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科学哲理故事有感初中作文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科学哲理故事(大悲剧引出大成果)的书。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差,失之毫端”,“不要轻易相信权威”,“要努力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找到创新的途径”,“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
而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改掉了我自身的一些坏毛病。
比如“粗心大意”这个毛病是大家都非常厌恶的共有的一道“难关”。
我也有“粗心大意”这个毛病。
因为“粗心大意”这个毛病,我考试不知丢了多少分,原来应该考100分,可因为“粗心大意”,最后又都成了99分、98分。
好了,事实胜于雄辩,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吧。一提起这件事,我就恼火:
“终于下课了。”
今天又考试了,不知道考得怎么样,好担心了!
“柳天润,上来。”范老师终于喊我了,我快急死了。
“看,我说得没错吧,只要细心点,就一定能考到100分。”
“嗯。”
谁知……
才过了两天,我的100分就成了98分了。
刚刚上课时,老师拿着我的试卷来为同学们讲解试卷上的题,谁知在讲到最后一题时,范老师竟然说我最后一题少写了一个the,只考了98分。
范老师接着对我说:“你看看你呀,每次都考不到100分……”
就因为少了那一人“the”,害得我被老师训了半天。
……
现在你知道我对“粗心大意”有多么恨之入骨了吧。
以前我还当“粗心大意”不是一回事,可是自从我读了科学哲理故事中的一篇微小差别面前的思考——“重男轻女”和氩的发现之后,我明了“粗心大意”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于是我分析了导制我“粗心大意”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二是不在乎所做的事。
现在,我正在想办法来改“粗心大意”这个毛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很多科学家他们的故事,也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建议大家也去看看这本书。
第二篇:读《科学哲理故事》有感
读《科学哲理故事》有感
《科学哲理故事》是一套大型的科普丛书,读了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劣势”—“优势”——庞加莱和倪娣雅的故事。
意大利的庞贝城里的卖花盲小女孩倪娣雅双目失明,但却并不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在家中“闭门思过”,而是像常人一样靠劳动自食其力——卖花。倪娣雅多年走街串巷在城里卖花,对地形十分熟悉,可以不用眼睛安全如常地行走。你看,倪娣雅“劣势”,这个时候反而成了“优势”一一靠着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找到了生路。而且,残疾已成为她拯救民众于“黑暗”的财富——她在火山灰彻底埋葬庞贝城之前,还救出了许多人。你看,有正常视力的居民们的优势,这时反而成了劣势——他们没有在黑暗中进行过这样的“实战演习”。庞加莱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孩童时期,他的运动神经功能就失调了,写的字和画的画都不好看;5岁时被白喉病折磨了9个月之后,留下了喉头麻痹症。疾病使他长期身体虚弱,缺乏自信。由于没法和小伙伴玩剧烈游戏,只好另寻自己的乐趣——读书。在广阔的书海中,庞加莱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天资通过良好的家教和自我锻炼逐渐显露出来。读书增强了他的空间记忆(视觉记忆)和时间记忆能力。他视力不好,看不清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只好全凭耳朵听,这反倒增强了他的听觉记忆能力。最终,残疾的庞加莱成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科学界领袖级人物,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1906年他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长,就是对他的肯定。
第三篇:读《哲理故事》有感
读《哲理故事》有感
学校:和平街小学班级:五三班姓名:刘泽豫书被人们称为长生果,有许多大作家称赞书,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天天和书在一起,书自然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书,有《格林童话》、《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是一本内容精彩的故事书,精选精彩的短篇小故事,蕴含着精彩的大道理。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挫折”是一条欺软怕硬的狗》这篇故事。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两个商人,很有钱,第一个商人胆子小,有一次他在街上买了一条狗,叫“挫折”,回到家里,他上前抚摸“挫折”,被“挫折”狠狠地咬了一下,差点断了气。另一个商人在路上碰见了“挫折”。“挫折”狠狠的叫了一声,又要咬他,勇敢的商人拿起了马鞭,狠狠地抽了它两下,他就老实了,从此对商人服服帖帖。
由这个故事中,我懂得遇到困难要勇敢。有一次,我的数学作业有一道题不会做,当时我想到了放弃,可是,我一想到《“挫折”是一条欺软怕硬的狗》这篇文章,就把题目多看了几遍,慢慢地理解了这道题的含义,通过反复计算,终于做出了正确答案。
挫折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狗,你越怕他,他就越吓你,你越不将
它放在眼里,他就会对你表现的就越来越恭顺,我们不要把挫折想得太强大,其实对付挫折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自信、勇气,用这些品质就能够打败挫折。
第四篇:读《哲理故事》有感
读《哲理故事》有感
李媛
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越丰富。
我喜欢读书,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喜欢读书,我要在书海中领略生命的价值。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哲理类的书,因为他能教我懂得许多道理。
《哲理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书中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一、坚持的力量。理查.范辅乐小时候被认定是一个白痴,受尽白眼和奚落,但他坚持画画,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这个故事使我懂得:“锲而舎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面对挫折,我就会想起这个小故事,然后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二、自由是珍贵的。一只被关进鸟笼的画眉妈妈,亲口将毒药喂给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对于鸟儿而言,死总比失去自由要好得多。正如裴多菲诗中所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也像鸟儿一样渴望自由,但我知道,只有努力学习、飞出大山,我才能像雄鹰一样翱翔在蓝天。.
第五篇:读《118个哲理故事》有感
读《118个哲理故事》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话语道出了人生的真理。我们作为教师,终日与学生打交道,天天讲教育方法,做得越多,讲得越多,自己的内心却越是困惑。如果教师能跳出这个圈子来看教育,势必会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让自己枯竭的心灵得以浸润。
现在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作为教师,担负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巨大使命,如今更要求教师将这项使命做到极致,不读书恐怕要辜负这项使命了。上级领导和专家常常会推荐我们阅读教育专业书籍和古今中外名著,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文学底蕴。我觉得自己是该读点什么。
《118个折哲理故事》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也找到我欣赏的智慧。一个个小故事,朴实、真切,充满智慧,包含着人性最纯真的爱和美丽。
走出“课堂和教学”这座大山,到更广阔的天空看教育,心情无比舒畅,我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呼吸到了许许多多的新感悟。
一:《“慢教育”的思考》中讲到张文质一贯提倡“慢教育”,讲到如何才能让如今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慢”下来,真正让老师感受到传授知识的平静中的乐趣与平凡中的圣洁,真正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中无比充实的多彩和青春少年才有的朝气与骄傲。“慢教育”包含着一种以从容应对高压态势造就的粗暴冷酷、以沉稳对峙急功近利的肤浅、以智慧瓦解手忙脚乱的自作聪明、以诗意找回生活学习应该获得的情趣和乐趣的意蕴。“慢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瓦解粗暴、劝导贪婪,并进而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教育”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美好的前景。我是一贯主张并坚持 “慢教育”的,可现实却是大力推行 “快教育”。我与现实成了格格不入,我彷徨,我窒息。读这篇文章,让我得以喘息,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透一口气了,这新鲜空气让我为自己的坚持找到心灵的慰藉。
二:《别总让你的孩子考第一》中有一个了不起的爸爸。女儿给爸爸汇报成绩,说自己考了第六名,爸爸替女儿高兴,女儿想下次考第一,爸爸却不高兴了,说不要女儿考第一,结果女儿真的考了第一,父亲却并不表扬,只问女儿长了身体吗,并告诉女儿下次不要考第一,后来女儿考了全年级第三,爸爸也只关心孩子身体是否健康。原来这个爸爸是做泥瓦匠的,以前曾有恐高症,他知道,脚手架搭得低,心里就特别踏实。教育,其实也很简单:低些,再低些,是为了走得踏实。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只听到做最好的自己,什么都要争取得第一。最后的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不能让自己如愿,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孩子在长期的高压重负下心情焦虑,造成严重心里不健康,叛逆,甚至心灵扭曲。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第一,也不可能人人都得第一,我们要那些屈居第一后面的孩子情何以堪。每个人尽力而为,顺其自然,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所以,别让自己的孩子考第一,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三:《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中写了“我”与朋友的对话,朋友说,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都应该把他们浪费掉,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物质上,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精神上,是为了更有成就感,那么工作之外,就应该享受这些美好、成就感和幸福,有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些轻松,精神的、身体的、彻底的、纯净的放松。
是的,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是,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埋头于工作之中,连下班回家还在想着工作,甚至工作到深夜。这样是得不到应有的幸福的,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很欣赏佩服那些工作时全心全意,工作之余尽情玩乐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会工作,还要会放松,这也是一种智慧。
书中还有许多的哲理美文故事,不胜枚举。书中每一篇文章和故事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智慧。这些文章与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自己的大脑,给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出口。吸取其中的智慧,沉淀下来,就会多一些淡定与平和。这些哲理美文故事,是教师的第三只“眼睛”。教师应该在繁杂的工作中走出来,寻找这自己的第三只“眼睛”。
正如一位阅读过这本书的老师所说“这是一套启迪心灵、开启智慧之书,打开了小我,向打我走近;让生活自在、开心、快乐,也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力量。面对教师平平凡凡的生活,我多了些安静与平和。”带着这份安静与平和,我走进新学期。面对我的学生,我觉得自己变了,对学生淡定平和了,学生也随之变了,也淡定平和了。但愿,我能一直带着这份淡定与平和,创造属于我和我的学生的一份
和谐的心理与学习氛围。今后,我还要多读这样的书,也要让我的学生涉猎这样书籍。我想读这样的书,会比让他们读那些文学作品更能启迪他们的心智,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