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果你有故事我没有酒的杂文随笔
跨过时间的长河,我们的故事开始堆砌,时而它成为我们体验生活的一部分,依靠这些斑驳的记忆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时而又把自己困于记忆的梦境中,无法逃离。
我不知道是长大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我从不喜欢说话,也不善于倾诉,遇到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似乎以一种看透人生的态度去面对着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之时,虽有一些冷漠,但我却很喜欢那样的态度,至少不至于让自己受伤太深。
可是在某一段时间之后,我变得愿意敞开心扉,愿意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我认为“亲近的人”,可是别人真的是这样以真心来对待自己的吗?然而需要时间来甄别,我们却总急于求成,以一厢情愿之名把自己故事给了别人,也许这是一个在承受不了压力与误解想要寻求情感的安放的方式。从那一刻开始,我变得脆弱了。
后来,可能是自己的原因,开始遇到同类的人,并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可是这并没有让一段友情走的久一些,似乎更多的只是以朋友的名义肆无忌惮的消耗一份感情,并走在了一个险要的境地。每次见面聊天,总进入那样一个圈套之中,愈演愈烈,我很讨厌自己成为一个抱怨者。
那段时间里,我很想逃离,不喜欢把自己的故事都和除自己之外的人讲。我受伤了,想要待在一个自己的空间里舔舐伤口,然后重新面对让我时而不安的世界。
也许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有就是在自己认为最信任的人面前,卸下一切防备。慢慢发现这并不是好的,真正能做到感同身受的人少之又少,何苦把手无寸铁的自己置于刀剑之下,最后拖着伤痕累累的自己再疗伤。我不知道一个人能有多少勇气,多少能力来消耗。
最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并不擅长当一个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人,我只适合当一个倾听者,安静的陪伴,这是言语远远不能表达的。前几天一个朋友失恋了,听她诉说了一天关于他们之间的一切,我以自己有限的经历想要让她好一点儿,可是到了晚上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莫名一个人哭了,躲在角落里失眠。
这样的经历有好几次,总是在劝慰别人后,自己又被卷入到悲伤的漩涡中,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渡人者,难自渡。何况我还没把自己拉出来,很难充当一个渡人者。
有些故事就是一个伤疤,它已经结痂了就别把它揭开给别人看了,多给自己留一些呼吸的空间。一直记得一个小故事,一只小猴子受了一点儿小伤,它没有去想到各种救急措施,而是在遇到的动物,都和他们说一声自己受伤了,之中的每一个都去扒开伤口看。最后伤口溃烂,没有结痂然后小猴子死了。一点儿小伤,即使不包扎也会很快愈合的,你每给别人看一次就伤的更深,以至于无药可医。
有时候在想是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压抑感,太多言不由衷,才时不时会感觉到有祥林嫂的身影。
如果真的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也许更重要的是反思,别人不是为我们而活,也别在把自己的伤口当做别人的笑话,成为一种赢取信任的筹码了。
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选择还是你来,这是唯一你能拥有的。别人给的参考答案,可能只会让自己失去方向感有时候把自己淹没在闲言碎语里并不能帮你走出困境。
何况那是你的人生呢,强大一些,对自己负责。
我是敏感之人,学不会洒脱。如果在人生的洪流里,有缘遇到同类之人,可以畅言,再幸运不过。我愿诉说我们共同经历的感受,除此之外,让我保留那些属于我的故事吧,它的好与坏,都让我成为此刻的我。
他乡遇故人,相逢仍如初。
第二篇:如果工作没收你的手机杂文随笔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网络环境里生活,手机的制造就是为了方便联系,现在社会手机的用途更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不单纯的只是联系,很多的是透过网络了解这个世界。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飞速运用互联网的时代,公司还会变态的有个通知–上交手机。
如果是你,你怎么看?
我不同意上交,我的手机,为什么要上交,我不是坐牢,我不是考试,我是工作。
我需要手机在身边,至少不会漏接病重家人的电话,至少家人无行动能力,但是可以通过手机求救。
我需要手机,因为我会遇到很多问题,无人能帮我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答案,可以在我无助的时候帮我度过难关。
我需要手机,在朋友需要我的时候,我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我需要手机,我的支付宝在手机上,我需要掌握自己的经济。
我要反抗,中国人不应该言听计从,认为不对的事情,不能顺从,我需要主观保护自己,认为对的事,就要坚持,我的手机,该工作的时候,我工作,为什么要我们上交手机,这已经侵权了,国家劳动法从来没有规定,工作者工作需要上交手机,我们并不是特殊工作。我们只是普通打工的。
如果手机上交,漏接了父母来电的救命电话,谁担这个责任?公司吗?公司从来都是把我们不当人看的,它们又怎样会承担我们父母的求救责任呢?既然不能承担,谁敢这么幼稚的发话,员工上交手机??
现在,我们的银行卡都和手机绑定,如果出事,谁又能承担这个经济损失的责任呢?既然不敢,谁尽然这么无知的规定出这样的通知呢?
我开始怀疑我生存的这个环境,领导我们的思维,不是前进而是退后,不是重质量,而是重指标,人为了达到目的,中国有句话叫做,不择手段。
第三篇:有你,有我,也有他杂文随笔
生活如诗,如歌,我却把它过成了笑话。谁不想过的既有财务自由,又有人生自由。年少曾经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愿初心不改,不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人活得比戏剧里的主角更像在演戏。
角色一:尹天仇
《喜剧之王》,影片刚开始时是不是,就有男主角的台词,“努力”? ? “奋斗”?。剧情就是由主角 醉心戏剧表演却始终不得志,但他依然不屈不挠的找寻机会……最终得到了成功。属于典型励志型的,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的奋斗历程。
剧情颠倒:
主角在演临时演员时,一口气演了十来个状况的动作表情,但最后却因自己的“发挥”差点丢掉了自己参演龙套的机会,后来回到自己街坊福利会开喜剧培训班,竟没有一个人来捧场,还好最后有些个坐台小姐来,来者不善,因为也不是为了要学什么而来。最后又强调多说了几句“我是演员”而不欢而散。
试想一下当个人遭受了这么多打击,还有侮辱,且暂时没有一丁点令人正眼相看的迹象,有谁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剧情如现实中一样,就没有那么精彩了。剧情和我们从事销售类的有点不谋而合,身为销售人员付出的辛苦,比如有一丝机会,都不会放过,当中遇闭门羹的占多数,也会有比这还糟糕的情况,但都没放弃。(不过多的销售方式方法)。剧情发展,主角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以专业,负责,的去塑造角色本身。现实生活也应如此。
角色二:坐台小姐(柳飘飘),(洪爷)。
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蛊惑仔和坐台小姐,这两个角色张驰演绎配合主角更多。
坐台小姐,记不记得影片中有这么个情节,当男主角教柳飘飘演戏那一截,柳飘飘想起自己初恋时的情景时,一下子打了男主角。对就是这个角,从初恋这个情节知道,柳飘飘为什么去当坐台小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不当做台小姐了。是男主角所坚持的对人对事都专业精益求精,或者是柳飘飘看了《演员的自我修养》那本书,在影片来说是那句“我养你”吧。如坐台小姐能慢慢改变,说不定又能多好些柳飘飘。
还有一个角色,洪爷,古蛊惑仔,混混。也是一个迷途知返的羔羊,蛊惑仔,照现在来说是很不容易混出头的,现在是法制社会。蛊惑仔洪爷,在影片中也是个不是狠角色的蛊惑仔,有势力的。在后来有这么一节,洪爷要带着他所谓的小弟去打架。派款,被他奶奶看到了,就出来制止他,他也要听奶奶话,不想让奶奶担心,没成,这时候主角就充当了救火队长。“你奶奶才是英雄,你不是”?。谁家父母愿意自己孩子在外打架惹事生非的,洪爷听了后也觉得有道理。后来也去帮天仇演戏,也耿直报答了天仇。蛊惑仔也有自己好的一面,讲义气。然而作我们自己有些方面是不是又不如影片中的洪爷呢?义气,耿直。
影片当中的坐台小姐,洪爷,都是世井小人物的真实写照,光有天仇的努力奋斗,专业,这就不是那么贴近生活。
第四篇:如果你来广州的杂文随笔
如果你来广州玩,你可以这样做攻略。
当你来到广州,如果你的行程很短,首先建议你买去地铁服务台买张一日游或是三日游的地铁卡,它规定从你开始刷卡进地铁站那一刻起,24或72小时内可以在地铁上刷很多次,比较优惠。
另一个是比较节约时间,有的站人流量大,进站时间,排队买票就会比较麻烦,特别是在广州塔站,节假日的时候,进站基本上都要等十几分钟。(该卡只能刷地铁,不能刷公交)
有张地铁卡,走遍广州都很轻松,潇洒。经济实惠,节约时间,还心情美美的。
如果你是一只吃货,一定要去品尝广州的早茶。很好吃,当然也很甜。比如点都德的红米肠,虾饺,冰皮榴莲,豉汁蒸凤爪,香芋蒸排骨,但看色相,都能让人流口水。
广州人喜欢早上去吃早茶,邀上三两个朋友,在早茶店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那是一种极其舒适的享受。
如果你是一个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首先建议你去一个非常厉害的学校——黄埔军校旧址。该校出来的学生推进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很多著名的将军出自这所军校。
历史书上的那张照片你可还记得?敬爱的周总理也曾任政治部主任。看着壁画上列位将军的生平事迹,总会热泪盈眶。民族大义,北伐军,那是一首悲壮的历史赞歌。
有人说来一个地方,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那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想了解一个地方,先去看它的博物馆,你会发现很多历史故事,你会知道一个地方的民俗,一个地方文化繁荣和璀璨的标志。
如果你来了广州,一定要去看广州塔夜景。小蛮腰是广州的地标,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璀璨,集齐7色,可以召唤小蛮腰喔。
去珠江边走走,下游是猎德大桥,对面是海心沙公园。高耸的大楼,华灯璀璨,极美,那是广州的CBD。
如果你是购物狂,请移步上下九步行街或是北京路,那里服饰很多。也有很多年代久远的建筑,那是老广州的样子。
如果你对欧式建筑感兴趣,可以去石室圣心大教堂。蓝天下,沐浴阳光下的教堂特别好看。阳光射入窗户,窗上的彩画颜色更加鲜艳。
你也可以去沙面景区看民国时期外国入驻广州的领事馆,一排石柱,充满浪漫的欧洲建筑群,很多游客在这里流连驻足。
第五篇:如果你不是个正常人杂文随笔
昨天上午终于把心心念念的李安导演的《断背山》给看完了,这是两个牛仔冷中取暖的同性爱情故事。
——一个夏天的故事支撑起了他们两个的一生。
牧羊,做饭,搭帐篷,取水,正是这种点点滴滴的生活,才如此深入记忆,正是这样一段相伴的日子,才会如此不舍与珍惜,两个剽悍的牛仔,一边打架一边相爱,此后二十年,便是长相怀念。
如果没有那个夏天,杰克和恩尼斯应该会循着我们认为的正常人的轨迹度过余生。
可是爱情还是这样发生了,上帝造人的时候创造出来两种性别,可是好在上帝没有用性别来规定,只是,爱上,而已。
19岁的年纪他们还不太懂得去爱,此后的20年,在那样的年代,有的只是阻隔和违背,他们苦苦的挣扎,还有漫长的等待。这二十年里面,他们见面的次数少的可怜;也没打过电话;只是少量的明信片来往。
杰克的死亡,在影片中已经有过转述——因为修轮胎时意外爆胎死亡,可是我却认为杰克是被恐同组织的人给打死的,他们的爱以悲剧开始,最终又以悲剧结束。
影片拍得含蓄、唯美。空寂的大山,人性的狂野,李安导演却将它们协调到恰到好处。
影片中后期,杰克不满于每年只能见到几次恩尼斯,有这样几句对话。
“忍多久?”
“直到我们驯服它为止。”
“这是匹无法驾驭的马。”
我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断背山,一个让人回不去的地方。就如李安自己说过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一个无法抵达的梦。我想他的意思,可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日思夜想,却没有办法得到的爱情。
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时候我满脑子都是片尾的那句Jack,I swear.恩尼斯深情地凝视这杰克的那一件衬衫。
杰克用永远的离去教会了他怎么去爱,所以人生很短,何必在乎外人的眼光,对爱的人好一点,对身边的人好一点。
在现当代社会已经开放到一定程度,有的时候我们会说,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爱是一种本能),同性之间的感情在很多时候依然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更别说认可。
为什么在中国不能接受同性恋?柴静的《看见》给了我们答案——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可是爱情是什么?
在我的认知里,爱情是一个灵魂对于另一个灵魂的承诺,而不是一个器官对于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李银河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言论立场的权利。有关心政治和沉默不语的权利。我相信社会发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一一有人往东,有人往西,社会最终往南,每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社会最终还是会进步的。
我们把这个话题延伸一点,延伸到很多个角度,诸如穿衣打扮,行为举止,爱好厌恶。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正常。
我们需要做一个正常人,做一个有正常工作的人;做一个讲话待人正常的人;做一个有正常喜好的人;做一个穿衣服正常的人;做一个正常的人。
可是长这么大,有谁告诉过我们什么是正常吗?
我问一个朋友,什么是正常。
他想了想告诉我,正常难道不就是和别人一样吗?
我在手机屏幕后咬着牙齿,倒吸了一口冷气。
——做了别人眼里的正常人,错过了人生的意义。
和别人一样?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害怕平凡,可是我却恐惧与和别人一样。就像我一直告诉我自己,我们都一样,都想和大家不一样。
我妈前几天还和我抱怨说,你当时高考就应该报考一个医科学校,我真希望你是医生啊。我一时语塞,高考填志愿时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劝说他们放弃这个念头,之后他们还是会不断念叨。
我的父母希望我变成他们希望成为的人,可是却不知道独立的个体是有多么重要,我也一直在改变他们这样的观念。
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搞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或者说平凡的人,包括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它或许用了不同的方式将这个真实、多元甚至有点问题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但这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看到的生活。
所以,我依然会走走停停。依然期待自己做到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都不是正常人——
都不要错过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