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1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经济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第一篇:《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第二篇:《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城市经济学》读后感。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读后感《《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第三篇:城市经济学练习题

1.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答:第一种参考:

现状:地方政府过渡干预,投机因素过重,泡沫较浓重,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成因: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相关性大,国家政策支持其发展;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受益,推动其发展;中国老百姓消费观念,保证其发展;市场预期、通货膨胀等,扩大其发展;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现状,决定其发展的方式。

对策: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改变居民房地产商品消费习惯;遏制房地产投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部分人把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重点归结到开发商身上,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开发商的行为属于市场行为(甚至包括贿赂政府人员),他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都是市场游戏规则决定的。如果出现问题,是由于政策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的原因。正如刀、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使用刀和枪的人。

第二种参考:认定城市住宅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应当由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来决定。当前我国处于快速经济发展当中,核心目标是实现实现小康水平和共同富裕。由于城市土地的有限性,城市住房的经济属性应当认为主要是消费品,既是要用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要。住房虽然具有投资品的特性,例如长期保值,每年有折扣,可以升值交易,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当保护它的消费品属性、限制和打击把住房作为投资品的行为。

2.什么是GDP,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结合学过的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1)不对。城市开放系统,仅用GDP指标不能反映城市经济的潜力,城市基础产业的生产产量指标反映城市的经济产出潜力。

3.有人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宜由私人和民营业资本参与进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简要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看法。并阐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民间投资参是城市基础建设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吸引民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单一的投资模式,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需要,其次容易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腐败滋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水平停滞不前,由私人和民营业资本参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灵活和公平。

(2)思路: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平衡;根据经济属性分类确定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地,西方国家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物品特征突出的非经营性设施和公共物品特征较弱的经营性设施两大类;按照“受益者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实施有偿使用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⑴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

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

⑶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定价与收费:二段定价法、高峰定价法

4.有人说城市土地的价格决定了城市住房的价格,由于土地的价格高,所以城市住房的价格高,你认为是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根据经济学理论,是城市住房的价格决定了土地的价格。目前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以土地价格高为理由提高住房价格,是错误的。我国城市目前房价高,有多方面原因,除了经济增长和市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的正常要求外,还有住房开发结构、炒房、涨价预期、哄抬房价、超前豪华开发等不正常因素。[结合实际论述]

1、地价是由需求引致的,房价高才会导致地价高

2、地价与房价有关联,但地价变化不一定决定房价变化

3、住房价格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并不是由成本

4、土地招标拍卖,不一定会抬高房价

5.有人说,不论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应当是三、二、一结构,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经济越发达。你认为如何?城市最佳产业结构要考虑哪些问题? 答:不对,不同的城市其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城市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应当建立在第二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论述]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从三方面考虑:

1.指横向产业结构--由相邻的产品链条组成。

2.指纵向产业结构--由主导产品的上游产品,和深加工,或者组合的终端产品构成。3.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以上俩个方面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符合兼顾现实、有利长远;相互之间匹配、互促、机动、和谐、增值、效率的要求和优势。这样才符合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要求。

6.什么是城市基础产业?城市基础产业包括哪些?它与城市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p94结合桂林的实际谈谈如何规划好、发展好基础产业,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答:城市基础产业就是城市输出产业,它是牵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是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

基础产业,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和电力、水利及节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钢铁、材料、能源、化工、城市公用事业等。

(判断城市的基础产业,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这看你重点关注是哪个方面了:

举个例子来说,某城市由于大型企业的进驻,其财政收入70%来自于相关工业产业,但从该城市的居民就业情况来看,70%的人口都在从事农业或服务产业。以上的案例,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判断,可以得出工业是该城市的基础产业,但从城市居民生活角度考量,农业是基础产业。

要想弄清基础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综合角度考量问题,要看城市的基础产业能否成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否可以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要为了单一的经济利益,完全不顾环境资源和百姓生活于不顾,发展高收入的产业;也不能因为一味维护现阶段的基础产业而停滞不前,不思考转型。

总之,很复杂。博士论文也不能说清的问题,这里仅提供一个思路。)

结合桂林论述:

旅游业已经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更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桂林作为广西的旅游中心城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旅游集散中心,是地域旅游体系的枢纽点。所以优先发展旅游以及与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使各大产业系统能够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体中高效运行,才会使桂林真正成为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旅游发展应该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旨在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活动过程。

一、旅游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旅行社、饭店、餐饮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商贸、交通、邮电、通信、信息、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教育卫生体育等其他产业及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因此,一般来说,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会获得较快的发展。

从宏观上来讲,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桂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率就可以很好地分析旅游业的地位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综观任何一个发达旅游城市,旅游的发展依附于其他产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其他产业的兴旺发达。只有这样旅游业的经营才有深度,才能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显示出旅游业的强大生命力。因此,跳出旅游抓旅游,大大提高桂林市旅游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已成为桂林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未来桂林的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关联带动作用和辐射渗透能力,大力推行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鼓励包括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内的有竞争实力的新企业的形成;鼓励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与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业务拓展、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产业延伸上加强合作;避免旅游圈内部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创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旅游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产业的融合与渗透。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组织形式一体化,全面提升桂林旅游的产业竞争力。

7、什么是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结构,它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当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地来负面影响。过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环境、公共投入、土地、住房等压力,过多的人口还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劳动成果,使人均福利下降。当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城市人口与其相适应。一个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将导致其人口的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本身对资源的吸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本身也有向城市聚集的趋势。

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城市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还影响城市的消费结构,还直接关系到社会负担问题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城市从业人员就业层次高,有利于城市产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拉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演进。

8、什么是城市经济竞争与区域经济竞争?如何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市经济竞争

区域经济竞争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形式。指一个城市区域内的经济利益主体代表通过区域经济活动,为获得某种稀缺的、非任何城市区域都能获得或获得最多的、影响该区域共同经济利益的对象而与其它城市区域展开争夺与较量。

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弱化行政区域概念,适时调整行政区域。(2)建立由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乡村规划组成的综合规划体系。(3)建立健全城市区域共同市场。(4)加紧城市区域合作组织及协调机制建设。(5)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6)继续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及配套改革。

9、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

答:(1)城市生产力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品结构,城市的技术结构,城市的经济组织结构;

(2)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城市的投资结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p100-p103,第三问有问题)

10、什么叫存量土地和增量土地,城市规划中,怎样处理存量国有土地与增量国有土地的关系?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的原因及极其运作的基本模式?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存量土地,广义上讲是泛指城乡建设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狭义上讲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

存量土地:城市建设用地。是政府经营城市、土地储备工作中出来的名词,特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低效利用的、破产企业闲置的建设土地、需要调整的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其他建设土地,通过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改造,可以在已有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以收购、收回方式将这部分土地储备起来,而后依照规划进行招拍挂方式出让。这部分土地就叫城市建设“存量土地”。

增量土地是指新增土地供给部分,主要通过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供应。

在处理存量国有土地与增量国有土地的关系时,要尽量用土地存量替代增量,就是让土地的增加逐步减少,在城镇化过程中用土地的流量来替代,也就是说增加新的建设用地的时候,要消除一部分旧的建设用地

11、通过《城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您得到了什么启示,以后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2、谈谈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城市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谈谈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p236-p239)

答:存在的问题:(1)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设施和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2)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道路既窄又稀,未形成分工明确的道路网系统;

(3)我国城市交通混杂;

(4)公交企业长期亏损,缺乏扩大运营的能力,所以乘车难问题难以缓解。

(5)占用道路停车现象严重,造成道路堵塞,通行效率低,车祸频繁。

建议:建设现代化道路系统和运输网络;

(1)实行多种所有制的经营方式,利用经济杠杆提高交通运输的水平;

(2)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城市交通指挥管理现代化;

(3)制定符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的跨世纪城市交通政策。

13、什么是中心城市,什么是城市的腹地,中心城市与腹地的交互关系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考察的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7大指标。

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因素制约。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一般腹地范围愈大;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

两者之间关系

腹地与中心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根据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取决于其在自身地域界限以外的腹地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即“基本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腹地经济发展对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大小、发展速度的快慢以及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腹地狭小会使中心城市的发展受限。城市腹地的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因素制约。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一般腹地范围愈大;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

14、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并结合某一城市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布局的影响。

答:集中式、组团式、条带状、放射状都是城市地域结构,这些都是从外部看城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都是城市空间结构,这些都是从内部看城市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是宏观角度,城市空间结构是微观角度。

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纵观天津发展的历史,其内部空间结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城市自身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形成三种空间结构类型:即单 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型结构。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具有不同的影响。

单中心集中型结构 这个时期天津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沿建成区边 缘向外摊大饼式扩展。对城市交通发展来说,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且可缩短上下班距离。但当天津市的城市规模较大时,产业和人口过分集中,由于交通流过分集中而道路停车场地受用地限制,建设困难,形成交通需求与供给尖锐矛盾,交通问题十分突出。

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末,天津城市迅速膨胀和高度集中,并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卫星城距主城不宜太近,规模不能太小,有比例相当的工业 和居住区,有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使卫星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次,对主城应有严格的控制,避免摊大饼式蔓延,主要措施是建立绿带;第三,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应有快捷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加强中心城与卫星城间的联系。

网络化空间结构在信息社会,交通可达性因素对产业区位作用在减弱,城市土地使用强度不再是由里向外递减,中心区产业和人口密度将下降。对可达性要求很高的商务、商业活动及其他办公业务,将不再都集中于CBD。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将趋于分散化、均衡化;信息社会将为生产、流通、办公、居住等多功能的兼容性提供可能,这将导致多功能综合性社区的形成,大规模的通勤人流将不复存在15、城市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请论述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课本2201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以及投资融资体系如何改革才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答:引导社会资本的多样化———公私合作形式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资金的支持, 更要有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城市化主体的制度支持, 重点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通过公私合作形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可以看成是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一种制度方法, 它能使参与双方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从而通过专业化分工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实现“ 双赢”。如此,公私合作形式基于深度分工为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铺平了道路。

1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这些融资渠道早已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于是, 利用资本市场开辟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渠道被提出来。首先, 培育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市场, 开发适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 如土地期权、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基金和信托、证券等, 加快资金流通, 提高融资效率;其次, 对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资产, 剥离出可转换性强的良性资产, 积极推行资本运营, 盘活现有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 并将相当部分的收入转而投入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

2灵活配置资源的新型项目融资形式

项目市场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组成部分, 项目作为融资的支点, 项目质量直接决定融资成败。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融资创新主要有: 基于项目建设过程组织机构设置和供给主体创新的公私合作项目融资;以项目资产预期收益为保证, 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资产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凭借信用杠杆、通过担保方式预支项目未来收益的租赁融资;以项目为基础成立项目公司直接融资;以有效契约为基础的特许经营式项目融资等等。总之,各种新型的项目融资形式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市场机制, 利用市场机制为城市建设融通资金、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效率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对投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新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 逐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长期以来的投资不足、渠道单

一、主体地位不清等问题。

17、结合桂林的实际,谈谈桂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并阐述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2004年开始,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触角延伸到小街小巷和社区。

两江四湖:市民美丽的后花园,是桂林城区的灵魂,成为桂林城区的主打名片,是桂林市民绝美的后花园。

体育中心建设:比赛训练健身多项设施一应俱全,场馆布局合理,造型设计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防洪堤建设:抵制“洪水猛兽”,桂林市城区防洪堤长度达到42.2公里,后陆续建造的虞山排涝泵站、篦子园排涝泵站等4个泵站和多处拦洪闸,解决桂林城区的外洪内涝、抵制“洪水猛兽”的侵袭、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树起了道道坚固盾牌。

大规模改造后的桂林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大中型水厂5座,自来水年供水9038万平方米。至2003年底,全市有污水处理厂4座,年处理污水能力达6515万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

影响(P220):1.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2.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3.互为因果的相关性

18、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侧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利与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

答:首先中国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解决民生问题仍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民生问题中最重要的就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这个“4万亿投资计划”中主要包括民生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灾后重建这七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就。中国经济在2009年实现企稳回升,2010年回升向好,从去年又有政策刺激退出以后,偏快的增长向稳定增长有序转变。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结构调整,推动了技术创新,加强了民生工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55万人,物价上涨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房价上涨势头遏制,保障房开工率超90%等等,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是不容忽视的。

可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以后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较少。如住房依旧高昂。且这巨额资金怎么用的,是否用到实处。

总结起来这项措施实则是对中国经济刺激计划而已,就是为了国家GDP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4万亿投资计划”并没有产生它实质性的效果和成就,所以在我个人看来“4万亿投资计划”所产生的弊大于利。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大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得到提升。无论是从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从工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来看,都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型反转。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刺激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3.经济景气显著提高。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1月的-17.1%振荡攀升至12月的55.8%。

19、结合城市经济学的原理谈谈城市公厕的问题。1)城市公厕是否可以“一拍了之”?2)如何看待豪华公厕现象?3)你对城市公厕建设有何建议?

答:

1、对于类似公厕民营化这种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保证各个方面的机制与此相适应,而不能仅仅一拍了之。只有与公共管理变革的整体进展步调一致,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2、《城市公共设施标准》规定的“居民区每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应有三座公厕,城市繁华道路每300至500米处应有一座厕所”。许多地方基本达不到这个标准,连市民最起码的如厕条件都未达标,搞这么豪华的厕所又有何用呢?政府真正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财政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杜绝打肿纳税人的脸充“政绩胖子”的现象。

3、城市公厕建设建议:

(一)提高加强城市公厕建设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城市公厕建设和管理目标

(三)完善城市公厕建设规划

(四)加快城市公厕配套建设

(五)提高城市公厕管理水平

(六)加大城市公厕建设管理投入

(七)切实加强对城市公厕建设和管理的领导

20、房地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它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关系:房地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说,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影响:道路毁损 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积水污染 空气污染 噪音污染 视觉污染对城市优质景观破坏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相互协调:

1.城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划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竹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2.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

21、什么是房地产,其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如何?住房制度改革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及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于房地产的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房地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同时也是一项法律权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房地产是指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包括土地和土地上永久建筑物及其所衍生的权利。房产是指建筑在土地上的各种房屋,包括住宅、厂房、仓库和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办公用房等。地产是指土地及其上下一定的空间,包括地下的各种基础设施、地面道路等。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影响房地产的区位选择,房地产的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住房制度改革刺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刺激土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的扩张,进而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形态。

(建议自行分析解答,书中没明确答案P208)

22、如何理解土地供需均衡的特殊性及应用分析?如何用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的区位选择?(P156)

答: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变,经济供给弹性也较小,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位置和用途,土地价格受到区域性、社会、政治局势、经济繁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非农建设用地有时又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①、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由于受到自然供给总量和各类因素的限制,当超过供给限度时,不管价格如何上涨,土地供给也不会再增加。②、当土地交易投机现象严重时,在一段时间内造成随着土地价格的上升,土地需求不再随着土地供给增加而减少,相反会大幅增加。③、土地供求有价无市,即只有土地供给及价格,没有需求者;或只有对土地需求及价格,而没有土地供给。

因此,在地价上涨时,如果确因在社会整体经济增长时期,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所导致,应适当增加土地供应量,以保持土地供求相对平衡。如果纯因土地炒卖、炒买导致土地价格虚高,这种情况会从总体上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大量资金流向地产市场参与投机行为,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政府就应在增加土地供给量的同时,采取抑制土地炒作的措施。(建议自行精简)

绝对地租促使土地集约经营;级差地租影响城市产业布局和控制城市规模膨胀、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因产业对区位的敏感程度和收益不同而形成地租曲线,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分布。

23、关于我国城市产业结构有两种看法,谈谈你的看法。第一种:传统产业要先做大,才能再做强,你怎么看?第二种:产业升级就要升级换代,把传统产业淘汰掉,升级成新兴产业,你怎么看这种说法?(建议自行分析解答P111)

答:1.有人说,传统产业要先做大,才能再做强。你怎么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创新产业发展的模式,其成效最终体现在企业从做大转向做强上。虽然做大可以为企业做强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企业做大会相对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但从长期来说,只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产业也才能继续做大。将做大与做强结合,站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层面上考虑,经济发展方式应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口加工的代工型向自主创新的创新型转变,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效率的基础上追求规模扩大。

2.有人说,产业升级就要升级换代,把传统产业淘汰了,升级成新兴产业。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化和效率化。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推广应用,不断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整体升级。政府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提高科技的产业研发水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共享,促进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改变科技界与产业界脱节,产业界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市场技术创新,加快产学研结合,使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紧密结合,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效率化。

24、怎样理解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认识部分建议自行解答P110)

答: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反映,是城市产业布局的直观体现。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趋于高度化,城市空间结构将不断优化。其实质是较低层次的产业形态在成熟之后衰落,较高层次的产业形态在新生基础上不断成长,进而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功能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

25、分析城市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

答: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融资优势,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共同的产业特征和“根植性”、地理接近性等特点,有助于银行了解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其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从而增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不足的难题。

2、产品差异化优势。由于群内企业竞争激烈,且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便于建立同类产品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相对单独游离的企业而言,群内企业更容易具备产品差异化优势。

3、区域营销优势。指群内企业可以利用集群整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树立区位品牌,使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

4、组织优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既避免了纯科层型组织中官僚化倾向,资源限制等劣势,又避免了纯市场型组织中过高的交易成本,获得了新的组织优势。

5、资源整合优势。同种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将大大增强企业对本地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6、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由于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当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败德行为损害到群体利益时,将受到集群整体的反对,从而大大降低群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行为。

劣势:

(一)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低;

(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

(三)融资难问题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

(四)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

(二)制定配套政策。

(一)加强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

(二)培育和壮大骨干企业,增强企业自身

竞争实力

如何优化经济产业规模:调整城市经济系列,改善城市经济规模结构;搞好城市布局,为城市经济规模的优化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规模经济效;改革投资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防止城市经济规模过度膨胀的机制。

26、什么是城市经济学,阐述城市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阐明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和中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原因:许多城市问题是综合性的,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不足等,根源于经济的或者社会的原因仅仅依赖于自然科学,依赖城市规划,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在寻求解决的方法中,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城市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国家。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城市追求的则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性对于国家,城市经济运行的调控缺乏国家的权力和手段,城市内部的均衡或平衡,除了价值形态、实物形态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空间形态。所以不能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城市经济问题。

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城市区位决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选址与企业在城市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本身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物质实体,物质实体(企事业单位与基础设施)的密度与布局决定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空间经济学的指导。

27、请谈谈城市经济在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中的作用?

答:城市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的基础上,强调城市规划应为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服务,具体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资本竞争优势;发挥规划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追求城市整体利益;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城市经济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28、请谈谈对“一位好的规划师,首先必须是一位经济师” 的理解?

答: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城市规划对经济作用的认识,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优组合,既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本质是引导,是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宏观调控。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其经济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体现和贯彻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的合理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③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④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⑤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并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条件下,实行规划激励政策,鼓励个体或群体投资者向低收益的社会公共设施投资,扩大全市性的公益性项目的建设。⑥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⑦贯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得到合理发展。

29、如何理解城市经济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经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城市规划服务?

答:城市经济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分析研究和制定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以最优化的区位集聚效益,将各类经济活动合理布局,极大程度的促进供需和刺激经济活动,并节约成本提升效益。

第二问参考: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即经济总量目标体系;二是经济效益指标;三是经济结构指标。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不同,是围绕城市规划展开的一个经济专题,主要采用经济分析和经济论证的方法,以实现把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这样可以使之既符合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原理,又符合城市发展和布局的需要。

30、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请你列出有关城市经济学的相关参考书目,网站、期刊杂志,学者姓名。

格式:

参考书目: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网站:中国城市经济网http://

期刊杂志:中国城市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北京:http:///(有网站的写网站名,没有的就不要了),010-59464576.学者姓名:张三,中国人民大学。

1.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9),城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巴顿 K.J.(1984), 城市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3.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饶会林主编,中国城市管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

34.Sassen, A(1994),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London:Pine Forge Press.5.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6.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威廉·C·惠顿,城市经济学与

中文期刊:经济研究、经济科学、数量经济研究、城市问题、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人大复印材料)、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

英文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ournal of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Urban studiesEtc.http:///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5

39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

http://cjx.cueb.edu.cn/index.asp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系

第四篇: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1081010133刘克为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使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实际开发的全过程,成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保障,保证了武汉经济圈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纷纷联合,建立起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即发育形成城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可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单个城市的发展,实现共同增长。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1]。经过5年6次申报,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但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引起人们的反思,进一步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西方的环保思想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源头防治”,对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定要求。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增加,人类开始由仅仅关注局部环境问题扩展到关注区域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的范围开始由项目层次的环评逐步上升和扩展到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层次的环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战略环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从9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开展战略环评的重要性,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评。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2006年6月,我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评审,自治区政府据此对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相关目标、重点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调整。2006年6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评文件,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和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随后,在2006年8月,我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战略环评也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综合分析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对于促进武汉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SEA)是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包括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提供信息上的技术支持,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SEA强调早期介入,充分考虑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等因素[2],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SE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中。这个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和机构对那些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法规和其他主要联邦行动的建议都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环境影响的报告(EIS)”,其中,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对于政策、计划、规划等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决议的形式要求所有联邦部门对其提交内阁审查的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政策与规划议案实施战略环评。另外,加拿大政府对其WTO多边贸易的谈判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且积极推动WTO多哈会谈中将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列入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令》(EIA Directive)强制要求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评之后,又陆续发布文件强调战略环评的必要性。1997年,欧盟发布《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案)》,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前开始实施。2001年末,欧盟《战略环境评价法令》(SEA Directive)正式批准实施。在亚洲,韩国环评法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各种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进行战略环评。日本出台了一整套“计划环境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区域开发计划中的战略环评。香港则从1989年的空港计划开始实施战略环评,迄今为止已完成十几个发展计划战略环评。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就将环评制度由单一建设项目环评向开发区、流域等区域开发活动的战略环评拓展[3]。如90年代初天津市针对开发区的建设具有集中、高速、规模大、资源消耗密度高等特点,组织开展了开发区规划的环评工作,分析区域开发可能对区域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并建议有关部门相应调整开发区规划和布局,从而避免和减轻一些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些地方在战略环评的制度建立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199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中规定:“对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与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重大决策事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这个规定,江苏省有关部门组织了对苏州工业园区等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对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在坚持和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的同时,我国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政府或有关部门在审批规划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2005年,又启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立法。2006年6月22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机制,推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由来自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共39位院士和学者组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战

略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中国战略环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具体行动,更是政府职能从重项目审批向重规划调控转变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2007年11月3日,“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正在修改审定中。近两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试点。

1.2战略环评是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由于我国在过去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例如,现有的大都市由于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环线路网带给城市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如今已造成了大都市交通长期拥堵不堪,城市布局像“摊大饼”一样无限扩张,加剧了城区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再如,中西部省区在做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发展这些重污染行业必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矛盾,尤其是区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开发活动,现已造成了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4]。而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厦门海沧空间布局失调等问题又是一个深刻教训。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必然选择。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战略环评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优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是现阶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合理开发,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之一,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的工具。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积极地推进战略环评,加快建立健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规划环评审查提供咨询,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组织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调研、考察及相关学术交流,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及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并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各类重大开发建设战略和规划进行研究,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使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国土利用格局等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和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近期,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对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有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十五”以来的投资、能耗、排污、治污等情况,预测其发展前景,使环境保护能积极介入,超前谋划。这必将带来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也必将带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5]。

2武汉城市经济圈透视

2.1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含义

武汉城市经济圈,是指以武汉为龙头,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为目标,近期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1+8”武汉城市圈;中期将突破省界,向邻省的中小城市推进,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阳市、河南的信阳市,建

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远期阶段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型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是走向国际型城市圈竞争的试金石。

第五篇:城市经济学论文

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班级:学号: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全国发展建设经济的步伐,在优先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目前,青岛市内四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崛起,然而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各区的产业结构的单

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 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 左右, 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 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 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 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青岛在过去的“十一五”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第三产业在青岛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市南区成为青岛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市北区发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务中心,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分别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和“中国婚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拥有台东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两大商业区;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

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下表是青岛从2002年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和产值: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青岛市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2011年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2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8.5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4.6:47.6:47.8。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青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仍要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青岛“十二五”规划中,对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如今,四方区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依托,以新经济区西海岸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演进,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在四方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下表显示了四方区自2003年-2008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与2008年对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55.37%上升到59.90%,上升了4.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从2008年的44.6:54.4发展到2011年的40,10:59.90,第三产业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巨大成效。

4、李沧区

李沧区积极融入青岛市新一轮战略布局,确定了“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的区域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的战略布局,成为现代化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的热土。李沧区发展生态商住区,并获得巨大成效,充分发挥该区域“两山一水”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中高端房地产、商务商贸、生态旅游、高端产业。拥有维客集团、北方国贸、利客来集团三大商贸集团,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并且依托青岛世博园会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2%,增速市内四区第一,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8.5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十二区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全区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末的55.3:44.7调整为52:48。

三、当前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路途漫长,与其他城市相比产业发展不合理 就全国看,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0.3︰46.3︰43.4,青岛第三产业比重仅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显然,这不符合青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定位,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主攻战略仍然要定位在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1%,其在GDP中所占比重比200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制造业长期占据GDP首位,在这种长期形成的城市产业结构比的调整中,要使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应当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可以肯定的说,青岛市落实《青岛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取得转方式、调结构决定性胜利的第一标志是,到2015年在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要达到55%,理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是:3.5︰41.5︰55.0。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还

有很大的挑战,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

对比杭州2011年的产业发展情况而言2011年杭州生产总值7011.8亿,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水平,拥有更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实现增加值236.07、3322.15、3453.58亿元,增长2.5%、9.8%和1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3.3∶47.4∶49.3,已经接近理想产业结构比。而青岛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4.6:47.6:47.8,第三产业的发展距离杭州差了1.5个百分点,青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杭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也加速了杭州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步伐。青岛在未来“十二五”大发展中,应该借鉴杭州发展的成功范例,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布局,给与第三产业更多技术和政策上的鼓励,推动青岛的大发展。

2、各区的产业不够集聚,产业与产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就四方区而言,服务性产业和传统工业基地都比较分散,各产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主打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和现代物流等几大产业发展又不够成熟,在产业经济中又缺乏连接,各产业处于孤立的境地,这样不利于四方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北区的商业区发展的比较小有规模,然而两大商业区之间相对分散,文化产业也没有成为主打产业。市南区,作为青岛市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相对其他三个区要成型很多,可是各个产业相对都比较孤立,应该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使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网,以应对未来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将会面对的问题。

3、市区之间的产业未形成链条,区与区之间缺少交流

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如四方区和李沧区,发展的基本是不同的产业,这样不利于两个区合作,在经济区域化的浪潮中,区与区之间的团结协作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总之, 在各市区的小系统中均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经济框架, 未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这将不利于青岛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从而降低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对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第三产业合理发展,构筑青岛市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内四区,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正在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在“十二五”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做好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的重要任务,合理的在市内四区之间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的相互连接的经济区域,为青岛实现国际化都市做好准备。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产业、商业贸易和旅游等支柱产业

在市南区着重发展金融、旅游产业,四方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李沧区着重发展商业贸易和旅游产业,市北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商业贸易。在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各个市区内产业集聚、各个市区间产业相互连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市南区在发展金融和旅游产业的时候,会带动其他服务型产业如酒店餐饮业、航空运输业和零售业等的发展,这样各个产业之间的连接将会稳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市南区打造成为青岛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四方区在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建立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

市北区将商业贸易发展作为重点,制定实施 “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 “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以台东商业街和中山路商业街为主要发展基础,带动

周边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其次,依托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发展文化产业,与四方区的文化产业相互相应,共同构建青岛文化之都。

李沧区根据自身具有的资源,发展商业贸易,与市南区形成两点青岛最大的贸易中心,带动李沧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借助2014年青岛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发展一条由十梅庵梅园、玄阳观、仙姑塔、明真观和大枣园牌坊组成的旅游链条。

2、加快发展国际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依托奥帆基地这个国际交流的舞台,通过举办国际交流展,使青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与国际接轨,有助于青岛市向国际化都市转型。

四方区继续发展物流产业,借助优越的传统工业和便利交通的优势,加快四方区经济产业的转型。

在市南区香港区、市北区台东区和李沧区中部商业贸易中心的快速发展中,商务服务产业也将会被带动起来,因此加快商务服务产业将会是产业更加聚集化和市区间联系的更紧密。

(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构筑青岛市特色产业集聚功能区

在“十二五”经济发展时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以“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内联外引、南北均衡、东进西优”为原则,根据“优化疏解青岛市内四区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倾全市之力,集聚国内外资源,打造以市北区为中心的科技区、以市南区为中心的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沿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市北区为中心的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以李沧区为中心的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体现青岛市势能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同时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区。

青岛市要在“十二五”建设中,集中精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优化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青岛市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青岛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下载《城市经济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经济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浅论城市经济增长与交通拥挤的关系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经济学对于产业间分工与市场规模......

    经济学 读后感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当初拿 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学现状若干问题探讨 1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

    城市主义者的经济学

    城市主义者的经济学 2008-9-6 14:38:09 陈冠中 雅各布斯在生命最后一年接受访问时提醒大家说,希望后人记得她的,是她对城市经济的一些洞见,而不光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城市......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这是一本60年前的书,而且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字数不多,而且很容易读。 这本书说明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是同学,甲是底层公务员,1个月......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魔鬼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所编写的一本从日常“细屑”的诸多事项以罕见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经济学原理进行考察的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读后感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政府经济学》读后感 财政与金融 黄燕如 工商管理 工商1092 《政府经济学》读后感 我用了三个星期,终于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