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钱依然穷的10个原因美文摘抄
你对于“有钱”依然穷这件事怎么看?如下是关于钱的10个错误观念和如何加以应对的想法。
1为钱服务
首先,要更正这个错误关系:让钱为你服务而决不能本末倒置。如果认为自己是钱的奴隶,你就会永远在怨恨的暗流中挣扎。反之,把钱看作忠实、可靠、温顺的仆人,不过是能让自己开心生活,或帮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做些有益事情的手段而已,而做有益的事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
2有钱人都很坏
很多人认为有钱人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真的不能责怪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打开电视看新闻,我们常常听说骗子从成千上万投资者手中夺走无数钱财。然而,我也见到过很多富人,真心想要用自己拥有的财富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其中很多人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有钱人都唯利是图
有钱真的不一定把人变得势利。然而还是有人认为人一有钱就会挑剔、无情、自以为是,和社会无法兼容,这样的想法无异于认为电视画面并非拍摄对象的反映,因为大多数有钱人或成功人士其实还是谦和低调、乐善好施的。
4钱不是万能的说这样话的人,常常认为钱买不来幸福,这个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为了幸福就必须生活在贫困里,或仅能够养家糊口就行。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是我宁可富裕但不开心,也不愿意贫困但不开心。有了钱,我就可以买来自己认为可以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时间。物质、精神都充实的生活才真正可取,也就是说衣食无忧才能享受到真正人生的快乐。
5不好意思挣钱
你知道自己的服务很值钱吗?你知道如何收钱吗?在朋友的企业里把他的计算机修好后,他问我应该付给我多少钱。我一时语塞,不知道应该要多少钱,回答只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不必介意。回头一想,确实从这件事情上学到了重要一课,他坚持付费,我懂得了如何挣钱。提供服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有所回报,我确实只用了不到一小时就修好了他的计算机,却用了20年的寒窗苦读才学会了这个技能,且不说其他诸多付出。
6没有感恩之心
正如我不知道如何索取一样,别人帮助了我,我也不知道如果表达感激之情。感恩对于塑造良好心态、扩大视野、寻找可能性十分重要。很多人心胸狭隘,只想着自己不想要什么,而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能敞开心扉得到更多。所以,不论遇到什么好事,都要心怀感激,生财理应有道。
7钱的自我形象并不佳
如何看待钱、自己与钱的关系,为了得到它应该做出怎样的付出,很是重要。对钱很不屑的话,即使钱到了手边也会将其推开。因此,若是想要得到六位数的工资,那最好还是未开口要求以前,就相信自己值这个数,否则无论怎样想也是毫无用处的。
8钱会疏远亲情
父母挣钱不易,仅靠工资养家糊口的人,认为钱会撕裂家人之间的亲情,我也有相近的看法。我的父母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周六天,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徘徊在贫困线上。结果,我很少能够见到他们,更不用说亲近。所以对于我来说,钱是个捉摸不定幽灵似的东西。逐渐地,我认识到为了亲情,我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世界为此付给我丰厚回报,反过来又帮助我解决更多的问题。总而言之,这就是市场能够存在的原因。
9有的人一心只为钱
挣钱其实也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一旦接担了责任,挣钱本身也就没有什么不对之处,而且情况就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变。我对于钱也逐渐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钱确实是成功的一个标志,拥有的专业知识越多,越能把这样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挣到的钱越多,你就越成功。反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不是也很可笑。
10结语
细心读者可能发现上述理由中贯穿一个主线:抱怨。很多人常常倾向于因为面对的问题抱怨钱,其实为我们的问题去抱怨几张纸或硬币是很愚蠢的。一旦我们不再作为钱的受害者活着而是主动出击,美好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正如厄尔·南丁格尔所说:“成功就是循序渐进地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或理想。”
第二篇:等有钱了再说美文摘抄
有一首歌里唱得好: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每个人都有一些未实现的梦想,等有钱了再说仿佛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我认识一位女孩,从上班之初就坚持每年给父母买礼物。她说小时候家里穷,逢年过节妈妈总张罗着给她和弟弟添置新衣服,却从来没有她和爸爸的份。妈妈和爸爸10年如一日穿着一身洗得发白发旧的衣服。
上班的第一年她工作不稳定,收入微薄,过年的时候她借了几百元钱给父母购置新衣服,有朋友说她:“打肿脸充胖子,借钱也要给家人买礼物,何必这么虚荣?”她笑着说:“什么事都可以等有钱了再说,惟独孝敬父母这件事不能等。”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参加工作10多年了,她跳过槽,换过城市,薪资待遇时高时低,她一如既往地打点父母一年四季的衣服,从内衣到外套,从袜子到帽子,不管经济上多么拮据,在孝敬父母上从来不打折扣。
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供房子养车子,我们忙着赚钱忙着交际,对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别说物质回报,就是精神回报也很少。我们总在想等条件好一点再带父母去海边旅游,我们总在想等有钱了再报答父母,可是我们的条件一直不中不仰,我们在经济上总是不宽裕。终于有一天,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再也不能去海边了,父母生病了,好吃的吃不出味道了,新衣服再也穿不出门了,我们才心生愧疚。爱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真爱,每一天都是好日子,好衣服要趁着还能穿得出去的时候穿,好东西要趁着牙口好的时候吃,尤其是老人。
一位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立志35岁之前走遍全国,我们当时都笑她书生意气,走上社会她就知道自己当初的豪言壮语有多么幼稚。
10年同学聚会,她告诉我们,她已经办好赴美工作事宜。10年的时间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步大好河山。她曾经在两年的时间拿出全部积蓄游历国土,她曾经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她住过条件简陋的小旅馆,她在旅游胜地兜售过小商品,她在车上被扒手偷过钱包,她在路上搭过便车。
当她完成一个梦想,新的梦想又诞生了,她要在50岁之前走遍世界各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一定能够实现她的梦想。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有过激情荡漾的梦想,不过只是语言的梦想,我们却没有实践的行动。我们吃不了苦,我们受不了罪,我们有很多放弃不了的东西,我们想等有钱了再去桂林,有钱的时候我们又说没时间,其实是我们追逐金钱的欲望在膨胀。
一位朋友在QQ里和我聊天,等将来退休了,攒一大笔钱,带着老婆去旅行。我说,如果你想带上爱人去旅行,现在就去,别等老了,也别等有钱了。等到退休的那一天,我们的身体已经不允许长途跋涉,等到有钱的那一天,我们已经没有了看世界的心气。
第三篇:穷养儿女,富养父母美文摘抄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苗头。
刚上小学的女儿,变得越来越自私和自我。桌上有什么好菜,女儿总是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从来不问在一旁的父母是不是也想尝一点;有新奇的玩具,女儿就像宝贝一样护着,连和邻居家的小孩分享都不肯;更有甚者,女儿总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父母的宠爱和让步,从不懂得心生感恩。这一切,让我有些失望。
可细细一想,这不就是我长期纵容的后果吗?我们把所有的关爱,都倾注在女儿的物质生活上,却独独忘了她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女儿把所有对她的好,都视为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这也就在意料中了。
想通了这一点,我不禁心生羞愧。我们对儿女如此,父母对我们,何尝不是?在用父母的“穷”所换来的“富”日子里,我过得心安理得。我从未想过,天下岂有不喜欢吃佳肴、不喜欢穿新衣服的人?也许,心里早有所察觉,但父母一直以来的溺爱,却让我对这一切无动于衷。
在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子女穿名牌衣服,出入高级餐厅,用的是几千块的手机,家里一台手提电脑,出门还带平板电脑,完全一副“富人”的派头。这样的生活,却是以父母的缩衣节食为代价的。父母舍不得吃穿,手机用的是子女们淘汰的旧货,就连电脑和空调都舍不得买,这样的“穷”日子,才让子女们有了“富人”的派头。
富养子女,是父母们表达爱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可殊不知,这样的环境下,子女们多半会成为自私自我的人,对父母的付出无动于衷,将一切的好都视为理所当然。长大后,步入社会,难免处处碰壁。富养的结果,往往是将子女往自私的深渊推去。
而对于父母,我们却总是关注得太少。我们在反哺的道路上,所做的远远不及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穷养父母,任由父母在这样的生活中老去,总有一天,我们会体验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
适当地穷养子女,让子女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与他人分享,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才是让子女健康成长的方法。富养父母,让父母有一个安逸的晚年,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第四篇:快乐跟穷富无关的美文摘抄
通过多年打拼,我的一个朋友终于搬了新居。那是一套大房子,可不知为什么,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很凌乱。
见我发问,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哪有心情啊?为了买这大房子,几年的积蓄用光了,还贷了款。现在生活上处处节约,家具用原来的,地板砖买低价位的,暑假里也没给孩子报特长班。搬来后我很少串门,看人家房子装修得有风格有情调,而我家乱得像个鸡窝……”
听她唠叨,我丝毫感觉不到她迁入新居的幸福和喜悦。我的心情也随之失落起来,不禁思寻:难道日子的清贫,真的让人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吗?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很清贫。那时父母靠耕种几亩农田,养活我们兄妹。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放学后,我常常提着篮子下地拔猪草,晚上围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作业,清晨上学时啃几口窝窝头,就算是一顿早饭。母亲手巧,在缺衣少粮的境况下,尽可能地使我们的日子变得丰富,印象中我是穿别人家的旧衣服长大的,可我的衣领和裤脚却被母亲绣上好看的花朵;家里不见肉和蛋的饭菜,却总是变着花样。初春的蒸槐花,夏天的红薯叶,秋天的野蘑菇,让我们尝到田野的清香;我们下河摸鱼,用卖蛋的钱买书。在田野玩耍的时候,纯朴的乡亲们教我认识了几十种野菜和野生药材……点点滴滴的快乐盛满了我的童年回忆。
结婚后,老公也是一位工薪族。虽然日子照旧清贫,居住的房子只有几十平方米,但家是我们放松心灵的驿站。平时,我们一家人喜欢坐在阳台上,看外面喧闹的街景,喝着香气袅袅的热茶,聊着生活的忧喜悲欢。今年,儿子考了一所好大学,当我用积攒的稿费买了笔记本电脑送给他时,儿子激动了几个晚上,整日里喜形于色,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清贫的生活,也可以拥有很多快乐。原来,快乐跟穷富无关。只是,我们在欲望的深潭里,过多地注重物质,而淡忘了生活本身,结果弄得自己郁郁寡欢。殊不知,尘世中,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与富贵无缘,过的是一种清贫日子。但再清贫的日子,只要有了恬淡的心境,就会发现清贫也可以拥有很多快乐。
第五篇:越有钱越焦虑美文
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谈到男人的使命:第一男人要是一个开拓者或冒险家,充满胆识和魄力;第二是士兵,很强壮的人,保护弱者,主持公道;第三是技术专家,小到换灯泡,大到修汽车,卷起袖子就能干;第四是提供面包的人,能挣钱养家;第五还得是上帝,帮助他人脱离苦海。
其实,女同胞也有纸枷锁:从小玩着芭比娃娃长大,要求自己胸多大、臀多宽、腰多细,如果不符合标准,照镜子就不能接受自己。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枷锁又甚之。在我认识的中国人中,纸枷锁相对少的人不多,张朝阳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喜欢挑战现有制度。在卡拉OK包房,我们唱歌,他在一旁跳着自创的舞,极其投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高兴就行。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他不是“成功人士”,还能如此随性吗?也许不能。不过换个角度看,究竟是因为成功才随性,还是因为随性才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北京,我的一些很富有的朋友,希望跟我一起去纽约,看看那里的“成功人士”如何生活。我给他们讲起美国富商格兰的故事,他曾请我去他家度周末,那是位于纽约郊区的一座从洛克·菲勒后人手中买下的庄园,有山川、湖泊、网球场,养着马、百年老龟和大块头的火鸡,一派宁静素朴的田园牧歌,他们追求自然,注重环保,不穿PRADA,也不戴劳力士。兴致好的时候,他们会买几头牛,从阿根廷运过来,让它们在庄园里闲散地走一走,然后打电话呼朋引伴:“我们家的牛到了!”大家都来欣赏这道“移动的风景”。
可惜我所接触的大部分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都还停留在对奢侈品顶礼膜拜的阶段,财富为他们带来了体面,同时为他们套上了枷锁。我有一位老大哥是很有钱的商人,长期焦虑失眠,看见床就恐惧,后来只好去印度一家瑜伽学院学睡觉。英文中用“婴儿般的睡眠”形容一个人睡得香,折腾了半生,反而不如婴儿时期睡得好,这是人生的悖论。
年轻姑娘们也早早给自己套上了枷锁,目标是嫁给有钱人。譬如港台地区那些“德艺双馨的女艺术家”,不嫁入豪门便没法向公众交代,更没法向自己交代,实在进不了豪门,就嫁给外国人。对外国人的评价要纳入另一套体系——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处级干部还是科级干部,住的是别墅还是公寓,做的是上市公司还是小本买卖,好像都不再那么重要,因此不失为一条很体面的退路。
我见过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们用钱买不到快乐。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边际效应”,通俗地解释,就是吃第一块红烧肉感觉特别香,第二块、第三块感觉还行,吃到第五块就腻了,物质带给人的“边际效应”是极其有限的,快感迅速递减,相当靠不住,层次越高,能够实现的满足感越小。今天开拖拉机,明天开宝马,感觉太好了。连开一个月就审美疲劳,最后只有开飞机了,但是开多了也就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