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加乘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 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 5×4= 1×4= 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 4×3= 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 3+3+3+2= 3×3+2= 4×3-1= 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第二篇:《乘加乘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谁的表现最好?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
3×3+2=11
4×3-1=1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三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信息窗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信息窗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理解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年级5班男生35人,女生30人”出示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人?(3)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列式解答?
总结:求一共有几人,实际是求总数,用加法计算。把有关的部分加起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用减法计算。求相差的部分。师:减法还可以用来求什么?
生:剩余的部分或拿走的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带着我们刚复习的知识,我们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之旅,看谁能够最快获取这节课的数学果实!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仔细看图,图上的人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 请你根据汽车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多少辆?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一共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一: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1)自主探究。请想一想,再列式!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能直接列式的可以列式,不能的可以画图)生:1)3×7=21(辆)(没能完整答题的)2)3×7=21(辆)21+9=30辆(正确的)3)21+9=30(辆)(不能完整答题的)3)3×7+9=30(辆)(列综合算式的)(2)组内交流 每位学生说自己的方法,探究分析思路。目标会说分析思路,能列式!(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把四种写在黑板上。)(3)小组展示
任务一:找学生来说分析思路,讲解
先找两个小组说分析过程,1)我想:从问题出发,要求。。。必须知道。。,去题中找,没有的先算出来,再计算列式:2)3×7=21(辆)21+9=30辆(正确的)
2)从条件出发。
任务二:订正黑板上的四中做法。为什么不对?
信息中直接给出的数可以直接拿来用,算出来的数要写明算出来的过程。(4)教师讲解
你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说分析思路:从问题出发,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先求。在把。。和。。加起来。
(从问题出发,要求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哪个条件不知道,先要去就。)(5)类化练习1: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9个。小猴采了6个。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类化练习2: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一共多少人? 解决问题二: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1.自己解答。挑选几个写在黑板上。1)3×7=21(辆),21-9=12(辆)2.学生说思路。(从问题出发,要求。)3.师总结。
(意图:有了乘加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乘减时,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轻松掌握了乘减的运算顺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4.类化乘减的题目。
(1)儿童节,5个班的同学做小红花,每班做8朵,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朵,还剩多少朵?
(2)一本漫画书有15页,第一天看了5页,第二天又看了8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3)一支钢笔8元,李老师买了5支钢笔。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表现的更棒呢?
三、看黑板,总结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板书课题)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1.一辆车用4个轮子,已经做好了9辆车。还剩50个轮子。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自主练习2.有4个同学一起吃包子,每人吃3个。还有16个包子。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3.服装厂计划加工60套衣服,每天加工5套,加工了6天,还要再加工多少套? 4.一个篮球9元,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篮球,应找回多少元?
5.动物园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用20元钱够吗?
四、总结课堂,提出希望
其实,在这个展厅里,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智慧的大脑去解决问题,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第四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三团中心校 刘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2.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1、计算:
1×3= 2×5= 3×4= 5×5= 4×2= 5×4=
2、看图列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3×3=9
乘法算式:5×4=20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几节课的知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问大家: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生答:喜欢)那我们来看看一些有趣的游乐项目吧!大家猜猜是什么。(生答:旋转木马等)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幻灯片出示情境图:4个旋转木马,其中3个上面都坐着3个人,还有1个坐着2个人。根据此情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该怎样解决呢? 生1: 3+3+3+2=11 生2: 3+3+3+3-1=11 师:向这样的算式可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我们一起来解决。(板书)3×3+2=11(乘加)或3×4-1=11(乘减)
【在乘加和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一)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4×5+4=24 4×4+1=17 5×5-1=24 4×5-3=17
(二)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3×4+1=13 或 3×5-2=13
(三)算一算
四,课后作业:
第59页练习十二,第1—3题。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 3+3+3+2=11 3+3+3+3-1=11 3×3+2=11 3×4-1=11
第五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南岔四中 冯珊珊
一、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8页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2.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四、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五、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师生:为什么要减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四)做游戏。
(五)习题检测 书中P59第五题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二第3题。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个)
3×3+2=11(个)
3+3+3+3-1 =11(个)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