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4:1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祖坛经》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祖坛经》读后感》。

第一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居岭南卖柴养母,因听路人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至黄梅谒五祖弘忍。由此可见,六祖有佛缘,其悟性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也。慧能初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求取什么?”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弘忍言:“你是岭南人,如何能作佛呢?”慧能对此的回答蕴含着深深的禅思,他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初出茅庐便有此惊人之语,弘忍不由对他另眼相看。弘忍此时已感觉到弟子中有人对衣钵的窥觑之心,有意保护刚刚入寺锋芒毕露的慧能,故意让慧能去做苦工,防止歹人伤害慧能。我想这也是弘忍禅师磨砺他本性的一种考验。

八个月之后,弘忍为选择禅宗下一任继承人,命弟子每人呈上一首偈语。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已知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两日后,慧能闻童子唱诵此偈,遂知神秀未能见性,请童子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徒众无不惊讶,弘忍恐人嫉妒而陷害慧能,故意讲偈语擦去,向徒众说:“亦未见性”。其实弘忍已是中意慧能,打算传其衣钵与慧能。第二天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慧能:“米舂好了吗?”,慧能答:“早就舂好了,只是没有筛”。弘忍用拐杖在石鼓上敲了三下,慧能随即会意。夜里三鼓时分入室见弘忍。弘忍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这是师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心灵的对话,又将达摩衣钵正式传给慧能。弘忍传法慧能时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此时的衣钵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成为争端的目标,慧能亦为此逃避追杀隐居大庾岭,在猎人队伍中呆了15年。

唐高宗年间,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正好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关于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事皆有心生。若无心你则不会感到什么了,心不动则天下万物皆静止;心一动,则无物不动。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住持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并拜慧能为师,此时慧能才算正式出家。次年,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之后慧能并未传其衣钵与继任者,坛经记载太极二年七月一日,慧能招集诸弟子说:“八月份我将离开人世,有何疑问,尽早相问”。弟子法海问:“师傅圆寂后衣钵将付何人?”,慧能答:“我一生说法尽录在《法宝坛经》,你们依此传教,不需衣钵。且你们信根淳熟,堪任大事,只传法,不传衣。”弘忍也许亦能明白禅宗他日在慧能手中定能绽放出洁白的莲花,无需着相衣钵。

事实确是如此,慧能以一盏孤灯照亮后世凡人。禅宗因慧能发扬光大、开枝散叶,可以说慧能是禅宗的集大成者。慧能与先哲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六祖慧能被视为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塑像与孔子像、老子像一并矗立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众生生而平等,众生的本性皆是佛性,佛性是本来清净的。而佛永远存在,亘古不变,就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有等差,性无等差,唯论见性,不论身处滚滚红尘,还是密林深处,只须心无一物,红莲终会绽放。我心安处,即是天堂。

一切众生都希望快乐的活着,但为何烦恼却是接踵而至,我们总会感到人生充满了烦恼忧愁。坛经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太多的“无明”,是由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净而产生的,这六根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四大(地、水、风、火)假合而成,是虚幻不真实的,而我们众生则视此假身为真身,视虚幻为真实,本末倒置,心随物转,因而产生诸多烦恼。六根不净,使我们陷入诸多烦恼之中,心随境迁,为诸多琐事所困扰,有时不免会感到生活迷茫、空虚、没有意义。由于无始劫以来积业成因,造就了烦恼的果,要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就要在烦恼中磨练自己,体察自己本身清静快乐的本心。抛开心灵深处的无明,抛开一切我见、执见,智慧之光就会从本心升起,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第二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 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 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 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 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 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 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 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五、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

第三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祖坛经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祖坛经读后感1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居岭南卖柴养母,因听路人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至黄梅谒五祖弘忍。由此可见,六祖有佛缘,其悟性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也。慧能初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求取什么?”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弘忍言:“你是岭南人,如何能作佛呢?”慧能对此的回答蕴含着深深的禅思,他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初出茅庐便有此惊人之语,弘忍不由对他另眼相看。弘忍此时已感觉到弟子中有人对衣钵的窥觑之心,有意保护刚刚入寺锋芒毕露的慧能,故意让慧能去做苦工,防止歹人伤害慧能。我想这也是弘忍禅师磨砺他本性的一种考验。

八个月之后,弘忍为选择禅宗下一任继承人,命弟子每人呈上一首偈语。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已知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两日后,慧能闻童子唱诵此偈,遂知神秀未能见性,请童子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徒众无不惊讶,弘忍恐人嫉妒而陷害慧能,故意讲偈语擦去,向徒众说:“亦未见性”。其实弘忍已是中意慧能,打算传其衣钵与慧能。第二天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慧能:“米舂好了吗?”,慧能答:“早就舂好了,只是没有筛”。弘忍用拐杖在石鼓上敲了三下,慧能随即会意。夜里三鼓时分入室见弘忍。弘忍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这是师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心灵的对话,又将达摩衣钵正式传给慧能。弘忍传法慧能时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此时的衣钵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成为争端的目标,慧能亦为此逃避追杀隐居大庾岭,在猎人队伍中呆了15年。

唐高宗年间,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正好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关于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事皆有心生。若无心你则不会感到什么了,心不动则天下万物皆静止;心一动,则无物不动。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住持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并拜慧能为师,此时慧能才算正式出家。次年,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之后慧能并未传其衣钵与继任者,坛经记载太极二年七月一日,慧能招集诸弟子说:“八月份我将离开人世,有何疑问,尽早相问”。弟子法海问:“师傅圆寂后衣钵将付何人?”,慧能答:“我一生说法尽录在《法宝坛经》,你们依此传教,不需衣钵。且你们信根淳熟,堪任大事,只传法,不传衣。”弘忍也许亦能明白禅宗他日在慧能手中定能绽放出洁白的莲花,无需着相衣钵。

事实确是如此,慧能以一盏孤灯照亮后世凡人。禅宗因慧能发扬光大、开枝散叶,可以说慧能是禅宗的集大成者。慧能与先哲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六祖慧能被视为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塑像与孔子像、老子像一并矗立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中。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众生生而平等,众生的本性皆是佛性,佛性是本来清净的。而佛永远存在,亘古不变,就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有等差,性无等差,唯论见性,不论身处滚滚红尘,还是密林深处,只须心无一物,红莲终会绽放。我心安处,即是天堂。

一切众生都希望快乐的活着,但为何烦恼却是接踵而至,我们总会感到人生充满了烦恼忧愁。坛经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太多的“无明”,是由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净而产生的,这六根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四大(地、水、风、火)假合而成,是虚幻不真实的,而我们众生则视此假身为真身,视虚幻为真实,本末倒置,心随物转,因而产生诸多烦恼。六根不净,使我们陷入诸多烦恼之中,心随境迁,为诸多琐事所困扰,有时不免会感到生活迷茫、空虚、没有意义。由于无始劫以来积业成因,造就了烦恼的'果,要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就要在烦恼中磨练自己,体察自己本身清静快乐的本心。抛开心灵深处的无明,抛开一切我见、执见,智慧之光就会从本心升起,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六祖坛经读后感2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

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

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

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

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时候。如果还是用考试来比喻,那些经历就像被打红叉的题目,而我就像个考生,总是倔强地用上一次的错误答案来回答这次的题目。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愿自己做个人生智慧的“有缘人”。

第四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六祖坛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六祖坛经》读后感一

前面一个月自己经历了很特别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经常陷入了某种无法去思考和行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把这个困扰和种子说,种子问我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觉得这是好事的样子,因为我隐约觉得这和自己修行的法门有关的样子。因为之前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坛经、传习录,我都有感它们是统一的,都指向同一个本源。然后我就逐渐在从小我的各种思维、感受中脱离,在回归那个本源的样子,也就短暂影响了工作。

前两天在读两本零极限的时候,我很惊讶这本西方的著作和东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还是用很现代的语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应用。所以在学习零极限的时候也是进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对它们的融合。回归零点的过程,也就是回归空性、无相的过程,同时又能够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变化,知道宇宙想让我们去做什么行动。这和坛经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坛经也是要找到那个无念无相无住的本心,然后再来指导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读《六祖坛经》,深感禅宗博大精深。六祖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应该就是在自渡的阶段,因为我很清楚接下来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禅宗的顿教法门,也是告诉人成佛的那个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顺着那个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现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个最初的极点,可以称它为空、无。而我们的当下能够察觉到各种思想、感受,也是因为我们是从那个零点生出来的,因为零点的原因我们能够察觉。

所以接下来自己的方向,始终都是去回归那个零、空、无的状态,去回归到本源的状态来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也是对当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导。也就是那个本质的东西一直在察觉着一切,可以称呼它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诉我怎么样是最好的行为,给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动,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样,只要我回归那个“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动了。

更关键的是,自己现在已经放下了所谓的执着、意义等东西了。我不再会觉得悟道、学习经济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必须要去实现某种使命。我所有的行为,只是回归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顺应宇宙本身的行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来就在那里,察觉着一切。这样自己整个过程,都会是平静喜悦,圆满幸福的。

《六祖坛经》读后感二

最早读《六祖坛经》是20xx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现在想来甚为怀念,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林中的蝉鸣,不时传来的鸟叫声,盛夏的骄阳,寺里却独有一种宁静的清凉。一共九天的时间,每天都是晚上两个小时共读《坛经》,郎朗读经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闪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过去了,期间对于《坛经》也曾经一读再读。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读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让我很惊艳,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当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就是这一句,已经再次震撼到我,正如释迦牟尼佛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说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样掷地有声,平等无二。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赞叹!复赞叹!虽然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没有任何的自卑,发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泼泼的佛性禅性流露无疑。

还让我很有感觉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次看到这个偈子就有喜欢的感觉。

惠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让我倾心,拜倒,爱极!与内心很多的感觉非常相似相应,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神龙见首不见尾,慨然长叹,心向往之。

师父在惠能偈基础上的阐发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处处惹尘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说,不可说!看看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芸芸众生,哪个不是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佛性圆满具足,却又在在处处,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贪嗔痴慢疑,烦恼障碍迷惑啊!同时这些个尘埃原本也没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呜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入梦太深,把梦当真,如此想来,只要看到这些尘埃,也就如白雪见日,化为无形了!这也是“烦恼即菩提”的转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感恩所有的烦恼障碍迷惑,感恩所有的尘埃,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所谓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为其秘密讲法开悟后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八年前初见的惊鸿一瞥,到之后不断读诵的反复玩味,到近几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结合,尤其是与《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一书阅读并实修一年的相辅相成,让我越来越有感觉!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六祖开创中国禅风,禅不离行住坐卧,禅就在日常呼吸吃饭睡觉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来就是活泼的新鲜的流动的,本来就是啊!丁愚仁师所传授的“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的咒语正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实用的妙法!还要继续使用,多用,时时处处使用!

此时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尘埃,也无尘埃矣!

《六祖坛经》读后感三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

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时候。如果还是用考试来比喻,那些经历就像被打红叉的题目,而我就像个考生,总是倔强地用上一次的错误答案来回答这次的题目。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愿自己做个人生智慧的“有缘人”。

第五篇:《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作者:王浩

学号:

《六祖坛经》概要: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记载了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禅宗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如果说它在中国佛教史,乃至哲学史,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记载了六祖惠能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则可以说是禅宗的“宗经”。

关于《六祖坛经》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还存有很多不同的质疑。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肯定或部分肯定:《坛经》是由六祖惠能口述,由他的弟子法海等记录整理而成。

现今存世的《六祖坛经》,版本五花八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流通本,(四)高丽传本,(五)明南藏本。

我所读的版本是流通本。这个版本的《六祖坛经》分为十品,分别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自序品第一,六祖惠能讲述自己追随五祖求法,做偈得法的经历。般若品第二,六祖惠能为众人阐释般若的奥义。决疑品第三,六祖惠能通过回答刺史关于武帝功德的疑问,来说明“自性觉即是佛”的道理。定慧品第四,六祖惠能讲述定慧的意义及作用。坐禅品第五,六祖惠能开示大众关于禅的玄机。忏悔品第六,六祖惠能向信众传授“无相忏悔”。机缘品第七,六祖惠能通过与无尽藏,法海,法达,智通等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熟悉不一定是懂,还要去领悟佛经中的真谛。顿渐品第八,神秀派弟子向六祖惠能学习,来教导我们有关顿渐的禅机。护法品第九,武则天太后派人向六祖惠能求教佛理,来讲解“无二无别”的道理。付嘱品第十,讲述六祖惠能教导弟子今后传法的方法。

《六祖坛经》感想: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若要领悟其中的道理,需要深入的钻研以及很强的领悟能力。我在仔细读了《六祖坛经》多遍之后,根据自己对它的理解,有了如下感想。

《六祖坛经》以凝练的文字比较真实的记载了六祖惠能的禅法思想。我觉得他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佛性思想。佛性是六祖惠能的基本思想,也是《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关于佛性,首先,他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这一思想在他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明确的表示出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番不同凡响的回答,强调了佛性人人具有,在成佛面前众生平等。其次,他认为自性本来清净,在惠能看来人人所本具有的自心、佛性是本来清净,纤尘不染,就象日月一样,永远明郎,只是由于妄念浮云之所覆盖,才遮盖了清净的本性,如他所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些都说明了自性是本来清净的。然后,他认为自性本来具足,含藏一切万法,《坛经》中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自心、自性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万法无非是自性中所现之物。所以他说: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最后,他还提出佛性不二的思想,惠能认为佛性真谛超越万法,不落有形,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即佛性是不二的。如他所说:“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

(二)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可以说是慧能禅法思想另一大理论来源。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始终是以般若为方法,以如来藏佛性为目标,用般若的空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以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坛经》中惠能很多禅法理念都是建立在般若思想下。惠能的般若思想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般若三昧。关于般若三昧,惠能在《坛经》中说:“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他的般若三昧就是让人于一切时,一切处,用般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无取无著,如此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三昧,在慧能看来若人能行此般若三昧,即能入甚深法界,甚至见诸佛境界,至佛地位。第二,一行三昧。惠能认为所谓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他引用《维摩诘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来说明若但能行于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就名为一行三昧。第三,一相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出现在宗宝本《坛经》<付嘱品第十>中说:“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詹泊,此名一相三昧。”可见一相三昧也是让修行人无住离相,如果能无住离相,自然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著,不生憎爱,而能使心性达到安闲恬静,虚融詹泊的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的境界。

(三)不二思想。惠能在讲法时,大体上都是以“不二法门”作为中心思想,他的顿教禅法就正是建立在他所理解的“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的思想基础上的。在《坛经》中的佛性不

二、定慧不

二、动静不

二、菩提与烦恼不

二、众生与佛不

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乃至临终时嘱咐弟子的三科三十六对法等,都体现了惠能的不二思想。不二思想可以说它是贯穿于惠能整个禅法之中的,它就像一把钥匙,如果不明了它,就不能把握惠能思想的纲骨,惠能很重视中道不二法门,它的顿门禅就顿在不二法门上,不二思想在惠能禅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无相,无住,无念思想。《坛经》中惠能曾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宗、体、本,皆是心要之义,可见这三无思想在惠能禅法中的重要性。所谓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所谓无住,惠能说乃是人的本性。所谓无念,惠能说,于念而离念,于诸境上心不染著,称为无念。总的来说无相所强调的是于相而离相,无住所强调的是于念而离念,无念则是真如自性的任运发挥、任运作用。这三无是相互关联的,其着眼点都在于直显心性,让修行者从无相、无住、无念中,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不假外修,而于自心常起正见,由此自性自得解脱,自得无碍大用。

六祖惠能的禅机思想需要去悟。虽然我现在只能体会《六祖坛经》字面上的浅显信息,不能深入领悟其中的禅机,但是只是《六祖坛经》中文字里透露的信息,就能使我获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等大有裨益。

般若品第二中写道:“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 心行,则心口相应。”翻译出来就是: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事情也是一样,不能只是心里空想,怎么想也不能成为现实。我们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这样才能有实际收获。

忏悔品第六中写道:“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它的意思是: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学会这样的心态。已经过去的事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往事念念不忘,在无尽的悔恨中浪费时间,而是把精力集中放在以后的事情上,从

以往的事情中汲取经验教训,专心把眼前的事做好。

机缘品第七中,法达比丘自恃念读《妙法莲华经》三千部,向六祖礼拜时头不着地,颇为不敬。六祖惠能通过精妙的偈语使法达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领悟莲华经的奥义,法达心悦诚服的向六祖忏悔谢罪。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人要谦虚恭敬,不能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自负,傲慢。学海无涯,我们在知识的世界里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求学。尤其是我们中医学,中华医术博大精深,我们更要虔诚恭敬的去学习中医知识,用它去济世救人,实现自身价值,弘扬中华医学。

顿渐品第八中,神秀大师的师父五祖弘忍因为他没有领悟佛学的真谛,没有把六祖衣钵传给他,而是传给了惠能,但神秀大师并没有因此嫉恨惠能,而是对他的弟子们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并且还派弟子去向惠能求教佛学,由此可以看出神秀豁达的心胸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应向他学习,摒除内心嫉妒,憎恨的负面思想,保持一颗谦虚学习的心。

《六祖坛经》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六祖坛经》小结:

《六祖坛经》以简练的文字对惠能的禅法思想作了比较真实的记载。六祖惠能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记载其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六祖坛经》作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地位。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我虽已阅读几遍,颇有收获,但若要领会其中的真义,还需继续研读学习。

下载《六祖坛经》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祖坛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祖坛经讲义(慧律法师)

    六祖坛经 2004年10月2日——8日 上慧下律法师 文殊讲堂 讲座第一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今天是2004年10月2日,星......

    追寻六祖足迹 解读坛经思想

    圣严法师《追寻六祖足迹 解读《坛经》思想》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0-6-15 0:33:03 繁體版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传自印度的菩提......

    《六祖坛经·机缘·第七节》文言文及翻译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

    《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机缘·第四节作者:佚名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 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坛经》读后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

    《六祖坛经·行由·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行由·第四节作者:佚名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