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9月份考试城市经济学第一次作业.doc
2013年9月份考试城市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
1.增长极限理论是()提出的A.亚当.斯密
B.熊彼得
C.罗马俱乐部
D.马克思
2.目前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分()市场模式
A.二
B.三
C.四
D.五
3.对城市土地问题真正的深入研究始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4.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长的问题
A.40岁
B.50岁
C.60岁
D.70岁
5.以下哪一项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A.城市化进程缓慢
B.发展中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
C.大城市发展滞后
D.城市带相继崛起
6.城市生产力结构不包括()
A.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B.城市的技术结构
C.城市的产业结构
D.城市的产品结构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是()
A.环境收费
B.财政补贴
C.强制刺激
D.指令性管理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有()
A.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
B.节约用水计划用水
C.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
D.去除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污染
9.下列选项中不是经济区所包括的内容的是()
A.强大的经济中心
B.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C.成熟的市场条件
D.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10.下列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依靠外力才能维持,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功能
C.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
D.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11.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属于第三产业的()个层次
A.一
B.二
C.三
D.四
12.城市环境污染的形式不包括()
A.水体污染
B.热岛效应
C.酸雨
D.固体废弃物
13.以下不属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有(?)
A.环境收费
B.押金制度
C.指令性管理
D.强制刺激
14.城市之间人员与物质的流动,有来有往、川流不息,是哪一种作用方式()A.传导 B.扩散 C.对流 D.辐射
15.在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下列哪个城市属于帝国主义控制的。()
A.北京
B.上海
C.西安
D.成都
16.下列不属于西方城市环境保护的政策的是()
A.城市规划
B.分区制
C.综合治理
D.扶持政策
17.当第二产业占GNP比重高于第三、第一产业,且以重化工为主时,经济发展处于()
A.工业化前期
B.工业化中期
C.工业化后期
D.后工业化社会
18.以下不属于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的是()
A.大城市超前发展
B.城市带相继崛起
C.发展中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
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19.下面属于运用城市财政资金的原则是()。
A.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B.公平分配、合理负担
C.量入为出、量财行事
D.开源节流、讲求效益
20.下列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依靠外力才能维持,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功能
C.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按其不同形成来源可分为()
A.预算内资金
B.预算外资金
C.银行贷款
D.固定性资金
E.非固定性资金
2.亚洲的三大金融中心包括().A.东京 B.上海 C.香港 D.纽约
3.以下哪几项不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A.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B.发展中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
C.大城市超前发展
D.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大
E.城市带相继崛起
4.土地的经济特性不包括哪些()
A.稀缺性
B.区位效益性
C.边际产出递减性
D.耐久性
E.差异性
5.以下不属于城市经济学建立的根本目的是()
A.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城市问题
B.以经济分析角度来分析城市建设问题
C.试图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发展趋势
D.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城市问题,从而进行城市规划
E.以经济分析的角度来阐明城市是如何按经济规律运行
6.产业结构按产品使用的划分不包括()
A.地方产业
B.第三产业
C.上游产业
D.下游产业 新加坡 E.E.输出产业
7.下列不属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代表观点的是()
A.大力推动论
B.贫困恶性循环论
C.增长极限论
D.发展轴理论
E.梯度理论
8.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包括哪些()A.生态独立 B.社会和谐 C.依托中心
D.突出特色 E.优势互补
9.下列不属于城市的特征有
A.密集性
B.高效性
C.多类型
D.多元性
E.复杂性
10.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并签署了哪些公约()
A.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B.21世纪议程
C.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D.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E.生物多样性公约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经济学可划分为抽象城市经济学和专业城市经济学()
2.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经济学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3.城市界定的标准包括职业构成()
4.流动人口流向构成不包括梯度流()
5.公共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城市的建设和维护()
6.城市界定的标准包括经济水平()
7.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由诸多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等()
8.地下水污染属于城市环境的地学效应()
9.当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时,且第二产业比重大致相当于第三产业时,表明该城市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
10.西方城市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包括指令性管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50分,共 20 题,每小题 2.5 分)
1.C 2.B 3.D 4.C 5.D 6.A 7.D 8.D 9.C 10.D 11.C 12.C 13.C
14.C 15.B 16.B 17.B 18.C 19.C 20.C
二、多项选择题(30分,共 10 题,每小题 3 分)
1.DE 2.ACD 3.BD 4.DE 5.BCD 6.AB 7.AB 8.ACD 9.CE 10.B
三、判断题(20分,共 10 题,每小题 2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篇:2011年12月考试城市经济学第一次作业.doc
2011年12月考试城市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以下哪一项不是微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A.城市土地利用
B.城市化问题
C.城市交通
D.城市就业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城市环境污染的形式有()
A.大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酸雨
D.热岛效应
3.以下哪一项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A.城市化进程缓慢
B.发展中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
C.大城市发展滞后
D.城市带相继崛起
4.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不包括()。
A.规模经济效益
B.优位经济效益
C.外部经济效益
D.循环经济效益
5.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代表观点的是:()
A.增长极限论
B.发展轴理论
C.贫困恶性循论
D.梯度理论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征收的原则的是()。
A.按不同城市征收
B.按不同地区征收
C.按不同性质征收
D.统一标准征收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是()
A.环境收费
B.财政补贴
C.强制刺激
D.指令性管理
8.下列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依靠外力才能维持,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功能
C.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
D.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西方城市环境保护的政策的是()
A.收费
B.分区制
C.综合治理
D.指令性管理
10.以下哪一项是微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A.经济区 B.城市化问题 C.城镇体系 D.城市就业
11.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属于第三产业的()个层次
A.一
B.二
C.三
D.四
12.城市环境污染的形式不包括()
A.水体污染
B.热岛效应
C.酸雨
D.固体废弃物
13.以下不属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有(?)
A.环境收费
B.押金制度
C.指令性管理
D.强制刺激
14.在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下列哪个城市属于帝国主义控制的。()
A.北京
B.上海
C.西安
D.成都
15.下列不属于西方城市环境保护的政策的是()
A.城市规划
B.分区制
C.综合治理
D.扶持政策
16.当第二产业占GNP比重高于第三、第一产业,且以重化工为主时,经济发展处于()
A.工业化前期
B.工业化中期
C.工业化后期
D.后工业化社会
17.以下不属于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的是()
A.大城市超前发展
B.城市带相继崛起
C.发展中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
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18.城市经济发展预测模型的建立是以()为研究对象。
A.农业生产
B.商业生产
C.工业生产
D.第三产业生产
19.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过程表现为数量宠大的商流和资金流,是哪一种作用方式()A.传导 B.扩散 C.对流 D.辐射
20.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叙述正确有是()。
A.经济发展必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
B.经济增长必定带来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
D.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就可以把这一提高看做经济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流动人口流向构成包括哪些()
A.向心流
B.梯度流
C.反差流
D.发展流
E.洋流
2.城市界定的标准不包括?()
A.经济水平
B.政治地位
C.人口规模
D.人口密度
E.职业构成3.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由诸多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哪些()
A.文化传统
B.经济水平
C.宗教信仰
D.道德观念
E.风俗习惯
4.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征收的原则有()
A.按不同城市征收
B.按不同地区征收
C.按不同性质征收
D.按不同对象征收
E.统一标准征收
5.以下不属于城市经济学建立的根本目的是()
A.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城市问题
B.以经济分析角度来分析城市建设问题
C.试图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发展趋势
D.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城市问题,从而进行城市规划
E.以经济分析的角度来阐明城市是如何按经济规律运行
6.产业结构按产品使用的划分不包括()
A.地方产业
B.第三产业
C.上游产业
D.下游产业
E.输出产业
7.优位经济效益不包括()
A.环境优位效益
B.地理优位效益
C.交通优位效益
D.文化优位效益
E.资源优位效益
8.下列不属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代表观点的是()
A.大力推动论
B.贫困恶性循环论
C.增长极限论
D.发展轴理论
E.梯度理论
9.城市界定主要有哪些标准()
A.人口规模
B.人口密度
C.职业构成D.经济水平
E.政治地位
10.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在经济意义上与一般商品或商业化服务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属于该特殊性的是()
A.服务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B.管理的统一性与责权分明性
C.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
D.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
E.开发的统一性与建设的超前性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
1.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经济学可划分为抽象城市经济学和专业城市经济学()
2.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经济学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3.城市界定的标准包括职业构成()
4.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由诸多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等()
5.地下水污染属于城市环境的地学效应()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60分,共 20 题,每小题 3 分)
1.B 2.C 3.D 4.D 5.C 6.D 7.D 8.D 9.C 10.D 11.C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C 19.A 20.A
二、多项选择题(30分,共 10 题,每小题 3 分)
1.ABCE 2.AB 3.ABCDE 4.ABCD 5.BCD 6.AB 7.AD 8.AB 9.ABC 10.ACDE
三、判断题(10分,共 5 题,每小题 2 分)
1.× 2.√ 3.√ 4.√ 5.√
第三篇:电大西方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解答:
(1)完全竞争含义和形成条件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一是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个人和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二是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无差异的,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
三是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四是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可以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不致于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现象。(2)完全竞争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d,并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 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
(3)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可获超额利润(图a),若P<SAC则亏损(图b),若P=SAC则有正常利润(图c);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价格大于或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即P≥SAVC(图d)(图e)。
(图a)P>SAC(图b)P<SAC
(图c)P=SAC(图d)
(图e)
(4)完全竞争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其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上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
当一个行业中的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等于市场的需求量时,这一行业便达到短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中,行业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行业供给曲线是行业中所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之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5)完全竞争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行业长期均衡有一个调整过程,至短期均衡的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才实现长期均衡,故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LAC=SMC=SAC。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大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最低点的那一段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不是将行业内各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时,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三种情况: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曲线,表明
行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其产量供给,但市场价格保持在原来LAC曲线最低点水平;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斜率为正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水平时,市场价格会随之同方向变动;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时,市场价格会随之成反方向变动。
(1)完全垄断含义和形成条件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厂商即行业,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二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三是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这与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形成条件是不同的。
(2)完全垄断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其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P=AR=D;
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下方,即MR<AR。平均收益曲线AR和需求曲线D(d)重叠,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需求曲线D(d)的形状,完全垄断是向右下方倾斜线,完全竞争是水平线。边际收益曲线MR和平均收益曲线AR的关系也不同,完全垄断MR<AR,完全竞争MR=AR。
(3)完全垄断厂商短期均衡
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这与完全竞争短期均衡条件相同。在实现均衡时,厂商大多数情况下能获得超额利润,但也可能遭受亏损或不盈不亏,这取决于平均收益曲线AR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SAVD的关系,如AR≥SAVC,则厂商有超额利润或不盈不亏,如AR<SAVC,则有亏损。这与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后的状况比较是不同的,完全竞争是用价格P和平均成本SAC来比较判断的。
(4)完全垄断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无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这些与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两个产量对应一个价格)
(两个价格对应一个产量)
(5)完全垄断长期均衡
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这与完全竞争行业以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是不同的。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这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相比,没有MR=LAC=SAC。
(完全垄断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要思考为什么?)
答: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厂商供给曲线.
第四篇: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作业
一个指挥棒协奏山水林田湖 ——自然资源共同体综合管理路径选择2014年05月14日
作者:蔡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那么,怎么认识“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和本质?对共同体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路径如何选择?
生命共同体中——人之命脉在土地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设定资源利用强度,因地制宜管护资源,实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所谓“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其实就是这几种物质与物质运动及能量转移,以及它们之间互为依存,又相互激发活力的复杂关系,使之有机地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田者出产谷物,人类赖以维系生命;水者滋润田地,使之永续利用;山者凝聚水分,涵养土壤;山水土地(涵盖气候与地形等)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而树者依赖阳光雨露,成为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者。这一概念,深刻而透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生命过程之根本。
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生命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基础。山、水、林、田、湖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存在一定的总量。如果人类的攫取或消耗超过这个限度,该共同体的运行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异,甚至断链停歇。与此同时,山、水、林、田、湖又都是有形、有质的实体,由这些实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也必定具有因时、因地的差别。我国地域辽阔,要管好、用好自然资源,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由此,我们认识到,山、水、林、田、湖作为生态要素,与人存在极为密切的共生关系,可谓“相生相克”,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其中生态要素的合理配置,直接决定了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兴旺、繁荣、健康、可持续程度。尤为重要的是,文中明确提到“人的命脉在田”,田者,土地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土地数量的严格控制,以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价格的提升,级差地价的出现,地方政府开始利用盐碱地置换城市周边的耕地、菜地,同样的耕地数量,却由高产田变成低产田,影响了持续的粮食增产。与此同时,土地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现在,我国土壤污染已经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除工矿企业发展造成的直接污染外,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使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支持系统进行协调、有序的保护与管理。但在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关注山、水、林、田、湖的合理配置,根据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实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让“共同生命体”生生不息
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统筹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并开展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采取统一立法、综合保护的模式,形成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土地是承载着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城镇、村镇、道路、人文等社会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但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似乎更多地看重了土地的财产属性,忽视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不仅警示我们土地系统与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要还权利于自然,还权利于土地系统。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从土地角度出发,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资源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是人类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权制度是界定自然资源权益边界、规范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基础。为此,要从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构建包括所有权、用益权、担保权、相邻关系权等于一体的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权利束,并依法保护,严格限制政府管理行为对于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的过度侵占。二是按照遵循法律,尊重惯例产权的原则,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并以不动产登记为支撑,形成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体系。三是建立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体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效率的提升。
其次,优化自然资源要素空间配置。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统筹自然资源要素配置,避免单一类型为主导的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沿海开发过程中,不能过分地注重补充耕地指标、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大规模围垦开发对于近海生态系统、滩涂湿地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要关注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等对于未来沿海城镇、开发区的影响等。另外,土地开发利用还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避免甘肃舟曲占用泥石流通道建设城市,以及一些城市规划建设在断裂带上等做法。
再次,重视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在城镇布局、土地利用中不仅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尤其是城镇、开发区土地占用对于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碳容量等的压力与影响。否则,即使保护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会由于过度的人口、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集聚,导致水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将破坏山、水、田、林、湖系统的平衡。更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这一状况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加剧,公众丧失发展信心,导致出现社会危机与风险。
最后,注重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从世界自然资源管理来看,统一立法、综合管理正成为趋势。因此,我国也需要结合国情,探索形成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及认定标准,避免有些土地在国土资源部被认定为耕地,在林地部门是林地,在农业部门是草地,从而不仅难以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更不知如何管理。同时,制定《自然资源法》,从法律上保障自然资源管理的协同性、统一性和有序性。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提高自然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四条控制线”整合落地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三规合一”,确定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四条控制线”,并统一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监管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此,课题组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都划定了主体功能区,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甚大,推进缓慢。因此,应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工作推进的难点、重点和时序,国家和地方应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这是主体功能区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生态补偿的复杂性,应尽快解决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较单
一、资金来源缺乏,以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同时,加大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力度,建议根据生态环境状况、物价指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参照油价调整模式建立相关信息跟踪平台,实现生态补偿动态化,从而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建议各地区尽快实现“四线合一”研究,并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平台管理运行。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目前的划定与管理分属于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环保部门只是给予了整合,但落地后如何统一管理仍是问题?国土是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载体,国土资源部门理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参与,也理应将其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加以监管。为此,应尽快开展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研究,目的是为了切实落实各地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要求,将“三规”(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规划或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四条控制线”整合落地,并统一进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平台管理运行。
建议各省、市开展生态控制线落地方案划定与实施工作。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与实施工作,是切实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底线,保障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有效落实生态管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有必要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同时应注意落地方案与“四条控制线”的衔接,明确管控范围。针对生态网络空间的不同分类、分级,要从土地用途管制、项目准入原则、产业调整策略、城市村镇建设策略等方面,研究和制定不同生态网络空间的生态管制规则。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第五篇:经济学作业
从汕头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思考中国人的幸福感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探索可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受的若干因素,以期促进中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与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积极可行的建议。而汕头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早开放的四个特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特殊性,且由于学生长期生活于汕头特区,对其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有一定的了解及认识。加之近期汕头特区最近正在举行关于“汕头市城乡居民幸福”调查问卷,正好可以借用其调查问卷来分析结果。
二、数据结果与初步分析
(一)答题者基本信息:
1、年龄分布: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18-25岁的人占了41%,26-35岁的占了33%,36-45岁的占了15%,46-55岁的占了6%,56-65岁的占了2%。
2、性别分布: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男性占了58%,女性占了42%。
3、受教育程度: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了12%,高中或中专的占了34%,大专占了29%,本科占了21%,硕士及研究生占了1%,博士占了1%。
4、家庭目前月平均收入情况: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月平均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了39%,2000-4000元的占了34%,4000-6000元的占了14%,6000-8000元的占了5%,8000-10000元的占了2%,10000-15000元的占了1%,20000元以上的占了1%。
(二)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从调查者的经济收入状况、职务等方面来衡量此次调查的幸福指数。
在“对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2%,选择“满意”的占了7%,选择“一般”的占了38%,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9%。而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51%。
在“对您的家庭投资选择主要是”一题中,选择“房产”的占了6%,选择“股票”的占了10%,选择“银行存款”的占了20%,选择“子女教育”的占了24%,选择“健康”的占了17%,选择“其他”的占了20%。
在对“职业”一题中,选择“公务员”的占了4%,选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占了16%,选择“企业管理人员”的占了10%,选择“工程技术人员”占了5%,选择“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占了13%,选择“其他”的占了49%。在“对现在的职业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3%,选择“满意”的占了16%,选择“一般”的占了4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8%。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36%。
在“对事业取得的成就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2%,选择“满意”的占了12%,选择“一般”的占了4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4%。在“对汕头现在的赚钱机会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4%,选择“一般”的占了32%,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26%。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61%。
在“对在的住房条件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3%,选择“满意”的占了14%,选择“一般”的占了3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9%。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44%。
在“对居住在汕头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如何”一题中,选择“很有安全感”占了1%,选择“有安全感”的占了13%,选择“安全感不强”的占了54%,选择“没有安全感”的占了30%。后两者合起来占了84%。在“对身体健康程度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20%,选择“一般的”占了45%,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4%。
在“对汕头就医环境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5%,选择“一般”的占了2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30%。后两者合起来占了62%。
在“感觉家庭生活幸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幸福”的占了11%,选择“幸福”的占了42%,选择“一般”的占了37%,选择“不幸福”的占了4%,选择“很不幸福”的占了3%。
在“对业余生活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4%,选择“满意”的占了20%,选择“一般”的占了4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9%。
在“对人际关系交往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32%,选择“一般”的占了43%,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4%。
在“对汕头交通状况满意度”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了3%,选择“一般”的占了1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73%,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3%。在“对汕头购物便利性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9%,选择“满意”的占了31%,选择“一般”的占了40%,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1%,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1%。
在“对汕头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了6%,选择“一般”的占了35%,选择“不满意”的占了52%,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4%。在“与过去相比,您感觉目前您的精神紧张程度有何变化”一题中,选择“压力更大”的占了67%,选择“压力更小”的占了7%,选择“没什么变化”的占了17%,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7%。
在“对未来幸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将会比现在更幸福”的占了47%,选择“变化不大”占了29%,选择“不幸福”的占了8%,选择“没想过”的占了13%。
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题中,选择“社会公平、正义”的占了12 %,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占了11%,选择”社会保障体现”的占了11%,选择“房价”的占了10%,选择“医疗”的占了12%,选择“教育公平”的占了10%,选择“下岗再就业”的占了5%,选择“社会安全”的占了12%,选择“食品安全”的占了11%。
在“对汕头人身份认同感”一题中,选择“强烈认同”的占了18%,选择“认同”的占了59%,选择没有归属感的占了21%。
在“对汕头城市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文化场馆建设等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11%,选择“一般”的占了42%,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8%。在“为现在的幸福感打分”一题中,选择91-100分的占了6%,选择81-90分的占了21%,选择71-80分的占了27%,选择61-70分的占了24%,选择51-60分的占了19%。
在“对汕头城市生活节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4%,选择“满意”的占了25%,选择“一般”的占了51%,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1%,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7%。
在“对汕头邻里人情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30%,选择“一般”的占了4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0%,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6%。
(三)结论与讨论
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月平均收入、工作职务以及对其工作的成就感、自身身体状况、人际交往、社会保障制度、邻里关系、生活节奏、公共设施、交通状况都在影响着人们主观的“幸福感”。而且,当上述各方面呈正相关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另一方面,目前汕头城乡居民还有大部分人在就业、工作成就感、住房条件、安全感、就医环境、交通状况、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觉得不满意现状,希望可以有所提高,这也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消极因素。但如果我们从以上所有方面来加强建设,相信会有一个更加幸福的氛围。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支出、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与幸福指数有一定的相关联系。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答题者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比较高,选择91-100分的占了6%,选择81-90分的占了21%,选择71-80分的占了27%,选择61-70分的占了24%,选择51-60分的占了19%。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答题者认为自己生活比较幸福。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它既以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又与人们的主观评价相关联,也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协调。总体上说,当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在提高,但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与他们各自的人生目标、参照群体、现实生活状况有关。当然,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与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正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并切实加以实施,以提高社会公平。这就是说,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必须开展更加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不同层次人们独特的需求和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调查发现,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社会性状等后天的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幸福感是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去改善的。一个能够自我解压,情绪稳定,决断力好的人,往往也是那些自我感觉幸福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经常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大多生活愉快,感觉幸福。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受,我们需要提升生活质量,也需要调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搞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希望借着此份问卷,从汕头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出发,来反映整个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幸福感,虽然还有一些因素无法使得本次的调查完全反映出整个中国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但也希望能够由此来引发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