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捡稻记优美散文(本站推荐)
几十年没有下田捡稻了,看着捡稻人,自己的手也有点发痒。诚然,现时的农村劳力因外出务工而见紧,下田捡稻的都是老人妇女或闲人。其捡稻也不过是应个景,取惜粮之意。我自思这些年也是瓮缸里的鳖———咸圆(闲员)一个,以致饱食终日而衣带渐紧,何不籍此消消食呢?
刚起的念头即被妻捕捉,因为她今年养了几十只小鸡,颇费食粮,下田捡稻,饱瘪老嫩一把抓,对解决鸡荒还是有效的。在妻的鼓吹下,我终于摒弃犹抱琵琶的心理,在一个清晨装着散步模样走进稻田。深秋的稻田已有了凉意,拨开露水浸润的稻把,左手伤残的无名指竟有些发冷。我很失望,因为日益精进的现代化收割技术,使空旷的稻田几乎看不到一刁完整的稻穗。偶或发现稻禾上脱粒未尽的瘪籽,被人们俗称为“癞头稀”的也少之又少。不行,得另辟奇径。于是我从田中走到田埂,终于发现沿田埂边的稻禾因参差不齐,还剩有不少的矮脚稻,它们因为“矮”侥倖逃过被“割”而成为漏网之鱼。矮脚稻虽然没有熟透,多半呈青色,但对鸡们来说还是美餐;特别是被脱谷机铡飞了的稻穗,那可是标准的稻穗啊,它们错落在田埂上下,静悄悄的,煞是可爱喜人。这一发现,使我在这个清晨收获颇丰,我捡到三四斤稻谷。弯腰,蹲下,站起,不断循环的过程伴随日出使我周身发热,继之汗津津的。于是我敞开胸襟,面对太阳做了几次深呼吸……
蓦地,我的眼前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初冬的白日下,空旷的稻田沉寂而荒凉。一群衣衫褴褛,面黄饥瘦的儿童在田中捡稻,童年的我仿佛也置身其间。冷风骤起,鸦雀乱鸣,神情专注的我们,都显得冷缩缩的样子。这时候的稻田踏遍了捡稻人的脚印,我们根本不可能捡到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稻穗了,我们只能从牛脚抑或是老鼠洞里挖出一粒粒稻谷。鼠洞是天然的粮仓,谁找到都注意保密,严防被哄抢。尽管这样,哄抢事件还时有发生,甚而大打出手!狼奔犬突叫声连天,也只有这时候,万籁俱寂的稻田才显出一点生机。好在孩子们是不记仇的,打完架,分了稻,也就算了。历尽艰辛弄来的稻谷终于化成一锅薄粥,香气袭人。于是在家长们的溢美声中,吃腻了野菜的我们开始心安理得地享受这顿美餐!这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了,我们那时也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吧。
稻田里的发现,也激发了妻的热情,她当天就毫不犹豫地加入捡稻行列。这一天,我们同心协力竟然捡了十几斤稻谷,可谓首战告捷。捡稻中,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倒稻田”,收获颇丰。因为性能再优越的收割机,对倒了的稻穗也难以尽力。田主忧忧地对我们说:你们捡吧,我这田里稻太赢,倒了不少,有稻呢。我说是啊,你这田里有稻,他们田里都没有。你明年肯定有好收成。对我这种善意地安慰,田主也只好苦笑笑,说感谢我的“金言”。在这块田里,我们捡了四十多斤稻谷,都是饱谷呢。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说这稻是捡的不如说是田主送的更恰当,我们从内心里感激他。怀着恋恋不舍之意,我们把目光投向新的战场。
隆隆的机声传来,一块大面积的稻田又开始收割了。妻说到那边田里去吧,我直腰看了看,发现邻界的稻田尚未收割,这时候去捡稻,难免有瓜李之嫌。我好像听人讲过,前些年有人在种田大户和农场捡稻,一人一天竟捡了三百多斤,这真是天文数字。穷其奥秘,除那时的收割机不如人意外,连捡带偷才是主要的。当然,这种“偷”是顺带的,有俗语说“顺带不为偷”,捡稻人在自我安慰中,似乎也找到了“偷”的理由。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做,不但不能,还要避嫌,这才是“捡道”!
五天下来,我们竟捡了70斤稻谷,鸡粮问题基本得到缓解。而这时我惊奇地发现,我的腰带竟不知觉地紧了一扣,连烦人的耳鸣症也好了……
你说这捡稻值不值?
第二篇:捡蝉壳优美散文
夏日,蝉鸣一大早就把山村闹成一片海洋。早年,我们山村小孩总会被那情形弄得兴奋不已。为何?可以捡蝉壳了。
蝉的名称很多,书上通称“知了”,老家又叫它“蛣蟟”、“家蟟”。蝉的幼虫“家蟟猴”经过“脱胎换骨”,径直爬到树干的荫凉处,嘹亮地唱起歌来。蝉壳又叫蝉衣、蝉蜕,黄褐色、半透明,是一味中药,可以解热镇静、平喘止咳。在那挣钱十分困难的年代,可想而知,能捡到蝉壳换钱岂不令小孩兴奋?
都知道,天热才有蝉,有蝉就有蝉壳。炎夏的早晨,在杨柳依依的河畔,诗情绵绵的草地,如果你看到一个提小布兜、持细竹竿、寻寻觅觅的男孩,那可能是我在捡蝉壳。差不多天刚亮,我就起了床。
我从房前屋后、树上树下找到塘边、岗前、林地、学校,凡可能有蝉壳的地方,都不放过。等到大人小孩开始端起早饭碗,我也早把满满一小布兜蝉壳倒进了篮子。捡拾的蝉壳积到半篮时,我就拿到镇上去卖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几乎熟悉了我家那个山村四周每个可能有蝉壳的角落。
我干这行当是有竞争对手的,这就是我为何要早早起床的原因。我的竞争对手是弟弟和堂兄,他们同我一样,会在大人面前摆功,看谁捡的蝉壳多。然而我不无自豪,因为我捡的数量常常超过他们。我的长处是,不仅起得早,还肯动脑子。经过仔细观察,我早知蝉的蜕壳规律:家蟟猴总是在早晨或是阵雨放晴时,趁泥土松软钻出地面,使劲把蝉壳蜕下来。风吹日晒会很快把它白嫩白嫩的身子变成黑色,它硬朗了,便义无反顾径直爬上树梢,远走高飞,而把蝉壳抛在身后。就是说,天亮或阵雨以后,是捡蝉壳的最佳时机。
此外,我还把握了两大要领:一是找准地方,二是要先下手为强。白天蝉鸣声最响的柳树、白杨和楝树,它们的皮叶较嫩,便于蝉儿吸水活命,我就在这些树下来回寻找。陆游诗云:“世事苦纷纷,村墟寂不闻。穿林拾蝉蜕,隔浦数鸥群。”是的,不穿林踏勘,何来蝉壳?另外,还要早、要快,不贪睡“回头觉”,赶在别人前头,东方刚刚“鱼肚白”就要出门。如果白天下了阵雨,就在风停雨歇,云消雾散,阳光重新普照大地时立刻出动。
捡蝉壳时,我专注周围绿色葱茏的树叶,扫视着不高的枝头。总有悬挂着的蝉壳不时令我眼睛一亮,又一亮。蝉壳很薄很轻,捡时必须轻手轻脚,慢慢摘下放入布兜;高处的,就用细竹竿轻拨,让它轻轻下落。蝉壳多的地方,有时仅一个枝头就能捡到好几只。
那时候,我每年捡到的蝉壳都有个半斤八两的,卖了钱可以上集镇的商店买铅笔、墨水,节省家里的开支。有时人家不收购,我便去药店换回可以做菜、下面条的胡椒面。
那时候,知了越叫我的心越甜!
第三篇:稻菽飘香优美散文
稻菽飘香的时候,是江南水乡最为迷人的季节。
长河落日,两岸一块块丰收的稻田,在霞光的辉映下,染上了一层喜悦的红晕,随着那持续而又温柔的晚风,田野里四处流淌着金色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清香,此时的大地显得那样的丰满,那般的成熟和那么的富有!
稻子是江南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水乡人也都喜欢吃大米,每天白亮亮的喷香米饭,配上两个荤素小菜,可以说是劳作之后最好的享受。以大米为原料还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糕点,吃起来极具美味。尤其是那些用糯米粉做的元宵、麻团和年糕等食品更是人人爱吃,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用酒引子和大米发酵做的酒酿特别好吃,不少人家都能自己制作,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拿出来吃,很受欢迎。
从插秧到收割,一粒粒的稻谷不但经历了夏的孕育,而且饱含了水乡人的辛勤和汗水。在水乡,人人都有一个好肩头。由于田间的道路比较狭窄,割下的稻子完全要靠人工挑到场院上去脱粒,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个子并不高的大妈、大嫂担着比她们自己还高的两捆稻子稳稳地走在细细的田埂上。最有趣的还是当两个人都挑着担子面对面走来,狭路相遇,颇似过独木桥,不过,他们都非常老练,自有高招,先是互相把对方的担子逐一置换过来,然后再相逢一笑,擦身而过。
割稻子的镰刀很有特色,弯弯的半月形刀片,刀口呈锯齿状,并不是那种锋利的刃面。这和稻杆的特性有关系,稻杆柔柔的,具有韧性,不像麦杆那样硬挺,所以割稻子的镰刀就需要做成这种锯齿形状。不过,稻子似乎要比麦子好割,稻穗也不容易脱落。每到收割季节,水乡就格外忙碌,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间、场院,到处都是紧张劳动的人们,虽然大家都比平时要增加许多疲劳,但不时还会传来欢声笑语。
这里有一段与割稻子有关的小故事,那是当年读初中时,第一次下乡支农,帮助老乡收割稻谷,尽管我们干活的速度和质量赶不上成年人和农村的孩子,但劳动中,大家还是干得热火朝天。由于都是青春少年,不到半晌就有人叫饿了,这时有老乡告诉大家,等一会休息时有点心吃,同学们一听都很兴奋,因为那个时候在平时一般是吃不上糕点一类的食品的。半晌休息时,果然有人招呼我们都过去吃点心,一大群孩子都围上去一看,地上只放着一桶白米饭,几个热水瓶,以及一盆小菜和一些碗筷。原来老乡所说的吃点心就是吃泡饭,根本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什么精美糕点!不过,这时大家的肚子也确实有些饿了,不少同学也还是有滋有味地吃起了泡饭。
我已离开江南多年,但金色稻田在我的脑海中是一副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时常让人触景生情。有一年的九月,随车去江南公干,大约半早晨的光景,路过一丘陵山坳,只见离公路不远处,遍地泛着金黄的稻谷,像无边的海洋一般簇拥着一个人家并不多的村庄,茂密的绿树掩映着几处传统的农舍,放眼寻找,看不见人的踪影,只在静寂中隐约传来零落的鸡鸣犬吠之声,在淡淡的雾气中,山野有些飘渺,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停车驻足久久不愿离去。
过去的日子是流金的岁月,金色的稻田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一个美好象征,它给我们带来了浪漫和享受,带来了寄托与梦想。我们的昨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在记忆中都是金色,我们在怀念中收获,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第四篇:秋天的稻草垛优美散文
当勾了头的稻穗在秋风中发出了成熟的响声的时候,农人便开始整理稻草的场地了。平时,稻草所占的场地,大都种上蔬菜或水瓜之类,绿油油的一片,庄稼人是舍不得让土地闲着的。这会儿,女人带着竹篮和镰刀,不紧不慢地拔下围在场地的篱笆,砍断了瓜藤,把瓜儿和蔬菜一脑儿地装进篮子里;一家干了,接着便是三五家,没半天工夫,场地便被修整得干干净净。接着,男人便把浸在池塘里的木桩捞出,喊着号子扛到场上,再用铁锹挖掘一排排半米深的洞穴,埋下小桶似的木桩,架上大腿粗的木条,太阳还未落山,稻草垛的骨架就搭成了。
不需三五天,秋稻就登场了。收秋稻不如收夏稻那样火急火燎,农人还是不紧不慢,他们将稻谷把运到晒场堆了起来,像座小山,然后择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雇来打谷机打上两三天,稻谷打完后,一个个新的稻草垛也就诞生了。
稻草垛是耕牛冬天的“主粮”。收完秋稻后,冬天也就来了,天空刮着刺骨的北风,飘着冷冽的细雨,山头坡地,原先半青半黄的草眨眼之间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这时候,牛已无草可啃,也不劳役,它们整天窝在稻草垛下躲避风雨,啃嚼着头顶上的稻草,饱了,又被农人赶到河边饮水,日复一日,直至春天的到来。
看到蘑菇一样的稻草垛,我便想起儿时的时光来了。小时候,村里很穷,孩子们的玩乐只局限于捉迷藏、打陀螺等几个玩法,而秋天在稻草垛里捉迷藏是令人快乐的事情。我们一群孩子晚饭后常常爬到稻草垛上,叫喊着,蹦跳着,不停地翻着筋斗,接着又分队捉迷藏。有些顽皮的孩子为使对方找不到自己,就用手在稻草垛里扯出稻草,挖了一个深洞钻进去,任对方怎么找也找不到,而在洞里藏久了,竟然睡着了,直到天亮才揉着惺忪的眼睛回家……而这些,大人是不会骂孩子的,因为他们加班蹚谷到半夜,已是疲惫不堪,回到家里便呼呼大睡了,当然,他们也知道稻草垛里很温暖,是冻不着孩子的。
稍大的时候,我常常为村里的稻草垛感到骄傲。因为我村里的稻草垛比别村的稻草垛高大,这意味着我们村打出的粮食比别的村多。关于稻草垛,我们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很浪漫的故事。有年,一个媒人介绍远村的一个姑娘与我们村的一个后生相亲,双方已经见面,姑娘对后生的长相很满意,只是男方家里的条件如何,女方的家就不知道了。媒人当然说这个后生为人怎么怎么好,房子怎么怎么好,每人每月能分50斤稻谷等等。而女方在我们村子里没有亲戚可查,他们是不可能相信的,怎么办呢?姑娘的父亲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看稻草垛!他瞒着家人,一路走一路问,偷偷地来到我们的村庄,瞭望几眼后,扯把稻草就回去了。回去后他对家人说,女儿可以嫁!家人问他怎么见得?他从兜里掏出一把稻草说,他们村的稻草垛如小山一样高大,稻草也很长,结的谷粒很多,媒人说他们吃50斤稻谷肯定不错!当时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粮食实行定量分配,每人每月能分得50斤稻谷的村屯简直是凤毛麟角了,不久那个姑娘就嫁到我们的村子来了,再后来,那个姑娘,不,那个媳妇经常挑着米回娘家……
如今,山村里的稻草垛不比生产队的时候高大了,但个数却比以前多,这是因为田地已经分到了农户的缘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年来,村里许多农户都种植了甘蔗,种稻田的相应少了,因为种蔗比种稻收入更高。但不管是种稻还是种蔗,大多数农户还养着耕牛,因而星星点点的稻草垛在山村里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了来年春天,稻草垛的草已所剩无几了,而这时候,山坡上的草已经生长,牛们挣脱缰绳,奔向那绿色的山坡,啃嚼那满是露水的嫩草,渐渐地,稻草垛便失去了它的作用。不久,男人们便拿着禾钗,把剩下的稻草钗翻在地,扛走柱子和木条,然后划根火柴,瞬间,稻草便化成了一堆灰烬。
一场春雨过后,稻草的场地又被翻松了,不及半月,场地上又是一汪碧绿的菜苗……
第五篇:琐记优美散文
腊月将尽,岁末年尾,忽然没理由的倍觉疲倦,决定到母亲家小住。本是冷风迎面的日子,下午却忽然阳光灿烂,明亮的天气带给人刹那的温暖,遂漫步田野。田间小路窄狭而逼仄,只是冷冬中的麦苗透着一股坚韧,踏过去依然挺立如前,走来十分自在,远处高大的梧桐高举着突兀的枝丫,弥漫着淡淡的雾霭,脚下的土地松软软的,枯草只余短短的梗,没有寥落的感觉,整个田野素净而勃发,让人倍觉安谧。偶尔有拉着耧埋头劳作的农人,给静寂的天地平添一个个活动的剪影,他们永远是土地上活跃的主角。不时会遇到一个个凸起的土堆,那是一方方坟墓,却没有阴森森,依然一片静谧。
村庄中到处有衰草的痕迹,幼时淘气的河沟已经干涸,却深深转了几个弯已是平坦无比,周围仍然是纷乱的植株,但并不觉得荒芜,许是人们的返家的喜悦掩盖了,真的,往日只见老幼的小巷因了年轻的人们忽然热闹了几分。
父亲的小院和后面的楼房比起来低矮而简单,矮矮的围墙上蔓延着几株仙人掌,泼辣辣的阳光照进来异常亮,山楂和柿子树静默着,庭院被母亲收拾的干净整洁,正屋前四个老人悠闲地搓着麻将,那一份迟缓和慎重让观看的人倍觉辛苦,大大小小的人聚了一圈,孩子们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玩的很开心。
父亲还没到家,年关是喜事聚集的时间,各家都忙着为孩子张罗娶亲下聘,父亲今天去为三叔家的小堂弟下聘去了,听母亲说,父亲这几日一直为邻居们忙这个。我埋怨父亲年龄那么大了不该再忙乎这些事,邻家的婶子却笑说没父亲可不行。正说着,堂弟的车到了门口,三叔,父亲,堂哥走下车,已是醉醺醺,堂弟打开车后箱,小孩子一拥而上,喜糖瓜子被哄抢完毕,大人们则问询喜期和安排经过,三叔的话匣子打开来,人群不时爆发一阵阵笑声。
夜幕降临,黑黑的庭院上空星星稀疏的闪烁着,宝宝很可爱的说姥姥家的星星比家里的多而亮,围着地锅吃晚饭很是暖和,父亲却在正屋里看新闻,这是他的必修课,母亲常调侃他小人物偏要关心国家大事,父亲却说母亲不懂国家大事也关系着百姓生活,这话确实有道理。其实了解新闻虽然是父亲的习惯,但他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些来关注我们的如今和未来。
躺在床上,隐隐约约听到父母在谈论一些家庭琐事,我们每一个家庭的悲喜都时时牵扯着他们的忧欢,左右着他们的心情。隐隐听到的是一声声轻微的叹息,我却已经恍惚入梦。夜间模糊的意识里电视里传来铿锵有致的戏曲唱腔,知道父亲还没有入睡。朦朦胧胧里又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身边的被子被轻轻的往上拉了拉,我知道是母亲担心我和宝宝冻着。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酣睡,正是源于母亲无声的守护,不知道母亲可曾睡过一个安稳觉!
晨光熹微,就听到有人和父亲在说话,是远门的堂哥过来了,听父亲和他低声的叙着家常,说着儿女的工作和生活,而后是他谦逊的感谢,父亲的谦让。躺在床上,觉得这一切似曾相识。小时候常常在年关到来,深夜和晨起总有人来,或者拆借或者偿还,屋子里常常荡漾着唏嘘和感慨。父亲还是那么慷慨,用关心和信用默默帮助着身边的人,也许这是最本色的农民素养。我时时觉得对父亲越来越需要仰视了。
母亲还是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这在她已经成了习惯,我只能坐在旁边陪她说话。发现母亲说起往事不再流泪,很欣慰,也有些吃惊,小心的询问,知道这个冬天是父亲在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母亲。几十年来,一直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付出,这使父亲得以在工作中无所牵挂。我看到过母亲的劳累,也目睹了她的隐忍,知道她一直全身心的成全着父亲。但有些辛酸和委屈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如今看到父亲人前人后那么周到的为母亲着想,也就明白了母亲在往事里不再难过的缘由。母亲的勤劳宽容成就了一家人的幸福,而父亲的豁达体贴化解了母亲的沉疴。真好!
依旧疲倦,但倍觉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