了,请求和尚您再给予启示。”大师说:“你的老师所讲的,还留有‘知见’的痕迹,难怪不能让你彻底觉悟了。我现在给你念诵一首偈语: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智常听了偈语,心里豁然开朗,也就念诵了一首偈语:“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有一天,智常又来问大师说:“佛说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妙法,又说还有最上乘,弟子没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希望您指点教导。”大师说:“你只内视自己的本心,不要执著于外在的法相。佛法本来并没有四乘的区别,人的悟解能力各有差异,亲见佛祖并听佛祖讲解再跟着诵读佛经,这是小乘法;自己领悟了解佛法义理,这是中乘法;按照佛法修行,这是大乘法。各种佛法其实都是相通的,能通晓所有的佛法,又不执著于某一种佛法,远离各种佛法的表面名相,一点也不教条,这就是最上乘法。乘是实践修行的意思,不在于口头上的名义争论,你必须自己修习,不要来问我。在任何时候,自己的本性都要自己觉悟。”智常拜谢大师,从此非常虔诚地侍奉大师,直到大师圆寂。

注释

①髫年:童年。髫,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第二篇:《六祖坛经·行由·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行由·第四节

作者:佚名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译文

五祖有一天忽然来后院看我,对我说:“我想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我怕有人暗害你,所以不和你进一步谈论,你知道吗?”我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意思,所以这几个月也不敢到前面讲堂去,这样让别人不注意我。”五祖有一天把众多门人都召集起来,说:“我向你们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是生死,你们却每天只想通过修行以求得福报,不去想怎样超脱生死的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么能拯救你们超脱苦海呢?你们都下去,各自反观智慧,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般若之性,每人作一首偈语,送上来给我看。如果谁能觉悟大概,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他,让他继任第六代祖师。快去作吧,不要耽搁。冥思苦想那可没用,能见到佛性的人,言谈之间立马觉悟。像这样的人,就是挥刀上阵打仗时,也能见到佛性。”

注释

①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等,是梵语音译,一般读作“波耶”,意译的话,就是智慧的意思。

②偈:梵语意译,又译颂,四句整齐韵语,用于表达一种对佛法的理解、赞颂。又偈与竭意通,即摄尽其义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义。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第三篇:《六祖坛经·机缘·第七节》文言文及翻译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译文:

永嘉地方的玄觉禅师,是温州一户姓戴人家的孩子,少年时就学习佛教经典和理论,特别精通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因为阅读《维摩经》,而认知了心性。

一次偶然机会,慧能的弟子玄策来访,和他高谈阔论,玄觉的言谈都能和禅宗各位祖师的意思相合。

玄策问玄觉:“仁者你的老师是哪一位?”

玄觉回答:“我听了各家讲论经典,各有师承,后来读《维摩经》,领悟到佛祖以心传心的妙谛,但还没有遇到能与我互相印证的人。”

玄策说:“威音王之前,无师自通是可以的;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那当然就是外道了。”

玄觉说:“请仁者为我印证吧。”

玄策说:“我人微言轻。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师,四方的高僧都云集前往参拜,都是去请教佛法的。你如果前去,我和你同行。”

玄觉就和玄策一起前来参拜,玄觉围绕慧能大师转了三圈,然后举起锡杖顿地而立。

大师说:“做了沙门,就具有很威武的仪表,遵循细致严格的行为规范,大德你从哪里来?敢这样傲慢地对待我?”

玄觉说:“生和死是大事,变化无常快得很。”

大师说:“那为什么不去领会不生不灭的道理?了悟不变的宗旨呢?”

玄觉说:“领会了就无所谓生死,了悟了就没有变化。”

大师说:“是这样,是这样。”

玄觉这才又端正仪态,重新向大师礼拜,过一会儿就告辞要走。

大师说:“你回去得太快了吧?”

玄觉说:“我本来没有动,哪有什么快不快呢?”

大师说:“谁知道你没有动呢?”

玄觉说:“仁者自然知道。”

大师说:“你的确很明白无生的意义。”

玄觉说:“无生难道有意义吗?”

大师说:“没有意义谁能懂得?”

玄觉说:“能懂得也就不是意义了。”

大师说:“很好啊!就留下来住一宿吧。”

当时大家就称玄觉为“一宿觉”。后来玄觉写出《证道歌》,盛行于世,圆寂后被谥为无相大师,当时也被称为“真觉”。

注释:

①天台:天台宗,以《法华经》为经典。

②威音王:佛名。表示非常遥远的年代,据说威音王时代人的精神纯正无邪。

第四篇:《六祖坛经·机缘·第七节》原文阅读及翻译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译文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一户姓刘的人家,听说曹溪这里弘扬佛法十分兴盛,就来参拜慧能大师。行思请教说:“应当怎样修行,就不会落渐悟的套路?”大师回答说:“你曾经怎样修行?”行思说:“我对四圣谛都没有修。”大师说:“那你落到什么套路?”行思回答:“四圣谛都没有修,还落什么套路呢?”大师对行思十分器重,让他做首席门徒。有一天,大师对他说:“你应当独当一面去教化一方,不要让法门断绝。”行思既然已经得到了佛法三昧,于是返回吉州青原山,弘扬顿教法门,圆寂后被谥为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一户杜姓人家的孩子,最初参谒嵩山的安国师,安国师打发他去曹溪参拜慧能大师。让至礼拜。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怀让回答:“嵩山。”大师又问:“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回答:“如果说一件东西就不妙了。”大师问:“还可以修行证悟吗?”怀让回答:“修行证悟不是没有,执著某一念头就不会有了。”大师说:“只这不执著某一念头,就是各位佛所维护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西天的般若多罗法师有预言,说你门下会出一匹龙马驹,驰骋天下无敌手。这个预言你要谨记于心,不必急着表白。”怀让豁然贯通,心中领会,于是随侍大师左右整十五年,修养和智慧与日俱增,后来前往南岳开设道场,把禅宗发扬光大,圆寂后被朝廷赐谥为大慧禅师。

注释

①圣谛:佛教基本的四个教义:苦、集、灭、道。

②马驹:指马祖道一将成为怀让的高足弟子。

第五篇:《六祖坛经顿渐第三节》的原文及翻译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远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是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馀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宏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译文

有一个少年,名叫神会,是襄阳高姓人家的子弟,十三岁的时候,从神秀大师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参见礼拜六祖大师。大师说:“善知识,你远道而来很辛苦,带来了‘本’(自己的本性)没有?如果有‘本’就能认识‘主’(佛性)了,你说说看。”神会说:“我以无所住(不执著)为‘本’,能认识这一点就是‘主’。”大师说:“这个小沙弥怎么尽说些老生常谈。”神会就问大师:“和尚您坐禅时,还有没有思想活动?”大师用禅杖打了神会三下,问:“我打你你觉得痛不痛?”神会回答说:“也痛也不痛。”大师说:“我也是既有思想活动也没有思想活动。”神会问:“既有思想活动也没有思想活动是一种什么样子?”大师说:“我的思想活动,是经常想到自己思想里的错误过失,而不想别人的是非好坏,这就是既有思想活动又没有思想活动。你所说的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样子呢?你如果不痛,你就像木石一样没有感觉;你如果痛,就和凡夫俗子一样会产生愤恨的情感。你向前听好了,我说的既有思想活动又没有思想活动是‘二边’(辩证之意),你说的也痛也不痛是没有破除生死的偏见。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没有认识清楚,就敢来这里卖弄!”神会赶紧行礼表示道歉。大师又说:“你如果自己迷惑不能认识本性,就要向善知识请教问门路;你如果心里领悟了,就能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遵从佛法修行。现在你自己迷惑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却来问我坐禅时有没有思想活动,我的思想活动我自己当然明白,怎么能代替你解除迷惑呢?你如果有所领悟,也不能代替我解除迷惑。你怎么不自己领悟认识本性,却来问我坐禅时的思想活动?”神会再次行礼,拜了一百多拜,谢罪道歉,然后在大师身边勤谨服侍,不离左右。有一天,大师告诉众门徒说:“我有一件东西,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能明白吗?”神会走出来说:“这是各位佛的本源,神会我的佛性。”大师说:“我向你说无名无字,你却说叫做佛的本源。你就是前往茅草庵苦修苦练,也只能成为一个咬文嚼字的人。”祖师圆寂以后,神会去了京城洛阳,把曹溪门风的顿悟禅宗大加弘扬,著作了《显宗记》,盛行于当时,成为荷泽禅师。六年苦行慧能大师见禅宗门下各个宗派之间互相诘难,都不怀好意,就把他们都召集前来,怜悯地对他们说:“学佛道的人,一切的善念和恶念,都应当尽数消除,不要用各种名称概念来标榜,要认识自己的本性。没有分歧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本质。应该在实在的本性上建立宗派教门,这个道理你们要自己好好理解。”众人听说以后,都向大师行礼,表示要以大师为表率。

注释

①神会:俗姓高,原从神秀,四十岁左右时去韶州追随慧能。后以慧能嫡派自居,大力倡导南宗。“安史之乱”后病死于洛阳荷泽寺,称荷泽神会。

②愍(mǐn):怜悯,哀怜。

下载《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祖坛经顿渐第一节》的原文及翻译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

    六祖坛经付嘱第三节原文及翻译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

    六祖坛经·付嘱·第一节原文翻译

    付嘱·第一节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

    机缘原文及翻译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

    《六祖坛经付嘱第六节》的原文及翻译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

    《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的原文阅读及翻译

    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原文作者:佚名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

    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作者:王浩 学号: 《六祖坛经》概要: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记载了六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