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陈情表》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要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来鉴赏这篇散文的内容及其语言特色。学习时要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能力目标:
(1)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4、教学的重点: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难点: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第二篇:《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所以这篇文章一定要详细讲解。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不够,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配套的《导学与评估》上也有十分详细的介绍,所以没有必要展开讲。
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5、朗读指导
在正音之后,我会安排有个别学生分段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尤其是对于每一段内容感情基调的把握。
6、学习第一段
第一节课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纠正了全文的难解字词读音,把握了每一段的感情基调。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要开始学习正文。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关键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为重。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第三篇:《陈情表》说课稿
作者:王新焕 单位:饶河县高级中学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饶河县高级中学 王新焕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陈情表》。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必修五中唯一的文言文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抒情散文。在单元说明中提到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披情文,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感情,其实这就是单元的总体目标和单元学习方法。《陈情表》是作者向多疑的晋武帝陈述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为了唤取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情与孝反复陈述自己的家庭不幸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命优渥的感激涕临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这份情感最终感动了晋武帝。所以赏析《陈情表》重点在于骈散结合、韵律和谐的语言特色以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表现手法。《陈情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我认为还承担对一些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和“表”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文词语以及感悟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文中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2、把握行文层次,感悟骈散结合的语言,学习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章的翻译,第二课时主要对课文内容的赏析。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来展开,“先学后教”凸现了学生的学,也包涵了教师的导,它是我校教学改革推行的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自主学习,根据各自的学业水平产生不同疑问,之后在班上交流、释疑,难点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质疑、释疑的思维训练中形成能力,对于课时的相关文学知识通过课件来提供。所以我采取“先学后教”,多媒体为辅助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采用激趣导入和上课时内容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先前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体验,培养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会作注释、会质疑开始。比如,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疑问,也可以根据研讨与练习来学习课文,还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安排的,本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三个通用的大问题来质疑,或者就这个题目你会怎样来写作等,这些是对写法的学习。就文中的字词、语句谈理解,是对语言的学习。每篇文章结束后,谈自己的收获,是积累,期待学以致用形成能力,也是概括能力和“说”的训练。这是自主学习中的“教”。
3、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也产生了疑难时,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引导、点拨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是“后教”。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思维能真正参与才有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是在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下,由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从而
形成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法。相信并尊重学生初始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有主见的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也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
1、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课文的注释、字典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来扫清字词句的障碍,学会圈划、作批注。第二为课时,学生根据研讨与练习、自我提问等质疑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
2、学会辨析词义,总结文言语法现象。如通假字、多音字的辨义、古今异义等。
3、学会概括课文的写作特色。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1分钟)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来学习让苏轼如此推崇的《陈情表》。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件展示)。(0.5分钟)
3、先学过程,即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有、字典及积累理解文意,同桌互译,圈画难解字词(包括音意),在文中作注释。(18分钟)
2)、听范读(课件),正音,把握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朗读感情(和自读作比较),谈感受。(6分钟)3)、齐读全文。(3.5分钟)
4、后教过程,即学生质疑难解字词、句子的意思。在方法指导的引导下,即“逐字翻译,注意语序”,“根据语境,大胆推测”的方法尽量由学生来完成释疑。(12分钟)
5、小结。由学生归纳本文文言词汇,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意、古今异义以及要注意的字词等。(4分钟)
6、作业:课后背诵。
第二课时
1、由学生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2分钟)
2、先学过程,即探究课文内容。(18分钟)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表”的文学常识。从课题质疑开始作为理解的突破口,即向谁陈情,陈什么情,结果怎样以及对“表”的理解提出这几个问题。学生还可以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如果较典型的就板书。
3、后教过程,即释疑。(15分钟)
1)、点拨学生自己找答案,即赏析课文字词句来理解。2)、归纳本文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及作用。
4、拓展阅读。(8分钟)
讨论《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谈谈你对“忠”、“孝”的看法。
5、作业。(2分钟)
1)、课作,“研讨与练习”二
2)、课后阅读《祭十二郎文》,写一篇不少于七百字的读后感。
6、板书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
解决 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
矛盾 后尽忠
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语文评课组讲评意见汇总:
1、说课环节完整,思路清晰,讲解清楚;但对过程的解说过细,在教理、教例上没有鲜明的观点及实证。
2、说课稿较规范,有学情分析;
3、教学步骤的展开中体现了个人思路的独到、视野开阔的特色;但要体现出说课的研究性、反思性。
4、说课的开始部分流程规范,有很好的个人设想并提出了可行性教理;但中间教学环节的叙述过细,且结束显仓促,这些使说课的后半部分特色不鲜明。
5、说课整体思路清晰,能够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法体现了教师在教材处理上的创新;外语速应适当放慢会有利于呈现说课效果。
6、对说课框架结构的把握较为合理,思路清楚,叙述流畅,有恰当的例证。
7、教材把握有高度,教材挖掘有亮点,做到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不足之处:应添加“说教学反思”,以体现说课的研究性。
8、说课步骤清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明确突出,教学内容的把握到位。
9、说课环节完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准确,特别注意了教法的分析,教学程序、设计理念合理、科学、有创意。不足之处:课件制作再细致些。
10、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说课环节把握较为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应进一步注意对教学内容、课堂形式等的丰富拓展、深入挖掘,以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第四篇:《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中文1002班 刘波 100101217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篇目是《陈情表》。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它们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我具体的说课内容如下: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本文作者是李密,晋初散文家,蜀汉旧臣。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表。文章通过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仕晋的意愿,文章以情动人,委婉畅达。《陈情表》被认定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二、说学情
《陈情表》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还会学到《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等文章。“此情可待成追忆”,最重要不过一个情字。本单元的导语中说: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感受作者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情谊,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让原本抽象的感情变得生动具体。
此外,《陈情表》还是一篇文言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理解常见实词在的含义,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以及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本文的学习中,这一主导思想将一如既往的贯彻在教学中。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这篇文章的教学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2)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3)学习并学会运用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关于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对实词虚词的学习;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学习作者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文章以情动人的特点,而且结合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指导诵读、讲解和问答为主,加以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分两到三课时讲授。本次说课我按照两课时来说。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在讲课时,我会这样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出师表》大家都已学过,也感受过了诸葛亮的赤诚忠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感受一下从李密身上表现出的是怎样的一种孝心。”(1分钟)
(2)检查预习。
a.解题。就是让学生解释“陈情表”这的含义。对于“表”这种文体课下注释已有简单介绍。我会给学生再补充一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写表,写给什么人。(2分钟)
b.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导学案上的相关材料可以了解作者李密,所以我不会展开讲解,只简单提一下就好。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我会着重介绍一下本文写作的背景。(2分钟)
(3)朗读指导。在本环节我会给学生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朗读录音的同时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易读错的字词,并且注意文章的断句。之后我会再次给学生强调需要注意的生字词,加深记忆。(6分钟)
(4)文本研习。(32分钟)
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李密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其实是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需要在进一步学习文本后做出总结,所以暂不解答。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我在学生翻译结束后纠正其错误的地方,强调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本文中重点的“以”等字词的多义问题、“供养”等字词的词类活用问题、“不行”等字词的古今异义问题,以及课文中出现的倒装句等我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提出来,要求学生注意并做好笔记。
在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我再请学生来回答之前的第三个问题,从而梳理出文章的叙事结构和行文思路:
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叙述进退两难的处境 提出孝之大理 先尽孝,后尽忠
(5)课堂小结。总结课所学,强调重点字词等学习到的文言知识。(2分钟)(6)作业布置。抄写《陈情表》并翻译全文,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过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重难点语句。(5分钟)
(2)文本研习。在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学生对文本的疑问,本节课的文本研习主要是对作者李密的情感把握。我会主要使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来关注文本,感受作者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切情感。(25分钟)
(3)组织探究,话题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0分钟)1.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理解李密的“孝”?
2.对于朝廷的征召,李密打算“辞不赴命”,但是要让晋武帝接受且不产生怀疑,十分困难。如果你是李密,你会怎么办?
(4)回顾文章,朗读全文。学生完成文本学习和问题探讨之后,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把握了文章的情感,通过朗读全文,加深学生多本文的理解。本环节重在体悟和学习。(4分钟)
(5)课堂小结。强调本课需要注意的重点文言知识,指出学生在情感上需要达到的目标。(1分钟)
(6)作业布置。主要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在早读课中组织检查;二是完成配套练习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我的说课完毕,中间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课文《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课时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兄弟 期功强(qiang)近常在床蓐(ru)猥(wei)以微贱 岂敢盘桓(hu)庶刘侥(ji)幸、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
(二)、学生齐读第二段。、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教师范读第四段。、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一词多义:(略)、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通假现象:闵,零丁,蓐、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催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