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现状及建议论文(共)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可以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企业更多的战略目标。在此形势影响下,合理地运用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为后续施工计划的有效开展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结合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现状,可知部分工程在施工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工程实际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加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决定了做好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精细化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有效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措施进行必要地分析。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施工成本;施工管理;运用措施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快建筑工程的建设步伐,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施工成本,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促使企业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战略部署,扩大自身的产业规模。现阶段某些建筑工程施工中受到某些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减少了工程施工的实际经济效益。给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需要充分地发挥出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的顺利开展。
1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学理念,精细化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正在逐渐地加大,给其中的施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在此形势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中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需要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而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实际应用中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逐渐提高实际的管理工作效率。建筑工程施工中合理地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可以使工程的各项施工计划顺利地开展,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更多的发展目标,提升企业整体的施工管理水平。
2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管理机制不完善
结合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现状,可知有效工程的施工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对于工程施工计划的有效开展及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影响着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战略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1)不符合实际的施工情况,给工程正常的投入使用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2)管理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概况了解较少,致使相关的管理措施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3)施工中部分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不规范,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了潜在地威胁。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客观地体现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影响。
2.2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利用不充分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建筑行业的战略部署制定与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拓宽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思路。但是,某些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的负责人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不充分,实际工作开展中对于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没有安装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影响了工程施工计划的有效开展。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没有合理地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也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及施工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3工程建设中施工管理工作效率低
高效了管理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计划的顺利开展。但是,一些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者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对于施工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缺乏有效地把控,施工材料采购中过于注重材料价格,忽略了做好施工材料质量检查工作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计划开展中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现场各种工具的随意堆放,施工流程不清晰,各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客观地加大了工程的施工成本,影响了施工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
3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措施
3.1强化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意识
建筑工程企业为扩大企业经济利益的空间,必须认真分析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改进和完善成本管理的方式。依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构成的要素及过程进行深入地探究,依赖于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具体表现在:(1)细节方面。在建筑工程细节方面增加其意识就是要加强责任意识,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者必须定期检测及监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事无巨细地认真看待其中存在的施工问题,如施工现场施工流程的准确信息、采集整理施工的数据有效性等。(2)服务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众多单位及行业涉及到施工其中,各单位之间有很大的协调难度。基于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进行良好服务意识的建立,对施工单位及设计、监理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协调。(3)规则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强化规则意识,可以提高对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对施工组织结构体系进行必要地完善,增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并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工艺编排进行有效地落实,增强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3.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丰富管理方式
为了使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经济效益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工程的施工成本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丰富管理方式。具体体现在:(1)健全施工成本有效控制的管理机制。(2)明确管理机构的工作性质,将工程建设中的物资、质检、设备采购等部门集中在一起,增强这种机构的实际管理效果。(3)落实所有管理人员的责任制,保持实际管理工作的高效性。(4)加大信息化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丰富管理机构的具体管理方式。3.3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可靠的施工管理机制专业下,工程的施工成本及施工质量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有利于发挥出管理机构的更大作用。因此,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概况,从物资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加强对工程施工中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施工中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同时,在精细化管理方式的要求下,及时地检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所有管理工作效率,合理地控制施工成本,增强工程的安全性能。
4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筑工程施工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于工程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部分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加大了工程的施工成本,给工程的正常投入使用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及工程的实际概况,合理地运用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为工程施工实际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可靠地保障,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使用,能够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方式,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茜,邱浩斌.探析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门窗,2014(11).
[2]顾磊.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展望,2015(18).
第二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及推进建议论文
摘要:文章以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作为分析对象,对当前建筑绿色施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推进绿色施工问题的相关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实现建筑施工的绿色化、节能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绿色施工;建筑工程;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资源的高能源也日益严重,我国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明显,粗放的建筑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建立绿色的、环境友好型的建筑发展方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筑行业本身是高能耗的产业,在建筑业实行绿色施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首先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绿色施工对于更好的进行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绿色施工的理念以及内涵
施工是建筑得以完工的建设过程,在建筑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对于各类与建筑相关的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则具有更高的需求,在整个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当中都要始终贯彻落实绿色施工理念,从而达到绿色建筑的基本目标。所谓的绿色施工指的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实施,在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对环境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相关环节,减少对于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的理念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在施工过程当中各种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绿色施工理念不是独立的,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发展方式应用于工程的管理技术,同时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展战略在建筑行业的的应用。绿色施工的内涵主要包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建筑资源和能源;采用合理手段提升施工机械以及施工材料的绿色清洁度;对环境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并且提升施工过程的清洁度。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实用性。
2绿色施工的基本现状
2.1施工材料以及机械未达到绿色施工要求
截至目前,绿色施工理念在我国建筑行业的推进还处于初级阶段,阻力很大。要想更好地实行建筑的绿色施工首先要保证建筑材料的绿色环保并且保证整个施工过程要在绿色化以及合理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施工的理念刚刚开始实行,我国对于绿色的建筑耗材的要求并不严格,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当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粗放的建材使用方式,我国缺乏相关的建筑材料环保规范,施工企业选择时没有政策依据,从而导致建材达不到环保、绿色的要求。另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机械种类较多,但是对于建筑机械的环保标准以及相关评价制度也不够成熟,碳元素排放量超标的现象非常普遍。
2.2施工工艺还不能满足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
当前多数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时仍然延续传统的施工工艺,所以常会出现施工工艺过程以及工序选择上的不合理、不科学现象。传统的施工工艺通常是为满足成本、质量以及进度三大目标,施工过程中缺少了节约材料、节能以及节水等要求,管理人员以及现场的施工人员缺乏绿色施工的意识,致使很难将绿色施工的理念应用于施工每个环节当中。
2.3缺乏绿色施工激励机制,人员的职能划分不明确
绿色施工的推广不仅仅局限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相关各方如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都需要树立绿色施工的理念,要综合考虑施工设计方案是否节能绿色,监理单位是否在施工现场坚持绿色施工的原则,另外建材生产单位以及政府的相关激励政策是否健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施工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当前,由于绿色施工的理念尚处于理论阶段,各个主体之间的职能也不够明确,施工单位、开发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乃至政府之间都没有形成明确的责任以及分工。由于缺乏相关绿色施工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激励制度,对于绿色施工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2.4施工的信息化以及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下
未来我国建筑产业主要朝信息化、工业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进行了许多绿色施工的尝试,通过构件预制化以及提高施工效率来达到节约能耗的效果,但是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由于人员之间的交流、施工信息、工业化水平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建筑业绿色施工理念的推进。
3推进绿色施工的建议
3.1建立有效的绿色施工制度
作为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和工程的实际情况来推行绿色环保,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要求和ISO14001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组织施工,从建材、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等各个环节都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在整个施工的过程当中应该综合的考量环境的安全、成本以及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推进相关的绿色施工考核激励制度,从而更好的推进绿色施工理念的落实和发展。
3.2编制绿色施工的基本方案
在各类工程施工方案里面,绿色施工的方案应该进行单独的设置,绿色施工方案要不违背总的施工方案,对绿色施工的细节进行精细的划分,为了达到绿色施工的目标,要通过数据论证的方式来检验施工效果,如材料的消耗量、资源的节约量、材料的节约率及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控制水平等。
3.3加强绿色施工培训和交流机制
要想让绿色施工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是置管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绿色施工的基本观念,使之加强对于绿色施工理念的重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首先要针对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加强对于他们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绿色施工的理念,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来加强对于绿色施工的操作原则以及操作方法,不断的加强他们对于绿色施工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从而更好的提高他们进行绿色施工的效率。
4小结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绿色件数施工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利用资源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全世界都在倡导建立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新局面。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在一直致力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在当前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肆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绿色施工模式也就成了当前形势之下的大趋势。无疑在推进绿色施工模式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但是我们更要克服目前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顺着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继续前进。逐步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整个绿色建筑发展过程当中所应该起到的指导性的地位,并且对于绿色施工的理念要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作者:阙汉伟 单位:福建成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明惠.建筑工程加快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3,39(6):243-244.
[2]赵升琼.基于成本分析的绿色施工技术评价[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6-18.
第三篇: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创新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人们一定要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按期保质节约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时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新时期如何实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创新发展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高要求,就一定要采用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来加强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创新,寻找一套符合新时期发展理念的工程管理模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一些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的工程管理意识薄弱,并没有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虽然一些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管理,但是使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依然比较落后,实际管理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工程工期的控制,但是在绿色生产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意识不够强,导致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是通过分包和合作的形式交给不同的施工单位,不同施工单位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层次不同,整个现场管理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影响管理效率。
1.2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效果不佳
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施工成本的管理时一个重点的管理内容,对于提升建设单位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当,导致成本控制并没有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应该贯彻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全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成本管理的项目繁多,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工程的建设成本。建筑工程中要结合实际的工程量来制定施工材料的采购计划。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存在着没有经过实地调研和现场勘查,仅仅凭借着经验就购置大量建筑材料的情况。砂石和水泥等材料在实际施工中要储存在适宜的条件下,避免其发生变质而不能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人们对水泥和砂石的储存过于随意,管理不当,最终影响施工成本的控制。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要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制定健全的制度,让人们严格依据制度来加强管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率。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建筑施工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系统提供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不同工程项目和工程环节的工艺选择以及工序的安排不同,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因此管理混乱,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也难以追究责任。
2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2.1在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新时期下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因此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工程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要将项目资料按照施工工序、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类型的不同等进行分类,然后将不同工序或者项目交给不同的部门来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方式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将管理目标进行细分加强管理,但是这种管理的形式不够统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体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最终对建筑工程整体管理的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在新时期,人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充分利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建筑工程的情况建立项目模型,模拟施工,同时模拟管理,对工程管理效果继续拧预测和分析,最终总结出一套高效的管理措施,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进度。
2.2拓展培训项目
新时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就一定要加强对建筑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拓展培训的项目,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安全意识方面和施工技能方面。安全意识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安全生产和施工。另外,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而现阶段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很多行业都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建筑行业应该将节能环保的意识贯彻到建筑工程建设中。这就要求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中,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并提升其专业技能。
2.3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首先,要创新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我国建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因此一定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建立工作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同时也要有有效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制定管理体制。其次,还要不断创新工程的管理模式,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3结束语
新时期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培训项目,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环保意识,建设绿色建筑,同时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作者:吴艳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南方农机,2017,(4):156-157.[2]桂慧龙.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50-151.[3]施海囝.论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住宅与房地产,2016,(3):149.[4]李红鹔.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181.
第四篇: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公路工程建设里程长,市场发展空间大,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公路建设领域。公路施工企业的增加,使得彼此间的竞争压力持续上涨。强化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水平,是目前公路施工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围绕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施工质量是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素,倡导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公路;施工管理;措施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中坚力量,公路运输实现了蓬勃发展。公路项目建设规模、等级、长度持续增长。日渐完善的路网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公路施工工序繁多、规模庞大,涉及大量人员、物资、设备的运用,影响因素众多,对施工单位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渐白热化。加强公路施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1工程准备阶段的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是公路建设项目实施的主体,施工现场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和重要环节,对于工程项目的实施有着决定性影响。要做好工程项目管理,首先就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公路工程涉及内容众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施工开始后才能有条不紊,顺利实施。在公路工程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要做好制度管理。项目建设,首先要从制度着手,建立并实施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章程。从日常管理到选人、用人,再到绩效管理等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都要保障有法可依。二是要做好前期调研、勘察工作。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现场周边进行补充调查,并将存在的可能会对施工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在平面图上标识出来。三是详细阅读施工设计,把握设计中心思想,对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清理,做好定线和施工放样工作。四是编制科学的施工预算。工程预算要以施工协议和现场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工程实施所需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工程据此实施既满足进度、质量要求,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五是做好技术管理工作,要按照岗位职责对施工人员进行前期培训,同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对工程细节的把握与理解。六是要建立具有资质的工地试验室,为施工中各类检测、检验工作做好物质保障。七是编制工程施工技术图表。主要包括工程施工的工序流程图以及质量检查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更、事故处理等各类技术图表。上述图表都要贴在墙上显著位置。八是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施工的基础,必须确保其科学、准确、符合实际情况。施工方案的编制,要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工程技术特点、工期进度、物资、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要求,要协调各类资源发挥最大能效,圆满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经济等各类预订指标。
2做好各类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施工是将各类资源、能源转化为公路产品的过程。涉及到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员数量和种类都是十分庞大。这些资源的组合方案有许多种,如何找到最佳的配置方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无疑是施工管理的重点所在。公路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资源需求和资源储备状态,对于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随着工程进展,施工现场的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施工单位必须坚持动态管理的思想,在符合施工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大前提下,跟进项目进展,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确保满足施工现场人力、物力各类需求。
3做好施工设计的验证、校核
工程施工,一切都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如果施工图纸存在错谬、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的地方,按之施工,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轻者损害工程质量、效益,重则引发安全事故。鉴于目前施工设计市场鱼龙混杂、工程数量又多,设计质量缺陷无法完全杜绝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切实做好现场审核、检查工作。要认真核对施工设计是否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解决。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减少因为设计变更导致的工期延长、施工成本上升等问题。
4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
工程质量是公路工程的生命线。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参数全部达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就要深刻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坚持把施工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充分理解质量和效益、质量和安全间的密切联系。人是生产活动的核心。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规范化管理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发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保证各项质保措施落实到实处。鉴于施工队伍不同人员间学历、经历、认识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分段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措施与目的。要营造质量至上的企业文化,通过打造全员质量安全生产意识,来感化、约束、规范、指导个人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方向发展。
5强化落实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5.1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任何一个细节做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降,甚至产生质量缺陷。因此,必须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物资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投入,确保质量管理力量的健全与完善。
5.2着重抓好工序管理
施工单位要采用分级管理的原则,指派各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常驻现场负责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指导工作,通过明确、规范、层次分明的岗位职责实现现场施工管理的体系化。同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位于第一线更加便于发现、解决、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
5.3加强技术管理
公路施工涉及到多项施工技术和质量保障措施,这些措施执行的好坏,落实结果如何,都直接关系到公路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未经技术人员允许,不得改变作业内容和要求。
6加强对工程质量病害的整治、防范
公路工程施工有多种常见质量病害,比如桥头涵顶跳车,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平整度差等。这些质量病害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安全。技术人员通过深入分析质量病害的产生机理,查找形成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其发生或降低影响,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障,整体水平得以上升。
7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大,公路建设事业势必会获得更大的发展。道路施工企业要牢牢把握宝贵的发展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衍群 刘明治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公路管理站 江西省赣县县公路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赵忠.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36).[2]廖正环.公路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第五篇:精细化管理论文
“精细化管理”需以“人”为本
摘要:精细化管理,就是在执行各项管理措施时,要有打持久战的意识,它重要的反应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如何开展“人”的管理。人本管理,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精细人本问题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高速推进,精细化成为任何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粗放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精细化措施的推行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目前企业的精细化的土壤并不成熟,粗耕化和精细化的界线并不明显,企业要想达到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必须抓住精细化中的瓶颈,“人”的因素。就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自作主张和持怀疑态度的抵触行为: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员工对上边布置的事情往往并不“理解”,认为那样做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有的员工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为此,让员工具备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常识,让他们知道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及重要意义,大家形成统一的共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就可以减少自作主张或持怀疑态度的抵触行为。
二、管理者要重视“执行的过程”:特别是基层员工,工作内容往往是由基础性工作、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协助性工作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复合体,事情又多又杂,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核,员工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一样都抓、哪一样都抓不好”成为自然法则。所以管理者应站在员工“执行状态”的角度,正确考虑员工承受专业难度和强度的“极限”,合理地设定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超过了这个极限,就算是机械,也难免要“抛锚”。
1、尽量不要超越“专业”极限:“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是精细化的特点。不熟悉的“异域之事”,未能经过培训的“意外事件”,只会使应变能力有限的员工感到困惑。勉为其难、影响效率和效果,宁可另设岗位,或深入培训,也不乱了阵脚,才能达到高质高量的理想效果。
2、工作量要适当:无论是人,还是设备、计算机等,都有一个正常工作的时限和节奏。如汽车每小时行驶不超过多少公里,创意人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产生一个好的创意,运动员每隔多久要中场休息等,都有一个极限的标准。一味地追求挑战极限,让员工疲惫作战,只会让精细化变成粗耕化。一会扯到东,一会又扯到西,也定会造成哪一方面都顾不好的结果。
三、计划性与补充性规划不力:随着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进程的推进,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竞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系统、周密的“预谋”。因此,做好计划性与补充性规划,不仅仅是为了市场竞争的胜利,对前面的整体规划更起着调整、补充、提升的战略性作用。
1、计划性规划: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沟通接触的质量问题,是构成木桶的一块重要的板。领导担任着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双重角色,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更习惯于做一个执行者,计划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他们的专业长项或者说根本就抽不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必须给予技术专研,或引进咨询的处理,针对外部阶段性的变化合理的制定周期性的计划。没有经过精心计划就是粗耕化,员工单凭个人经验和想法各自盲目上阵,终会弄得大小问题一大堆,砸了企业精细化耕耘的锅。计划调研的技术人员应该把好这个关,有困难应及时反映,争取协调与支持。
2、补充性规划: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PDCA。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提升木桶的短板,填补木桶的漏洞、缝隙,并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护理,水才会越来越满。反之,因为某个小小的漏洞、缝隙,或者根本就不懂补漏的人,导致“细水长流”,桶里的水定会越来越少。
四、执行不到位:“赢在执行”是一个陈旧却新鲜的话题。说其陈旧,是因为这个道理似乎高、中、1基领导无人不晓;说其新鲜,是因为执行不力而造成任务失败的例子周而复始。也许正如《丑陋的中国人》所说,中国人有不求精的习惯。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员工的意识,特别是基层领导的意识,通过学习、考核等强制措施将以下几个要点在他们的脑海中打上烙印。
1、布置不等于完成: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只要方案好,其它问题就不用多考虑了。试问:把一个好的方案放在抽屉里,它会自动生效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它必须要借助于不折不扣的执行。一项工作,市调和规划仅仅是事先的准备,工作的正式展开是从布置以后才开始的,工作的内容贯穿着执行始终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因实际的需要而长短不等,有的只需几分钟,有的却可长达数年,所以,布置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预备。
布置完成以后,执行者是否就能立刻弄清执行的意图、要点、方法、步骤、技巧等,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较为复杂的执行更需要示范、演练、指导等。真正到了执行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障碍,该如何去解决等还是未知因素。竞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事情并不可能处在一种理想的“真空世界”。
2、严格是保障:精细化是市场竞争的产物,“6西格马”管理的核心是挑战极限。形象地说,执行者就像电子游戏中的主角,除了要战胜对手、虫兽的攻击,还须跨越火山、沟壑等自然障碍,没有较强的执行力,执行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管理中,上纲上线是从情理的角度看问题,严格与否是从事理的角度看问题,只要有人开绿灯,就一定有人会效仿。这样的执行,从开始到结束,执行就会递减式地打折,最后,干脆就不执行了。所以,执行必须要严格,对于执行力不强的员工,可以通过培训、示范、演练、指导等方式进行提升,使其达标。对于顽固不化的害群之马,绝对不能姑息。
3、过程控制是关键:“下级应付上级检查、上级检查走马观花”的现象在人们的心中由来已久,有人甚至对考核、检查的字眼持怀疑和不理的态度。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员工到底是在认真执行,还是在走马观花,还是在应付了事,什么样的动机都有可能存在。过程的控制应该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第一,将执行者进行分组,缩短管理的宽度。如八个人一个小组,并由一名德才兼备、有威望的员工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监督、指导各组员的执行工作,并直接对上司负责(管理的长度也要缩短)。第二,加强执行过程的跟踪。对各小组执行过程进行抽查和指导,对个别小组可采取反复突击检查的行动。第三,加强执行的反馈。各小组对执行过程必须如实地进行总结和汇报,对遇到的问题要求及时反馈。第四,立竿见影、赏罚分明的措施。执行优秀者,当场就奖,可以树立榜样,激励众人。执行不力者,当场就罚,可以引以为戒,防范未然。
五、治标不治本:治标与治本源于中医理论。所谓治标,是指针对病理现象进行治疗,让其消除,并不针对发病的诱因;所谓治本,是指从发病的诱因开始治疗,通过诱因的治疗而达到病理现象治疗的方法。说到底,治标是针对现象,治本则是针对本质。
管理中,企业为了一味追求目标管理,往往导致绝大多数领导为了目标而目标,领导要求员工方面也只看目标,最终造成员工不择手段地追求目标的恶果。员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去达成目标,这些手段和方法是否已经损害了企业既有的形象和利益,是否损害其它部门的利益,是否根本就是为了目标而凑数等,则无人问津。赢了目标,却丢了形象或损害了其它利益,实际上就是顾此失彼,所以,企业在治标的同时注重治本,势在必行。
1、标本同治:目标管理,管是手段,理才是目标。目标管理可以量化,这是它的优点,但一味地追求“量化”,就会让员工变成被动执行,有生活在皮鞭下的感觉,不但会丧失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人会钻制度的空子。企业必须正确考虑管理中的非量化重要影响因素,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同时,适当地考虑个性化管理手段进行补充,管理才能优化。尽量避免一刀切,充分调动领导、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被动式管理转换为能动式管理,才能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2、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精细化耕耘的土壤:对于实施精细化耕耘的企业,需要培养勇于“挑战极限”的文化和“不折不扣”的执行文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围绕这两种文化主题展开多形式的活动,培养精细化耕耘的土壤。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艰巨且周而复始的工作,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人力现状,和目前面临的核心瓶颈,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既要重点突破,又要长期培养,精细化管理才能步步为赢。
企业之所以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在创建能促进个人职业生涯成长和目标实现的通道。所以推行精细
化管理,我们不能忘记“人本管理”,因为所有人员的共同目标的确立才是管理措施出台的指导思想,所以管理者要做的是使员工意识到他们自己对组织有所贡献,并意识到管理者想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当我们用强调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动机时,我们不仅能帮助员工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界的生产率。固而管理形式的运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管理者就要合理运用各种管理形式,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权衡“利”“弊”,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下,带领队伍阔步前进,构筑出一副壮阔浩瀚的雄伟蓝图,并广泛宣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