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名湖畔抒情散文
未名湖畔,柳垂影影,绿水碧波中,映着这百年燕园。俯首凝望,涟漪点点,波光闪动处,埋藏几多国人梦!
静站湖边,回望百年,那一幕幕如电如闪,在眼前起熄瞬间。清未国运,令多少人可泣可叹!中华古国,终需经历多少磨难?东学西渐,始于维新革变,为图奋强,才造就这千百年来的第一燕园。此时,未名湖畔,应怀有这百千来诸烈先人的遗愿。
思绪万千,一时竟难回转。慢步湖边,俯身随手轻触这湖旁净而亮,泛着暗青色的油光石板,朝朝夕夕,岁岁年年,不知它们身上曾承载了多少先生的气息,才炼的出如此厚重安然,无声静寂地永卧在这未名湖畔,任凭这后人凝目思念。
未名湖,未名湖,未有名湖。然当初钱老的这一“未名”,谁料百多年来竟成了中华燕园的“有名”湖,永远留在了国人的心中。有此湖,燕园方多情。湖畔柳影下,才增添了许多的浪漫。
未成名,未提名,未有名,百多年来,未名湖仍谓“未名”,而曾在它身边停留过的大家宗师儒生们,却早已成名天下了。
常想起季老清瘦削长的面容,想像他老人家满头白发在未名湖畔蹒跚和凝神的样子,那脚步是何等地缓慢,那目光是何样的深隧、旷远……如今,先生已去,空留下这未名的游客,立湖畔,凭柳长思身影如山,空忆面容如海,而唏嘘不已。先生安然,后生此刻敬仰在前。
慢行至“未名湖”碑前,石高约米半,如笋拔地而生,挺而秀立。“未名湖”三字红而苍劲油亮,隐透着燕园百多年的沧桑。未名犹在,时光却已非昨流转。眼前又浮出周老先生的容颜:银发寸寸,面净眉长目慈容清瘦,一袭灰长衫随风摆动在这未名湖畔……
后生无知,常臆想季老,周老等诸先生们在这未名湖畔散步,驻足,凝望的样子。或清晨露曦之时,或午后清凉之处,或夕阳垂柳之下,或月满中天之夜;或独立孤思,或二三成众慢行,或四五成群闲谈,字字珠玑,语语精辟,声声哲理。于尘世处,纵谈天地间。方外化人,脱俗超群,集积成燕园百多年的文化沉淀!大师集地,满园尽弥学者气息,终成中华千百年来第一学园。
如今,这水还是这水,这石还是这石,这未名湖还是这未名湖,这燕园还是这燕园,只是,今已非昨,人已非人。时光带走了先生们的身容,却留下了这百年的未名湖畔。岁月沧桑,人生蹉跎,先生们如暗夜中颗颗明星,永远耀亮天空,永远会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瞻仰,为后人指方向,为后人点希望!
中华不息,民魂长存!
时已到,不忍离。回望未名,波光涟漪,留恋处,心藏燕园几多情!
二零一五年月八月八日思于燕园
第二篇:未名湖畔的爱与罚读后感
未名湖畔的爱与罚读后感
去年,我在一次偶然中得知了《未名湖畔的爱与罚》这部小说,读着读着,我便被小说的情节吸引住了,于是一字不落的把这部小说读完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逆旅主人风趣、有渲染力的文笔,时不时给我带来欢愉和感伤。就如这本书的书名,“爱与罚”,这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之间的爱与罚,也是对我们读者的“爱”与“罚”。
我非常喜欢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于雷和陈可。在作者的妙笔下,于雷阳光、幽默,灿烂的笑容,总给人无限的正能量。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面对陈可的时候,不再自信了,总是揣摩着陈可的一举一动。较之于雷,我更偏爱陈可一些,那是一位非常纯真、可爱、聪颖和脱俗的男孩,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总让人特别怜爱。
书的开头,于雷和陈可的相遇,其实冥冥中缘分已然注定,非你莫属。在陈可很小的时候,上天就派“黑子”来到“豆豆”身边,守护着他。从那时起,小陈可的心底就已经很崇拜“黑子”了,以至于十几年后,再次遇到于雷,第一眼,陈可依然打心底里仰慕于雷,尽管那时他们彼此认不出来,可是那种埋藏内心深处对喜爱的人或事物的感觉,是不会变的。
读到陈可和于雷短暂的离别时,我又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孤独和思念可以有多么铭心。逃避的那个人所承受的痛苦比起留在原地的人居然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是怎样的爱恋,才能痛到彻底领悟,然后再下定决心坦然面对一切。作者非常善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我的心,也跟随着小说中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时而晴朗,时而潮湿。
当于雷和陈可在机场再次相遇时,仿佛一切都以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什么都不必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心中了然。这样的两个人,即便处在多么尴尬的环境下,即便分开再久,一旦有交集,就会有火花,所以他们只会永远的交缠在一起。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自然到不知不觉这部小说的很多情节已藏在了我内心深处。“这里弹下去就是DO……”,“于雷,你便是要我只欢喜你一个,只想着你,我也再不会离开你了,因为我也真是喜欢你,只喜欢你一个,让我再跟任何人说这些,也不能够了”……我想,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都会忍不住重温于雷和陈可的故事,去怀念那份难以割舍的青涩柠檬味道。
第三篇:未名湖畔勤学路博雅塔旁智慧门——北大学习体会
未名湖畔勤学路 博雅塔旁智慧门
——参加“北京大学第十九期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体会
今年三月,我参加了“北京大学第十九期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成为了北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在离开校园20多年后,有机会再次走进校园,心情非常激动,也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收获颇丰,下面我结合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打通了思想上的勤学之门。跨进北大的校门,感受到了未名湖畔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这里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积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造福社会的治学思想。大师们的言传身教,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一流的专家学者,为我开启了一道感悟之门。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精彩讲解,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对多年远离校园的我来说是一次次文化盛宴,使我在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在知识上得到了一次强劲的“充电”。他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使我打开了思想的桎梏,特别是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国内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城市管理与体制创新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使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不足,打开学习上的智慧之门。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和老师们交流,和同学们探讨,我的面前好像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透过这扇大门,确实有天地辽阔、耳目一新之感。体会到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类思想的进步,认识到知识的更新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在以往的工作中,自己总以为只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就可以应付日常工作,往往忽略了知识的更新,尤其是理论知识的更新。多数是需要什么才学什么,并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确实太少了,或者说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深入。学习中,王思斌教授讲解的“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张飞舟教授讲解的“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前景”、马海涛教授讲解的“公共财政与税收”、苏剑教授讲解的“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程等,对于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我来说,非常有利于拓宽我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在信访制度改革的形势下,跳出信访看信访,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从事信访改革的一线实践工作。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信访改革工作契合于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中。
作为区级层面的信访工作者,与群众面对面打了十多年的交道,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信访有自已的认知。通过此次学习,我站在更加宽广的视角,对信访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反映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信访制度是我党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积极探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科学和民主有效性有机结合的重要制度设计,是我国国家治理战略的重要体现。根据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信访工作的要求,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信访改革的主旋律,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充分调动不同职能部门,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会第三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超越部门功能之和的总体功能,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协调与化解矛盾,成为今后工作的方向,这对信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话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这次学习培训的机会十分难得,汇聚了各系统的行家里手,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大平台,是一次发现差距、补足短板的宝贵机遇,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都能够在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我,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第四篇:湖畔作文
爸爸我想对您说
五年级:屈玉凯 辅导教师:郭欢欢
爸爸,我想对您说,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算是中上游,可您却说,我现在上小学,课程很简单,所以成绩才会好,不要太得意。之后的一次考试,我得了第一名,兴奋的我迫不及待把成绩单拿到您的面前,以为您会夸奖我,可您却没有,而是说了句:“这么多的错题,你是怎么做的?”。我当时失望极了,痛哭起来。我只是想要您一句称赞的话、一个和蔼的笑容,只有这些就足够了,真的。
一句话、一个笑容就表示您认可了我的成绩,看到了我的努力。可是,当我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您时,您却说:“这些有什么可骄傲的,你现在更要努力,长大了才可以考重点大学,毕业后才会有一份好工作,你要有豪情壮志,别再小孩子家了。”可是,我心里却并不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有一份好工作比您的一句话、一个笑容更好,更重要。您总是为的学习担心,却不知您的一句话、一个笑容足以让我精力充沛、奋发图强。
爸爸,我知道您爱我,但我希望您的爱是严厉的,也是慈祥、和蔼的。
第五篇:从保安到北大学子 追梦,在未名湖畔(身边的感动)
从保安到北大学子,甘相伟一直在努力
追梦,在未名湖畔(身边的感动)
本报记者 魏薇
《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1日 06 版)
【阅读提示】
他2007年首次走进北京大学,2008年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北大中文系,几年里看了400多本书,写下近10万字的文集。出身农村的他曾在高考中失利,却一直向往最高的学术殿堂。他打心眼儿里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她的名字就叫大学。”他是北大保安甘相伟。
常人很难将保安与哲学联系起来,在北大,却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我今天忘了带学生证,保安一开口便是三个哲学命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答对才能进入。”故事虽有调侃的味道,却能看出北大保安的不凡。
17年来,从北京大学保安大队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28岁的甘相伟(上图,本报记者 魏薇摄)是其中一个。他腼腆害羞,甚至有些拘谨。但略微熟识后,就从口袋中掏出了名片。名片抬头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一排红字非常醒目,名字后面“教育顾问”的标注耐人寻味,背面更是写满了他可以提供的法律援助、人生设计、心理咨询等服务。“之所以自称为教育顾问是因为我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在北大学习到的很多东西。”慢条斯理的语调,却带出了自信与骄傲。
【镜头一】
他瘦瘦小小,看起来十八九岁,朴素的衣裳和求知若渴的目光与周围的北大学子无异,但脸上似乎缺少了些自信与微笑,身边也没有兴奋的父母帮着提行囊。那一年,他初到北大当保安。
4年前的9月,初秋的燕园还留有盛夏时节生机勃勃的样子,甘相伟和3000多名学子一起走进了北大,却没有他们脸上的意气风发。“心中一直有着自卑感,学生们能够在明亮的教室读书,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我却只能当保安。”说到这儿,他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同样生活在燕园,同样行走在未名湖畔,同样呼吸着自由的学术空气,这些与学子同龄的年轻人同样想读书想学习。2006年开办的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应运而生,这是个由北大工会组织、北大教师授课、北大学子担任志愿者的特殊学校,沿袭了蔡元培时期大力倡导的 “校役夜班”,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校工提供进修机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的需求,有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理财等各方面的培训。每个学期都有近百名年轻人走进课堂,甘相伟是其中之一,并且还成为了2008年的优秀学员。
像甘相伟一样爱学习的保安有很多,这源于北大保安大队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不爱学习的保安队伍是一支愚蠢的队伍”。刚刚拿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队长王桂明对甘相伟影响很大,“队长特别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经常鼓励我要多写文章。”副队长张国强在取得两个本科学位后还拿下了司法考试,成为保安们心中的榜样。
站过北大的各个门岗后,甘相伟现在的岗位在未名湖畔的北大档案馆。清闲之时,甘相伟在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这种能在工作中学习的生活很幸福。”身边18岁的小伙子王深刚当保安一周,在甘相伟影响下,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运动训练学》苦读。
【镜头二】
八九岁的年纪,泥猴般的样子,甘相伟和一群小伙伴打闹着冲上山顶,喘着气眯着眼享受着大风吹过面颊的畅快,看着铁路延伸向远方,想象着山那边的世界„„
在湖北广水农村,甘相伟度过了顽皮、快乐的童年。他家里不富裕,却重视读书,“我小姨尤其支持,她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在广东打过工,见多识广。”在村里读完小学之后甘相伟又到镇里读了初中,经常拿第一,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因高考成绩不佳只读了大专。“高中阶段我读了很多关于北大的书,里面对未名湖的描写和学者的描述,让我埋下了一个北大梦。”大专毕业后的甘相伟在广州工作一年后,毅然辞职来到北大,即使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
这份最基层的工作得到了朴实的父母的支持。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希望儿子不用再承受种地的劳累。“农村孩子很多是靠读书或者当兵出人头地,我总感觉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能让父母过得轻松些,今年甘相伟给家里汇去了积攒下来的两万块钱。他的月薪将近2000块,除了生活费,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平时吃穿花不了多少钱,最多六七百,但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书店花几十块钱买书。”他笑笑,“每月花两三百块钱买书不多吧?这样我还能省下1000块呢。”
甘相伟坚定地认为小人物也应有精英意识。凭着勤奋与坚持,在北大他圆了很多梦,考上中文系、担任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结识了众多有学识的教授和优秀学子。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为了回报社会,他还曾到打工子弟小学支教。这几年的经历和感悟还促使他开始写一本关于自己、关于励志的书,书名就叫《行走在未名湖畔》。
【镜头三】
忙了一天,夕阳西下,一个孤单的身影定格在空无一人的阅览室里。手握一本心爱的书,金色的阳光斜照在他专注的面庞上,外面的喧嚣与他无关。
波光粼粼的未名湖,书香满满的图书馆,静谧幽长的林荫小路,都曾留下甘相伟流连的身影。“我享受一种孤独的状态,有时下了班后档案馆的阅览室里空无一人,我会静静在里面读几个小时书。”说到这儿的时候,甘相伟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味那种安静的美好。
谈及喜欢的书籍,甘相伟变得兴奋,“我最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诗词,但也会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尝试新事物,避免思维固化。”在他口中,时常跳出“人学”、“脑图像”等新鲜名词。对于很多领域著名教授的资料他也顺手拈来,“我认识的很多教授都在国外读过书,他们都推荐我多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鼓励我去探索思维盲区。”教育学院的鲍威教授还让甘相伟参与了研究生课程的课堂讨论,并且叮嘱助教要多复印一份讲义给他。
一直在鼓励他的还有很多人。经常来北大档案馆查阅资料的很多老教授、老校友,很多院系的学生都曾和他探讨过他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在一起研究燕京大学时期出大师,但现在的大学却无法做到的原因,聊过五四时期北大的风云人物,我还准备和同学一起去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顺便写个影评。”
在甘相伟心中,尊敬的师长和可爱的同学是他快乐的源泉。和他们在一起,他能找到归属感。记者采访临走时他谈到自己的梦想,“想就这样一直平淡地过下去,不考虑名利,专注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话语恳切而又坚定,“你来监督,我一定能够在10年后写出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