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2第二章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2第二章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思路: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这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使教与学、诱与思达到和谐统一。而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原理的分析,真正理解了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最后学生又根据对“科学探究”中实验的设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和规律,而且获得了探求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的讨论,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工作条件。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2、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使理论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及探讨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分析评价),使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小组的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
突出重点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思考与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形成和指导。
突破难点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假设,给学生创设一种能独立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去验证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教学流程:
一.实验探索,认识现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利用我给的材料制作一个水果电池。(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发现问题 推进新课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火电站中,从开始到结束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其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即实质是什么? 3.火力发电有哪些弊端?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图示和对火力发电弊端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其关键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激发思考的冲动.)
(三)实验探索 强化认识
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一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实验器材:锌片、铜片、导线、电流表、稀硫酸; 实验步骤:1.将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表。
实验意图:化学能能否直接转化为电能。思考要点:电流表指针为什么发生偏转?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要求:组内合作,注意实验规则,记录实验现象(观察时要特别注意金属片上是否有明显现象?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完成实验后,要立即整理实验现象,书写步骤1中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能直接转化电能的装置,分步递进,强化感知。)
二、分析反应 把握本质
(一)(课件投影)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
根据实验现象记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形成什么概念?
(设计意图:以体验为基础,以分析促达成,完成概念,享受成果。)
(简要实录:通过实验发现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之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教师利用课件一边投影,一边与学生的结论对照,学生有了享受成果的满足感。教师因势利导: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件投影)结论: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二)(课件投影)分析现象掌握本质
根据实验现象记录,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作出分析,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反应的实质。
1、电极反应式及电极名称 锌片 :Zn – 2e-= Zn2+ 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称为负极. 铜片:2H+ +2e-= H2↑
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称为正极.
2、原电池原理: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理解原电池反应的实质。)
(三)(课件投影)实验探究 认识规律
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二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验器材:铜片、锌片、铁片、石墨棒、导线、电流表、稀硫酸、稀盐酸、氯化钠溶液、酒精、小烧杯。实验步骤:
1、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提示:可以将铜锌原电池中的铜片(或锌片)换做铁片等其它电极,观察能否继续形成原电池。
2、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提示:可以将铜锌原电池中的稀硫酸换做稀盐酸等溶液,观察能否继续形成原电池。
3、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电路对原电池的影响。提示:可以破坏电池中的闭合电路,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实验要求:各小组完成实验后,立即组内整理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设计意图:实验探索,感性认识,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形成规律。)(课件投影)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正极一般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作用)。
2、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为:两极一线——溶液
三、(课件投影)科学探究 拓展深化
(一)(课件投影)认真阅读课本的“科学探究”,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果汁电池(或水果电池)。(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为下节课分析各种电池的工作原理做铺垫。)
(二)(课件投影)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四、总结归纳 提出重点 课后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化学能与电能》就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基本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实验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现象,总结本质,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从本节课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基本达标。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设疑问是创设良好思考情境的关键。问题的设置必须难易适度,便于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设疑时,应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相机设疑,因势利导,逐步展开。例如,在本节课的讲解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哪一种物质?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写出反应方程式;
2、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是不是来自于铜片(根据铜片是否溶解判断)?如果不是,电子又是从哪来的(根据锌片是否溶解判断)?根据分析写出锌片溶解的方程式。
3、判断铜片和锌片上发生反应的类型。
4、总体描述电子的转移情况。
学生在逐个解疑过程中,由浅入深地逐渐掌握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有力的锻炼,学习积极性极大增强,且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从认知层次角度来说,“探索观察”,“研究思维”最终都要落实到“运用迁移”这一层次要素上。在本节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关于诱思探究探究学科教学论,在很多方面,我还没有用好。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究过程的完整性、真实性与课堂容量关系以及导向性信息的设置梯度、深度自始至终是困扰我的两大难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教学思想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体会能源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化学知识在能源领域的作用。
3、体验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作用以及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分享、表现性评价。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从电动汽车来讲
师:现在国家为什么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生: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为电能,传统汽车的能量来源为汽油燃烧产生的热能,汽油的燃烧存在燃烧不完全产生能源浪费,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等缺点,而电能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教材第40页图2-7 和 2-8
①目前发电总量构成 ②火力发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 师:能否存在一种装置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学生实验:(实验2-4)将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到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师: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该装置产生了电流。师:像这样的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板书: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师:这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我们来探讨。首先我们可以将该装置用示意图表示。板书:
2、铜锌原电池装置图:
师:大家请思考教材P41页的学与问:根据你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断装置的正负极?
演示:将一节标有正负极的干电池代替内电路接在电流表两头,指针偏转,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可判断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结论:Zn:负极,Cu:正极
师:在电路中电流由正极出发通过导线流向负极,而电子运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而电子由负极流出流向正极。因此规定失去电子一级为负极,用符号“-”表示,得到电子的一级为正极,用“+”表示。
板书:
3、原电池工作原理
(1)电极:负极(―)→失去电子的一级→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到电子的一级→发生还原反应(2)方向:电子:负极→正极,电流:正极→负极 师:铜锌电极在一起为什么是锌失电子,铜得电子呢? 生:锌的金属性比铜强,更活泼,更容易失电子。小结:负极一般为活泼的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做正极。
师:锌片为什么溶解,铜片为什么产生气泡呢?大家可以从得失电子角度思考。生:锌片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从而溶解,金属无负价无法得到电子变为离子,溶液中氢离子得电子变为氢气,从而产生气泡。板书:(3)、电极反应及总反应(―):Zn ―2e-= Zn2+(氧化反应)(+):2H+ + 2e-= 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 2H+ = H2↑+ Zn2+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时,活泼金属(负极)失去电子,溶液阳离子得到电子,从而实现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因此原电池的本质是活泼金属与阳离子发生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板书:
4、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闭合的回路
(3)两不同的金属电极(或一金属电极和石墨)(4)两不同电极需伸入电解质溶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我们学习了一种直接将化学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认识了其工作原理及形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一切自
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能设计为原电池,实现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洁净的电能,从而可以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如何设计,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巩固这节课的练习题
1.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X>Y>Z(B)X>Z>Y(C)Y>X>Z(D)Y>Z>X 2.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形成原电池的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一课三练P38
同步解析与测评P39
作业:①P44-45页:
1、2、②P42实践活动:自作水果电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铜锌原电池装置图:
(―):Zn ―2e-= Zn2+(氧化反应)(+):2H+ + 2e-= 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 2H+ = H2↑+ Zn2+
3、原电池工作原理:
(1)电极:负极(―)→失去电子的一级→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到电子的一级→发生还原反应(2)方向:电子:负极→正极,电流:正极→负极
(3)、电极反应及总反应
(4)、实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负极+溶液阳离子)
4、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闭合的回路
(3)两不同的金属电极(或一金属电极和石墨)(4)两不同电极需伸入电解质溶液
第三篇: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范文)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 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布置:
1、制作水果电池:材料:蕃茄、铜片、铁片、耳机
2、解决问题:了解一个真正的电池,看看哪些地方运用到今天大家的研究成果
3、预习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课堂练习】
1、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述的标准来判断下列几个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做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二、反应原理:
十、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
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四篇:2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2.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3.通过探究性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原理,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2.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以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开、关灯。
【思考】开灯过程中消耗了何种形式的能量?关灯后是否还有电流流过? 【新课导入】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思考】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分析】火力发电原理
【问题思考】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方式及存在弊端。
【讨论】火力发电弊端:经多次能量转换,能量损耗大,燃料的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板书】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火力发电(1)能量转换(2)存在的问题
【问题思考】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引导】引导分析
【探究1】
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
铜片:
无明显变化
锌片: 表面产生气泡
【探究2】
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请记录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片: 溶解
结论:有电流产生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
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板书】 2.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多媒体演示】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讲解该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各电极的反应类型。
【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
【板书】
(2)Zn-Cu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听讲】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并记录。【启发】电能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板书】
(3)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上述装置能产生电流,其它类似的装置是否也能产生电流? 【演示探究】
改变电极材料、溶液、连接方式进行演示探究(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 ②要有电解质溶液 ③两极要形成闭合电路 要点:两极、一液、要闭合 【板书】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级、一液、要闭合 【引导】
【探究3】利用桌面上的苹果和其他材料制作一个水果电池。【思考与交流】如何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连连看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练习【课堂练习】
1.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稀硫酸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锌片的质量逐渐增大
B.电流方向是从铜片向锌片 C.H+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D.氢离子浓度逐渐变小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是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X>Y>Z
B.X>Z>Y
C.Y>X>Z D.Y>Z>X
3.下列装置中能产生电流的是()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A
2.C
3.C 【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A.逐渐变大
B.先变小后变大
C. 不变
D.逐渐变小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电池的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B.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C.原电池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D.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 4.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此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5.将____能转变为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原电池中正极发生_______反应,负极发生_______反应。原电池中,在外电路,电子由____极经过导线流向____极。在内电路,阳离子向____极移动,阴离子向_____极移动,这样就形成了闭合回路。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__________反应。【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化学,电,还原,氧化,负,正,正,负,氧化还原。
第五篇:2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Cu-Zn原电池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⑶通过不同的组成,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⑵经过探究过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思维意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⑶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了解电池历史,体验学习化学乐趣,拓展知识视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负极判断及简单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以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装置设计
3.教学用具
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带鳄鱼嘴)、烧杯、西 红柿等水果及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环节一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探究
环节二
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环节三
创设实验情境,探究并总结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环节四
知识升华,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电池发明史,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探究
【讲述】燃煤发电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分析利用火力发电的利弊
【设问】火力发电的这些缺点催生了新的电能发生装置,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
环节二
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实验1
观察记录(你看到了什么?)
结论(小组讨论)
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再使锌片和铜片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你的头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做一个合理的假设解释你的疑问!【学生假设】假设:电子从锌片跑到铜片上。【追问】如何证明电路中有电子通过?
【学生回答】用电流表检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动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2:
观察记录(你看到了什么?)
结论(小组讨论)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锌片和铜片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
【教师】有电流产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什么装置? 【学生】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板书】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小组讨论】1.在锌片和铜片表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电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4.溶液中有哪些看不见的现象?
【展示图片】
【小组汇报】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故导线上有电流通过,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电流由铜片流向锌片,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Zn失去的电子成Zn2+进入溶液,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Zn,阳离子移向正极Cu。【模拟动画】
【过渡】原电池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哪么要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呢?
环节三
创设实验情境,探究并总结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探究】用下列药品:Zn片、Cu片、石墨棒、Fe钉、玻璃棒、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电流表、烧杯等设计对比实验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设计的原电池
实验现象
电流表是否偏转
能否构成原电池
结
论
【讨论总结】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等;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两极一液成回路” 环节四
知识升华: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以及电池发明史,拓展知识视野 【课堂练习】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的故事 【阅读材料】伏打电池的发明史
【课后作业】
1、回家搜集下列材料:Fe片(Al片)、Cu片、导线、水果(饮料)、电流计,电流计(去掉电池的音乐卡片、发光二极管或手电筒用小灯泡),请设计一个装置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音乐卡片重新发出响声、发光二极管或小灯泡发光)。并画出设计草图。
2、回家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3、习题检测
板书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原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极作为原电池的正负极。
2、要有电解质溶液
3、要形成闭合回路
4、要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