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建议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的难点,也是企业会计问题频发之处。尽管我国企业近年来会计处理日渐科学规范,但是仍然存在着个别企业通过会计信息造假舞弊的牟利行为,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会计失真问题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本文总结归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最新发展特点以及其与监管博弈中的新的形式,来探索如何应对这一屡禁不止的世界难题。文章认为,面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以及产生动机,仍然不能够松懈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同时还需要更加明确的落实会计信息质量责任,兑现奖惩,促使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会计责任和企业责任,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治理
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而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暴露较多,尽管这一现象受到监管层的重视,且在逐年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但是仍然屡禁不止。从1999年的银广厦案例到2012年的万福生科,重大会计信息失真案件一直在会计监管当中的难题。随着会计工作方法的演进、信息处理手段的革新以及会计监管的加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但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仍然需要社会各方群体共同努力。
1.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1.1会计信息失真涵义
我国《会计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包括会计资料的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四个方面。而《会计法》的第四条第千款又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机构的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我国著名会计专家谭劲松等认为会计信息的失真就是一种现象,具体言么,就是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最终使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有了偏差,从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的侧重点是没能如实反映,也就是说只要与客观情况不符合;而狭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指出核算依据未能完全实际发生的业务为根据,同时会计实务操作上也没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则。可以看出,相比较来说,狭义的会计信息失真更被认为是故意为之,而广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比较复杂,所包含的方面也更多,既可能是无意的过失,也可能是故意的舞弊。
1.2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第十七条可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即会计信息失真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等四种形式。其中,虚假记载是指会计信息的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违背会计准则要求捏造虚假事实,披露信息中含有不真实的内容;误导性陈述是指那些会导致投资人等发生错误的判断且造成了重大影响的陈述,而这些陈述往往是会计信息的公布者、披露义务人在公布时刻意造成的;重大遗漏则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够完整表达企业的真实情况,具有重大信息的隐藏或遗漏;不正当披露则是指企业的框架信息未能够及时或合适的披露,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投资决策影响。这种情况在实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却难以界定和监管。
2.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总结来看原因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治理结构、管理者牟利等动机的驱使导致,而外部原因则主要由于社会环境和政策漏洞提供了外部条件。
2.1企业内部原因
治理结构存在漏洞。诸多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当中都表现出明显的治理结构缺陷,如实际管理当中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公众股东因所持有的股权高度分散,便会导致仅由内部人±或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形成独立的健全的董事会来保证良好的经营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的企业高管聘选和考核机制。再加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是迫在眉睫的。配股融资动机。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有这一动机。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增发股票来获得融资收益,配股亦是如此,己经上市的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可向公司的原股东发行新股,从而筹集更多的资金,而股票价格越高融资收益也就会越高。因而上市公司会主动向市场传达业绩较高、企业价值升高是信息来误导投资者从而太高股价。在这一过程中粉饰报表提高收益就成为上市公司的必要手段。而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为了能够上市公开发行股票,需要达到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上市条件,其中一条规定IPO企业必须实现连续3年盈利,因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漏洞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非常重要原因,但却是多数企业忽略的管理环节。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家族管理模式较为常见,内控制度往往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或者存在但是由于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而未被较好的执行。由于控制不到位,很多人员的工作便不到位,彼时,原始凭证捏造、篡改,记账凭证记录有错等等都会发生,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管理者会计责任欠缺。管理者的会计责任意识是企业内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对会计信息重视程度、严谨程度会传导至企业会计人员,影响会计结果。往往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当中,都可以看到管理人员的授意、指使行为的存在,会计人员由于在企业内部受制于管理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担负直接责任,导致最后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纰漏。
2.2企业外部因素
制度与法律尚需完善。我国当前的制度与法律环境下,对会计失真问题存在判定依据不一致的情形,法律和法规对同一行为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差异,监管环节认为较为严重恶劣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在法律上无法得到认可和制裁,最终形成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产生。监管机制尚不充足。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会计监管实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监管层对企业内部的框架监督较为乏力,无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力,最终定会纵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3.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对策建议
3.1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对策么一便是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引导、控制经营者行为。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完善并执行股东大会制度和董事会制度,使得大小股东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和投资决策环节。同时辅助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当中的独立性,起到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监事会制度,使得监事会作为直接向股东报告的独立监管组织,监督企业运行和治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2实施有效的约束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都具备财务舞弊的动机,因而实施有效的约束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约束,可以有效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舞弊的可能性。企业的人员,无论是独立董事、监事会成员,还是经理人,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激励体制,可以让他们在工作时更有干劲儿,更能严于律己。约束制度与激励制度相配合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可能性。
3.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同时,将会降低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无论企业是否上市,都应当积极主动的晚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过内部职能部门的约束来发现优秀员工和值得鼓励的行为,同时对错误及时纠正、对舞弊行为及时惩戒,防范于未然,形成一套运行流畅、严谨的工作流程,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性。
3.4大力加强监督力度
良好有序的监管将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我国当前的会计信息监管尚有不足,应当积极完善监管监督机制,税法部门严格监管纳税人会计利润与税款缴纳的匹配度,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总结并增加检查频率和力度。同时,证监会也应当更新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惩罚政策,对于市场影响较差的行为实施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企业在信用和道德错误面前没有回旋余地,提高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财务成本和社会成本,使企业意识到会计失真行为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从而规避舞弊。
3.5培育良好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和市场导向也会与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引导企业向良好放心发展。我国当前市场机制存在着诸多不良影响因素,机制的良性引导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当下,投资者应当齐心协力,积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从而对造假分子和不轨动机者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减少其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4.结语
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需要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进行维护,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虽然难以做到完全规避,但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与监管部门的配合,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得到抑制和降低。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9,30,31号),2014.[2]类桂莲,会计信息失真界定、成因与治理研究[J].财会研巧,2013(01):36-40.[3]杨克泉.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巧究[M].上海:2008.
第二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
对策建议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市场经济社会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顽疾,无论对企业自身、政府还是公众个人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也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文章将通过分析探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寻求防范或解决的相关对策及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经济信息,记录的是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及相关方,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及个人决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活跃,会计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上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无论在真实性、充分性还是及时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失真情况,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及危害。
(一)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而言,信用都是基石,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将会造成国家财政税收损失、政府宏观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影响国家决策机构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而在这种偏离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各部门、各企业及公众个人的行动就会有所偏差,最终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阻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失真从结果上看,它隐藏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自动配置。会计信息失真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造困难,从而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三)损害投资者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状况,导致相关方无法获知一手资料,从而误导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决策,不但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可能造成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损失,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损害企业自身利益,阻碍企业长期发展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大受害者其实是企业自身。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会降低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了经济犯罪的漏洞,对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会给企业带来经济纠纷,也会因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而影响企业资金的筹集,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企业外部原因
1.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国有成分比例较大的企业存在政企分开执行力薄弱的情况。近年来,财税政策更新频繁,对于政策的理解、执行往往存在偏差;对于上市公司,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及会计制度本身还不尽完善。
2.法律环境影响
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常出现,企业可能利用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钱交易来躲避和减轻相关法律处罚;同时,由于惩罚力度不够,企业违规成本小,也不足以形成对企业管理者的威慑。会计舞弊行为本身就比较隐蔽,即使被发现,操作者也只是承担一定的经济处罚,而刑事处罚制度本身不完善且力度偏弱,也间接纵容了会计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3.外部监督的影响
主要表现是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监督不给力。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情况下,难免会造成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够,严谨性方面弱化,审计流程和取证过程简化,甚至以牺牲执业水平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严重损害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不重视审计连带责任等原因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企业内部原因
1.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由于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主体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就会编造出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粉饰业绩、夸大效益,使会计信息偏离真实情况,或期待资本市场的回报,或为自己谋取私利,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对企业造成了长期的伤害。
2.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影响
一方面,会计人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近些年,新的财税政策不断出台,会计准则不断修正,而会计人员未能对这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地掌握和了解,业务水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整理出的会计信息在准确性、有效性方面存在瑕疵,非主观性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高低不同,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在个人利益驱动下,都有编造、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
3.企业规模和内部各项管控机制的影响
对于规模大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完善、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内部核算体系严密科学,监控机制较强,个别会计信息造假能够被及时发现纠正;规模小的企业,其会计、出纳一人兼任,约束性差,制度不健全,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即使是大中型企业,有些管理层中职责划分不清,由此导致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相互推诿,或在与审计机构协同工作时消极对接、配合不佳,最终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偏差。同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没有做到真正地贯彻落实,实际的使用效果不佳,或者只关注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没有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对事前控制的前瞻性及预防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降低了内控的监督力度,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出现。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及监管力度
完善会计准则、会计规章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量化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全方位、深层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化外部监管力度,一方面通过行政法律强化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中介机构本身也应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中介机构对信息披露连带责任的重视。
(二)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
对于屡禁不止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要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除经济处罚外,还应完善刑事处罚方面的建设,加大因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相关方发生损失的追偿力度,同时,加大审计机构连带责任的处罚力度,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发挥审计机构防火墙的作用。
(三)改善公司内部治理规范
完善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和治理模式,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权限;建立健全高效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流程管控;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培训,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教育,加强相关人员法律法规宣贯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建设,结合大数据的整理加工功能,充分识别风险与机遇,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并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分析、纠正偏差、调整策略,降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概率。对企业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加强保障的同时,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保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建立涵盖工商、税务、银行、质检等各部门综合评价披露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全方位、综合性、立体性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无论是工商部门的年检记录、信息变更,税务部门的纳税信用评级、近年纳税情况,还是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等级、授信额度、政策倾斜,以及质检部门的信用报告、专项检查等,应充分披露这些财务数据外的企业综合信息,其有助于相关方了解被披露企业的综合信誉度,引导各方决策的准确性。
第三篇: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危害
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危害
摘要:在探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企业市场法人主体资格的缺位,机制的缺陷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矛盾及素质和道德低下等,同时就这种现象的存在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的危害日渐严峻作出阐明。
关键字:会计信息 现状 失真 原因危害性
会计信息是社会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可靠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成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是灾难的,治理我国的会计信息刻不容缓。纵观我国会计改革以来的历史。无疑是希望和困难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2008年初,财政部公布了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2007年对152户国有企业2002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152户企业中资产不实88.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138亿元,利润不实28.27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5%以上的企业23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15.13%;利润不是比例10%以上的企业82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53.95%,利润严重不实,虚盈实亏1.5亿元;虚盈实亏的企业有6户,其报表反应亏损1.4亿元,实际盈利4亿元;有16户企业违规设置账外账。[ 1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症。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顽症一样流传甚广,不仅对投资人产生误导,侵害债券人利益,更重要的是给国家宏观调控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必然。会计信息现象之所以出现,并在一定时期存在下去,一条最根本的原因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像假冒伪劣产品一样,能给企业或企业管理者带来利益,会计失真的原因如下: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政府部门对企业行政干预消失,经营者也就是管理者被赋予很大的权利,而提倡所谓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使这种权利到了一种无法监督的地步,包括党组织在内(很多企业的党政负责人由一人担任,更谈不上党组织监督)。企业的主管部门虽然不会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为了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考核,往往要给企业定利润目标或让企业签订利润目标责任书,以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这时,企业的以主要会计信息反映的经营成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作为管理者的绩效和是否升迁的标准。管理者就会使得这种会计信息尽量变得对自己有益,至于是否合理和合法则是次要的。
2.2 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矛盾
国有企业的产权包括个人‘政府和企业,它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不同的经济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发生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各行为主体普遍具有利己动在信息不对称时就有可能行为化。于是,当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目标取向是最大限度增值资产’不断扩大在生产时,地方政府和企业就可能以其自身的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利益上的矛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代理人之间的“合谋造假”。
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在强化企业法人结构的同时,在客观上却忽视了给与会计人员应有的利益保障。财会人员作为企业一员,在利益上与企业经营者有着依附关系,在执行财会制度时,常常进退两难,若不按经营者意图办事,其应有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甚至有被调离或下岗的可能。从而《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并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财会人员利益的措施,这样,会计人员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只得依从企业领导的意愿,违心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2 ]
2.3 企业治理结构创新阻力较大及监督弱化
当前我国企业无一例外地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在内部形成了六套组织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工会老三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新三会),但是在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董事会凌驾于股东会之上,经理人是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企业家”。新三会形同虚设,董事长或经理大权独揽,失去控制和制约,内部人员控制行为严重,出资者利益受损,等等。信息的需求决定信息的供给,当经理人发现来自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等外部条件弱化时,就有可能利用职权谋取自己的私利,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的利益偏好时,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是以兼顾利益集团为核心,而是以经济人的利益为核心。
2.4 企业人员法制观念和淡薄业务素质较低
《会计法》和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财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办法,都是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应该说,企业的会计工作式有法可依的,但由于受到企业利益驱使和长官意志的压力,社会人情关系的影响,各利益相关对象在缺乏有力监督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力,通过不正当手段掩盖真相,同时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十分严重。个别执法部门甚至与违法单位沆瀣一气,通同作弊,造成了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的局面,出了问题总是一罚了之,这些以罚代法的做法如何能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呢?
目前,我国有者庞大的会计队伍,随着经济改革迅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致使许多违规违法违纪的行为得以存在,有意无意造成了许多信息的失真;另外,有些领导在任用会计人员上,任人唯亲,任人为顺,安排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把持会计机构,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候,要么记成一笔糊涂账,自己违规违法了也不知道,要么唯命是从,以领导意愿办事。这样拼凑出来的会计资料,不可避免的歪曲事实,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5 为了取得银行信贷资金
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防范风险的需要出发,不愿意将资金借给亏损企业和资信不好的企业,然而在我国企业普遍为了获得更好的信贷资金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难免对其报表进行“包装”以达到目标。从上市公司看,为了发行股票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为了逃避证监会的处罚而粉饰会计报表等,为了转移利润,通过关联方将利润转移到国外等等。[ 3 ]
2.6外部监管制度的缺位与资源模式的缺损
既然制度性因素决定了我国各类企业内部度存在着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那么外部监督并处罚应该是保证信息质量的另一条路径选择。可是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其效果也十分有限。从监督有效性来看,由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大多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而这种监督权的授予却又掌握在作为被监督者的经理人手中,权利安排错位的结果必然是监督不力。和《财政部会计信息抽查报告》所揭示的高达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相比,注册会计师历年来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率却都低于20%,监督有效性可见一斑。从处罚有效性来看,我国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目前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和刑事手段的运用则少之又少,基本上不能构成对造假者的威慑作用。
经理人市场的缺乏是的声誉机制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过去10年中,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披露的各类财务报告总数超过10000份,而被证监会发现的却不足100起,如此低的处罚比例必然使得会计信息披露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大量带入其行为模式。[ 4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危害
3.1 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凭此作出决策,是否买进是否卖出或保留企业股份,如果这些决策都是以虚假的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必然导致决策失误,危害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使社会对公众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继而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5]“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对真实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才有正确的决策;虚假会计信息只会把企业引向歧途。
3.2 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离不开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必然影响关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使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计划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起误导作用。
3.3 企业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发生扭曲
核算资料的失真掩盖了企业生产中的一些矛盾,导致利润虚增,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3.4 影响资金正常合理流动及削弱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对资本市场而言,会计信息是债权债务,投资被投资等关系的交点。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合理的资金流向,就没有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幼年,想要它健康成长起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抓好会计信息真实性工作。同时,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认的信息为前提的,证券市场有其是股票市场,对于调节资金的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导致证券市场严重的逆向选择,削弱和扭曲证券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甚至造成整个证券市场土崩瓦解。
3.5 助长腐败不良风气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为一些作风不正而又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凭借长官意志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为贪污腐败大开了方便之门,使一些不合理的及不合法的开支得以蒙混过关,毒害了经济肌体,动摇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之本,污染了社会风气。
总结: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基础,是评价管理水平和经营情况。会计信息也是确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归属的关键。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可靠的惠及信息能给企业和单位的领导决策起到参谋作用,是国家财政税务管理资金,征集收入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了解企业和单位财务活动状况的窗口。对于企业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危害,我们可以完善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结构,健全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强法制建设,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演愈。
【参考文献】
[1]高志蕊.我国国企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05(2).[2]李晓秋.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3(2).[3]辛原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处理[J].企业经营管理,2003(4).[4]吴丹.增值税转型期企业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研究,2009(5).[5]郭继秋.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及治理对策[J].现代情报,2007(1).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防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防范 作者:赵祖坤 李 琳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一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行政事业单位也不重视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会计人员对自制原始凭证设计,使用会计科目,财产清查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核算方面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再加上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主观上不愿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客观上也没有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空间,使许多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成为会计核算的资料。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在诸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当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得单位不得不通过违规编造虚假的原始凭证,或私设“小金库”等方式来解决,这也是导致原始凭证不真实最根本的原因。三是主管领导意识方面的原因。单位主管出于对单位或个人利益的考虑,需要让单位的财务收支“合理”一点,“好看”一点。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会计人员的事,与领导没有关系。并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会计若不按领导“意思”办理,则认为是会计束缚了手脚,不顾集体利益的“大局”。为了维护小集体的利益,财务法规财经纪律成为一纸空文。这样就出现了不按时处理会计业务,任意修改报表等情况的发生。四是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执法不力。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会计人员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处理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审计等一些执法部门对会计失真现象寻求法律法规之外的“合理”性。只要是为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或单位利益,哪怕是违反了会计法律法规也情有可原。导致人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为腐败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而且会动摇会计服务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结合我区近年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经验,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条款缺乏可行性。如《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对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单位或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规定是有道理的,必要的,但缺乏可行性。因为实际工作中,面对单位违法违规行为,会计人员如果知情不报,就会违反会计法要负法律责任,如果举报又有可能受到打击报复,从而把会计人员摆在进退维谷的尴尬位置。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对多数会计人员来说,这样的规定缺乏实际可行性。
2、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可靠的 1
物质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但是由于很多领导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并忽视学习,使得很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比如,在今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定期对账,对科目的区别理解不清,科目设置不规范,这样势必造成该单位帐目混乱,数据失真,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势必缺乏可信度。
3、外部监督弱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日常工作中,代表政府的审计、财政、税务机关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如税务机关以税务征管为宗旨,注重税款的缴纳,忽视其他会计核算。各经济监督部门都是根据部门属性确定各自的监督职责,虽然各自侧重点不同,但由于没有从法律上严格规定各自的工作边界,因而实际工作中,账本被检查者“翻烂”的现象在许多单位都存在。如果不处理好财政监督与这些部门的联系,势必造成执法部门掣肘削弱监督力量,造成处罚不规范,损害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即便从财政系统内部来看,也存在着会计执法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行政事业性收费检查等诸多交叉检查,造成资源浪费。
4、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尤其是在具体检查工作中,违法违纪的查处执行有一定难度难,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执行单位责任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置法律于不顾,对处理结果硬顶或软拖;二是违纪单位吃光用尽,挥霍一空,处罚资金难以落实;三是处理人和处理事未能有效结合,不能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针对上述这几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同时,在目前国家尚未制定财政监督法的情况下,必须自上而下深入扎实的做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宣传工作,使财会人员心中时时有法规。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抵制领导人员授意、指使、强令的会计舞弊,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首先,会计人员要树
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另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对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必须对现行委派会计人员加强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使其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为单位经济目标出谋划策当好参谋;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单位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三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单位负责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自觉服从监督。同时要帮助会计人员克服困难,排除监督的干扰和压力。从而使会计人员全身心投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构建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强化会计信息外部监督。财政监督与纪检,国税、地税、审计、中央企业员办事处等代表政府行使经济监督权力的部门不同,但又有所联系。服务财政管理,促进财政改革的财政监督,虽然对外实
施外部监督没有法律地位,对内开展审计检查缺乏必要机制和手段,但它有着介入事前、事中监督的便利,可以弥补其他经济监督不足。必须理清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形成各司其职、共同监督的行政管理体系。
此外,财政部门内部要统一思想,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统一协调,一致对外”的监督检查体制,对各项检查结果形成的资源、信息实行共享,以形成强大的财政监督合力,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年初,首先由财政监督部门根据各部门提出的事项,拟定一个检查计划,明确全年拟检查的单位、项目、内容、时间等等,该计划以财政部门文件发出,每一检查均由财政监督部门牵头,吸收相关科室参加,每项检查处理结果,均由财政监督部门与相关科室会商后做出,最后,所有检查,均以重在加强管理为出发点,变一查了之为有总结、有改进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相关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及会计信息质量。
4、加大执法力度,增强财政监督威慑力。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除了对有关的财会人员处罚外,特别要对指使造假的有关领导进行严厉的处罚,治理了造假的源头才能大量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具体工作
中,必须做到纠正错误、规范管理和严肃处理同步进行,以处罚为手段,让违纪行为得不偿失,无利可图。同时,财政监督部门可以与纪检和司法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制度和个人责任移送制度,把对违法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单位的处罚与个人的处罚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触动违法违纪责任人的切身利益,杀一儆百,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震慑和教育作用。
渭城区财政监督局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