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本站推荐]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导者是教师,被接受者是学生,并且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们的课外资料并不是很多,而只能机械的接收教师所讲授的延伸资料,学生们来不及思考就被机械地灌输进各种知识点,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思考能力的提升。而新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不仅是教师,学生们也可以充分的应用网络资源,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一、教学手段刻板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先文章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文章分段解析等,然后再是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最后就是背诵课文,整个过程枯燥无味且会让学生产生厌烦这一学科的心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这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没有权利的参与者,老师充当着主导者的身份,这与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考试知识点等内容的记忆,很少进行课文的知识点延伸,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只能够死记硬背课文内容,然后机械式的背诵填写,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接受程度很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丰富和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互联网上的知识包罗万象
因此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添加学生所感兴趣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是网络头条,这个时候学生就会通过举一反三,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音频资料或者相关视频资料,结合课文进行讲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结合声音和影像,让自己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更好的理解课文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二)“微课”教学方法被广大学生接收和热爱
这种“微课”的优点主要是,教师可以充当微课设计者,结合课堂教学,将课堂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十分钟内的“微课”进行精辟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结合“微课”中的知识点,完成对课文的预习,这种预习方法尤其对一些比较难懂的文章来说,是必须的;方便教师在正式讲解时,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听,比如对自己预习时存在的困难点进行加深和巩固,这样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变得很轻松了。这种“微课”还可以在学生课后,帮助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微课”的知识点可以有很多,可以是关于课文的‘’微课”,也可以是关于考试的“微课”还可以是其他内容的“微课”。总之这种“微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学习成绩。
(三)慕课’(MOOC)是互联网的产物
它的英文全称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它的特点就是“大规模”,“开放”以及“在线”的课程,它的产生和应用,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学生们在“慕课”上可以看到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名师的授课,学生们的知识面宽广,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从“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教学着重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概念,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倡教学有效性。积极寻求和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部分。本文首先概述了生活化教学特征,其次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及方法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部分的学科出现了知识概念化想象的现象。学生已厌倦对知识的学习。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者课堂教学时,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导致生活与知识两者间格格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这一情况,知识源于生活,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较好的记忆能力,而且也散发着超强的模仿力,这个时候加强他们的语言教学很重要,所以,语文教育者应积极改革健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参与性,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1.生活化教学特征
1.1教学资源要体现出生活化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的教学资源都是由教育者所传授,然后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们开展相关讨论,由于教学资源并非学生本人的直接体验,因此,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没有多大的兴趣,生活化教学必须按照学生的直接经验,必须通过直接经验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认知加以丰富与增强,将实际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书本知识全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2教学内容应体现出实践化
课堂教学应贴近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丰富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怎样灵活运用这些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是生活化教学的重点。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切身的体验生活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1.3教学方法应体现出法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教育者与学生间应加强沟通交流;新课程明确提出,不应单一的将课程定义为教材,而应将课程当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良好体验,快速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育者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加强体验式教学。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方式。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2.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课堂,所以,对于语文教育者来说,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营造一个散发着浓烈思考性与生活化特点的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乏味性,将其和生活综合在一起,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来加强自身的学习,有效树立课堂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善于思考,把学习纳入到生活范畴中,有效规避了厌倦之心。
语文与生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语文知识。对于一名小学语文教育者来说,必须有计划性的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性的问题,然后科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对生活性的问题予以解决,这样当学生生活过程中碰到相似问题时能够通过语文知识有效的处理。
2.2注重“说、演、练”,再现生活
实际中,有部分语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加大,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将书本中描绘的生活画面予以再现,让学生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充分掌握了解书本内容。比如,可结合课文举办一些辩论会、交流会等,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深刻了解书本内容,还可以按照课本内容编排课本剧,并要求学生自选角色出演,这样不仅将语言文字通过生活的方式全面体现,而且还使得学生对课文有了切身的感悟。
2.3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实现语文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通过辩论、抢答、小品表演等众多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拓展课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线索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分成小组开展辩论。通过辩论,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教育者在黑板上画个“圆”与“方”,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这些形状的优势,然后辩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教育者给予相应的引导与反馈,并告诉学生们生活中要像“方”一样堂堂正正的做人,勤恳奋斗。
2.4实现生活化的作业方式
所谓生活化作业,指的是学生要深入到生活中,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时间、空间、内容予以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真真切切的将语文贯穿于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运用生活化的作业方式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外,同时还使得学生产生了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化作业中,学生的创造、实践、合作、探究、交际这几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大大增强,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语文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应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实现语文生活化,加强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推动其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恒锐.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上),201l(6):79―80.[2]洪兴祥.让科学教学生活化[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4):117.[3]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4]刘彦利.有效引导,提高素质――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J].学周刊,20ll(28):46.
第三篇: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设置以切合学生实际为序曲的三维目标,设置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板块,设置以文本探究为重点的讨论活动,设置以成果展示为高潮的读写结合活动,设置以反思提高为尾声的自我总结阶段,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崭新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当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正走入教与学矛盾冲突的发展瓶颈。既要改革以教师为主角不顾学生感受的注入式教学,又要反对以学生为绝对中心的散漫式教学。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下面,我将结合语文教学案例对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作出阐释。
一.设置以切合学生实际为序曲的三维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堂进行目标的设置,是语文课堂从单调平面的教学向丰富立体的教学转变。例如《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教学此诗,既要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技能,又要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和美学熏陶。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比喻、象征手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诵读,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感情、意境和语言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坚定自己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课堂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设置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板块,使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创造潜能就会不由自主的激发出来。
1.设置学生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不超过6个人,组内民主选举组长1名,负责小组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监督;选举副组长1名,负责小组的讨论情况汇总。小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措施,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
2.精心实施讨论活动。预习学案的研究讨论,课堂重点和难点的探究,课文细节的深入研究,都要在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一环节切记言必有据,自圆其说。例如,《第十二座雕
像》中课文中有两处特别传神的描写梁思成先生流泪的细节,一处是毁城的炮声令梁先生保护北京古城墙的计划失败之时,他流着泪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第二处细节是在文革期间,他的设计原稿被批斗者扔在地上,踏上很多脚印。他流着眼泪用火柴把图稿点燃。两处细节描写,使学生朗读品味,从而得出:这既是对梁先生痛心疾首,无可奈何心情的描写,又是对梁先生建筑成就和高尚品德的赞颂。以感悟细节为手段,可以深化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
3.精心准备成果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由1人做典型发言,组内成员机会均等,轮流做发言人;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演出可以由小组之间资源共享,人才共享。
三.设置以文本探究为重点的讨论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语文课堂上能不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江城子·记梦》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婉约词。词人可谓侠骨柔情,他把对亡妻的满腔哀怨化为动人的词句,词风清丽缠绵,一反豪壮之态。这堂课的文本探究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问题展示:
1.上阕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2.“不思量,自难忘”既然“不思量”,为何又“自难忘”,这是否矛盾?
3.如何理解“尘满面,鬓如霜”?
4.下阕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那么刻骨的思念,为什么相逢无语呢?
(以上问题是学生随机提出,由学生合作解决。)
(二)疑点讨论:
简要说说本词的在表达情感方面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虚实相生,想象丰富)
通过课堂探究,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充分认识到:作者感情一浪高过一浪,把梦前(难遣愁情),梦中(愁肠百结,)梦后(愁肠寸断)的深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深挚的情感,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四.设置以成果展示为高潮的读写结合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满蓄激情。
学生经过思维的训练,写作的提升,一定会有课堂表现的冲动。让他们通过语文课堂这个舞台表现出来,达到课堂生成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提升创造能力的佳境。例如,在《江城子·记梦》的课堂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堂练笔:
请学生也拿起笔,踏着苏轼那寂寞悲凉的脚印,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100字左右)。佳作展示:
倾听苏子的心声
“十年的时光啊,就这样无情地逝去。妻啊,你我相隔生死,十年了啊,我都不敢想你。因为我怕,我怕那案头只有青灯残卷,没有你研墨铺纸的婀娜身影,这不是叫我肝肠寸断吗?可我又如何不想你?茫茫的旷野是如此的空荡,这么静谧,这么冷清,这么让人悚然。瑟瑟秋风中,唯有沉默的独冢,我的凄凉向谁诉说?我也只好沉默。”
“唉„„你怕是要不认识我了,岁月的流逝染白了我的发际,时光的消磨已污浊了我的面容,我只与苍老、凄凉为伴。妻啊,真怕相见的那一天你都认不出我了,那我情何以堪?” 褪去 “抱明月而长终,携飞仙以遨游”的飘逸,褪去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多情,褪去 “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只剩下伤情的我,用那悲伤愁苦的思念吹奏着这一曲伤逝的情歌。在低回凄切的哀曲中进入梦乡:轩窗下,那是妻子正在梳洗,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真切.“好梦留人睡”,可好梦也容易醒,醒来却只有孤身一人,只有无言的泪,带着思念,带着感伤,流
淌,流淌„„直到心灵的深处。
通过当堂写作展示,学生既体会了苏轼的深情,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又锻炼了写作的能力,使“感情真挚”和“想象丰富”这些写作目标落到实处。
五.设置以反思提高为尾声的自我总结阶段,使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每日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修正,就会变得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如果把这些道理推广到语文课堂上,自我反思阶段就是不可或缺的。
自我反思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用口头回答的形式,可以用整理笔记的形式,也可以用静静思考的形式。只有这样对知识反刍式的思考,才会有修正错误的行动,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
综上所述,“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因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展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不但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我所探索的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部。
《“八有四环节”教学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
据徐光华的分析,我国“二十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1]这种追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探索至今仍在进行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基于此,关注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
当前,我校已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并且派老师外出学习,我觉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探索出华龙区高中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作为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之一,也时时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模式才是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好我班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班,这让我有了实验的场地。下面我把自己正在摸索的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写下来,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
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命名为“八有四环节”教学法,八有即
1、有学习目标和导学案
2、有探究课题
3、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4、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5、有师生交流和共同展示
6、有学生动手写作
7、有学生对文本的诵读
8、有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四环节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高。
“八有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我的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已得到初步的体现,当时在设计这一课时,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就是“八有四环节”。这个教学模式正在得到我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也急需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公开课来具体谈一下“八有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也算是对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有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课堂学习开始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是判断这一课是否高效的主要依据;同时如何达成学习目标,采取哪些教学活动,也最好明确出来,算是导学案,让学生在你导学案一步步的引领下去达成要达成的课堂学习目标。我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学习目标为: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
有探究课题。课堂上要有探究课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整个课堂的学习将围绕探究课题来进行。所以探究课题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探究课题的提出可以有学生提出也可有老师提出,但一定要经过慎重筛选,这一点在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课时感受特别深。刚开始我设计了十一个课题,后来逐步压缩成九个,后来经过和学生交流,这九个课题要么他们感到没话说、要么不感兴趣,我吸取他们的建议,和同学共同备课,最后把课题再次压缩为三个,前后反复几次的磨合,让我深深感到课堂探究课题的设定是多么关键,设计的好整个课堂就会顿然声色。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三个探究课题为:
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当子路说完自己的理想后,夫子“哂”之,请你就“哂”字来分析孔子的做法是否合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孔子哪些地方可取,哪些地方不可取。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对待子路这样的学生?
2、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我与点也” ?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
3、有人说“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展示学习目标和出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是非常关键的,它昭示着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这样设计的:
1、把课文朗读一遍。
2、读完的小组到讲台领取探究课题,每位同学就领到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
3、把你的见解形成书面提纲,以便于交流。
4、时间为6分钟。
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实验班分成了学习小组,六人一组,并且按组调整了座位,这就为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创造了先决条件。实践也证明小组充分合作,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对于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创造,对于保证课堂效益的最大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现在课堂上有许多假合作,以合作为名,办非合作之事。表现为刚让学生合作老师就喊停,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另外学生合作没有课题,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小组内部合作没有有效地组织,而是大喊一通完事。这些都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组长要认真组织本组的合作交流,每位同学都要发言。
2、发言人要整理本组内同学的观点并形成书面提纲。
3、同一课题由最先出成果的一组把自己的书面材料以提纲形式写在题板上。
有师生交流和共同展示。师生交流和共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节课的精彩处往往在此。以往别人评价语文老师只会发球不会接球,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没有有效地引导和点评,老师精彩的点评往往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老师如果只是说“好”“请坐”是远远不够的,是很贫乏的,理想状态是老师和学生应该争论交流。在课堂展示这方面,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是展示环节的核心,但不可忽视教师的展示。这不是老师的炫耀,而是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当然老师的认识高度要在学生之上。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按照大屏幕出现课
题的顺序,请刚才在题板上展示成果的小组派一人到讲台来阐述本组的观点。
2、抽到同一课题的其他小组,如有异议或补充可进行展示,观点相同者不再展示。
有学生动手写作。我个人认为,学语文和学英语是不同的,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是否高,重点不在于他的口语运用能力,而在于书面语的运用能力,这也是重点测试的部分。比如有些人不认字,但特别能说,那么你能说他的语文学的好吗;相反有的大作家是不擅长说的,但我敢保证这人的语文绝对好。所以如果一节课没有学生动手写作将是有缺憾的。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意识的要学生把口语变成书面文字。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自主学生环节,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形成书面文字;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组的成果形成书面文字和提纲,在展示时要拿着书面文字;在课堂巩固提高环节我要求学生:请你把自己在刚开始所写的文字材料进行重新整理,形成一篇小短文。
有学生对文本的诵读。课堂的学习我们不能脱离文本空谈,应该是手不离书,眼不离文,言必有据。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保证整个课堂不游离文本,并且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度解读,有整体的把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前一定要先朗读文本,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同时我要求学生的发言不能脱离开文本,必须在文本中找到依据。我认为,好的状态是文本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最好,而一般的文本赏析文章也是这样写成的。
有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以往我们也有让学生在课堂有自主学习的理念,但往往都是理念上的,在具体操作层面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我们不要贪多图快,课堂学习的主人只能是学生,学习别人是替代不了的,特别是语文,他需要一个人认真的阅读文本,认真的思索回味,阅读的过程可在思想上受启迪,可借鉴别人的写法,并把自己阅读后的见解写出书面文字,然后慢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要压缩老师的时间,增加学生的时间。把有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是需要有教学魄力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四环节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高。我认为四环节是比较便于操作的,同时也符合学生的逻辑习惯。课堂提出探讨课题和阅读文本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探究,然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小组交流后要有展示环节,这是课堂的核心,基本样式是师生交流共同展示,最后一定要有巩固提高环节,要清楚地体现出课堂开始的学生学习起点和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达到的高度,变化越大课堂效率越高,这是老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体现。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板块自主探究
要求:
1、把课文朗读一遍。
2、读完的小组到讲台领取探究课题,每位同学就领到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
3、把你的见解形成书面提纲,以便于交流。
4、时间为6分钟。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
要求:
1、组长要认真组织本组的合作交流,每位同学都要发言。
2、发言人要整理本组内
同学的观点并形成书面提纲。
3、同一课题由最先出成果的一组把自己的书面材料以提纲形式写在题板上。
第三板块成果展示
要求:
1、按照大屏幕出现课题的顺序,请刚才在题板上展示成果的小组派一人到讲台来阐述本组的观点。
2、抽到同一课题的其他小组,如有异议或补充可进行展示,观点相同者不再展示。
第四板块巩固提高
要求: 相信通过合作探究,你的观点会更加丰富和深邃,请你把自己在刚开始所写的文字材料进行重新整理,形成一篇小短文。
以上是我探索的一个课型,我称为一个教学模式,我把它称为教学模式
(一),今后我打算搞一个系列,从课型上搞如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从文体上搞如古文、诗歌、散文、作文等,就某一类推出一个课例。我想借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此恳请得到语文组各位老师的指点
第四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五篇: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的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目的就是将心理学的精髓融入到教育发展应用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在大力组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和应用,教育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德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作用正逐步凸显。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心理学的根本思想正是通过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以此发展并挖掘学生客观存在的潜能,促进教育成效最大化。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为此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人大都遵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仍在读书的学生,思想里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参与认知等起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作用。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人的客体条件不同,对方法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同样一种记忆方法可以帮助A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生搬硬套到B学生身上效果可能就不明显,教育心理学讲究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调整方案和验证其方法的适应性,从而找到最优方案。四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教育的本身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同时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本源能量与驱动力,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保持求知欲,不满足于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使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注重思维拓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学者是瑞士学者裴斯泰洛奇,他倡导的是一种遵从自然的思想。德国学者赫尔巴特则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并为此进行了多次验证。1913年,有关著作中关于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研究部分主要是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与个体差异等。而西方当时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侧重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教育心理学的本质认识存在着局限性。而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教育心理学才真正的开始。20世纪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课题很多是围绕三大定律开展的。这个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教育心理学才慢慢走入正轨。40年代教育心理学引入了儿童性格及其他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50年代,新兴科技的兴起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科传播与影响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在当时都是从发展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6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从纸上谈兵向应用科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要将理论转变为实践,而在随后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家有了更多新的尝试,教育心理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在当今的21世纪,人才的培养被视作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际化竞争使得人才教育与培养十分重要,一个国家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表现,同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因此,在人才已然成为一种资本的时代,教育心理学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践中,挖掘出人无限的潜能,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教育心理学目前随着人才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教育的地位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只有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才能在祖国人才培养方面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所想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老师从中了解从别人角度看到的自己的心态,更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本质上实行教学,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但代表着对人类发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课程,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牵扯着祖国的下一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学派,特别是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颇深,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主张,侧重心理学方面的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心理学传统模式的限制,其发展思维及路径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高度有关,更倾向于心理学发展高度决定着教育心理学发展高度的学术思路。另一方面,随着各派别思想的融合和碰撞,还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深刻内涵与积极作用,除了理论价值外,实践价值才是教育心理学存在的根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会单纯依照某一派别的思路进行,而是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即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进而衍生出不同的实践方式,教育心理学将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的方法、多维度的取向、多样性的观点,从而展现学科实践的本土化、人性化、生态化等环境特质。强调以实践促进理论,以应用指导发展的思路,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可以被视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的发展,这也是学科本质所决定的,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应当是不拘一格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派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环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同样的方法在西方有效果,但是在我国不一定适用,为此,在时代不断推进与发展的今天,教育心理学应当朝着开放式学科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能够容纳更多的思想,不墨守成规,但是同时又能够逐步完善自身的体系,归纳并总结各流派的思想根基,找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相信若干年后,教育心理学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有着更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