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让老师的爱纵容了孩子教学反思
洋洋是从幼儿园本部转来的孩子:还没见到她,我就听同事介绍她在总园的表现是如何好,老师对她如何喜欢,简直可以用“百里挑一”来形容。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多了一份好奇。一洋洋终于来了。她长得漂亮,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特别讨人喜欢。再加上先前我对她默认的好印象,洋洋几乎成了我眼中唯一的“好孩子”,甚至有时还会得到我默许的“特权”。
直到有一天,发生的那件小事才让我彻底醒悟过来。那天早上孩子们还像往常一样去操场玩。我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举动。突然墙角边传来的争吵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洋洋和莹莹为了争玩“羊角球”吵了起来。只见洋洋对莹莹说:“你快点下来,让我骑!”莹莹不甘示弱地说:“我才骑了一会儿,每天都是你抢着玩的,我才不下呢。”洋洋见说服不了她,就横跨一步挡在前面,插着腰说:“你要不下来,我就不让你走。哼!”说完伸手就想抓球。没想到莹莹一转身就逃走了。洋洋生气地站在原地猛跺脚。忽然她看见我站在不远处,于是就像看到“救兵”一样飞快地向我跑来。只是她还不知道,我已经目睹了全过程。
洋洋“委屈”地对我说:“老师,莹莹抢了我的羊角球,不还给我。”我诧异地看着眼前的她,惊讶于她早熟的虚伪表演,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好孩子”。突然间,从心底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于是我严肃地说:“真的是这样吗?”洋洋似乎是被吓着了,又似乎是心虚了,小声地说:“真是……是这样的。”“我知道了,你去吧。”说完我扭过头,不再看她。洋洋失落地走了。
事后,我冷静地思考着:为什么洋洋会有这样的表现?难道这只是洋洋的错吗?我反复问自己。
傍晚时候,我拉着洋洋的手来到了安静的操场。边走边说:“洋洋,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听。”于是我把早上发生的事情编成了故事。听完故事,洋洋忐忑不安地看着我,轻声说:“对不起,老师,早上我说谎了。”望着她清澈的眼睛,我知道她是善良的。于是轻轻抚摩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个好孩子,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是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答应老师,永远不再说谎好吗?”洋洋郑重地点点头说:“老师,我不会再撒谎了,相信我。以后我一定会做大家的好榜样的。”“说得好!”我高兴地拉起洋洋的手,欢快的笑声回荡在操场上。
以后的日子里,洋洋真的改变了很多。从她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她在用心帮助别人、用心学做大家的榜样。看着洋洋一天天的进步,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爱孩子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但决不应该把这份爱,仅仅肤浅地放在脸上,甚至让它变成纵容孩子学会虚伪的“罪魁祸首”。这份爱应该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只有用关怀和严格才能诠释它的真谛。
第二篇:别让“规矩”禁锢了孩子的天性
别让“规矩”禁锢了学生的天性
——读奥贝尔《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有感
为什么同样的教育环境,学生差异会那么大?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就会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总觉得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学生的心理会那么脆弱?为什么……
带着一个个为什么,我翻开了法国奥贝尔的《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企图从中快速地找到答案,而且也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认知冲动自然地、本能地促使孩子动用他所有的能力去听、去看、去品尝、去触摸他的环境和他所能触及的各种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和掌握并逐渐摆脱对环境的依赖,这些体验、这些发现、感觉都将促进其心智潜能的发展。
然而,家庭、学校、社会的某些“规矩”,我这里说的是某些看似合理,实则严重抑制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和那些严格的禁令(“不能做这个”“不能动那个”“别乱动”),说到底是家长、老师等大人们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保护自己而强加给孩子的。
在家里,一些家长不耐烦孩子不停地问那些“为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句,总回答“我不知道”“别烦我”“给我安静点!”孩子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总有一天孩子就不会再提问,他还会逐渐对这个世界和各种问题丧失兴趣。于是乎,活泼可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乎,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了。
在学校里,因为担心学生安全出问题,老师就会再三强调不准追逐打闹,不准爬树,不准玩一些器材,为了方便管理,甚至课余时间都不许出教室。于是乎,学校里的一些设施成了摆设;于是乎,学生的活动空间被缩小到了教室。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教师,尽管知道这些不应该有地规矩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确保学生安全的巨大责任使我们不得不去制定并严格执行这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是对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制,认知冲动也可能会被减弱。于是乎,天真、好动、爱问的孩子不见了,孩子的个性消失了。
认知冲动首先源于某种需求的满足,作为天性好动,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当自己爱做的事情不被允许做之后,孩子探索、发现和认知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的求知欲就会受挫,他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所以说,某些规矩禁锢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减弱了学生求知的动机,进一步对学习没有动力、厌学。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能够做到的最大限度就是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思考其厌学的原因。
自孩子生命之初就有了动机、需求和求知欲。它们的维持、刺激主要依赖于其身边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周边环境,保护、维持、开发孩子们的天性,让我们的教育环境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让快乐激发学习动机,使孩子们有愿望,有愿望上学、有愿望回到班级,不仅有愿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有愿望去做在家长、老师看来应该做的事情。
为了孩子,但愿我们能少一些“规矩”,多一些顺其自然……
第三篇:《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感受、表现等形式,有效的激发调动学生在歌曲中的创造活动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吔依吔依吔”孩子们非常爱唱。以教师范唱《长江我的家》导入,引出三峡。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即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在学唱歌曲环节,我将其分为了聆听歌曲与学唱歌曲两大环节,并跟据学生的学歌特点分别细化为多个步骤。先通过三次聆听,先让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情感、乐曲结构有一个较深的感受。再通过老师逐步的引导用图形谱感受歌曲。使学生循序渐进中掌握学会并唱好歌曲。通过视唱第一句乐谱和图形谱的方法很自然的解决了音准和大跳的难点。后面设计演唱形式对答式的演唱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学生学唱很积极,参与度很好,演唱效果很好。
经过上课过程评课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
1、对于学生的个别回答和同学们的集体表现有时评价不具体。
2、在划旋律线感受音乐起伏环节,不太仔细,没有照顾到全体,个别同学有些乱。或者启发学生自己创作更好。
3、个别环节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4、新授小学教材,面对小学生,教态略显生硬。
第四篇:别让“作业”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叙事
教学叙事
别让“作业”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
王明
别让“作业”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作业”作为检验学生一堂课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师生之间书面交流的主要途径。课时,我发现一些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很多老师对学生作业的布置上出现随意性较大,缺乏精心的设计,尤其是在“量”的把握上更是盲目,好让学生做一些抄写性的、重复性的作业,这样不但耽误了孩子的时间还不起任何作用,这种现象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更为明显。可以说,现在很多孩子被过多的“家庭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对学习都失去了兴趣。“过重的作业”与“孩子自由天性发展”相矛盾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甚至可以说过重的作业负担阻碍了孩子全面发展。这显然与新课改精神是相悖的,成了孩子全面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学生在课堂之外适量做些家庭作业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这要求我没教室对作业除了要精心设计,更要把握“量”适当。不要让过多的家庭作业挤占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生每天都要做家庭作业,我们要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其实我们老师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变“弊”为“利”,今年我带二年级的数学课,以前也经常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的事情而头痛,除了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还能被学生所接受,大部分作业都不能兼顾全体学
生,成绩好的学生感到布置的作业根本没有必要,都是课堂上已经学会的,没兴趣;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感到作业太难太多。我也一直在考虑这样的家庭作业是不也是有效?有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写家庭作业?既然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学习的知识,何不把时间腾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全面发展呢?后来有一次由于一些原因我没有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欢呼雀跃,大喊“老师万岁”的情景,我真的被触动了,更坚定了我的想法:不让“作业”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现在我班的家庭作业一般是这样布置的:凡是上课注意听讲,掌握了老师讲解的内容,课堂作业写得工整认真有无错误的同学,当天没有家庭作业。这一方式得到了所有同学的认可。同学们为了能不做家庭作业,为自己赢取更多一点的玩耍时间,上课时精力特别集中,都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作业也比以前工整的多,错误率明显降低。以前学生作业写好以后,都是迫不及待的交,想让检查一下往往很困难,就是检查也是应付了事。现在则不一样了,学生写好以后,总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确认无误时才肯交,这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这不但减轻了学生学生的作业负担,还促使了学生好好学习,培养了勇于争先的精神。这一方法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第五篇:爱顶撞老师的孩子
爱顶撞老师的孩子
情景描述:
任某,女,10岁。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家长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她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每当老师批评她时,她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有时还和老师顶嘴,甚至敲桌子、扔东西。曾经出现过抓、咬老师的现象。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是个让家长、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案例分析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任某的父亲工作很忙,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她的母亲对她不理不睬,只要饿不着就行,更谈不上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
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她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她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其次,师生之间存在代沟。老师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老师高高在上,没有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和同伴,与学生共同成长。这样就不会在自己的言行上,做到多协商,少命令;多尊重,少指责;多宽容,少计较。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她的自尊心,尊重她,信任她。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她,慢慢地消除她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她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她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她的名字,而是在与她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她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她在愿意帮助同学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她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她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她阅读一些伟人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她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她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她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宁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她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她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帮助她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7.学会宽容老师的错误。古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不例外。因为老师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老师虽然是教书育人的,欲,也会犯错误,我们要多想想老师的困难和苦衷。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任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
更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数学成绩很快就跃到了文也能及格了。尤其可喜的是,她曾经对我对我说:“老师,只有你喜欢我!
”2009.6.1580分。语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但也有七情六学习比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