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22: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掇刀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时期,是落实全区统一部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关键之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繁荣掇刀区商贸流通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和掇刀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求,特制定《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基本概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商务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全面进步的五年,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物流业,在2010年被评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示范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百花齐放,我区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十一五期间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掇刀区落户了一大批大型商贸工业企业。为提高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内贸易交易活跃,行业管理规范。“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91.22亿元。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2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期增长183.8%。十一五期间建设大型商贸企业7家。

(二)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出口额大幅增长。2010年出口达2187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累计87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扶持美丰化工、普安阀门、新立纺织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

(三)招商引资工作顺利,项目落户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4.2亿元,2010年全区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2.5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外资7803万美元,2010年直接利用外资1053万美元。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上海商贸城,人民电器物流园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区,2010年4月,我区驻温州办事处成立,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招商引资、外贸出口等工作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认清形势,是完成各项规划目标的首要工作。

(一)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1、第三产业和市场交易基础较好。从全区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物流业,借助省级物流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和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已经在我区基本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预计在“十二五”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继续逐年提高,并呈现稳定趋势。从市场交易来看,我区市场与市区商业圈相互协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随着城市圈不断发展,我区市场交易环境将更加优越。

2、产业转移带来新技术和大量资本。随着东部沿海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将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十二五”期间,将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对我区吸收资本,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全省总体布局战略带来新机遇。近些年来,省级部门出台了多种产业布局政策,包括两圈一带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在鄂中地区占有十分有利的优势。十二五规划期间随着各项战略布局的逐步实施,我区商务发展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4、城乡一体化试点带来的发展机遇。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掇刀区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区,这是全省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市辖区,有利于我区争取省市各项政策资金,实施更加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全面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目前我区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土地、劳动力、电力等制约因素凸显,尤其是土地作为招商引资优势要素的地位正在削弱,一方面是价格已无过多优势,另一方面土地储备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指标。

2、产业链条制约。我区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不完善,难以形成比较大的规模效应。我区虽然有大型工业商贸企业,但是产业链不完成,产品需深挖增加附加值。

3、三产业结构制约。我区服务业、旅游业存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与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十二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举“城乡一体化”旗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力争使我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扩大开放原则。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学习国内外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具有影响力企业和跨国商贸物流企业落户掇刀,提高掇刀区商贸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产业结合原则。坚持与旅游、文化、交通、矿产、制造等产业互相配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扩大掇刀消费规模。通过与其他产业结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贸物流业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服务。

市场导向原则。继续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商贸物流业资源的作用,形成消费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商贸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便民利民原则。广大群众是商贸物流业最基本的服务对象,要坚持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推进商贸物流业网点和设施建设,建立安全、诚信、舒适的购物环境,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积极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业,不断完善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功能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

(三)目标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末达到74.65亿元。占区域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2、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末达到2786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30.2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4976万美元。

四、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主要思路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发展生产型物流和商贸物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和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格局。

1、现代物流业方面

以建设全省现代物流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以生产型物流服务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为方向,建设一批功能明确,设施先进的物流园和专业物流中心,争取成为中部地区生产型物流基地之一。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构建“四园四中心一网”的功能体系。“四园”即石化产品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和综合物流园;“四中心”指为专业市场提供服务的物流中心,包括公铁联运中心、纺织服装物流中心、花卉苗木物流中心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一网”指构建辐射全市社区、街道、乡镇、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城市商贸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实

现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对接,努力把掇刀打造成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荆襄的鄂中物流枢纽。

(2)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进一步规范整合人民电器国际鑫港物流园、荆门大型公铁联运中心、永发能源煤炭物流园、九禾化工产品物流园,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金字塔”型物流网络。

2、商贸流通业方面

(1)集群效应,专业突出。充分发挥商贸企业集群效应,在荆潜路以北,阳关大道以东建设集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现代储运、商品交易于一体的转运集散中心,力争建成年经营额过100亿的综合商贸流园区,将掇刀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加快建设五金机电大市场、上海商贸城、星球商业中心、光达石材城、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南鑫钢材大市场等专业市场,新建成机电产品、建材、钢材、日用品、家具、农资、花卉苗木、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等10个年交易额过5亿元的专业市场群。同时,依托深圳大道与虎牙关大道交汇处的商业环境,大力发展现代购物中心,形成集商贸物流、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核心区,打造荆门城区第二个商业中心。

(3)配套合作,统筹兼顾。加快调整现有市场布局,严格规划商业网点,着力培育现有商业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加强与沃尔玛、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为重点,推进商业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鼓励城市商贸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加强管理,狠抓监管。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狠抓监管是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必然要求,包括农贸市场,商贸企业的产品流通质量、生产经营状况都要继续严查严管,进一步提高我区商贸流通服务水平。

3、现代旅游业方面

(1)突出特色,提升品牌。充分发挥掇刀区“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的节点区位优势,突出农家乐乡村游品牌、休闲娱乐品牌和关公文化品牌,将掇刀建成鄂中乃至全省的“休闲之都”。加快推进“喜民园”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大力发展“农庄经济”,提升文化旅游档次和规模。

(2)大力开发,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点建设熙龙湾运动休闲度假村、丰泽园大型生态综合园、三恒都市综合休闲度假区项目等重大旅游项目,打造兴隆、周河、蔡庙和刘沟果园场四个旅游名村。积极开发文化游、养生游、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着力发展以三国文化系列遗址为特色品牌的古文化游。

(二)大力发展现代化多功能农业

1、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为方向,大力促进城乡互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行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着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农业。立足生态化、规模化、循环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土地流转和要素集聚速度,大力培育、引进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和一大批科技水平高的绿色生态园,带动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板块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提升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喜民园、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和花卉科技园“三园”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区农业发展。

2、依托有利发展条件,重点扶持支柱产业。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展示长廊”为载体。以207国道、荆潜路花卉苗木发展为重点,打造武荆、襄荆、荆宜、荆漳公路景观带,积极筹建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华泰苑、上林园、莳漪精品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将掇刀打造成华中地区知名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集聚地。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百亩以上规模化专业苗木场50家,形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双喜蔬菜精品园和兴隆日光温棚基地,培育“喜民园”等蔬菜品牌,带动袁集、长兴、石堰、双碑、麻城等村的蔬菜生产,占领荆门蔬菜高端市场,使蔬菜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招商引资强调为产业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高位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关键时期,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强调项目与产业相配套,合理的产业规模和配套服务必将会让我区经济发展又上新台阶。因此我们着力在6个方面下功夫。

1、引进现有产业配套项目,突出产业集群。我区现有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产业积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重点引进现有园区着重发展的机械、化工产业、建材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为要求,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跨越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企业。

2、引进石油化工工业项目,突出化工集群。项目主要依托以荆门石化总厂,以生产石化下游产品为重点,一方面加大现有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另一方面逐步引进一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项目,拉长石化产业链,构建化工产业集群。

3、引进机械制造工业项目,突出机械集群。引进战略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以普安阀门为龙头的水阀门制造、以万泰机械为龙头的肥料机械设备制造、以叶威粮机为龙头的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和以龙港铸造为龙头的汽摩配件生产等四大特色机械产业集群,为打造我区荆潜公路沿线的“机械产业走廊”服务。

4、引进新型建材生产项目,突出建材集群。通过引进高科技建材生产项目,重点在石膏深加工,陶瓷地面砖、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项目等建材项目上招商引资,落户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的建材企业,形成建材产业集群,大力提高我区建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突出食品集群,大力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户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现有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的项目。继续重点扶持以民峰油脂、金福源、千里香、陈成禽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构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6、扩大开放,积极交流,着力引进新兴产业。我局在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丰富的石膏、粉煤灰、水泥等资源,积极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引进新型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引进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新型纳米涂料等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生产企业,大力引进绿色化及功能化的新材料,开发聚乳酸、有机硅等新型化工项目材料。

(四)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外贸出口

1、调整结构,培育重点。一方面在项目引进上,要鼓励现有出口企业搞好项目对接,扩大出口产品类型、质量,另一方面对辖区重点出口企业如新立纺织、普安阀门等腰积极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为企业排忧解难。

2、积极合作,对外贸易。在商务工作中,鼓励企业产业国内、国际大型的贸易交流活动,让企业有机会走出去,借鉴国外企业发展经验,构建我区企业对外交流平台,为我区对外贸易做好服务。

五、十二五商务发展工作保障措施

(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一方面是对商务发展工作要有积极的热情,善于洞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规律。另一方面是勇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拥有敢打敢拼的精神,真抓实干才能以最好的工作方式开展商务工作。

(二)求真务实、培养人才。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商”战略,让现有的商务人才留得住、用的好,进一步引进挖掘商务人才,大力培养现代商务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连锁经营等专业性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对保障我局在开展商务工作中能有效的执行各项任务,为我区的商务工作发展起到协调、保障的作用。

(三)部门合作、政策得当。一方面加强与交通、工信、旅游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市场体系建设布局协调发展,使商贸经济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向协调,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倾斜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商贸服务、旅游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继续落实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扶持合理,重点突出。

(四)精密服务,扩大宣传。商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是要做好企业、项目的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项目落户顺利。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商务工作信息流通性好,协调能力强的特点,为企业做好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三是要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把我区好的项目,特色点推介出去,打造掇刀新形象,增强对外吸引力。

附: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名单

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

1、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培公大道东侧十里牌林场辖区,占地约1500亩,投资20亿元建设集休闲、购物、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物业形态包括超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标准酒店、商业街、写字楼、高层住宅和高级公寓等多种物业类型,建成后将成为荆门市规模最大的高尚综合社区。

2、老年公寓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亩,新建一座高中低消费层次相结合,集养老、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公寓。一期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消费层次属于中档以下的老年公寓;二期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中档老年公寓;三期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设高档老年公寓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3、石化产品仓储物流项目,依托原油加工能力为600万吨/年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及下游石化产业链,位于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投资10亿元人民币新建办公楼、综合楼1.15万平方米,液体仓储罐24.4万立方米,气体仓储罐16万立方米,年经营液体化工产品80万吨,年经营固体化工产品20万吨,年经营化肥产品100万吨。

4、大型现代综合农贸市场项目,拟选址培公大道南侧,占地300亩,建设大型现代化农贸超市及农产品物流园,集交易、加工配送中心、冷冻库、冷藏库、废弃物处理中心以及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于一体。同时进行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产品的集中储存、深加工、转运、分拣、包装、配送、交易等综合服务。针对农产品物流的特殊要求,提供冷链物流、恒温运输、“从农户到餐桌”的封闭式物流运输。计划总投资3.5亿元。

5、花鸟虫鱼大市场项目,拟选址207国道兴隆岗,占地150亩,依托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花卉苗木展示长廊和喜民园现代多功能示范区打造花鸟虫鱼信息中心、花鸟虫鱼批发交易区、配送区、综合展厅、观光区等功能区,将成为荆门乃至全省花鸟虫鱼产品的进出主渠道。计划总投资3亿元。

6、大型再生资源集散及旧货交易市场项目,拟选址荆潜公路南侧,总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其中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大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利用格林美废旧电器处理平台,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处理中心;旧货交易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具有旧货展示、仓储、聚散、维修、质检、鉴定评估及信息发布、交易结算、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华中的建设标准。

7、荆门公铁联运物流中心项目,湖北煜辰物流有限公司拟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便利的铁路专用线、公路为依托,利用循环产业园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发展区域物流为主导,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200亩的荆门市大型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公路站场基础设施:

1、国际标准仓储;

2、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3、物流交易展示中心;

4、配送中心;

(二)铁路站场基础设施:

1、二级线路标准专列铁道线2股道;

2、铁路仓库;

3、办公房屋、排水、消防、照明用电、用水、采暖等附属设施;

4、铁路站场地面

硬化及设施。

8、蔡湾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蔡湾市场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利用原荆门市制革厂的旧厂房和闲置场地建设了蔡湾农贸市场。市场属东城区中心地带,服务半径1.5公里内有荆门石化总厂、葡萄园小区、联谊苑小区等,总服务人口约12万人。目前,蔡湾市场是单纯的大棚式菜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而经营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蔡湾市场拟投资1.5亿元将旧房和大棚拆除,建设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的超市型农贸市场。

9、光达石材建材综合市场项目,项目位于深圳大道东段以北、207国道复线以西,用地面积约340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石材、建材市场、商贸物流及辅助配套项目,计划容积率≦2.5。

10、五星级商务酒店项目,项目位于象山大道南端以东、来龙桥东南角,用地面积约8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计划建设成为一家集酒店、客房、娱乐中心及商务中心等相关设施于一体的五星级商务酒店,其中项目建筑面积约98000平方米。

11、荆门市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位于荆潜路北侧、杨湾路以西,面积约414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汽车销售、汽车修理和汽车改装为一体的汽车文化产业园。

第二篇: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少,推进措施乏力,部分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难”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及省、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省、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播面12.76万亩,产量30.07万吨,产值 4.6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0.4%,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0.33万吨,产值0.85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城郊新市镇赵畈村、白谷洞村为主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代表的远郊外销菜基地,以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为主的瓜果菜基地,以罗店镇为主的白花菜加工基地,以三阳、绿林等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

市场供应方面,2009年全县蔬菜食用菌社会总产量 38.86? 万吨,其中西甜瓜总产量8.32万吨。蔬菜食用菌商品量约9万吨(不含西甜瓜),全县城镇人口年需消费量8万多吨。从总量上来看,我县蔬菜供给基本平衡,但因品种单一,且上市集中,市场供应不均衡,“淡”“旺”季比较明显,存在结构性缺菜。

(二)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京山县位于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3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978.8—2012.8小时,年均降雨1020— 1150毫米;全境海拔在950.2—27米,由西北向东南渐低,依次分为低山、丘岗、平原,具有发展蔬菜产业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2、区域优势明显:京山交通便捷,长荆铁路横贯东西,省道汉(口)宜(昌)、皂(市)当(阳)、应(城)随(州)、安(陆)京(山)公路呈“丰”字型贯穿全境,武(汉)荆(门)和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汇于工业新城东南12公里处。二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可达武汉、宜昌、襄阳、岳阳、随州、荆州等大中城市。东奔西走,南来北

往,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的运输流通。

3、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突出:我县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市场选择,现已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罗店的白花菜,永隆的坚椒,丁冲的萝卜,石龙、钱场的西甜瓜,三阳、绿林的香菇等产品已成为地方特色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都有补贴奖励政策,但对种植蔬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加之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与产业化水平偏低,劳动强度与市场风险过大,这一切都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先进设施设备配套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抗灾能力。据调查统计,全县旱涝保收的蔬菜基地面积不足45%。

3、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我县目前县级只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各镇及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都没有蔬菜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县、镇、村在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上都处于缺编、缺钱、缺人、缺物的状况,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这势必影响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影响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

4、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闭塞。由于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大部分蔬菜销售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蔬菜价格虚高。同时,一般菜农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菜农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种菜经济效益降低。

二、规划依据、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给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促进我县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规划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2010年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 [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省农业厅《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市农业局《荆门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三)规划原则

优化布局和突出特色原则:强化资源的利用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重点沿“四河两岸”(京山河、永隆河、富水河、漳河)的新市、永兴、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打造蔬菜产业带。

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品种结构,打好“品种差”、“时间差”、“季节差”、“地区差”,提高我县优质蔬菜产品市场占有率。

多元化投入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

扶优扶强原则:充分发挥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四)产业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末,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4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7.5亿元;食用菌鲜菇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1.5亿元。蔬菜为菜农人均纯收入贡献达1000元以上。全县十二五期间各镇蔬菜发展规划面积任务见附表。

2、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1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30个,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供应,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以上。

3、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3家,培育蔬菜品牌3个,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0个,网络带动农户15000户,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40%。

4、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个,扶持产地建立冷链物流系统。

三、产业区域布局

坚持“保障供应,发展经济”的原则,蔬菜产业按照资源和区位条件进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区近郊、交通主干线两侧、“四河两岸”等以资源和地理优势布局的经济结构,促进优势地区优

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一)设施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新市、永兴镇的近郊蔬菜村,有一定生产基础的永隆、宋河镇的蔬菜村。

发展目标:主要保证城区蔬菜基本供应量,面向我县3-4月“春淡”市场和8-9月“秋淡”市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和速生菜基地,面积1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

(2)主要茬口模式: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盖(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豆类、红菜薹、莴苣等为主,9-12月上市。

3、发展重点:加大设施基地的投入,建立水、电、路、渠、池、棚等基础设施完备的生产基地,提高产出能力及抗灾避灾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

(二)露地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与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主要在离城区较远的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的适宜产区建设露地菜基地。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名优蔬菜区、特色菜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面积2万亩,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大白菜、萝卜、甘蓝、花菜等喜凉十字花科蔬菜;莴苣、红菜苔等喜凉叶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四季豆、豇豆等喜温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地膜+小拱棚覆盖与露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及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三)加工、外销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以特色白花菜加工产业为纽带,在适宜白花菜生长的罗店、坪坝镇大力发展白花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基地。

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白花菜、萝卜、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产业,推动蔬菜加工、外销产业的发展壮大,面积4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白花菜、洋姜、萝卜、榨菜、辣椒、及豆类、瓜类等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露地生产与保护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周年种植模式,推广蔬菜预冷、包装、冷链贮运技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开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

(四)水生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雁门口、钱场、新市等地。

发展目标:以莲藕和荸荠为重点,在水源丰富的村组分类建设2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莲藕、荸荠、菱角、茭白、芡实。

(2)主要种植模式:深水区莲藕、子莲、菱角、茭白、芡实等一季种植;浅水区可实施保护地栽培、鱼塘种藕、莲藕—水稻、西甜瓜—荸荠等多种间套种模式。

3、发展重点:加强水生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扶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藕莲、子莲、荸荠、菱角、茭白等保鲜加工产品。

(五)食用菌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三阳、绿林、杨集、永隆、宋河、新市、曹武等镇。

发展目标: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 1.5亿元以上,鲜菇产量2.5万吨,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以上。

2、主要种植模式

主要栽培种类:山区重点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食用菌,棉区以平菇、金针菇为主,粮产区重点发展草菇、双孢蘑菇等草腐食用菌。

主要种植模式:香菇和黑木耳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等草腐菌菇房、菇棚及稻田地栽模式,平菇、金针菇设施化周年栽培模式。

3、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增加市场鲜销产品;重点开发推广黑木耳秋季稻田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秋季稻田地栽模式和香菇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六)西甜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

发展目标: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9万吨,产值0.9亿元。

2、种植模式:以嫁接抗重茬栽培和高效间套作种植为主。

3、发展重点: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栽培方式,延长西甜瓜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

四、建设重点

(一)建设一批蔬菜示范基地。沿“四河两岸”的重点蔬菜镇、村,开展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抓好四个示范基地建设:一是新市镇赵畈村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新市镇白谷洞村蔬菜无土栽培温室育苗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永隆镇千亩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千亩 “棉改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四是罗店镇千亩露地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二)培植发展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蔬菜产业发展,抓紧扶持发展一批有我县特色的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施“市场+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化水平。重点扶持富水白花菜、仁和白花菜、江花食品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赵畈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曾口大棚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大做强“仁和牌”白花菜、“富水牌”白花菜、“辣翻天牌”食品、“江花牌”食品、“丁冲牌”萝卜、“太阳牌”香菇等蔬菜食用菌品牌,加强与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合作。通过发展蔬菜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我县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设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重点在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与有关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扶持和发展蔬菜分捡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预冷处理、速冻保鲜等初加工业,降低产后损耗。

(四)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按照农业部要求,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在蔬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

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上级提出的“省长负责米袋子,县市长负责菜篮子”的工作要求,加强政府对蔬菜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京山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全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各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负责本镇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考核验收方案,按照百分制考评的办法,每年年底组织专班,对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力争按期完成“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让全县广大居民真正吃上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质优价廉的“放心菜”。

(二)扩大面积,建优基地。要装满菜篮子,必须先建好菜园子。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领导工程来抓,重点是沿“四河两岸”的新市、永隆、罗店、宋河、坪坝、永兴等镇,投资新建成片的高产蔬菜基地。用五年时间,在全县新建4万亩蔬菜基地(其中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使全县菜地保有量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大棚设施菜地保有量达到1万亩以上),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蔬菜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对政府规划范围内新建成片蔬菜基地的,分别对大棚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奖励,“以奖代补”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二是建立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费财政预算支出制度。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的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经费,用于建立健全我县蔬菜生产的科技培训推广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开征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并明确按照规定计提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收益金的30%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全县蔬菜产业大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四是每年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部门的节水灌溉、商务部门的冷链物流、农业部门的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优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蔬菜流通。大力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菜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确保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技术。从华农大、中国农大等院校的蔬菜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专业大学生,充实我县蔬菜技术力量,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对蔬菜事业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设施与条件,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蔬菜连作障碍克服、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一批抗病虫、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现科技兴菜。

第三篇: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根据《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鄂州商务发展实际,特制定《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规划范围为鄂州市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务领域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两个率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深化商务领域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内贸易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已成为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并在创造就业、扩大消费、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商业总量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市商贸流通业拥有网点1.35万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营业面积61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5万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期初的71.56亿元增加到132.08亿元,年均增长18.2%。二是新型业态有所发展。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物流配送企业有大通运输、武商量贩、新合供销和邮政等4家;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连锁经营企业有武商量贩、银泰百货、中百仓储、中商平价、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工贸家电、梦天湖、778酒店、快乐海鲜城等12家。三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各类专业市场84个,其中城区65个,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1.8万人,年成交额近15亿元。在城区逐步形成了服装批零、餐馆娱乐、电脑销售、美容美发、商务酒店等7个商业街和小商品、农产品批发、建材、摩托车、家居装饰、水果批发、汽车交易、旧车交易等10个专业市场。全市改造菜市场6个,特许经营企业发展到10家。超凡物流等6个物流基地正加紧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提高,共新建农家店176家,占全市自然村的61%。

(二)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十一五”期内,实现进出口总额85167万美元,年均增长10.3%。其中出口47487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4%,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一是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成425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6%。二是市场开拓力度明显增强。2010年出口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达到220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个百分点。三是出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对外经营资格的企业近200家,较2006年增加近2倍。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鄂钢、美阳、翔雅、枫树线业等4家,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改变了“十五”期间美阳公司一家独大的现象。

(三)对外开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外来投资发展迅速。武商、中商、中百、工贸家电等企业在我市发展量贩店或便民店、加盟店;全国性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企业进驻我市;肯德基、麦当劳也在我市落户。先后引进了高泽物流、超凡物流、英豪物流、中冠陶瓷等企业来鄂州投资建设物流基地。招商引资总额完成344.9亿元,年均增长43.1%,引进落户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35家。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6亿美元,年均增长37.4%。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等10个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外派劳务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备案登记人员达900人以上,比上年翻了两番。

(四)服务民生力度加大。一是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到目前为止,共设置销售网点112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13346台,下发财政补贴3044.6万元。二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5年来,共屠宰生猪82.5万头,年均增长8.6%。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取缔城乡结合部私宰窝点27个。三是努力规范酒类流通。共办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347家,强化酒类市场流通管理,确保让老百姓喝上“放心酒”。四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编制了成品油发展规划,共设立加油站(点)66座,确保成品油的安全生产和市场供应。五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5年来,共实

现拍卖237场次,成交额3.5亿元,典当总额8.6亿元。旧机动车交易3056辆,交易金额5600万元,回收各类报废汽车968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商务工作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商贸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和带动。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虽然单位数量较多,但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经营,管理落后,缺少具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目前,鄂州市年成交额过3亿元的批发企业仅有烟草公司、路口物资、佳和贸易3家;过3亿元的集贸市场仅有明塘市场、飞鹅市场2个;限额以上的商业企业54家,全年商品销售总额为18.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商业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城区缺少上档次的商务综合性购物中心、卖场等新型商贸业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资配送大卖场、专营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商贸新型业态发展缓慢,服务外包等新型产业发展滞缓,难以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

3、外贸出口结构仍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外向度较低。由于历史、基础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仍然存在起点低、基础差、总量小的问题。2009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72.3亿美元,我市为1.69亿美元,仅占全省的0.98%;全省人均外贸密度为280元,而我市只有157元,仅为全省平均数的56%;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为1.34%,而我市只有0.54%;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为46.9亿美元,我市仅1.05亿美元,只占全省的2.24%。近年来尽管我市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出口额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低,远不到全国37%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建材产品的出口比重低。外贸出口后劲乏力,缺乏新的大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知名度高的品牌支撑。

4、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滞缓。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商务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足,信息不顺畅,经营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品种少,专业服务性项目不多,综合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农村部分消费流向城市。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

1、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交往更加紧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为我市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动力。三是“全域鄂州”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委、市政府围绕大力实施“两个率先”战略,整体推进以“全域鄂州”为理念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组群式大城市,为我市商务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潜力。

2、制约因素。从国际环境来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全面回升困难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世界上局部区域冲突不断发生,我国商务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也面临较为严竣的形势:人民币升值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致使国际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务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需要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国内出口要素供求失衡和成本上升,商务发展的比较优势减弱,商务经济依然面临着一些长远困难。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商务兴市”目标,实施“大商务”战略,综合发挥鄂州的特有效应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遇,坚持扩大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外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开放性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构建大商务、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鄂州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把实现商务发展的长远目标与鄂州实际结合起来,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与鄂州实际结合起来,一切商务工作都要从鄂州实际出发,充分体现鄂州的特点。

2、坚持政策引导、突出培育市场主体的原则。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政策环境和促进体系,发挥中介组织、海外乡亲和区域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确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开放战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将优势企业“引进来”。按照“多准入、多生存、多发展壮大”的原则,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商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专业、特色经营。

3、坚持集约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实施“城乡一体市场化”、“大商务”、“大市场”、“大流通”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引资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商务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4、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商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逐步推进”的要求,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商贸流通业规划指标要高于我市GDP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国内贸易。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015年达到310亿元。培育形成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3个。培育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5家。新建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5家。培育30家餐饮品牌企业。

------对外贸易。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2.6亿美元。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出口总值的60%。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成本低、高附加值、强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出口,加强品牌建设。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出口总值的60%。巩固和发展现有重点出口企业,培育壮大出口队伍。到2015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00家。开拓国家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巩固和开拓美国、东南亚市场,开拓非洲、拉美、欧盟市场有重大突破。贸易方式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年均递增35%,累计达到1600亿元,2015年到达538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累计达到6.8亿美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出击。到2015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增长,海外投资承接工程有所突破,外派劳务人员累计达6500人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增长,口岸建设实现突破。

三、“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的战略措施

“十二五”期间,鄂州商务发展将重点围绕建设“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城乡市场一体化试点区、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来展开。

(一)着重推进三江港区“中转港”建设,实现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

1、加快三江港区“中转港”建设。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三江港区建设。将三江港区作为生产性物流业重要的“中转港”,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来鄂州投资兴业。争取在2015年前,把三江港区建设成为长江南岸的核心港区,把鄂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开放性、综合发展、功能齐全的二级物流枢纽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强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刚性作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三江港区、葛店港区、鄂州港区为平台,在抓好现已落户的6个物流基地建设发展的同时,再培育引进一批服务生产和生活的物流企业。

2、加快实施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是深入推进农家超市。以长港示范区为重点,农家店全部覆盖106个农村新社区。二是努力推进“农超、超超对接”。在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品下乡工作的同时,支持蟠龙市场的扩规建设;以蟠龙市场为平台,推动农产品进城,引导武商量贩等超市乃至与武汉各大商家进行“农超、超超对接”。三是推进特色服务工程。推动家政服务、生猪屠宰监测追溯平台建设,认真做好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和回收报废拆解工作。创造条件改造一批菜市场。

3、加快商业新型业态发展。落实服务业税收扶持政策,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支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仓储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销售等新型业态发展。建设2至3家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的规模。到2015年,3000㎡以上连锁超市发展到15家左右,大型连锁酒店、餐饮店发展到50家左右,连锁便利店、便民店、专卖店发展到200家以上。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4、围绕“放手、放开、放活”,加快培育特色专业市场。推进商贸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培育和引进,形成以晋煤物流等企业为主的2至3家交易额过20亿元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一批大型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鼓励民营资本建设投资长岭水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药品批发市场、新庙五金建材家居市场、鄂州开发区农机具市场。推动小桥、明堂等城市商务综合体的招商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建设一个有品牌档次的商业步行街。同时,支持特许行业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着重加快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

1、加快以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和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增强我市出口的后劲。继续发展轻纺产品出口,着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优势,以枫树线业、美阳服装、翔雅服饰等为中心,加快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利用葛店开发区药谷和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制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利用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优势,着力提高出口钢材的科技含量;利用沿江船舶制造产业带优势,扶持民营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促成江燕船厂、光大船舶等民营企业扩大自营出口;利用鄂州开发区优势,以湖北鄂重、鄂通橡塑、鄂钢驰久为龙头,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着重提升机械设备出口的厚度;贯彻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2、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升出口产品占有率。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工作,加快管理、质量体系认证,提升传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品牌战略产业导向;大力推动“华工”、“新爱迪”、“枫树”、“美阳”等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份额。全面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25%以上。

3、鼓励、支持和组织中小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按照“扶持一批、发展一批、做强一批”的思路,努力培植一批出口上规模,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出口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拓宽企业的国际合作领域,促进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商品贸易共同发展。到2015年,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登记备案户数达400户,其中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00户以上(不含外商投资企业)。非公企业出口总值突破13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70%以上。

(三)着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有效利用域外资金

1、打造特色园区。利用“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大好机遇,加快我市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利用鄂州产业岸线、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高质量地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以沿江产业发展作为龙头引领全市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项目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利用本地资源扩大就业和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重点打造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六条产业走廊,推进产业沿江集聚。积极争取省政府园区建设

专项借款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六大开发园区聚集发展。

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突出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项目,突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招商,突出技术特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电子信息、资源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产业上引进一批国内外品牌企业来鄂州投资建设。把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三江港区和主城区打造成外资密集区。

3、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继续采用专业化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过1亿元项目100个,过5亿美元项目300个,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民营企业500强的投资项目总数达3%。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完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中介人员奖励政策,着力提高招商实效。

(四)着重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积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更多地利用市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设备、商品技术和劳务输出,鼓励高技术类和资源类投资。大力扶持鄂钢集团、多佳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以技术、生产设备或零部件等实物为主,到境外投资办厂。引导企业赴境外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办事处等机构,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国际化经营上层次上水平。

2、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发展挥我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建筑方面的竞争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促其扩大规模。争取到2015年我市有1-2家企业具有海外承揽工程资格。

3、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扶持成立1家有资格的外派劳务公司,积极拓展外派劳务市场,扩大纺织服装业、农业、建筑业和运输业领域劳务外派规模。建立赴日研修生和海外劳务培训基地,逐步形成预选、培训、考核、输送一条龙服务体系。争取每年1-2次到日本、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对外劳务合作境外洽谈活动。力争在外派海员上有所突破。

四、“十二五”商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商”战略,用好现有商务人才,稳定关键商务人才,引进急需商务人才,培养未来商务人才,快速构筑我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人才队伍。努力建设开拓进取、精简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忠诚尽职、团结勤奋的干部队伍,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商务专业人才队伍,为商务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实行“一业一策”。采取“一业一策”的办法,加快和引导商贸流通、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工作良性发展。对重点建设企业和项目在市场准入、项目用地、融资信贷、税费缴纳等方面视同工业项目同等待遇,落实被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电、气与工业同价政策。鼓励和支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园区和企业扩大生产,加快发展,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优化商务环境。建立系统内外、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大协作机制。健全商务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基本稳定的政策扶持方向,大力支持流通现代化及市场体系建设、重要商品调控、重点出口产业、出口基地建设、出口品牌建设、对外工程承包等项目。加强商务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以“放权、少管、优服务”为取向,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调研,提高决策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促使商务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强化检查督办。建立督办检查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根据“十二五”商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各级商务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协商和沟通,加强工作计划安排,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

检查力度,完善督办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要通过工作总结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我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商务工作的领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商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商务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抓好组织实施。各级商务行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为政府发展商务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第四篇: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商务局的正确领导下,京山县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京山”目标,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将对外开放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第一动力和“一号工程”来抓,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创新、促发展,创新思路抓招商,突出重点抓外贸,健全机制抓管理,呈现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工作快速发展外经工作起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1、招商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不断完善招商措施,拓宽招商思路,狠抓责任落实,招商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到资额从2005年的10.02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38.69亿元,五年间到资额翻了两番。经过不断努力,我县成功探索出领导招商、亲情招商、委托招商、社会招商、网络招商、专班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特别是专班招商成效显著。通过组建招商专班,大力开展拜访客商、联系商会、寻求中介、发动乡友、推介项目、宣传京山、产业调查等一系列业务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招商引资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引进京兰水泥、凯迪电力、中辰电子、潭龙石材、富荣家纺、太力家庭用品、温泉国际度假村、广信集团、玉丰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发展潜力大,对京山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对京山产业和财政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切实提高了京山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城市品位,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突破。

2、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县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利用外资额稳步增长。全县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9家,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11家,资金来源地为香港、台湾、美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外商投资企业有戴蒙德电力湖北有限公司、湖北雄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华尓靓科技有限公司、京山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富荣家纺有限公司、金模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外资额从2005年的1272万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3504万美元,年均增幅22.3%。

3、外贸出口曲折前行。2007年、2008年是我县外贸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县外贸出口额从2005年的4702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073万美元,在全省79个县市区中排第9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外贸出口额有一定下降。2010年,我县外贸出口恢复性快速增长,出口额6700万美元,增幅62.9%。“十一五”期间,我县通过招商引进落户外向型企业和引导有出口潜力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获得外贸出口备案登记的企业新增15家达到28家,有出口业绩的企业新增7家达到16家,年出口规模过1000万美元的有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京山华尓靓科技公司、京山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京山楚天钡盐公司、京山鹏昌农产品公司等5家企业,其中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京山华尓靓科技公司两家企业荣获“湖北省外贸出口100强企业”称号。同时,我县外贸出口产品门类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门类在原机电、冶金、化工、服装4类的基础上,新增建材、农产品2大类。机电产品出口比例由“十五”末的29.5%上升为48.8%,农产品出口比例达11%。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宽。在继续巩固欧美、港澳等传统市场外,进一步拓展了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市场,产品销售市场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二五”发展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县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都将迎来难得的加快发展机遇。

招商引资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国际资本向国内转移趋势加快。全球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正处在新一轮的重大调整和变动时期,国际资本向国内转移趋势加快。二是沿海资本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发展,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沿海地区资本向内地转移成为必然。三是国家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在未来

十年将是一个综合实力增长的黄金期。四是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正向纵深推进,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全省发展已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五是我县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显现。随着长荆铁路、随岳高速、武荆高速的通车,我县区位优势特别是武汉后花园优势逐步凸显,有利于接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者对投资京山的信心持续增加。六是我县投资软硬环境改善。我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服务措施不断落实,投资软硬环境得到较好改善。七是与武汉城市圈的对接成为招商引资又一良好平台。不利因素一是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二是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制约逐步显现。土地作为招商引资优势要素的地位正在削弱,我县电力总负荷逐步达到饱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也在削弱我县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三是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不完善,难以吸引五百强企业及战略投资者。

外贸出口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外贸出口宏观形势向好,国际经济回暖,我国外贸出口已走出低谷,我县外贸出口也恢复性快速增长。二是国家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退税率、信用担保补贴、担保贷款补贴、新产品研发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补贴等。三是我县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出口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和不断培植,我县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壮大。潭龙石材、鹏昌农产品、雄韬电源、荆工药业、美宝药业等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同时中辰电子、富荣家纺、太力家庭用品等企业已具备较强的出口增长潜力。不利因素主要是骨干出口企业增长的基础不牢,特别是华尔靓科技公司出口产品高纯硅铁属“三高一资”产品,受国家加征25%关税政策限制,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生态京山建设目标,坚持开放开发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走出去”步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突出大项目,在引进“500强”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上下功夫;突出产业集群,围绕培育我县“机械、矿业、畜禽、桥米”四大百亿产业招商;突出税收大户,重点引进培育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和企业;突出优化外贸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出口发展方式。

(三)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到资额、利用外资额和外贸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县招商引资到资额达到95亿元,年均增幅20%;利用外资额达到5642万美元,年均增幅10%;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3477万美元,年均增幅15%;外派劳务200人次,创办境外投资企业2家,境外投资100万美元以上。

(四)主要措施

1、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一是加强招商引资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县“四大家”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准确把握目标进度,及时处理招商引资方面出现的问题。二是高度重视招商队伍建设。切实做到“善于招商、勤于招商、能于招商”,加强招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三是加大招商宣传和推介力度。有效利用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时发布京山发展动态、部门服务承诺、项目资源、招商信息等,宣传我县重大招商引资成果、优良投资环境。切实加强与各级商会、协会的联系,进一步宣传推介京山。

2、着力招大商、招优商。切实增强招大商、招优商的意识,重点锁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行业排头兵等企业,加强对它们的跟踪和信息收集,寻找企业扩张、转移、合作的契机及与我县产业的对接点。主动邀请战略投资者企业高层人员到京山进行投资考察,了解掌握500强的战略意图和发展动态,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全县的优势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主要力量向优质项目倾斜,工作重点也向优质项目倾斜。

3、着力促进骨干企业自主裂变招商。进一步激发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企业自主裂变招商。一是调动企业自我发展、对外合作的积极性,采取组织企业外地参观、考察,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讨等方式方法,促进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企业发展的热情、创业的激情,增强企业合作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企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引导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积极寻求与同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与联姻。三是政策激励。出台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招商、自我发展予以重奖,调动企业自我发展、对外合作、嫁接改造、提档升级的积极性。

4、着力创新招商方式。一是突出园区招商。加快“一区三园”(京山经济开发区、永兴工业园、钱场工业园、宋河民营工业园)建设,打造成优势产业的积聚地、优质项目的示范地。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产业聚集辐射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园区招商平台和载体作用,以特色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二是完善专班招商。总结专班招商成功经验,完善专班招商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专班招商成果。三是偿试专业招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招商人才,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四是实施全员招商。采取演讲、知识竞赛、招商引资政策“进机关、进村组、进社区、进企业”等有效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社会认知度,扩大信息来源,营造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

5、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坚持把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抓优化服务软环境。改进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服务专班的建设,为引资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强项目调度、督办,及时协调处理重点项目建设中土地、供电、供水、拆迁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推动职能部门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全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二是抓建设投资硬环境。加大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硬件配套设施,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保障。做好开发区规划编制工作,把开发区可用面积从13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6、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出口队伍。在重点抓好轻机公司、华尓靓科技公司、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楚天钡盐公司、鹏昌农产品公司、潭龙石材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着力培植荆工药业公司、中辰电子公司、太力家庭用品公司、富荣家纺公司等一批新出口企业。二是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机电、高新技术、农轻纺等产业带动性强和就业贡献大的产品。“十二五”期间要新增电子类产品出口,巩固和稳定冶金、化工、服装产品出口,提升机电产品、医药产品、农轻纺出口比例,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例达60%以上。三是抓好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我县建设成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冶金化工产品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其中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建成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建成省服装出口基地企业,鹏昌农产品公司建成省农产品出口基地企业。通过出口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我县外贸出口的总体实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市率先成为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县市。四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出口品牌,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减少粗放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以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将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培育成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中国出口名牌企业,华尓靓科技公司、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楚天钡盐公司、鹏昌农产品公司、潭龙石材公司培育成湖北出口名

牌企业。

7、着力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外经工作要由“十一五”的起步阶段向加快发展阶段转变,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对外合作,在更高层次、更高范围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一是积极稳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规范外派行为,进一步扩大外派规模和提高外派质量。二是积极推动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成熟的技术,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开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积极鼓励我县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引导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有效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

第五篇:“十二五”商务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部在总结“十一五”商务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十二五”商务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商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搞活流通、扩大居民消费,积极促进外贸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着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商务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将为商务事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变革,将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契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变化,将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内基础条件更加成熟,将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但也应看到,未来五年,全球经济进入减速调整期,国内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转变商务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期,商务事业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全面体现国内发展的新要求,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促进内需与外需、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为目标,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集成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内外联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的现代商务发展新格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要着力推动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着力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着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商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功能。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商务发展的预期目标。一是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市场总体规模逐步位居世界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达到32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年均增长16%左右,2015年达到76万亿元。城镇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成为流通主要方式,流通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流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外贸发展结构明显优化,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达到4.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1%以上,2015年达到6000亿美元。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三是吸收外资效益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吸收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外资质量不断提升、方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合理,外商投资在促进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四是“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左右,5年累计5600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规模大体相当。

围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商务发展的九大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网络。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要强化流通基础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流通空间网络,完善和提升流通功能性网络。依托产业分布、运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和城市群,形成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运输节点、服务全国城乡的骨干流通网,建设若干辐射全国、功能集中的商贸物流中心。引导流通资源跨区域整合,推进区域内流通网络的合作,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东中西部区域间流通业协调联动发展。二要顺应贸易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选择若干交通发达、市场完善、辐射范围广、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城市,加快培育一批集物流集散、交易定价、设计展览、商业购物、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性功能的贸易中心城市。三要优化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服务业流通网络。推广农村连锁经营,加快农家店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社区级商业中心功能;以促进安全消费、实惠消费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以大宗生产资料为重点,以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鼓励企业开展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逐步形成集原材料采购加工、配送销售、技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商业示范,建设和改造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连锁化发展。

二、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和水平。以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绿色化为重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流通信息化方面,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交易平台、发展网上市场,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趋势,积极利用流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流通智能化;建设流通领域信息网络,促进流通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利用和整合。流通标准化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和实施力度,全面建立流通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流通组织化方面,要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和营销模式,以供应链为纽带,推动流通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支持物流企业拓展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城市现代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大中城市社会化配送网络。培育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实施流通品牌战略,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流通绿色化方面,要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积极倡导低碳、文明、节约的生产模式和消费理念,把生产环节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结合起来,研究鼓励居民绿色消费的支持政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快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流通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商业企业和商业设施开展节能、低碳认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三、保障流通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一是要以肉类、蔬菜和酒类为重点,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力争“十二五”期末覆盖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加快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健全药品流通体系,增强药品流通业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信用意识。二是要加强市场运行调控,建立及时准确的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强化对粮食、肉类、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的监测。发挥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稳定市场预期。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业相结合的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善内外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剂等调控手段,确保市场供应,及时平抑市场波动。三是要着力规范流通秩序,建立完善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重点商品、特殊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推进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动消除阻碍商品、服务、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政策,推进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企业主体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为外贸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带动出口战略和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在巩固“中国制造”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创造”;

在巩固“中国加工”地位的同时,重点推动“中国营销”;在增强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进口综合效应,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平衡发展。一要引导企业提升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夯实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培育营销、品牌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将贸易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引导生产企业从车间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支持和保护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逐步形成质量、标准竞争新优势,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支持企业联合制订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技术、行业标准的制订。二要巩固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企业开展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营销,形成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构筑周边市场。三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提高代设计和自创品牌能力,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依据产业特点、要素禀赋和发展要求,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升级,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培育一批重点承接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四要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更加注重进口对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

五、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规范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着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一要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出口潜力,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大力发展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扩大中医药、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培训等中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形成一批核心出口产品。二要扩大服务贸易进口,认真履行多边、区域和双边领域相关协议中各项服务业开放承诺。稳步扩大旅游、运输及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进口,积极扩大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有序增加通信、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口。改善技术进口结构,完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机制。三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构建以示范城市为主体,分工有序、良性互动、辐射周边的区域格局,打造服务外包城市集群和服务外包产业带,巩固提升发展基础好、拓展空间大的软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医药研发和通信等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工业设计、商务、物流和云计算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实现突破发展。四要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创新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六、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水平。整合市场规模、产业聚集、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全球高端要素,大力承接研发、服务环节向我国转移,实现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并重转变,进一步提升外资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一要以“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先进服务理念,激发国内服务业发展活力。二要以“引智”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通过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聚集全球技术、智力、研发、服务等创新要素,支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业链、营销链合作,引进现代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营销渠道。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三要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在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动其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

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注重防范各类风险,推进“走出去”便利化建设,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一要引导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部分加工制造业,到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二要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三要有序推进服务业国际投资合作,鼓励金融、建筑、旅游、分销、教育、中医药、中餐等服务领域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支持金融、保险、民航、电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全球服务网络,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四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资本、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五要鼓励对外投资与承包工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劳务合作,加快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对外劳务合作监测、评估、预警及安全保护工作机制。六是要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对外投资促进体系。

八、优化对外开放空间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互动发展的区域开放格局。一要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以边境重点口岸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聚集园区。发挥沿边省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等平台,推进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各类经济要素的便利化流动,建立与周边国家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跨境产业链。二要充分发挥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工业开发承载能力较强的优势,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鼓励面向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内陆地区,支持重点城市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三要推动沿海开放转型升级,巩固其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主体区域的地位,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率先创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优化产业价值链,积极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聚集,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层级。四要深入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进一步扩大内地对港澳的开放,到“十二五”期末,内地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其他协议,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后续协商,促进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九、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深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合作空间。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公正公平,倡导国际义务分配公平化、机制化。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二是适应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三是扩大对周边国家的产业投资和经济合作,深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完善与主要大国的合作机制,深入挖掘传统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渠道,扩大利益汇合点。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贸易、投资、技术、基础设施、能源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

下载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 (1) (一)发展成就 .................................. (1) (二)主要问题......

    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范文合集

    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交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荆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荆门崛起战略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努......

    荆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精选5篇)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

    荆门市沙洋县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规划

    荆门市沙洋县“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的工作特点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开拓创新......

    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商务局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盐业直接关系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陕西盐业体制改革、保障合格碘盐供应......

    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宜昌市秭归县旅游发展“十二五” 规划 2012/9/20 23:23:00 来源:互联网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秭归旅游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