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

第二篇:《杨修之死》课时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内的“相关资料”部分,并解说。)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①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修卖弄聪明:破字――忌;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吴质事件――愈恶;教植出门――怒;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②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三篇: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第四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借助“导学案”,自读原文;依托翻译,释疑文字疑难;概括事件理解小说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对话题目概要事件剖析死因;

对话关键揣摩人物性格及其表现手段;

对话生活看文学与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一、故事引入

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

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隐有‘汝来送死’之意。”

黄花逐水漂——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

二人过木桥——“來”。

好景无心爱——“愛”无心,“受”也。

须防歹徒刀——“歹”字一弯刀,“死”也。

此人确乎聪明,但最终却命丧小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聪明的杨修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文章写得好,语言也是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是在众人之上,所以他的死是曹操嫉恨杨修的才华高于自已,并不是因为他惑乱军心之罪)

这人是谁?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节选自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72回的《杨修之死》就能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交代课题:《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1.对话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同学们和课本的对话交流。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2.对话题目

提问不妨从题目开始。如17课《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作为?结果怎样?

看到《杨修之死》这样的题目,大家就要开动脑筋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比如,杨修是谁?杨修为什么死了?是怎样死的?杨修之死的背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李老师就扮演狗仔队角色,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

问题:杨修死于何事?(直接采访)

/ 11

情节:

——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标题:

——擅自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

——造言“鸡肋”乱军心。

三、深度追踪 1.问题引领

下面李老师还将以问题为方式,请同学们继续进行深度追踪。

问题:杨修死因揭秘。(小组讨论)

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2.死因揭秘

学生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杨修性格悲剧:恃才放旷。

杨修政治悲剧:惹祸宫争。

杨修官场悲剧:遭遇曹操。————————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

四、直击关键 1.何为关键

紧扣问题对话文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课文关键。所谓关键,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绳,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的核心要素,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2.关键之例

内容关键例子:

《老王》关键:《老王》是一篇散文,散文以抒发情志为主。情志表达集中在散文最后: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不幸而善良。

明写:老王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暗写:杨绛

不幸——文革遭难;

善良——悲悯情怀。

明暗线索,不动声色的语言,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

《最后一课》:变。

手法关键例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话;

《社戏》:诗意; 3.邂逅关键

讨论:你认为本文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内容:恃才放旷。

手法: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1.对话人物

/ 11

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

(1)恃才放旷——解析杨修“恃才放旷”的动作、语言。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日常小事。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参与宫争。

(2)恃才不放旷——解析曹操“老奸巨滑,深谋远虑,不动声色”的最有味的言行心理。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曹操: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

这篇小说,故事有味道,人物有嚼头,细细品读,你会越读越有味。2.品味“恃才放旷”或“以事写人”这一全文关键。

①“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

曹操——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

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②聚焦“恃才放旷”凝聚反复事件——“三式”记人。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 “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

面带微笑心嘹亮——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

厌恶升级起杀心——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

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六、玩味名著 1.学习小结

对话题目——解读关键——言文统一。2.文学≠历史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

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 11

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课外写作

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

师:先请大家看屏幕。这是一幅三国时期的地图,(手指地图)这里,是汉中,同学们知道汉中吗?

生:不知道。

师: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

这四句诗隐藏着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生:(众摇头)不知道!

师:(点击电子屏幕呈现四字“汝来受死”)这四句诗隐有‘汝来受死’之意。

师:(手中电子笔指点四句诗解说)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这是一个“木”字,桥下两人走过,繁体字““來””也。这是繁体的“愛”字,“愛”去掉中间的“心”字,为“受”也。“歹”字再加一把弯刀,就是“死”字。

师:这个人聪明吧!但这个人最后也命丧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师:这个人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才华出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一开口就常常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在众人之上。诗句最后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他是谁?

生:(齐答)杨修。

师:对!他就是杨修。杨修死于何事?缘于何因?请大家跟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去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就学习18课《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师:课文怎么读,老师有两句话告诉大家。

师:《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几句话:“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抓关键词,“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一定要咀嚼语言文字。同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注意“对话”,所以大家学习课文首先要注意和课文进行对话交流。

/ 11

师:今天李老师就扮演一个狗仔队的角色,和大家来一番对话。对话我们最开始可以从对题目的提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大家已经学习过17课《智取生辰纲》了,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聪明做法?最后结果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我们很快就可以从文中获得许多信息。

师:再比如《杨修之死》,你会提哪些问题?

生1:杨修为什么死了?杨修是怎样死的?

生2:杨修之死:背后有没有深层次原因?有没有八卦新闻?

师:很好,如果阅读课文前我们能够根据题目进行一番这样的追问,我们就可以较快地和文本展开对话,把握文本内容。

师:下面老师这个狗仔就出场了,直接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请同学们不翻书,我看大家去经历了“杨修之死”这一现场后,是不是有了真正的了解。

生3:他在军中假传军令,惹得曹操大怒,被曹操砍掉了。

师:慢一点,你根据你的回答提取几个关键词。

生3:假传军令,曹操大怒,被杀。

师:是“假传军令”吗?

生4:是误导军令。

生5:是自取行为。

师:对了,杨修不是假传军令,他是自作聪明,暗自揣度军令意图,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下属仿效,夏侯惇也这样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了。刚才同学把基本的事实说清楚了,很好。还有同学愿意说吗?

生6: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太过于自负了,凭借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管束,惹怒曹操。曹操接他扰乱军心这有理由,将他杀掉了。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来,大家翻到课本,我们来看是怎样一件事?如果我是一个狗仔,我一定就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事情的起因背景是什么呢?

生7:曹操军队进不能进,退怕人耻笑。

生8:看到庖官端鸡汤进来,想到夏侯惇请教的口令,就想到了鸡肋。

师:退不能退,战不能战,由此想到鸡肋。接着呢?

生9:杨修凭着聪明,暗自揣度鸡肋之意,收拾东西准备收兵,旁人也效仿。

师:事情还有怎样的发展?

生10:夏侯惇询问并效仿。

生11:曹操绕寨私行,发现不对劲,招夏侯惇、杨修询问端倪。

师:询问端倪用得好。结局呢?

生12: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咔嚓了(生笑)。

师:看来要说清楚一件事情,还很训练语文能力的。(课件板式用工整语言概要的事件情节)大家看,用这样的方式言说,就是语文。来,大家齐读一遍。“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起。

生(齐读):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师:怎么样?语文就可以这样学习。狗仔队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些语句把整个“鸡肋”事件报道出来。

师:如果再拟一个标题,可以怎样拟?

生13:杨修之死。

师:聪明,你看编者都已经拟好了,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整个事件的关键词是

/ 11

“鸡肋”,你看,可以这样拟两个题目: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造言“鸡肋”乱军心。用这样的题目,配上以上的情节,狗仔记者就可以将整个事件报道出来。你们看,李老师就通过题目提了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让大家和课文来了一次交流。

三、深度追踪

师:李老师这个狗仔还想让大家再来一次“深度追踪”,请大家小组讨论:杨修死因揭秘。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

师:杨修究竟死在哪里?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分钟,自己在课文空白处批注一下。

师(边巡视变提示):从文章找依据归纳,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讨论时间,请小组边讨论便做好交流记录。

小组讨论两分钟后交流。

师:讨论结果出来了吗?

生14:杨修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生14:他很自以为是。

师:恃才是么意思?恃才就是依仗自己的才能。放旷呢?不加约束,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师:除了杨修恃才放旷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4:数犯曹操之忌。

师:能具体说说犯了曹操的哪些忌?

生14:比如说那个门里写了一个“活”字,其他都不知道意思,杨修建议修窄一点,曹操表面赞美,心甚忌之。

师:他为什么心里忌之?

生14:他嫉妒他。

师:哦,他嫉妒他,你把我看穿了,我希望不被人看穿的,你自作聪明把我看透了。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来你们组来说说。

生15:他杨修,不应该参与政治,他帮助曹植,他不该暗中帮助曹植,让曹操对他产生了灭杀之心。

师:他不应该去参与曹植与曹丕的内部权力的争斗,所以曹操要杀他。请坐。还有吗?

生16:我认为呢,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他嫉才。他对学才比他高的人,有一种嫉妒的心理,这也是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导致曹操对杨修越发嫉恨。

师:你能不能从文中那段具体文字看出曹操心胸狭窄?

生16:比如说曹操在门上写一个活字那一段,曹操本来想炫示一下文采,结果被杨修识破,曹操对此很是嫉妒。再比如第四段最后写道,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师:心甚忌之就是说表面上称赞他,心里面却忌恨他,你把我看破了,所以这里看出他心胸狭窄。请坐,还有补充吗?

生17: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表现了曹操对杨修的看法,如“心甚忌之”。前面说他恃才放旷,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我说他太放肆,必死无疑。

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长得太高了,我就把你哗啦哗啦吹掉了。太聪明了,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细,他说到了一些细节,四至七段每段最后都有曹操的心理描写,请大家在书上勾画出来。第四段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第五段是“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第六段“操闻而愈恶之”。第七段“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完了没有?“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 11

生: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师:“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说明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忍不可忍。为什么忍无可忍?

生: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同学们说犯了大忌。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大家勾下来149页“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应该是全文最关键的句子。刚才我们理解了曹操之“忌”,这里的“忌”一方面是希望别人不要把他看穿,还忌讳什么?

生18:忌讳旁人参与到他们内部的权力分配的斗争中来。

师:对!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不要参与他内部的权力斗争。曹操本来想选一个好种子,选一个未来的好接班人。结果杨修呢,他老是去插手。在宫廷争斗中,肆意去参与这种权力斗争的,经常会死于非命。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特别是这种争斗触及核心利益,你就很容易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读,深度追踪杨修死因的话,简不简单?不简单。杨修之死有几个原因呢?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原因,“性格决定命运”,他老先生太恃才放旷了。爱耍小聪明。中国有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在华师培训时,刘良华教授还说,一个人太聪明了,别人就不和你玩了,你就很痛苦。第二,他是政治牺牲品,惹祸宫争。参与宫争,这是统治者最难容忍的。第三,他还不懂官场哲学,他是个官场苦命人,遭遇了曹操。

师:刚才你=李老师教了大家一中读书方法,就是大家要以交流的心态,去和文章对话。对话的时候最好能借助问题。你们看,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杨修死于何事?第二,杨修死于何因?借助这两个问题,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渐次深入的理解。

四、直击关键

师:我觉得对话更重要的,更有效的手段,是直击关键。我们如果能够把课文中关键之处抓住,就像拎起串起珍珠的那根绳,很容易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课文关键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师:我们举一个“关键”的事例。大家还记得《老王》吗?谁写的?杨绛,钱钟书夫人。这是一篇散文。我们知道,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主观情志的一种文章,散文的本质是情感。李老师反复读《老王》,就觉得“不幸而善良”就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这篇文章最后有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谁不幸?谁幸运?我们来看,散文明写老王,用三件事写老王的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在用三件事写老王的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师:我们再看暗写杨绛。杨绛也是不幸的,文革遭难,这是暗含在文字之外的生活事实,大家看不到。杨绛的善良体现在她的悲悯情怀。所以,抓住“不幸而善良”,散文的内容和写法都搞定了,人物理解了,明暗交织的线索也明了了。你看那篇散文不动声色的语言,明写老王,其实在写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情感。还有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这大家不好理解,不管它算了。

师:抓关键,比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我下面举二篇小说。《最后一课》的关键就是一个“变”。小弗朗士变没有?韩麦尔先生变没有?环境变没有?全变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最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话”,陈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与人期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作者的写作意图“讲诚信讲礼节”都包含在对话中了,人物想想也通过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关键是什么?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法考虑。讨论30秒钟,找

/ 11

出课文的关键。

生19:恃才放旷。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说的是杨修的性格。从写法上来说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是怎样写事的?他们都是围绕一件事展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写了几件事?

生:六件。七件。

师:来,我们回忆一下写了哪七件事?

生:鸡肋祸乱军心,改造阔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干,教作答教。

师:在叙事写人上这篇小说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生20:用了插叙。

生21:用了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生2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师:所以从写法角度看 本文的关键就是“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师:下面我们聚焦“恃才放旷”这个关键,看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分析一个事例,看作者是怎样写“恃才放旷”的?来,你来说,他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23:第五段,写他分食一盒酥,他拿起就开始吃起来。

师:这是写他的行为。第五段写了他的行为,还写了他的语言。请大家齐读语言部分。生齐读: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师:大家仔细揣摩,写行为时紧扣“放旷”,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写语言紧扣“恃才”,耍小聪明。一样的,写“改造阔门”,也写他的恃才语言“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再看“梦中杀人”,那更是不知天高地厚: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大家比划一下“指而叹曰”这一动作。用重庆话来说,就是这样:“你娃啊,傻戳戳的,硬是懂不起哦。”自作聪明地“指”和“叹”,并戳穿谜底:“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样的谜底可以随随便便戳穿吗?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大家看,就应该这样写人,紧扣人物特点,写他的恃才语言,放旷行为。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归纳。作者从两个大的方面通过七件小事写杨修的“恃才放旷”。一是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二是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下面内容。

生齐读: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

师: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不是这些小事,而是他参与宫斗。

生齐读: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师:“谮丕大簏”注意是“谮(zèn)”“丕(pī)”大“簏(lù)”,授计斩吏(lì),大家再齐读一遍前两句。

生齐读: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

师:杨修是“恃才放旷”,那曹操呢?

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师:前面的三件小事也许有“嫉贤妒能”的成分,但是,在宫争的几件事情上,曹操还是“嫉贤妒能”吗?大家讨论一下。有同学发表意见吗?来,你说。

生24:我可以看出曹操的凶残狡诈。当杨修掺和到宫廷内斗中来之后,曹操已经将杨修当成一个政治上的对手。从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知道曹操的为人,对待他的对手,他从来是

/ 11

毫不留情的,很凶残。

师:曹操凶残狡诈。当有人触及核心利益时,绝不手软,小事上耍点小聪明还可以容忍,但大是大非上曹操绝对不允许你杨修乱来。所以有人解读《三国演义》是官场政治学。所以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法,三国谋策太甚。

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奸诈。特别文章最后部分,很有味道。诚如杨修预测,曹操不撤兵打了一仗,最后是落荒而逃,损失惨重。他最后厚葬杨修,表面上在暗示自己杀错了,其实谁也揣度不透他杀杨修的真实原因,这才是曹操的奸诈,也可以说是老谋深算,甚至是深谋远虑。因为他知道,杨修这人不除,今后迟早会成为曹丕后患。

师:所以,曹操是“恃才不放旷”。大家看,我们抓住“恃才放旷”不仅搞定了杨修,也搞定曹操。作者抓住他的言行特别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老奸巨滑,凶残狡诈,老谋深算,深谋远虑。用一句话走总结,曹操是“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装糊涂,他心里明亮得很呢!用重庆话来说,曹操就是“看起像猪像,心中特嘹亮”。

生:(齐笑)哈哈。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你看,抓住文章的关键,就可以将文章的写法也聚焦起来。你看,“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曹操却是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师:其实,老师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发现是“恃才放旷”还凝聚了反复事件描叙,即“三式”记人。写杨修“恃才放旷”日常小事三件,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写杨修参与宫斗三件事,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最后是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一下就将杨修咔嚓掉了。语文,有时就像数学和物理那样充满规则的美感。

师:那看写曹操还是三啊。写他面带微笑心嘹亮也是三件小事: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写他厌恶升级起杀心还是三件事: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最后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聚焦绾结事件。

师:回过头来看《老王》,也是“三式”结构。很美:不幸三件事: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善良三件事: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最后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师: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学。李老师教给大家的学习课文的方法就是,“对话”(板书),对话的方式是“问题”,对话一是对话题目,二是对话关键。关键可以从内容上抓“恃才放旷”,也可以从手法上抓“以事写人”,最后达到“言文统一”。

六、玩味名著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节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文学≠历史。《三国演义》的曹操被塑造成为了奸雄,历史上的曹操确是一个英雄。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还有,此杨修之死≠彼杨修之死。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他是在曹丕即位两年后被曹操杀的,之后九月,曹操也挂了。

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 11

师:如果大家有兴趣,下去还可以做这样一个拓展训练: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师:好,老师解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下课。

细掘文本特质,对话品读关键 ——《杨修之死》示范课点评

点评嘉宾:

刘桂玲:广州市天秀中学教导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香港中学语文教学顾问,内地赴港中学语文交流团队组长。

嘉宾点评:

我想用五句话概括听李老师课后的感受。

第一句话,文史融合厚实基础。文史的融合体现在一开始的导入,我觉得这种导入是非常高智慧和有水平的。用有点猜谜的方式,用齐声朗读的方式对杨修这一人物有个整体印象。包括最后我们怎样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体来说,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比较来读,李老师很有智慧,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力拔千斤,他把这一点就带过去了,但是学生有体会到了。我感觉这用时最少,但力度又很深厚的。这一方面展示了李老师的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用李老师的风采影响学生,所以刚才向老师提到学生真诚对他说的一句话,“老师,您也应该向李老师这样上语文课”,实际上学生有时也需要老师这样进行强势指导的。

第二句话: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很多年前我们的中国课改就提出“一课一得”,我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专家他们的教法,我大概每一节课上课以前我什么都不干,就是看课文,然后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到底有什么最突出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学生学的,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表达,也就是我们具体一般来讲的文字的两方面的东西,即内容和形式,也是当前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聚焦关键突出重点,今天既抓住了内容,又抓住了写法。本文的写法主要是横式,但又不完全是横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它用了插叙的方式把回忆的东西又和它原来的顺叙很巧妙的结合,我感觉这篇课文从写作方面确实值得学生去学习。那我觉得李老师在这一块确实是抓到了关键。我真的很佩服李老师的功力啊。

第三句话:学法指导重视对话。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有和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对话。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才让对话更加的顺畅,真的这一点也特别重要。今天李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有时是冲在前,去拉学生一把;有时在旁边推一推学生,有时候呢,他又躲在背后,最重要的是他躲在背后是时用他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实际上你能设那么三两个问题,就可以吧一节课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串起来。所以我觉得这种用问题组织对话的教学方式很有效,我将把这种教学方法带回47中传达给老师们。

/ 11

第四句话:深度追踪训练思维。今天李老师的课虽然没有明说思维,但我处处感觉到他的课堂都在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李老师是一个研究型语文教师,自己又喜欢写作,他把自己对写作感悟到的东西变成一种外化的思维形式,即语言形式的一些东西,来透过这些储备,透过这些语言来引导这些学生。所以学生是忍不住被他吸引过去了,他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学生吸过来。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跟理科最大的差异,似乎文学的东西通常打着一个旗号,主观的东西多,忽视了对思维的训练。恰恰在这一节课,李老师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非常到位的。大家下去好好品味一下他的课堂环节的设计就可以知道了。

第五句话:示范概述美学语文。学生尤其是男生,我不知道重庆怎么样,香港和广东男生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灾区。所以成都有一个数学老师发出了一个呼号——拯救男生!但今天的课堂,却吸引男生,两节课都让男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一点,跟这篇文章有关,带有历史知识,展示的又是两个不同风格的人物,也是男性,所以男生可能感兴趣。我特别喜欢课堂上李老师的示范概述。因为是借班上课,对这个班级学生上课不了解,对学生没底。如果是他自己的学生,他一定会让学生自己去概述了,所以他采用示范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学习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概括。我这些年研究香港初中高中试卷,他们把概述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角度,某一年高二考试,一篇文章五六个题目,都与概述有关。所以李老师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学会概括,生活节奏快,没有人愿意给你太多的时间絮絮叨叨。

总之,李老师的课很享受,很厚实深广,很有美意。

/ 11

第五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

执教:安徽省灵璧中学 徐晓

教学目标:

1、简述故事,梳理情节。

2、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从分析人物入手,多角度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词,它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这个主题词告诉我们:要淡泊名利,不要争名夺利,因为名利等东西会随着“滚滚长江”逝去,“是非成败转头空”,没有必要计较。有人说“阅读名著,犹如奔赴一场盛宴,在历史的隧道口抽干、分化,然后留下思索„„”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杨修的骨骸,去嚼一嚼名著留给我们的味道。

出示课题《杨修之死》

二、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1、简述故事,梳理情节。

2、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从分析人物入手,多角度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三国演义中,刘备的EQ比较高,明明是个无赖,却有关羽和张飞舍命相随,三顾茅庐就收买了诸葛孔明的一生,致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检查预习:

1、简介作品、作者及相关人物。

本文作者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 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体 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2、生字及解词:(见课件)

3、初读课文,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结局。

四、速读课文 自主思考: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事件 曹操的心理反应

改造花园门事件 虽称美,甚忌之

分食 一盒酥事件 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 愈恶之

告发曹丕事件 愈恶之

教植斩门吏事件 大怒,亦不喜植

代作答教事件 已有杀修之心。

五、初步探究:

(1)主簿是一个什么官职?那他与曹操是什么关系?(君臣关系)(2)杨修因什么事件而死?(鸡肋事件)

(3)其他事件是依据什么安排先后顺序的?文章运用了什么叙事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操大怒,亦不喜值—已有杀修之心,层层加深。

(明确:本文运用的是插叙。古典小说的插叙,大致可分为四种:临时插、事前插、事后插、附带插。本文属于事后插。所谓事后插,就是在一件事写完之后,再补充交代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或其他情节。本文先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再插叙杨修被杀的缘由,即曹、杨二人矛盾的形成过程。这种插叙的运用,能使事情的前因后果更加完整,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曹操杀修之心早已有之,1 要找一个堂皇的理由以免旁人猜忌,用插叙是为了揭示这种阴暗心理的逐渐发展过程,说明杀修的真实意图,用插叙,追述“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意”的事实。)

六、提升探究——解读自我:杨修该不该死?

有人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不论是谁的责任,似乎争论点都集中在这两人的性格上,性格决定命运,到底这二人是怎样的人,《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就只有这些事件,我们不妨就事论事,看看他们各自都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杨修到底该不该死?

1、发表自己的看法。请用格式:

读了,我觉得杨修是一个 的人? 读了,我觉得曹操是一个 的人?

2、讨论: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

曹操兵败,证明杨修预测的正确性,怕众人对他杀杨修有疑义,厚葬杨修,是为了堵众人之口,以表现自己知错就改,显示了曹操的阴险、虚伪。

3、归纳总结曹操和杨修各自的性格特征。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阴险虚伪、奸诈狡猾、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4、你觉得杨修该不该死?

(杨修被杀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共同的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修之过?曹之过? ——小议《杨修之死》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胡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 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于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七、拓展探究:

1、杨修这个素有才名的文士,却因为恃才放旷而招致杀身之祸,真是可惜可叹。请根据你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话。甲生: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主。

乙生: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我的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__走单骑_、华容道义释_曹操_、过五关__斩六将__、水淹_七军_、败走麦城。

八、结束语: 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课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三国演义》,再次嚼一嚼历史的味道!

九、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下载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课题:杨修之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讨杨修被杀的原因。 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分析杨......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愚公乡第一中学侯礼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地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研读课文,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合作......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段:初中九年级上册 版本:人教版 课题:《杨修之死》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