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6:0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

第一篇: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

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

一、总述及经济发展概况

荆门市地处湖北省腹地中心,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素有“地接江汉,门锁荆楚”之称。境内有荆门石化,葛洲坝水泥以及金龙泉啤酒等较大的企业,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荆门市中心城区城市定位为:鄂中区域中心城市,新兴特色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十五”时期,是荆门经济社会发展较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一个时期,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发展总量

⒈经济历史回顾回顾十年,荆门经济运行轨迹与全国全省趋势相同,但存在幅度上的较大差异。“九五”后期,全国全省经济增速呈减缓趋势,荆门减势尤甚,由22.2%下降到8.0%,下降了14.2个百分点。与“八五”平均发展速相比,下降了5.2个百分点。由于速度降幅更大,荆门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份额由1995年的7.0%下降到2000年的5.8%。“十五”时期,荆门回升到9.5%,与全国基本持平,但慢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比全省高917元,变为2005年比全省低284元。

入的比重;

2、位次为荆门在全省17个市州中的排位。

资料来源:荆门市统计局

⒉与周边城市优劣的比较从总量上看,荆门低于襄樊、宜昌、荆州,与孝感、黄石相当,高于随州,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7%。从人均GDP水平看,宜昌最高为1351美元,荆门排在第二位,超过了1300美元,而襄樊和随州都刚过1000美元。孝感和荆州没有超过1000美元。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荆州最高;第二产业比重宜昌最高;第三产业荆门最高。宜昌经济结构显得更加合理,基本已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产出对财政的贡献上看,荆门每生产一元财富贡献财政0.011元,低于宜昌、襄樊、荆州水平,低于全省0.019元的平均水平。

⒊经济现状——07年经济总量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0.08亿元,增长12.8%,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7.4%、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26.88亿元,实现利税34亿元,分别增长23%和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25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7亿元,增长18.3%。

资料来源:荆楚网《荆门科学发展探索之旅:从化工城到宜居城市》2008-10-29

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特色经济是一种优势经济,突出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荆门拥有多项独特优势是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是“耕地”文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应在有效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利用耕地,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是“化工”文章。重化工是荆门既已形成的优势产业,有一定的市场声望和竞争力,可把它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荆门的品牌和形象代表,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是“旅游”文章。荆门区位优势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休闲旅游定位准确、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四是“服务”文章。服务业是为一、二产业服务的行业,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任何经济区域都不能忽视它的发展。

⒌基本结论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荆门低速现象不是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在“九五”时期已经表现出来的老问题,在“十五”时期仍在延续。二是发展趋势与全国全省相同,说明荆门经济发展与全国的经济形势和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幅度上的差异说明荆门经济发展又有自身独特的形成原因。

三、经济结构

⒈三次产业变化的一般趋势上世纪70年代,荆门炼油厂落户荆门,成为荆门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企业。随后,葛洲坝水泥厂、荆门热电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在荆门落户。荆门这个农业小县从此逐渐开始了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1995年,荆门的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从此,工业成为荆门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改革开放30年里,荆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回顾“十五”时期,荆门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3.4个百分点,上升了0.2个、3.2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全国全省。直到2005年农业比重仍高达25.2%,比全国(12.6%)、全省(16.6%)分别高12.6、8.6个百分点,2001—2005年,荆门农业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比重为36.2%,其现价增加值增长41.3%;第三产业比重为38.6%,其年均增长速度荆门为9.9%,显示出荆门第二、三产业不仅比重低,速度也慢,在农业比重大、速度低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难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⒊现状——07年经济结构概况2007年,荆门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22.81亿元,比1978年增长29.2倍。这一时期,荆门工业的竞争力、扩张力不断增强, 荆门工业产品开始走向全国,名牌之路迈出铿锵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6∶38.1∶37.3,工业牢牢占据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⒋未来产业发展计划布局部署分析荆门是湖北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荆门将从三个层面整体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地域层面,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区域产业共生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和生态共容体系;在产业层面,以集群发展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循环工业,打造六大“百亿产业”,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把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在三次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格局;在企业层面,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引导企业追求“绿色产值”,增加“绿色利润”。

⒌未来经济结构发展的新出路

①建立和完善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的工业产业结构。把荆门建成现代化学工业基地。把电力、轻纺、建筑作为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加

以发展。注重培植新的跨世纪的后续产业。

②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商品农业基地农业基础雄厚是荆门重要的经济优势。总的是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突出“一个重点”,坚持“三个特色”,建设“五大区域”,形成“八大产业”。

③第三产业以交通、流通、金融、通讯、旅游为重点,建立综合服务体系。发展荆门交通,要以完善中观层次的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水陆空综合运输体系效率为目标。

四、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⒈资源依赖型经济荆门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源约束,资源优势可以迅速转化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资源状况和供给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对资源严重依赖已成为荆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⒉速度型经济荆门工业现已形成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偏重型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需要巨大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少许增量投入很难激活巨大的资产存量。在这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必然是有投入,才有速度,才有效益。一旦投入跟不上,速度掉下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很难看,就好比骑自行车,要想保持稳定就需要不断加力运行。

⒊国有主体型经济长期以来,由于误以为国有制就是公有制,荆门经济偏“公”偏“国”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国有经济因为姓“国”,能够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能够为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提供财力支撑和政策前导,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⒋“二元”型经济从市域经济整体看,荆门经济结构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结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基本上处于平行发展状态。这种“挑柴卖,买柴烧”的状况,充分说明经济内部融合性差,而最终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⒌封闭型经济荆门经济的产业层次不高,外贸依存度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自我循环,自成体系。这种状况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不相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荆门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⒈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市域经济联系不紧密,呈断层状;产业群落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小而全重复建设,经济内部结构趋同,布局特色不鲜明。在本区域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发展水平梯度落差很大,乡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快,规模偏小。在对外经济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运输、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低位。对外贸易虽发展较快,但从整体讲仍处于起步阶段。

⒉加快荆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①转换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荆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拥有富集的矿藏和一批在荆门的中央、省属国有工业企业,更在于拥有丰富多样并具有广阔加工转化前景的农副产品资源以及初具产业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荆门应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特色经济的文章做足做活,把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

②调整经济结构,努力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荆门经济结构性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但主要矛盾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偏高。要通过调整使国有经济降低到一个

适度范围以内,大体为全市经济比重的15%~20%。除安全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战略先导性领域性,其它领域的国有企业,原则上都应该逐步退出。

③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市场化。

④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坚持一手抓对外开放,一手抓横向联合,全面做活以外促内、以内促外两篇大文章,努力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⑤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构筑人才、资本“洼地”和产业高地。区域间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投环境的竞争。环境是国际、国内经济竞争的第一竞争点,抓环境就是抓发展。荆门要继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始终不渝地推进“环境兴市”战略,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为荆门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荆门正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进取的作风,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1】沈 道 权

《思想解放为开放崛起添力——湖北荆门市未来发展的路径观察》2008-02-28

【2】湖北新闻网

《荆门改革开放30年书写历史新篇章》2008-10-27

【3】上海现代服务业官方网站

《荆门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2004-07-28《荆门市走向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07-02

【4】荆门市统计局

——“十五”时期荆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2007-07-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委员会

《用循环经济引领湖北荆门科学》2008-10-31

第二篇: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2012年)

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根据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部署,专题就全市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城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荆门市属于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现有城市常住少数民族23个,386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4%。2011年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74人,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40人,西北回族71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及各县市城区。

(二)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状况

近年来,我们及时化解处理了3起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事件起因包括城管执法、市场经营权等方面。

2011年12月25日和2012年1月1日,钟祥市分别发生两起新疆籍烤羊肉串从业人员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并斗殴,导致新疆籍人员和当地人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害案件。

2011年12月25日凌晨3时许,新疆烤羊肉串人艾散〃努日麦麦提〃维吾尔(男,39岁,维吾尔族,新疆墨玉县奎雅乡人)与老

对案件侦办和维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落实了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一是对新疆人的艾散医治费用全部由钟祥市人民医院垫付,确保尽快治愈出院;二是民宗局、公安局主要领导与清真寺的阿訇到医院看望伤者,送去了慰问金,并多次上门做艾散本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三是由民宗局安排专人主动找艾散、努日麦麦提在荆门的负责人阿布力孜〃阿布来海提及其妻子陈双梅(原市二医护士、现在新疆生活,曾受到***同志接见)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四是公安机关已根据视频资料画出嫌疑人照片,公开征集线索,全力查找嫌疑人。

2012年1月1日斗殴事件发生后,荆门市公安局迅速指令钟祥市全力做好工作,并向市委、市政府、市维稳办作了报告。上午10时,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松青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办、市政府办以及宣传、维稳、公安、国安、民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钟祥市委政法委、维稳办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对妥善处臵好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进行了研究。与会人员对近日发生的两起涉新疆人治安案件及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进一步统一了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明确了相关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并形成工作意见:一是荆门市和钟祥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律取消元旦休假,迅速到岗到位开展工作;二是钟祥市为两起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的处臵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事件的处臵工作,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和若干个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力争3日内全面查清案情,确保伤者早日康复、情绪平稳;三

市民族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和鄂发[2006]3号文件相继颁布和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定期听取民族政策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为营造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城市居民和谐共处的环境,我局采取编印政策法规资料、印发竞赛答题试卷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各县、市、区民宗部门也采取翻印•政策法规‣、办专栏、挂横幅和刷写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三个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县两级政府均将民族条例纳入“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条例知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基层组织,夯实工作基础。

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全市建立了市、县、街办、社区四级城市民族工作网络,依托社区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对本社区范围内少数民族及流动人员,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台帐。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到社区服务之中,把他们与本社区居民同等看待,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照。街道、社区干部一周至少走访一次辖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思想动态。

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宣讲相关法规政策,使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的法制环境;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为其提供工商、税务等服务。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提供生活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窗口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少数民族服务工作方式,更好的发挥服务职能。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少数民族接待窗口,并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进行来访接待,为少数民族提供了热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做到规范流程、一事一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结果。四是活跃社区民族文化。社区利用文化艺术节、纳凉晚会等形式,组织社区居民跳新疆舞、马鞭舞、打太极拳和扭秧歌,让少数民族群众和居民一起联欢,为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组织举办各族群众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充实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五)发展民族经济,让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与工商、教育、公安、卫生、城建等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现场办公,免费为来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办理了健康证、工商执照、暂住证等,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协助规范经营。针对外来少数民族经营

口较多、社区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要配备民族工作专(兼)职干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要配备民族工作联络员。三是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为少数民族在务工、经商、入学、就业和技能培训和清真饮食、殡葬服务、欢度民族节日、传承本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服务,及时反映和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生活。四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逐步将社区民族工作状况作为有关地区和部门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要将社区民族工作状况作为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基础数据库。

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重点建立完善城市常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数据库,逐步实现网络化、动态化、一体化管理。一是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人员信息库,对常住少数民族实行逐户登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实行逐人登记;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汇总各社区人员信息库,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数据库,并建立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少数民族经营户、困难户等重点人士资料卡片,实行台帐式管理,逐步实现市县两级联网管理。二是实行动态管理。社区定期将服务少数民族、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辖区少数民族人员变化等情况上报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中心在汇总后进行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明确工作重点,指导社区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

使各族群众真正成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受益者,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单位建设。

(四)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

要把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抓好落实。一是不断完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把工作做在平时、问题解决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群体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同时,也要防止把民族问题当作一般的社会问题来处理。二是制定完善民族工作预警机制、突发性事件联合处臵机制和应急预案,坚持重大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臵制度。处理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处理,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小事变大事,引发大的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要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和法律尊严。

四、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建议

尽快出台我省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评内容;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

第三篇:荆门市物流发展调研报告

荆门物流发展调研报告

论文摘要:物流业是新型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员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市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形势下,荆门的物流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区位优势;机遇;挑战

一、荆门市物流发展概况

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已基本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脊梁、以国省干线为主骨,以县乡道路为干支,以村组公路为脉络,经脉相通、桥梁配套、港站齐备、城乡一体、陆水空立体发展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了东畅武汉下淞沪,南连荆州通粤桂,西扼宜昌接巴蜀,北驰襄阳达中原的交通运输格局,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流通道条件。

目前,全市有各类物流园21个,其中已建8个,在建13个。物流园的大量建设,将进一步改变荆门市物流产业布局,实现集中和集聚效应。

物流网络基本建立。全市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均有运输(送货)、货物代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物流企业都初步形成了服务本地的网络体系,大型物流企业拥有了辐射全省和省外部分城市的物流服务网络。大型商业零售集团、石油销售专业公司、邮政快递及部分大型生产企业的自营物流配送服务则相对完善,其规模、区域覆盖能力、设施、先进技术应用及管理都具备一定水平。

配送网络不断健全。全市共有商业网点3万多个,各类市场200多个,各类超市、连锁店600多家,拥有东方百货、金城集团、中商百货、新一佳、中百仓储、好宜家、雅斯等40家大中型零售企业。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送运输、送达服务、配送加工等要素功能正在逐步完善,出现了东方百货、金城等商贸企业投资建立的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规模庞大的专业配送中心。中国邮政EMS物流快递服务网络覆盖城乡,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圆通快递等一些民营物流公司服务网络已涉足部分镇村。本地物流企业和省内外大型速递、快运企业合作,已初步形成了服务线路通达全国,服务网点遍布荆门的服务体系。

第三方物流加速发展。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金龙泉啤酒有限公司、洋丰集团等大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主要物流业务已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全市初步形成以整车业务、零担业务、货物仓储为主要形式,以石油产品、磷化产品、建材、农产品、成衣物流等特色业务为主要内容,以货运代理、第三方配送、自营物流等多种物流业态并存的局面,行业整体发展呈现出向更为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全面转型的趋势。

专业物流发展迅速。石油液化气、民用炸药、硫酸等危化品物流在全省位居前列,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现代物流技术已在全市部分物流企业得到应用,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楚元石化、弘业、腾飞达等物流企业配置了大面积标准仓库,EDI、GPS等技术已初步应用到物流之中,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仓储管理、长距分拨、货物装卸、包装分捡等全方位服务。一些物流企业已开始推广使用低位拣货车、标准托盘、叉车等专业设备,提高了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货物配送的交接效率。京山群得利物流公司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利用因特网,搭建遍及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和网点,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二、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优势

荆门市地处荆山余脉、大洪山南麓的汉水流域,望武汉,连荆州,临宜昌,接襄樊。中国南北交通第二大动脉一一焦柳铁路、长荆铁路、荆沙铁路贯穿全境,即将兴建的三峡铁路在荆门城区与焦柳线相接;境内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以207国道、皂当公路、荆潜公

路、汉宜公路为主线的公路网,通车里程2204公里;汉江贯穿全市南北,全省543公里输油管道,全为我市所用。

区位优势明显。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华中地区中部和全国中部,具备“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荆门临长江、踞汉江,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湘粤,北通陕豫,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地接江汉,门锁荆楚”之称,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使荆门成为连接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作用。

全省正在实施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建设,荆门处于“两圈”的交界处,为荆门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了地缘上的优势。

荆门的粮食生产、磷化工优势突出,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方向与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吻合。随着荆门市粮棉油深加工、磷矿综合开发利用基地的建成并发挥效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面临重大机遇。

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引江济汉工程、航道整治工程、引水涵闸及泵站改造扩建工程,涉及荆门钟祥市、沙洋县,特别是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将形成连接长江中游与汉江中游的水运捷径,从荆门至武汉的航程与过去必须绕道荆州相比缩短673公里。

三、荆门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节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物流园、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设施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单

一、信息化水平低、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大型物流节点与邻近的快速通道衔接不畅;物流节点内部的联运中转、换装设施缺乏,不同运输方式间不能实现快速的无缝衔接;物流园、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货运站场缺乏统筹建设和相互衔接,部分货运站场的规划选址不合理,无法形成有效的网络,难于满足现代物流对货运配载规模化,集约化需求;货运车辆难以进城,城际运输、市内配送的衔接和转换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村配送设施匮乏,专门为农产品运输、加工、包装、保鲜、存储、流转、交易和结算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在全市尚未建立。

2、物流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数量少,中小企业众多,市场结构相对分散。全市基本具备了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物流信息功能的物流公司不到20家,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网络化的经营组织未形成。同时,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缺乏较为稳固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战略联盟的机制,难以形成市场合力,很难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缺乏竞争力。

3、物流先进技术应用低。只有少量企业使用GPS技术对长途干线运输车辆实现动态监控,多数物流企业对运输车辆定位跟踪应用不多,车辆、货物在途信息无法动态监控。荆门市现有的几家大型物流企业没有自己的物流信息平台,信息沟通依托外地网站。我市多数物流企业仓储设施较为简陋和老化,立体仓库较少,自动化智能仓库欠缺,保鲜仓库和冷藏仓库更是欠缺。全市物流行业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物流人才,特别是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奇缺。

4、监管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市物流协会、道路运输协会等行业协会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在引导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行为上发挥作用不够,与发达地区物流行业协会所具备的功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物流企业内部管理不严,企业责任心不强,缺乏有效监控手段,运输延时、货物损坏、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生产企业、车主、货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物流市场的信誉度。政府市场监管缺位、行业自律不成熟、企业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荆门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1、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以荆门市现代制造业(石油化工、磷化、建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商贸流通、现代农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物流信息体系为依托,构筑荆门市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把荆门打造成全省现代生产型物流基地和鄂中区域性物流中心。

2、构建一个核心,即建设荆门城区物流核心聚集区,重点建设化工建材产品物流区、商贸流通物流区、现代制造业物流区和农副产品物流区;

打造两大聚集带,即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及207国道产业集聚带形成的以磷化产品和建材产品为重点的襄荆物流集聚带,以汉江和江汉航道为依托,以汉江沿江产业群为服务对象的汉江中下游物流集聚带;

建设三大聚集区,即重点建设荆门市城东综合物流聚集区、城北磷化工物流聚集区和城南工业物流聚集区;

发展三大县域物流园区,即建设钟祥、京山、沙洋三个县域物流园区,从而形成立足荆门产业集聚带、优势产业区和综合运输网,承接“两圈”,连接“一带”(沿长江经济带),辐射川湘渝贵豫陕等省市的现代物流体系。

3、建设荆门物流节点设施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物流园区建设、管理和营运,发挥物流枢纽节点功能与作用,按照“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及农村物流节点)”的三层结构建设物流节点体系。

第一层次的物流节点是物流基地或大型物流园区。建设六大物流园区:荆门公铁物流中心、荆门港石牌港区物流园、钟祥现代交通物流园、京山物流中心、荆门市腾飞达物流园、沙洋中心港物流园。物流园区内涵盖物流配送中心、运输中心、公路联运与配载服务中心、仓储中心、流通加工、包装分装、货运代理、海关代理、物流信息、咨询服务与运输交易市场等多种功能区。

第二层次节点为专业物流园,包括专业物流园与综合业务类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园或配送物流中心的规模因地制宜,功能突出专业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主要是为产业基地提供仓储运输、包装,为城市提供规模化配送和物流信息与交易服务。围绕工业园区、农产品基地和大型市场,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与综合类物流中心。

第三层次节点为各类货运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乡镇物流点。货运中心与货运站场突出运输服务,主要为各类企业和经营者提供运输、装卸、堆场、兼顾流通和配送;配送中心主要承接来自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的物流业务,直接面向客户提供配送服务。乡镇物流服务站突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兼顾各类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为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农产品、农资等产品的运输、中转、仓储服务。建设一批与邻近产业和企业联系紧密,市场特征明显的货运中心和配送中心。

4、统一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运作。一是建立行业标准。迅速制定出台市物流企业资质等级认定标准、物流行业服务质量标准、物流诚信等级评估标准、物流市场企业准入及退出标准。二是建立相关制度。建立荆门市全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物流发展考核评价制度等。三是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全市物流信息化建设,构筑以市物流发展部门主导的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主轴,以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以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终端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运行高效、覆盖全行业的数字化物流信息系统。

第四篇:经济调研报告

洮北区工业项目投资状况

调研报告

(洮北区经济局 张义)

近年来,白城市洮北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为推进全区的工业项目建设和壮大工业规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因产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也存在着一些工业项目落地难、开工难等问题。经调研,现将洮北区工业项目投资状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项目投资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按照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工业、发展高载能工业项目这一定位,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全区工业经济呈现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工业技改投资稳步推进,1—6月份,我区在建工业、技改项目32项,完成工业投资11.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6.4%,同比增长10.9%,其中技改投资完成4.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2.1%,同比增长18.1%。重点项目投资发展态势良好,1—6月份,全区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个,分别是吉林博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白城通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年产800万支柴油发动机连杆项目;白城市佳祥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现代设施农业生物质年产1200万立方生物天

然气和8万吨有机肥项目;白城中一精锻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套汽车发动机连杆毛坯扩能改造建设项目;吉林省亚亨农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20万只肉羊项目;吉林吉粮综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36万吨TBS高效有机肥料建设项目;吉林省吉城双全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源热泵产业基地项目;白城宏润钢模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万吨桥梁、建筑钢模板项目;吉林亚亨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机制造园年生产农机1万台建设项目;白城通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3万吨汽车覆盖件拉伸模具异地改造项目。3000万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个,分别是白城戴氏酱园年产15000吨系列调味品生产线建设项目;白城市艾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出口5000吨鲜辣椒加工项目;白城欧瑞特医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套可视腹腔外腔扩张器项目;白城市福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氮化物系列产品项目;白城远大钢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结构、钢网架及彩钢板加工项目;白城市大青山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水泥制品加工项目;白城市承嘉福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年加工100万平方米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生产线项目;白城市华威特种电缆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0万米地热电缆生产线改造项目;白城市美信诚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年加工5000万条覆膜彩印聚丙烯编织袋项目;白城市鹤乡塑料编织包装彩印有限公司年产覆膜彩印聚丙烯编织袋5000万条建设项目等。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产业调整已见成效。洮北区以扶持状大自身企业为基础,抓住区划调整的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形成了以中一精锻、福佳机械公司等现有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配套企业为载体的机械加工行业;二是以鼎丰米业、蓝琦米业等企业为载体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三是以北方水泥、泰达商混等企业为载体的建筑、建材行业;四是以洮儿河酒业、亿正药业等企业为载体的食品医药行业;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基本奠定了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发展后劲稳步增强。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突出招大引强,全力推进。洮北区经济开发区的建成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必须的硬件条件,为我区能招来更有竞争力的项目提供保障,现经开区招商引资的吉林博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白城欧瑞特医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套可视腹腔外腔扩张器项目;吉林省吉城双全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源热泵产业基地项目;白城宏润钢模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万吨桥梁、建筑钢模板项目;吉林亚亨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机制造园年生产农机1万台建设项目等工业项目正在开工建设。这将会大大提升我区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增强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企业生产成本加大运营乏力。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用能限制、用工成本增加、物流成本上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造成整体工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压缩了企业发展空间,作为以传统加工制造为特色的工业企业只能以微利或保本运营,有些潜亏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项目融资较为困难。企业生产不景气,资金普遍不宽裕,有许多有扩建或再建想法的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均以抵押贷款用于流动资金周转,所以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扩建。目前企业项目融资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三)工业项目产能较低。因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滞后,我区工业项目还是以粗犷经营和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缺乏高、精、深等方面的工业项目。

(四)缺少大型工业项目。因没有太多的域外资金流入,现工业项目多为本地和中小企业投资,项目均存在规模小、投入少的境地。

(五)风电项目建设困难。因属电力富裕地区,国家产业政策对我地区的风电项目倾斜少,存在着并网发电难、限电等问题。

(六)缺乏大的产业集群。我区虽然汽车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比较多,但缺少大的有带动性的企业,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

三、对加快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工业的氛围要再浓厚。工业经济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它的发展为助推其他产业的繁荣可以提供广阔的市场。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工业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地位,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上下同心抓工业的氛围。

二是扶持骨干企业要再加力。要在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同

时,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在企业自主创新、设备更新、增产扩能、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于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同时,要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围绕列入国家、省、市重点扶持支持的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发挥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推动产业升级。

三是园区建设要再加快。要加快洮北区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将园区作为汇集创新资源、放大创新成果、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先进适用技术隆起带、工业转型加速器。同时,加快规划,全力推进中小企业创业促进园建设,按照低碳高效的要求,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尽快形成项目生产能力,打造新兴产业创业示范基地和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技术“四新”产业创业聚集区。

四是加快退城进区速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把退城进区的项目落实好,包保到个人。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把这项目工作抓好,并能让企业的实施搬迁的过程中使设

备达到更新换代的目的,从而使企业在产能上实现新突破,并在新产品开发上有新进步。

五是政策倾斜要再加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力度,加快修订完善鼓励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向企业扩规模上总量、扶优扶强倾斜,向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领域倾斜。积极为企业提供发展平台,进一步增强服务力度,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困难,打造工业经济区域特色,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3年7月25日

第五篇: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三月

目 录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回顾.....................1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1

(二)“十二五”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2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3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3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5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总体目标....................................7

四、主要任务......................................8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产业规模和实力..8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12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3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14

(五)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16

(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18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01

五、政策措施.....................................22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222

(二)加强改进和探索金融服务....................222

(三)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233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33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24 “十二五”时期,我市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入总量跃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新阶段,成为实施和促进全市经济在全省“缩差领跑”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1、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600亿元突破发展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5.8%,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83.5%提高到87.5%。京山县、钟祥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了一番;钟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4年突破15亿元,京山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3年突破10亿元。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地位日渐突出。

2、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县域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带动了全市工业高速增长。工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全市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轻重工业比重由“十一五”末33:67调整为43:56,重工业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等行业19家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五年来,共淘汰水泥熟料产能393万吨、铁合金产能3.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99万重量箱、火电机组产能45.2万千瓦、印染产能13500万米、造纸产能7.5万吨。

3、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拥有省级开发区8个,市级工业集中区7个。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坚持以项目集中、创新发展为重点,园区道路、供水、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提高。2015年,各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50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9.4%,同比增长12%,园区产业的集聚度达到50%以上,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4、市场主体加快形成。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67家,五年净增427家。17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县域;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1个,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上市融资取得新进展,新洋丰、凯龙成功上市,固润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

(二)“十二五”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蓄势聚能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1、总量发展不足。我市只有京山县、钟祥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10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仍然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发展水平与百强县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2、投资速度放缓。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2015年,我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7.8%,比2014年(21.6%)低3.8个百分点,比2013年低10个百分点。二是县域工业投资对社会投资贡献率不高,县域工业投资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比重偏低。三是大项目明显减少。近年来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比以往大幅减少,目前明显低于黄石、孝感水平。四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部分龙头企业生产、效益下滑明显,带动作用较弱。

3、要素供给趋紧。一是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三是建设用地困难。这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仍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格局,发展环境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市县域经济将面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

1、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交织深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十三五”时期,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具备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为促进我市县域要素集聚和产业承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十三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市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内生型优势,拓展和延伸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围绕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战略发展,我市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也将迎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4、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鄂办发〔2014〕21号),要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县域经济支撑”。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营造争先进位浓厚氛围,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必将强力推进全省县域经济趁势而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

1、外部环境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超出预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不可持续,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对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中低端的地区形成较大压力。

2、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区域经济支撑;产业层次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主体偏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开放性经济发展不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薄弱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压力。

3、资源环境硬约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4、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具有资源、区位优势的地区竞相发展,纷纷加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我市县域经济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局面。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推进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支撑,集聚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特色品牌,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三个第一”战略,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城镇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开放先导,创新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吸纳各类资源聚集县域创业发展;依托我省科教优势,加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市场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于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改善公共服务,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激励和压力机制,营造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总量规模明显壮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县域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达到4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力争纳入全省考核的京山县、钟祥市、东宝区保持在全省前列。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工业主导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基础更加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县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性经济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努力实现县域居民收入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力争建成在全国、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5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20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500亿元,上缴税金突破130亿元,特色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产业规模和实力 “十三五”时期,我市县域产业发展要坚持壮大规模与调整结构并重,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发展的质量,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1、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要围绕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七大产业对县域工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强县域产业配套协作能力,着力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认真规划和组织实施化工、农产品加工“双千亿”倍增计划,即力争“十三五”末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着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积极推进中央企业、著名企业、大型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大力服务和引导民间资本到县域投资兴业,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规模和实力。要大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培育市场主体。在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上尽快缩小与宜昌、襄阳等地的差距,保持与黄石、荆州等地的优势,每年争取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超过100家;培育一批“航母”型企业,培育10家百亿龙头企业,百家10亿重点企业。

2、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放大特色,在技术进步中提升特色,要把特色产业变成市场的“话语权”。京山县要围绕“生态京山”建设主题,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健康养老产业;沙洋县重点发展以新型玻璃建材、水晶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以水产品、油菜籽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以及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促提升、扩总量;钟祥市要着力发展以精细磷化工为主的化工循环产业,以长寿食品为主的休闲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数控机床产业及汽车电子产业;东宝要围绕“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加大推进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新区·掇刀区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循环产业发展,服务、经营园区,增强激发活力;漳河新区要着力培育以特种飞行器研发制造及通用航空制造、通航运营与服务、航空培训及运动体验等为主的通用航空产业;屈家岭管理区要扎实推进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种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3、推动产业联合重组

重点加快全市磷化工整合力度,到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工业比重稳定在30%左右。磷化行业主要以新洋丰肥业、大峪口化工、鄂中化工等重点大型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为依托,对全市磷化行业内规模较小、产品技术落后、能耗水平高、规模效益差、目前经营困难,但具有一定优质资产企业予以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

4、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要扶“优”限“劣”。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对一批落后、低效产能企业的淘汰力度,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高耗能、污染严重企业,要建立倒逼机制,促进其快速转型。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扩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源头等方面,要研究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大力培植新兴产业。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用足用活国家新兴产业有关政策,研究建立我市导向激励机制,通过产业基金优先跟进、用地指标优先匹配、项目申报优先支持来推动产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与国际国内新方向接轨,大健康产业向高品质、个性化服务转型。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筑新支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重点培育和挂牌命名的特色园区建设目标,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强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致力把园区打造成“缩差领跑”的“加速器”。一是要抓好“产城”融合。明晰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提升园区发展平台承载能力。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放宽投资和信贷政策机遇,抓好园区重资产融资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借鉴襄阳等地先进经验,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实行引入地和落户地税收、产值、招商业绩分享机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四是提档升级。要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五是加快大项目建设步伐。要迅速遏制当前项目建设下滑、大项目缺乏的局面,加快创新驱动,激发信心和激情,全力促进项目入园,掀起新一轮大项目建设高潮,增添园区发展新动力。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三区三中心”建设,实施“柴湖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目标。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把粮食主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继续推动水稻、双低油菜、棉花、生猪、禽蛋、水产品等6大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2、发挥比较优势,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立足农业产业资源基础,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高端化为方向,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各自产业领域资源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积极打造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国宝桥米为龙头,壮大提升“一袋米”工程;以中粮祥瑞为龙头,壮大提升“一壶油”工程;以金龙泉、广源为龙头,实行产品开发和资产重组,加快发展食品制造业;以宝源木业为龙头,壮大提升“一块板”工程,加速发展森工产业。

3、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开拓销售新业态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发展壮大农资连锁、信息中介、农民经纪人、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为农服务体系。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农产品加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及追溯系统服务平台,创新销售运输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将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 按照“资源能源节约、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镇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

2、支持县城、特色镇发展

按照资源状况、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一是按照“连接大、中城市,辐射县域乡村”的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产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力争把每个县城建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二是探索推广“整镇推进”模式,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以五条城镇化带为纽带,以旅游名镇、“四化同步”示范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重点,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三是坚持产业兴镇,着力培育和壮大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城镇集聚,要把做大龙头企业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以产业壮大推动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的建设发展。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4、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着力推广旧村改造型、园区带动型、能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模式,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方式,建设2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在新型农村社区。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不断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1、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咨询、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向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等领域渗透,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向制造业融资、管理等领域渗透,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创意设计等服务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围绕服务“三农”,在生产资料、技术中介、产品市场信息、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同时,重点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特别要着重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游,提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2、加强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超对接,着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农村流通、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促进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向县域集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培植各类市场主体。

1、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坚持以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不断扩大使用外资规模;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外商重点投向县域开发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外商投向县域开发性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引进能够提升县域现代制造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加快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促进产业链和产业板块的形成;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和“走出去”,进一步推动县域外贸出口,拓宽县域经济市场领域,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2、大力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势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高起点招商,大力引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建立领导包联、部门包点等常态帮扶机制,完善服务平台,搞好综合协调,提高工作实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3、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催生产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强化“小进规”目标管理,加强统计监测、检查考核和跟踪督办;制定全市促进小企业升级培育计划,建立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育成机制,对列入计划的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贷款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管理咨询、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路子。

4、努力推进全民创业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100家,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米,为创业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民营企业;鼓励多种形式的劳务创业、能人创业、知识创业,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吸引外来人员、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壮大创业群体,拓宽创业领域,提升创业层次,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社会活力。

(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建立企业创新体系 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活动,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与有选择引进并重,在加速本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切实把科技项目的引进作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项目,高起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尽快改变目前县域大部分工业企业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现象。重点借鉴外地人才先进经验,开辟全市企业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实行激励机制。要探索和研究建立县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创新县域人才培养方式,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全民创业促进政策,引导激励外出学习、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创业;着力加强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一批科技带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加强和改善科技服务

全面落实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4、提升县域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先选择县域企业进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统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机制,走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1、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落实能源资源“节约优先、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提高能源资源保障和利用效率。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化肥、水泥、玻璃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三是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支持一批县域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县市,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服务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探索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创建好国家循环示范城市。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建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生态保护。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加快实施汉江、长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大力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等工程建设试点,推动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明、健康和生态的生活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行动;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和资源节约活动,推广绿色标识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全面推进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家庭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

五、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严格完善的工作督查机制,切实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总体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外向度;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放大县域经济特色,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二)加强改进和探索金融服务。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发挥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借贷担保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各层次企业融资新模式:对处于初创性的企业,要大胆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处于成长期暂时不具备足额抵押物的企业,要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处于成长期资信良好的企业,要大胆发放贷款,并积极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

(三)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尽量利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顺应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农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通过控制城市外延,挖掘城区存量用地潜力,促进市民向社区集中;通过老城区改造,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研究建立县域主导优势产业用地优先支持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管理,积极探讨利用置换、停产或淘汰退出企业闲置土地方式,多渠道、多途径争取用地指标,努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减少行政审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快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供好资金、人才、技术、法律等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思想,上下形成合力,建立健全专人专班跟踪服务和督办工作机制,主动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简政放权,创新激励机制。要重点研究对特色产业园区下放管理权限和“放水养鱼”的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三是要抓好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督促各地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要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四是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对园区“两违”建设进行专项整治,实现“两违”建设的零增长。

下载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

    1.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答:第一种参考:现状:地方政府过渡干预,投机因素过重,泡沫较浓重,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成因......

    《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城市经济学》读后感。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

    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1081010133刘克为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

    城市经济学论文

    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作者:班级:学号: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

    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 浅论城市经济增长与交通拥挤的关系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经济学对于产业间分工与市场规模......

    《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

    荆门市城市红线规划管制办法

    《荆门市城市红线规划管制办法》 第一条为实现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强化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2014年1—10月份石人乡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报告 2014年以来,石人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发展战略,以“二次创业”总抓手,坚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