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和我和狗的感人故事
当我再次走到这条羊肠小道时,我已经长大了。并且还是一个成功人士。
小时候,我是极怕狗的。每一次遇到狗,我总是提心吊胆地,生怕狗会冲上来咬住我。我怕狗,是因为在两年前被狗追过。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叔叔帮我赶走了它。这件事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村里有一条狗频繁出没的小路,我一直也不敢到那儿。从此,我开始变得愈来愈惧怕狗了。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这条小路恰好是通往学校的必经之路。假如哪天母亲不陪着我,我便会哭着闹着不肯上学去。母亲只能无奈地放下手里的活儿,陪着我上学下学。我总是跟在母亲的身后,腿儿不停地颤抖着,双眼紧闭。生怕三两条恶狗向我扑过来。终于走到路的另一端,我便头也不转的闷着头往学校跑。
一次放学,母亲不知去了哪里。我左顾右盼地期待着她的出现,因为没有母亲,我是没有勇气走过那条小路的。望着校门口西边陈旧的挂钟,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分钟。我背着母亲亲手为我缝的新书包,着急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正是母亲。她牵着我的手,走在这条小路上。就这样,我又像往常一样安全地回到了家。
一大早,母亲就把我叫了起来。不同寻常的是,这比往常早了半个小时。洗漱完,天还没完全亮,母亲便背着我走到那条小路上。母亲也许是累了,刚走到小路上没几步,便把我放了下来。母亲望着我,“志远,是时候做一次尝试了。”我明白,母亲是想让我孤身一人走过这条小路。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几步。母亲用她那饱经风霜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笑着对我说:“儿子,怕狗可不是男子汉哟。”我一步挨着一步地,晃晃悠悠地走着,两条不受控制的腿儿直哆嗦。刚走了没几步,我害怕了。我并没有立刻跑到母亲的怀中,而是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母亲走了过来,又像平常一样陪着我上学。放学了,母亲回到家并没有急着摘菜做饭。而是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里屋,她拉着我的手,不知怎么的,开始讲述着以前姥姥和她的故事。当我得知母亲当年同样也怕狗时。我十分震惊,跑到门口哭了起来。母亲蹲下身子,两只手不停地帮我擦着眼泪,“儿子,你为什么哭啊?妈妈可没说你不是男子汉呀……今天你表现可棒啦!”我满脸疑惑地望着母亲,“可我还是没有走过去呀!”接着便是我的一阵呜咽声。母亲笑着说:“即使你今天只迈了一步,妈妈也很赞赏你啊,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我擦了擦眼泪。接着,母亲语重心长地说:“面对狗,不要害怕。要心平气和地走过去。不能跑,不然它也会追你的……”
后来,母亲告诉我。那天她其实并没有迟到,而是躲起来远远地看着我。
一晃就是十八年。今天,我以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份,再一次走过这条小路。至今也没有忘记母亲当年对我说的那句话:“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母亲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勇气,同样,也是信心。
繁荣昌盛的城市里,人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在外奔波。有些甚至遇到一点点小的挫折就自暴自弃。对生活也没有信心。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会成功呢?
第二篇:动物母亲的感人故事
动物的感人故事
古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长日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今天,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众所周知,那玲珑剔透的美玉总是产于乱石之中;那千年希罕的灵芝总是与杂草为伍;那价值永恒的黄金却藏身于沙砾之中,而由于本身的磨砺而变为“赤者”的,亦不胜枚举。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出身于一封建地主家庭。几个哥哥都不务正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吴玉章从小便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上学时便把自己的财物救济给贫苦的同学。长大后他不安于舒适的生活,积极四外求学,并且接受了变法的主张,热心传播变法,被人称为“时务大家”。后来,吴玉章毅然与家庭决裂,踏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在旅途上,他望着祖国那锦绣的河山,满怀激情地赋诗曰:“莫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可见,只要是质地坚硬的美玉,不论出自何种环境,它总是美玉!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室里,这里学风懒散,人人都无事可做。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完全不为这种环境所染,节衣缩食,卖掉自己的生活用具去购买实验材料。他的一个备忘录竟是这样写的:“尽可能站着,那样裤子可以节省穿到明年春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人碌碌无为的时候,成功总是降临到强者头上的。他,便是开创一代电器先河的三极管的发明者――福克雷斯特。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道:“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为无志者,无论环境多么优越,条件多么便利,也是一无所成。而有为有志者,不论道路多么曲折险阻,环境是多么昏暗不明,他也会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冲出污泥,如出水芙蓉般去放射自己的美!朋友,近墨者未必黑。让我们以必胜的信心去冲破险阻,去抛开环境的优劣,去实实在在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
儿子不用心读书,是与附近的环境影响有关。在孟母的教导下,孟子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当环境和四周的人、事物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的时候。母亲有义务带孩子离开。孟子没有唧唧无名,才华没有埋没在玩物丧志里,与母亲正确的引导和选择有关。
孟母是所有年青妈妈的榜样,三次搬迁,刀断成布,形象生动地传达给孩子沉溺游戏,不能成材的信息。伟大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物。
无保留报效祖国的母亲:佘太君
外族入侵,宋皇惊恐万状,杨令公战死,杨家七子死的死,伤的伤。已近百岁的佘老太君不得不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孤儿寡妇奔赴沙场,最终打败了西夏。这就是著名的《佘太君西征》。
杨家一门忠烈,杨令公常年镇守边关,孩子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至佘赛花的言传身教。佘太君平时刚直不阿,下对烧火丫头杨排风视为家人,厚德以待;上至皇帝也不趋衍附势...子女个个教导的热血刚正,都可算是当时名将。我们也许无法考证当时佘太君是用什么言语教育孩子的,但以身作责绝对是其最成功之处。
佘太君是一个说一不二,言行必果的女中丈夫。有这样坚强的妈妈,试问孩子又能懦弱到哪去?
周恩来的“三个妈妈”陪伴他成长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周恩来还从乳母蒋妈妈那里看到了家事艰辛,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三个能干的妈妈联手启蒙了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孩子小的时候就象一块噗玉,才华锋芒尽收敛在普通的外表下。没有工人的发掘,名匠的打磨,光华永远也没有闪耀的机会。最后,他只好认为自己就是块石头,埋没在深山的黄土泥泞里。
总理的“三个妈妈”谁也没预料到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代伟人。可总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革命上的精简干练,挥洒纵横;谈
判桌前的一语成典,高屋建瓴......哪一样没有她们的影子。
最热爱读书的母亲:林肯的妈妈
林肯的母亲曾说:“与其留给子女百顷土地,不如留给子女一本圣经”。这位伟大的母亲深信,读书可以改造平庸和浅陋,书本能把人带到一个广阔博大、内蕴丰厚的世界。如果林肯的妈妈当初是漠视或者疏忽,美国会少了一个伟大的总统,林肯会错过一个怎样精彩的人生。
孩子迷茫无知,对前路充满困惑。这时候妈妈就是一个把孩子带去彼岸的引路人。
母亲不应该做孩子生活的旁观者,应担负起悉心指导孩子这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林肯的妈妈只是一个普通农妇,她用耐心灌溉孩子茁壮成才。
最鄙视学校教育的妈妈:居里夫人
伊雷娜到了上学年龄时,居里夫人觉得孩子这个时候应该是好活动的年龄,把他们关在空气不好的课堂里耗去很多没有效果的“上课钟点”简直是一种野蛮。她把孩子从学校带了回来,要求伊雷娜学得很少,但要学得
很好。
伊雷娜在妈妈为她和其他几个孩子打造的特殊班级里,学到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知识。不是说上学读书就不好,居里夫人教育伊雷娜这是一个特例,她学习的班级只开办了两年,老师里有三个是世界级的大学者。
居里夫人要孩子把自己当做一生的目标,虽然后来伊雷娜并没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可在妈妈的影响下也成就斐然。
最忍辱负重的母亲:孝庄皇后(庄妃)
孝庄皇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经历四代帝王,不但用睿智教育儿孙,还在.政治斗争中维护孩子的皇位。
孝庄是清王朝最伟大的女性,在很多次的政治斗争中都面临过生死抉择,有惊涛骇浪般的人生经历。孝庄的儿孙是皇帝,不管是宫廷的勾心斗角,还是抵御外族的战斗中,她都是皇帝坚强的后盾。做为一个母亲和祖母她为孩子付出的不止是精力和时间,有时甚
至是屈辱和生命。
世界上也许有出卖你的朋友,但永远也不会有出卖你的妈妈。
最博爱的母亲:邓颖超
邓颖超和周总理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的仁慈和博爱无愧是所有孩子的母亲。邓颖超一生都很关心孩子们的成长,无私帮助和资助全国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她在世时,教育类书籍、杂志的封面和扉页上有很多她勉励全国学生用心学习、积极向上的话语。
现在有些人的生存法则或许只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私奉献说出来很容易,做起来艰难。邓颖超奶奶在生的时候做到了为全国孩子的鞠躬尽瘁。她的行为让我们感动,她的精神做为一种宝贵财富,必将流传后世。
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纯粹而圣洁,她们也许从没想过问孩子要什么索求。
最受人敬仰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身怀六甲的马利亚随约瑟到伯利恒申报户口,但城中客栈住满了,他们只好在一间马棚中暂且安身。玛利亚夜里便在客栈的马棚
中生下儿子,神子耶稣在马槽中降世。
无可否认,玛利亚有母凭子贵的嫌疑。很多人一定认为她是因耶稣拯救世人,才被人们记住的。不然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孩子的出生都是母亲的受难日,有的母亲生产时落下病疼,有的还为孩子的分娩付出了生命。十月怀胎,疼苦的生、辛劳的育.....才有生命的延续,文明的发展。
每一个称职的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在自己孩子眼里和信徒仰视的圣母玛利亚并无二致。
祝每位母亲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第三篇:第二个母亲感人故事
一
作为儿女,没有比失去伟大的母爱更痛苦、更悲伤。虽然我已年过半百、两鬓班白,但仍盼望母亲永远健在。
秋季开学的第二天,我和镇德义协会的领导们正在调查被救助特困生的家庭情况,突然,妻子打电话来,哭着告诉我说,母亲去世了。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昨天我还给母亲通过电话,怎么今天就去世了呢?于是我又拨通了母亲的老年机,电话是大姐接的,哭喊着告诉我,“老三,快来吧,母亲去世了!”消息太突然,我蒙了,不知所措,止不住的眼泪一个劲的往外流。
领导们猜测到我家中出了大事,说要停止家访。可我要坚持继续,我强忍悲痛走访完最后一个家庭。
二
母亲是在大姐家去世的。
我带着乡镇最好的医生骑着摩托车不顾一切的飞奔而去。也许我们最后的努力能使母亲起死回生,我期盼着,我祷告者。可是等我看到母亲时,母亲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命特征,像往常一样安然的躺在了床上,面容依然是那么坦然、那么慈祥。医生最后告诉我:老人不行了,准备后事吧。
我们怎能承受得了如此的打击与痛苦?我和妻子抱着母亲失声大哭,哭声震天动地,悲痛欲绝。
大姐一再埋怨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让母亲自杀了。自责、悲痛、心疼交织在一起,难以控制,哭的死去活来,撕心裂肺。其他姊妹像天塌一样痛哭、叫喊,乡邻们无不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一切都晚了,母亲再也听不到我们的哭声、叫喊声。
三
母亲为什么要走绝路?无论怎么我们都无法逃脱责任。我们都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反思着、懊恼着。母亲生前几个经常在一起的同代老人告诉我们:身患绝症的消息你母亲早已知晓,高昂的医药费怕影响你们的生活,把你们压垮,人总有一死,不如早死早解脱。免得自己受折磨还拖累孩子们。她早有自杀的念头,我们谁都劝不到她心里,不幸终于发生了。
这样的母亲为什么不让我感动?我为什么没有早早察觉?我后悔莫及,无地自容。
我的亲生母亲于二十年前因病离世,我一直把我的岳母称作我的第二母亲。岳母像亲生儿子一样疼我、爱我、关心我、呵护我;我对待岳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照顾、疼爱。
我为有一个这样的母亲自豪、骄傲。
母亲太傻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付出再多是我们心甘情愿,我们无怨无悔。母亲为什么要采取极端的措施?我们面对苍天无语,我们面对众人无话。
母亲太果断了。
毫无顾忌的夺走了我们疼爱、孝敬的机会和时间;毫无怨言的带走了我们的幸福和欢笑,毫不客气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带走了我们的至爱与至亲。
是太疼爱还是太伤心?我们说不清楚。只是一味的难过、流泪。
四
尽管无法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但这终究是事实。再哭、再喊都是无济于事的。料理后事成了我们的大事和重点。我们姊妹五家和母亲娘家人一起召开家庭会,商议如何送走母亲。老大说:“母亲拉把我们五个不容易,场面要办得大一些,一切要买最好的,母亲活着的时候不能亏待,死了更不能亏待。”
老二安排:“母亲活着一辈子没有享福,我给母亲买最好的寿衣、最好的棺材,让母亲风风光光的走。”我是中共党员,又是女婿,在母亲的丧事上我坚持一切从简,按当地风俗办理,我许下:丧事上的一切费用由我一人承担。姐弟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老大、老
二、老
四、老五赞同我的意见。母亲娘家人也同意我的做法。
在母亲去世第三天,按照当地风俗,我们把母亲送到了天堂。
五
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母亲的善良与坚强永远激励着我们。
母亲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人。她做过的善事太多太多,救助、帮衬过的人太多太多。我听老人讲,六十年代,生活极其困苦,谁家孩子多,把自己的口粮瞒着岳父(岳父是一位教师)偷偷给人家送去,救活了大人,也救活了孩子。村东头张三家活下来的孩子现在已经是国家干部;七十年代,岳父吃国家粮,生活有些结余,母亲把粮票、煤票、布票送给生活最困难的家庭,董家有六个娃,两个老人还有病在母亲的帮助下,孩子都能活下来并且都能成家立业,为此董家孩子认母亲为干娘。
八十年代,实行责任承包制,母亲主动帮助年老体弱的家庭种地、秋收;生活好了,母亲为了给老刘家、赵家、李家孩子操心成家,几乎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一对对青年男女最后终成眷属。母亲给人以生命,给人以帮助、给人以幸福,人们都说母亲是他们心中的大善人、活菩萨。在母亲出殡那天,来奔丧的人络绎不绝,站满了大街,哭声接连不断。
母亲是个十分坚强的人。母亲的妯娌告诉我,你岳父在外教书,你岳母一人在家非常不容易,非常坚强。那时孩子小,农活忙,她把孩子们锁在家里,自己起早贪黑种地、收庄稼,从不叫声苦,喊声累。一次麦收打场,晕倒在麦场上,但休息一下接着干,别人想搭把手,他都婉言谢绝。
为了不影响岳父的教学工作,一人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下雨了,晒的粮食被雨淋了,他拼命去堆收;房子漏了,自己冒雨去修补、遮盖,院墙倒了,自己去垒砌,水缸没水了,自己去挑,孩子生病了,自己去找医生,为此,岳父经常感动得流下眼泪。乡邻们都非常敬佩,都知道母亲是个女强人。
六
前几天夜里,我又梦到了母亲,母亲对我说,她在天堂生活的很好,不必挂念。你们要敢于担当、好好生活、好好工作,一定要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领导、无愧于大家的有用的人。以后生活的路还很漫长,以后的日子不会一帆风顺,你们要敢于面对一切,学会不再哭泣、勇敢坚强、对人诚善。我在天堂会祝福和保佑你们。
我会永远牢记母亲的嘱托。
永别了,我最亲爱的母亲!我最伟大的母亲!
第四篇:感人故事:母亲,您笑了吗?
母亲,您笑了吗?
在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一个节俭的女人,全身上下没有一件破百的衣服,也没有一件贵重的首饰。父亲不懂浪漫,和母亲在一起后,连玫瑰花都没有给母亲送过。
有时候,我让父亲给母亲送个戒指耳环什么的,父亲总说母亲不喜欢这些东西,买了也不会戴。我想,可能是因为父亲太了解母亲才省去了这些没必要的花费吧。不买,并不代表父亲不爱母亲。
人是逐步长大的,转眼间,我也到了结婚年纪。找了一个温柔懂事的女朋友,过年带回家让父母看看。谈论到结婚事宜,首饰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女朋友一直想要一个钻石戒指,我当然也不希望她失望,一家人就向珠宝城出发。
不久,女友就看中了一个钻石戒指。给女友戴上,纤细的手指戴上钻闪的戒指,就像公主一样。母亲也帮忙挑选,在一枚戒指上停留了很久,让女友试试这个戒指。不得不说女友的手很适合戴戒指,在她手上,戒指都像有生命一样很柔美。谈到价格时,两枚戒指都接近20万,对一个刚刚出来打拼的人来说,确实有点负担不起。最后以再看看作罢。后来,女友并没有看中什么戒指。
回到家,还是商量这结婚事宜,女友和我一切都听家里安排。谈到首饰,一直听从安排的女友,突然提出反对意见。我以为她执意要那枚戒指,给她使眼色。却不料女友说,“不要买戒指了,又没什么作用,再说我也不喜欢这些东西。”很心疼,她明明是非常喜欢的。母亲却突然站起来,温柔的拉着女友的手却在颤抖,下了很大决心一样“就买那枚钻戒,孩子,我知道你喜欢,戒指就当我送给你们的礼物”一向节俭的母亲,突然执意要给女友买戒指,这让父亲也震惊。
晚上,女友告诉我,今天母亲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刚刚的话,让她想到了当年和父亲结婚前的情形。父亲和母亲都深深爱着信任着对方,总是为对方考虑着,把对方记在心里。却不知母亲当年一句谎言,父亲当了真。
父亲是懂母亲的,那一天母亲的行动揭穿了当年的谎言。结婚那天,我给女友戴上了那枚钻石戒指的时候。鬓角斑白的父亲也拿出一个盒子,半跪在母亲面前“孩子他妈,再嫁给我一次好吗?”。全场轰动,父亲让母亲惊喜不已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害羞的像个小姑娘一样,不断扯着父亲站起来,嘴边却骂着“老头子别跟儿子抢风头。”„„我知道,那一刻母亲是幸福的。最终父亲还是给母亲戴上了久违的戒指。
有时候,女人就是那样傻傻的,为了一个心里面的人,放弃了太多应该可以拥有的东西。母亲的微笑,让父亲也明白,多年来,她为父亲默默付出的爱。
第五篇:中国最感人的母亲的故事
中国最感人的母亲故事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互相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充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儿,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大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来,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脸红了,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来?真好笑。”遭次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驮着一袋米,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么背回去!”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肿成大梭形……母亲抹一把眼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拱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儿: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拱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屡有些花白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