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处》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三横 或说()蛟()蹉跎()彰()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1、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蛟、虎并为三害,这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又说明什么?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第二篇:《周处》教案
《周处》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工具书,基本把握故事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圈画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写法。
3、让学生从周处的生活经历中体味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教学重点:基本把握故事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体味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写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
2、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深入理解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 暴犯百姓 三横
强——尤剧 杀虎斩蛟 或浮或沉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 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提是“辨是非”。
5、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6、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四、理解写法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5、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先秦寓言故事。)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而是融入故事之中,从而使道理与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单。
第三篇:周处教案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当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思考题八: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学习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受。
⑵明确思考题七:
文章中周处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凶强狭气”是少年周处的主要性格特征。为害乡里,被百姓所痛恨,表现他“凶暴强横”的一面;劝说杀虎斩蛟”表现他“争强好斗”的一面,而得“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则说明他的“狭气”中含有“狭义”“逞义气”“救人之难”的成分,否则,他就不会去替百姓除害,也不会良心发现“欲自修改”,这是他改过自新,“终为忠臣子”的性格基础。
⑶明确思考题八:
一方面肯定、赞扬周处改过自新之举,一方面鼓舞“朝闻夕改”、自我完善的人生追求,再则启示人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
三、小结
周处的故事说明了一条真理:一个人尽管有缺点和错误,只要知错改过,勇于自新,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学习和发扬周处勇于错改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为乡里所患。
⑵义兴人谓为三横。
⑶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⑷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⑸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⒉在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想像,增添一些细节和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写,把《周处》改编成白话文故事,400—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4、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第五篇:第二周教案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二周 周三)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自读第一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二周 周四)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授课时间:第二周 周四)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五、作业: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示
儿(授课时间:第二周 周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6、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六)作业: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