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守抒情散文
立秋一过,便是秋收的日子。8月12日,周末。趁着太阳尚未升起,我一早就赶到乡下休闲,偶然碰到一位老伯,在独自一人收玉米,于是,便有了如下对话:
“请问老伯尊姓大名、今寿高寿?”
“姓谢,1937年生人,今年8O岁”
“那你可是8O后了”
“下辈子吧”老伯苦笑道,但可以看出还是有着某种向往。
“今年种了多少亩地?收获如何?”
“种了二亩三分水稻,二亩玉米,水稻颗粒无收,玉米有个7、8百斤吧。”
“水稻怎么会颗粒无收?今年雨水还可以的。”
“唉,莫讲起,不知道怎么搞的,我把杀草剂当成杀虫剂,与虫药一起打到稻田里,把稻谷全部毒死了,前几年种了10多亩水稻都没出现这种情况呢,看来年纪大了,沒得用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后,有几分自责。
“你没老呢,真的8O后还抵不上你的能干呢。”我只有安慰。
“水稻没了我就吃一年玉米糊糊算了”。
“为什么?我小时玉米糊糊吃得多了,现在闻到玉米糊糊就想吐,你能吃得惯吗?你家里人会同意吗?”我感到很吃惊,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我40岁没到,老伴就去世了,一个人养大2个儿子,儿子们生了4个孙子,4个孙子又生了3个重孙,我一家全是生的儿子,能生个女儿就好了。儿孙们都在外打工,我现在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吃什么自己决定。”大伯有些挑皮地说道。
“现在吃饭不是问题,没必要吃玉米当正粮的。我有些不解地说道”。
“我蛮能吃的呢,一顿要7、8两米呢。以前养有牛,玉米可以喂牛,现在田种得少了,牛也不养了,卖了才几角钱斤,也不值钱,不如自己吃了才划得来。”
确实,粮贱伤农,老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贱卖了,他是不甘心,不如自己吃了,吃一斤玉米跟吃一斤大米,反正都是粮食下肚。也许只有把一斤玉米当作一斤大米吃下肚,才能实现一斤玉米等于一斤大米的价值,才能不枉他的辛苦吧。
“你以前种10多亩地,现在只种4亩多地了,还有那些没种的地怎么办呢?”
“都已经荒掉了,现在种地的都是5、60岁以上的人,年轻一点的都不会种地了。”
“照这样下去,再过10年20年这些地岂不全要荒掉了?”
“荒就荒,反正打工还划得来些呢。”
确实,地荒并不一定是坏事,只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就好。然而,当大家都不种地,都去选择干一些轻松的工作的时候,吃饱饭,是不是又成了新的难题呢?
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千千万万个他们,仍然固守着这一片温情的土地,也正是他们的坚守,才使真正的70、80、90……后们,免除了种粮之苦和衣食之忧。我想,社会不应该忘记他们,应该为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点赞。
说话间,火辣的太阳已经升起,一股股热流开始涌动。
“太阳升起了,谢老伯该收工,回去吃早饭了吧?”
“我一早出来做事,早饭都还没煮呢,收完这一点玉米就回去做饭吃。”
哦,是的,老伯只有一个人在家,我怎么就忘了呢?没有人给他做早饭,一切都靠他自己。他是真正的自食其力者,既便已是8O岁高龄一一只要他的身体允许,他就会坚持不懈地做一位躬耕于农田的坚守者;也许,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心痛于世世代代渴望拥有,如今却是无人耕种的土地。他耕种的,是希望,收获的,便是内心的安宁。愿这一份安宁与祥和,伴他健康永远!
第二篇: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第三篇:抒情散文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鸣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2分)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和 两个方面。(2分)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2分)材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4分)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上文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请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感悟深刻,语言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
春天来了
①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
②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它们暗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③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冻凝的冰的核儿,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大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④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给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⑤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⑥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朦胧。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小鸟们不必再乍开羽毛,个个变得光溜精灵,在高天上扇动阳光飞翔。湖水因为春潮涨满,仿佛与天更近;静静的云,说不清在天上还是在水里、湖边,湿漉漉的泥滩上,那些东倒西歪的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鲜绿夺目、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了。
⑦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难道这是一夜的春风、一阵春雨或一日春晒,便齐刷刷钻出地面?来得又何其神速!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1.“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作者笔下的春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举出三点即可)2.第②段中,文章特写了蹦出水面的鱼,这有何用意?
3.第⑦段中,“你真惊奇”一句有何作用?
4.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这句话:
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5.在春天的文字里徜徉,你一定感悟颇深。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春天的理解。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在春日里奔跑
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地铺满操场,清新的空气已代替往日重重的雾霾,一支跑步的队伍出现了——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昂扬的气势,充满了春天的活力。这就是我们班,从往日的漠然和消沉中走出来的阵势,同样踏着春光前行的我,看着哪些自信而朝气的脸庞,往日的一幕幕浮上心头……
三周前的自习课,为了参加学校举办的跑操比赛,许多班级都积极地练操,唯有我们班的学生还留在教室打闹。班长站在讲台上,使劲拍着黑板擦,大喊;“静一静,静一静,大家下去练跑操……”却无人理睬,我埋头写着作业,心想:“练操和我无关,我凭什么像疯子一样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
对这件事情的极度不重视和我们漠然的态度终于激怒了班主任,他大发雷霆:“太过分了,比赛通知都下发一周了,为什么没有一节课,没有一 个人去练操?你们的责任心、荣誉感都去哪了?”回答他的还是死寂的沉默,暴怒下的班主任拂袖而去。
这时,一直欲言又止的班长又一次站了起来,他诚恳地对大家说:“老师说得对,集体荣誉靠得不是某一个人,是我们班级的全体学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马上去训练。”然而,大家的脑袋却不约而同地钻在书本里,没人呼应,我想想也是,这么关键的学习时刻,谁愿意将时间耗费在这上面呢?况且,得了荣誉又不是某个人的,有啥用?
班长见此情景,愤愤地拉开门,冲出了教学楼……
我有点幸灾乐祸地从窗户上望去,那“可怜”的班长:一个人,却好似领着一个“整齐划一”的班级,吹着哨子,喊着口号,振奋地在草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我惊讶于他的执着甚至于是执拗,就跑去找他,他坚定地说:“我们我们班真的没有一个人去参加比赛,那我们就真的成了笑话了”。这句话,冲击了我,原来我自以为的聪明在和班长的作比中,竟然是如此地自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意识到了我们的渺小。于是,我快步走向教室,我要以我学习委员的身份说服大家,参与到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来。
这样的一支队伍终于出现了——开始是一两个,接着是三五个,然后是更多,最后是全部,迎着春风的醇厚,在阳光中,挥洒青春的激情,这激情,经过了冬日的阴冷,经过了雨水的淋洒,充满了青春的力量和上进的勇气,而且,这样的激情,还要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向前……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①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 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太原(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法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 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13.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14.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15.“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16.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17.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 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屈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1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1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13.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4分)
1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2分)
第四篇:抒情散文
孤独的船
大海中漂浮着一只孤独的船,它迷茫着。
曾经,出海前,它高挂着帆。它决心去寻海的彼岸。但是,现在,它迷茫着。它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风还在使劲地吹,帆还在高悬着,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风吹到那里,它就驶到那里,没了反抗,只有妥协。不像以往,以往的与风搏击。船上的罗盘,不知是否已经失灵,反正这支船已不再相信它指的是否还是南方。
风使劲地吹,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浪,拍打着船。船仍在努力地保持着平稳,它不想在这里变成一只沉舟--即使侧畔可能有千帆驶过。
太阳还在天上照耀着,四周还很明亮,但是,它感觉这与四周漆黑一片并没有什么区别,它找不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同行的伙伴。也许在这支船的不远处,在它看不到的不远处,有着与它同样的,高挂着帆而又迷茫的船,它知道。
在不久的将来,夜幕会降临,可它并不十分畏惧,也并不十分自信。它担心的是下一次太阳升起时会是怎样,是艳阳天,还是阴云密布,亦或者一个巨浪把它打翻在海底。
这只孤独的船,还挂着帆,在静静地航行,未微笑,也未退缩,只是静静地航行……
无题
清风牵着思绪,带着我的情怀,我要乘着风,去看琼楼瑶台。蓝天下飘动的白云变换着模样,在无声的静寂里不知飘向了哪里?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扰了我心底期待,在如烟的情愫里有了一份忧伤,在那一首忘不了的忧忧歌声里,牵动着心底的情怀。它述我懂,在心灵的舞动里灵魂在美丽的绽放。在夜幕中轻落窗帘,让宁静相伴,独品心灵馨香,让淡淡的香把环绕。
从指间流出的思绪,定格在白纸之上,它把生命演绎的过程记载了其中。在花开的美好,花落无声里却把守候让人期待了一生。有多少真心相守?有多少相濡以沫?有多少心灵里的那个圆在你我的心里面。心动处,那是不可触及的绚烂,走向了阑珊,走向了无奈,走进了伤感。剪不断理还乱。
在悠悠的长夜里,看阴晴圆缺的月亮,染了我的凄凉,任思想在长夜中泛滥。把无奈渲染,落一地芬芳,抚琴深处人寂寞,无出处。
如果今生没有遇见你,如果今生没有别离,就没有勿忘我,就没有那无望的守候。回首时,相思已走到了尽头,就让白云把它带走,就让它随风而去,不再相思。不再守候。从此心不再流浪。让心灵留在天的
第五篇:抒情散文
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活的时光,匆匆的,活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
——题记
今天中午,爸爸打过来一个电话,他说:“小„„小乌„„飞了。”从他微颤的声音中我已经明白了。我没有再和他说什么,他也没再和我说什么,父子俩对着电话久久不能言语。
是的,小乌死了!他不存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且允许我用“他”)
我不敢去回忆小乌,但是小乌却再我脑海中不断地闪现„„我想起我回家时小乌的前脚总是不断地抓我的脚,嘴里激动地叫唤,他像孩子一般在我的身上蹭来蹭去,亲热无比;我想起初三学习紧张之余小乌陪我散步的情景,他带走了我多少的烦恼啊;我还想起他晚上替我们家抓老鼠的情形„„我想起得实在太多太多„„
想起和小吴的第一次别离,那是在初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因为那时我要去上高中,而且爸爸要去绍兴工作,妈妈耐不住一个人在家的寂寞,准备与我一起去大田。考虑到家里会无人,爸爸担心小乌无人照顾,给了奶奶点钱便托她照顾。那天上午临走前,我们生怕小乌会跟过来,于是我们用骨头响把小乌“骗”在家里,没想到当我们放好骨头后他闻都不闻,硬要缠着我们,并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这是我一生不曾听过,也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耳闻的神奇!并且他的眼睛放射出一种不可形容,不可信的辉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印证一个事实:他分明是要我们带他一起走!但是我们却不能带他走!我们走几步,他就跟几步,在我们去车站的路上,他一直都跟着,伴随着他悲伤的奇怪的嗓声,我们并没有勉强他回家,因为我们是一家子!我们不能伤害他!接着我们上车了,他也试图上来,但司机却把门死死地关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用双脚不断地扒然而徒劳„„
我们都不忍看到残忍的一幕!我的眼眶出奇的湿润了,眼泪就像门前的小溪哗哗地流,我是智识愈开流泪愈少的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也真的哭了好几次。最终车开动了,我们再也想不到我们的朋友小乌竟然追着车,他分明就是一只猎豹,他居然就真的追上了车!我的眼泪再次涌动,我打开车窗,激动地叫唤着小乌,我看到了小乌的泪,晶莹的,一路跑,一路挥洒,我依旧听到了小乌那刺心的声音!我多么想让车停下来哪怕是开慢点啊!但我不能。直到跑到“乌石头”(据我家相当远),小乌才停下来,他知道那是徒劳的,我也知道人是残酷。听奶奶说,小乌回来后三天吃不下饭。自从那次后,我就再也不敢回家„„我不想让小乌难受。
今天中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和妈妈饭没吃就回家去看小乌了,我一眼看去,只见一双装满了泪的眼眶。二个月前伴着我散步的小乌,但现在何以不再答应我的呼唤,何以不再能表情,不能再说话,他的灵性哪里去了,他的灵性哪里去了?妈妈说,小乌是饿死的,姐说,小乌是贪吃被人放药致死的,我说,小乌是被我害死的,小乌是被我害死的!
平心的说,我们姑且试问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通的,最近人情的经验,我们究竟能有多少把握,我们能有多少深澈的了解:我们是否亲身经历过?譬如说:痛苦、悲、死、妙、恨、快乐、真疲倦、真饥饿、渴、毒焰似的渴、真的幸福、冻的刑罚、忏悔、种种的情热。
如今,我常常看到了一种可爱的狗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奔跑,我叫他:“小乌„„小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