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祖坛经·机缘·第七节》文言文及翻译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译文:
永嘉地方的玄觉禅师,是温州一户姓戴人家的孩子,少年时就学习佛教经典和理论,特别精通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因为阅读《维摩经》,而认知了心性。
一次偶然机会,慧能的弟子玄策来访,和他高谈阔论,玄觉的言谈都能和禅宗各位祖师的意思相合。
玄策问玄觉:“仁者你的老师是哪一位?”
玄觉回答:“我听了各家讲论经典,各有师承,后来读《维摩经》,领悟到佛祖以心传心的妙谛,但还没有遇到能与我互相印证的人。”
玄策说:“威音王之前,无师自通是可以的;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那当然就是外道了。”
玄觉说:“请仁者为我印证吧。”
玄策说:“我人微言轻。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师,四方的高僧都云集前往参拜,都是去请教佛法的。你如果前去,我和你同行。”
玄觉就和玄策一起前来参拜,玄觉围绕慧能大师转了三圈,然后举起锡杖顿地而立。
大师说:“做了沙门,就具有很威武的仪表,遵循细致严格的行为规范,大德你从哪里来?敢这样傲慢地对待我?”
玄觉说:“生和死是大事,变化无常快得很。”
大师说:“那为什么不去领会不生不灭的道理?了悟不变的宗旨呢?”
玄觉说:“领会了就无所谓生死,了悟了就没有变化。”
大师说:“是这样,是这样。”
玄觉这才又端正仪态,重新向大师礼拜,过一会儿就告辞要走。
大师说:“你回去得太快了吧?”
玄觉说:“我本来没有动,哪有什么快不快呢?”
大师说:“谁知道你没有动呢?”
玄觉说:“仁者自然知道。”
大师说:“你的确很明白无生的意义。”
玄觉说:“无生难道有意义吗?”
大师说:“没有意义谁能懂得?”
玄觉说:“能懂得也就不是意义了。”
大师说:“很好啊!就留下来住一宿吧。”
当时大家就称玄觉为“一宿觉”。后来玄觉写出《证道歌》,盛行于世,圆寂后被谥为无相大师,当时也被称为“真觉”。
注释:
①天台:天台宗,以《法华经》为经典。
②威音王:佛名。表示非常遥远的年代,据说威音王时代人的精神纯正无邪。
第二篇:《六祖坛经·机缘·第七节》原文阅读及翻译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译文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一户姓刘的人家,听说曹溪这里弘扬佛法十分兴盛,就来参拜慧能大师。行思请教说:“应当怎样修行,就不会落渐悟的套路?”大师回答说:“你曾经怎样修行?”行思说:“我对四圣谛都没有修。”大师说:“那你落到什么套路?”行思回答:“四圣谛都没有修,还落什么套路呢?”大师对行思十分器重,让他做首席门徒。有一天,大师对他说:“你应当独当一面去教化一方,不要让法门断绝。”行思既然已经得到了佛法三昧,于是返回吉州青原山,弘扬顿教法门,圆寂后被谥为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一户杜姓人家的孩子,最初参谒嵩山的安国师,安国师打发他去曹溪参拜慧能大师。让至礼拜。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怀让回答:“嵩山。”大师又问:“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回答:“如果说一件东西就不妙了。”大师问:“还可以修行证悟吗?”怀让回答:“修行证悟不是没有,执著某一念头就不会有了。”大师说:“只这不执著某一念头,就是各位佛所维护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西天的般若多罗法师有预言,说你门下会出一匹龙马驹,驰骋天下无敌手。这个预言你要谨记于心,不必急着表白。”怀让豁然贯通,心中领会,于是随侍大师左右整十五年,修养和智慧与日俱增,后来前往南岳开设道场,把禅宗发扬光大,圆寂后被朝廷赐谥为大慧禅师。
注释
①圣谛:佛教基本的四个教义:苦、集、灭、道。
②马驹:指马祖道一将成为怀让的高足弟子。
第三篇:《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
机缘·第四节
作者:佚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他立志要透彻地认识佛性,有一天去参拜慧能大师。大师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求问什么事?”智常回答说:“弟子近日前往洪州白峰山参拜大通和尚,承蒙他启示了认知本性成就佛道的妙义,但感到仍然有一些疑惑没有解决,因此不辞远道前来向您请教,恳请和尚您大发慈悲给予启发。”大师说:“他讲了些什么?你试着举例说说看。”智常回答说:“智常到了他那儿,过了三个月,还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教诲,因为我求法的心太迫切,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前往方丈内室,向他请教什么才是我的本心和本性。大通和尚才说:‘你看见虚空了吗?’我回答说:‘看见了。’他又问:‘你看到了虚空的具体相貌了吗?’我回答说:‘虚空没有形状,有什么具体相貌呢?’他又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任何具体的东西都看不见,这才叫正见。没有一件具体物相可以知晓,这才叫真知。没有什么青色和黄色,长和短的区别,只要见到本性的清净,智慧圆满透明,这就叫认知了本性成就了佛道,也叫如来的认知。’弟子虽然听了这些解说,但还没有完全明了,请求和尚您再给予启示。”大师说:“你的老师所讲的,还留有‘知见’的痕迹,难怪不能让你彻底觉悟了。我现在给你念诵一首偈语: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智常听了偈语,心里豁然开朗,也就念诵了一首偈语:“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有一天,智常又来问大师说:“佛说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妙法,又说还有最上乘,弟子没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希望您指点教导。”大师说:“你只内视自己的本心,不要执著于外在的法相。佛法本来并没有四乘的区别,人的悟解能力各有差异,亲见佛祖并听佛祖讲解再跟着诵读佛经,这是小乘法;自己领悟了解佛法义理,这是中乘法;按照佛法修行,这是大乘法。各种佛法其实都是相通的,能通晓所有的佛法,又不执著于某一种佛法,远离各种佛法的表面名相,一点也不教条,这就是最上乘法。乘是实践修行的意思,不在于口头上的名义争论,你必须自己修习,不要来问我。在任何时候,自己的本性都要自己觉悟。”智常拜谢大师,从此非常虔诚地侍奉大师,直到大师圆寂。
注释
①髫年:童年。髫,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第四篇:六祖坛经·忏悔·第二节的文言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觅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②;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竞,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译文
“善知识们,无相忏悔讲过了,再向各位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大家要用心听:自己心中的无数众生我要发誓超度,自己心中的无边烦恼我要发誓断绝,自己本性中的无尽法门我要发誓学习,自己本性中的无上佛道我要发誓修成。各位善知识,大家不都说无边的众生自己要发誓超度吗?这么说,就不是慧能去超度。善知识们,所谓心中的众生,就是邪迷之心、狂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像这样等等的心思,都是众生,必须各人靠自己的本性自我超度,这才是真正的超度。什么叫靠自己的本性自我超度呢?就是自己心中偏见、烦恼、愚痴的众生,用正确的见识来超度。既然有了正确的见识,就用般若智慧来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各人超度各人自己。邪念来了就用正见超度,迷惑来了就用觉悟超度,愚蠢来了就用智慧超度,恶念来了就用善念超度,像这样超度,就叫真正的超度。再说无边的烦恼要发誓断绝,是指用自己本性中的般若智慧除掉虚妄的念头想法。无尽法门要发誓学习,那必须自己明白了悟自己的本性,经常按照正确的佛法行动,这才叫真正的学习。无上的佛道发誓要修成,就必须经常虚心体会,按照真正的佛法行动,不要刻意偏执地追求所谓觉悟,就能使般若智慧经常产生,不偏执于真,也不偏执于妄,这样就可以见到佛性了,就可以很快成就佛道了。大家要永远记住修行四弘誓愿的有效方法。”“善知识们,现在已经发过四弘誓愿了,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们,归依觉悟,就能‘两足尊’;归依正法,就能‘离欲尊’;归依净土,就能‘众中尊’。从今天开始,就要把觉悟当做老师,再不要归依各种邪魔外道,要以自己本性中的佛、法、僧三宝来自证自悟。奉劝各位善知识,要归依自己本性中的三宝。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道;僧就是净土。自己的心归依了觉悟,邪迷之见就不产生了。因为不再有邪迷之见,就减少了尘俗的欲望而能知足,就能远离金钱美色的引诱,这就叫‘两足尊’。自己的心归依了正道,每一个念头都不再有邪见,因为不再有邪见,就不再有别人和自我的区分意识,不再有骄傲、贪恋、爱恋、执著,这就叫‘离欲尊’。自己的心归依了净土,所有的凡俗牵累和爱欲的境界,都不会再对自己的本性发生污染,这就叫‘众中尊’。能够这样修行,就是自然归依。凡俗人不理解这一点,从早到晚,都在形式上接受三归的戒律,却不明白说归依佛,佛在哪儿?如果不知道佛在哪儿,又凭什么归依呢?这样说归依佛就成了说谎话。各位善知识,要各人自己观察,不要错用了心思,经文上说得很清楚,要归依自己本性中的佛,没有说要归依别的佛,不归依自己本性中的佛,那就没有找到归依之处。现在既然已经自己觉悟了,各人要归依自己内心的三宝,在内调理自己的心性,在外尊敬别人,这就是自然归依。”“善知识们,讲完了归依自己的三宝,各人都要牢记于心。我再给大家说一体三身自性佛,让你们见到三身佛,了解自我觉悟自己的本性。现在跟着我说:以自己的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之佛。各位善知识,色身就像房屋,不能说归向房屋,向来的三身佛,都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每一个世人都有这三身佛,只是因为自己的心被迷惑,不能认识自己内在的本性,却到外面去寻觅三身如来佛,看不见自己身中就有三身佛。你们听着,让你们在自身当中见到自己本性中原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己的本性产生的,不是从外边寻找得到的。”“什么叫清净法身佛呢?世人的本性原来就是清净的,万种佛法都从自己的本性中产生,但思想意念那些恶事,就会产生邪恶的行为;思想意念那些善事,就会产生善良的行为。像这样各种佛法出现在自己的本性中,好似天空本是清明的,太阳和月亮本是照耀着,只是因为浮云的遮盖,变得上边明亮而下边阴暗,忽然遇上风吹来云散了,上边和下边又都变明亮了,天地万象又都显现出来了,但世人的本性经常浮游不定,就像那天上的云。各位善知识,智就像太阳,慧就像月亮,智慧总是照明着。如果执著于外在的境界,就会有妄念像浮云一样遮蔽自己的本性,不得明朗;如果遇上了善知识,听他讲真正的佛法,自己除掉迷妄,内和外都变得光明透彻,这样在自己的本性中万种佛法都会呈现,认识了自己本性的人也会如此,这就叫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们,自己的心归依了自己的本性,就是归依了真正的佛。所谓自我归依,就是除掉自己本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自大心、轻蔑心、傲慢心、邪见心、骄狂心,以及在任何时候产生的不良行为,能经常自我反省错误,而不说别人的好坏,这就是归依自己的本性。经常有体恤别人的心,对所有的人都谦恭有礼,这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而通达流畅,一点没有阻滞妨碍,就实现了自我归依。”
注释
①四弘誓愿:大乘佛教中菩萨为拯救众生出苦海,立下四个誓言和愿望。这里指禅宗的明心见性。
②两足尊:对佛的尊称,意为佛在两足、多足、无足之中最尊,而两足为贵。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第五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 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 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 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 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 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 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 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五、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