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主义者的经济学
城市主义者的经济学 2008-9-6 14:38:09
陈冠中
雅各布斯在生命最后一年接受访问时提醒大家说,希望后人记得她的,是她对城市经济的一些洞见,而不光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城市与国家财富———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加]简·雅各布斯著金洁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191页,30.00元
《城市经济》[加]简·雅各布斯著项婷婷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203页,29.00元
英文评论常用“城市主义者”(urbanist)形容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如果城市主义有教母的话,雅各布斯当之无愧。在中国,雅各布斯的城市设计理念已渐为人知,不过,大家对她的城市经济见解仍很陌生,《城市 与国家财富———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一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个缺憾。
美国出生的雅各布斯1961年四十四岁时才在纽约写出她的第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该书出版之初,被城市学名家芒福德(LewisMumford)在《纽约客》杂志上讥为“雅各布斯大妈想用家常疗法对治城市癌症”,谁知道原来雅各布斯是对的,北美及世界多少城市与都会区 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为时已晚地想起她当年的忠告。
因为反对越战,1968年雅各布斯偕家人从纽约搬到多伦多,并于1974年归化加拿大籍。在当地她仍然是一个积极主义者,参加社区居民 组织,成功地阻止多伦多政府兴建穿越市区的高速公路,并为此两度被捕。不过到2006年雅各布斯以八十九岁高龄逝世的时候,她的著作与行动已产生了移风易 俗的效果,多伦多市政府宣布2007年5月4日为该市的“简·雅各布斯日”,多条车道在那天暂改为步行街,称为“简行”。其后北美一些城市也举办“简行 日”,包括曾经逮捕过雅各布斯的纽约市。
雅各布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是被广泛肯定的,比如《创意阶层的兴起》一书的作者理察·弗罗里达(RichardFlorida)和《长期 紧急状态》一书的作者詹姆斯·霍华德·康斯勒(JamesHowardKunstler)都自承深受她的启发,戴维·布鲁克斯(DavidBrooks)在《天堂里的布波族》一书里花了几乎一整章谈论她。为纪念雅各布斯,三十九名明星级评论家及学者———由汤姆·胡尔夫(TomWolfe)到马歇尔·伯曼(Mar鄄shallBerman)到纳森·格拉泽(NathanGlazer)到萨斯基娅·萨森(SaskiaSassen)———在2007年的《每 一个街区:简·雅各布斯与纽约的未来》一书中各撰一文探讨她的思想遗产。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同年亦设立纽约市的“简·雅各布斯终身领导力奖”和“简·雅 各布斯新想法与积极主义奖”,每年各颁出十万美元。
不过,世人好像很顽强地只愿意记得已成为城市设计经典的她的第一本书。事实上,她后来撰写的大部分书,包括在五十一岁时写的第二本书 ———1968年的《城市经济》,及六十七岁写的第三本力作———1984年的《城市与国家财富》,都是关于城市经济而不是城市设计的。甚至其后她的一本 写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书,也是从城市经济角度去分析魁北克的分离主义问题的。
雅各布斯可能也意识到要改变经济成见,将比纠正城市设计的偏见更难。她在生命最后一年接受访问时,仍不忘提醒大家说,希望后人记得她 的,是她对城市经济的一些洞见,而不光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这位独立思考的民间思想家在中年以后毕其余生致力于研究城市经济,到底又提出怎样一些离经叛道的见解呢?我们来看看她最重要的三组观 点:
一、考古意义上,城镇的存在早于农村,先有了城市的需求,才有“农业”和“农民”的出现;只有配合城市的发展,才可能改善农村的经济和 农民的生活。
二、城市的经济发展首要在于“进口替代”,即以本地生产的产品替换进口产品,而不是“比较优势”或以国界划分的国际分工。没有几个城市 有绝对的比较优势,反之,大多数城市都要在没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寻求发展。一国之内或邻近地区的同等水平城市之间互相贸易、互相作进口替代,才是发展 的正途。为远方市场而集中发展单一产业或产品长远来说是危险的。经济发展源自创新及对进口产品或服务的替代过程,而两者都只有在城市才做得到。
三、自亚当·斯密以还的宏观经济学最大的谬误是以国家而不以城市作为经济分析的对象。每个国家里面都有利益截然不同的地方经济体,国家 的统一货币与汇率一定对一些地区有利而对另一些不利。进口替代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是由具体的城市完成的,而不是靠所谓国家经济;不能区分这二者,导致许多国 家为经济发展不前而付出惨重代价。
雅各布斯在书中一直在援用各种实例或引经据典地论证上述的观点。比如对城市与农业问题,她引用亚当·斯密的观察:最为发达的农业国一定 也是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最彻底的农业国家,农业一定最糟糕;最富生产力、最繁荣、最新式的农业一般都位于城市附近,最糟糕的农业则远离城市。
要注意的是这里,雅各布斯并没有把城乡作二元对立看待,而是想说明城与乡一衣带水的关系,农村的出路在于如何借助城市而作出技术优化和 作物多元化的发展,同时避免两个极端:成为完全依赖远方市场、单一作物的供应区,或者因为与城市隔绝而走向作物劣质化和技艺流失,掉进没落循环。
根据比利时经济史家亨利·皮雷纳(HenriPirenne)的《中世纪城市》及其他历史资料,雅各布斯勾划古代城市如何改变周边地 区,诱发农业的出现,而不论是古代或当代,城市的制造业又如何从贸易中对进口品作出替代而生长。在东京进入自行车制造业之初,首先是从组装进口的部件开 始,接着是生产最需要的组装部件,再进一步是生产更多的部件,最后才完成整条生产线;先是替代进口车并扩大东京的市场内需,然后“出口”到日本其他城市,而那些城市有的也开始对东京产品作进口替代。如果当年日本向美国购买整条自行车或缝纫机生产线,除了资本代价很大外,也会失去自己发展生产工具和自创生产 方法的机会,而且产品会贵到当年日本人买不起。意大利北部的小型工业城市,繁荣是由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带动,它们在上下游又竞争又合作的互补共生,频繁的 辞职、创业、节约、细部提升效率,如同家常便饭般的实时调整和改革,从而开展大规模的进口替代生产。这些都只可能发生在城市及都会区。
许多由国家推动的进口替代政策失败,是因为随意把国外引进来的整条生产线或基建放到偏远地区,一厢情愿地想矫正地区失衡或为贫穷地区提 供就业,忽略了只有在中小企业密集、生产与服务共生互补的城市,从进口品替代开始的小步快跑式自发发展才可持续的有机有效有竞争力。
雅各布斯总结说城市或都会区的经济扩张包含五种主要形式:为新的进口产品提供迅速扩大的市场;替换进口品的本地生产带动经济发展,而有 这种能力的城市,工作机会和工种也会迅速增加;城市的老企业被逐渐挤出去,工作机会转移到非城市地区;技术应用到新的领域,包括提升周边农村的生产力;城 市资本的增长。上述众多观点看上去或许偏离一般有识之士对历史和经济的认知,但雅各布斯写《城市与国家财富》一书的目的正是为了挑战这一类有识之士的认 知。她认为一些人云亦云的认知,导致了历来错置的政策,包括浪费了国家和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的庞大资源。
雅各布斯这些写在二十多年前、非正统左也非正统右的经济见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家都在检讨主流经济学、发展理论、全球贸易、国 际援助、货币政策、粮食安全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时候,反而会比在一方面是计划经济迷思未破,另方面却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当道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更容易看得进 去。
在内需的重要性不亚于出口的认知下,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美国经济的扩张过程———主要是靠内需和国内城市之间的贸易而不是对外的出口 ———对作为大国的中国也有参考价值。一国之内同等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互相贸易和进口替代,有助推动经济发展。
在城市腹地及都会区保留产品多样化的农业,满足城市小康阶层对食品质素和品种的多元要求,既符合环保原则,更可能是改善农民生活之道。这涉及对都会区整体规划及有效农村建设理念的反思。
2002年世界银行写了一份报告叫《城市经济与发展》,是对雅各布斯的长篇访谈。一开始雅各布斯就告诉来访者,在八十年代她跟世银谈话 的时候,世银认为农业和矿产支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而城市只是装饰品,来访者立即向她解释说:我想现在世银已经大大的改变了。最后说一下《城市与国家 财富》的翻译,原著所有谈到当代中国的部分都已被删略掉,还好书中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不影响对全书核心观点的理解。
第二篇:素食主义者的11个天堂城市
素食主义者的11个天堂城市
引导语:无论你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还是只是寻求新的美食,以下11处善待素食者的“天堂”一定要提到你的旅游日程上。
1、新加坡
有许多印度人和中国人居住在新加坡,这让你很容易就在新加坡找到素食。遍及新加坡的摊贩中心和美食中心为你提供了许多素食选择。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到色彩斑斓的印度餐厅Komala Vilas或连锁店Sagar Ratna 和Saravana Bhavan,他们有专为素食者提供的饮食。
2、清迈
作为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是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的天堂。在市中心有多家露天素食餐厅,餐厅上都有一个黄色的标牌,上面写着“jay”的字样或“素食”字样。试试无肉的Khao Soi,这是泰国北方最喜欢的一种面食,里面有鸡蛋面、椰子咖喱汤、泡菜、葱和酸橙。
3、台北
由于佛教的原因,台湾素食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特的菜系。这个菜系里所谓的“肉”是用麸质或大豆蛋白制成。
4、京都
尽管日本素食并不是很多,但你仍然可以在京都找到受禅宗启发而制成的素食——shojin ryori,这种素食有很多道菜组成,在许多庙里如南禅寺、大德寺及天龙寺等都有提供。当地的特色素食还有豆腐皮、麦麸做成的fu,茄子制品、萝卜制品和蔬菜根制品等。每道菜都非常精致,不过就是价钱很贵。
5、温哥华
这里有相当多的美食活动。温哥华是素食者和自然食物市场的家园。晚上,Jamaican Pizza Jerk里的蔬菜披萨一定会满足你的胃口。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在城市周围的餐厅里寻觅自己喜爱的素食。
6、悉尼
在这个懒洋洋的城市里,从素食餐厅到海边咖啡馆,有许多素食选择。悉尼还有许多提供中国人造肉和蔬菜面点的素食餐厅。不错的素食餐厅有Iku Wholefood和Laurie’s Vegetarian Take Away。
7、伦敦
在伦敦,素食者的选择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卷了土豆等什锦蔬菜的薄脆薄饼,也有牧羊人派。专门的素食餐厅则为你提供独一无二的素食。有名的素食餐厅有Riverside Vegetaria餐厅,The Gate餐厅和Manna餐厅。
8、旧金山
旧金山一向有反文化的传统。海湾地区有许多素食选择。在AT&T公园里有豆腐做的小吃,在Maggie Mudd还有蔬菜冰淇淋,或者去Millennium享受一次素食盛宴。
9、波兰
波兰十分注意环保,于是很快就成为了素食者的天堂。可供选择的素食餐厅有Paradox Palace Café,Voo Doo Doughnut和Food Fight!餐厅。波兰甚至还能提供一些令严格素食者满意的饮食。
10、纽约
不同类型的素食者在纽约均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纽约是众多健康食品商店的大本营,也是自然食物烹调学校的家园。在Natural Gourmet Cookery School烹调学校里,每周五,学员都会为您奉上四道菜的素食晚餐。
11、墨西哥城
纯粹的素食餐厅和健康食品商店遍及墨西哥城,包括Super Soya连锁店、The Green Corner和Vegi Market。街头小贩、hawking fruit(一种沾了辣椒和酸橙的椰子)、elote(玉米制品)、新鲜果汁等其他商品都可以保证素食者在墨西哥城吃得肚儿溜圆。
编后语:现在世界各国的素食馆就像雨后春笋般林立,欧美先进国家的大学里也陆续开始在兜售素食便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营养学家甚至医院,都渐渐地投入了素食主义行列。这都已经充分显示了,素食人口正在快速增加,并且已经形成了流行的趋势。
牛奶和奶酪所含蛋白的80%是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种强力粘胶,被用来把标签黏在啤酒瓶上。试试把一张标签从啤酒瓶上撕下来,就知道这粘胶的黏着力!人们也用酪蛋白来粘家具!!
想想这种粘胶在你体内器官会引起什么情况。
酪蛋白是外来蛋白,人体内会产生抗体来消灭它。这个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组胺的分泌,大量地产生粘液,甚至是脓。
众多研究人员认为,酪蛋白是引起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发炎现象的主要物质。这就是为什么从食物中摒除一切乳制品,这类炎症往往就很快治愈了。
制作1公斤奶酪需5公斤乳汁,乳汁里荷尔蒙的浓度很大。而每一滴乳汁含有59种不同的荷尔蒙,诸如雌激素、孕酮、催乳素„
能想象这些荷尔蒙对国民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
美国人所消费的食品中,40%是牛奶、奶制品制成的冰淇淋、酸奶、奶酪及其它品种。
1公斤奶酪的荷尔蒙含量20倍于1公斤的乳汁。科恩写道:“奶制品,其实更是粘胶、荷尔蒙和脓。”
他甚至发现那些食用奶制品的素食者、犹太人和穆斯林会惊讶地得知他们竟在无意中吃了猪肉!
第三篇: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1081010133刘克为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使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实际开发的全过程,成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保障,保证了武汉经济圈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纷纷联合,建立起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即发育形成城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可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单个城市的发展,实现共同增长。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1]。经过5年6次申报,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但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引起人们的反思,进一步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西方的环保思想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源头防治”,对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定要求。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增加,人类开始由仅仅关注局部环境问题扩展到关注区域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的范围开始由项目层次的环评逐步上升和扩展到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层次的环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战略环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从9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开展战略环评的重要性,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评。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2006年6月,我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评审,自治区政府据此对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相关目标、重点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调整。2006年6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评文件,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和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随后,在2006年8月,我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战略环评也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综合分析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对于促进武汉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SEA)是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包括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提供信息上的技术支持,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SEA强调早期介入,充分考虑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等因素[2],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SE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中。这个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和机构对那些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法规和其他主要联邦行动的建议都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环境影响的报告(EIS)”,其中,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对于政策、计划、规划等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决议的形式要求所有联邦部门对其提交内阁审查的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政策与规划议案实施战略环评。另外,加拿大政府对其WTO多边贸易的谈判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且积极推动WTO多哈会谈中将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列入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令》(EIA Directive)强制要求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评之后,又陆续发布文件强调战略环评的必要性。1997年,欧盟发布《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案)》,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前开始实施。2001年末,欧盟《战略环境评价法令》(SEA Directive)正式批准实施。在亚洲,韩国环评法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各种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进行战略环评。日本出台了一整套“计划环境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区域开发计划中的战略环评。香港则从1989年的空港计划开始实施战略环评,迄今为止已完成十几个发展计划战略环评。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就将环评制度由单一建设项目环评向开发区、流域等区域开发活动的战略环评拓展[3]。如90年代初天津市针对开发区的建设具有集中、高速、规模大、资源消耗密度高等特点,组织开展了开发区规划的环评工作,分析区域开发可能对区域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并建议有关部门相应调整开发区规划和布局,从而避免和减轻一些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些地方在战略环评的制度建立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199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中规定:“对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与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重大决策事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这个规定,江苏省有关部门组织了对苏州工业园区等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对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在坚持和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的同时,我国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政府或有关部门在审批规划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2005年,又启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立法。2006年6月22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机制,推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由来自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共39位院士和学者组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战
略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中国战略环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具体行动,更是政府职能从重项目审批向重规划调控转变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2007年11月3日,“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正在修改审定中。近两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试点。
1.2战略环评是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由于我国在过去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例如,现有的大都市由于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环线路网带给城市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如今已造成了大都市交通长期拥堵不堪,城市布局像“摊大饼”一样无限扩张,加剧了城区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再如,中西部省区在做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发展这些重污染行业必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矛盾,尤其是区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开发活动,现已造成了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4]。而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厦门海沧空间布局失调等问题又是一个深刻教训。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必然选择。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战略环评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优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是现阶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合理开发,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之一,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的工具。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积极地推进战略环评,加快建立健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规划环评审查提供咨询,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组织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调研、考察及相关学术交流,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及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并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各类重大开发建设战略和规划进行研究,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使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国土利用格局等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和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近期,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对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有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十五”以来的投资、能耗、排污、治污等情况,预测其发展前景,使环境保护能积极介入,超前谋划。这必将带来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也必将带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5]。
2武汉城市经济圈透视
2.1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含义
武汉城市经济圈,是指以武汉为龙头,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为目标,近期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1+8”武汉城市圈;中期将突破省界,向邻省的中小城市推进,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阳市、河南的信阳市,建
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远期阶段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型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是走向国际型城市圈竞争的试金石。
第四篇:城市经济学论文
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班级:学号: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全国发展建设经济的步伐,在优先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目前,青岛市内四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崛起,然而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各区的产业结构的单
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 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 左右, 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 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 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 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青岛在过去的“十一五”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第三产业在青岛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市南区成为青岛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市北区发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务中心,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分别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和“中国婚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拥有台东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两大商业区;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
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下表是青岛从2002年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和产值: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青岛市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2011年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2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8.5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4.6:47.6:47.8。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青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仍要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青岛“十二五”规划中,对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如今,四方区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依托,以新经济区西海岸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演进,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在四方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下表显示了四方区自2003年-2008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与2008年对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55.37%上升到59.90%,上升了4.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从2008年的44.6:54.4发展到2011年的40,10:59.90,第三产业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巨大成效。
4、李沧区
李沧区积极融入青岛市新一轮战略布局,确定了“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的区域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的战略布局,成为现代化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的热土。李沧区发展生态商住区,并获得巨大成效,充分发挥该区域“两山一水”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中高端房地产、商务商贸、生态旅游、高端产业。拥有维客集团、北方国贸、利客来集团三大商贸集团,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并且依托青岛世博园会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2%,增速市内四区第一,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8.5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十二区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全区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末的55.3:44.7调整为52:48。
三、当前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路途漫长,与其他城市相比产业发展不合理 就全国看,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0.3︰46.3︰43.4,青岛第三产业比重仅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显然,这不符合青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定位,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主攻战略仍然要定位在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1%,其在GDP中所占比重比200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制造业长期占据GDP首位,在这种长期形成的城市产业结构比的调整中,要使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应当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可以肯定的说,青岛市落实《青岛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取得转方式、调结构决定性胜利的第一标志是,到2015年在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要达到55%,理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是:3.5︰41.5︰55.0。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还
有很大的挑战,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
对比杭州2011年的产业发展情况而言2011年杭州生产总值7011.8亿,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水平,拥有更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实现增加值236.07、3322.15、3453.58亿元,增长2.5%、9.8%和1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3.3∶47.4∶49.3,已经接近理想产业结构比。而青岛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4.6:47.6:47.8,第三产业的发展距离杭州差了1.5个百分点,青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杭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也加速了杭州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步伐。青岛在未来“十二五”大发展中,应该借鉴杭州发展的成功范例,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布局,给与第三产业更多技术和政策上的鼓励,推动青岛的大发展。
2、各区的产业不够集聚,产业与产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就四方区而言,服务性产业和传统工业基地都比较分散,各产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主打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和现代物流等几大产业发展又不够成熟,在产业经济中又缺乏连接,各产业处于孤立的境地,这样不利于四方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北区的商业区发展的比较小有规模,然而两大商业区之间相对分散,文化产业也没有成为主打产业。市南区,作为青岛市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相对其他三个区要成型很多,可是各个产业相对都比较孤立,应该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使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网,以应对未来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将会面对的问题。
3、市区之间的产业未形成链条,区与区之间缺少交流
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如四方区和李沧区,发展的基本是不同的产业,这样不利于两个区合作,在经济区域化的浪潮中,区与区之间的团结协作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总之, 在各市区的小系统中均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经济框架, 未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这将不利于青岛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从而降低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对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第三产业合理发展,构筑青岛市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内四区,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正在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在“十二五”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做好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的重要任务,合理的在市内四区之间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的相互连接的经济区域,为青岛实现国际化都市做好准备。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产业、商业贸易和旅游等支柱产业
在市南区着重发展金融、旅游产业,四方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李沧区着重发展商业贸易和旅游产业,市北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商业贸易。在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各个市区内产业集聚、各个市区间产业相互连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市南区在发展金融和旅游产业的时候,会带动其他服务型产业如酒店餐饮业、航空运输业和零售业等的发展,这样各个产业之间的连接将会稳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市南区打造成为青岛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四方区在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建立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
市北区将商业贸易发展作为重点,制定实施 “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 “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以台东商业街和中山路商业街为主要发展基础,带动
周边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其次,依托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发展文化产业,与四方区的文化产业相互相应,共同构建青岛文化之都。
李沧区根据自身具有的资源,发展商业贸易,与市南区形成两点青岛最大的贸易中心,带动李沧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借助2014年青岛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发展一条由十梅庵梅园、玄阳观、仙姑塔、明真观和大枣园牌坊组成的旅游链条。
2、加快发展国际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依托奥帆基地这个国际交流的舞台,通过举办国际交流展,使青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与国际接轨,有助于青岛市向国际化都市转型。
四方区继续发展物流产业,借助优越的传统工业和便利交通的优势,加快四方区经济产业的转型。
在市南区香港区、市北区台东区和李沧区中部商业贸易中心的快速发展中,商务服务产业也将会被带动起来,因此加快商务服务产业将会是产业更加聚集化和市区间联系的更紧密。
(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构筑青岛市特色产业集聚功能区
在“十二五”经济发展时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以“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内联外引、南北均衡、东进西优”为原则,根据“优化疏解青岛市内四区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倾全市之力,集聚国内外资源,打造以市北区为中心的科技区、以市南区为中心的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沿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市北区为中心的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以李沧区为中心的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体现青岛市势能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同时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区。
青岛市要在“十二五”建设中,集中精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优化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青岛市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青岛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五篇:《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城市经济学》读后感。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读后感《《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