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机会美文摘抄
鲁昂市区流传一个故事:英雄街,一对退休的老夫妇坐在摇椅上,回忆当年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时的美好时光。丈夫杰姆斯忽然想起,鲁昂解放后他俩结婚时,妻子茱蒂曾经说过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乘上豪华大邮轮在大海上航行一个月。可是,婚后的日子拮据而繁忙,妻子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现在诺曼底登陆已70周年了,满腹内疚的杰姆斯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带妻子茱蒂去实现愿望。
老夫妇几乎倾其所有买了两张昂贵的船票。然后带着一箱方便面与汉堡包登上了法国地中海邮轮公司的珍爱号豪华大邮轮,因为他们认为实在没有能力支付大邮轮上昂贵的餐费。就这样,两位老人天天以方便面为食。直到旅途即将结束的那天,在丈夫杰姆斯的提议下,夫妻俩点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可是当妻子茱蒂叫服务生埋单时,服务生却惊讶地说:“女士,您难道不知道吗?当您踏上这艘船的那一刻,您已经有了免费用餐的资格。这项服务就写在您的船票背面啊!”
服务生将此事汇报给船长,珍爱号船长毅然决定将船票中免费用餐的款额回赠给这两位老英雄。老夫妇激动地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悲哀不在于没有机会,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机会而错过了机会。现在我们夫妇不能再错过机会了,决定将这笔钱捐献给鲁昂市政府支援诺曼底景观建设,这是我们两个老战士向法兰西共和国尽力的最后机会了!”
第二篇:最后赢家美文摘抄
秋天,有位商人到河北一个村庄去看亲戚。他意外地发现,当地的玉米秸秆柔韧度很强,特别适合编织一种时尚的遮阳帽。这种帽子在国内外非常畅销,售价也不低。
这个好消息立刻在村里炸开了锅。原本一文不值的秸秆成了宝贝,大家都有些不相信。接着,商人又找人来向大家传授了遮阳帽的编制方法,并承诺所有的成品将高价回收。于是,从冬天到夏天,村子里的人们都在忙着编织,几乎每家都赚到了钱,而且是他们平时种庄稼的好几倍。可只有一个叫王娜的姑娘,每天就知道跑去山里玩,自然是两手空空。有人劝她不要再游手好闲了,抓紧时间学习,不要错过发财的机会,她却总是笑而不语。
转眼间,秋天又来了。大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只顾着编织,土地都荒废了,玉米种不了,原来贮存的秸秆也用完了,拿什么去编遮阳帽啊!
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时,有人惊喜地发现,王娜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一大片荒山上种满了玉米。村里人只好去向她买秸秆。王娜没费多大劲,就赚了不少钱。
当许多人忙着计较眼前的利益时,那些有智慧的人却把目光放到了将来。因为,比金钱更值钱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远见。
第三篇:最后的麦地美文摘抄
五点钟的样子,老汉就决定起床了。也不亮灯,倚着床头坐起来,探手在桌头柜子上,拿过来旱烟袋和打火机,装上一锅吧嗒吧嗒烧完,斜过身子,在床脚上梆梆敲几下,抖尽烟锅里的烟灰了,这才亮灯穿衣起床。走到屋角尿桶前,淅淅淅淅尿过,提起桶走出去。这时候天光微亮,往东的方向,高高的楼房顶子上,顶着一大砣红,像扣着块正烧着的瓦。
屋角处,玻纤瓦支起的牛棚里,老牛跪卧着正反刍,嘴唇上沾一圈白沫子。见了老汉,脑袋往前探一探,弓一弓身子站起来。尿桶放到肚皮下,老牛那物件,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终于嘀嘀嗒嗒尿一股,激起些腥骚。老汉伸出手,拿手掌子摩挲牛脊梁,摩挲牛脑袋,说不服老不行呀,尿都尿得没劲头了。老牛像有些不好意思了,扭动脑袋,往老汉身上蹭,蹭了好几下,又憋出股尿。
从磨槽石上解开绳子,牵着老牛从棚里出来,往左,走上地埂。地埂左边,是砖砌的高墙。地埂右边是那块地。从前,绕地一圈的地埂,一直都只尺五宽,刚好够牛夹着臀走。人和牛从埂上天天过,土一点点漫出去,埂慢慢就宽了。到翻地的时候,老汉就花上天功夫,把埂重新修整到只保持尺五宽。上好的地,多种一簇麦,便会多一簇的收成。遇到下雨的天气,人和牛从埂上过,就都有些提心吊胆了。现在呢,埂哪里还叫埂,阔绰得都可以过小车了。以前的老埂基往里,添了足一丈宽,点播了草种,生长出的草专供老牛吃。近地的地方,老汉用半月的时间,挖了两尺深的沟,把两边隔起来。草根子勉强没窜进地。但一到秋天,风一摇,草籽就扬进了地里。老汉天天捡拾,翻春了,麦苗行子里,仍夹杂着草秧子,需得不停地薅。
这地原本不是平展一块。早先,地名叫鱼脊梁。整个地中间,向上突出半人高,下面是油岗石梁子。地势平展的地,施肥后巴不得来场雨,让雨水把肥气全浸润进土里。这地却相反,遇到下雨,肥便跟雨水往两边溜了。分地那阵子,谁家都不愿意要。老汉一盘算,好地人均亩四,差地亩八。分这地人均多出四分,赶紧要下来。又动员全家,把中间的土扒开,扒到斜面子上,露出的油岗石梁子,放过几轮子炮,炸酥了石头,刨出来运到地边上,把参差的口子,全部填伸填平了,才把土匀匀地覆上。地就平平整整一块了,也从十亩八,变成了整十一亩。
牛走在埂上,像老汉一样,没多少心情,只是懒散地走,走几步低下头,啃下点草尖子,走几步低下头,啃下点草尖子。更多的时候,把头抬起来,望瓦红的天,望空了的地。最后一轮麦,几天前已割了,只留些麦茬子,兀自立着。老汉蹴下去,从地里拾起块土疙瘩,捏在手里,捏热了暖了,捏散成粉末了,扬一扬手,把泥粉末子扬向地里。几粒粉末子,被风吹乱了方向,落到他脸上,落到他身上,也落到牛身上,于是人的眼眶子,牛的眼眶子,一齐都涩了,都有了莹莹的光。
一圈走完,天已完全亮了。老汉站在屋前,楞了一会。掏出烟锅子,填上烟末,叭叭好一阵,那打火机,只把火星子乱溅,却燃不明火焰。老汉叹一口气,把烟锅子胡乱往兜里一塞,回头冲老牛说,伙计呀,咱们再走走。
这一回,一人一牛,不再走地埂,直接走进地里。老汉放了绳子,拍拍牛屁股,说你自己走呀,再不走,可没得走了。老牛却不走,只低下头,去嗅跟前的麦茬,鼻眼子一张一缩,热气息扑出去,茬下的泥土末,立刻腾起来,粘在鼻头上。
老汉的眼眶,完全红了,脸上的皱纹,尽往一块挤。蹲到牛跟前,拿手去摸牛鼻梁骨。伙计呀,咱们是真没法了。这地不是咱们的了。今儿再不走,地要再不开发,政府就要强收了。有时候,想着想着,就恨我娃。要不是他们,这些良田好土,变不成楼房,变不成城市。可是回头想想,也亏得有他,能买下这块地圈起来,咱们俩伙计,白捡着多侍弄了七年。
老牛像懂了,低低哞一声,抬起头顺着排麦茬垄沟,慢慢往前走。老汉紧跟着走了几步,脱下鞋扔到一边,光着脚板踩在土疙瘩上。每走一步,都停下来,用力搓磨,把硌脚板的土疙瘩搓磨散了,才又走下一步。
一块地快走通头,大门外响起车喇叭,跟着,大门啪啪响,儿子在外吆喝了。
老汉愣了几秒钟,又紧走几步到地头,跟着旋转身一溜小跑,跑到地中间了,膝一弯就跪下去,两只手在四周胡乱刨抓土疙瘩,往自己身子前拢。老牛凑近他身旁,低下头,拿舌头在老汉的白头发上,舐了一下,又舐了一下,蓦然抬头,朝向楼群围住的那片天,一声长哞……
第四篇:最后的宽容美文摘抄专题
学院要策划一次大型的全国绘画艺术展,叫来十几个学生帮忙,小小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拥挤着忙碌的身影,联系知名的艺术家,制作炫目的宣传海报,找媒体参与报道,所有琐碎的事儿,都交给了这些热情高涨、不计报酬的学生。但负责此事的同事,被领导催着,还是时不时就对他们偶尔犯下的错误大发雷霆。艺展于学院非同一般的意义,指导老师的百般挑剔指责,让激情洋溢的一群学生,一个个变得焦灼不安,小心翼翼,担心一不留神,就被老师当面批上一通。
艺展开始的前一天,还是有一个女孩,因为一时疏忽,将某位学院领导的名字给打印错了。不过是重新打印一份发言次序表的小失误,同事却紧抓不放,喋喋不休地将女孩狠批了半个多小时,又下了通牒,如果觉得自己干不了,干脆别进这间办公室!女孩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委屈,哭着为自己辩解了一句,这一句让同事愤怒了,她将手中的东西一摔,气呼呼地指着女孩道:“明天,你不必再来了!”女孩当即收拾了东西要走,一旁同甘共苦的学生要拉,却被同事给止住了。人人都以为同事会一言不发地让女孩离开,或者,如果她足够宽容,将女孩留住,毕竟,为画展忙了近两个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同事却冷冷地对着全体忙碌的学生说:“我们有一个学生,能力不足,现将她辞退掉,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出现类似的失误。”
听学生谈起此事的时候,一直为同事和女孩惋惜,惋惜女孩遇到一个如此不近人情的老师,惋惜同事即便是在最后一切无可挽回的时刻,还要用“能力不足”这样伤害自尊的话,雪上加霜地给女孩致命的一击。即便是不考虑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至少,她也应该想想,当女孩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有没有真的像她说的那样,将自己的能力瞬间质疑到最低点?
又想起另一个同事,因为一个男生不想听他的课,中途退场,他当即生了气,让男生站到讲台上去。如果同事继续讲课,让男生面壁思过也就罢了,顶多男生低头站上半堂课,埋怨他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同事却把教案扔到一边去,义愤填膺地将男生一直批到下课铃声响起,走的时候,又忿忿加上一句:“什么时候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道了歉,我们的课就什么时候重新开始。”
那个男生,终于在下次课上,念了一封被命令修改了3次的道歉信后,才在众人同情的视线里,脸色青紫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原本是个热爱艺术的孩子,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亦是活跃分子,且备受女孩子青睐,但被同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神折磨后,慢慢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我的第一个同事,此后再找学生做事,几乎无人会去响应,在学生中的口碑,也日渐地坏掉。而第二个同事,新开设的一门课,亦是极少有人愿选,最终,学院不得不撤掉了他的这门课程。而那个女孩,听说毕业后再也不肯回母校,哪怕是路过,也觉当年羞耻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爱说爱笑的开朗女孩,大学毕业后,人间蒸发了似的,几乎不与任何同学联系。而很有艺术天赋的那个男生,则彻底地改行,做了与艺术毫不沾边的行业。一句尖酸的话,一个冲动的决定,一颗斤斤计较的心,最终,改变了两个学生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得理不饶人,不将冒犯了我们的一方贬损到最后关头,便不肯放弃,却忘记了,保持沉默,少说一句刻薄的话,压制住怒火,也是一种大度与宽容。而这最后的宽容,很多时候,亦是一种心灵的美丽与柔软。
第五篇:经济学家的最后一课美文摘抄
20XX年6月,又到了毕业的时节。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彩旗招展,满眼的肥红瘦绿。工商管理学院里一幅巨大的横条,迎风摆动,拨撩着每个人的视线:做个合格的经济人!一间阶梯教室里,2008级MBA硕士毕业生在上他们的最后一节课。给他们上课的是曼昆教授,一个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最后一节课他会讲些什么呢?这些未来的精英们在心里暗自揣度。未来的经济走向?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每个人都在期待着最后一课的精彩。
上课了,曼昆教授健步走上讲台,简单的寒暄过后,他开门见山地说:“这是大家在哈佛学习的最后一课。我不打算讲经济,也不谈学分,我只讲一个很普通的故事。”
说完。曼昆教授播放了一段视频:在百老汇大剧院门口,一个盲人在拉小提琴,身旁放了一个小盆子,里面有一些零钱。来往的人很多,但投钱的不多。这时,一只爬满皱纹的手向小盆子里轻轻地放了一张100美元的大钞,可以看见,这是盆子里唯一的大钞。视频到这里就停了,画面定格在:一只爬满皱纹的手正向小盆子里放美元。
所有的学生定定地看着画面,若有所思。曼昆教授笑着说:“大家猜一猜,这是谁的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位女学生毫不犹豫地说:“一定是个老企业家的手,出手如此大方!”旁边的一位男学生摇摇头说:“出手大方也不见得是企业家吧。我想他是一个热爱音乐的老艺术家。”教室里,讨论的声音渐渐地大了起来,像开了锅似的。曼昆教授神情自若地看着学生们在争论,不时地摇摇头。
突然,教室后面一个声音说道:“曼昆教授,我觉得这个问题和我们经济人没有关系,我们关心的是利润,而不是这样做施舍的慈善事业。”话音刚落,教室里犹如注入凉水的热汤锅,瞬时间就静了下来。
曼昆教授沉默了片刻,他打开视频继续播放下去。只见镜头从那只手开始,沿着胳膊向上摇去。等画面上出现那个人的全身像时,所有的学生一脸惊讶地看着画面,都没有说话。那个人是一个流浪汉!一身衣服破破烂烂,头发乱蓬蓬地堆在头上,胡子拉碴的,看不清脸面,只是那双眼睛流露着不易察觉的温情。
曼昆教授抬高声音说:“女士们,先生们!来到这里,大家都是精英,大家都将成为出色的经济人,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但你们未必都是合格的经济人,我为你们感到遗憾。因为合格的经济人不光要盯着利润,还应该有关心疾苦的温情。经济学不是冰冷的铁板,经济人也不应该是冷眼人。面对疾苦,经济人应该向流浪汉看齐,即使在自己很窘迫的时候,也能献出100美元来。”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这就是最后一课。冷冰冰的经济学课堂上,每个人的心里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