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门市城市红线规划管制办法
《荆门市城市红线规划管制办法》
第一条为实现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强化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红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除支路以外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包括道路交叉口、城市广场、社会机动停车场等用地范围的边界线。
第三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的划定工作,并负责城市红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划定城市红线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城市红线的确定严格依据已批准的城市规划;
(二)严格按强制性内容要求确定城市红线,图文并举,便于接受公众监督;
(三)定性、定量、定位确定城市红线,强化可操作性及动态监督管制。
第五条城市红线正式方案形成前应征求市民意见。
城市红线划定后,应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建设厅备案。
第六条批准的城市红线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七条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城市红线的,应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专题报告,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作出调整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红线管制的义务;有对违反城市红线管制行为进行监督检举的权利。
第九条城市红线控制范围内经批准可以按规划建设绿化、市政公用地上、地下杆(管)线、交通管制设施、道路环卫设施;不得建设与市政公用设施无关的杆(管)线和非城市公用的配电设施、通信设施、环卫设施、交通管制设施等。
第十条严禁在城市红线控制范围内进行挖沙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活动。临街单位增设或改变出入口位置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城市支路的红线宽度、走向、主要控制点的管理应按相应规划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城市红线控制范围外应当控制建筑红线。建筑红线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的有关规定确定。第十三条对城市红线控制范围内已有建筑,应依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组织拆迁。第十四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要求,定期对城市红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五条擅自在城市红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在已经划定的城市红线范围内违反规定审批建设项目的,有关机关应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县(市)城市红线的划定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城市红线管理规定
城市红线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管理和控制,构建安全、舒适、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红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控制线。
第三条
城市红线的划定和规划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纳入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的区域,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城市红线管理,并有权对城市红线的划定、管理、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市红线要求,向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市红线要求的行为。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
城市红线划定
第六条
城市红线应当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划定,并通过规划展馆、新闻媒体、信息网站等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划定城市红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二)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要,保证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满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三)为工程管线及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空间;
(四)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八条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城市道路系统,并明确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走向、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以及主要交叉口形式;
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服从上位规划有关城市红线的要求,确定支路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和主要交叉口控制范围,以及支路的宽度和断面形式。
第三章
城市红线管理
第九条
在城市红线内,经批准可以建设城市道路及其绿化、交通、照明、排水、地下管廊(管线)和地上杆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上述建设工程开工前,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告建设内容。
除前款规定外,不得建设其他与城市道路功能无关的设施。
第十条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设定建筑退让城市红线的距离。具体的退让距离,应当根据建筑性质、体量、高度、朝向和进出建筑(院落)的人流量、车流量,以及建筑所在道路的功能、宽度等因素确定,同时还应当满足建筑本身配套管线及其设施布置的要求。城市红线内地上、地下空间不得擅自占用。
第十一条
对城市红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当有计划地依法拆除。暂时不能拆除的,只能维持现状或进行不改变结构、不增加面积的加固维护。
第十二条
设置交通出入口,应当充分考虑临近路段、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并使其与城市道路交叉口间留有足够的距离。
增设或改变交通出入口位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事先征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同意。根据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需要,确定合理位置,必要时可设置小微广场。
第十三条
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时,应当将城市红线实施的总结评估作为重要内容,并单独成章。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红线信息纳入数字规划管理系统,加强对城市红线的监控。
第四章
城市红线修改
第十五条
城市红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组织划定机关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修改:
(一)因上位规划修改确需修改的;
(二)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布局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
(三)因重大建设项目对控制区域的功能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确需修改的;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需要修改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城市红线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道路结构和布局的,应当依照规定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因其他情形需要修改城市红线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红线修改专题报告,按照规定程序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经同意后编制修改方案;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修改方案,并在城市红线修改区域内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红线修改方案、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及其采纳情况,一并报城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经审议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城市红线修改方案批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公布城市红线修改方案、生效时间和查询方式,并更新数字规划管理系统。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红线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上级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一)未按规定程序划定、审批、修改城市红线的;
(二)违反城市红线要求,办理规划许可的;
(三)未按照规定听取社会公众意见的;
(四)发现违反城市红线要求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二十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且违反城市红线要求的,属于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依法予以罚款。
第二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违法建设工程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红线管理,按照本规定执行;其他镇的红线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有效期___年。
第三篇:荆门市行政效能监察办法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荆门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8号 【发布日期】2013-04-12 【生效日期】2013-04-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
荆门市行政效能监察办法 荆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8号
《荆门市行政效能监察办法》已经2013年2月26日市八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2013年4月12日
荆门市行政效能监察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保持政令畅通,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湖北省《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和《湖北省行政效能监察试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效能监察,是指监察机关对行政效能监察对象(以下简称监察对象)履行法定职责的效率、效益、效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察对象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等行政效能过错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活动。
第三条监察对象包括:
(一)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受行政机关委托依法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工作人员。
第四条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方式、方法。
对行政效能过错责任者的处理结果,有明确检举人、控告人或者投诉人的应当告知其处理结果。第五条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效能监察,视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特邀监察员参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第二章行政效能监察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由本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和上级监察机关的指导、监督。各级监察机关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级行政效能监察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行政效能监察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计划,向本级监察机关和上级行政效能监察机构报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情况;
(二)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效能有关的检举、控告和投诉;调查处理与行政效能有关的违规行为;
(三)监督、检查、考核评估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情况;总结、推广行政机关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的经验;
(四)履行监察机关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监察机关在行政效能监察过程中,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监察对象提供与行政效能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监察对象对行政效能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监察对象停止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责令监察对象对其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五)责令监察对象退还违规收取的费用;
(六)根据检查、调查结果提出监察建议或作出监察决定。
第三章行政效能监察范围
第九条监察对象在行政决策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行政决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或干扰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
(二)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决策的;
(三)不按照集体研究决定决策的;
(四)违规干预下级行政决策的;
(五)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被依法撤销的;
(六)其他在行政决策时造成工作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十条监察对象在执行行政决策或作风建设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交办的工作任务或者因单位内部管理不善导致工作目标任务不能完成的;
(二)在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作风不实、效能低下,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包庇、袒护、纵容、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者工作人员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行政决策的;
(四)虚报、瞒报、误报、迟报、拒报工作情况,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作风纪律涣散,不遵守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影响单位工作和机关形象的;
(六)公务不节俭,铺张浪费,造成不良影响,公款旅游、公款娱乐、公款吃喝、工作日午餐饮酒、公车私用的;
(七)精神不振,工作不在状态,责任心不强,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不遵守公务活动、会议等工作纪律和不落实干部驻勤制度规定的;
(八)在抗御自然灾害、处理重大安全事故、防治重大疫情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工作中,消极对待,推诿责任,贻误处置,致使矛盾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的;
(九)征地拆迁、控违查违工作不力或参与违法建设的;
(十)其他执行行政决策或作风建设中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十一条监察对象在政务服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不落实行政效能建设基本制度,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拖延,增加行政相对人办事成本或者难度的;
(二)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违规转移、委托给中介机构,搞有偿服务,从所管理的中介机构获利的;
(三)在办理行政许可、审批、登记、认证、裁决等事项时,违规要求行政相对人接受中介服务或指定中介机构为其个人或特定对象服务的;
(四)不履行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能,导致中介机构严重违规违法操作或弄虚作假;或利用监管职权、影响力授意、指使、强迫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或提供虚假证明的;
(五)在招商引资及对外合作工作中,对依法承诺事项不兑现落实,服务不积极主动的;
(六)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故意刁难管理服务对象,吃、拿、卡、要的;
(七)利用职权强揽工程、强揽劳务、强迫交易的,或者对强揽工程、强揽劳务、强迫交易等行为打击不力,致使社会治安和企业周边环境混乱的;
(八)其他违反政务服务管理规定,贻误工作的行为。
第十二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审批和办理公共服务事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对已明令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不按要求取消、下放的;
(二)擅自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增加审批前置条件和环节的;
(三)对符合审批和办理条件的事项,不予审批和办理、超过承诺时限或法定时限审批和办理的;对不符合审批和办理条件的事项,违反规定进行审批和办理的;
(四)利用单位职能或个人影响,越权干扰、影响行政审批的;
(五)对应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未做到应进必进或授权不充分,导致中心窗口和部门两头受理的;
(六)违反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相关规定,应登录电子监察系统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未及时登录,规避电子监察和不按规定办结的;
(七)未按规定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程序、办理条件、办理时限等信息,或者政务公开内容不真实、不全面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三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征收、行政征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消极履行法定征收、征用职责的;
(二)无法定依据或者主体资格实施征收、征用的;
(三)应当公示而不公示征收、征用项目、标准、依据的;
(四)不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实施征收、征用的;
(五)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和标准实施征收、征用的;
(六)实施征收不按规定出具合法票据的;
(七)管理不善造成征用财物遗失或损坏的;
(八)被征收、征用单位或者个人对征收、征用有异议,不告知法定依据、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征收、征用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收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主体资格实施行政收费的;
(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
(三)不按规定出具合法票据的;
(四)不按规定实行收缴分离,挪用、坐支行政收费的;
(五)下达行政事业性收费指标或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指标与单位或个人待遇挂钩的;
(六)在年检或各项管理服务过程中搭车收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七)违规要求企业提供无偿劳务或者廉价劳务、违规向企业征收财物、摊派或者索取赞助费的;
(八)违规向企业借款借物、推销商品或者强迫企业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和贷款的;
(九)要求企业出资、陪同外出旅游观光的;
(十)强迫企业订购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以及参加经贸洽谈会等摊派活动的;
(十一)强迫企业购买指定商品或者接受指定检验、检疫、检测等服务并收费的;
(十二)违规向中介机构收取管理费,或者巧立名目变相向中介机构收费、摊派费用的;
(十三)为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接受被收费对象钱物,抵扣应征款项的;
(十四)被收费单位或者个人对收费有异议,不告知法定依据、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十五)其他违反行政收费规定的行为。
第十五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检查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不按法定程序、规定、职责实施检查的;
(二)不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四)违规对企业实施检查,违规举办涉企培训、评比、达标、考核等活动的;
(五)违规设卡对过路车辆进行检查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行为。
第十六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处罚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或者没有法律依据和违法事实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擅自设立行政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三)下达或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或将处罚指标与单位或个人待遇挂钩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进行行政处罚的;
(五)不按规定出具合法票据的,收取罚没款物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或坐收坐支、违规使用的;
(六)违规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或者查封、划拔企业财产、资金和冻结银行帐户的;
(七)不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细化而不细化,或者实施行政处罚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
(八)行政处罚行为不公开、不透明,处罚方式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九)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十)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十一)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十七条监察对象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超过法定时限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规采取停水、停电、停气等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
(四)使用、丢失或者损毁扣押、封存财物的;
(五)其他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第十八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确认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无法定职权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确认的;
(二)无法定事实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确认的;
(三)违法向他人提供、泄露在行政确认中获知的行政相对人的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确认的行为。
第十九条监察对象在实施行政给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消极履行行政给付职责的;
(二)不按照法定程序、范围、标准等实施行政给付的;
(三)滞留、截留、挪用救助资金、物资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给付的行为。
第二十条监察对象在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使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财政专项资金的;
(二)滞留、截留、克扣、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
(三)违反规定超概预算投资的;
(四)未经批准改变项目计划或者资金用途的;
(五)违反规定扩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提高使用标准的;
(六)虚列投资完成额或者隐瞒、挪用项目节余资金的;
(七)因项目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或者资源浪费的;
(八)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或者发生环境污染以及安全、质量事故等问题,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九)其他违反财政资金或者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监察对象在行政复议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对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答复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
(四)其他违反行政复议规定,贻误工作或者损害行政复议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监察对象在委托执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对受委托执法组织监管不力或指使、纵容、暗示受委托执法组织滥用职权的;
(二)违法与受委托组织订立利益分配协议或者发生财务往来的。
第二十三条监察对象在处理内部事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究责任:
(一)对来文、来电、来函、电子邮件、来访等,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报送领导批办的;
(二)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移送,置之不理的;
(三)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部门协商或协商未取得一致意见,不报请上级领导机关裁决,擅作决定的;
(四)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密、损毁或者丢失,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对外发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等,造成不良后果或影响的;
(六)其他违反内部事务处理制度,贻误工作的行为。
第四章行政效能监察程序
第二十四条行政效能监察应当按照立项、受理、调查和处理的程序进行。监察机关可以采取检查、调查、电子监察、考核评估和公众评议等方式进行效能监察。
第二十五条监察机关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决定,确定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任务并立项。
第二十六条行政效能监察机构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受理: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投诉的;
(二)上级机关和领导交办、批示的;
(三)新闻媒体曝光的;
(四)工作检查、电子监察和考核评估中发现的;
(五)其他需要进行效能监察的。
第二十七条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和受理,应当报本级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涉及全局性重大效能监察事项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二十八条行政效能监察的检查、调查,应当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收集证据、查清事实,并提交检查或者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监察机关开展检查前,应当向监察对象送达行政效能监察通知书,但不宜提前通知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电子监察和评估、评议的结果,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并督促落实,或者作出其他相应的处理。
第五章行政效能监察责任追究
第三十条行政效能监察责任追究的方式为:
(一)批评教育;
(二)诫勉谈话;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责令公开道歉;
(六)停职检查;
(七)调离岗位;
(八)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
(九)免职;
(十)辞退或者解聘。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合并使用。
监察对象受到第(四)至第(七)项处理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受到第(七)项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受到第(八)、(九)项处理的,考核为不称职,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受到调离岗位及以上处理的,同时吊销其行政执法证件。
受到行政效能过错责任追究并且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单位,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并视情节轻重,对主要负责人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直至停职检查或者调离岗位处理。
对已经违反政纪或者触犯国家法律的,依照政纪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一条具有本办法第九条至第二十三条所列情形,且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或加重责任追究:
(一)干扰、妨碍责任追究事项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拒不认错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一年内被追究责任两次以上(含两次)的;
(五)有其他从重或加重责任追究情节的。
第三十二条具有本办法第九条至第二十三条所列情形,且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减轻责任追究:
(一)主动采取措施,积极挽回损失或者消除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责任追究事项调查,并主动承担责任的;
(三)有其他从轻或减轻责任追究情节的。
第三十三条具有本办法第九条至第二十三条所列情形,且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免予责任追究: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监察对象难以识别,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致使监察对象理解错误的;
(三)因不可抗力致使行政效能过错行为发生的。
第三十四条监察对象对行政效能过错责任追究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湖北省《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的规定程序办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6年6月26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荆门市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荆政发[2006]18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临时用地规划红线
临时用地 适用对象:因工程建设施工、地质勘查、临时性抢险救灾、安置过渡用房等需要,或相关部门确认需办理临时用地的情况。
适用范围:因合法项目建设需要,需占用项目附近的空地作临时过渡用,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为二年,延期的为一年,规划部门根据申请,审核相应位置、范围等。
1、必备材料:
(1)申请及承诺(需盖相关公章);拟申请临时用地对应工程项目的合法手续复印件(包括发改委立项、土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并确认与属地镇、板块近期建设无矛盾。
(2)拟申请办理临时用地的红线图(需盖相关公章),红线图一式两份以上,另需提供电子文档。(3)国土部门关于地块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说明及图纸(需明确拟申请临时用地是否符合土地总体规划),并盖国土分局的章。(4)临时用地现状及周边环境的现场照片6张以上(应分别提供纸质和电子文件),纸质照片上需盖相关公章。
(5)涉及水利、交通、供电等相关部门的还需提供各部门许可材料;涉及重大项目的临时用地,视情况需在申请、承诺、红线图上加盖相关单位的章。(6)其他需要的相关材料。
2、工作流程:
板块建设管理方面工作人员收集相关材料后,由属地政府和国土分局审核后,送规划局,规划局派工作人员会同属地政府或国土分局现场踏勘并核实后再行确认。
第五篇:黑龙江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黑龙江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城市抗御火灾的能力,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规范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与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既满足城市总体消防安全需求又便于实施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
第三条 凡在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地级以上市、县级市、城关镇、其他建制镇及大兴安岭行署所在地的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消防规划,包括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的城市消防专业规划,以及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独立编的城市消防建设规划。设市城市及大兴安岭行署所在地、边贸口岸城镇及具备经济能力、火灾危险性较大和性质重要的城关镇、建制镇,应当编制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和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其他城关镇、建制镇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城市消防专业规划。
第五条 城市消防规划应当由市(行署)、县(市)人民政
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消防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市(行署)、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公安消防机构配合;城市
消防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公安消防机构具体组织,市(行署)、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配合。
第六条 承担城市消防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具备法定的规划设计资格。
第七条 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审批、同步实施,并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给予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批的,应补充编制城市消防建设规划。
第二章编制程序与步骤
第八条 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工作,依次分为基础资料收集、城市基础情况分析评价与方案论证、城市消防规划成果编制、城市消防规划成果鉴定审批四个阶段。
第九条 基础资料收集阶段,规划设计单位应当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收集与城市消防规划有关的如下资料,并作为规划成果的附件之一: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及规划期限、范围、人口、用地规模、布局、道路等资料;
(三)至可追溯期的城市消防机构历史沿革情况;
(四)易燃易爆区、消防安全条件薄弱区域、公共火灾危害突出区域、文物名胜保护区域及油、气、电管线分布等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现状;
(五)城市消防站、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供水、公共消防设施等现状;
(六)城市水厂、电厂、医院、电信局、电信分局等现状;
(七)至可追溯期的城市火灾情况。
第十条 城市基础情况分析评价与方案论证阶段,应当科学分析城市基础情况,客观评价城市消防
安全基础因素,找出存在问题,针对城市特点和发展需求,设定城市消防安全目标,提出并对比确定优化的城市消防规划方案。
第十一条城市消防规划成果编制阶段,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相应内容和深度要求,完成城市消防规划成果的编写制作工作。
第十二条城市消防规划成果鉴定审批阶段,应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章编制内容与深度
第十三条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应当设定下述依据、原则和目 标:
(一)城市消防安全目标与原则
包括城市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城市消防安全规划目标。
城市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应当体现城市一定发展时期内消防发 展战略方向和意图,兼顾前瞻性、合理性;城市消防安全规划目标应当体现资金的最大成本效益比率,确定最优化合理的配置。
(二)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在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城市基础因素,确定工业区、仓储区、旧城区、居住区、商业区、城市中心区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区、城市交通运输设施、古建筑、风景名胜区、城市的防火隔离带、疏散避难设施、特殊危险场所的防灾缓冲绿地等各组成部分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安全布局任务目标和方案。
(三)城市消防给水
1、综合城市规模、发展需求、火灾历史及潜在火灾风险等 要素,依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确定的城 市规划总用水量,充分论证城市消防总用水量。
2、确定城市给水与消防合并管网系统、采用多种水源互补 等城市消防给水体系,确定对消防给水条件不满足消防需要的棚户区、老城区实施有计划、按步骤改造的要求。
3、确定消防给水给(配)水管网、消火栓及消防水鹤等的 规划设计方案。
4、可根据城市实际需求,确定规划和建设区域给水加压站、适当提高城市给水管网系统的最小管径、最不利点消火栓压力和消防供水量等方案。
(四)城市消防队(站)、消防装备与社会消防组织
确定消防站等级与数量、方位布局、装备配备规模与级别,旧城区消防队(站)改造、企业专职消防队(站)建设、义务消防队建设等目标原则。
(五)城市消防通信
与城市电信工程规划相协调,确定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技术构成。
(六)消防车通道
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相协调,确定满足消防车通行的消防车道的方案。
(七)社会抢险救援
确定与城市或区域火灾风险相对应的公共灭火救援力量优化布局,确定在地震、战争、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的抢险救援目标与原则。
(八)其他针对性内容
确定旧城区改造等针对城市个性特点的针对性消防规划方向与原则。
上述第(五)、(六)款内容,可与城市电信工程、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一并编写。
第十四条 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消防专业规划的统领和指导下,对城市消防专业规划确定的目标、原则做深化、细化,提出具体规定性要求。其内容及深度要求如下:
(一)消防安全规划目标的分类、分期子目标及其指标。
l、消防部队灭火
根据区域火灾风险的差异程度,选择不同响应时间或单一响应时间,确定近期规划建设、消防站的数量、位置,新增消防队伍装备及人员数量;以大、中型站为主,大、中、小型站互为联系、梯次配套为原则,确定远期新建消防站布局、消防站数量、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自接警起至抵达责任区边缘地带的时间。
2、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确定同一时间灭火次数、每次灭火流量等城市近期、远期消防给水指标及供水保障能力:确定消火栓或上水鹤覆盖率目标,确定近期基本配套完善的、远期普遍配套先进完善的城市消防基础设施指标;确定近期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报警、调动、指挥和信息处理的可逐步完善的消防通信指标,及远期能显著提高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能力、适应大兵团联合作战需要的先进消防通信指标;确定消防车通道基本畅通的近期目标、消防车通道快捷畅通的远期目标。
3、社会消防教育宣传与培训
确定人员紧急逃生、减少人为因素火灾等消防技能的宣传培训计划,人员密集商业建筑、危险物品与装置等特定场所消防安全防护措施的培训计划,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等特定行业工种的宣传培训计划,以及减少消防队灭火干预时间的公众教育计划或活动,和城市其他灾难次生火灾的避难疏导教育培训计划等近期、远期的操作频次、受众人次指标,及人为因素火灾降低幅度,建筑固定灭火系统和报警系统运行有效率提高幅度,等指标。
4、城市消防安全布局
确定控制危险物品的规模与设置方位、保持安全距离、设置防火隔离带、提高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设置疏散避难设施、控制火灾危险地段土地的利用和考虑一定数量消防储备用地等近、远期目标。
5、消防法规与规章制度
确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监督检查,以及制定和修订消防法规和规章等的近、远期目标。
6、消防队灭火训练与培训
确定使用灭火设备、抢救生命和财产、迅速灭火以及保障自身安全等的有关训练和培训的近、远期目标。
7、消防队社会抢险救援
确定消防队社会抢险救援装备水平的近、远期目标。
(二)消防安全保护区
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布局结构、火灾危险性和消防重点保护的需要,将城市用地划分为甲、乙、丙三类消防安全保护区:
1、甲类消防安全保护区:甲、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的工业企业区、大型物资仓库区、商业中心区、高层建筑集中区、人员密集的地下建筑、重点文物与保护建筑区、政府机关地区、砖木结构和木质结构的易燃建筑集中区以及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地区等。
2、乙类消防安全保护区: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的工业企业区、科研单位集中区、大中专院校集中区、高层建筑比较集中地区等。
3、丙类消防安全保护区:甲、乙类消防安全保护区之外的其它城市用地。
(三)城市消防安全布局
l、生产、贮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的位置和规模,应当集中布置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及下风或侧风方向,确保其与周边建筑的安全间距,合理控制危险品总量及分布。
2、装运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专用车站、码头,必须布置在城市或港区的独立安全地段。
3、对城市规划中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供应站、气化站、混气站、瓶装供应站、燃气储配站、调压站和汽车加油、加气站位置的合理性做一确认,确定规划意向,采取消防安全措施。
城市输送甲、乙、丙类液体、可燃气体管道的干管上,严禁修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或堆放物资。
4、对现有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装卸、输送、销售、使用、供应场所,必须纳入近期改造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性质、使用功能等措施,限期消除因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而存在的各种火险隐患。
5、对现有耐火等级低、建筑密集、消防车通道不畅、消防水源不足的旧城区、棚户区和商业区,提出近期改造规划。积极采取防火分隔、开辟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等措施,逐步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6、应当严格控制各类新建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当建造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控制三级建筑,严格限制四级建筑,确保其与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间距。
7、应当合理确定城市物流中心、集贸市场和营业摊点的设置地点和范围,不可堵塞消防车通道和影响消火栓、消防上水鹤的使用。
8、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区应当远离工业区和仓储区,合理布置道路,加强广场、停车场和绿地等的规划和建设,保障火灾时大规模人流、车流、物资的疏散避难和消防车的顺利通行。
9、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地下街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建(构)筑物应当与城市其它建设有机结合,合理设置其防火分隔、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10、应当充分利用城市道路、园林绿地和耐火等级高的建筑群和住宅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城市防火隔离带和疏散避难设施;其用地范围、规模和总体布局应考虑分期建设,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以满足战争和地震等特殊灾难的次生灾害引发城 市火灾时人员避难的需要。
ll、应当根据城市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列为保护对象的建筑和传统街区,以及大型地下建筑、重要的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的具体情况,采取消防措施,设定消防安全要求。
(四)消防给水
1、确定城市消防供水系统形式:
2、合理布局城市给水与消防合并系统或特定区域的消防独立给水管网系统的管网和消防取水设施、确定消防取水设施配水管最低压力和最小管径及单个消防取水设施的最低给水流量:
3、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综合利吊天然和其它人工消防水源;配置必要的城市消防水池,确定消防水池和水井的布局和可用水量;
4、确定市政消火栓、消防上水鹤的具体布局和数量:
5、确定达到上述目标的时间,及资源措施。
(五)消防队(站)与消防装备
1、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998]207号),结合消防安全保护区划分,确定消防站的数量、种类、位置、责任区面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以及消防培训基地、训练中心等的位置和规模等具体目标;
2、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998]207号)、《消防员防护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和《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公消[2003]034号),及国家有关消防部
门承担社会抢险救援任务等规定,根据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消防车及特种车辆装备、消防通信设备、消防器材、个人防护装备、抢险救援器材装备等配备指标。
3、确定实现上述目标的时间、人力、物力资源等具体方案。
(六)消防通信
依据《消防通信指挥设计规范》(GB50313—2000):
l、确定建立消防指挥与火灾档案信息库;确定火警受理、消防有线(无线)通信、火场指挥、消防信息综合管理、训练模
拟、消防培训等各子系统的功能集成、硬件及软件配置、技术条件等具体指标;
2、确定建立能够胜任系统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的技术队伍需要配备的专业人员数量;
3、建立完善的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及其与消防站和政府、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及消防重点单位的通信专线。
4、提出实现上述指标的时间、资金估算和资金来源等具体方案。
(七)消防车通道
依据城市道路、城市消防车通道有关技术规定:
1、明确保障消防车通行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渡口、地下管沟等的技术要求;
2、确定消防车通道宽度、间距、限高、承载力,同铁路、公路交叉型式以及回车场地等项指标要求和具体方案;
3、结合城市道路规划,确定消防车通道及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运输线路的布局;确定供消防车取用天然水源的消防车通道;
4、对现有不满足消防车通道要求的城区,确定近期消防车通道改造规划。
(八)城市消防重点防护
根据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划分原则,标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对现有消防设施不完善的重点单位,提出整改措施;对规划新建的消防重点单位,提出消防安全要求。
(九)社会抢险救援确定地震、战争、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抢险救援应急预案的硬件、软件原则。
(十)社会火灾扑救及应急救援组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有关规定,规划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等消防组织的数量、种类、性质及选址、车辆装备人员配备等目标,确定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增强扑救火灾能力的措施,确定实现目标的时间、人力、物力资源等具体方案。
(十一)其他针对性消防规划内容
(十二)近期建设规划
提出近期发展目标,确定建设项目、时序和投资估算。
(十三)规划实施意见
制订规划实施措施,以保证规划的落实。
第十五条 边贸口岸城镇及具备经济能力、火灾危险性较大和性质重要的城关镇、建制镇城市消防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深度,可依照本办法第十四条并根据实际需求做适当简化、删减。
第四章编制成果与审批
第十六条 城市消防规划成果均由规划文本、规划图和附件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所表达的内容应当一致,二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七条 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应当形成以下成果:
(一)规划文本应当包括:总则、城市消防安全目标、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规划、城市消防给水规划、消防队(站)及其人员装备配备规划、城市消防通信规划、消防车通道规划、特殊社会抢险救援消防规划、其他针对性消防规划、附则等。
(二)规划图应当包括:
l、消防安全基础现状图:
标明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现状情况。
2、城市总体规划图、城市布局结构规划图。
3、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供电、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疏散及避难系统规划图等城市消防布局规划图。
以上规划图中现状与规划内容可在同一图纸中表现,也可与其他相关专业规划图合并绘制。
(三)附件
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第十八条 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应当形成以下成果:
(一)规划文本主要包括:总则、消防安全保护区的划分、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规划、城市消防给水规划、消防站的布置、消防站人员和装备的配备规划、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规划、消防车通道规划、城市消防重点防护规划、特殊社会抢险救援消防规划、社会火灾扑救及应急救援组织规划、其他针对性消防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意见和附则等。
(二)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图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图应当对总体规划规定的出图内容加以深化、细化,规划图纸应符合有关图纸的技术要求,图幅可根据城市规模大小确定,比例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的比例一致,一般挂图比例可在1:5000—1:50000。图册图纸可缩小印制,但图纸图幅、比例缩小后必须保证文字、图例等容易清晰辨认。
规划图应包括:
1、城市总体消防安全规划布局图。含总体消防安全布局,以及消防安全保护区分区。
2、城市消防安全重点防护规划图。标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的名称、位置;甲、乙、丙类消防安全保护区的分布情况以及消 防指挥中心、消防站、社会消防队的位置与相互关系等。
3、城市消防站规划图。明确城市消防站的近、中、远期建 设内容,并标注出方位坐标。
4、城市消防给水规划图。明确城市消防给水的近、中、远 期建设内容。
5、城市消防通信规划图。重点阐明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城市火灾报警系统的近、中、远期建设内容。
6、城市消防车通道规划图。
7、城市消防装备建设规划图。
8、城市抢险救援安全疏散规划图。明确标注近、中、远期 城市抢险救援疏散避难设施、安全疏散用地的方位、面积等,阐明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及安全疏散与抢险救援的组织与联系。图纸数量可根据城市规模实际调整,但必须达到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
(三)规划附件应当包括:说明书、现状调查综合报告和基础资料汇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现状调查综合报管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主要分析城市消防现状,说明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论述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等。
基础资料汇编:是对城市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安全布局、消防设施现状、以及消防规划编制有价值的规划资料的汇集整理。
第十九条 城市消防规划的评审与鉴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一)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城市消防建设规划应当同城镇总 体规划同步履行审批手续。城市总体规划已先期编制审查完毕、补充编制城市消防建设规划的,应当及时补充申报审批。
(二)城市消防专业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公 安消防机构等有关部门、单位、专家评审与鉴定。
(三)地级以上市、大兴安岭行 署所在地的城市消防建设规划,由省级公安消防机构组织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等部门、单位、专家评审与鉴定;县级市、城关镇、其他建制镇的城市消防建设规划,比照上述规定由行署或市公安消防机构组织评审与鉴定,可以邀请省、市、县相关部门、单位参加。其鉴定意见作为审批主要依据。
第二十条设市城市、大兴安岭行署所在地的城市消防规划 由市或行署人民政府审批。城关镇、建制镇的城市消防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设市城市和城关镇的城市消防规划经批准后,须报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城市消防规划经批准后,由批准机关颁布实施。
第二十二条 城市消防建设规划的变更,应当经原鉴定机构同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掇原备案机构备案。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垦、森工、独立工矿区或局(场)、矿址的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参照本办法执行,业务上接受相应公安消防机构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并由黑龙江省公安厅消防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