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发掘始末历史故事

时间:2019-05-15 12: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定陵发掘始末历史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定陵发掘始末历史故事》。

第一篇:明定陵发掘始末历史故事

夏鼐不露声色地点点头:“说得有道理。”经过商议,吴晗面露喜色:“那就上报试掘,开始行动吧。”

发现地宫隧道口

1956年5月9日清晨,赵其昌、白万玉率队来到现场,同时来了38名民工。民工是从附近村中抽调来的。白万玉一声令下,民工队长王启发一马当先挖下了第一锹。

“嗯,这里好像有字?”大家闻声围住石条,赵其昌、白万玉也急忙奔过去。果然,在一块横砌的小石条上,显出模糊不清的字迹。赵其昌找来毛刷刷掉上面覆盖的一层积土,奇迹出现了:石条上露出3个雕刻粗浅的字迹。经过仔细辨认,两人几乎同时喊出:“隧道门!”一阵兴奋过后,两位工作队长却对着石条发愣起来——为什么在这里出现3个字呢?会不会是故意制造的假象,如民间流传的“迷路石”……那么,这3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回顾史料,他们作着这样的推断,皇帝的死期是无法预测的,一旦死去,就需要立即打开陵墓,等待皇帝的棺椁入葬。这一工作是由工部主管,如果找不到入口,延误葬期,从工部尚书、郎司到工匠都要问罪。而经过长年累月的尘封土埋,入口定难寻找……赵其昌想着,转过身看着白万玉说:“我看这石条是当年建陵工匠偷偷留下的记号。”白万玉点点头道:“看来这里是通往地宫的隧道不成问题了。”

果然未出所料,十几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一个多月的清理完成后,在“隧道门”刻石下面,又露出了一个用大城砖垒起的大门,也是通向地宫隧道的第一座大门。帝后棺椁入葬之后,大门就用城砖巧妙地堵死,磨砖对缝和城墙别无两样。当年的君臣工匠怎么也不会料到,三百多年之后,这精心的伪装终究未能遮住考古工作者的眼睛。

遗憾的是,门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开这墙门通道将无法保证陵内的安全。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竟使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那块对发掘具有指路意义的小石碣,从工作队的眼皮底下逃脱了。石碣清清楚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上村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刚墙前皮。”

这段文字可谓打开地宫的第一把钥匙。它至少告诉人们两个主题:一是从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往城墙里侧再掘进3米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隧道;再就是说明此处在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这块石碣,直到一年多地宫打开之后,才从墙中拆出。这个天赐的良机没有被及时抓住,发掘人员在以后的探索中陷入困惑与迷途已是无法避免的了……

注:

【鼐】

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第二篇:趣谈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的历史故事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1963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天下英雄都希望能在北邙修坟建陵。但原陵却是“枕河登山”即葬在邙山背后、黄河之滨,所谓“汉皇仰卧”。据说是因为刘秀的儿子脾气很倔,喜欢和父亲唱对台戏,刘秀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撵狗他追鸡。刘秀死的时候对他说:“你把我埋到黄河底吧。”

刘秀的本意是儿子总和他对着干,这样一来,正好实现了自己葬在北邙的愿望。可是这一次刘秀想错了。他儿子想:自己和父亲对抗了一辈子,没有听过一次话,就听一回吧。果然在滚滚黄河之中,为他已故的父皇修建了一座水中冥城。后来由于黄河改道北移,刘秀的坟就留在邙山与黄河之间了。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余亩,呈长方形,由祠庙、方丈院、陵园三部分组成。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像、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如今,除去墓冢,便是郁郁葱葱、气象蔚然的柏树林。其中有28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坟的柏树可称一奇,整座墓园,松柏苍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苍翠蓊郁,其中“鸟鸣柏”、“苦恋柏”更是柏中一绝。整座陵内一种奇香,由满园翠柏发出,如雨过天晴,这种余香感觉更深,风过之处,古柏清香可传10里之遥。汉陵古柏殊异,是国内仅有的乔木树种,这种柏树质坚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浓郁。因它木色金黄,柏体杏黄,又称“杏柏”、“血柏”,千百年来为人称奇。其实,刘秀主张简葬,当时的葬仪和陪葬物品甚为简陋。当初并无巍殿崇榭,园内的千年古柏,也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后的隋唐时期栽植的。刘秀确实不愧为一代明君。

原陵的另一奇被称为孟津县的“八景”之一,即“汉陵晓烟”。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天朗气清、霞蔚风息、晨曦出现之时,陵园内陡然紫气弥漫,状若轻烟,飘若浮云,自西向东,姗姗移动,逐渐使整个陵园为缥缈的云烟所笼罩。这时从古柏的枝间叶隙中,涌出团团气体,左右上下,滚腾翻坠。整个陵园变成了一个烟雾缭绕的世界,翠柏红墙,古碑木冢,夜草芳花,都若隐若现,恍若仙境。一古游人曾题《汉陵晓烟》曰:“昆阳雷雨战犹酣,赤符魂归琐玉函,今日陵园回首处,看他烟树绿毵毵。”当地千百年流传着这样的趣谈:哪年有此景呈现,便预兆农作物丰收。因此,每到阳春三月,清明节将临之时,周围百姓近者朝朝注目汉陵,远者夕夕探听,祈祷晓烟奇景出现。

第三篇:昭陵文物故事

1、文物名称:彩绘陶载物骆驼 出土地点:张士贵墓

文物简介:骆驼头高抬,向其左侧偏转,目光向上仰视,张嘴露齿,鼻翼开张且左右通透,一副自由豪迈的神情,背上有驮架,驮架上囊袋圆鼓,其上左右均横搭有麻花状的丝织品,因此有很多学者以为这是一匹快乐回家的骆驼。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左侧丝绸前边打结处悬挂黑色的扁壶,后边打结处悬挂野鸡、野兔;右侧则相反,丝绸前边打结处悬挂有野鸡、野兔,而后边打结处悬挂有黑色扁壶;野鸡均头朝上、野兔均头朝下。应该是用一个模子翻两件囊袋,再一左一右捏塑成型。

历史故事:瞒天过海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讨伐高丽,准备渡海进攻高丽。来到海边,太宗驻马前望,只见海天相接,无边无际太宗不由头晕目眩,险些栽下马来。大军将要渡海时,太宗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船了众将苦苦相劝,全都无效。行军总管张士贵心生“妙计”。

几天后,太宗被众人引入一所豪华的大厅,太宗与众将尽情畅饮,直到醉卧席前。第二天,太宗醒来,酒意未退,他看看屋子,修饰得美轮美奂,连窗户都用绸缎挡住了。这时,张士贵带人进来,又摆上美酒佳肴,陪着太宗吃喝。然后,太宗又睡去了。第三天,太宗醒来,便走出屋子,顿时目瞪口呆,原来自己正站在一艘楼船上。就这样,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渡过大海。

2、文物名称:唐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 出土地点:李贞墓

文物简介:彩绘白陶。俑头戴高冠,面容温和,肃然恭立。身穿朱色高领交衽阔袖长衫,下着白色裳,足着高头如意履,双手持璋于胸前。做工精细,描绘细腻,栩栩如生,是唐俑精品。

历史故事:文官俑眼神泰而不骄,居安思危。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魏征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3、文物名称:唐贴金彩绘釉陶武官俑 出土地点:李贞墓

文物简介:白陶质。俑戴鹖冠,双眉紧皱、双目圆睁,神情冷峻,穿褐色高领阔袖交衽长衫,下着白色裳,足着高头如意履。头稍右侧,双手持圭(笏)于胸前。

历史故事:呆若木鸡,武将的最高境界。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场场获胜。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4、文物名称:彩绘贴金双头镇墓兽 出土地点:韦珪墓

文物简介:兽立于不规则黑色踏板上。兽头相背面朝外,均抬头挺胸,在左者朝左平视,在右者朝右平视。连体呈筒状与踏板平行,四肢均为前肢,好似两只没有后半身的兽胸部相连。兽面如人面,头发向上呈山峰状,蹙眉怒目、阔鼻、闭嘴,堆塑形八字须、络腮胡,耳贴于头两侧,除头发、眉毛、眼睛、胡须、胸部局部涂黑彩外,通体原施有粉红彩脱落严重,多处呈土黄色,翎翅涂蓝绿相间单色彩,翅尖及边缘贴金。

历史故事:韦贵妃,来自京兆韦氏,名珪,表字泽。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昭陵。

唐韦曲镇在长安城南皇子陂西,因唐代诸韦世居于此地。俚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朱瀚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杜氏宰相十一人,韦氏宰相十四人,可见其盛。

5、文物名称:唐彩绘釉陶镇墓兽 出土地点:郑仁泰墓

文物简介:彩绘釉陶。人面兽身镇墓兽,作蹲踞状,肩有翼,背有鳍,背上插戟,纹饰繁多,多处贴金,色彩鲜艳。头上独角前伸,竖眉环眼,大鼻方口,相貌彪悍异常。

历史故事:威而不猛

《论语》记载:“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第四篇:历史深谈—掀起学雷锋运动的始末

历史深谈—掀起学雷锋运动的始末

历史深谈—掀起学雷锋运动的始末

作者:田炳信

作者简介:田炳信,河北省人,1956年出生,现任《法制日报》社长特别助理,博士。1982年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即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农村牧业采访室记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副总经理,新华社广东分社政治文教采访室主任,新华社广州记者站站长等职。现兼任广东省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副会长,北京国际信息研究协会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了《现代热点采访录》、《神秘的内蒙古》、《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变色》、《美国为什么妖魔化中国》、《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等著作。采访人物:雷润明,原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采编主任、原新华社辽宁分社副社长 采访时间:2005年1月2日

采访地点:北京羊坊店皇享子新华社宿舍

原标题:雷润明:雷锋登上《人民日报》的前前后后六十年代初是两个社会,一个是领袖想改变的社会,一个是百姓生活在其中现实的社会。领袖的压力大,百姓的生活苦。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中国像一艘在大海中的扁舟上下颠动,内外交困。中国人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斗志,需要一种来自凡人的震撼。那个年代的“雷锋叔叔”(图集)

我翻阅资料,发现那个年头虽然国内经济阴沉,国外反华势力厚重,但那时的流行歌曲勾勒的是一团熊熊的烈火,一口喷涌的大气。焦虑被隐藏,烦躁被虚拟。1960年,全中国人民用中速、坚定有气势的节奏唱了一首《中国人民力量不可挡》的歌。歌词是:中国人民力量不可挡,势如台湾海峡滔天浪。大炮隆隆响,对准美国狼,坚决要把它赶下太平洋!人民怒火高万丈,美国强盗命不长,红旗一定要在阿里山上飘扬!全世界人民力量不可挡,结成一道反帝国的铜壁铁墙。绞索拉得紧,斗志坚如钢,不许美帝再猖狂!人民怒火高万丈,美国强盗命不长,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那哪是唱,那是吼,那是情绪,那是气愤,那是一种指桑骂槐,说的是美国狼,指的是苏联熊。估计美国人没听懂,苏联人也没听懂,中国人反正是吼了一嗓子。1961年,中国人又用雄厚、豪壮的井喷一般的情绪,在《北京——哈瓦那之歌》中毫无遮掩地吼道:北京,哈瓦那,中国和古巴,吹起反抗的号角,点起战斗的火把,整齐我们的步伐,斩断美国佬的魔爪。拉丁美洲和亚洲,中国和古巴,我们是兄弟,我们是一家,我们并肩前进,把共同敌人打垮,把美帝国主义打垮,打垮,打垮,彻底打垮!1962年,中国的经济走入了低谷,这时一个小脚老太太成了歌曲的主人公在中国流行,歌词写到:沧海变桑田,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步一层天。真金不怕火,英雄不怕难,革命不怕那路崎岖,大娘她意志坚。真金不怕火,英雄不怕难,革命不怕那路崎岖,大娘她意志坚。1963年,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在中国广为传诵,他用最猛烈、坦率、鲜嫩的诗句写道: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升起来/你一座高峰/我们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座高峰!——/千条山脉呵,万道长城!……整个六十年代,讲普通人,有三个人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雷锋、王进喜、陈永贵,算是代表了工农兵,但雷锋是排在第一。讲事,也有三件让几代人难以忘记——中苏论战、原子弹爆炸、文革大爆发,这三件事,像是天堂和地狱的一次大邂逅,大猛烈,大隐藏。再过二天,就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2周年,也是全国学习雷锋纪念日。我在北京见到了当年采写《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一文的作者雷润明,正是这一篇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将雷锋正式介绍给全中国人民。也是在这篇通讯播出的26天后,毛泽东继纪念张思德之后又为一个普通战士题词。中国有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是家喻户晓,有两士兵也是人人皆知:张思德,雷锋。田炳信:当时你们是通过什么线索知道雷锋这个典型人物?怎么得到这个线索的?是通过部队内部的报纸呢还是总社下达的通知?雷润明:因为他们的内部在雷锋牺牲之前已经有所宣传了,从基层开始,部队内部的小报啊,已经开始宣传。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全国的浪潮。那时候还是困难时期,还有这个背景,当年宣传雷锋和全国人民克服三年自然灾害有关系。当时需要倡导一种精神,这是个大背景。田炳信:从1960年到1963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多数家庭的生活都很清苦,从民间到高层,是不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亮点?雷润明:是的。我记得当时是国民经济困难的时候,生活挺苦,困难挺多,和苏联的关系也不太好。在物质上不行,但是精神上不错。感到这个人物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值得宣扬,值得提倡。大概当时就是这么个背景。因为在部队内部有所宣传,《人民日报》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报社编委总编室主任张超打电话给新华社辽宁分社,限多长时间发篇报道,他写评论。那个时候他(雷锋)已经去世了。去世了以后,他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了,因为报纸上也有宣传,但是真正写这个人物的材料还不够,还要深入挖掘。我们就开始到部队采访,就是沈阳军区汽车团。到部队采访,到鞍钢采访,他做的好人好事挺多。他从鞍钢打工到部队,他的活动范围在辽宁。这时候我们就一个是到部队采访,一个到鞍钢采访,到他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地方采访。田炳信:你们是几个人一起去采访的?雷润明:有我,还有甄为民和佟希文。田炳信:你们采访了多长时间?雷润明:好像时间不长。因为《人民日报》限期,限我们多长时间发稿,他催我们什么时候写好,说评论已经写好了,就等你的稿子了。当时我们日夜赶稿子。田炳信:稿子是什么时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雷润明:我记得当时由我、老甄和佟希文合作,在春节前夕,突击采与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专稿,并配以“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的综合报道,在1963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以通栏标题近整版篇幅和一版要闻发表,《人民日报》并加了编者按。同日,《人民日报》还在那篇专稿的中间,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第五版一个整版的《雷锋日记摘抄》,以及罗瑞卿总参谋长的题词手迹等。中共中央机关报打破常规地以空前的规模、透彻的内涵,首次向全国亿万人民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新人雷锋的事迹、言行、品德、素质和风貌。

田炳信:当时你是从哪调到辽宁的?雷润明:从北京分社。田炳信:你采访时有没有激情?雷润明:采访完了以后,他的童年,他走的这段历史,我觉得这个人这么年轻,他的人生还真是了不得。田炳信:你写的时候也很激动?雷润明:当时很激动,当时在那种背景之下,我们国家遇到了困难,这个人的精神确实很好,要写好,确实值得宣扬,要提倡这种精神。当时我年纪也不大,很容易感染这种激情。田炳信:那你在和采访对象接触的时候,就是和雷锋接触过的这些人,他们有没有谈到一些事,到现在过了这么多年你还记得的印象很深的事情?雷润明:记得到沈阳火车站,人太多,还要到车站买火车票,一个列车员说:“唉呀那个战士死啦?”我说他因公殉职了,“唉呀,他是个好兵啊。”问他怎么死的,我说被汽车撞倒的一个水泥电线杆砸死的。她说:“好战士啊好战士啊,我们车站的人都认识他,他经过这里,在车站过了不少次,个子不高,我们都认识。”

田炳信:你们的通讯发表后,社会的反映如何?雷润明:最先的反映是在高层,周总理在这组专稿见报的第二天(2月8日),在首都文艺界春节联欢会上,首先号召学雷锋,他说:“最近两天报纸上发表了雷锋、宋恩珍的事迹(注:宋的事迹是指《人民日报》1963年2月6日发表的“宋恩珍舍身抢救公共财产”的报道),看了很感动,画家来表现这些英雄人物比较容易,戏剧家困难一些……”。不久,我听老甄讲,我们所在的分社兼记者站接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打来的电话说,总理夫妇看了我们的报道后,都感动得流泪。同月26日,周总理又在一次全国性的大型报告会上,总结雷锋精神后,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他说:“像雷锋同志这样,在和平时期,长期奋斗,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有更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更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范围内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是对的。我也从雷锋同志身上得到了教育。”1963年3月5日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各报刊,报道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务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一个月题词两次)、朱德、陈云、邓小平等的题词,于是在全国八亿各族人民的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持续到今天。田炳信:我看到有些材料介绍,你们的通讯发表后,当时《中国青年》杂志社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编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后来居上地宣传雷锋。他们决定出合刊,并请毛主席题词。他们连夜起草了给毛泽东的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现在一个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正在掀起,《中国青年》准备把今年的第五、六期合刊,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辑,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为雷锋题词。信封上写着:“中南海呈毛主席”。毛泽东收到信件后,就让林克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很快草拟出十来个题词稿,它们的大致内容是:“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难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后来,毛主席那个题词稿也没用,只是提笔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字。据林克当时的回忆是,毛泽东对林克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要学他某一方面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毛泽东题词很快由《中国青年》杂志社报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又报中共中央书记处,确定由新华社制版于3月1日向全国发通稿,3月2日同时刊登。但当时《人民日报》要发表很长的中苏论战的“九评”,罗瑞卿指示,再推迟两天,惟《中国青年》杂志可按原定日期3月2日出版。3月4日,新华社发出通稿,各报均在第二天3月5日头版头条刊出了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从此,3月5日成了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后来有人说,雷锋是共产党造神运动中生产出的一尊小神,你怎么看?雷润明: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虽然在我们以往的报道中有虚假的人物报道,但雷锋是真的,雷锋的精神是真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当时,雷锋能在中国大地引起强烈共鸣,我想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帝国主义的反华大合唱,“老大哥”的背信弃义,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信念,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同心同德,互敬互爱,助人为乐。只有上下同心同德,同气同声才能渡过难关。雷锋是应运而生。第二,周恩来对雷锋也有一段题词,他写道:“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可以说是道破了毛主席让全国人民学雷锋的实质,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田炳信:社会上有人说,雷锋充其量是一个精神的和尚,只是一个自身修炼很到位的和尚,连方丈都达不到,更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菩萨,讲与大的、错误的东西作对抗,他不如张志新、罗克,讲为国捐躯,他不如董存瑞、黄继光。雷润明:雷锋的伟大,恰恰就在平凡,毛泽东在看完雷锋的日记后,说过一句话:此人懂得一点哲学。毛泽东当年也有一然名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也是哲学。田炳信:这个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是在2月7号,毛主席是3月5号题词,以后就把3月5号作为学习雷锋纪念日。雷润明:这个过程,就是《人民日报》登出来到题词这个过程,有些事情我都不是很清楚。“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伟大的战士”题词以后,全国就开始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开始广播了。田炳信:各大报纸都报道了?雷润明:各大报纸转载。那时候我们不是发的通稿,是给《人民日报》的专稿。那时《人民日报》发新华社通稿比较少。这个时候就在全国轰动了,影响越来越大。这个文章发表以后,接着我们就采访反响,采访知道这个事情,知道这个人物以后有什么感想。到各地方去采访,采访了一段时间。有一年我回老家过春节,在沈阳上火车,在泰安下火车。我就观察车上的乘客,觉得雷锋精神还是有的,当时下了车以后写了篇通讯《雷锋精神满车厢》。

田炳信:那是哪一年?雷润明:那是以后的事情了。雷锋精神实际上在一些人中间还是存在的。问题就是你看不看的见,宣传不宣传。我觉得宣传雷锋精神不是光宣传雷锋本人,凡是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都可以宣传。我觉得还是宣传不够。到了泰安以后,用电报把稿子发回总社,马上就播了这篇稿子。从沈阳到泰安这一路,回想感人的事情还是不少。在我眼里雷锋精神不过时。田炳信:当时你们写完稿子是用电报还是传真传回去?还到北京去修改?雷润明:写雷锋这篇大的通讯稿没有修改,一稿就好了。田炳信:那时候通讯工具是电话呢还是传真?还是电报?雷润明:没有传真,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坐火车一天一个晚上就到北京了。田炳信:最快的速度是用邮寄寄过去?雷润明:反正当时我觉得新华社发稿跟火车站有关系。各个省的稿子用火车传送。田炳信:采访怎么样?雷润明:写了不到一个礼拜。采访可能十几天。田炳信:三个人分头采访是吧?雷润明:分头采访。那时候分头采访分头写,最后再整合,风格语言什么的。因为当时《人民日报》说评论已经写好了,他们也知道一点情况,题目就是“伟大的普通一兵”,我们的稿子题目就是“毛主席的好战士”。田炳信:当时字数有没有要求?雷润明:没有要求。田炳信:那时候《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雷润明:对。田炳信:对外既是《人民日报》的记者站也是新华社的分社。雷润明:当时写专稿也愿意写,发通稿《人民日报》不一定用。那时候《人民日报》希望独家,发通稿大家都用了嘛。田炳信:当时人民日报的编辑或者领导有什么提示和要求?雷润明:人民很需要这样的人物,要当成一个政治任务完成好。田炳信:新华社的领导有交待吗?雷润明:没有,因为你知道吧,《人民日报》想抢先。田炳信:你觉得当时《人民日报》是不是得到了内部消息?还是偶然间有一些这样的线索?因为评论员文章都写好了嘛。雷润明:我觉得有这个可能。当时很多人都在抢,《解放军报》也在写。是不是得风气之先,我也不是很清楚。我现在猜想很可能有(高层的支持),因为他限时完成。田炳信:你们这个稿子比《解放军报》都早,在大报里面?雷润明:印象中,我觉得其他的报纸都没有形成什么气候,就是陆陆续续的说报道。田炳信:当时这个报道写完以后有什么反响?有什么后续的报道?雷润明:新华社后续的报道多了。各个地方什么湖南啊,他的家乡不是湖南嘛,都开始反响了,新华社的报道就多了。他工作的地方么,事情就多了,陆续就越来越多。田炳信:那时候人们对推出典型也好劳模也好先进也好,政治意识是不是比现在强很多?雷润明:说起这个,现在的人脑子复杂了,多元化了,那时候的党报,中央一讲,入耳。现在的人根本不看报纸,看了也不入耳,你爱讲啥讲啥,我也不管。对不对?这跟当时的环境有关系。田炳信:当时雷锋的出来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啊,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应该说排第一号的还是雷锋,别人超不过,那是几代人啊。像王进喜啊陈永贵啊郭凤莲啊,都是一个时期的英雄,包括欧阳海啊王杰啊门合啊向秀丽啊,都是一个时期的英雄,都没有雷锋影响深远。雷锋身上蕴涵的东西就是和普通人,和人类共性的东西更多一些,所以才能影响几代人。雷润明:他的事情都是平平凡凡的东西,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田炳信:这平凡就显示一种不平凡,谁都可以学,只要你认真修行,都可以做的到。雷润明:内心里关爱社会,关心别人,愿意助人为乐。田炳信:这是真善美的东西,是永恒的主题。他不像欧阳海,也不像向秀丽,弄一下子,一次性的事情爆发,他像涓涓细流。雷润明:毛主席说,做一辈子的好事不容易,做一件两件好事可以。他平平常常,在有限的生命里,天天在做好事。现在我们也可以做到。

田炳信:平凡中显示了持续不断的不平凡,因为持之以恒,长久。这样普通人每个人都能做到,像欧阳海为救一架马车,献出生命,这样普通人做不到。雷润明:现在有时候想,什么时候出一个火灾,去救一下,这样做一个英雄,呵呵。田炳信:那时候追星族,就是对英雄的崇拜、学习、效仿,跟现在是完全两个概念。雷润明:我都不理解现在的追星族,不就唱首歌吗?怎么回事,追得不得了。我觉得人要有善良的本质来关心别人,应该提倡这个东西。雷锋这个事以后,新闻界评论的也挺多。宣传出去,手法多了,弄得我一看,都烦了。田炳信:你看过雷锋的遗物没有?雷润明:看过,看过日记。他也不是天天记,但基本上都记。他文化不是很高,小学水平,字写的也就一般。田炳信:后来有几段话,是别人的名言,他抄下来了,就变成雷锋的了。比如“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现在真是谁说的也忘了,反正他是抄了一段。雷润明:他是日记里面引用的别人名言。他这个人我觉得就是平凡,正因为平凡所以伟大。现在有些媒体我也不愿意看,空话多一些,废话多一些。田炳信:很多人认为,学雷锋是青少年的事,每到3月5日,团中央就会动用整个系统来搞活动,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共青团员和青少年的事。你怎么看?雷润明:学雷锋是年轻人的事,是普通老百姓的事。这种论调更是不对的。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也不能否认,有相当不少的人,精神境界和雷锋相比差得很远。在新形势下,他们有的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有的要名誉,要地位,有的图享受,讲阔气,非常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难道这些同志不需要和雷锋比一比,不需要从雷锋身上,从生动体现雷锋精神的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等人的身上,吸取精神营养吗?毛泽东说得很清楚:“领导干部要带头学雷锋,才能形成好风气。”田炳信:中国人不是个走极端的民族,但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反反复复,把人们的精神胃口搞坏了,不洁的、脏的、不好的、有毒的、腐烂的呕吐,好的、有营养的也一块呕吐,现在以调侃为时髦,以不正经为正经,以拿英雄开涮为乐事,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要有一种真英雄,真精神,真值得尊重的人物和事。雷润明:社会上有这种倾向,这是不了解历史的缘故,也是换季造成的错觉。有些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复归到原位,会校正到原点。田炳信:在当时经济比较萧条,生活比较困难,情绪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推出这样一个典型,无疑在中国人有点阴影的心上撒下了一束光,主要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那现在过去了40多年,现在的环境是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GDP大幅度增长的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精神变成一种象征一种符号,而不是融化在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血液里了。很多人觉得他是历史人物,甚至很小的都不知道这个人。还有把雷锋用漫画的形式写出来,甚至编造雷锋的笑话。这个曾经在几亿中国人心中非常崇高的人物,最后有了一种说亵渎可能重了点,有一种调侃的味道,甚至黄色的笑话也有。这说明现在的人们进入一个反英雄反崇拜的时代,一个英雄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不是他肉体的生命,是说精神的生命。走了40年,这个英雄就过时了?社会不需要他了?淘汰他了?还是找个替代品替代他?雷润明:这个我觉得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他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有些人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的激励鼓舞作用,但是社会在变化在发展,他是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出现的人物,现在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这个人渐渐的被淡忘了,精神慢慢的消失了,我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我还是说这个意思,社会多么发展,多么进步,多么富裕,科学多么发展,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是不行的。现在不需要精神?肯定需要。田炳信:那当时搞这个雷锋的报道的时候,现在回头看,自己感觉有没有把他神化或者高大全的倾向?我最近看过很多报道,雷锋当年也谈恋爱,雷锋也有女朋友,雷锋也有皮鞋,用今天的观点看,就是很人性化的东西,也很世俗化的东西,现在雷锋生前接触过的人,包括很多雷锋的战友都在讲这些东西。就是把他由神还原成为一个俗人。从你的角度看,当年写这个有没有拔高?雷润明:现在回头看啊,是不应该把人脱离了社会背景,因为他毕竟是个人,有七情六欲嘛。但是当时自觉不自觉的有点脱离,可能是不自觉的。田炳信:把神圣化的东西抓出来,把世俗化的东西抽出来?雷润明:是自觉不自觉的,可能有点完美无缺。(从内心来说,这也不是缺陷的,有女朋友,买毛料裤子)当时采访的时候,在这些事情上,也不太去问,主要是谈些好事。别人采访他都说他这个好那个好,现在看,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确实有点高大全。田炳信:一个社会太复杂了,让许多人看到前因和后果,那是不现实的,最近,俄罗斯又有许多人怀念斯大林,我想就与苏联的解体有关,国家也好,地区也好,一旦过强时,人们呼唤弱,一旦过弱时,人们又呼唤强者。雷润明:我觉得,这个社会真的到了需要雷锋精神的时刻了。雷锋,他那“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高尚情怀,几十年来,激励教育了多少人啊!我们永远怀念他,敬仰他,学习他。现在有相当数量的人,不要说学雷锋了,就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了,你看看报纸上不时披露的一些报道就明白了。田炳信:前些日子,我看到四川省的一个官员开车撞了人,不但不救人,反而跑掉了。他怕什么,他怕丢官。还有,前几天,报纸报道的东北一个青年开着一辆套牌的破卡迪拉克把一个小女孩撞倒又拖了两公里的事情,警察问他,为什么跑,他必赔钱。一南一北,一官一民,一个怕丢官,一个怕赔钱,就不怕丢脸,就不怕赔命吗?雷润明:人和人之间的冷漠有时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田炳信:从这个角度看,雷锋精神是人性中的一块燃烧的火炭。那需要周围有干柴,火炭才能越烧越旺。雷润明:是这样。我不是怀旧,当年是沈阳军区最早提出了“学雷锋、超雷锋”的口号。雷锋的名字传遍了东北大地。雷锋的诉苦报告,在空军机场、海军舰艇、工厂车间、农村打谷场,到处都讲,人们都说雷锋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激动的场面。我想,这主要是人性中最为闪亮的东西让雷锋拨弄出来,这除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背景外,还主要与中国文化中那种“各个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事方式有关。所以,到现在,我当年采写这位先进人物时的很多往事,还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雷锋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汽车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时,年仅22岁。他的生命很短暂,可他平凡而伟大的业绩,深深触动了千万人的心。8月18日为他举行葬礼的那天,抚顺市很重视,工、青、妇都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和送灵。追悼会是在望花区一个礼堂里办的。当时礼堂里面装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挤满了人。他的部队所在地、当时仅有70万人口的抚顺市,竟有10多万人为他的灵车送行,从市区到烈士陵园十多公里的大道上,人流如潮,不少人自动戴上白花或黑纱,默默跟随灵车行进,情景极为感人。

田炳信: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士兵,因为一次车祸而去世,既不像英雄黄继光堵枪眼那么壮烈,又不像江姐那宁死不屈,为什么能像一块大石头掉到大湖里,激起那么大的涟漪,从东北一直传到全中国,什么原因?雷润明:很简单,它拨动了时代的琴弦。那时候,时髦的话叫时代的最强者。田炳信:实际上是拨动了中国许多群体情感,情绪的一根弦,领袖认同,百姓也认同,实在是难得。你像最近这两年,新疆冒出一个业余歌手,叫刀郎,其貌不扬,嗓子也怪怪的,歌曲大多也是翻唱的,可就是有许多人爱听,什么原因?我想了想,无非唱出了两个字:疲惫。一个字,累。社会的情绪有时需要一个出口。刀郎就在这个出口上。雷润明: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进口,更需要出口。一个进口和出口平衡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平衡的社会,现在的许多社会问题关键是进口太大,出口太小。田炳信:你的出口和进口的概念是指社会矛盾,社会情绪,社会焦虑等方面?雷润明:对。不是指国防贸易的进出口。现在人都冷漠了,我觉得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太少,这可能是我职业的原因。现在搞市场经济,时间就是金钱,不适应不行,但是人也要有点精神,不然一点意思也没有了。我就想现在西部地区,边防战士,煤矿工人他们值得吗?你说那边防战士、边防哨所,他们挣多少钱?冰天雪地在那里站岗放哨,人没点精神能行吗?但是现在宣传这些少了。田炳信:我们当时都是选工人、农民、科学家,在第一线为共和国无私奉献的人作为典型,作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来树立。但是现在却恰恰不是这种典型,都是歌星啊,扭屁股唱唱歌啊,都是这种。时代就不是一回事。雷润明:纵观历史,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产生了自己的英雄,都出现为人师表的精英,这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神州大地上,从古至今更是英雄辈出,这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雷锋就是当代先进人物的一位杰出代表。我认为,从时代的角度,上年纪的人要学雷锋,年轻的更要学,一个庞大的人群总得敬畏点什么。田炳信:说到这,让我想走现在的出版界、传媒界和影视界,包括一些笑话和黄段子,开始拿昔日的英雄“开涮”。人们似乎什么都不信,没有经典,没有历史,没有严肃,没有敬畏。一切都可以搞笑,一切都可以幽默,一切都可以荒唐一把。雷润明: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雷锋这个人物上。田炳信:就是美国,最多也就拿总统和政客开涮,前苏联最多拿酒鬼开涮,并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可以开涮。雷润明: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去窥视,这种时髦也好,时尚也好,被无限制的放大、扩散,我们的媒体是有责任的。如果深究其后的根源,可以发现这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东西,怀疑一切的东西在作祟。像现在社会上的“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等等,对社会的侵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不小的。田炳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现在对崇高、生命、亲情、公正等等都加以嘲讽,面之大,之深,之广,可以说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时间段和空间感让他滋生,漫延。雷润明:天下的事,大好事需要积累,大坏事也需要积累。就像毛主席说的,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田炳信:你觉得,当年雷锋的横空出世,有“包装”的成份吗?是不是扮演了一个政治演员的角色?雷润明:其它的英雄人物有没有“包装”的成份,我不敢说,但雷锋应该是没有,只是在选材上的角度有取舍罢了。说到底,雷锋是应运而生,是时代的产物,他是平凡人,平凡事,才激起更多更平凡的人去学,去思索,支对照。田炳信:现在雷锋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上稀有的元素了,极为奇缺的一种东西了。雷润明:应该大补雷锋精神,大补这一课。田炳信:但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补,又不吃啊,补不进去补不到位,这也是个问题啊?雷润明:如果把雷锋精神理解为好人好事,那理解太简单了。一到3月5号就出去做好事,这种办法不行。太简单化了。田炳信:简单化和复杂化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简单化搞久了,也就孪生出形式主义,走过场,装门面,只有仪式,没有精神了。现在有句顺口溜:认认真真走过场,老老实实说假话。这快成了一种风气。雷润明:大事大办,好事也一定要好好办,不然好事、好典型、好东西也变成不值钱的东西了。田炳信: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经是好经,歪嘴和尚给念歪了。雷润明:在新的时代,怎么能让雷锋精神长驻人间,是个大题目,搞好不容易。田炳信:过这么多年,回过头来看,雷锋精神至少影响、感染了三代人,今天这社会还需不需要雷锋精神?雷润明:虽然过了这么多年,我现在还是这么看,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怎么现代化,作为社会的一个人,你要关心别人,不是光想着自己,对社会有责任,对他人有责任,这是对社会的一种关爱一种责任,我觉得什么时候都需要。我体会,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无私奉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这不是幼稚可笑,就是十足的糊涂观念。不错,现在是21世纪,我们正在搞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道我们的民族就不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吗?难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需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吗?就不需要像雷锋那样艰苦奋斗吗?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形势还有其严峻的一面,我们的祖国至今还没有最后统一,一些企图演变我们国家的势力,也没有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我们国内,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大膨胀和发展了,不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艰苦奋斗的观念,较前也大为淡薄了。当前社会两旁的大量实事说明,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一点也没有过时,而是非常必要。再看看我们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我们的英雄建设者们,我们的边防战士,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油田,在京九铁路的建设工地,在万里边防的边卡、哨所,那些可敬可爱的共产党员、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官兵,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流汗,风餐露宿,日日夜夜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主要的不是什么金钱,而正是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种“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高尚情怀。要知道,他们同样生活在这个年代,同样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说明,在我们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自己新生活的斗争中,不管客观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精神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会变成创造财富的强大动力,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有一则寓言说: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其实,一个社会,一个人,一种精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周而往复,春去冬来,一年复一年。一种精神是一束光,一股气,一座山,一片海,照着你,薰着你,盖着你,泡着你。让你通体透亮,呢喃战栗。

第五篇:历史故事

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2玛雅文明的终止是(未解之谜)3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4 流浪的(犹太民族)。5(智慧女神)雅典娜。

6希腊奥林匹克亚赛(4)年一次。7 尚武城邦(斯巴达)

8希腊人用(木马计)打败了特洛伊人。

9(波斯)大流士改革。

10马拉松是为了纪念()的功绩。11罗马斗角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12哲学家(苏格拉底)

13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

14佛祖()创立了佛教。15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诞生在12月25日,就是现在的(圣诞节)。

16《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17圣女(贞德)被大火烧死,宁死不降。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新航路。

20(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21(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

22海上马车夫(荷兰)

23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发生在(英国)24断头的国王(查理一世)。25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26马克思写了《资本论》。27 彼得大帝创立了《俄罗斯帝国》 28(日本)明治维新

29“萨拉热窝”枪声引发了第一次大战。

30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31列宁带领俄国工人政占冬营,苏维埃政府成立了,这是第一个(由人民 当家的政权)。

32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33日军战犯(东条英机)双手沾满中国人的鲜血。

34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35美(阿波罗)登月。36美“挑战者号”(爆炸)。37(不屈)的曼德拉成了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38现代奥运会

39世界杯足球赛(4)年一次。40瓦特发明(蒸汽机)41(英特网)把全球一网打进。42 数学王子(高斯)

43(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44“昆虫大师”法布尔写了《昆虫记》。

下载明定陵发掘始末历史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定陵发掘始末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故事(选择题)

    《历史故事》阅读题 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秦穆公用了( )张羊皮买回了百里奚。A,2张 B.5张 C.3张 2.和氏璧是( )献给秦昭襄王的。A.廉颇 B.蔺相如 C.乐毅 3.伍子胥用钢鞭打了楚平王( )A:三百下 B:四百下 C.二......

    历史小故事

    “小故事”的撰写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青年教师王红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历史廉洁故事

    历史廉洁故事五则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见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拒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

    五年级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复习题 1、(大禹)治水,采取了(疏通)的方法。 2、(武王)伐纣。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4、(勾践)卧薪尝胆。 5、《将相和》讲的是(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其中有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

    大好河山历史故事

    大境门不仅有宏伟的建筑和秀丽景致,而且有着光荣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1945年8月,中国共产......

    历史小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

    四大名著、历史故事

    四大名著练习1.《西游记》的作者是( ),这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有 ;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原因: ;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有:( )( )( )。 2.《水浒传》的作者是( ),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

    历史小故事

    鸦片战争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收缴鸦片时要求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当时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