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老家陪婆婆过年散文
朋友问我今年在哪里过年,我说,还是和以前一样,回老家去陪婆婆过年。朋友感叹,你怎么年年都去那里过年啊?
是啊,结婚18个年头来,我们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年是和婆婆一起过的。婆婆住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东江湖库区,公公已经去世近20年了,因此这些年,婆婆除了来我家带孙子的几年之外,其他的日子都是独自生活。我们老家虽然还有两个哥哥,但平时都各过各的日子,加上婆婆又是那种比较能干坚忍、有事也不想麻烦别人的人,因此,一年365天,婆婆就有350多天是独自默默地生活着。
婆婆很勤劳,也许是从小劳动惯了,也许是为了打发孤独的日子,总之,婆婆是超级勤劳的人,70多岁了还总是种菜。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婆婆几乎每天都要去菜园里,侍弄她的宝贝菜儿。婆婆种的菜比较多,品种也多,而且都是施农家有机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各种菜都长得非常好,一年四季,菜园里都是青绿青绿的。就在今年元旦节前,老公回老家看婆婆,又带回了一大袋子的菜,大蒜葱姜包菜面薯等。我一看,大蒜每根都有大拇指粗,包菜包得又大又紧,尤其是面薯,老公说,这么多菜,我哪里带得来啰?她老人家一蔸面薯就挖出20多斤呢!
婆婆种的菜又好又多,吃不完就晒干菜,晒不完还挑去卖。每逢三六九镇上赶圩的日子,婆婆很早就起床,而且不吃东西也不喝水,挑起一担菜就去搭渡船,直到卖完菜,再次搭渡船返回家后,她才开始吃早餐,而此时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多次劝她不要去卖菜,即使实在要去卖,也要吃点东西再去。“吃了东西喝了水我怕要去上厕所,不方便。”婆婆解释。
除了种菜,婆婆还会养几只鸡,每年过年时就会杀鸡给我们吃。可她平时一点都舍不得吃,就连鸡下的蛋她也攒着,等我们回去时再吃,剩下的还给我们带回来。
“爷娘疼满崽”。婆婆没有女儿,而我老公是她的满崽,也是她唯一在外工作的儿子,因此,婆婆盼满崽回家之心非常急切,但她平时从不主动给我们打电话。每年进入腊月,婆婆就会准备年货了,豆腐、糍粑、桃花、米酒、魔芋豆腐等传统美食她都会做,现在毕竟上了年纪,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力气了,婆婆于是和在家里的儿媳妇或其他亲戚合起来做些年货,至于其他一个人能够做得到的,婆婆一样也不会少地都准备好,比如腊肉、油炸米粉肉、花生、红薯干等,吃不完还要我们带走。
2016年的春节又快来了,我能够想像得出,婆婆一定又在准备她的年货了。她也在开始搞卫生了,楼上楼下都要打扫干净,厨房的碗柜、饭桌、锅盖等都要擦洗得光亮光亮的,她还戴着一个老布帽子,举着一把绑在竹竿上、自己扎的高粱扫帚,把屋梁上的蛛网、烟灰等扫下来……她一定又在等着我们回去吃她准备的年货了,也一定在等着我们到家后和她围着灶火聊天,她好把埋在心里一年的话全倒出来,假使我们不回去陪她过年,婆婆将有多么难过和失望!尽管老家有哥嫂侄儿,但现在农村的年味淡了,大家一有空闲就忙着打牌,谁还会有心思去和一个既不打牌又不看电视的老太婆聊天呢?
而我们,也正是因为有了婆婆,才感到了浓浓的年味,也才体会到了游子回家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我的儿子知道了:他的根在那儿。
第二篇:又回老家散文
五一前夕,是三爷的三周年忌日,我们回了老家。
车刚在三爹家门前停好,就看见三爹和几个爹爹、姑父、哥以及堂弟一众人挑着祭奠的用品走出门来,我们忙取下车上的纸、炮放进筐里。幺妈说,你带着孩子就别上山了,让他们男的去吧。爱人也说,你看孩子,我去吧。我点点头,看他随着三爹们一起走了。这些年,他给我的最大的安心,就是他把我所有的事都当成他自己的事,对我如是,对我的家人亦如是。
我走到三爹家大门口,眼尖的三妈放下手里的菜,从厨房门口笑着迎了过来,把我当客般地拿凳子倒水。院子里坐着村里来帮忙的邻居和一些亲戚,都是老相识,只因不常见,才更觉亲切温暖。一一打过招呼,说过,笑过,坐下来后,我没有看到母亲,她是提前回来的,想在老家住两天。三妈说是回老房子拿衣服去了,我便抱了孩子去寻母亲,其实,我是想回到曾经住过的家里去看看。
整个村庄又分为三个部分,三爹家在东村的最前面,我们家在中间村的后边缘处,西边还有十几户人家,以田野相隔却又紧密相连。回去的路有两条:一条稍宽的大路,从村前绕过;一条从村后穿过的小路,是以前常来回的近道。我料想小路该是长满了野草,脚步却还是不由自主地向西而行,任由一种旧情结牵引着我。
往下走过一段小斜坡,是一片竹林。我惊讶地发现,原本光洁的路,竟被稀稀落落的竹子占据了,它们青青翠翠地,昂然地挺立着,无动于衷着我的表情。丝毫不觉得是自己侵占了我记忆的领土,倒像是我要冒犯它们的区域。地上满是竹子的枯叶,还有砍过的竹茬和一些零散的竹枝。算算这条路有十几年无人行走了,春秋交替,风霜雪雨,它仍生生不息。
我走进去,竹叶沙沙作响,它们由青变黄直至腐烂成泥,完成生命的轮回。岁月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也谱写了生命的乐曲。人类也是一样,老一辈的渐渐离去了,后代们正如竹破土之势生长,若如今日这般相遇,该所谓是“相见不相识”吧。
走出竹林,一片齐膝的青草不止覆盖了小路,甚至看不出曾经走过的痕迹,许是因为离田野近,水分充足,青草才如此旺盛。爷爷和三爷一大家人,以前就住在这条小路的旁边,从他们带着三爹和小爹在村东头盖了房子后,就有了这条小路,它见证着我从一个小女孩慢慢长大的过程,我还记得小路高低不平,中间还有一道窄窄的埂,而今脚踩下去,完全感觉不到。时光,真有神奇的力量,就这么轻易地带走了往日的故事,我只能把那些欢笑和身影都珍藏在心底。
再往前,已经能看见老家的院墙了。石头墙上白色的石灰已被风雨侵蚀得有些发黑了,像一个粉面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不修边幅的黑脸大汉,虽不耐看,却仍健壮有力。墙边父亲种下的那排柏树愈发高大挺拔了,一个个如忠诚的卫士般守护着我们的家园。走过墙的拐角,两扇宽大的铁门已然生锈了,原来刷过的漆早就斑斑点点地脱落了。母亲去城里后,哥哥也在镇上盖了新房搬走了,回头该让哥哥来刷漆了,有老房子在,始终是个念想。
推开门,母亲正弯着腰在房门口收拾衣服,这熟悉的场景,让我恍惚间觉得母亲还住在这里,我只是如常地回来看她们一样,心里又有了与家人欢聚一堂的兴奋。听到脚步声,母亲回过头来张望,母亲的眼睛越发不行了,经常是听着声音辨人。这个家是母亲一手操持的,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倾尽心力的一切,她这次回来特意地住上两晚,又该有着多少难忘和不舍的情愫呢?是不是比她的白发更长?是不是比她的皱纹更深?
我叫了母亲,走过去看她把东西都收了,准备下午和我们一起回去。母亲看着孩子说,小家伙还是第一次到这儿来呢。还真是的,儿子两岁了都没来过,看他无知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暗想,这个在我内心深处铭记的老家,以后大概不会出现在他的记忆里。
家里的一切都是最熟悉而又陈旧的,木凳、木桌、木床,还有墙上贴的风景画和房梁上的吊扇,都让我回归到最自然最舒适的状态中。一个个昨天在眼前交替闪现,往日的温馨与欢愉是心中激荡的暖流,触碰着我目光所及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我已日渐干枯的心灵,我像一片干瘪的茶叶,在这暖流的浸泡中重又变得神采奕奕,精神百倍。这么多的念,这么多的想,若是不回来看看,怎不会生成一个“愁”字呢?
拿起收好的东西,锁上门。我们走过村口,高大的杨树和茂密的竹林如盔甲一样紧密地包围着村庄,又像一件绿罗裙给村庄带来荫凉。土路在村前的各家门前弯曲、延伸,或大或小的院落里放着最为朴实的家什,铁丝上晾着洗得素净的衣服,不用衣架,就在铁丝上垂着,只望一眼,就温暖了双眸。路上很安静,没有大吼大叫的狗吠声,偶有几只鸡,也是在自家门前的大树下闲散着,堰塘里几只鸭子饶有兴致地戏着歪脖树的身影,谁家的录音机传来欢快的歌声……没有车马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纷扰,在这质朴的村庄里,这样的日子真真是安逸自在,忍不住放慢脚步,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绕了一圈,再到三爹家,上山祭奠的人也都回来了。院子里坐满了人,有打牌玩乐的,有围观说笑的,也有闲话家常的。还有小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看上去面生得很。厨房外的大桌子上摆满了做好的菜肴,汤锅里冒着白烟,厨师指挥着几个年轻媳妇们把凉菜切好装盘。
开饭了,除了堂屋里坐着重要的客人,院子里的几张桌子大家都凑数坐齐,上菜倒酒,吃喝欢笑,不思旧物,不问旧事,亦不言伤悲。人生也许就该这样,珍惜身边该珍惜的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即便有一天两两相离,也不会觉得遗憾。
吃过饭,我带着孩子在门外玩,母亲和姨妈走过来。姨妈说,大爹给你拿了鸡蛋,你去放在车上,带回去给孩子吃。没有叫姨父,是因为大爹和父亲同姓,亲上加亲就一直这么叫着。姨妈和母亲是亲姐妹,我小的时候,姥姥住姨妈家,姥爷和我们住一起。姥爷去世后,姨妈为争姥爷留下的木磨盘,在我们家门口揪着母亲的头发对她大打出手,以至于这些年母亲头顶的头发只有稀少几根。我们上学后,两家的孩子来往密切,相见甚欢,后来又因我们这些孩子再生事端,关系淡薄。这几年,母亲住在城里,总是念叨着老家的人和事。
时间,只会沉淀人心,不会淡漠亲情。母亲这次回来,给姨妈买了件衣服。以前的怨恨只是一场旧梦,人生到老,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光阴里那朵亲情的花会一直绽放。
爱人递给我车钥匙的时候,又给了我一些钱,我明白他的意思。看着姨妈慈祥的脸庞和大爹纯朴的笑容,听着他们话语里浓浓的亲切,我知道这点钱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我把它塞进姨妈的口袋,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一定得常回来看看!
临别,挥手,心中有些湿湿的情绪在涌动。城里的生活,不过是多些光鲜罢了。只有在这厚实的黄土地上,面对这些整日和泥土打交道的亲人们,浮躁的心灵才会变得澄澈,才会真正感悟返朴归真的纯净与美好!
我的村庄,我的亲人,我会再回来的!
第三篇:回家陪父亲过年
回 家 陪 父 亲 过 年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卜维学
去年的春节,我是陪着父母亲一同过的,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而今春节又快来到了,回家是一定的,因为母亲走了,丢下父亲孤单单地一人打发日子,更需要儿女宽慰。
母亲去逝后,父亲百般伤感中夹带惶恐不安,对生命的眷恋愈发浓厚,这在他老人家给儿的来信中流露了出来。父亲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政府对退下来的老干部不断加工资,衣食无忧。信中父亲也将老人为身体的担忧向我传递,我很理解,一来父亲来年八十八高寿了,二是我也是过六十的人了,父子有“共同语言”。好时代,好日子,谁都想长寿!谁都不愿意早早告别这美好世界,即便年逾九十的寿星,也想往百岁上奔!
父亲信中坦露出的指数越来越高的“幸福”感染了我,也为我理解。我的父亲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虽是没读几年私垫,但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锤炼了自已。一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他,历经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却始终是个“不倒翁”安然无恙。对此,儿子我由衷敬佩他人家很会“做人”,“做人”很不容易啊!这可是门大学问,尤其在那个年代从政不易。为此,每每回家,父亲总是给我“上课”,唠唠叨叨训导我一番。譬如,已是“花甲子”年上的我,时不时向父亲倾诉在外“打工”的苦经,抖落弯腰做人的委屈,几次三番流露出“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安享天伦之乐之意。可父亲总是劝我趁着身体好、头脑好多干几年,干自已热爱的事业,做自己乐意的工作,还能凭着劳动多挣几笔钱防防老。缘于父亲的教诲,我守住寂莫、抱着平淡,依然工作在“人生后花园”,甚至还“异想天开”期许有更大的舞台、更好的平台施展身手,以自已的人格和价值与哪位公墓“当家人”共谋事业共图发展,辅佐其成就大业。
在儿的心目中,父亲勤劳俭朴。在那个缺衣少食的艰苦年代,是父亲母亲茹苦含辛供养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以望子成龙的爱托举我们成才。为了一家人生活,为了省下几个钱供我们上学,父亲种莱、打柴、养猪等什么活都干过,丝毫不像拿俸禄的国家干部。有父命在耳,儿不敢有丝毫懈怠,学业长进成就了我。当我走进政府机关工作、下派基层“顶戴乌纱”为任一方,父亲很是欣慰,想必这是父亲最大的幸福!
这些年我继续从事当年选择的事业,在殡葬事业上奉献自已最后的一点热,以“正能量”力助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现代殡葬业的建设,尽然能量些微。虽说不上呕心沥血,却也恪尽职守,个中的清苦寂寥心中自然。这得益于父亲的榜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父亲家教格训,儿不敢忘却践行至今。
天增岁月人增寿。跨进蛇年我的父亲就是88岁的老人了!作为儿子的我,还能端茶送水侍奉父亲多少年?何况常年在外!还有多少个“年三十”陪伴父亲度过?儿心中明了,这般团圆的几率是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母亲走后。想到这里,当日历翻进腊月,我便谋划早早回家打点年货,陪我慈祥的父亲过年,让老父亲在子孙相拥中尽情享用孝和爱。
父爱如山,回家陪父亲过年是爱的回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愿父亲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第四篇:婆婆优美散文
吃过饭,我问婆婆“你再喝点水吧,”她摇摇头说,“不喝了,出去怪费劲的”,我望着她憔悴的面庞,心中不禁酸酸的。婆婆自三年前得了脑出血,当时虽然治疗的及时,没留下什么大的后遗症,可毕竟到岁数了,经过这场病,腿脚一天不如一天了,虽说能自理,可出去一趟她自己也觉得费劲了。
屋里就剩下我和婆婆时,我就想玩手机,婆婆不说话只用眼睛盯着我看,我忙把手机放下,开始和她唠嗑。我像哄小孩子似的有一句没一句的问着,婆婆脸上挂着微笑答应着,婆婆说话已经不太清楚了,但耳朵不背,她也问了一些她孙子工作和处女朋友的事情,声音小又吐字不清,我只能听个大概意思,但是婆婆不糊涂。之前常和爸爸,婆婆说,别操心那么多的事,人老了,自己体格好就是你们自己和我们的福分,赶上现在的好时候了,好好的活着享受现在的生活吧,可是一向很健壮的婆婆 还是病倒了,望着那个在我心里仿佛站了亲娘的位置的婆婆,我的心开始痛楚的煎熬。
婆婆一生孕育了五个孩子,没念过书,和同样没有文化的公公平平淡淡,相敬如宾的在苦日子的奔波中走到了七十几岁,是在公公先走一步的一年后,得了这场大病。
婆婆很漂亮,记得当初婆婆领着她儿子到介绍人家去和我相亲,当时二十岁的我还觉得相亲是件丢人的事又不好薄了介绍人的面子,但是我却相中了婆婆。现在想想,我当时怕是都不知道,是想有个家,还是想有个妈。
在怀孩子期间,我的反应特别的强烈,几乎不吃任何炒菜,婆婆就在我回家的日子里想法给我做可口的饭食,看到我的娇娇样也说,现在还好就让要一个,和过去似的生好几个可怎么办啊。
儿子小时候,带儿子回家,儿子感冒发烧,迷信的婆婆去找他家的邻居会看香的老姨看,回来后脑门上沾了苹果大的一片土痕回来,我知道,他又给老祖宗或仙家转圈磕完头回来了,然后抱过孙子说,什么破奶奶家呀,明天咱就回家.....婆婆没有文化,和老实厚道的公公居家过日子凭的就是老实常在,忠厚传家,五个孩子虽然没有升官发财的,却都是平平淡淡的忠厚老实的过日子的好手,因天道酬勤,五个孩子都不用父母操心,在乡村过着还算殷实的日子,赶上过年,兄弟姐妹都回家,一吃饭,两大桌子人,吃完饭,那些年年轻,也总想玩上几把,扑克,麻将两桌子,婆婆怕我们玩不好,总是提前把什么都准备妥了,总说,啥都是现成的,好容易聚到一起的,你们玩,还玩笑着说 谁没钱了,我给充电,真是辛苦了婆婆了。
婆婆三四年的光景里,先后娶了三房媳妇,两个媳妇一个院对面屋的过了近十年,却从未红过脸,妯娌们曾调侃,咱们三个没心机的都跑到一家了,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没有婆婆,我们做不到。
婆婆在媳妇前不拿大,有时她倒像个小媳妇,看孩子做饭,撂下耙子就扫帚,有时坐在桌前吃饭,突然发现什么东西忘了,自己起身就去拿,决不指使我们,我们三个都发生过为了让婆婆先吃饭而和婆婆抢着看孩子的事,婆婆不唠叨,虽然不惯孩子,但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她的五个孩子都不拌嘴甚至都极少大声说话,婆婆多少有点重男轻女,疼孙子孙女比外甥外女多一点,疼孙子比公公更厉害,婆婆也真没白疼,现在她的孙子孙女都特别想她,做的比我们要求的还要优秀。
我们家离婆婆家隔了一条小河,一年夏天雨水多,小河泛滥,一天婆婆步行十几里的路来看我们,那时没有电话,她担心她的儿子下班时是不是被洪水冲跑了,傍晚,看到儿子驮着孙子玩,悄声说,“我说不回家呢,原来驮儿子玩呢,可给你安家了,怎么这么长时间不回家呢”,这是婆婆的唯一的一次抱怨。当时暗笑婆婆,现在轮到自己了,一时接不到儿子的电话,那种担心和牵挂真是折磨。有一回大腊月底的,我们刚回去看他们回来没两天,她自己巴巴的跑来,说是回去时忘了告诉我们了,今年我们是本命年,除夕得躲星。
婆婆特别勤快,身体也很好,几乎没有什么毛病却突然一天在做饭时得了病,因表姐在医院,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住了一个月的院,住院期间,大姐正大病初愉,没在本市的妹妹面临孩子中考,照顾婆婆的担子就落在我们妯娌三人身上了,在这里特别敬佩弟妹,他做的永远比我和嫂嫂优秀。同病房的老年病人都羡慕婆婆有三个好姑娘,婆婆用不太清楚的话告诉人家,是媳妇。都是媳妇,弟妹和婆婆开玩笑,姑娘好啊媳妇好啊,婆婆从来都说,是媳妇好。
其实,真的是婆婆在我们初为人妇,初为人母,给我们的担待和照顾,并用她的勤快,包容,担当,责任给我们做了榜样,闲谈时,我们挑不出婆婆的不是,总会触及到很多的温暖在心中充盈!
祝福亲爱的婆婆,幸福,安康!
第五篇:婆婆情感散文
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从小到大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也不认识一个大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没有文化的女人,却偏偏有着注重文化知识的超前意思。在她的脑海里,孩子好好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记得第一次见到婆婆的时候,她就拉着我的手说:“这念书就是好!哎呦呦!你看看!我做梦都没想到,院长的女儿能做我的儿媳,这要不是我儿子读书读得好啊!有个好工作,就是下一百个雨点也淋不到我们家呀!年轻人啊!还的好好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有福享。”婆婆就是这样一位絮絮叨叨的老人。语言丰富,嘴巴巧。有时候说出来的话,都让你不知如何去应答。
婆婆中等身材,白净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稀疏花白的头发梳得溜光水滑。浑身上下,即使打着补丁也不见一点污迹。婆婆有一双小脚,走起路来一摇一摇的。她最不喜欢脱鞋子。结婚这么多年,我没见过她在炕上躺着。就是偶尔的身体不适,只是头朝里面躺下,而一双穿着鞋子的小脚也是耷拉在炕沿的外边。你若让她脱掉鞋子,去炕里躺着。她则说这样很舒服。进城以后,她若是看到谁家地上铺了地板或是地毯,她就会说我的鞋子不脏,一边说一边将两只鞋子在地上狠狠的蹭几下,再踮着脚尖走进屋里。反正脱掉鞋子对婆婆来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婆婆是个勤劳而善良的女人,一生受尽了苦和累。婆婆十八岁时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农民。天有不侧风云,就在女儿一周岁时,丈夫因为疾病而过早地去世了。于是婆婆就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嫁给了公公。婆婆嫁过来不久,公公的村里有一对夫妇因病双双早逝,留下了一个哇哇待哺的男婴。当时如若没有人领养,这个孩子就会死掉。善良的婆婆为了保住这条小命,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邻里的劝说,毅然的把这个孩子抱了回家。那时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别说买奶粉、吃细粮了,就是连粗粮也不够吃。大人们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常常饿着肚皮下地干活。为了把这个孩子养活,婆婆只好去富裕人家里,捡人家孩子用过的擦奶布子,回来后用牙一点一点的将奶挤出来,再用锅煮开给孩子喂下,可这点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婆婆就把自家产的玉米磨成细粉,加水熬出米汤和面糊,给孩子做辅食吃。就这样,婆婆硬是把这个孩子养大了。并为其娶妻成家,这就是老公的大哥。婆婆自己和公公又生下了五个孩子。公公的姐妹都走的早,又撇下了一帮没娘的孩子。这些表哥、表姐都是靠婆婆帮助照顾才长大的。其中有一个表哥和表姐也是由婆婆一手拉扯大的。这样加起来在家里养的就有九个孩子,再加上逢年过节回家来的孩子就有十多个。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张嘴,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为把这帮孩子抚养长大成人,婆婆整日整夜的在干活奔忙劳碌。清晨早早的起来,喂那些鸡、鸭、鹅、狗。白天顶着烈日和公公开小片荒地,种粮食蔬菜。夜晚归来给孩子们打点饱后,婆婆就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孩子们缝补衣物。由于家里困难,买不起新衣,只能是大孩子穿小的衣服,改改再给小孩子穿。就这样一个捡一个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谁大谁就能穿件新的,而最小的孩子总是得捡哥哥姐姐们穿小的。日子在婆婆精打细算下,也勉强过得去。这些孩子在婆婆的照顾和关爱下,也都长大成人了,并且成家立业。而操劳一生的婆婆一天福都没享受过就走了,婆婆走的那年正好八十岁。
老公是老儿子,又赶上好时代。婆婆对他的教育自然而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时无论家里农活有多忙,婆婆都不让小儿子去干,而是让其在屋里面学习。可小孩子是爱贪玩的。有很多时候老公都背着婆婆躲在屋里偷偷的听收音机,为此没少挨婆婆的责骂。有的时候由于老公的过分贪玩,气得婆婆拿着烧火棍追赶着吓唬他。为了让其好好读书,婆婆没少费心。上初中的时候,婆婆见村里面的教学质量不好,就托人把他送到镇上的学校去读书。由于数学跟不上,婆婆又去求村里面教数学资历高的老师给儿子补课,然后再把自家产的鸡蛋积攒起来送给人家还人情。在那个年代一个字不识的婆婆就知道给儿子补课,这种注重教育的思想不得不令人佩服。老公在婆婆的关注和教育下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听老公说,接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会,婆婆布满皱纹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可高兴之余,婆婆又为儿子的学费发愁,那时候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小家,他们过得也不宽裕。而对于一对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要靠种地供一个大学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婆婆把自家产的水果、鸡蛋都积攒下来,一个也舍不得吃。每逢镇里集市的时候,婆婆就挎着装满货物的小筐,掂着一双小脚,行走三十里的山路去赶集卖掉。然后将卖来的钱,再一分、一毛、一元的攒起来,供老公读完了三年大学。
婆婆心地善良,为人真诚实在,对我更是疼爱有加。记得我和老公订婚那会,我还在卫校上学。按当地习俗,每逢节假日都得去婆婆家过。婆婆从不让我进厨房,说是怕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每次从他家走时,婆婆都会把自家产的水果,鸡、鸭蛋给我装在兜里,并且还让老公给我炒葵花籽带上。就是包顿饺子也得等我回来。姐姐们给公公带的好吃的,婆婆也会偷偷给我留下点,可她自己却从来不舍得吃一口。这就是我的婆婆,她像妈妈一样的疼我。我和老公结婚五年才有孩子。对于一个生活在封建山村的女人来说,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一件多么大的事。可是婆婆却从没在我面前说一句不中听话。每次都嘱咐老公要好好待我,一生都不要负我。也许是我们一家人的善良感动了上苍,三十岁那年我实现了一个做母亲的愿望,生下了整个家族中唯一的一个男孩。为此,七十多岁的婆婆来帮我把孩子哄大了,而好好念书依旧是婆婆每天都在给孩子说的话题。老公没有辜负婆婆的希望,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而成了一名政府部门的中层干部。我真的很佩服婆婆,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那个年代就有如此超前的意识,真的是很难得。我想对天堂的婆婆大喊一声:“妈妈!谢谢您!谢谢您生了个好儿子!是您让儿媳拥有了一个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