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
2微观粒子数 11
1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
2微观粒子数 11
1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第二篇: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 物质质量
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
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
23个碳原 3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该教学设计方案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
顾世梅
提供)
第三篇:摩尔质量教学设计
摩尔质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科学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通过学生的置疑、解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及探究能力。
3.通过计算,强调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学生]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用于宏观物体。
[讲述]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桥梁,那么,物质的量是如何把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体积联系起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推进新课]分析书中表格l一3-1中列出的1mol 物质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学生]1mol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1mol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提问]那么,对于粒子中的离子来讲,又将怎样呢? [学生]对于离子来说,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时,电子的质量可略去不计,因此,1mol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板书]
二、摩尔质量
1.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板书]2.摩尔质量定义: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2)单位:g/mol或 kg/mol。
(3)数值上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讲解]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表示为:
[板书]3.计算式:
符号表示: M=m/n
[讲解]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的粒子集体--物质的量联系起来。
(投影练习)O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O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 NaCl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42-的摩尔质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g/mol 32g/mol 58.5g/mol 96g/mol。
[强调]大家在解答有关摩尔质量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投影练习)欲使SO2和SO3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SO2与SO3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根据氧元素质量相等,推出氧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求出SO2和SO3物质的量比为3:2,最后得出SO2与SO3的质量比为6:5。
(投影练习)71 gNa2SO4中含有Na+和SO42ˉ物质的量各为多少? 解:Na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则M(Na2SO4)=142 g/mol Na2SO4 = 2Na+ + SO42ˉ
n(Na+)= 2 n(Na2SO4)= 2×0.5mol = 1 mol n(SO42ˉ)= n(Na2SO4)= 0.5mol
答:71 gNa2SO4中含有Na+ 物质的量为1 mol,SO42ˉ物质的量为0.5mol。
[小结]略。
第四篇:气体摩尔质量
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硫酸的摩尔质量与NA个硫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 C、2.4g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A D、17gNH3所含的原子数目为4NA,电子数目为10NA
2、若1gN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A x/28 mol-1 B x/14 mol-1 C 14x mol-1 D 28x mol-1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分子的数目是8 NA B、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 C、46g NO2和46g N2O4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 NA D、在1L 2 mol/l 的Mg(NO3)2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 NA
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H4与CO 2混合物22.4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NA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为22.4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1 mol H2,失去的电子数为2 NA D、常温常压下,28克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10 NA 5、16g X2O5 中含0.1 mol 氧原子,则X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A、21.6 B、28 C、14 D、31
6、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则相对分子质量为a的一个分子的质量()A aNA g B NA/a g C a/NA g D 1/aNA g
7、已知有反应2NO + O2 == 2NO2,今有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和b mol O2,反应后容器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
8、多少摩尔CaCL2溶解在1 molH2O中才能使CL-与H2O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
A 0.1 mol B 10 mol C 0.5 mol D 0.05 mol
9、在0℃ 1.01×105 Pa下,有关H2、O2、CH4三种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密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B、其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C、等质量的三种气体,其体积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倒数比
D、等体积的三种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10、A气体的摩尔质量是B气体的n倍,同温同压下,B气体的质量是同体积空气的m倍,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m/n B、29m/n C、29mn D、29n/C
11、.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密度比为16:11 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 D、体积比为11:16
12、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5mol氙气(Xe)和7.5mol氟气(F2),于400℃和2633KPa压强下加热数小时,然后迅速冷却至25℃,容器内除得到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mol氟气.则所得无色晶体产物中,氙与氟原子个数之比是()
A、1∶2 B、1∶3 C、1∶4 D、1∶6
13、混合气体由N2和CH4组成,测得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821g/L,则混合气体中N2和CH4的体积比为()A、1:1 B、1:4 C、4:1 D、1:2 14、0.2g H2、8.8g CO2、5.6gCO组成的混合气体,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O2的密度的()A、0.913倍 B、1.852倍 C、0.873倍 D、1.631倍
15、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时重116g,充满CO2时重122g,充满某气体时重132g,则该未知气体的分子量为()A、28 B、64 C、32 D、44
16、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 g磷消耗掉314 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A、3:1 B、5:3 C、2:3 D、1:2
17、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A和B 的体积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8:5,则A与B 的密度之比为,摩尔质量之比为。18、0.3 mol的氧气和 0.2 mol 的臭氧(O3),它们的质量 等,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等,原子数 等,它们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是。19、0.2 mol NH3 分子与 个CH4含有的分子数相同,与 g H2O含有的氢 原子数相同,与 mol CO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20.(6)已知CO和CO2的混合气体14.4g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8.96L。则该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 g,CO2的物质的量为 mol。
21、标准状况下,由等物质的量的A 和B 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5.6L,其质量为7.5g。已知A的相对分质量是B 的2.75 倍,则A 的摩尔质量为,B的摩尔质量为。
2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在一定量的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XY2(l)+3O2(g)==XO2(g)+2YO2(g)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 g/L。(1)、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ml(标准状况)。(2)、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3)、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则X、Y两元素分别为___和___(写元素符号)。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25℃,1.01×105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2.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氦气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等的()
A.原子数 B.体积 C.质子数 D.质量
3.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A.80g SO3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4.下列各物质所含原子数目,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① 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 9mL 水 ④0.2mol H3PO4 ②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③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6.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 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 D.分子数目的多少
7.在0℃ 1.01×105 Pa下,有关H2、O2、CH4三种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密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B.其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C.等质量的三种气体,其体积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倒数比 D.等体积的三种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8.A气体的摩尔质量是B气体的n倍,同温同压下,B气体的质量是同体积空气的m倍,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m/n B.29m/n C.29mn D.29n/m 9.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密度比为16:11 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 D.体积比为11:16 10.24m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点燃,反应后剩余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分子个数比为()A.1:16 B.16:1 C.17:7 D.7:5 11.在标准状况下①6.72L CH4 ②3.01×1023 个HCl分子 ③13.6g H2S ④0.2mol NH3,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大到小表达正确的是()
a.体积②>③>①>④ b.密度②>③>④>① c.质量②>③>①>④ d.氢原子个数①>③>④>② A.abc B.bcd C.cba D.abcd 12.0.2g H2、8.8g CO2、5.6gCO组成的混合气体,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O2的密度的()
A.0.913倍 B.1.852倍 C.0.873倍 D.1.631倍
13.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时为116g,充满CO2时为122g,充满气体A时为114g,则A的式量为()A.60 B.32 C.44 D.28 1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气体与3体积Y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XY3 B.XY C.X3Y D.X2Y3 15.混合气体由N2和CH4组成,测得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821g/L,则混合气体中N2和CH4的体积比为()
A.1:1 B.1:4 C.4:1 D.1:2 16.1mol O2在放电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3O2放电 2O3,如有30%O2转化为O3,则放电后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是()
A.16 B.17.8 C.18.4 D.35.6
(二)、填空题
17.阿伏加德罗定律是指:“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以推导出:(1)同温同压下:
a.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的质量与式量关系为。b.两种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关系为。c.两种气体等质量时,体积与式量关系为。d.两种气体密度与式量关系。
(2)同温同体积时,不同压强的任何气体,与其物质的量的关系为。
(三)、计算题
18.把11体积的氢气,5体积氧气和1体积氯气在密闭容器中用电火花点燃,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第五篇:粘度法测定高聚物摩尔质量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摩尔质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乌氏(ubbelohde)粘度计测定高聚物溶液的原理和方法。2.测定线型高聚物聚乙二醇的粘均摩尔质量。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溶液的特点是粘度大,原因大于其分子链长度远大于溶剂分子,加上溶剂化作用,使其在流动时受到较大的内摩擦力。
粘性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必须克服内摩擦阻力而做功。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可用粘度系数(简称粘度)来表示(kgm1s1)。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反映。纯溶剂粘度反映了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力,记作0,高聚物溶液的粘度则是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力、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以及0三者之和。在相同温度下,通常0,相对于溶剂,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称为增比粘度,记作sp
sp00
溶液粘度与纯溶剂粘度的比值称作相对粘度r
r0
而sp则表示已扣除了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效应,仅反映了高r反映的是溶液的粘度行为,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和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效应。
高聚物溶液的增比粘度sp往往随质量浓度C的增加而增加。为方便比较。将单位浓度下所显示的增比粘度spC称比浓粘度,而
lnrC称为比浓对数粘度。当溶液无限稀释时,高聚物分子彼此相隔很远,其间相互作用可忽略,这时有关系式
lnrlimsplim CCC0C0称为特性粘度,它反映的是无限稀释溶液中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其值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及高聚物分子的大小和形态。其单位:浓度。
在足够稀的高聚物溶液中,有如下经验关系式:
1spCC
2高聚物溶液的特性粘度与高聚物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经验方程来表示:
KM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法测定粘度,通过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流经一定长度和半径的毛细管所需时间而获得。当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经毛细管时,其遵守Poiseuille定律:
prt8lV4hgrt8lV4
用同一粘度计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两个液体粘度时,它们的粘度之比等于密度与流出时间之比
12p1t1p2t21t12t2
如果溶液的浓度不大,溶液的密度与溶剂的密度可近似看作相同,故
r0tt0
所以只需测定溶液和溶剂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就可得到对比粘度。
三.仪器与试剂:
恒温槽一套;乌氏粘度计一支;具塞锥形瓶(50ml)2只;5ml吸液管1只;10ml称液管2支;容量瓶(25ml)1只;停表(0.1s)1只。
聚乙二醇(分析纯)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平均摩尔质量的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
1.将恒温水槽调到25℃±0.1℃。
2.溶液配制,称取聚乙二醇1.000g,用25ml容量瓶配成水溶液。
3.洗涤粘度计,先用热洗液(经砂芯漏斗过滤)浸泡,再用自来水、蒸馏水冲冼。
4.测定溶剂流出时间,将粘度计垂直夹恒温槽内,用吊锤检查是否垂直,将10ml纯溶剂自A管注入粘度计中,恒温数分钟,夹紧C管上连结的乳胶管,在B管上接冼耳球慢慢抽气,待液体升至G球的一半左右停止抽气,打开C管上的夹子使毛细管内液体同D球分开,用停表测定液面在a、b两线间移动所需要的时间。重复测定三次,每次相差不超过0.2s-0.3 s,取平均值。
5.测定溶液流出时间,取出粘度计,倒出溶剂,吹干。用称液管取10ml已恒温的高聚物溶液,同上法测定流经时间。
6.实验结束后,将溶液倒入瓶内,用溶剂仔细冲冼粘度计3次,最后用溶剂浸泡,备用。五.数据处理:
1.计算各相对浓度时的增比粘度和相对粘度; 2.作图法求得;
3.计算聚乙二醇的粘均摩尔质量。
六.思考题:
1.乌氏粘度计中的C管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去除C管改为双管粘度计使用? 2.高聚物溶液的sp、r、sp/C、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摩尔质量有何局限性?该法适用的高聚物质量范围是多少? 4.不同磁场强度下测得样品的摩尔磁化率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