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阴影是条纸龙哲理故事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方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温馨提示: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第二篇:害怕阴影的仙胎鱼的哲理故事
有一种鱼,叫仙胎鱼。仙胎鱼身体透明,在水中游动异常灵敏,外行人想捕到仙胎鱼,简直像摘星一般难。然而,反应灵敏的仙胎鱼,却被内行的渔夫大量捕捉,以致仙胎鱼家族濒临绝迹的厄运。
渔夫捕捉仙胎鱼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两个人各划一只木筏,在河中央相对拉开距离,再用一根粗麻绳贴着水面系在两只木筏中间。然后,两人同时划着木筏,缓缓往岸上靠。而在岸上等着的渔夫一见木筏快靠岸了,便纷纷拿起鱼网,到岸边就能轻易地捞起仙胎鱼。
为什么只用一根贴在水面上的绳就能把鱼赶到岸边呢?原来,仙胎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只要一有影子投射水中,它们是宁死也不敢靠近的。所以,见到绳子的影子,仙胎鱼就一股劲地向前逃,最后被赶进了渔民设下的陷阱中。
水中一根绳子的阴影,竟把仙胎鱼赶进了死胡同。有时,人生也会遭遇生活的阴影,但如果像仙胎鱼那样,一见到阴影就逃跑,那么,一抹小小的阴影,也会堵死人生的唯一出路。
第三篇:即心是佛哲理故事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而称呼他的。他曾在福州人弘禅宗,普度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道:“你来这里什么事?”
法常答道:“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
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
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
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参禅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私自是否真正悟通。
弟子找到法常,一进门就看见法常在专心参禅,于是开口便问:“禅师,你从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
法常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
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根本没有有注意到自己,就大声喊:“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
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
弟子接着又说:“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去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弟子说:“梅子熟了!”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实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禅思禅悟:人要学会相信自己,而非迷恋权威,一旦参透其中真意,就更要相信自己的路走下去。朝三暮四,总在不断寻找目标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第四篇:是他不,是你哲理故事
书房里点着昏暗的烛光,丫头们慌乱地在门前张望,那无措的神情像惊弓之鸟一般久久无法平静,她们心下为屋里的人担忧着,但却只能徒劳地踱着步。
屋内弥漫着满室的松香书页味,那桌子上的烛火跳动的燃烧着,书生用手倚着头,目光呆滞地盯着桌子上的书,脑子里思绪缠成绒线,怎么理也理不清。明天便是科考的日子,本来心里想,胸有成竹,功名在望,但不知怎的,前些天从别处移居来一位公子,街坊们走家串巷的互相告知,虽书生从不曾与之谋面,但那人的才华和谋略善识也不禁让他耳有所闻。于是他开始惊怕起来,怕那人夺去他即得的状元之位,于是整天茶饭不思,徒坐于书房中,任红烛跳跃,乱了人影,也乱了他的心。
也不是一定输于那人呀,书生心想,我从小饱读诗书,善知和谋划,我不一定比那人差,在那人未来之前,我一直是镇上有名的才子,每日青衫在身,明眸皓齿,不知俘获了多少姑娘的心呢。可谁能料想那人一来,他便在几日内沦落为平庸之人,再也无人问津,于是他苦闷。
三更天,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若是不注注意休息,明日必定影响科举。书生注意到门外,没有了脚步声,想必众人都睡去了,便从椅子上起身,吹灭红烛,合衣躺在床上,一夜半眠半梦,出了不少汗。
第三日,天一亮,揉了揉发痛的头,书生胡乱穿了一件长衫便向考殿走去,一路上心神不定,总怕等会儿出什么差错,来到考殿门口,看见一位长相不俗的公子,心下一惊,猜想定是那人,忽地停下步子,不敢向前,只见那人气定神闲地与同行之人告别,那名粉黛鹅脸的女子提着罗裙,欢快地走开,那人便露出心满意足的笑,似乎胸有成竹地进入考殿。书生看得头脑发狠,直到考官打锣催促,才进了去。
三日过去了后,书生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终日闭门不出,他断定了自己十八年来寒窗苦读已成惘然,他终究要落在那人之后。整日里,茶饭不思,面如死灰。
第三日,人们在房中发现书生上吊的冰冷尸体。与此同时,那刚发布的红榜上,书生的名字讽刺般地名列第一,那红榜上的红色,就像他上吊那刻的残阳,让人看到他滴血的眼泪……
后记:时至今日,在我们身边仍然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在强大的人群面前久久恐惧,无法站立。他们本来是强者,可是他们却把自己视为弱者,把自己逼入绝境。可谁知,真正的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制造的困难如何强大,而是他们自身没有给自己留下活路。
第五篇:纸的故事
传播和保存人类文明信息的主要手段——纸张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纸张是传播和保存人类文明信息的主要手段。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深邃思考,文学家的优美情思,政治家的机警智慧,科学家的辉煌发明,历史学家的严肃记录,大都是靠纸张记载、保存下来的;构成现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书籍、报刊、书信、簿记、票签、档案也都是纸张的表演平台。中国古代文字的书写经历了几个阶段,先在龟壳和动物的胛骨上写,称为甲骨文,又有在青铜器上刻铸的钟鼎文,春秋战国时代采用竹简、木牍,也在缣帛上书写。比起动物甲骨和青铜器,在竹简和缣帛上书写当然方便多了,而且竹简书写还可以修改,反复使用。
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龟甲和兽骨是人类早期的书写材料。
图为写有文字的竹简和帛书。缣贵而简重,人们寻找着更价廉物美的书写材料。
但是,无论是竹简还是缣帛都有缺点。竹简太笨重,一本书动辄要用一辆车甚至几辆车运送。战国时期的大学者惠施往往带着五车竹简的著作,“学富五车”这句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有人给汉武帝的奏折是两个人抬进宫去的,汉武帝整整看了两个月。而缣帛又太贵,以那时的生产力,这种珍贵的纺织品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时代迫切要求更方便、更轻巧的书写材料。其实,造纸术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1957年在西安市郊出土的灞桥纸,是大麻和苎麻做成的,1986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纸绘地图也被证明是植物纤维纸张,大致是以丝、麻之类为原料。但是最初的纸张还比较粗糙不平,不太适合书写,造纸原料也不太充足。东汉宦官、尚方令蔡伦(?—121)对造纸术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极大地扩大了原料的来源。他采用树皮、麻头、破麻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水浸、切碎、草木灰蒸煮、清水洗涤、石臼捣碎做成纸浆,再将纸浆均匀地平铺在平板上,晾干或揭下来烘烤,就成为纸张了。这种造纸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改善,日趋完美纯熟,后来又有了用竹帘捞取纸浆的新方法,造纸的原料来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竹、芦苇、藤、稻草、麦秸、麻、桑树皮、楮树皮甚至檀香木树皮等皆可造纸。随着技艺的提高,又造出了薛涛笺、十色笺、澄心堂纸、暗花纸等优良品种,或洁白如雪,或润滑如玉,或有云影暗纹……直到今天,广东四会市郊区邓村镇的居民还保留着蔡伦造纸的全部技巧,按照蔡伦造纸的工序,以当地丰富的竹子为原料,造出了质量极其优良的竹纸,远销东南亚各国。人们参观造纸过程,仿佛走进了历史,重温蔡伦造纸的全过程。
造纸工序图
蔡伦像
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世界,12世纪中叶传入欧洲,400年后又传入南美洲。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至18世纪的两千年中,一直处于世界造纸术的领先地位,对知识的传播和记录、文化的积累和交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英国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四大发明时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