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山邂逅上海人抒情散文
初秋,周未,清晨六点半,一轮红日从泾河北岸的火车站头上升起,霞光满天,伴着一抹朝阳,迎着微微晨风,又开始了我周未徒步南山的足迹,再次遇上了上海来的夫妇。
长期周未及午后爬山,去的多了,总会遇见你意想不到的人,同事,朋友,同学,老乡,但在同一地方经常遇到同一人也让人有些诧异,这不,今晨又遇到这对上海人了,我也有些纳闷,一对上海人,不呆在上海,不远万里,来平凉南山转悠啥呢?
妻是天水人,也好奇,慢慢地也知道了这对上海人的原委,这对老夫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国家三线建设从上海来到平凉,在平凉最大的军工企业,虹光电子管厂工作了三十年,老伴是工程师,妻子是技术员,九十年代后期退休后回了上海,在平凉的时光真还比我们更长。两个孩子就是在平凉上的学,现都在上海工作。老夫妇告许我们说,每年暑期他们都是在平凉渡过的,这里夏天真凉爽,不像上海闷热的让他们受不了,他在平凉还有一处住宅,不大,80平方不到,当时买时不足二万元,也没卖掉,现也值40多万元了,平时租给朋友,现在平凉到上海通了火车,来去也方便的很,的确,我真佩服上海人,不仅懂得养生,也很精明。
原想遇到了外地人,我也好好地介绍介绍平凉名胜人文,没想到他们对平凉的通晓程度让我这个本地人汗颜。是啊,他说,七十年代刚到平凉来老伴还哭鼻子呢,那时十里平凉一条街,平凉街上没一处楼房,只有1路汽车,从盘旋路到西门口,人口不足二三万,泾河两岸都是荒山荒沟,全城就一处柳湖公园,也是满目苍桑。你看现在城区变化太大了,每年都有新变化,就这个南山公园,原先就是柳湖乡土坝村的山台地,很荒凉滴,平凉人聪明,硬是把这里建成了名符其实,富有特色的山地生态公园,又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还有城区的柳湖,宝塔,东湖都扩建了,还修建了绿地广场,崆峒古镇,北山公园,泾河两岸也修筑了河堤,开辟了水上乐园,河道里芦苇摇笺,街道两旁的树木都长大了,绿树成荫,真是个山青水秀,养心宜居的好地方,只是房价贵了,物价也太贵了……
你看,这样的景观,在南方很难见到,在上海几乎没有,我们一起边看边走边听他说,公园的山门很有气势,流水广场依山石为中心,自然和谐,紫云亭,时春亭纪念着平凉的历史名人,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大型浮碉墙形象毕真,人物风景栩栩如生,纪录着平凉的古与今,生态,人文旅游,休闲健身一体,真是平凉城南一道秀丽的“绿色屏障”。我去的时间久了,也知道,这个公园建设中充分利用了自然生态资源;紧密结合了崆峒文化实施了建设,打造出花园广场、音乐喷泉、浮雕文化墙、标志性建筑“玄鹤楼”等景点很有特色,而自助采摘果园和玉兰园、樱花园、丁香园、银杏园、牡丹园、竹菊园六个名贵花木观赏园,已经成为了市民人文养生和休闲健身的最佳去处。这里春来繁花似锦;夏至清爽宜人,秋观红叶满山;冬看雪树银花。每当站在南山公园山顶,北面平凉城区尽收眼底,南面高耸玄鹤楼雄伟壮观;西面与闻名遐迩的全国5A级旅游胜地崆峒山相望相连;东面相邻的圆通寺不时传来诵经之声,更为公园平添了丝丝古香禅意。
老夫妇不仅知识渊博,也信佛,游罢山上所有景点后,陪同他们一起一走进了园通禅寺。圆通寺是平凉的历史名寺,各种建筑精致而优美,初一,十五香火不断。有三州感应,文殊殿,走廊,菩萨,上香处等,老先生啥都知道,说:圆通寺始建于明代,当时就叫观音庙,最大的作用是来平凉人民前来求子的,如今的寺内就有送子观音像。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圆通寺还是一座小寺,只有一座庙和一处舞台。现在的圆通寺和过去真不一样了。对于老平凉人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圆通寺,而对于新平凉人来说,就是一座新的圆通寺。不管圆通寺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平凉人眼前,白墙红瓦、飞檐斗拱,阁殿的华丽都是活生生的存在的。但是对于老平凉人来说,现在的圆通寺连修葺的树影是陌生的,就连杂沓的人群和佛殿光线的浮尘也是陌生的。是啊!时代在变,人们的追求也在变,古老的寺庙已经落下了时代的痕迹。
我忽然觉得平凉历史悠久,在这历史长河中,浮世清欢,细水长流,花开花落,人事变更,平凉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向佛的心与圆通寺一起走过以后的光阴。我与所有的平凉人一样,在圆通寺门前的南山看平凉城的楼群林立,看万家灯火。看那一处属于每个平凉人的红尘俗舍,看熙熙攘攘的人,很多往事就这样如烟而逝了。只留下了松柏苍翠,只留下了江水东流,只留下了不朽的天地辉映人间,滋养人间,这就是圆通寺的传说,也是平凉人的人生。
绕着古寺走了一圈,手轻抚着古寺的石墙感受着来自遥远地方的呼喊,那是心灵的律动。仿佛回溯到特定的年代。古寺,古僧还有遥远的钟声。伴着轻盈的脚步穿过了石栈道,来到了深处的观音殿,走进殿里,一切的言语都化作了庄严肃穆的行动:我们一起对着观音大士顶礼膜拜,唯恐亵渎了观音。走着转着,听着老先生不停的讲解,不时的看到有老人家带孙女或孙子出来散步的,男女携手漫步的,老夫老妻相互挽着手慢悠悠的走着的,多么惬意呀。出园通寺,我忽然觉得有些怪,这对上海老夫妇并没有烧香,只是嘴里不停地叨叨叨着什么。
告别这对上海老夫妇,时间还早,我与妻依旧向着青草公园更深处迈进,广场上一群人还在打太极拳,走近一看,感悟太极,共享人生一行字映入眼帘。太极是古老中国的拳法之一,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能强身健体,太极之法更是奥妙无穷,其刚中带柔,柔中含刚,刚柔并济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沿着小路下来,在半山凉亭休憩一会儿,望着南山丛林被一片金黄色的晚霞笼罩着,颇有余韵。每天一趟的南山没白走,也没有刻意走那,到那。只是随性,随行,随拍,任由双脚移动,此刻双脚已不再是属于我的,而是属于大自然的。一抹斜阳,一丝清风,一段足迹……
妻又带上耳机,开启音乐,我们一起走出公园,又要走回尘世,那灵魂的片刻宁静又要被城市的喧嚣替代,那心灵的片刻回归也将消逝。一首清幽小曲,表达着我对大自然的眷恋,对南山的流连。
也许是受上海夫妇的影响,妻一路唠叨着,上海人如何如何精明,会养生。而我则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向上海人那样,热爱,痴情第二故乡,知晓家乡的人文与风俗习惯知道家乡深厚后文化底蕴,每个人都能为家乡和建设奉献出智慧与力量,相信平凉的啊天会更好,会有更多的人来平凉拜访名胜古迹。如果我们坚持着徒步南山,也许会邂逅到其它的人,留下他们的足迹,享受到一丝空明澄净,跟大自然来了个心与心的交流,不虚此行了。
多好!
第二篇:邂逅山城抒情散文
“ 舞弄掌中线,心彩绘蓝天。下三峡,江鸥咽,泪随船,雾都渐远,流水轻缓数华年。今立黄河南岸,偏忆长江之水,神女守巫山。风吟人独醉,月影载歌还”
从下火车的那一刻起,便对眼前这座喧嚣了千年的旧城所深深吸引。清明那天,渝中是大雨,挎着行李,在雨地里步履艰难,却又心情畅然。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旅行的意义,出来一次,完全能让我重新做一次自己。平常在学校,受制于日常的集合训练,日渐增生的功课,很难让我保持畅然的心情,索性约了惠先生来到山城,看看这传说中的繁华盛景。
我最喜欢的作家三毛也曾这么说过:“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看来才是最大的快乐”。小时候每次去外面玩,都只是顾着跑到景点合影留念,跑到好吃的,好玩的地方,热热闹闹,觉得那才是旅游的快乐。后来,来到陌生的地方,看到未曾谋面的风景,对一砖一瓦,一草一花也会产生浓烈的兴趣,对当地人的穿衣搭配,说话神情也会格外在意,一颗好奇心,伴我到永远。出来旅行,不仅仅是完成计划中的一部分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行走”的意义,其实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灵魂升华,洁净心情,又拓展视野,会让我们忘记曾经那个高傲自大,不可一世的身影,带着我们回到彼岸花旁,回想着最初的,平淡的,不敢与世人言说的理想和期许。
陌生的地方,总能带来不一样的奇遇和故事,总有些始料未及的惊喜,不时在脑海回荡。坐在回去航班上,抬头向下,还想再多看几眼万千灯火,洪崖美景。山城,历历在目。
火车站的碎瓦颓垣,见证了这座老城历史的记忆。热情的出粗车司机,拉着略带点茫然的我转圈在山头,“好一座山城”,坐在车上,透着玻璃远远望去,跌跌起伏的山岭,浩浩荡荡的高楼,眨眼间跃然纸上,又如同浪涌般,突如其来。雨点忽小忽大,让人难以捉摸。撇下行李来不及歇息就往外跑,想快一点接近这一见如故的旧城。
山城的城市建设特别新奇,道路交通井然有序,或许是因为人口太多,坐轻轨的时候每次都会被挤着进去。去地铁口的路上,我惭愧不已。山城的斑马线两旁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看管和组织,任务是指导行人严格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行。我经过的时候正是红灯,按理说得等到绿灯才能走,我四处张望了一番,发现并没有车辆经过,毫不犹豫的就顶着红灯往前走,我边走道路两旁的指挥员阿姨边叫喊,示意叫我停下,我还是硬着脸皮闯了过去,才发现后面跟过来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瞅着我,像是在责怪那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地人。我这时才察觉到,西安和重庆的差距太大了吧,不禁深深感慨。要放在西安,路上的行人管你有车没车,低头按着手机,头也不带抬,眼睛也不带转的,径直往前,各走各的。而且这里信号灯的设置规范有序,不像西安有些地方的杂乱无章。
山城充斥着奇妙和浪漫,住在这里的人都很懂得享受生活。周末闲适的时候,一家五口,开着小车,带上烧烤架,附上美食和啤酒,来到两江边上。看着遥远天边瞬息万变的悠悠白云,沐浴着毫不遮拦的灿灿光斑,远处还有钓鱼的老人,安静平稳,坐在凹凸不平的石块上,一动不动,嘴里哼着小曲,好不惬意。行李太多没能走到江边,在江上的小桥上也能闻到底下飘来的烤翅味,当时脑海里只有一个冲动,那就是跑去和他们一起享受这重庆人独有的幸福。
朝天门大桥下,水波荡起涟漪,粼粼微光。阳光暖暖,没有长安春日的那么躁动与不安,就像披在冬日寒风里的毛绒大衣,让我起了淡淡的倦意。习习微风,吹到脸上,温留着一抹抹花香,雨后的山城,一切都是那么盎然和甜蜜。“就要离开了………再多看看吧……”时间过得匆忙,我只想过得不紧不慢,寻觅着草的繁郁,花的芳香。有时候常在呆望,没有繁忙的功课,没有生活所给予的压力,没有那些烦烦索索,鸡毛蒜皮的破事,让我一直就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度过以后的每一天,那该是有多么幸福。
早就对两江夜游有所耳闻,据说在游轮上能看到重庆最美的夜景。毫不犹豫就买了票,顺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一小步一小步的挤进去。我们坐的是“金碧女王号”,游轮顶层,有一排排可供游客休息观赏的桌椅,幸运的我们在拥挤中还是找到了可以喘口气的地方。惠先生一不做二不休,拔出相机,撑好架子。我呢,纯顾着享受和放松,靠在椅背上,让凉风吹到我身上。天空一点点拉开幕布,点点灯光凝然而生。终于等到游客挤满了船舱,霎时间灯火通亮,金碧辉煌,船上显然有不少人为这美景所惊觉,沉静了一会又开始欢呼,热闹非凡。我们的座位靠着最外面,确是拍照最好的地方。惠先生录了视频,又拍了不少照片。沿途中,不时有飞机从头顶滑过,闪烁着灯光,远处的高楼上,能看到轻轨交接穿越,游轮越开越快,目不暇接,眼前的美景像是一场幻觉,像是在梦里遇见的那样美丽绚烂。七彩的游轮,“交运明珠号”,“江上明月号”缓缓驶过……一时间,起风了,吹的江上直起波澜,空气夹杂着凉意,有说不出的欢愉。很多人都跑到室内的船舱避风,我却觉得这儿虽然冷,但心情是无比快乐的,只想把脸贴到风口,贴到浪最大的地方。忘记了种种的不愉快,留下的,只剩美好。
我知道,那日在游轮上的感受一辈子也无法忘怀。洪崖洞的万千灯火,码头下的流光溢彩,大桥上纷纭变幻的云朵,那简直就是绝世的辉煌啊。
那晚,去了解放碑步行街,路过长江索道却因人流太多没能坐上,稍稍略带一点点遗憾,不过我早已知道自己不虚此行,所有也并没有太过在意。解放碑是渝中的标志,这里主要是年轻情侣们吃饭购物的地方,建筑房屋设计亦是别出心裁,充满着科技感和立体感。
次日中午,坐了很久的轻轨来到磁器口。原本我以为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古镇罢了,谁想到地铁口的人更是比肩迭迹,海一般涌来,磕磕绊绊,寸步难行。好不容易挤出来,走到小吃街口,有流浪摇滚歌手披着长发,在唱汪峰的《当我想你的时候》,歌声入骨,深情不断,围观的人也很多。继续向前挤,考虑到午饭问题,也就只能在这里解决了。每家饭馆的人都很多,况且基本上都是卖火锅或者小面的。我们随便找了一家,点了两份微辣的小面夹鸡蛋,坐在椅子上看往来的人群。我和惠先生都吃不了太辣的东西,还特意吩咐店家一定要少放点辣椒,结果吃的时候还是辣的眼泪差点掉出来,不过味道着实很香,远远胜过其他地方的“重庆小面”。“辣”毕竟是巴渝人民特有的风格,我们也能理解原来他们口中的“不辣”是这样的解释。
磁器口文化街主要都是卖吃的,什么张飞牛肉,李子坝辣子鸡,气泡果汁,特色炒酸奶……络绎不绝。关键人真的太多太多,想去买杯果汁都能被挤到一边,我和惠在路边的小摊,随意买了两个甜筒,边吃边走。不太喜欢吃的人真不太适合挤这样的地方(诸如我们),不过来都来了,就当是转转吧。
磁器口的上面便是歌乐山了,一路上都是卖菠萝的阿姨在叫嚷,我也很好奇为何重庆这么多卖菠萝的,就像当时去敦煌时候随处可见的杏皮水一样。上了一半,实在有点口渴,惠先生忍不住去买了两个菠萝,分了我一个,我俩三招五式就啃完了。路上和我们一起上山的人看我们吃一个菠萝都能如此有滋有味,也都纷纷效仿我们买了菠萝,靠着路边的护栏上休息片刻。再往上走,进了一片小林子,林子里有许多雕塑,仔细看去,有江竹筠的,也有叶挺的。突然想起《红岩》里江姐的宁死不屈,不卑不亢,在渣滓洞被残忍毁尸灭迹的情形。白公馆和渣滓洞就在歌乐山上不远的地方,只可惜我们去的有点晚,门房大叔已经闭馆不让再进。白公馆前有很多石碑,每个石碑上都写着一段文字,我记得最清的是那段:像战场上的勇士,一手挥砍着意志的宝剑,一手持着信仰的盾牌,从此,牢门上了死锁,铜钥匙的光亮。
从山上下来,径直去了鹅岭二厂。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能看到整座城最美的夜景。其实这里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名为花添酒帝的酒吧。我要了一小壶自酿的蓝莓酒,便安然的坐在藤椅上,听着民谣歌手唱着《南方,南方》,翻着白天拍下的美景照片,惬意欣赏。都说重庆美女如云,在这里更能体现到极致,每走几步都能见到一两个粉妆玉琢,鲜眉亮眼的漂亮姑娘,哪怕就偷瞟几眼也是值得的。这里生活的人都极其注重生活的品质,大部分年轻人都引领着时尚的潮流。十个青年男孩有八个都打着耳洞,戴着银色的耳环,衣着光鲜,头发锃亮。
这真的是一个充满艺术的城市,好羡慕这里的人儿啊……
第三篇:《重塑上海人》读后感
《重塑上海人》读后感
《重塑上海人》一书是科研项目《社会资本与社会不平等:上海农民工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作者是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的阮丹青博士,也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之一。项目设计了《上海新老居民一体化研究抽样调查》,该调查对上海市卢湾区、徐汇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和青浦区等七区进行了调查,具有广泛的说服力。该书从新老上海人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新老上海人的就业特征、新老上海人的经济状况、老上海人的态度差异与行为、新上海人的性别差异与对策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建设一个能够融合新老上海人的和谐上海。
新世纪的新上海是由久居上海的“老上海人”与今年迁入的“新上海人”共同创造的。在过去的20年中,成千上万的新上海人定居上海,在这里结婚、生子、工作、生活,他们建设上海,他们享受上海,新上海人已经成为新上海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对上海人对我们的态度感到比较好奇,于是我主要阅读了本书的第五章《从排斥到接纳:老上海人的态度差异与行为》。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上海本地人对外来人的接受程度。
移民是一个普遍的想象,而本地人反感外来人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微观层次上来说,学者们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解释本地人负面态度产生的原因。一个是利益的角度。外来人会被视为是一种威胁,他们会带来对现存的本地资源的竞争,包括入学机会,就业机会以及公共设施等。另一个是观念或是意识形态的角度。本地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看不起外来人,觉得外来人没有文化,没教养,智力低下,等等;也有的本地人并不是因为看不起外来人,而是他们觉得外来人同他们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很不一样,对他们造成了文化上的威胁。并且,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发现个人的教育程度同其对移民的包容程度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对外来人的态度就更友善。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本地人的态度倾向。研究结果显示,上海本地人对外来人的态度是很清晰的。他们大多肯定外来人的基本权利和外来人对上海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大多认为外来人为上海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增加
了城市就业压力,扰乱了城市的治安,使城市环境卫生受到损害。
从日常接触、居住和交友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八成的本地人日常接触的大多是本地人,朋友和邻居大多是本地人。而有三成的本地人基本上同外来人隔绝。
通过研究个人特征同态度和交友行为的关系发现,在对外来人的态度和交往行为倾向上,性别和年龄这两个先赋特征没有什么影响,而是否出生在上海和是否持农村户口是两个明显的因素。出生在上海以外地区的人和持有农村户口的人同外来人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当然会持有更正面的态度。职业地位较低和个人收入低的人更容易对外来人有反感,也更少同外来人交朋友。同外来人经常接触得越多,本地人对外来人的态度就更正面。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本地人对外来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满意。而这种不满意就意味着排斥。不管这个排斥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它都阻碍群体之间的包容和社会融合,破坏社会和谐,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外来人的利益,而是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利益。
对于文中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外地人心目中,上海人”这个称谓,有时简直就是诸如小气、精明、算计、虚荣、市侩、不厚道、赶时髦、耍滑头、小心眼、难相处等等“毛病”的代名词。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人们议论某某人如何有着上述毛病极难相处时,就会有人总结性地发言说:“上海人嘛!”后面的话也就不言而喻,而听众也就释然。似乎上海人就得有这些毛病,没有反倒不正常。所以,如果一个男孩子或女孩子的恋人是上海人,亲朋好友便会大惊小怪对他们的父母说:“他怎么找个上海人!”甚至还有这样的事:某单位提拔干部,上面原本看中了某同志,但有人向组织部门反映,说“他是上海人呀!”结果该同志便不能得到提拔。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忌讳和提防,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对上海人的反感和讨厌,几乎可以说是长期性的和普遍性的。正如全国各地都有“小上海”,全国各地也都有对上海人的“微词”和关于上海人的“笑话”。关于上海人的笑话真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比方说,“上海的男人喝醪糟都上脸”,或“上海的女人买牙膏都要磅一磅,看看是买大支的合算,还是买小支的合算”等等。
我的一个表弟和表姐在这边念的大学,表姐目前也在这边工作。在我还没来这边读研的时候,就从他们那边听到了一些关于和上海人交往的事。表弟是以一
本的分从我们西南地区考到上海海事大学,而在上海,本地人只需要二本的分数就可以进入该大学。于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上海同学对表弟很是嘲讽,说表弟是傻子,考高分进二本学校,于是表弟找来了同乡,和那位上海同学大打出手。而工作了的表姐也说,上海女生很计较,5毛钱都很在乎的。很让表姐气愤的是,有的上海女孩表面很温柔,很嗲,但是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会从背后来一手。但是,表姐也提到,大多数的上海人素质的确比较高。
虽然从外界听到了一些对上海人的不好的看法,但是我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好人,也有不怎么友善的人。而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上海作为一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大城市,本地人的优越感、危机感早就了他们的性格。尤其是在面对激励的竞争的时候,他们对这种环境十分熟悉,或者可以说他们世世代代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在这里生存。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这种行为和性格,这说不上对与错。而换个角度来说,外来人如果受不了这里紧张压力的生活,他们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可以把那里作为自己的避风港。而对于上海人来说,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里。
人人生来平等的,虽然有贫富差距,有高矮胖瘦,但是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别人,我们需要在集体里生存,我们需要与别人共同生活,所以,必须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懂得尊重别人,达到“双赢”的效果。
第四篇:下一个驿站如果还能邂逅你优秀抒情散文
(一)
十几年前的今天,在二楼的扶手边我定定地看你信步走来,虽然未曾谋面,却仿佛早已熟悉,你对我灿然一笑,一脸的孩子气,冬日的阳光显得别样温情。
我们各自端着一杯茉莉花茶,热气升腾,茶香氤氲,在寂静的空气中却都找不到要说的话,只是与同事一道耐心地等待饭菜上桌。于是,尴尬的你开始在暖暖的空调房里毫无顾忌的抽烟,指间星火明灭,灰蒙的烟气袅娜缠绕,我控制不住的想,你那洋溢的才情是否从此而来。终于,你腾地站起来,说给个手机号吧,有事好联系,我知道你终于还是肯说话了。我掏出手机打过去,漫不经心地说:可不准没事骚扰我。一句轻松的玩笑,你无语一笑,我轻轻的垂下头去,看自己狡黠的笑脸在茶杯中一圈一圈荡开去。
?其实,许多事情都是这么简单,相识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生活的内容自然多了一份丰盈。
(二)我们开始在不经意间点缀着彼此的生活,纯净的天空多了一丝斑斓,每个日子都像跌落玉盘的珍珠,变得叮当有韵起来。谋得一首好歌,我们迫不及待的分享,受到一点委屈,我们都夸张的要求对方分担,日子轻快的朝前跳跃。他渐渐地学会了拿着手机随时随地给我送来问候,任指尖轻灵地在键盘上舞蹈。
我开始相信,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都幸运地觅得了一方美丽的天空,那里有理想的爱情。你不厌其烦的炫耀你的才华横溢,我孜孜不倦地描绘我的风流倜傥,其实我们都只是在礼貌的暗示对方,有你的感觉真好。
难得忘记的是那场罕见的大雪,外面天寒地冻,冷瑟萧条,我的世界却春意融融,山花烂漫,只因今天又能看到你在手机上的留言:今天下了第一场雪,我希望早晨第一个见到你。我幻想着白茫茫的世界里你一个人站在雪地里等待的身影,在雪地里为我们画个圆圈,然后善良地为我们祈福。
坚强、乐观,是对你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我还是听到了你的第一声叹息。那是个炎夏的午后吧,沉闷的空气压迫得我有些窒息。你说你被派到俄罗斯列宾学院学习油画,你千言万语力所能及地做了无数的解释,你说你要暂时去追寻梦想,在那边希望有我的问候,希望有我的等待,希望将来有我们永远共度的人生。你显得那么忧虑和沉寂。其实到今天我仍然想告诉你,追求事业的人是多么令人敬重!尤其对一个二十余岁的你来说,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你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有任何承诺,我不知道你到底去追寻什么梦想了,想起你总是忽然的灵感涌现。我们终于明白,其实没有承诺就是一种结果。
(三)从那次说再见,到今天偶然再见面,已经历经了多少年啊?!你走后再也没收到任何关于我的信息,我不知道你的梦想之舟到底驶出了多远,离成功的彼岸还隔着多少距离,我也不主动问起,怕打扰了忙得不亦乐乎的你。十几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站在我面前,向我问手机号时,我选择了沉默无语。??
轻轻启幕,徐徐落幕。如果人生注定只有一次相处,那么我们就不必再去彼此点缀,因为一切终将铅华落尽。我们已经遗忘了许多,这或许是一种更为圆满的结果。记得有人说:遗忘是一种境界。曾经年轻的你,更懂得取舍,曾经年轻的我选择了放弃。我们都已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何必还要负重前行?
轻装而行吧,各走各方,如果下个驿站还能邂逅,但愿你依然还如当初一样,像个孩子似的一笑灿然。
第五篇:邂逅(情书)
邂逅
当哈利邂逅莎莉 每一件事情都已经注定 不管风趣与斗嘴 最终任要结合在一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为我们就是同一个个体
竹马青梅 是谁和谁的姓 刻在树上歪扭的痕迹 是谁和谁的秘密 留在耳边稚嫩的语气 那些青梅竹马的爱情 怎能只是回忆 心中的唯一 悸动的旋律 灵动的音符 在你我的指尖跳动 那似曾相识的感觉
爱越是深切
越是掏空
带着彼此的心跳
不再恐慌与无助
位置
对自己的心爱之物
每个人都有严重偏心
这份偏心有这可被原谅的小霸道
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 位置的主人才能与自己感知爱恋 任凭时光沧海桑田的洗礼
“这个位置,我时时为你预留!”
心愿
把我的手放在你的胸口
请把你的愿望给我我们在心上虔诚的比划十字
那所有的祈愿所有的企盼
都会铭刻成一刹那的光彩
心与愿之间
只要有虔诚的注目
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最远的永远 不抱着遗憾过活
不空出时间后悔
简单的爱情幸福牢牢把握 我们约好
延续至最远的永远 我们的爱恋
没有终点从不转弯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