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孩子同听蚂蚁唱歌心情日记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个大人发现一个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答道:“你不蹲下来,怎么就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是啊,大人们对孩子往往忽视了教育的角度,结果常常误会孩子。其实,孩子身上的“发光点”既非与生俱来,也非固定不变,重要的是家长应洞察入微,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然后给他们的闪光点加温加油,让它们燃烧起来。
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不懂得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总是一厢情愿地将成人的思想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人性中极为宝贵的童稚。比如很多儿童喜欢撕纸头,许多大人反对这种“破坏性行为”并加以制止。可医学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儿童可以从撕纸中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还训练了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家长不但不应反对,还应加以引导,使孩子把大纸撕成小纸,撕成纸屑,直到撕出一些物体的轮廓,以训练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确性。
大人们总希望孩子“听话”、“不淘气”,结果画画怕弄脏衣服,做手工怕弄破了手,踢球更怕打碎玻璃,限制多,禁令多,无形中扼杀孩子许多可爱的天性。有时也要求孩子“活泼可爱”,那就是让孩子能在客人面前唱歌跳舞背古诗。这样的“教导”,很难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童心是一片神奇的天地,要想引导、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大人们首先得拥有一颗童心。蹲下来,与孩子一同听蚂蚁唱歌,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二篇:城隍阁上听吹笛的心情日记
吴山是杭州历史文化与民俗的游览胜地,1985年新西湖十景评选时,她被冠以“吴山天风”的美誉而名列其中。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药店就在吴山脚下。参观了古色古香的胡庆余堂,顺着盘旋的山路上山,满眼郁郁葱葱的树木,多半是香樟和月桂。杭州的市树就是香樟,难怪人们这么钟情于樟树。而此处的樟树却与别处截然不同,随处可见到两人合抱的大树,树龄都在三五百年了,更有一棵树龄有七百年。丹桂飘香的季节,这空气里飘荡的香樟树的清香已经是很醉人的了。可以想象,等到满山的桂花开放时,这吴山是怎样的一片盛景。
吴山,古时候是杭州最高的山,山上的城隍阁,当然就是最高的建筑物了。杭州人历来就把城隍阁作为最好的观西湖的地方,有联为证:八千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据说古时候城隍阁还有一个重大的消防作用,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可以鸟瞰到整个的杭城,所以哪个地方有火情,一眼就可以看到,从而作出及时的补救措施。当然,现在的城隍阁早已退出了它的消防使命,只是一个登高望西湖的景点了。
城隍阁的修建是作为西湖的一个补景,平衡了整个西湖的艺术布局,成为杭城的标志性景观。城隍阁一共有六层,我们先观看了一、二层的展示杭州历史文化与民俗民情的泥塑群。再登上楼,先听得一阵悠扬的笛声,我循着这音乐找到了一间博古的茶社,只见桌椅茶具,包括续水的服务员小姐,都是一派古风。中间的台上,有三位艺人正表演着民乐。一笛,一筝,一胡琴,正弹奏着一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极婉转清亮的音乐如行云流水一般流淌着,除了我,却再无人欣赏了。一曲即完,我不禁击掌叫好。表演者发现了我这唯一的知音,也对我点头致意,竟然示意我点曲。我受宠若惊地点了一曲《梅花三弄》。当梅花刚开始起舞时,服务员小姐走过来叫我点茶了。我这时才如梦初醒,这里是茶社不是音乐会。当然我是不会喝这里琼浆玉液般昂贵的龙井茶的,那就只有开路。
走出去老远,还有细细的笛声执著地跟着相送。远远的,西湖上的游船如树叶一般飘浮在水面上慢慢滑动着。苏堤白堤笼罩在一层迷离的雾气里,真如人间仙境一般的美丽缥缈,让人怀疑眼前美景只不过是海市蜃楼,稍纵即逝。微风伴着香樟树的清香,一阵阵地掠过,心境也被抚慰得极为清香淡雅。梦里不知身是客啊,一心只愿做这吴山脚下的一位老邻居。能日日伴着这鸟语花香,吃一盏粗茶淡饭也是诗意盎然的吧!
第三篇:理想与快乐相伴心情日记
理想是花,需要奋斗的汗水来浇灌;理想是树,需要奋斗的土壤来培育;理想是森林,需要奋斗的生机来装扮;理想是海洋,需要奋斗的沉静来点缀。
爱默生曾说:“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我的青年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理想,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空想,它需要以奋斗为基石,没有理想的奋斗是不明智的,不去奋斗的理想同样也是无用的。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荷兰人的文章:典型的荷兰人家庭就是一个小别墅里面住着父母加两个孩子加一条狗再加一辆车。社会福利使得辛勤工作者与靠社会福利的生活水平差异并不特别明显。不少荷兰人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虽然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高,但扣税之后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有的就是冲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而去的。医学院里很多功成名就的老教授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依然每日去医学院钻研科学,穿梭世界各地探讨学术。对于他们而言,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事业真正成了他们奋斗终身的理想和现实。
理想能和现实完美融合算得上是好莱坞式的大结局了。不过作为一个人,我总以为理想是要以现实为基石的,即便理想面临被现实摧毁的危险,但依然愿意再一次更多地加固自己的理想。活在自己的理想里,快乐便不断伴随你。
第四篇:远方的梦与梦的远方心情日记
在我很小的时候,去故乡涡河的沙滩上去玩,在造船厂里遇见了木船、水泥船、铁船……船的两端都会高高翘起来,如同高高昂起的头颅。
我问造船厂的师傅,为什么要这样做?师傅是个上海老知青,用一口文绉绉的话对我说,这就好比一个人有着高贵的梦想,在风浪打来的时候,只要我们头颅高高昂起来,似一面不倒的旗帜,我们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条船走得更远呢?
造船厂的师傅说,让鸟高飞,就赋予它一双翅膀;让船行远,就给它架上一对船桨,或是在把柴油机装在船舱,让它远航。
船的终点在哪里,是码头吗?我继续问。
船没有终点,就好像梦没有最终的方向。造一条船出海,赶往海中央的小岛,小岛就是远方的梦;小岛终于到了,却发现小岛前方的日出很美丽,那里就是梦的远方。造船厂的师傅说这些话的时候,像一位哲人,在涡河的金波映照下,在迎面吹来的微风里,这些话丝丝缕缕地进入了我的记忆深处。
后来,在我读到李白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我竟然出奇地想象这是一艘追梦的孤帆。追逐梦想的人多半是孤独的,那些倒退而去的青山,恰恰印证了孤帆的跋涉,印证了青春的水花被我们漂亮地抛出好远。
梦想总是永不停歇,远方的梦如同两岸青山一排排向我们“驶来”,只因我们胸中积蓄着强大的动力。
上高中时,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架天平,左盘里放着我们的梦想,那些实现梦想所需的条件,譬如信念、执着、毅力都像是一个个砝码,被放在右盘里。为了让梦想高高举起,请给我们的生命天平一个沉甸甸的砝码。”
此话说得多有道理呀!
我们总在向往远方的梦,却不知,真正到了梦的远方,才发现梦想之外还有新的梦想。
梦想即眼界。有句话说得好:“眼界高时无物阻,心源开处见波涛。”梦想就是眼界所带给我们的视野和平台,让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乘物以游心。
俞敏洪说,人世间最美好的三件事: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这其中的“有所期待”就应该是有着伟大的梦想和抱负。
对着灵魂的殿堂许下梦想的诺言,这是对生命的庄严礼赞,是无与伦比的美好。然而,实现梦想的过程却是无比的艰辛,就好比朝圣的途中,我们需要循环往复地叩拜,行五体投地的大礼。
努力到了后半段,恰如一整夜到了黎明之前的黑暗,最难捱,也最接近朝霞的斑斓。
就好比一只钻进了瓶子的苍蝇,若是总想着往开阔处飞行,永远也无法飞出瓶子。有时候,往狭窄处飞去,冲过去,就是一片柳暗花明!
也宛如你正在走一段路,如果这段路让你走得很费力,那么恭喜你,多半情况下,你正在走的是上坡路。
每个积极向上的人都在做着的一件事是,让梦想突围,梦想突围以后,外围还有一层更为阔大的梦想等待着我们去“解围”。
人人都想走向远方的梦,却在不知不觉走向了梦的远方。
第五篇:大事与小事的心情日记
从四楼搬到五楼,我仍是坚持和部里的同志一起,打扫着卫生。那天我正在走廊拖地,听到一声“哎呀,你怎么亲自值日”的惊诧,我顿时乐了,回答说,我还要“亲自”吃饭、“亲自”走路呢。
回想起来,我原是老师出身,即使几年后当了老师的“头儿”,也还要代课、接触学生,因此就从不自觉到自觉,养成了为人师表、事事带头的习惯。后来我到了机关,先做科员,扫地、打水、抹桌子成了份内的活儿,当然更要勤勤快快地干了。再后来进了总局大机关,精兵简政,部长、干事一人兼,难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了。直至最后我任了杂志社的老总,因为人手少,还得分担一定的编稿任务,甚至要亲自跑到印刷厂搞校对。亲自,正是这个“亲自”——长时期的一线工作,使得我事必躬亲,不会当甩手掌柜,也端不出个领导的架子,现在到了经济特区,到了几十人的大报社,也改不掉这个老毛病。
我这个人,可能天生就是“亲自”干小事不会干大事的材料,活了大半辈子,也确实没干成什么惊天动地、光宗耀祖的大事业。到如今还要忙忙碌碌,为了养家糊口而心甘情愿、不遗余力地在方格子中耕耘和为别人做着嫁衣。
其实,既然不能像神仙那样云游四海,还得食人间烟火,和大家一样为生活奔波;既然不能像旧时皇帝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得自己动手、亲力亲为;既然不是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将军,也不是操纵若干大公司疲于决策的企业巨头,有时间、有精力从事个别细微具体的工作,那么,“亲自”做些小事也是理所当然的。再说,小事也是生活和工作之必需,在家吃饭得洗碗,房间脏了要收拾。报社领导要熟悉和精通业务,不会改稿画版就当不好老总。战略家必须还是战术家,好领导必须先是个好员工。大事离不开小事。大事由小事汇集而成。小事干不了的人,大事肯定也干不好。
现在可能会有人对扫地打水、改稿画版的小事不屑一顾,也会听到有人对领导不抓大事、不放手发动群众的指责。我十分钦佩这种超群脱俗的姿态和高屋建瓴的眼光,却实在不敢苟同,担心自己变成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