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忧公主嫁到了那里的历史故事
汉朝的解忧公主远嫁西域,并没有像其他公主那样,临走时哭哭啼啼,解忧公主反而是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态。或许,她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重大使命,也知道这次的和亲,一定能洗刷刘家的罪名。伴随着着这种心态,解忧公主似乎对于这次远嫁,欣喜的程度大于悲哀。
美丽的伊犁就是古时的乌孙国,也是解忧公主当年远嫁的地方,在中原人心中,乌孙国是个荒凉的边远之地,而乌孙国的美丽,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公元前108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开启了汉王朝和乌孙国之间的友谊之门。不久之后,年纪轻轻的细君公主便在乌孙国落寞地死去,细君公主的死,并没有意味着两国关系的破灭,汉王朝很快就选出了第二位和亲的公主。罪臣之女刘解忧,她的祖父因为参与一场政治斗争,兵败身亡,导致整个刘家都背负了罪名,后来的解忧公主,开朗活泼,性格泼辣,而被挑选出来作为和亲的对象,在乌孙国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三代乌孙君王,一共生活了五十多年。解忧公主共嫁两代三任国王,年老时向汉王朝上书恳求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
史载解忧公主人如其名,个性宽容而爽朗,解忧公主不仅为汉王朝解除烦忧,还为乌孙国带去了汉王朝大量的珍贵宝物、植物、种子等,而解忧公主乐观、开朗的性格,也使得她很快就适应了西域的生活,甚至还学会了乌孙国的语言,并且经历了三段婚姻。解忧公主先是嫁给乌孙王岑陬,岑陬一死,其堂弟翁归靡就是乌孙国的国王,继娶解忧,还生下了三男两女。后来翁归靡猝死,岑陬之子泥靡即位为国王,公主解忧此时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少女了,不得不忍辱负重嫁给泥靡,生下一男。最后这个夫君泥靡是个暴君,还倾向匈奴。
西汉也就是公元前54年至公元前53年间,解忧公主曾与汉朝使者密谋刺杀过她的第三位夫君,但是结果却是没有成功。这次刺杀导致了乌孙国的内乱,而解忧公主在这次战乱中受到软禁,也险些丧命,乌孙内乱得以化解,侍女冯嫽可谓功不可没,毋庸置疑。随后乌孙发生内乱内战,之后这个国家一分为二,解忧公主的儿子掌握了乌孙国的一部分权力,两家的儿子各自成了国王,班固在《汉书。乌孙传》最后的结语说:“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解忧公主的儿子所领导的这个乌孙国,继续和汉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解忧公主在边疆度过了大半辈子,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转变为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她经历了很多。在外漂泊这么多年,还是挺想念家乡的,想念长安的一草一木,想念昔日的伙伴,久远的亲情。尤其在暮年,这种想念变得更加急切,因此,在解忧公主的两个日子相继去世后,她上书汉朝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落叶归根。
第二篇:公主历史故事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庙宇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主历史故事文成公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女子,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受封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为王后,促成唐蕃结为姻亲之好。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身患天花,去世。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二.和亲背景
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市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记载她为宗(室)女。
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三.文化交流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病逝吐蕃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已有1300多年历史。
四.人物评价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公主历史故事文成公主
第三篇:公主伤感故事
诸侯乱,离人殇。云儿,你走的慢些吧!你为什么直接跑开了呢,我分明听见你在哭泣啊!你别跑这么快啊,臣的心也在痛啊!臣何尝不是一个骄傲的人啊!对你,臣从来都会竭尽全力啊!
臣乃一域之主,为陛下征战多年。臣一生戎马,从没有过什么苛求,今日臣恳求陛下收回成命,不要将公主作为牺牲品。臣愿付出一切换回公主,哪怕臣死在疆场,也不愿公主变为所谓和谐友好的工具。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是吗,我的确该这么说啊。臣心里也无数次的想过的。但是啊,但是,公主,我不能这么做啊。如果我这般做了,舍弃臣一人的生命倒不算什么,可怕的是天下黎民百姓要承受怎样的灾患呢?所以臣不敢啊,臣连看你一眼都不敢啊。臣真的是懦弱啊!臣对你连战场上的一分豪情也使不出来啊!臣何尝不心痛,臣的胸口痛的厉害啊!臣从没哭过啊,臣从来就什么都不怕,只怕你受委屈,所以有臣在一天,便不曾让你流过眼泪。可,这次,臣真的没有办法啊,臣也想过与你一同游览锦绣山河,去过隐士的生活。可,臣办不到,臣真的不是在意臣的名位,臣为你本来就可以放弃一切的啊!臣真的也想过无论如何都要追寻你的,臣甚至都准备大婚当天去劫取,哪怕豁出了性命,起码或许我不会后悔。但我自己知道的,我做不到的。
云儿,等一等,我真的要说了。或许这是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了,好了,不许再哭了。让我再看看你,好吗?哈哈,你知道吗?你的眼睛格外漂亮,让人一看就忘不了的。你就像是童话里面的精灵一样,美丽、迷人。我还记得那时我好像说过以后要娶你的,你不说话,所以我就当你同意了。我13岁那年,你11岁。也就是那年,我去边关参军去了。你知道吗?我刚到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能做什么,我觉得为了你我不能让他们看低的。我一直刻苦,一步步,格外艰难。直到后来真正步入战场,一战成名。也就是那次,我又急忙赶了回来。你还知道是为什么吗?哎,我听说陛下要为你定亲啊!哦,对不起我我,公主恕罪!没事,云儿,别再哭了。你还记得我怎么对陛下说的吗?当时朝野都震惊了,陛下也很想看看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说我要娶公主,陛下哈哈大笑,我本以为要被抓了去,处个什么刑罚。可陛下一笑置之。说,等你真的有所建树,我再把云儿许配给你吧!当时的你的脸特别红。陛下也没有再给你寻亲,我知道是你不肯,你一直都在等我啊!可是啊等到如今,我有所功成之后,我又得到什么呢? 哈哈,云儿,我谁都不怪,但我只爱过一个人,她,跟你很像啊。
第四篇:文成公主的故事-文成公主的故事 有关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
文成公主的故事-文成公主的故事 有关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
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此时正国富兵强,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文成公主的故事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跟随汉族乐师学习,显得十分英武,学习汉族文化,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文成公主一行
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于贞观十五年隆冬,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气度文雅。待生活安定下来后,因而也就应允了,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封她为文成公主,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人长得端庄丰满,既方便又好看,但因是传统习俗,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自幼饱读诗书,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
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千里跋涉。文成公主的故事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这时,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研读诗书,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神态端庄。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坚苦跋涉,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按照传统习惯,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谁也没有提出异议,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还特向唐廷求婚,并行了子婚大礼,决定答应他的请求,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进入唐朝国家,走向正规化,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他
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说是能驱邪避魔,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又有碍卫生,顿时为她而倾倒。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音乐舒缓优美。松赞干布欣喜之余,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远赴长安,春暖花开的时候,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五篇: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讲稿
上课(鞠躬)。同学们好。
在历史课程中,“和亲”的主题对我们来说都很不陌生。提到和亲,同学们,你们想到了谁?王昭君(匈奴呼韩邪单于)、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大家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都不陌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一首怀古诗,咏的是跟匈奴和亲的王昭君。
我们来通过一首诗认识一位和亲的公主,然后大家带着两个问题进行一下思考: 1.此次和亲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意义;2.此次和亲的历史贡献。
《悲愁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zhan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首先我们看。这是一首骚体歌。再看内容,嫁我天一方,乌孙王,居常思土,归故乡——这说明是和亲,思乡。那么这位和亲的人物是谁呢?这就通过“乌孙王”以及住所环境、食物来看——显然是高纬度带的少数民族,她嫁到了乌孙国。这就到我们历史课程里面了。
乌孙国在哪里?它存在于什么年代?(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是东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立国君主是猎骄靡,乌孙文化时期是前300年-300年)作者是在西域言语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家乡的情况下做的这首歌。弄清楚这两点,所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公主远嫁他乡,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而细君公主则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位远嫁西域的公主。汉朝武帝时期,被封为公主的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不是快女刘惜君!),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被汉武帝封为公主嫁到乌孙国。(你说,咱同学离家这么近住校还想家呢,她嫁到那么远的地方还言语不通生活不习惯,能不想家吗?)汉武帝时期强大,为什么还会和西域少数民族和亲呢?那是因为,三次击退匈奴到漠北之后,匈奴对西域民族仍有控制能力,对汉庭仍有威胁。
我们来看看汉朝地图。同学们看,是不是有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意思啊?
弄清楚了这些背景知识,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就没有困难了。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答这次和亲的历史贡献,除了我们平时提到的几个角度,一定不要忘了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那么它就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呀?是不是对丝绸之路„„
拓展知识:
诗的首两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点出了细君悲愁思乡的原因。这里的“吾家”,并不是指细君的父亲江都王刘建,而是以汉武帝刘彻为代表的汉帝国。细君是为了刘氏宗族的利益而远嫁乌孙的。“天一方”不仅指乌孙与汉相距之遥远,而且流露出了细君从汉来到乌孙,就仿佛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陌生、恐惧的感觉。“异国”实质上强调了两地文明与文化的差异。“穹庐为室”两句,描写了乌孙与汉在居住、饮食等方面的截然不同。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区别。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乌孙这种祖孙共妻的习俗,是人类早期群婚现象的遗留。汉人尤重伦理,细君要违背伦理去接受野蛮,其心情可以想知,尤其是她又是一位女性。这些,在刘细君,既不可讲,也羞于启齿,故只能用物质文化的不同来代表意识文化的差异,用生活习惯的难以适应来表现她在习俗礼仪上所忍受的难堪。如果说,远嫁而长久不能与父母家人相见,固然使细君日夜思念故乡,而上述的习俗礼仪的难堪则使细君的乡土之思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有心肺摧折之痛。她多么羡慕那天上秋去春来的黄鹄(天鹅),尽管它们要飞行千里,越过沙漠翰海,经历艰难险阻,可它们是自由的,它们能一年一度地飞到细君的故乡,避开北方的严寒,度过温暖的冬天。“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毕竟只是细君的一个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愿望。仰望高空南飞的黄鹄,细君心中无限悲哀凄凉。据史书记载,细君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刘细君(前121年-前101年),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江都人(今江苏省扬州市)。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