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艺术理论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定稿)
一、艺术理论教学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科教育中,高等艺术类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特殊,并且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较多争议。无论是艺术理论的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于要不要学习艺术理论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艺术创造无需艺术理论指导,并能将历史上一些艺术大师作为例证。
这种只要艺术实践而无需艺术理论的观点,是对艺术理论的轻视,也是缺乏艺术实践活动的表现。虽然个别艺术大师确实可以不受艺术理论的左右,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却不能丢掉艺术理论学习。这是因为:艺术大师是个人行为,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原则;髙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是中学毕业直接考人艺术院校,他们没有积累大量的艺术经验,只能从学校学习中全面认识艺术,深人研究艺术,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艺术实践活动。故而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知艺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发展规律,生成的积极正确的艺术人生观,才能在纷扰复杂的艺术潮流中不迷失方向。
不可否认,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是当前面临的较大难题。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方面,普遍存在轻视或兴趣不足等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理论课本身的单调性、枯燥性有关,特别是与艺术实践课相比,这点体现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艺术生在对艺术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这也成为艺术理论教学中的障碍。
在“知识爆炸”时代和娱乐化时代,今天的髙校艺术类理论教学,存在着两种极端教学模式:学理化教学与娱乐化教学。学理化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注重逻辑推演和理论讲解,但忽视理论结合实践、缺少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娱乐化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注重营造活跃氛围,善于愉悦学生却忽视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都喜欢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但并不是所有学习都能“寓教于乐”,回避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比较来看,学理化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产物,娱乐化教学方式是当今娱乐化时代的产物。学理化和娱乐化教学都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绝对化了,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理化"满堂灌”教学方式下,不仅让基础差的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也难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至于娱乐化“满堂灌”教学方式,则显然是在误导学生,应归为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繁荣景象,进人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信息层出不穷。在我们的艺术理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不符合实际,必须遵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多采用与时代契合的新思路、新方式进行教学改革。
二、艺术理论教学改革事项
1.教学理念的改革:利用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推进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改革。
建构主义原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现成为最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是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人们以往把学习过程视为对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强调刺激——反应论,学习者成为被灌输义化的对象,是被动承接各种知识信息的“容器”。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更加准确地揭示出人类认知规律,也产生了新的认知学理论——把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很好地说明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并回答了学习如何发生、概念怎样形成、意义如何建构等问题,指出进行高效学习的因素等。在该学习理论指导—F,将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学习,进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利用高校艺术理论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j创造性,引导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冇效建构的0的,2.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关注知识性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关注思维性、思想性的肩发式和激发式教学。
如今世界已经步人信息网络时代,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变得无比便捷。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可谓畅通无阻且渠道众多,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魅力便自然降低。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便要从注
重知识性传授,向注重启发性教学模式转变。笔者受到“文化创意逻辑提升图”的启发(如图1),画出了另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步骤图”(如图2)。由此可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素质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和工具,“思维”是生产“思想”的基础和工具,“思想”是“创新”的基础和工具,“创新”是“文化力”的基础和T.具。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应定位于传授“知识”这一最初的层面、最原始的环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从“思维”这一环节进行积极努力,髙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传授式”向“启发式”、“激发式”转变,从关注“知识”层面向关注“思维”乃至“思想”的层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最为有效地培养髙层次创新人才。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教师在前、学生在后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学教”模式。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后,老师在台上讲授书写、众多学生在台下聆听记录的上课方式,成为十分普遍和影响深远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对于自然科学的教授学习很有效率,短时间内可以把数学、物理等知识准确地传播给很多学生。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唯一性、准确性不同,艺术是极其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创造性的人文学科,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也就未必合适。而且这种陈旧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会使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需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特别是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形式。
教学相长,教与学从来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欲望,就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艺术实践课提倡学生动手,艺术理论课则应鼓励学生动口。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讲台的“教学”作用,讲台不仅是教师“教”的领地,也是学生“学”的场合。让学田1:文化创意逻辑提升图台上,能激发(或说是“逼迫”)学生由被动、滞后的听课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超前的讲课学习方式。
这种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变得简便易行,当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堂之外实现对知识的独立搜集和整理,从而为其走上讲台做好准备。大学生走人课堂不是来“听课”,而是来“上课”,也许听课一年,不若上课一堂;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胜于寻找和回答十个答案。通过这种“上课”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锻炼。这才是上大学而非被大学上,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区别也由此体现出来。
4.教学目标的改革:中国的本科生教学目标应适当提高,与研究生培养教育更为接近。
在今天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高等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将其仅仅作为基础性课程’学生大都是采取撰写学期研究论文的方式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这也要求授课老师在学期开课之初,就根据所要完成学习的课业内容,划分并下达给各位同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相关课题的论文写作。如此一来,学生在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整体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对特定的课题内容进行较为深人的认知和研究。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艺术理论(及其他人文学科)课程教学,大都采取通史性教育,而非断代史研究。这种通史性学习f项向于知识性博览,确实能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涉猎艺术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片面强调多广,而更应重视精深,与其泛泛而谈,不如精言一二。所谓“广发”则“废”,“人专”乃“传”。况且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大学阶段艺术类学生对于艺术史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其实是全面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艺术类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高。但很多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旧只是关注基础性、知识性教学。现在要正视这个问题,为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确立新的目标,可借鉴国际上的艺术理论教学经验,也可引人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来提髙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2011年暑假,我们调研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应该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对本科生设置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培养更高的认知能力;培育美德;推进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的专注度与深度;培养领导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等。
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以往陈旧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为艺术理论的课堂学习注人生机活力,而且能够借此提高艺术人才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不仅能够为艺术理论教学提供指导,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也有借鉴意。
第二篇: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艺术理论并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
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大师的重要杰作,是他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创作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的结晶。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说是艺术类课程的灵魂,教师应当以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改善学生的刳作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创作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找到灵感M。专业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师往往可以找到教学的要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部分高校为减少教学的成本,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由技法教师负责。技法教师的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不过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层面,往往存在着艺术理论著作阅读量比较欠缺的问题,同时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在语言表达方面更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艺术发展同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受社会认知度的直接影响。随着各种艺术行事的发展,艺术样式以及题材决定社会关注的水平,艺术理论水平好坏则能够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当前形势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审美观不断提高,寻常艺术作品已经无法有效吸引公众关注与支持H。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强化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从而将理论水平以及创作境界提高到更高层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第一,改革教学理念。高校应当将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做指导,来转变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最初是儿童认知理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同时也是深化教学理念改革的基础。传统上人们将学习的过程当作针对外部刺产生的被动反应,也就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者作为被灌输的对象,是承接知识的容器。不过随着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更准确揭示人类认知的规律,从而产生新型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将学习奋当作加工信息的主体,重视认知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反映出学习环节的认知规律,回答学习发生、概念如何形成以及意义怎样建构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指出高效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一改传统艺术理论教学当中教师片面教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理念,而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并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主要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推动者,利用艺术理论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应当从知识性传授教学,向着思维性以及启发式教学转变。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播以及接受越来越便捷。对大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过程当中已经没有太多问题,途径众多并且畅通无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知识的吸引力随之显著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艺术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从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转为启发性内容的传授。对于有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言,知识不过是基鈾性条件,可以说是思维的前提和重要工具,而思维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内容也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方面。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改革教师在前而学生在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借助于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反他们学习热情,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发挥教学之间的互动。如果说艺术实践课重在提倡学生动手,那么艺术:理论课重在提倡学生动口。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讲台所具有的教学价值,鼓励学生上台演讲,或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将传统上被动的听课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主动讲课的教学方式。这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具备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具备可行性。在网络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变得简单易行,高校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搜集以及整理,从而为走上讲台进行充分准备。除此之外,艺术理论教学还可以加强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交叉教学,也就是在艺术理论教学过程当中,邀请实践课教师讲解点评名家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思路,并且在实践课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理论讲授,对学生创作过程当中的新观点以及新思路,要多做鼓励引导,让学生在实践理论的结合当中不断实现自義突破。
第四,改革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通史性的教育,并且断代史研究。通史性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博览,有利于学生全面涉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过艺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不应当单纯强调多广,同时更需要侧重于精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阶段学生艺术史论学习较为消极被动,未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理论素养。很多高校显然并未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将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性以及基础性的教学。因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为高校的艺术理论教学树立新目标,并且借鉴发达国家艺术理论的教学经验,也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教学规律以及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为艺术理论教学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改善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同时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第三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浅析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摘 要】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语言类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改革举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维系文化认同、传承经典作品、构筑心灵世界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完全取代的。问题是教师应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特色之路,以获取学生的认同,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是值得大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一 大学语文特征分析
首先是综合性。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孤立地、分开去掌握各项知识是片面的;其次是个性化。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发挥创造性能力独立运用语言知识;再次是模糊性。由于语文知识本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它的掌握程度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划分。所以,仅凭固有的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是不正确的。而当前语文测试存在一个问题: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和模糊多义性,而过分强调精确性,特别在基础知识测试上有偏、怪、难的倾向,这会导致让学生为了分数和考试而去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能力,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二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尤其是较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努力将创新精神内化成为创造主体的一种强烈的精神。使学生成为良好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全面人才。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大学语文的传统主要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接受式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被动地去存储信息,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自我探索、思考及分析评介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内容上看,是以课文知识的教授为主要内容,侧重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而学生为了分数也机械性地记忆书中的知识,没有任何创新性的学习,也没有得到精神感召和人文的熏陶。三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分析 1.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教学尤其要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一次成功的课堂讲授应该旁征博引,重点突出,板书工整,提问适时,语言准确生动,语气抑扬顿挫,手势挥洒自如,气氛和谐愉快,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升华,创造活力得到激发。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
底蕴、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知识魅力。2.运用交叉学科分析作品,扩展学生文学视野
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力争打破已有的篇目串讲方式,将授课的重点从字词的解释、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归纳转为从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作品,教授学生新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真正明白文学中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经典与当代联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倡学术性和前沿性,使博与专兼顾,课内与课外结合,弘扬文学教学的当代性、时效性。
3.将学术研究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和确定难易适当的研究主题,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调查与实践、判断和推理、分析和表达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显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具有积极作用。从具体的操作来看,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不仅限于狭小课堂。将教学视角向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研究主题和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设计开放性、灵活性的具有多元思维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和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提炼,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理性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强调学习的多样性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听课学生动辄百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听课群体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是一个棘手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甚至为日后学生参加工作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奠定了基础。5.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是必要条件。显然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应该尝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应把学生的成绩核定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重。前一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后一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和考核真正为教学改革导航,起到杠杆和导向的作用。
第四篇:高校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高校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摘 要】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具体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和发展,学校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中都在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科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使得教育发展能够顺应因当下社会进步中的教育需求。英语高校内的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学科,在我国的教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再加上现在的民族意识也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开展重点,伴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民族文化在学科教育中更为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以民族音乐学习理论为导向,通过对民族音乐学进行研究,来达到民族音乐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民族音乐学的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实现了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下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的主要讲述了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民族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理论这一教学方式进行简要探究。
一、开展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
现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大潮流中,如何创造出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人才,就是现在各个高校应该主要研讨的问题关键点,人才之间的竞争和压力,所以我们在关注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总体的素质培养情况,也就是高校的教学情况,如何做到更加优秀的教育出更加适合现代化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人才,就是要全方面的设置课程,才能够创造出更加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而民族音乐教育在整体的学校中设立,是现在适合社会整体情况的,同时也是提高整体学生对于音乐素养和民族荣辱感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同时民族音乐也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对于民族音乐理论的了解,能够让整体的大学生提高对于世界音乐的眼界,对于民族歌曲中的一些情绪和因素得到一定的了解和明白,对于民族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明白,同时加强对于爱国情绪的树立,对于整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效果明显,另外,中国的优秀音乐也是现在国外不断追求和喜爱的,这种形式的传播和弘扬,能够让大学生在一些与外国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有着很深远的传播,让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走向世界,走向国外,让中华民族的东西真正成为世界的东西,对于提高中国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现在整体高校的对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新出现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对于整体外国的音乐的讲评等,现在的中华民族音乐涉猎较少,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树立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民族音乐理论的教育和实践不融合。所有的学习都需要运用理论和实践的双融合,只有凭借理论,才能够让实践更加出彩,而只有依托于实践,理论才能够更加被理解,在运用实践之后,才能够对于音乐学习更加深入和彻底,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展开的方面,从而让效果更好,另外,在学习中,应该开展更加贴切的音乐赏析课程,现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更加注重的就是一些对于音乐的简单理论教导,而不是注重于实践和运用中,只有简单的,繁琐的,冗长的理论教学只能让整体的教学失去自己的风范和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无趣,甚至失去学习力和积极性,(二)加强信息传播力度在中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快速学习与掌握。课堂内容通过民族和音乐两种方式传播,进一步拓宽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播力度,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在教学中进行高效传播,有力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深度。对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来说,中国现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目标定位不准等,具有太过于深沉的功利性,所以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存在一定问题,在整体知识面上面没有深度和广度,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体的教学,而不是去使用莫种方式来进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整体的学习和知识的了解不多,而一些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而进行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单纯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入研讨的心里并不迫切,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不够优秀。
(四)教育手段不高,中国的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很宽,而大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深入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技能和设备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很多的学校并没有具备相应的设备,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另外,知识过于片面,只停留于黑板教学的教学手段是过于落后的,这种原始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方法是让整体课堂对于大学生没有新意,没有吸引力的,没有高效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学生对于这类科目的学习就变成一种应付公事的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果改变现在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
伴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中的学科系统也在逐渐完善,日渐深化的音乐课程教学正在有力推动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民族音乐理论学应该作为音乐教学课程的核心,逐渐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加之我国教育改革大纲中着重强调了语言学重要性,这也有效促进了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在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音乐学教学着重强调对课程体系的建立,并通过在体系的建设中加强民族音乐理论实践教学,以充分提升音乐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在民族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民族音乐理论学发展的动力。为探究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国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型改革,通过在教学中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完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当下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将民族音乐理论学课堂内容输入计算机,并经过计算机处理,最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展现给学生。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视觉教学和赏析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视觉教学能够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建立起良好的英语印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民族音乐理论学的进一步学习,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视觉教学的同时开展音乐赏析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阐释,还能对音乐的课程内容做进一步深化,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的课程学习中保持稳定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另外,如果能够引进更加高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坚持科学能够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引入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辅助工具,让计算机教学等方法让整体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的直观生动,培养学生的愉快的音乐课程氛围,提高总体的教学效果,完善整体的教学系统。
四、结语
现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古老的东西变得更加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中华民族音乐理论的学习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学校也应该开展相应的重视和研讨,立志于发展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为主要依据,进而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公共体育课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更加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1、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深人,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体制与现代培养人才的方式不能相互融合,出现脱轨现象。由此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主体不明确
在过去的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决裁者,学生则在被动学习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痛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1.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田径运动项目中,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学习安排的内容上显得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1.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体育课程评价是学生体育课总结性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在此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而是单一的达标性评价,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体育课考试只有素质好的同学才能通过,给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2、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1明确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体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公共体育的建设与改革,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始终将“兴趣”和“终身体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发展终身锻炼的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水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
2.2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首先,必须改变体育教师自身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做徒手操的方式,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因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达不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其次,必须转变过分地强调课堂结构的旧作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三部分”的结构模式: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构成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体会实践体育教学带来的愉悦心情,消除传统体育教学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2.3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不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需培养其对体育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参与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这对体育课的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丰富、新颖,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把兴趣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
2.4与社会接轨,开设新型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与外界体育运动项目也呈现出交汇的现象。公共体育由过去的行政班授课转化为选项班授课,选项课的开设也越来越丰富。学校体育强调对学生身体、个性、心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增多了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接触和了解。新型时尚项目的渗人无疑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5推行体育教师再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主力军。21世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决定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成败,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前提。公务员之家:
2.6完善课程评价系统,注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
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运动技能的评价,把运动技能评价作为了衡量一个学生体育成绩好坏的唯一指标。从实际评价效果来分析,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是极为不公平的评价方式。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而评价方式确是统一的,无疑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信心,久之则对体育课程产生了放弃的思想。此外,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尽管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去组织上课、组织比赛,但很少考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其实,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每个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到自身的进步或不足,能激励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进行学习。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因此,必须做好多功能的评价系统,从运动参与、运动情绪、提高幅度、个体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去考虑学生的个体评价,将以往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向多功能的过程性评价模式的转变,形成真正适合学生个体评价的模式系统。如此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不仅仅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给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树立了信心,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