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1: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篇: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中生产、流通、生活、娱乐、教育、卫生等领域及其各个环节,所生产的固体废弃物统称为垃圾。城市垃圾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来自居民生活与消费、市政建设与维护、商业活动、市区的园林、娱乐场所等产生的废物。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逐年增加趋势。那么,如何合理处理城市垃圾,使其不仅不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而且能产生经济价值,造福人类呢,以下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处置现状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差,城市垃圾的处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没有可靠的工艺设备能对城市垃圾进行科学治理,因而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最严重的污染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普遍采用市郊露天排放,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非解决不可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十分重视,因而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已经受到普遍关注。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已经从国外引进了相对较先进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大部分大中型城市将过去原始的露天堆放处理方法改变为卫生填埋的处理方法和焚烧发电。

二、城市垃圾的合理化处理及其经济价值

(一)城市垃圾的预处理

城市垃圾的种类很多,成分复杂多样,其形状、大小、结构及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在储存、收集、运输、回收、再利用、处理与处置等各环节,都需对其进行一定的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包括:减少尺寸、体积和增加密度,便于储存、运输和降低成本,减少填埋占地;分离有用材料和物质,去除有毒有害物质;改善物料性质,提高后续处理效率和质量,避免对后续处理设备的损坏;对回收物质和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纯化,提高其利用价值等。

预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压实(压缩)、破碎、分选等。

(二)城市垃圾的处理及经济利用 1.厌氧消化处理

在固体废弃物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如家庭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泥污、人畜粪便、农业与轻工业食品加工业废弃物等。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共同特点是有机成分多、含水率高、容易腐烂变质,产生高浓度的渗透液并散发臭味,严重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环境;有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如人畜粪便)还携带有大量病原菌,会传播疾病。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这种物料特性特别适合用厌氧消化的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厌氧消化,可以把有机废弃物转化成生物能源——沼气,同时实现有机物质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具有污染物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双重功能。

2.堆肥化处理

堆肥化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为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但有时也把堆肥化简单的称作堆肥。

通过堆肥化处理,可以将有机废物转变成有机肥料或土壤调节剂等,实现废物的资源化转化,且这些堆肥的最终产物已经稳定化,对环境不会造成危害。因此,堆肥化是实现有机废物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3.热解气化

热解(又叫干馏、裂解或碳化)是指物料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间接加热使之发生分解,生成可燃气、有机液体和固体残渣的热化学过程。气化是指在反应器中通入部分空气、氧或者蒸汽,使有机物发生部分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自身使之发生分解,生成可燃气、有机液体和固体残渣的热化学过程。

热解气化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有机废物如城市垃圾、污泥、塑料、秸秆、粪便等的能源化转化,应用范围广泛。4.焚烧处理城市垃圾

焚烧是指在高温焚烧炉内(800~1000℃),固体废物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热化学反应,被转化成高温烟气和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并放出热量的过程。经过焚烧处理,固体废弃物可以减容80%~90%,可以节约大量后续填埋用地;焚烧可以破坏有毒有害废物、杀灭细菌和病毒等,达到解毒、除害的目的;焚烧产生的

大量高温烟气,可通过发电或供热而回收能源。可见,焚烧处理是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焚烧垃圾技术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垃圾焚烧逐步发展为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装置,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5.卫生填埋处理

作为城市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方式之一,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卫生填埋”历史并不长,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卫生填埋技术是一种按照工程理论、土工标准和环保要求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控管理的综合性工程方法。它采用防渗、铺平、压实、覆盖等措施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置和对填埋气体、渗滤液等进行利用,其处理厂也称为卫生填埋场。

卫生填埋具有建设投资低、运行成本低(为焚烧的1/8~1/

5、堆肥法的1/5~1/3)、对废物的适用范围广、管理和运输方便、处理彻底等优点,但存在占地面积较大、稳定化时间长、减量化和资源化程度低等问题。

(三)城市工业垃圾的资源化与经济利用 1.城市煤电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煤电工业固体废物来自煤的开采、加工和发电过程。其中排出量最大最集中的是煤炭开采、加工过程所产生的煤矸石和燃烧电厂的粉煤灰。近年来煤矸石年增量逾2亿吨,历年积存的煤矸石已超过50

多亿吨,占地30万亩以上;火力发电厂粉煤灰排放量约2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排灰国。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1)从中回收有用矿物。

(2)用作生产燃料。煤矸石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碳和挥发分,可以用来代替燃料。

(3)生产建筑材料。包括煤矸石制砖、生产空心砌块、生产水泥、作水泥混合材料、作筑路材料。2.城市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冶金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粉尘、碎屑、污泥等,其种类繁多,性质千差万别,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和生物毒性,因而对环境具有很大危害。冶金工业固体废渣是冶炼过程中所排出的各种炉渣,其中主要包括高炉渣、钢渣和有色金属冶炼产生的各种废渣,具有量大面广、含有多种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可综合利用价值大等特点。

冶金工业垃圾处理利用技术:(1)水渣的利用。

水渣具有潜在的水硬胶凝性能,在水泥熟料、石灰、石膏等激发剂作用下,可显示出水硬胶凝性能,是优质的水泥和混凝土原料。(2)重矿渣的利用。

主要包括用作骨料配置混凝土、用作地基和筑路材料。(3)膨珠的利用

膨珠容重低、内空隙封闭、吸水少、混凝土干燥时产生的收缩就很小,适用于生产轻混凝土制品。膨珠也可用作粗、细骨料与胶结材料水泥等,掺和粉煤配置混凝土,强度可达100~300号,而容重比普通混凝土轻1/4左右,且膨珠混凝土保温性能好、弹性模量高、成本低,适合制作内墙板和保温材料。3.城市机电工业废物处理与利用(1)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

汽车作为重要的陆路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汽车使用达到一定期限,气主要部件由于磨损、老化,已不能完成正常功能,汽车就必须按时作报废处理。报废汽车的金属材料中,钢铁材料占报废汽车总重量的80%左右,有色金属占3%~4.7%。汽车中使用的有色金属主要是铝、铜、镁合金和少量的锌、铅及轴承合金,其中铝的含量最高,主要为铝合金。由此可见,报废汽车的回收是很有利用价值的。(2)电子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电子废物也称电子垃圾,是指居民、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器被淘汰后产生的废物,以及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报废产品和下脚料。主要包括废弃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报废计算机,以及手机等通信电器设备等。

电子废物中含有大量的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盒金银等贵金属。电子废物被人们称为“城市矿山”,其开发成本远远低于矿山一次性资源,开发所需的能源远远少于矿山一次性资源。电视机、电

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四大家电的组成以金属、塑料、玻璃为主,其成分以金属、塑料、玻璃为主,其大部分可以被回收利用。4.城市石化、轻工业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石油化学工业是以石油炼制工业的产品为原料,生产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等化学品的工业。由于生产过程、原料和产品差异性大,石油化学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且形态各异,许多废物具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易燃、有毒、易反应等特征。

(1)废纸的回收与利用

废纸的主要的利用途径有:生产再生纸张、生产纸张和非纸张材料,以及生产衍生燃料。(2)废塑料的回收与利用(3)废旧橡胶的回收利用(4)废矿物油的回收与利用(5)废有机溶剂的回收利用(6)废催化剂的处理与利用

以上是我对城市垃圾的经济学方面的分析,城市垃圾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关系着人口、资源、环境是否能协调发展。我国的垃圾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治理上,要根据中国城市垃圾的特点和具体国情,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同时,积极寻求适合中国特点的垃圾治理方式,把垃圾当成一种资源,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第二篇:城市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分析

城市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分析

摘 要: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一下三个方面:渗滤液造成的水污染、填埋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和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污染;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方法。给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从而提高垃圾填埋项目的清洁水平和环境安全。

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评价;污染;措施

Abstract: city life garbage hygiene fills the field of burying the main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re three ways: caused leachate of landfill gas causing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soil pollution caused by heavy metals;Discussion 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key issues and technologies.Giv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reby enhancing the level of clean and environmentally safe landfill project.Key words: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s;environmental assessment;pollution ;measures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城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 我国大中城市加快了垃圾处理的步伐, 但是县城、乡镇级别垃圾围城、直接倾倒河道等现象仍十分普遍。作为最为传统和经济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卫生填埋,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推广使用。但由于最初人们对垃圾二次污染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实践中, 暴露出防渗系统设计不合理、恶臭污染严重、存在爆炸隐患等大量问题, 一些早期建设的填埋场还出现了较严重的二次污染[1]。因此, 加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十分重要, 它可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施工、运营提供指导依据[2]。垃圾填埋场原理与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多采用改良型厌氧卫生填埋工艺。垃圾进入填埋场后, 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组分即开始进行细菌分解。这种分解作用首先是在好氧情况下进行,然后是厌氧分解。在填埋过程中, 厌氧发酵占主要作用,其原理为:有机物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稳定的有机物、挥发性有机酸、气体[3]。

生活垃圾在卫生填埋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化反应, 在去除垃圾中污染物的同时, 也产生特征污染物渗滤液、填埋气等, 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和噪声[4]。这些污染物如不妥善处理排放, 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主要是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2.1 渗滤液的污染

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垃圾渗滤液。渗滤液属高浓度有机废水, 主要污染物是BOD5、COD、NH3-N 和重金属, 如钾、钙、镁、铁、锰、硅、砷、镉、铬、镍、锌、铜及铅等[ 4]。渗滤液如果处理不当, 会对填埋场周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水质混浊, 有臭味,BOD5、COD、N H3-N 质量浓度高, 油、酚污染严重, 大肠菌群超标。

2.2 填埋气的污染

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垃圾填埋气(LFG)。LFG 是垃圾中有机物厌氧消化产生的, 主要成分为CH4、CO2 以及其他一些微量成分,如NH3、H2S、H2、N2 和挥发性有机物等。CH4 是温室气体, 也是易燃易爆气体;CO2 是温室气体, 同时由于CO2 比空气重, 易在场区底部富集, 导致植物根部缺氧, 而影响生长;H2 S 和NH3 气体虽然排放量不大, 但属于恶臭气体, 散发出的恶臭气味会影响周围的大气环境。2.3 重金属的土壤污染

生活垃圾中含有的镉、锰、汞等重金属进入土壤, 会给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最终给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5]。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评价

3.1 填埋场环境评价程序

根据垃圾填埋场特征,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其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填埋场环境

影响评价工作程3.2 填埋场环境评价内容

场址评价是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评价拟选场地是否符合选址标准。其方法是根据场地自然条件,采用选址标准逐项进行评判。评价的重点是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土壤自净能力等。

自然、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主要评价拟选场地及其周围的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学、噪声与振动等自然环境质量状况。其方法一般是根据监测值与各种标准,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判法。

工程污染因素分析主要是分析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及其污染物,以及它们产生的数量、种类、排放方式等。其方法一般采用计算、类比、经验统计等。污染源一般有渗滤水、释放气、恶臭、噪声与振动等。

施工期影响主要评价施工期场地内排放生活污水,各类施工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振动以及二次扬尘对周围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是评价填埋场衬里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渗滤水排出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的两方面内容:正常排放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评价渗滤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出,经预测并利用相应标准评价是否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或影响程度如何。非正常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评价衬里破裂后渗滤水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包括渗透方向、渗透速度、迁移距离、土壤的自净能力及效果等。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主要评价填埋场释放气体及恶臭对环境的影响: 释放气体。主要是根据排气系统的结构,预测和评价排气系统的可靠性、排气利用的可能性以及排气对环境的影响。预测模式可采用地面源模式。恶臭。主要是评价运输、填埋过程中及封场后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时要根据垃圾的种类,预测各阶段臭气产生的位置、种类、浓度及其影响范围。

噪声及振动预测及评价主要是评价垃圾运输、场地施工、垃圾填埋操作、封场各阶段由各种机械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噪声评价可根据各种机械的特点采用机械噪声声压级预测,然后再结合卫生标准和功能区标准评价,是否满足噪声控制标准,是否会对最近的居民区点, 产生影响。

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渗滤水的治理和控制措施以及填埋场衬里破裂补救措施; 释放气的导排或综合利用措施以及防臭措施; 减振防噪措施。

环境经济损失评价主要计算评价污染防治设施投资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价[ 6,7]。填埋场环境评价注意问题

4.1 关于填埋场选址 要充分结合城市规划, 合理确定场址垃圾填埋场虽然属于环保项目, 但同时又产生二次污染, 在其运营过程中必然产生诸如恶臭、垃圾渗滤液等污染因素, 导致周边卫生条件变差, 从而对当地邻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也不得不承认, 在垃圾填埋场建设后, 确实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制约, 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 垃圾填埋场最好选择在城市长远规划中人类活动极少的区域, 在丘陵地区可选择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山谷地形;平原地带则可选择土地利用价值不大的荒地或滩涂地等[ 8]。

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明确规定垃圾填埋场的卫生防护距离为500 m, 这主要是根据恶臭气体扩散等影响因素所确定的, 未考虑景观破坏等其他因素所带来的负面作用。2008 年7 月1 日开始执行新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新标准中没有明确卫生防护距离的限值,只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 新标准还规定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大气污染物(含恶臭物质)、滋养动物(蚊、蝇、鸟类等)等因素, 因此, 笔者认为对平原地区垃圾填埋场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从严确定。《城市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中规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5km, 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 距居民点应大于0.5km。《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6》(C JJ17-2004)中规定填埋场不应设在其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蓄供水点500m 以内的地区[9]。另外新标准中规定的绿化隔离带宽度仅为10 m, 不能起到有效的视觉遮避作用, 实际工作中至少应定为20 m, 并宜定为以高大乔木为主, 并辅之以种植适当的灌木, 以减少在人们视线范围内的景观影响, 提高附近土地的利用价值。除此之外, 如果有可能的话, 垃圾填埋场最好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附近, 一方面可使两者的卫生防护距离相互重叠, 以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经预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就近接入污水处理厂, 以节省渗滤液处理系统的投资与运行费用[8]。4.2 防渗工程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卫生填埋场场址的自然条件符合标准要求的, 可采用天然防渗方式;不具备天然防渗条件的, 应采用人工防渗技术措施。《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层的渗透系数K≤10-7cm/s, 防渗工程应采用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相结合的工艺。我们认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关注以下问题:(1)控制地表水和地下径流的渗入量。由于地表水的渗入是渗滤液的主要来源, 因此, 充分利用地形, 设立良好的供雨水和地下水的导排系统, 场区应实施“雨污分流”, 作业区周围设置排水沟, 防止地表径流侵入, 消除或减少地表水、地下水的渗入量是填埋场防渗工程设计最为重要的方面。

(2)防渗幕墙是垂直防渗的主要方式, 在地基处理中属于化学加固法。在防洪坝、边坡等处采用帷幕防渗技术, 合理利用场地的岩石, 只通过少量灌浆而达到有效的防渗目的, 在工程中有时甚至可以起到比天然防渗更佳的经济效益。

(3)在国内有条件的地区, 环境影响报告书可以介绍采取类似美国的“干埋法”, 严格限制进入填埋场的水量, 使垃圾中无机物占大多数, 并着重进行填埋场顶部覆土层的设计和研究, 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水的进入,从而降低防渗和渗滤液处理的要求。

(4)滤液的蒸发—焚烧处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这种系统以填埋气体为燃料, 因此要求有完备的填埋气体收集贮存设施, 环境影响报告书可积极推荐该方面的技术方案[ 10]。4.3 渗滤液处理

渗滤液水质、水量变动较大, 是一种处理难度较大的废水, 目前国内各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处理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的运行实例极少, 也尚未有一种经典、成熟的处理工艺[ 11]。

目前操作性较强的渗滤液处理方案主要有2种: ① 将渗滤液经必要的预处理后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② 将渗滤液在场内回喷(将在填埋场底部收集的渗滤液从其覆盖层表面或覆盖层下部重新灌入填埋场, 利用垃圾层这个生物滤床净化渗滤液)。这里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 介绍一种用厌氧、接触氧化, 再结合物化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如图2。

图2 垃圾渗滤液工艺流程示意图

该渗滤液处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单元,各单元的作用如下: 调节池: 调节水量、降低水温、均衡水质。

提升泵: 将废水提升至UASB 池。UASB 池: 降解高浓度有机质。

一沉池: 投加药剂, 上清液回流UASB, 增加UASB 水力负荷。

污泥回流: 增加水解池活性成份, 控制污泥膨胀。

水解池: 通过厌氧水解酸化, 将废水中的部分难降解的和高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可降解的低分子有机物, 为后续处理创造良好条件。

生物接触氧化: 该工艺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并完成泥水分离。

混合反应池: 加入混凝剂对废水中的残余有机物进行混凝和脱色。

二次沉淀池: 对脱稳和絮凝的有机物絮体进行泥水分离。

污泥浓缩池: 储存和浓缩系统排放的剩余污泥。

污泥脱水: 对污泥进行调制, 利用压滤机进行污泥脱水。结 语

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普遍超负荷使用, 且管理水平不高, 各地在加大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治理和加强监管的基础上, 需要组织力量研究论证垃圾填埋场与周边住宅等敏感性建筑控制距离, 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新建项目实行分级限制性规划, 以避免新的投诉。本文基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分析, 对其周边限建区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结果对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时也可为新(扩)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和现有垃圾填埋场周边建设项目的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S].[2] 袁进,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分析,山西建筑,2010,36(21):350~351 [3] 朱纯祥,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及控制措施,安徽农业通报,2007,13(1):59~61 [4] 杨志泉, 周少奇.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分析[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6):63-67.[5] 许海云.垃圾填埋场常见污染问题及防治方法[ J].中国环 保产业, 2002,(8): 19-21.[6]赵由才,朱青山主编.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与管理手册.北京:化工出版社,1999 [7] 王树国.垃圾填埋场的场地选择.环境保护,1999(10)12,21 [8] 高亮,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能源环境保护,2008,22(6)45~47 [9] 李玉春,李铁伦.生活垃圾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环境科学导刊,2010,29(1):84~86 [10] 许农,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评价工作重点的探讨,安徽华工,2007,33(1):47~49 [11] 沈耀良, 王宝贞.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 J ].给水排水, 1999, 25(18): 25-32.[12] 孙亚敏,唐萍.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30(2),196~199

第三篇: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分析

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许多现代化的城市仍然为生活垃圾问题所困扰。我国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对城市生活垃圾的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垃圾问题,进一步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我们要将学习国外的垃圾处理方式和政策,找出我国处理垃圾不足的方面并阐明对策,提出系列的可行性方法,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关键字:城市垃圾、垃圾分类处理、分来收集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在不断增长,垃圾成分变得日益复杂。中国作为世界发展大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长;每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已达亿吨,致使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无适合场所堆放垃圾。生活垃圾不仅影响市容、污染环境,而且还传播疾病,垃圾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环境公害之一。由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还刚刚起步,城市垃圾的成份存在较大差异,处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还不完善,从而产生了垃圾的实际有效处理率低,处理能力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怎样结合我国国情,采取适合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是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

城市垃圾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发展所形成的,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家快,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城镇人口也大幅度增加,城市人口的增长带来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

我国城市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民用燃料结构的影响。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根据垃圾产生源不同,可将我国城市垃圾主要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三大类。

二、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80年代后期,其后,先后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

在1990年前,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还不足2%。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我国设市城市为668座,1999年全国城市年清运城市垃圾1.14亿吨,共有垃圾处理厂(场)696座,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7.68万吨/日,垃圾处理率63.4%。在1986-1999年期间,城市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5%,城市垃圾量的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基本同步。

从近1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垃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明显的,特别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开始逐步得到应用。

1、垃圾填埋;在近几年建设的许多填埋场中,为提高填埋场的防渗水平,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防渗材料;为提高填埋作业效率,一些大型的填埋场采用了填埋压实机。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利用填埋气体发电的一台机组投入运行,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填埋场填埋气体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垃圾填埋技术也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2、垃圾焚烧处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的过程。深圳市于1985年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吨l日的垃圾焚烧炉,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1994年底开始扩建的三号炉,结合国家“八五”攻关计划,完成了3#炉国产化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技术性能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原引进设备的水平,为我国大型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3、堆肥是我国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均有研究利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使用最早最多的方式。堆肥处理主要采用低成本堆肥系统,大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场采用敞开式静态堆肥。

(二)国外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自1960年日本广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以来,分类收集方式在发达国家与地区迅速推广和普及,对垃圾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城市生活垃圾开始被视为可以回收或综合利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及北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许多城市实现了废瓶、废电器、废玻璃、废纸、废塑料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一些城市街道旁配备了专门收集废纸、玻璃等的容器,容器上标明收集物的品名。在德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在居民房前、后放置一定颜色的垃圾筒,收集厨房及庭院产生的有机垃圾,每天或半月清运一次。另一部分是几个路段或一个区设立一个收集点,放置一组垃圾筒,垃圾筒上标有不同颜色,分别收集纸张、塑料和玻璃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其中收集玻璃的垃圾筒有3种,分别收集无色、棕色和绿色瓶子,收集点每月清运一次。垃圾运到处理中心,加以分类,纸张为一大类,被送到造纸厂;植物类的叶、根、茎以及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被分离出来,制成农民非常欢迎的有机肥;还有一类可燃性垃圾,则送到特制的焚烧炉,加以焚烧发电。这些方法处理了相当数量的垃圾,但即使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有大量无法处理的垃圾,也只能填埋处置。

三、垃圾分类处理的对策

1、加强源头处理,促进垃圾减量化;应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来源入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如用玻璃杯代替塑料杯,用瓷餐具代替纸餐具,用海绵代替纸巾等;尽量减少包装垃圾。

2、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促进垃圾资源化;提倡居民在家中将抛弃垃圾分类;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业、机场、车站等地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的容器,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分类收集。使回收物资加工企业有可靠的废品来源,也便于有害废物的单独处置。

3、采取多元化方式对垃圾分类处理;我国城市垃圾成分非常复杂,应将分类收集的垃圾分别选择,综合利用堆肥、卫生填埋和焚烧等多种方法同时对垃圾进行处理,使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要制定科学的计收办法,加强收费管理。各地可采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的方式,或与水费、电费、房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降低收费成本。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达到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成本,并使垃圾处理企业有合理的利润。

5、建立垃圾产业化结构城市垃圾处理必须逐步走向企业化,通过政府扶持,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企业。鼓励国外投资经营者参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有条件的企业均可以参与垃圾处理权的公平竞争。这样,既可以提高垃圾处理和利用的效率,还可以促进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建立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产业链”,提高垃圾产业规模化水平和效益。

6、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

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工艺流程均是根据当地的财力、技术水平、现有设施而自行确定的。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技术制约,对垃圾处理监管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监督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致使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垃圾处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7、加强城市垃圾处置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引进;我国城市垃圾处置与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科研单位要努力地开发研究,使我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8、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活动,以期通过资源循环再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传媒向社会各界宣传相关的垃圾处理知识和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公民环保素质。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的进行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城市垃圾的特点和状况,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采用合适的技术与工艺处理垃圾,并大力推行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当然,垃圾治理也需要国家制定有效的垃圾处置管理制度,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超、王科社:“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

[2] 薛潮红、薛岚:“城市垃圾的处理对策”,《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

[3] 申远 :“德国的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中国物资再生》,1996年。

[4] 高红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5] 李国建:《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1081010133刘克为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使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实际开发的全过程,成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保障,保证了武汉经济圈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纷纷联合,建立起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即发育形成城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可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单个城市的发展,实现共同增长。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1]。经过5年6次申报,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但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引起人们的反思,进一步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西方的环保思想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源头防治”,对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定要求。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增加,人类开始由仅仅关注局部环境问题扩展到关注区域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的范围开始由项目层次的环评逐步上升和扩展到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层次的环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战略环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从9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开展战略环评的重要性,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评。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2006年6月,我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评审,自治区政府据此对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相关目标、重点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调整。2006年6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评文件,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和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随后,在2006年8月,我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战略环评也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综合分析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对于促进武汉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SEA)是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包括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提供信息上的技术支持,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SEA强调早期介入,充分考虑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等因素[2],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SE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中。这个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和机构对那些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法规和其他主要联邦行动的建议都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环境影响的报告(EIS)”,其中,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对于政策、计划、规划等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决议的形式要求所有联邦部门对其提交内阁审查的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政策与规划议案实施战略环评。另外,加拿大政府对其WTO多边贸易的谈判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且积极推动WTO多哈会谈中将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列入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令》(EIA Directive)强制要求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评之后,又陆续发布文件强调战略环评的必要性。1997年,欧盟发布《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案)》,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前开始实施。2001年末,欧盟《战略环境评价法令》(SEA Directive)正式批准实施。在亚洲,韩国环评法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各种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进行战略环评。日本出台了一整套“计划环境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区域开发计划中的战略环评。香港则从1989年的空港计划开始实施战略环评,迄今为止已完成十几个发展计划战略环评。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就将环评制度由单一建设项目环评向开发区、流域等区域开发活动的战略环评拓展[3]。如90年代初天津市针对开发区的建设具有集中、高速、规模大、资源消耗密度高等特点,组织开展了开发区规划的环评工作,分析区域开发可能对区域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并建议有关部门相应调整开发区规划和布局,从而避免和减轻一些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些地方在战略环评的制度建立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199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中规定:“对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与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重大决策事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这个规定,江苏省有关部门组织了对苏州工业园区等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对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在坚持和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的同时,我国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政府或有关部门在审批规划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2005年,又启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立法。2006年6月22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机制,推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由来自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共39位院士和学者组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战

略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中国战略环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具体行动,更是政府职能从重项目审批向重规划调控转变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2007年11月3日,“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正在修改审定中。近两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试点。

1.2战略环评是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由于我国在过去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例如,现有的大都市由于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环线路网带给城市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如今已造成了大都市交通长期拥堵不堪,城市布局像“摊大饼”一样无限扩张,加剧了城区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再如,中西部省区在做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发展这些重污染行业必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矛盾,尤其是区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开发活动,现已造成了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4]。而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厦门海沧空间布局失调等问题又是一个深刻教训。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必然选择。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战略环评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优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是现阶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合理开发,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之一,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的工具。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积极地推进战略环评,加快建立健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规划环评审查提供咨询,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组织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调研、考察及相关学术交流,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及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并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各类重大开发建设战略和规划进行研究,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使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国土利用格局等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和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近期,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对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有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十五”以来的投资、能耗、排污、治污等情况,预测其发展前景,使环境保护能积极介入,超前谋划。这必将带来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也必将带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5]。

2武汉城市经济圈透视

2.1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含义

武汉城市经济圈,是指以武汉为龙头,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为目标,近期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1+8”武汉城市圈;中期将突破省界,向邻省的中小城市推进,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阳市、河南的信阳市,建

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远期阶段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型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是走向国际型城市圈竞争的试金石。

第五篇:城市经济学论文

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班级:学号: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全国发展建设经济的步伐,在优先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目前,青岛市内四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崛起,然而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各区的产业结构的单

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 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 左右, 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 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 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 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青岛在过去的“十一五”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第三产业在青岛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市南区成为青岛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市北区发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务中心,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分别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和“中国婚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拥有台东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两大商业区;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

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下表是青岛从2002年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和产值: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青岛市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2011年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2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8.5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4.6:47.6:47.8。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青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仍要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青岛“十二五”规划中,对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如今,四方区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依托,以新经济区西海岸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演进,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在四方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下表显示了四方区自2003年-2008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与2008年对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55.37%上升到59.90%,上升了4.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从2008年的44.6:54.4发展到2011年的40,10:59.90,第三产业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巨大成效。

4、李沧区

李沧区积极融入青岛市新一轮战略布局,确定了“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的区域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的战略布局,成为现代化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的热土。李沧区发展生态商住区,并获得巨大成效,充分发挥该区域“两山一水”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中高端房地产、商务商贸、生态旅游、高端产业。拥有维客集团、北方国贸、利客来集团三大商贸集团,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并且依托青岛世博园会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2%,增速市内四区第一,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8.5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十二区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全区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末的55.3:44.7调整为52:48。

三、当前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路途漫长,与其他城市相比产业发展不合理 就全国看,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0.3︰46.3︰43.4,青岛第三产业比重仅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显然,这不符合青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定位,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主攻战略仍然要定位在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1%,其在GDP中所占比重比200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制造业长期占据GDP首位,在这种长期形成的城市产业结构比的调整中,要使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应当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可以肯定的说,青岛市落实《青岛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取得转方式、调结构决定性胜利的第一标志是,到2015年在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要达到55%,理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是:3.5︰41.5︰55.0。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还

有很大的挑战,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

对比杭州2011年的产业发展情况而言2011年杭州生产总值7011.8亿,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水平,拥有更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实现增加值236.07、3322.15、3453.58亿元,增长2.5%、9.8%和1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3.3∶47.4∶49.3,已经接近理想产业结构比。而青岛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4.6:47.6:47.8,第三产业的发展距离杭州差了1.5个百分点,青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杭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也加速了杭州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步伐。青岛在未来“十二五”大发展中,应该借鉴杭州发展的成功范例,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布局,给与第三产业更多技术和政策上的鼓励,推动青岛的大发展。

2、各区的产业不够集聚,产业与产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就四方区而言,服务性产业和传统工业基地都比较分散,各产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主打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和现代物流等几大产业发展又不够成熟,在产业经济中又缺乏连接,各产业处于孤立的境地,这样不利于四方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北区的商业区发展的比较小有规模,然而两大商业区之间相对分散,文化产业也没有成为主打产业。市南区,作为青岛市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相对其他三个区要成型很多,可是各个产业相对都比较孤立,应该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使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网,以应对未来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将会面对的问题。

3、市区之间的产业未形成链条,区与区之间缺少交流

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如四方区和李沧区,发展的基本是不同的产业,这样不利于两个区合作,在经济区域化的浪潮中,区与区之间的团结协作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总之, 在各市区的小系统中均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经济框架, 未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这将不利于青岛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从而降低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对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第三产业合理发展,构筑青岛市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内四区,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正在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在“十二五”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做好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的重要任务,合理的在市内四区之间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的相互连接的经济区域,为青岛实现国际化都市做好准备。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产业、商业贸易和旅游等支柱产业

在市南区着重发展金融、旅游产业,四方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李沧区着重发展商业贸易和旅游产业,市北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商业贸易。在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各个市区内产业集聚、各个市区间产业相互连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市南区在发展金融和旅游产业的时候,会带动其他服务型产业如酒店餐饮业、航空运输业和零售业等的发展,这样各个产业之间的连接将会稳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市南区打造成为青岛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四方区在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建立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

市北区将商业贸易发展作为重点,制定实施 “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 “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以台东商业街和中山路商业街为主要发展基础,带动

周边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其次,依托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发展文化产业,与四方区的文化产业相互相应,共同构建青岛文化之都。

李沧区根据自身具有的资源,发展商业贸易,与市南区形成两点青岛最大的贸易中心,带动李沧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借助2014年青岛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发展一条由十梅庵梅园、玄阳观、仙姑塔、明真观和大枣园牌坊组成的旅游链条。

2、加快发展国际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依托奥帆基地这个国际交流的舞台,通过举办国际交流展,使青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与国际接轨,有助于青岛市向国际化都市转型。

四方区继续发展物流产业,借助优越的传统工业和便利交通的优势,加快四方区经济产业的转型。

在市南区香港区、市北区台东区和李沧区中部商业贸易中心的快速发展中,商务服务产业也将会被带动起来,因此加快商务服务产业将会是产业更加聚集化和市区间联系的更紧密。

(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构筑青岛市特色产业集聚功能区

在“十二五”经济发展时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以“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内联外引、南北均衡、东进西优”为原则,根据“优化疏解青岛市内四区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倾全市之力,集聚国内外资源,打造以市北区为中心的科技区、以市南区为中心的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沿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市北区为中心的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以李沧区为中心的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体现青岛市势能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同时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区。

青岛市要在“十二五”建设中,集中精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优化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青岛市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青岛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下载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垃圾的经济学分析[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城市经济学》读后感。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学现状若干问题探讨 1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

    1.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答:第一种参考:现状:地方政府过渡干预,投机因素过重,泡沫较浓重,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成因......

    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浅论城市经济增长与交通拥挤的关系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经济学对于产业间分工与市场规模......

    《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一、概述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

    城市垃圾问题

    据统计,2003年德州市城区人口为53万,加上流动人口,日产垃圾总量已达1000吨(垃圾550吨,粪便450吨),垃圾的大量产生已严重影响了德州市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

    城市典型垃圾成分分析表(精选5篇)

    城市典型垃圾成分分析 康定县当前典型垃圾成分: 可农业部分:菜叶果皮、灰土、纸类、粮食类生活废品类:木竹、棉毛、皮革 难分解类:玻璃、砖石、金属 化学合成物类:化纤、塑料、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