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年通书打蜡烛散文
■ 过年
日子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又要过年了。来这世上七十九个年头,擦八十的边了,于是一通回忆感叹。
年是生命的“度”,人生的“度”,成长成熟的“度”,所以人们对“年”看得很重,每到年尾要“度”一下自己。
儿时是挨着木门比比长高了多少,在上面重新画个记号。工作后则“度”一下一年来做了那些事,或提了多少工资。现在是“度”一下写了多少篇短文。无论结果如何,与他人有多大差别,都爱把“度”看成人生的大事。
当然,“度”中有人欢喜有人愁,或高兴,或哀叹,或悔恨,或寄期望新一年的拼搏。
“年”对于人生,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不回头的,过去一天就要少了一天。有人叫做光阴荏苒,还有形容光阴似箭、如电、如流、如白驹过隙,因为它不仅快而且一去不复返。人还爱攀比,希望过得更好,于是亲友在这个日子互相祝贺,祝吉祥如意、事事顺利。
自古以来,人们为年迎来送往,送旧岁放鞭炮庆祝,迎新年也放鞭炮庆祝,祈望上天照顾。
据说“年”原是害人的山兽,每到这时就下山危害百姓,后来一聪明人出主意焚烧竹子,让竹子爆裂的噼啪噼啪声把“年”吓跑,保护村民。从此年年焚烧竹子,后来有人创造了爆竹代替,做成一串串,成鞭状,所以叫做鞭炮。
过去有“返老还童”之说,是相对而论。人老了能回童年吗?不能。
年龄不能返老还童的,体质、相貌通过保养和美容可能会变得年轻一些,年纪不可能变。人返回童年是神话,天方夜谭。
心理状态似乎可能变化,然而我不看成返回童年,而看成微度痴呆。比如有老人变得如同孩子一样好吃贪玩、喜怒无常,比如本来是老成持重、不苟言笑的人,变得喜欢没话找话、爱哭爱笑。一邻居原是很矜持的性格,不感情表露,似乎没有喜怒哀乐,老年后竟然一反常态,高兴时甚至拍巴掌叫好。一同事更是,年轻时候对一切都冷漠,变得摁自行车铃居然津津有味。这哪是返老还童哦。
我年纪老了爱回忆儿时,其实也是种“痴呆”。
记得儿时常盼过年,问奶奶还有多久过年,奶奶便会回答说:“你过年高兴,我被累死了”,有时还回答说:“才过完节又想过年,不怕我累死呵”,然后去取来“通书”。奶奶不识字,要我念给她听,然后就掰着指头算,告诉我还有多久过年。
现在才体会到奶奶为什么不喜欢过年。真的,我也不喜欢过年了,觉得过年太辛苦了,仅仅是喜欢回忆罢了,这是返老还童吗,不是。仅仅是深深的感岁月如流,留恋而已。
■ 通书
奶奶取的“通书”就如同现在的月历,小小的一本,薄薄的,毛边纸的。通书最早是由朝廷制定,所以叫做皇历,因封面橘黄色又叫黄历。它比日历、月历、年历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年、月、日、星期,还有节气与吉日、凶日,哪天是“吉日”宜嫁娶、宜出行、宜打灶,哪天又是“忌日”,不宜什么什么的。后来才有广东罗庆辉私人编写的通书在民间流行。由于书中的节气计算准确,对农事很有作用,颇受欢迎。虽然曾被诬为“邪书”禁止。因为当时交通落后,京都皇历运往南方要好几个月,所以《罗家通书》禁而不止。
雍正六年,县府将《罗家通书》呈朝廷。雍正帝看后不信小地方会有这样的能人,下旨传罗入京应答。雍正提问后罗当面计算,与皇历丝毫不差,雍正称赞他是奇才,于是获恩准。从此流传越来越广,远销国外华人地区。
过去,老人办事,比如搬家、建房、打灶、嫁女、娶媳妇等等都要翻皇历“择吉日”,甚至包括远行、探望亲友,连古代军队的指挥官安排战士出征也“择吉日”。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书”废除,尤其文革时不见踪影,改革开放后“死灰复燃”,甚至日历、月历、年历上也增添了“吉日”“忌日”,与宜嫁娶、宜出行、宜打灶等等内容。大概只生孩子没人择吉日,因为由不得择日,十月怀胎足月了就得哇哇坠地。
细想,其实现在也有生孩子“择”日子的,不是择吉日,而是计算好日子把孩子生在国外成个外国人,据说在美国领空出生就算美国人。真成了从前被挖苦的说法:“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亮”。呵呵,爱把孩子生在国外变成外国人的,恰恰大多数就是从前挖苦说“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亮”的那些人的后代。这是题外话哦。
■ 打蜡烛
正月又叫做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元宵。又称“上元节”,指上元天官赐福。
从前没电灯,处处是黑糊糊一片,不像现在到处灯火通明、五彩缤纷,所以孩子特爱玩火。平日不许,只有元宵是玩火的机会。连“不许百姓点灯”的年代,也依惯例准许“放火三天”。
这是个传说的笑话:一个叫做田登的太守,为摆谱,学皇帝爷的样,规定下面的人避讳他名字中的“登”字,与“登”同音的字也不许用,要用其它的字代替,触犯者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这年元宵到了,按惯例要张帖告示,准许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既然不能用与“登”同音的灯字,出告示就难了。元宵节里花灯不能不让点,告示不能不贴,怎么写呢?想了好久,只好用“火”代替“灯”,于是写成了:“本州依惯例放火三日”,闹了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大笑话。
有许多儿时的过年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在奶妈家过年,最喜欢的又是“打蜡烛”。
奶奶家在县城,街上很热闹,有舞龙灯、踩高跷、跑莲船,但不能自己参与。过年也就是吃,去亲戚家拜年没有好玩的,亲戚忙着给做吃的,所以也就在那里等吃。奶奶家没有奶妈家好玩。
我喜欢去近郊农村的奶妈家过年,平日不许赌钱,过年可以,在那里看大人打纸牌、玩骰子、打麻将,有时还帮着丢骰子,一次赢了钱得了表扬还得了钱,高兴得不得了。
最喜欢的是特有的,结队去邻居家“打蜡烛”。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没这样的风俗。“打蜡烛”其实是“讨”蜡烛,最好玩了。每人擎一只花花绿绿的灯笼,有大有小,有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的、公鸡形的,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去附近邻居家说一句吉利话,邻居就给一枝小小的蜡烛,高兴得赶快揣入口袋,够玩好几个晚上。
“打蜡烛”是交往的一种方式,通过孩子增加各家各户的交往。
老了,再没有儿时的快乐了,当然,主要是因为年纪。再则现在到处灯火通明,各种各样的的灯五彩缤纷,简直是灯火世界,灯火缤纷多彩、闪闪烁烁,喧宾夺主得如同是压迫人,在灯火辉煌中人显得那么渺小和逊色。对于灯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感受了。
第二篇:过年散文
过年,这是一个普通的、又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别人家是如何渡过这个年关的?李正方不知道。但是,自已每处在年关时的状况,自已当然清楚。是呵,一年到头有多少事?又有多少事需要在年关前处理完毕?中国人的习惯,年,是以农历年算的。所以,有很多事,都要在年前处理完毕。就是你自已想拖过年,别人也会找上你在年前解决,特别是经济账务一类的。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一项延续了多少年的习惯!电影《白毛女》正是这个传统习惯的反映,债主要账,欠账的要想着如何渡过年关。因为,就是再多的账务,只要过了年关,在年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债主追着要账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吧!这个习惯相当有道理。你想,刚过了年,你债主总要让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奔头?就好比农民,人家要留些钱作春种用;或者做生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开展生意;你债主将这些钱要了去,这不是要人家的命了?因此来说,这年前的解决要账一类事务,也反映了中国人富有的人情味。用一句流行语,这也是人性化的体现。
李正方没有债务上的事务,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没有烦心的事了。多年前,每逢过年,李正方也要为一些债务烦恼。欠了人家的钱,虽说已到了年关,不能还上,但是你总要对债主有个交代。还不上钱,话总还是要说的,不然,债主心里也会不平衡,因此他绞尽脑汁也要多多少少的还上一些。就这样,每年多少还上一些,几年下来,李正方总算是无债一身轻了。可是,每到过年,诺大一个家庭,这过年是不会省心的。很多事都需要李正方操劳,当然,这不是体力事,他只需要多动动脑筋就行了。
李正方要想的是,在过年时,如何让整个家庭在过年时热热闹闹,又要体体面面的,不致于让亲戚朋友闲话,又要不多破费,毕竟过年只是几天的事,一年三百多天的平常、普通日子还是最主要的。
已经多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事情也真是无奈,一大家子在过年时都聚在一起,总共有十七、八个人,现在居住的都是商品房,而商品房的面积一般也就是一百多点平方,这怎么能容下这么多人?因此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放在酒店里算了,虽说这样一来,年味要少了很多,不过反过来也轻松了很多。以往,年夜饭在家里,老伴在吃年夜饭那天,不知有多操劳,现在要轻松多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几个小辈驾车过来,将人载到酒店,只要坐在饭桌上,人到齐了,一声令下,服务员马上将菜端上来。酒和饮料是自带的,这也比用酒店的要少化费很多。虽说是过年,但是该省的地方还是要省。
往年在家吃年夜饭,虽说这是个大团圆饭;但是不可能一家子同时端起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桌的菜要慢慢的一碗碗烧出来的。如果等全部煮好了再用餐,早先煮的菜就冷了。所以过年时,老伴是最忙的。等大家吃完了饭,这一大桌还需要收拾和洗抹,等到全部收拾完毕,中央台的春晚早已一切始了。
现在在酒店吃年夜饭,等大家都吃完了,一大桌菜所存不多,但总有几只大菜完好如初,这在年青人眼里,吃过剩下的就算了,但李正方是不会随便浪费的,他让服务员拿来塑料袋,一盆一盆的倒进袋里带回家,要知道,这几盆剩菜也要化上一百多元。拿回家可以食用几天呢!
但这仅仅是一餐年夜饭;大家都到酒店,从进入酒店到用完餐,再长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这些都不用李正方操心。
过年的节日,从过年前开始到年后,一般再节简,也要十多天,就是按国家的节假日算也要近十天。你总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天天上酒店?中国人的习惯,春节期间都要走亲访友,难道你能将每个上门拜年的亲友都带进饭店?不说花销,在礼节上也不对,毕竟,在酒店里少了一份亲情和年味!所以,在年前一个多月,李正方就要开始置办一些年货,和一些传统的春节期间饭桌上大家都喜爱的食品。
首先,他要买一百多斤的白菜,这种白菜细长,是江南地区的特产。白菜买回来,要放在太阳下晒一晒,等新鲜的菜有点蔫了,再用一只缸,将白菜一层层的摆放进缸里,每放一层白菜,要洒上一层盐,然后,人爬进缸里,赤脚踩,要等到菜里的汁水出来了,再放下一层菜,全部白菜踩完了,上面要放上几块大石头压住,然后要经过半个多月,这白菜就成了腌菜了,味道很鲜,江南人一般在冬天,都喜欢食用。取缸里腌好的菜,洗干净,切成段,放在锅里炒,早上吃早饭时,就着泡饭,一餐早饭就吃好了。或者,将腌菜洗净,切成段,放上一些猪肉和冬笋,点上火锅,慢慢的煮,味道鲜美,江南有很人多天天吃都不会厌烦。有时,一段时间不见这道菜还会想念。李正方就经常的想起在改革前,过年时农家杀了猪,用腌菜和刚割下来的猪肉,煮上一大锅。杀猪的人家,会请上队里的亲朋好友,大吃一顿。这肉和腌菜的香,至今不能忘去。
还有就是买上几十斤猪五花肉,放上盐揉搓,然后用一个盛器放上半个多月,等肉腌透了,再取出用清水洗净,用绳将肉一块块系好,放在冬日的阳光下,晒上几天,等到肉里的油一滴一滴的掉到地上,这肉也就晒好了,然后挂在家里通风的地方。等过了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取一块,用刀切成一片片,放在盆子里,等煮饭时,放进电饭煲蒸,吃饭时这一盆腌肉香气扑鼻,味道特鲜。它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腊肉,它有一股香和鲜,它的缺点是放的时间不长,容易坏。到了现代,人们普遍用上了冰箱,于是人们也用来存放腌肉,这样放上一年也不会坏。但在食用时,这肉少了一份香。不过这不能改变人们对这腌肉的喜爱到了春天过后,有时,在高兴时,取出一块腌肉,慢慢的将肉切成丁,再用存放在冰箱里的碗豆和肉丁和在一起在锅里炒,等腌肉炒出油,再放进电饭煲和着糯米煮,在当地,这被称着碗豆糯米饭。因为肉是盐的,所以这饭也是盐的,所以不用其它蔬菜,好吃,又经济实惠。李正方的表弟在广东办厂,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腌肉,有时家乡的亲友去他那里,带上一、二块腌肉,他的表弟不知有多高兴。
这二件大事办好了,还要为春节的菜桌增加一些备货。因为在春节,菜市场的价格高昂,自已能备的就早早的备一点,一是便宜,而来家里随时能取出,也方便,不至于来了客人,要赶菜市场,价格贵不说,还不方便。这些桌上的菜也普通的很,无非就是一些鸡、鱼、鸭以及一些猪内脏。现在国家的三公控制了,不然,每逢春节,李正方都要为家里人拿回家的海鲜洗上几天,那些东西都是公款,不化钱,当然,也为春节饭桌上增添一些色彩。但是,也为李正方带来不少的劳作。现在好了,公费控制了,这些免费的海鲜没了,李正方轻松了不少,同时,他觉得,现在的年味也比以前要浓了很多。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鲜虽好,但毕竟不是当地特产,李正方还是喜欢当地的风味特产。
李正方有些烦心,过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过,而一定得去饭店!可是,烦归烦,又能奈何呢?现在的家庭不都是被蜗居在这小小的商品屋里么?当然,也有住别墅的,但那得有钱,而这真正有钱的,毕竟是少数。李正方不是少数,他只是大多数中的普通一员。因此,这“烦”也只是仅仅而已!
第三篇:过年散文三篇
引导语:对于散文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不少,亦有很多人看过散文,那么有关过年散文范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过年散文一
又一个新年来临,似乎少了些许期盼,多了几分落寞,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过新年。
记得小时候,从农历11月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杀年猪,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杀猪这天请很多人帮忙,早晨就开始忙活,一群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结束时主人都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呼客人,肉除了当天吃的以外,其余的全熏制成腊肉,用于来年食用。
每逢春节前,我家如同所有家庭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除了要买很多吃喝用具外,母亲从月中旬开始就自己手工做豆腐,豆芽,灌香肠,豆腐干。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从放寒假就开始期盼过年,一天天倒数,终于等到年三十了家家张灯结彩,接下来就等团圆饭了,我们一大家子(爸爸的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虽然平时偶尔也吃,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连味道也变得更可口了呢。尽管那时物质匮乏,但内心的小幸福多到爆表,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饭菜,一家家团圆。而今,各种花样的食物,玲琅满目款式新颖的衣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变的是心中对于团圆的那份期盼。
过年散文二
初四回来,路上虽不下雪,然夜的黑,加路的滑,依然让我们神经绷得紧紧的。可即便小心加小心,一路上仍有不少车辆不能及时把住刹车,惊心动魄的场面时有发生:先是一辆卡车吻住了拖拉机,接着一辆面包车无缘无故撞上了护栏……后来,一辆红色奔驰车因为速度太快,紧急刹车没刹住,竟撞坏了我们车后的保险杠。
见朋友人高马大,奔驰车里一对流里流气的小夫妻不得不下了车。朋友说保险杠也不贵,一百多元钱。小夫妻看了一下我们的车,不屑一顾地说:大哥放心,前面我们有熟人,肯定帮你们修好,大过年的,谁还会赖呀。小夫妻嘴上说得好听,但就是不肯掏钱。朋友也没真想要他们赔钱,只要修好就行了。可真到了前面,拐了弯,小夫妻竟仿佛逃命似的跑了。
我迅速记下车一牌号,让朋友快追。我说,什么人,买得起奔驰,竟然不肯陪人家一百多元钱。朋友说,算了,安全第一。朋友始终没加速,倒说我入世太浅。
两天后,当我再次翻看到我记下的那个车一牌号,心里仍觉得有点生气,甚至有找他们算账的冲动。朋友站在无边的夜中,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高楼下鱼贯而行的车辆,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目前有富裕阶层,但没有上流社会。
初听,以为故作深沉,后来想想,倒觉深刻,便释然许多。
过年散文三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
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
第四篇:过年情结散文
对于我来说,过年已经提不起半点儿兴奋之意了,我想,对于很多中年人大多如此。如今,看着繁华的街道,霓虹灯闪烁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由于是大年夜,街上很少有车辆开过,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身份,大多守在自己的小家里面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期而至,但是,我看着炫目的荧光屏,却不知为什么没有丝毫欣赏之意。也许,这就是心老吧。清晰的图像,靓丽的色彩,美丽的装束,无不显示出我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达,如今在世界上,我们华夏儿女也真是可以扬眉吐气,不在被人称之为东亚病夫。这盛世让我赶上了难道不应该满足吗?
浮想联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儿时。那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们走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可分享,还记得,每到年底,母亲总是能给我们准备好一件新衣服,那衣服在今天看来的确算不上漂亮,因为那个时候,百货商店里大多卖一些深颜色的布料,而我们昌图这样的小地方更是如此。妈妈买来深蓝的布料,给我和妹子做一条裤子。小弟弟比我们小,自然可以做一套新衣服。这新衣服妈妈总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放在我们的枕头下面,等到大年夜过去,初一早上才能穿。
三十晚上,家里五口人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包饺子。闻着饺子馅的香味,真是垂涎三尺了,真想偷着吃一口呢。那时候,一年之中也就能吃上这么一顿饺子。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时的饺子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那几乎是素馅的饺子美味。那一天,父亲总是严肃的脸上也会透出一丝轻松和笑意。
守夜是过大年的习俗,妈妈要求我们几个孩子一定要玩到午夜12点后才能睡觉,说是只有那样才能换来一大年的精气神。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别说是电视机,就是半导体收音机也没有。吃完了饺子,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缠着大人给我们讲故事。那故事无非是《狼来啦》、《王二小砍柴》什么的,实在没有故事了,爸爸和妈妈就轮流出谜语让我们猜,谁猜到了,就拿出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我们几个都是很认真地猜谜语。还有个很有趣的游戏,就是《盘脚莲》,那是全家人伸出双脚凑在一起,由一个人口里念着儿歌:盘脚莲,脚连盘,不梳头,不洗脸,油锅炸面……一边念这样的儿歌,一边用手点数着一圈的脚,要是儿歌结束时手点在谁的脚上,那谁就得表扬一个节目。觉得很温馨,笑声不断地充满房间。
熬到午夜12点,我们几个孩子早都困得不行了,东倒西歪地睡在了炕上。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妈妈在给我脱衣服。被窝一点都不凉,而且很温暖,很温暖。就这样沉沉地睡去,还没睡醒,耳边便传来爸爸妈妈急促地呼唤:“孩子们,起来,起来,快点,快点!一会儿拜年的客人要闯进屋了,快起来吃饺子。”早上煮的饺子,往往是头天夜里包好的,估计是大人们怕早上起不来,毕竟包饺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是一年到头才能包一次饺子,所以,我感觉包饺子很繁琐的细活儿,从做馅子到和面包饺子,一直到煮好饺子怎么也要两个小时。那时,因为心里盼着吃到香喷喷的饺子,所以,感觉爸爸妈妈包的实在是很慢,看得我们三个孩子都很着急,爸爸总是说:“晚食以当肉!”在我们几个孩子的期待中,饺子的香味终于弥漫开来来。这时的我们已经在爸爸妈妈的吆喝声中穿上了新衣服,美滋滋的坐在桌子旁边等着吃饺子了。匆忙地吃完饺子,我们就要挨门挨户地给邻居拜年。我和妹妹手拉着手,挨家拜年,“过年好”这三个字用得最多,前面加上称呼就可以了!直到把认识的邻居家都走访过一遍后才能回家做自己想做事儿。
要说过大年最想做的事儿那就是放鞭炮了,或许是因为我和妹妹都是女孩子,爸爸从来都不会给我们买鞭炮,看着街坊邻里的孩子们放鞭炮,我们好羡慕。于是,我和妹妹就捡炮仗玩儿,那些没有爆炸的小鞭便是我们的目标,我和妹妹沿着胡同走来走去,寻找没有炸开的红色的小鞭,很是乐此不疲。回到家里,我们把捡到的小鞭从中间折断,用燃香冲着里面黑色的火药一点,火药呲的一声串出一道火星,紧接着,一股浓郁的火药味弥漫开来,我们就这样开心的玩儿着。现在回想起来,那浓浓的年味还荡漾在心底与眉间。
初一的晚上,外面很黑,我们院子里的孩子们都提着灯笼跑出去玩,我和妹妹的灯笼是爸爸用玻璃做得长方形灯笼,那就算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其他孩子手里的灯笼大多是用罐头瓶做的,再在里面放一小截蜡烛就当做是灯笼了。我们这个居民委只有两三个孩子能够买得起很漂亮的宫灯。初一的夜晚,不论是谁,手里都提着灯笼在小胡同里跑来跑去,很是快乐。直到大人们喊我们回去时,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
儿时的过年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可如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很有味道。或许是有盼头吧。这个盼头不就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吗?一个人只有内心充满期待,充满对未来美好的追求才会觉得生活有趣。那时的人们,吃顿饺子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了,而现在的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信手可得,而这么轻而易举的得来的幸福却失去了幸福的味道。就像如今的鸡蛋和笨鸡蛋,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不同。看来,生活在一帆风顺里,幸福指数并不高,而在充满挑战与危机下生活,虽说风险随处可见,但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使我们产生幸福感的源泉。
第五篇:漫话过年散文
过年的烟花仍在时不时地绽放着绚烂,人们却早已开始了新的征程。
一转眼,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切都似乎没什么变化,一切又似乎重新来过。
年,如同一条气势恢宏的大河呼啸而来,狂潮席卷蔚为壮观。乘着年的浪潮,人们不顾千里迢迢车马劳顿奔赴家园,举家团圆、走亲访友、狂欢痛饮。一阵喧嚣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人们各自归位,该干嘛干嘛。
过年,这是每个中国人每年的一件头等大事,谁也不能在这样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无动于衷。于是,在这几天里,家家都忙着买年货,祭祖先,备办酒菜,走亲访友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过年实际上就是“忙”年。
就我个人来说,这种体验尤为深刻。腊八才过,刚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似乎还没来得及好好舒展一下疲乏的筋骨,就不得不被卷入这种“忙过年”的浪潮中了:先是忙着备办各种年货,随着大街上涌动的人流,从这家店铺出来,到那家超市进去,当拖着酸痛的双腿、拎着沉重的大包小包回家后,又想到还有许多该买的东西没买……还要把各种东西及全家人的换洗衣服都仔细地整理、装箱、捆扎、打包,还要盘算着如何安排行程。临近年底,又要在家里进行卫生大扫除——洗涤衣物、清扫灰尘、擦洗器皿、整理杂物……琐琐碎碎又得忙几天。这一切,是很繁琐很累人的,然而,年年如此,似乎不这样做就显得不通情理。
回家的路途更是辛苦,就我们一家来说,必须乘车穿越六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尤其是前几年,家里没买车,孩子还小,光等长途汽车这一件就让人够戗的,我们这小镇上没有正规的车站,一家人只好提着大包小包,顶着寒风在马路上眼巴巴地等车,而每年到这时,所有的汽车必定是爆满的,能挤上去已算万幸,就别奢望有座位了。
现在虽然自家有车了,可以免除等车挤车之苦,但一路上的颠簸劳累还是免不了的。如果恰逢雪天,就更艰辛了。记得有一年,我们开车去看望我父母,路面上有好多积雪结成的坚硬冰层,一路上,我们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总算安全到家,父母嘴里一个劲地埋怨我们:路上这么难走,你们就不要来了嘛,多危险呀!可我知道他们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半年时间没见女儿了,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不见一面彼此的心里怎能踏实。
回家过年既然如此辛苦,那么,不回老家过年行吗?绝对不行!老公在这事上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总是说,老人在家里眼巴巴地盼我们大半年时间,每天守着冷冷清清、日渐衰败的村子,怎么说也得让他们热热闹闹地过个舒心快乐的年。
回到家里,还要更为忙碌,男人们要忙着走亲访友、上坟祭祖,女人们要做一样又一样的饭菜,洗一叠又一叠的碗碟,招待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还要不时地收拾满屋的瓜子果皮……不过,忙完这一切,全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大炕上,看着电视,拉着家常,倒也自在舒适其乐融融。有时候也几个人凑在一起打打扑克、玩玩象棋,有时候和孩子们一起去院子里放放烟花、陪着他们欢乐嬉闹一阵,这时候,就会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一种温馨满足的幸福感。
转眼间就该踏上归途了,这时候,又是一番忙碌:两位老人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让我们带上,鸡鸭鱼肉、生的熟的、干的湿的、水果零食等等,都一股脑儿地往我们车里塞,直到实在装不下了,还不无遗憾地念叨着还把什么什么没带,那种怅然无奈的眼神真让人久久难忘。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图片:年后,一辆返回城里的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的后备箱外面夹着一个尼龙袋子,里面装着两只鸭子,两个露在袋口外面的鸭头相向而鸣。车尾的顶部还有一个用胶带固定起来的尼龙袋子,里面装着一只大肥鸡,鸡头也露在袋子外面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有网友在这张图片下面发了一个非常绝妙的评论:“后置发动鸡,双轮增鸭器”!这副看似滑稽的画面,却让人不禁感概良久:这车子装载的,不是物品,而是一片满溢而出的亲情!
过年到底好不好?不同的人,对于过年的滋味,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老舍说,“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周国平说“每到岁末年初,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惆怅。中国人过年总是图个热闹,那热闹反而使我倍感寂寞,因为对我而言,过年无非意味着又一段生命的日子永远流失了,而在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之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遭到了一致的忽略。我甚至觉得我的旧岁如同一个逝者,我必须远避尘嚣,独自来追念它,否则便是对逝者的亵渎。我的趣味一向是,寂寞比热闹好,无聊比忙碌好……人生诚然难免寂寞和无聊,但若真的免去了它们,永远热闹,永远忙碌,岂不更可怕?”
我的感觉也是如此。过年,热闹当然是有的,合家欢庆其乐融融,亲朋往来推杯换盏,自然是值得快乐的事。然而,总感觉这热闹如同虚浮的泡沫,是那么的短暂和虚无。曲终人散后,独处一隅时,总有那么一丝落寞,会猝不及防地涌上心头。而且,看到身边总有人把喝酒欢庆当成酗酒胡闹,把打牌取乐变成赌钱熬夜,就更感觉到如此过年实在无趣。
有人说,还是过年好。他们在异乡谋生,劳苦奔波,伤痕累累,多么需要一个家园,不仅仅求得安定感,更是一个疗伤的地方。他们每年都不辞劳苦急切地回家,其实是一种求证,求证自己还有家园,今生今世的家园。如果没有这个习俗,他们就似乎找不到回家的理由。没有回家的理由,家园就会慢慢淡忘,而一个人没有了家园,心灵就失去了归属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他们很珍惜每一次过年的机会。
也有人说,他们讨厌过年,因为过年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让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尤其是当这个农耕时代传统习俗遭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时,更显出许多的无奈和尴尬。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有国外媒体报道:近几天,中国经济陷入崩溃,八成以上的中国人不能上班,大量居民靠酗酒和观看电视节目度日,中国人只能一家人聚在一起,彻夜不眠地熬到第二天的日出,学校全部停课,工业全部停滞,百分之八十的店铺关门,股市全部收盘,无数年轻人为了几毛钱而丧失理智性。更有抗议的人群竞相走上街头,四处投掷各式各样的爆炸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儿……”这段文字,虽然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年味儿,不过,仔细品味起来,的确有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过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年龄又增加了一岁,而在过去的这一年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我们是否细细地盘点过?或许,只是徒然地增添了几丝白发、几条皱纹?突然发现,有关过年的这种沉重的意味,总是被我们无意忽略了或刻意回避了。可是,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轮回,我们回避得了吗?因此,与其回避,不如好好清点一下自己这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反思一下这一年来的成败得失。然后,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调整心态,轻装上阵,精神饱满地开始新的一年。
对我而言,过年是辛苦的、忙碌的,也是幸福的、温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样的过年方式,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更改的一种模式,也是我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与这辛苦与幸福之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