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教案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复述故事。
第二篇: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晏子的语言技巧,有积累词语、积累经典的意识。
3、用思辨的态度对待晏子的话。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的语言技巧,有积累词语、积累经典的意识。
2、用思辨的态度对待晏子的话。
【教学难点】
1、用思辨的态度对待晏子的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晏子的头像,介绍晏子,介绍《晏子春秋》。
2、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晏子为什么要使楚?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
2、带着疑问读课文,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读词检查,正音。概括课文内容。
三、了解课文
1、楚王侮辱晏子哪三件事情?(爬狗洞、说没人、说盗贼)
2、问:结果怎样?文中找到句子。
3、重点理解: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问:楚王佩服、敬重、尊重晏子的什么?(智慧、口才)
5、找找、读读晏子的话,看看晏子的话给你怎样的印象? 【预设1】
生:我说第一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将计就计。推理一下:(课件打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就是——狗王。【预设2】
生: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 师:修辞方法——夸张。读,让楚王一听,一惊:齐国的人真的很多!点人读、齐读。古语: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点人说,写在白话文下相应的位置,一边写一边牢牢记在心里。【预设3】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师: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嗦,理由还充分。【预设4】
生: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师:晏子这么说的意思是什么?
生:是楚国的风气不好,从而使得齐国人来到楚国后开始偷窃了,是楚国的错,齐国没问题。师:晏子没明着说,而是怎样? 生:先说橘子,再说人,说国家。
师: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师小结:请总评晏子的语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厉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生: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
晏子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学生回过头来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四、思辨提升
1、师: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2、请生表明自己观点(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并说明理由。
3、师: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4、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段话: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5、师:晏子是怎么说那番话的?(学生说,教师加上“晏子看了看,说”。)
6、师:注意这个“看了看”,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7、生思考,生答。
8、师出示《胯下受辱》。当无赖叉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也是——
9、生:韩信也是“看了看”。10、11、师: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办法,韩信“看了看”也是考虑钻过去还是不钻过去?这受辱是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考验。不过,韩信看到的是无赖欺负他一个人,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
第三篇: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
郑璐
教学目标: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和做一个自尊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间接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 出示一个幻灯片 “规圆矩方”
1、强调矩字上多一点,说明要规矩多一点
2、出示晏婴像,问为什么晏婴要叫晏子呢?
子:对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例如:孟子,孔子,老子等等。引出课题《晏子使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叫几个同学来分段朗读课文,分别将每一段的段义
1、楚王是怎样三次侮辱晏子的。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①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②指名回答。(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结果)
2、这是个什么句子?(双重否定句)。“不敢不尊重”是什么意思? “不敢不”可以换什么词?大家换过词后,觉得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为何?
原句更好,更能体现楚王对晏子的敬畏和尊重
3、师过渡:从“想侮辱”晏子,到“不敢不尊重”晏子,这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晏子是凭着什么赢得了楚王对他的尊重呢?(机智过人的语言、口才)
三、细读课文,思考领悟
用横线划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晏子反击楚王的句子,并给你的小组同学讲一讲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2、晏子是如何进行反击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出示幻灯片)
(1)、师:晏子第一次是怎样反击楚王的? 指名回答。
师:这其实涉及到了一个类推的原理(边提示让学生回答边演示课件)
师: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聪明、勇敢、爱国以及楚王的仗势欺人、霸道等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过程中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人物心理活动加进去。
师:楚王这城门打开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2)、师,我们再看看晏子第二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指名回答: ①投影出示:“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这里面有三句话,其实这三句话都可以分别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能猜出他们是哪个成语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②让学生抓住楚国话语当中的“你”和晏子说话中使用的“您”“敝国”等字词进行分析,体会楚王的无理侮辱和晏子的能言善辩而又不失礼节。③师:晏子回答的话是什么意思?结果怎么样呢?
④、师:那么晏子第三次反击的话是什么意思?结果如何?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伺机出示投影: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师: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不卑不亢,表现出了极好的言辩口才。
四、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五、深入研读文本,深化主题
1、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你赞成他说的话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是一个外交官说的。
2、小结:一个人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国家获得尊重需要每个人努力。每个人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是国家得到尊重的前提。每个人努力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班级、集体、学校、乃至国家的尊重。所以,首要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做个有尊严的人。
晏子使楚
楚王
侮辱
晏子
有礼有据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 没出息
盗贼国
只好
尊重
维护国家的尊严
第四篇:晏子使楚教案
一、简介背景,揭题
1、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
2、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3、指名回答。(借机指出使:出使,拜访。)
4、师:燕子是怎样一个人?(晏子原名“晏婴”,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5、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6、我们知道晏子身材矮小,用古语说“身高八尺”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四左右,一个身材那么矮小的人去出使楚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指名回答。
师:楚王几次侮辱燕子?第一次?(让燕子钻狗洞)。第二次?(说齐国没人)。第三次?(说齐国人没出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都被晏子一一反驳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楚王不得不尊重燕子了)
4、这样一聊文章的内容我们都清楚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本课的生字、生词。
三、师:楚王要侮辱晏子是事情的因,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是事情的果,一般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可现在有这样的因,却没有这样的果。这是为什么呢?在晏子的语言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
1.找出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
(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楚王让我钻狗洞,那么楚国就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大屏幕: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这段话好在哪里?
(2)晏子把问题又抛给了楚王,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如果你楚王让我钻狗洞,那么楚国就是狗国)
[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二)“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
生: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3)他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4)感情朗读。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3)有感情朗读。
(三)“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环境不好,楚国人的道德不好,所以我们齐国人才会被感染了,做起了盗贼来。[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三、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仅仅停留在他运用语言的方法,夸张、类比、比喻,这些语言的技巧上,难免也有这样语言游戏的感觉。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才能真正让我们感觉到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故事到底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脍炙人口。我觉得回过头来,透过这些语言的形式,我们再走进晏子说的这些话语,再研究研究晏子的智慧,究竟藏在哪儿?好不好?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看大屏幕。)注意看,晏子是在怎么说的这句话?
1.(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师:这晏子想也不用想,一看,就计上心头,说出下面的话——读 生读:“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同学们看了补充教材,韩信《胯下受辱》。韩信默默地注视无赖好一会儿,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师:如果晏子就像韩信那样,能不能忍辱负重去把狗洞钻。有没有可能? 生: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身份是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楚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师:掌声——你看看,就这样一个“看看”,晏子发现,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那是对我国家的侮辱。所以有可能我在心态上也像韩信一样,但对于这种情况晏子是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最重要的是我代表的是齐国,所以这个“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
生: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师:“看了看”这体现了什么?
生:为了国家的尊严,不顾个人生死。师:非常有胆识。还能换个词—— 生:叫有勇气。
师:你看,就是这个“看了看”,我们忽然发现,刚才你说的“冷静”,那是睿智的标志;“勇气”那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所以从这“看了看”之后他说的这句话,我们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底气。不信,你读读看——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晏子不但装着为难的样子,拱了拱手,还故意笑了笑,他笑什么?
从中还能看出一点,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我最不中用,晏子身材矮小,可能言善辩、有胆有识,如果他最不中用,那齐国比他好的人才就不计其数了。
自嘲的笑、无奈的笑、苦笑、得意地笑、讥笑嘲笑
师:我觉得,楚王那个冷笑,那里面可以说是藏了刀,是他无赖之意。晏子,他笑里究竟是藏的是什么!
生:智慧 自信
师:亲爱的同学们啊,这故意的笑一笑那叫一笑解千愁。用我们课前背的诗来说就叫“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用现在的时髦词那叫笑傲——
生:江湖!
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潇洒,小个子晏子气度、魅力!
师:所以这样的笑还让那楚王只好„„
生:陪着笑
(3)好!继续交流,第三部分怎样,发现什么?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不改的是他的勇气,是他的冷静,是他的正气,是他的骨气。(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师:谁改了 生:楚王
师:第一次楚王让人钻狗洞,最后只好——
生: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第二次楚王说怎么齐国拿不出人才,只让你这个小个子来,最后只好——
生:陪着笑。
师:第三次说那国家人有问题,犯罪偷盗,最后只好——
生:赔不是。
师:你瞧瞧这楚王,唉~送几句歇后语吧——
(出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哑巴吃黄连——()。偷鸡不成——
师:这楚王最后的结局是,读吧。(出示原文)
生: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试试看,想象楚王当时的表情,他是怎样说话的。
生:楚王叹了口气,唉,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楚王难为情地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唉呀,那是从骨子到外哦,没办法的办法,最后就是——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课就要结束,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词来引发我们的思考,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第五篇: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文章重点描述了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各自的目的通过语言表现得准确生动,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从晏子精彩的辩驳中,不难看出晏子的才智过人、不辱使命和维护本国尊严的凛然气节。晏子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特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不难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征。作为一节语文课,要力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品悟精彩的对话是本节课主要的任务之一。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找出楚王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楚王和晏子三次交锋的原因和结果。
2、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夸张的方法。“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三个成语的积累和理解在这里进行,可谓是水到渠成。
4、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
5、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是学生体会到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采用学生质疑,讨论解释的方法。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读,思,议,演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结果
1、导:上节课大家读了课文,学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交流:出示,齐读“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可在这之前,楚王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引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楚王是因为什么而态度发生了大转变?
二、先品楚王,感受侮辱
1、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的。
(板书:楚王侮辱晏子)
2、课件出示:
a、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板书:钻狗洞
b、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板书:没人才
c、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板书:没出息
说这两句话时,楚王都笑了,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啊?
是啊!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
三、再品晏子,欣赏反驳
过渡: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一)学习晏子第一次反击楚王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和楚王第一次交锋。
出示: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指名读,大家听听晏子的话到底什么意思?交流。
完成练习(出示):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板书:是狗国师:(齐读)你们再读读晏子的话,我们听听是不是这个意思。
2、师:晏子的意思你们竟让我钻狗洞,你们楚国简直就是个狗国。可是,晏子为什么不这样说?(晏子说话有礼有节,合身份)
3、师: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读: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板书:只好开城门
师:楚王这回是别无选择,这城门打得也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
4、晏子还没进国门,就给楚王来了一个迎头痛击,在接下来两次斗智过程中,晏子又是怎样反击楚王的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小组自主交流,体会晏子说话的妙处。
学生讨论
(二)学习晏子的第二次交锋
1、面对楚王说齐国没人才,晏子是如何反击的?出示: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出什么?(齐国人很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明明是夸张的,晏子却是——(严肃地说),这就不得不让楚王相信齐国人多。
在古文中这段话的意思是用三个成语表达的,那就是什么?(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2、师:晏子又是怎样解释齐国派自己出使齐国原因的呢?晏子要说什么?出示: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最下等国
师:晏子是拿贬低自己来贬低楚国,说完晏子还故意笑了笑,大家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笑?
指导感情朗读。
师: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所以楚王只好——
板书:只好陪着笑
(三)学习晏子的第三次交锋
1、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多么无可奈何!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罢甘休,一计不成是又生又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楚王在宴席上怎样取笑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取笑楚王的? 出示: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机板书:强盗国
2、师:这一回晏子又胜了,真是主人主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次楚王不再是陪着笑,而是只好——“赔不是了”,板书:只好赔不是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师:所以说,晏子使楚最终的结果是——生齐读:“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重点讲解“不敢不”,感悟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的作用。“不会不,不得不,非常”
四,小结感悟,迁移运用
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晏子: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热爱祖国。楚王:傲慢,自取其辱,知错就改。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作业布置:
1、一样话百样说,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情景吧?回忆一下,把最精妙的对话写一写,跟大家分享语言的魅力。
2、找同学合作,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再演一演。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起因:楚王侮辱晏子
经过 :三次侮辱,三次反驳
结果 :楚王不敢比尊重晏子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