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叔敖杀两头蛇》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说明:
孙叔敖并不是学生熟知的一个人物,由介绍人物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质疑课题,对课文有了初步感受,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质疑问题学习课文,由此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方向。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说明:
正确朗读古文是理解、学习古文的第一步,因此教学中重视古文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前已经借助工具书查阅了自己不会读的生字,因此此环节的教学重点可放在指导学生正确停顿上。教师可作相应的示范,鼓励更多的学生大声朗读古文。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重在培养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对照注释逐句理解。然后在小组交流中加深印象。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关注一些虚词的理解,教给一些学习的方法。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说明:
此环节回归上课伊始的课题质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文。先用古文原句回答,其实也是考查学生读懂古文的一种方法。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说明:
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显得水到渠成。此环节的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流利讲述故事上,达到理解、复述的目的。
第二篇:孙叔敖杀两头蛇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2.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板书:孙叔敖
(1)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2)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3)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出示课题,了解文章内容(1)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2)齐读
(3)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板书:为什么
怎样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那么孙叔敖为什么要杀死这条蛇?是怎样杀死的?
2.为了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借助注释来了解课文的意思。3.出示自学要求:
4.同桌交流,解决不理解的字、词。5.完成练习。
6.刚才大家学习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这些字、词的意思是否知道? 指名交流
7.我们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下面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说。8.指名交流。
9.师小结:在译文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加些词语10.复述课文:课文中的对话比较多,谁能把这些对话改成转述来复述一下课文? 自由准备、交流、评议。
11.创造性复述:文言文语言精炼、浓缩,这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去想象。比如孙叔敖看到两头蛇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杀死的,最后母亲又是如何安慰、表扬他的等等。下面我们将借助提示来创造性地复述一下。
自由准备,指名交流,及时评议(评议的内容:想象是否合理,语言组织是否正确,对话部分是否改变等)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孙叔敖用石头砸死了这条两头蛇(板书 砸),其实就解决了刚才对课题提的问题。孙叔敖怎样杀死蛇的,为什么要杀死蛇呢?其实我在刚才的复述中也讲到了,谁能用文中的语言再来说一说这两个问题?谁再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
埋)2.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 板书
善良
能为他人着想
勇敢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故事复述给家长听。2.积累文中“之、其”的用法。
3.拓展学习文言文:《学弈》,要求:借助注释,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4.收集表现小时候有关勇敢、善良的小故事。
第三篇:孙叔敖纳言文言文翻译
导语: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文言文,但是很多人都还是觉得文言文很难,这是因为方法还没有掌握所导致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孙叔敖纳言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
①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 一:全。国:指都城。
③ 吊:吊唁,吊丧,引申为拜访。
④ 不肖:自谦之词,没有才能,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 受吏民之垢(gòu):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
⑥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得低。
翻译:
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宰相,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因此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愿听您剩下的意见。”老人说:“地位已经高,态度就更要谦虚;官职越大,处事更要小心谨慎;俸禄已经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并牢记我所说的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很对,我会谨记在心。”
第四篇:以贤而出名的楚相孙叔敖历史故事
小时候的孙叔敖就是个善良有德的孩子。有一次,年纪小小的孙叔敖外出游玩时,看见了一条长了两个头的蛇,他担心这条蛇会伤害到别人,就鼓起勇气将它杀死了。回到家以后,孙叔敖越想越担心,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孙叔敖的母亲见状,便关心地问他为什么要哭泣,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孙叔敖就难过地回答她说:“我听说凡是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我刚刚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我想我马上就要离开您死去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您了我就忍不住伤心。”母亲听后便问他:“那么那条两头蛇现在在何处呢?”小孙叔敖回答说:“我担心那条蛇留在外面,别人也会看到它而死去,我就杀了它,把它的身体埋在土里了,这样就可以不用再伤害别的人。”
他的母亲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告诉他说:“我听说暗暗做了好事的人,老天会保佑他给他好运,放心吧你不会死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叔敖自小就是个心存善心,能够发自内心替别人着想考虑的人,在认为自己会死的时候,还保持冷静理智,具备为民除害的精神,难怪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名贤德的宰相。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是楚国隐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贤士,在宰相虞丘的引荐下,孙叔敖做了三个月官后被升任为宰相。当他正式上任时,全城的官员和老百姓们都纷纷前来道喜祝贺。
可是就在这样喜庆的时刻,有一个老人家,身上穿着麻布做成的丧衣,头上高高戴着白色的帽子。由于是最后一位前来慰问贺喜的人,孙叔敖已经进屋去了,待他在后堂中整理好穿戴和衣着走到大厅来接见了这位老人。孙叔敖见老人家这幅装扮,感到十分疑惑,于是问他:“楚王不知道我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才会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至高的职位。大家都前来向我祝贺,而您却前来吊丧,请问是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我呢?”
只见老人家回答他说:“一个人的身份一旦变高了,就会对人蛮横无礼导致百姓都离他而去;而一个人的官职如果大了,就会滥用私权使得皇上对他厌恶;然而一个人若是俸禄多了呢,就会越来越贪婪不知足,埋下祸根却全然不知。”孙叔敖听到这样的话对老人恭敬地叩拜作揖,表示会接受他的忠告,并请教他的意见。
老人家于是说:“你的地位已高了,对人的态度就要更加谦卑;你的官位变大了,做事情就要更加的小心谨慎;俸禄已经很丰厚的时候,就万万不要再索取他人的钱财了。只要您能牢牢谨记这三点并严格遵守,就一定能治理好楚国的。”
孙叔敖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十分受教,深深地道谢,并承诺一定会牢记于心。
孙叔敖戒子
孙叔敖是楚国隐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贤士。在孙叔敖做宰相的期间,他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气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一个为百姓着想,得到大家爱戴的官员。
孙叔敖病危时的弥留之际,把儿子叫到床边,认真地告诫他说:“楚王之前有很多次要加赏于我,我屡次拒绝没有接受他的封地。所以在我死了以后,皇上必然会加赏于你,我要提醒你,受封时万万不可接受过于肥沃的土地。在楚越相交界的地方有这么一处,一块叫做“寝”的山地,这地方土壤极度贫瘠,名声十分差。然而楚国人敬重鬼神,越国也是十分信奉鬼神之说以谋福祉,这地方口碑不好,没有什么人会想要它,如果你受封的是这里,反而能够长时间享有它。”
果然在孙叔敖死后,楚王要将最为肥沃的土地封赏给他的儿子,但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接受,反而主动向皇上请求将叫“寝”的这块山地赏赐给他,楚王十分惊讶,但也还是同意将之封于他。所以直到后来,孙家始终没有失掉这块封地,一直享有主权。
孙叔敖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他目光长远,深谙长久之计,不会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利益,能够发现别人厌恶的东西自有其好处,能够喜欢别人所不喜欢的,这就是有道之人比寻常凡人高深的地方。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有一天,孙叔敖在狐丘这个地方碰到了一位老者,狐丘丈人于是问他:“我听说,人啊有三个利处,也有三个坏处,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孙叔敖听老人家这样问,感到十分惊讶,大惊失色于是摇摇头说:“我不过是一个不聪明的糊涂人,怎么会知道三利三害呢?还想请问老人家,不知什么是三大利,什么又是三大害呢?”
狐丘丈人听孙叔敖这样说,于是回答他:“爵位等级高的人,人们便会对他心生妒忌之情;官职越大的人,皇上会逐渐地对他产生厌恶;而薪资俸禄多的人,各种各样的怨恨都会集于他一身。这便是仕途中于一个人而言的三利三害了。”
孙叔敖听了老者的话,略有所思后回答他说:“其实于我而言并非如此,当我的爵位越高,我越会心系最底层的百姓,为他们着想;当我的官职越做越大,我做事就越会小心翼翼,只会为百姓考虑,想着他们的生活;然而当我得到的俸禄越多,我就更加会将我的财物分给贫穷的人民,援助他们的生活。您看,您说的三大利与三大害,可以通过这些举措从而得以避免吗?”
老人家一听,连连点头称赞:“你说的太好了!这样的事情连尧舜他们那样的帝王都十分担心会没法做到呢。”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一说自古以来都十分有道理,太多的人身至高位以后就纵情傲物,最终导致恶果,而孙叔敖却能持有一颗清醒的从政之心,实在难得。
第五篇:《一面》教学设计---孙小兵
《一面》教学设计
---孙小兵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及鲁迅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与你有一面之缘的人应该有很多吧?那见了一面之后,你有什么印象呢?
2、在1932年时,售票员阿累和鲁迅也同样是一面之交,那他们的这一面给阿累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我们可以从阿累自己写的一段话中来找答案,读完这段话你就明白了。
出示: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同学们,从这段话中你感觉到鲁迅与阿累的这一面给阿累留下了什么印象?
那这一面阿累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这么难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累的《一面》。去解开这个谜吧。
板书课题:一面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那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三、自读自悟
1、同学们,售票员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鲁迅给阿累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瘦)
2、好好读课文,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一边读一边可以在课文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
3、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4)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4、课文一共有这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读了这些句子,你会用哪个字来概括鲁迅的外貌呢?
5、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①出示鲁迅的简介。
②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两个句子:
A、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你从这句话里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看到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B、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6、“瘦”是鲁迅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再好好读读这些句子,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精神好)
(1)我们先来看看鲁迅的图片吧,看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鲁迅的精神好?
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句子: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2)在1932年10月,鲁迅写了一首《自嘲》的诗,也许读了这首诗你会对他精神为什么那么好有不一样的看法。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读着这句诗,你眼前仿佛会出现怎样的一个鲁迅呢? 再读诗句。
(4)当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
(5)对呀,现在阿累崇敬的鲁迅先生就站在他的面前,他会做什么,说什么呢,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体会激动的心情及作者有意强压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6)在鲁迅“瘦”这个外貌特征中,我们读出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请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吧。
四、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阿累抓住鲁迅先生的“瘦”的特征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来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让我们在这“瘦”中又深深地感悟到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在这四年里,阿累以鲁迅先生来激励自己。来,让我们和阿累一起说出这句话吧。
出示句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写话:是的,在这四年里,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拿起笔,选择一句,把它补充完整。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一直陪着阿累,让我们来看看在鲁迅激励下的阿累。(出示阿累的资料)
8、品读全文。是呀,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了解,我们知道了鲁迅是一个关心穷苦工人,憎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把课文读一遍吧。
课后反思: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对略读课堂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受,在朦朦胧胧的略读课堂中摸索着,一会觉得略读也许就是这样的教学,一会觉得好象还是在精读课堂中打滚。在试教的过程中和上课后听了专家的点评后,有种“拨开云雾见略读一二”的惊喜。回家后总结如下:
一、略读,我想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略读的课文较长,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学生才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然后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抓住外貌特征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进行描写。
二、聚焦外貌,仔细研读:把课文中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在心中留下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是瘦!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其中有一处没有直接写“瘦”,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等等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这些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重点描写鲁迅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那个“咬着烟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等等。一节课始终研究鲁迅先生的外貌体会他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但是在课堂中这部分的教学似乎更靠近了精读课文的教法。就像阙老师所说的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三、《一面》这篇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因为是略读课文,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
不足之处:
一、也许是鲁迅离我们的学生优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
二、补充资料时要适时、适度和适量。上完课后觉得在这堂课中补充的资料显得有些琐碎,内容太多了,给学生了解的时间不多,所以有点走过场的感觉。
三、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读,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及鲁迅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与你有一面之缘的人应该有很多吧?那见了一面之后,你有什么印象呢?
2、在1932年时,售票员阿累和鲁迅也同样是一面之交,那他们的这一面给阿累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我们可以从阿累自己写的一段话中来找答案,读完这段话你就明白了。
出示: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同学们,从这段话中你感觉到鲁迅与阿累的这一面给阿累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二课时 那这一面阿累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这么难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累的《一面》。去解开这个谜吧。
板书课题:一面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那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三、自读自悟
1、同学们,售票员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鲁迅给阿累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瘦)
2、好好读课文,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一边读一边可以在课文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
3、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3)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4)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4、课文一共有这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读了这些句子,你会用哪个字来概括鲁迅的外貌呢?
5、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①出示鲁迅的简介。
②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两个句子:
A、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你从这句话里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看到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B、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6、“瘦”是鲁迅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再好好读读这些句子,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精神好)(1)我们先来看看鲁迅的图片吧,看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鲁迅的精神好?
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句子: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2)在1932年10月,鲁迅写了一首《自嘲》的诗,也许读了这首诗你会对他精神为什么那么好有不一样的看法。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读着这句诗,你眼前仿佛会出现怎样的一个鲁迅呢? 再读诗句。
(4)当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
(5)对呀,现在阿累崇敬的鲁迅先生就站在他的面前,他会做什么,说什么呢,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体会激动的心情及作者有意强压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6)在鲁迅“瘦”这个外貌特征中,我们读出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请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吧。
四、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阿累抓住鲁迅先生的“瘦”的特征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来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让我们在这“瘦”中又深深地感悟到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在这四年里,阿累以鲁迅先生来激励自己。来,让我们和阿累一起说出这句话吧。
出示句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写话:是的,在这四年里,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拿起笔,选择一句,把它补充完整。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一直陪着阿累,让我们来看看在鲁迅激励下的阿累。(出示阿累的资料)
8、品读全文。是呀,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了解,我们知道了鲁迅是一个关心穷苦工人,憎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把课文读一遍吧。
课后反思: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对略读课堂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受,在朦朦胧胧的略读课堂中摸索着,一会觉得略读也许就是这样的教学,一会觉得好象还是在精读课堂中打滚。在试教的过程中和上课后听了专家的点评后,有种“拨开云雾见略读一二”的惊喜。回家后总结如下:
一、略读,我想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略读的课文较长,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学生才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然后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抓住外貌特征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进行描写。
二、聚焦外貌,仔细研读:把课文中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在心中留下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是瘦!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其中有一处没有直接写“瘦”,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等等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这些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重点描写鲁迅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那个“咬着烟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等等。一节课始终研究鲁迅先生的外貌体会他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但是在课堂中这部分的教学似乎更靠近了精读课文的教法。就像阙老师所说的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三、《一面》这篇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因为是略读课文,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
不足之处:
一、也许是鲁迅离我们的学生优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
二、补充资料时要适时、适度和适量。上完课后觉得在这堂课中补充的资料显得有些琐碎,内容太多了,给学生了解的时间不多,所以有点走过场的感觉。
三、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读,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