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边讨论边比较法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设疑:她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二)实验探索——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中的Cu、Zn电极连上导线。
实验3:在上述的装置中连上电流表。
(三)实验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min)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极: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2)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形成条件二:有电解质溶液
(3)实验探究原电池的闭合回路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Cu——Zn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 电子的定向移动)。归纳: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导线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并指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
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五)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六)原电池的应用
1.交流讨论:自由女神是怎么患上腐蚀病”?同学们就做一回医生来给她诊断诊断。
2.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制成水果电池。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
2、形成条件 ②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导线、盐桥)
二、原电池原理:
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
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2H+=Zn2+ +H2 ↑(氧化还原反应)
三、应用:
1.金属腐蚀
2.制作各种化学电源
第二篇: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地位和教材的内容要求
地位: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中“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的内容要求:(1)火力发电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2)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3)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用自己的话解释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3)能够制作简易的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1)查阅相关资料,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原电池的概念、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原电池概念及本质的探究、水果电池的制作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愉悦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
难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1、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本质。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化学中的电现象和物理中的电现象之间建立联系。
2、在本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了解化学能与热能在的相互转化;但是,他们并不具有“化学能→电能”的思维方式。
(二)方法技能层面:
1、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已经习惯了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操作过程
(三)心理层面:
1、学生已经获得了基本的化学思维
2、学生的心理发展接近成年,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3、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三、教法、学法
(1)采用以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导,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
(2)借助问题探究、实验探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min】
由格林太太的假牙导入新课。
格林太太诉说病情---一次车祸后在黄金假牙旁装了颗不锈钢的假牙。但那次车祸以后,格林太太就老是头疼。四处求医就是治不好。后来,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请问这病因是什么?请你开个药方。以加深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认识。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的学习
(1)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2)多媒体呈现火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图,分析其中的能量转移过程,组织学生讨论活力发电的优缺点。
分析火力发电图像,提出能量转化的过程。并且问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引入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教学”,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学生沿着问题的线索,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认识火力发电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面对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教师提出“能不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突破“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方式,快速进入课题。学生在在讨论过程中,形成高效利用燃料,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三)分组实验,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15min】
学生4人一组,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共同完成两组对比探究实验,在已有氧化还原知识基础上,逐渐体会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设计意图】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讨论、推测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4min】
由学生先总结,老师后总结;展开师生互动,分析锌铜原电池的原理。
(五)得出结论 【9min】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画模拟实验,思考交流,并归纳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设计意图】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这一节内容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原电池形成条件,所以安排动画模拟实验。
(七)课堂小结【5min】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火力发电的过程。
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 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1)
一、火力发电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三、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篇:高三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化学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学生应明确内容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初步学会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易混淆知识点 1.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
2.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教师编制内容 生成问题
预习
提纲 阅读教材P39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内容,思考: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有哪些,有什么优缺点?
名称 方式 优缺点
火力发电
简称_____ 化学能通过_________燃烧转化为______,加热水汽化为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化为________,带动发电机发电转化为_________。(间接转化)
原电池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实验24]
1.Cu,Zn活泼性不同,电子由_____片经导线流向_____片;
电流由_____片流向_____片。
2._____片作正极,_____片作负极。
3.H2SO4溶液中,H+ 向_____片作定向移动,得到电子。因而在_____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电极反应式: Zn片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___反应
Cu片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___反应
思考: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
2、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什么?
教师精选精编内容
针对
目标
训练
用时
10-20 分钟)
1.在下图的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2.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
A.电流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 B.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铜电极的质量会不断减少
3.有A、B、C、D四种金属,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 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B与C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 C2+2eC,B2eB2+,则A、B、C、D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CD B.ADC C.DBC D.DAB
4.(1)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Zn Zn Cu Zn Cu Cu Cu Fe Cu
稀硫酸 稀硫酸 酒精 稀硫酸 稀硫酸
① ② ③ ④ ⑤
(2)在选出的原电池中,______ 是负极,发生______ 反应,______ 是正极,该极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原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共同完成内容
第四篇: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范文)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 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布置:
1、制作水果电池:材料:蕃茄、铜片、铁片、耳机
2、解决问题:了解一个真正的电池,看看哪些地方运用到今天大家的研究成果
3、预习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课堂练习】
1、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述的标准来判断下列几个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做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二、反应原理:
十、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
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五篇:《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⑴演示讲授法
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 ⑵实验探索法
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 ⑶设疑递进法
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
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
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
问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
实验2-
1、2-
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
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例如: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的反应,属于
,其离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测______________。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
使学生明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问题:⒈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⒉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⒊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
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6、课堂小结和练习⑴知识方面 ⑵学法方面: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课堂反馈练习】1、2、3、4
7、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