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美文摘抄
我的少年时光很短,最起码我自己这样认为。
我说它短,是因为本该去享受的少年时光,被我自己掐断了。
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因为我的倔强和高傲,中考的时候只报了唯一的一个志愿,那就是重点高中。我对所有人说,重点高中是我的囊中之物。结果老天弄人,差三分而败北。那一刻,仿佛看见所有人眼睛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老师来劝我重读,父母也劝,可是我哪里还有脸回到学校,除非让我戴上一个大大的面具,用来遮羞。
我没有选择重读,而是走了另外一条坎坷的路——自学。
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我的语文老师刘季夫知道后,让我加入他的文学社,鼓励我进行文学创作,那是我最早接触的文学的天地,一篇篇小文章经过他的修改,在当地的小报上发表,从此,我的文学之路开始了,虽然艰辛,却无比欣慰。在最苦的时日里,在那个冷冷的西屋里,我的手,因为长时间拿笔,被冻成了馒头的形状。
总是母亲起床做饭的时候,我睡下。像路遥一样,我的早晨,也永远都是从中午开始。
可是后来季夫老师生了病,文学社解散,我的世界一下子又暗了下去。
母亲倒是支持我,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吧。坚持,这是母亲最本真的鼓励吧,没有一点煽情的意味。“不过,”母亲接着说,“买稿纸和邮票的钱要你自己去挣来。”
是啊,不工作,一直这么靠父母养活,我心里也愧疚,一咬牙去了父亲的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白天工作,夜里写诗,靠着一种青春的激情,竟不觉得累。
只是,我投出的稿子总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让我不禁有些动摇了。
还是母亲,还是不带半点煽情味道的鼓励:“哪有那么容易成功的事儿,坚持住,总会有成果的。”
我便选择继续坚持写下去。那个时候,喜欢看书,可是家里那几本书都已经读得稀烂,做梦都是关于偷书的梦,梦见自己偷偷地潜入书店,把书店里的好书装了满满几麻袋偷走,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
和母亲说起我的梦,母亲笑笑没说什么,周末的时候,领我去书店,让我挑喜欢的书。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与我抱了满怀的,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忘我地走进小说的世界里。从《悲惨世界》中,我知道了原来人间还有那么巨大的苦难和不幸,人如果要作恶,可以恶到什么地步,而人如果决心行善,又可能产生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从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学会了用解剖刀一般锋利的目光审视周围人们的道德,同时也用严格的尺度审视自己的心灵;从《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我感受到友谊的温馨、爱情的迷人和牵魂动魄、艺术的价值和力量。
我的文学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坚实了许多。
又一次收到退稿的时候,我耷拉着脑袋,不敢面对母亲热切期望的眼神。正是年底的时候,母亲在灶台上给我们炒花生果,一边炒,一边对我说:“不急,你看这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儿才能熟呢!人不也一样吗?受些煎熬和苦楚,有啥大不了的!”
我深有感触,是啊,有啥大不了的,我还不信,我的文字变不了铅字呢!
终于,一年后的某一天,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而且还是《散文》这样的大杂志。母亲向我表示祝贺的方式一样没有半点煽情意味,只是递给我一把炒好的花生果。我剥了皮,吃了一个,真香,炒得恰到好处。
这一次母亲没有说话,但我永远记住了母亲关于炒花生果的那一段妙语: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是啊,迷茫、困惑……什么都不要怕,要成长,要成熟,就得在生活的热锅里多翻几个个儿呢!
第二篇:等一等阳光就来了美文摘抄
暮秋,一个周日的正午,我惬意地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品读着一本哲学书籍,与众多哲学大师交流着思想。秋日的阳光穿透阳台上的落地窗,肆意照射在我的身上,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我的肌肤,一股股暖流,在血脉里缓缓游走。
正在我渐入佳境的时候,房间却突然暗淡下来。我站起身,走到阳台上,抬头望了望窗外的天空,发现几片阴云已经遮住了太阳。这样的时节,没有了阳光的照耀,便会有一些寒气滋生开来,让人感觉不是很舒服。
“哎!鬼天气,怎么说阴天就阴天了呢,真是影响心情。”我自言自语着,并把手中的书狠狠地甩到沙发上。
“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一等,阳光就来了。”正在喝茶的父亲,注视着我的眼睛,轻轻地说。
我瞅了一眼父亲,没有说话,懒懒地坐到沙发上,顺手打开电视,百无聊赖地浏览着一个又一个频道。而心,却平静不下来,始终想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大概过了两个小时,天终于晴了,阳光重新照射到房间里,暖暖地抚摸着我的身子。父亲看看我,一脸的微笑。我看看父亲,心情豁然开朗。
是呀,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一等,阳光就来了!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面对众多烦恼和不如意的时候,总是盯住脚下的阴影,在黯然心绪的影响下,忽略了即将来到的阳光。如果把心放宽一点,以平和的心境和淡然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坎坷和泥泞,还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行程呢。
我有个朋友,原来生意做得很大,可以说腰缠千贯。可是,由于一次失误,被生意伙伴欺骗,签错了一份合同,结果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此,他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终日借酒浇愁,丝毫没了昔日的光彩。
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说凭他这么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完全可以从头再来。可他什么也听不进去,最终不堪重负,抛下妻子和女儿,抑郁而终。
就在他入土为安一个星期后,公安机关传来消息,那个涉嫌诈骗的生意伙伴被拘捕。有律师称,他的损失,完全可以追讨回来。
如果他能正确面对受到的挫折和压力,再静下心来等一等,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特别是最为珍贵的生命。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极不起眼儿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的身材很小,但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肌肤,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而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却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悲惨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之所以死去,与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有关。倘若野马能够安静地等待,让吸血蝙蝠吸完血飞离,就不会死得那样悲惨,反而还能尽情地享受大草原辽阔的阳光和野草的丰美。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始终坚信:等一等,阳光就来了!
第三篇:不生气你就赢了美文摘抄
《百喻经》里讲了一个故事:一群人坐在屋子里议论别人的缺点,其中一个人说:“张三别的都好,就是脾气太暴躁,动不动发火。”张三刚好从门口路过,立刻冲进屋内,捉住说话的人,举手就打。众人赶忙上前劝架:“有话好说嘛,你为什么打人呢?”张三怒气冲冲道:“此人在背后说我坏话,还冤枉我脾气暴躁,该打!”众人道:“看你现在怒发冲冠的样子,不是全都应验了吗?”
有一种人就像火柴,一遇摩擦就起火。按照佛教的说法,你一生气,就犯了嗔戒。一个人动不动就发火动怒,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讲到他的老师殷海光。有一次,殷海光正在家里吃饭,忽然想到某个政敌的种种行径,不由得怒火万丈,气得连饭都吃不下。殷海光是自由斗士,见到不平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后来不幸得胃癌去世了。诱发胃癌的因素很多,心情郁闷是重要原因之一。殷海光只活到49岁,而使他天天生气的政敌,却活到了89岁。他输了,没有打倒敌人,先把自己打倒了,原因是爱生气。
李敖从中得到的教训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不生气,我跟你逗着玩。我要赢你,活过你。”看得通透,才能活得洒脱。虽有些调侃的味道,但悟出的道理就是——不生气,你就赢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发怒就是无能的表现。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愿望不能达成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才会发怒,这恰恰是最糟糕的表达方式,也是最无用的方式。脾气人人都有,生气谁不会?
一把火的愤怒,烧毁的往往还是自己。
第四篇:多活1小时美文摘抄
一天,有10个人失掉时间,死掉了。不管他们生前是热爱还是厌烦生活,都一样地渴望返回到人世间来,哪怕一会儿也好,这种感觉是活着的人不曾体会过的。这当儿他们碰到掌管人们寿命的天神,他手里刚好还富余10个小时。天神对这些恋生的死者起了恻隐之心,决定给他们每人1个小时,回到人间享用,10位死者欣喜若狂。但天神很有兴趣想了解一下,他们将怎么利用这短暂而又珍贵的1小时的时光。下面是10个死者依次的答话:
一:“我想把我干过的一件缺德事告诉亲人们。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这样做,现在反而有决心了。原来这种事带在身上,死了也是一种累赘。”
二:“我盼望在这复活的1小时内,科学家们能把使我死亡的病因找到,并研制出特效药。”
三:“在这最宝贵的1小时里,我要妻子和女儿守在我身旁。我活着时天天忙工作,一直没能同她们一起安安静静地度过1小时。”
四:“我回去就要把自己立的遗嘱撕了。什么这个10%呀,那个50%呀!我之所以死得这么快,就是写遗嘱给累的。”
五:“我这次非要秘书把我孩子们的住房办下来不可,否则我一死没指望了。”
六:“只要得到她1小时的爱,就足够了。”
七:“我想利用这时间,写一篇真实的作品。只是担心这1小时太短了,不够用。”
八:“是啊!1小时太短了。要是能出国转一圈,开开眼,这一生也就算没白来了。”
九:“我就想知道,李四的胖老婆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虽然他样样超过我,但如果他这次生个女孩儿,我这辈子的气儿也就顺了。”
十:“我要不浪费每一秒钟,再拼一下,把我画了4年、仅仅剩下一个人物的左耳朵的那幅画儿画完,死而无憾。”
天神听罢,忽然变了主意。他不想分给每个人1小时了,打算把这10个小时重新分配。他把时间赐给人们时,一向单凭兴趣,没动过脑筋,不懂得时间是有内容和价值的。但他从此能否改变这个亘古以来就有的习惯?未必。
第五篇:人类一相争天神就发笑美文摘抄
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我们不免很看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并且绝对没有返回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也用鲁滨逊的眼光来看一看世界,这会帮助我们分清本末。我们将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在大海边,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秋事”和千秋的名声。
外在遭遇受制于外在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内在生活充实的人仿佛有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对变故和挫折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
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距离说”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绝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的琐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觉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