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独立董事的风险及其防范管理论文(范文)
论独立董事的风险及其防范
罗党论
一、引言
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都应建立起独立董事制度。换句话说,在中国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的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两名独立董事,这意味着将涌现出一个由2200多名独立董事构成的庞大群体。而到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则至少拥有1/3的独立董事。如此阵营不能不令人瞩目。2001年9月27日,中国证监会就郑百文及有关中介机构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其中对该公司的独立董事陆家豪处以10万元的行政处罚。于是,陆家豪成为中国股市历史上第一个受到处罚的独立董事。这对独立董事的风险意识是一个极大的触动。我们看到当前的大量文章都是在论述独立董事的有效性或者独立性等,可对独立董事的风险及其防范却缺乏研究。我认为,独立董事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在选择从事独立董事工作的时候也必须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独立董事的收益通常用报酬来衡量,这是可以确定的,而风险却往往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只有让独立董事对他们的风险及其防范有相应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独立董事的风险
我认为独立董事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法律上的风险、声誉上的风险以及市场上的风险等方面。
1.法律上的风险
在国外,法律一般都规定,独立董事要对参与赞成的失误决策或违法决策负连带赔偿责任。如英国规定,董事作为公司受托人,只要参与甚至知道引致渎职、疏忽或违反信托的行为,即使公司章程规定可以免责也要承担责任。日本对董事会必须负担赔偿责任的情形作了规定,包括:(1)违反法律和章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时,应对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2)违法规定分配盈余或公司资产时,应付有偿还有偿还责任;(3)贷款给其他董事时,应对未偿还金额负有偿还责任;(4)即使是得到董事会许可的私人交易,只要给公司带来损失也要偿还。我国公司法中,对董事责任也作了明确的原则规定。除规定董事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承担刑事责任外,公司法还规定,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有赔偿责任。但是,我国公司法对于董事未能履行勤勉义务和诚信义务,疏忽或进行关联交易而形成的损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指引均未予明确规定董事的赔偿责任。[1]
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共同负有确保包括发行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在内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义务,决定了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一样承担违反此项义务所形成的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此外,独立董事享有和内部董事平等的在董事会会议上决策的权利,决定了独立董事须承担因董事会会议的违法而形成的民事责任。但在我国,由于独立董事毕竟还是刚刚兴起,所以投资者、公司管理层包括独立董事本身,对风险的意识是相当不够的。
2.声誉上的风险
独立董事大都由学术教育界和企业界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这些人士往往很看重自己的社会声誉。如果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能表现出应有的独立和客观,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反之,如果因为上市公司出现问题而追查到他们头上,将对他们的声誉造成极大的影响。
3.市场上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了专门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它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依赖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决定独立董事的选任,以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来促使独立董事谨慎地履行职责。卡普兰(Kaplan)和莱舒斯(Reishus)在一份报告中说,外部董事受雇的主要原因是其被公认的素质,而受雇于表现不佳的公司行政人员,一般都被认为是低素质的董事候选人。他们的研究报告意味着市场有洞悉董事人选的能力。李惠眉(1998)认为劳动力市场有长期的记忆力,它能甄别董事的素质,并施以赏罚。高素质董事的上佳表现会为他们带来高薪职位,而表现不好的董事在离任后就不会再被聘用于其他公司。这些研究都表明以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可以让独立董事存在市场上的风险。[2]而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刚刚执行,独立董事市场还没有形成。但随着独立董事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我国的独立董事未来也将面临同样的市场风险。
三、风险产生的原因
造成在中国当独立董事的风险的原因很多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属于弱势群体,不能在董事会中起主导作用
独立董事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董事会的支配程度。如果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不能在董事会中起主导作用,那么产生的风险的几率将会加大。所以一些国家已经明确规定独立董事要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在美国,SEC要求在国有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必须占优势。同时它还要求所有被指控违法法律的公司必须改组其董事会,加入更多的外部董事,以使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当菲利普
石油公司被控进行了150万美元的国内外政治捐款后,SEC要求其由3个独立董事和8个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改组成由9个独立董事和8个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当NORTHRUP公司违规后,SEC强制要求其至少60%的董事会成员使独立董事,而且报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中独立董事要占绝对多数。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是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控股股东”和“内部人”控制。但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在2002年6月30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如果这样,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现有董事人数,在扣除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并保留其他股东董事成员不变情况下,轻而易举地使第一大股东保持过半数地董事席位。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公布的独立董事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公司都是雇用了3到5个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没有主导地位。自然他们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对风险的把握能力就得不到保证。许多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出发点完全是给自己找一个“好参谋”,或者是借助独立董事个人的名声,但是一旦与独立董事意见不和,独立董事当真要行使自己“独立”的权利的时候,公司就会让独立董事开路走人,独立董事也就无奈“愤而辞职”。如果不辞职也就只能被动地承受风险。这成了一般通例。
2、独立董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使他们不可能辨别出所有的风险
独立董事要参与公司地经营决策和监督经理层地不当行为,必须要有足够地时间和精力,深入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公司有关地信息。在现实中,大部分独立董事是兼职,每年公司仅召开几次董事会会议,而通常独立董事都是在开会的时候才聚在一起就公司的有关问题进行表决或探讨。独立董事在每年规定的15个工作日,不可能亲自进行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很难及时发现公司经营上的问题和风险。
3、信息不对称
独立董事既不能对公司经营的各种信息作充分的了解,也不会对公司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等保持足够的敏感,于是,独立董事进行判断就会依赖于一般的经验,常识以及敏锐的商业头脑,而不是依赖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行为。有效的信息才能有助于决策和权衡风险。独立董事的博弈或合作的主要对象是掌握着企业另一部分控制权的经理人。独立董事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成为影响独立董事权衡风险的主要因素。因为一方面,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最低限度的量,是独立董事有效监督和决策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也是经理人机会主义得逞的必要条件。如果独立董事制度中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机制,独立董事的作用必然给弱化。而经理人把风险转移到独立董事的身上的几率就会增大。在我国独立董事目前主要依靠内部人提供信息或者依靠中介机构的意见判断信息,在目前上市公司管理透明度低、提供信息不真实、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下,独立董事作出准确判断的难度较大,从而面临的风险也较大。
四、独立董事如何防范风险
独立董事制度的兴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尽管发生了安然、世通事件,但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那么独立董事如何防范风险,从而发挥他们的更大的作用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谨慎地选择公司
如果认为独立董事只是个“诸葛亮”的角色,独立董事既丧失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大大低估了所担负的风险,比如上市公司的公报开头总有那么一句,本公司的董事能够保证公告没有重大遗漏,没有虚假……公司董事为此负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只要进了董事会,独立董事就和公司重大决策的责任脱不了干系。
不同的公司的风险通常都不一样,而选择独立董事的目的也不大相同。公司和独立董事之间存在着相互选择的可能。那么当独立董事受到邀请的时候就要对所邀请的公司进行深入的了解。正所谓“不熟不做,不懂不充行”。绝不能以成为独立董事是身份的象征或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而盲目接受公司的聘请。当然,也并不一定说绩效好的公司风险就低,而绩效不好的公司风险就高。对风险的判断最终取决于独立董事的专业判断和对公司的了解。陆家豪的教训给那些可能成为“花瓶董事”的专家或名人敲响了警钟,独立董事一定要懂事。2002年9月13日,大唐电信公告,萧灼基先生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职务,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56家上市公司超过60名独立董事辞职。[3]④所以独立董事,不懂上市公司的事,千万别轻易做它的独立董事。
2.对违反事项要敢于说“不”
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资格要求中就有以下几条:第三条是独立董事要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第四条是独立董事要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这些条件说明独立董事具备了判断违反事项的能力。
独立董事如果不履行勤勉尽责的义务而出现的工作失误,或不作为,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或信息披露不真实,应该承担相应的行政、刑事或民事责任。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决议时发表了独立意见但没有被采纳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应追究独立董事的责任;对独立董事作出的执业判断的信息已经中介机构鉴证,所发生的非独立董事过失失误应豁免独立董事的责任。
2002年10月11日,厦门汽车董事会发表公告,独立董事、厦门大学教授黄世忠建议董事会提请全体股东关注经营班子换届问题所可能引发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由此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继续留任,愤而请辞。这给独立董事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坚持独立董事的原则,才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3、加强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是单一的,即不能仅仅由经理人提供,那么就要通过领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和监督外部审计来保证信息获取的渠道的有效性。在这基础上,独立董事还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角色。同时独立董事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还必须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歇性的。董事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及其频率必须制度化。即使如此,独立董事与经理人之间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信息对称。有效信息制度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减少这种不对称,从而相应地降低独立董事陷入风险地概率。
4、建立独立董事保险责任制度
所谓“独立董事责任保险”是独立董事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保险的范围是独立董事在职务范围内由于他们的过错行为所导致的所有损失。
国外一般指“董事责任保险”。其以股票市场大崩溃和美国联邦证券法的颁布为契机,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真正形成市场。
建立独立董事保险责任制度是一种有效降低独立董事风险地手段。这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尤其是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国际保险市场上的董事责任险非常坚挺。《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也建议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
但是据平安保险公司报道,该公司推出董事责任险一年有余,可市场问津者仍是少数。这种尴尬的事件背后虽然也反映董事责任险尚待完善,但也反映了公司和董事对该保险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
四、结论
上市公司各种“陷阱”遍布,为达到“圈钱”、“配股”、“维持上市资格”等目的,采/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取各种方法造假。独立董事进入这样的公司,尽管小心翼翼,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踩响“地雷”。“地雷”爆响的同时就会涉及到独立董事的责任和赔偿问题。与国外的独立董事相比,中国的独立董事面临着更大的职业风险。
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高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的独立董事保护机制却十分不完善。这种权责利的不对称,必然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了其应有的作用。
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但对独立董事相关研究仍将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部)
[1]李维安、武立东 《公司治理教程》 176页
[2]李惠眉,2001,《董事会的劳动力市场》
第二篇:论独立董事制度
石河子大学
姓专业、学课程
经济法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论独立董事制度
名
XXX 班级 XXXXXXX 号 XXXXXXX 名
称
经济法
2013年5月
论独立董事制度
摘要:近年,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的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门问题。独立董事是在上市公司设立的独立于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与董事会一起管理公司的事务,同监事会一道监督公司决策的执行,并与公司、董事及股东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董事。因此独立董事在公司应该有独立的地位,同时要有专业的管理才能。但是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健全,如独立董事的选举规则、独立董事的独立地位以及其与监事会职权的交叉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应该从独立董事的特点、独立董事的职权及其与监事会职权的划分、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与完善。
关键字:独立董事职权 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的完善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发展中出现在一种监督机制,是全体股东利益的代表机制。独立董事制度能够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客观的建议、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填补监事会监督的不足。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解决我国大股东控制公司现象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一)独立董事的概念
独立董事的概念最早在1992年美国的“凯得伯瑞报告”中,是指不在公司担任董事职务以外的其他任何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一切关系的特定董事。正式要求我国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在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
对独立董事概念理解体现出独立董事所具有的一般内部董事所不具备的特点——独立性、公平性、专业性、客观性。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1940年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为标志。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百分之四十的独立人士。这一制度设计的目的是在英美法系的“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董事,实现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防止内部人士控制,确保利益冲突和交易的公正性,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1]1976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凡上市公司都需要设立独立董事。至此,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公司实践和法律中得到确立。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纷纷要求改革公司治理结构。80年代时期,美国等建立独立董事的西方国家,不仅要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多数是独立董事,而且要求董事会候选人的任命的权利完全有独立董事构成的提名委员会享有。到了90年代,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席位中占到上市公司细微的三分之二左右。
至此,独立董事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
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中,由于股权结构严重不合理,控股股东滥用权利,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监事会形同虚设等原因,我国公司立法中逐渐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并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缺陷
1、独立董事难独立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存在基础,而其独立性主要是靠法律、法规等相关立法加以保障。在新《公司法》中虽规定了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并无有关其独立性的规定。然而,在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对有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虽做出了七项规定,但是尚不够完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仍然受到质疑。[2]
2.独立董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立法中,对于独立董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只是在《指导意见》第7条第5款中对于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的津贴问题作出规定,但仅仅规定独立董事应给予津贴,而津贴的具体标准由董事会制订、股东会通过。这样的规定使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由回到董事会和股东手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要大大折扣。在这种机制下,独立董事要靠自己的思想觉悟去“独立”,靠董事会的“满意度”去决定其应得利益,如此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就应该重新思考。独立董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就使公司经营中的法律责任不明确,问责机制有缺失,股东和公司的利益也可能因此而受损[3]。
3、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独立董事所作的独立判断,也只能根据公司内部董事所提供的信息,换句话说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董事所提供的信息。
4、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没有清晰地界分
监事会的职权主要是对财务和董事、经理人员职务行为的合法性监督。而独立董事的设立也将其职权定位到监督上,根据《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除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董事的职权外,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六大特别职权,这六大职权包括有独立董事有权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有权对重大关联交易,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发表独立意见;独立董事有权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4]由此可见,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地职权存在着不少的重叠之处,造成两者之间职责不清,大大降低公司运行的效率。
四、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一)在立法上完善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增强其独立性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而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是决定独立董事能否独立的行使职权的关键所在。虽然《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持有1% 股份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独立董事还是由公司的大股东提名,这就有损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而在我国现行法上,关于独立董事的选举条件和程序没有更加具体的规定。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职能,显示其独立性,就必须为其提名和选举程序提供立法保障。首先,在提名程序上,应该在法律中规定对独立董事的提名资格降低要求,使中小股东享有独立董事的提名资格,让他们可以选出能够更加公正的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并且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这项规定。其次,在选举程序上,独立董事和一般董事一样都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法律中规定在股东大会的表决中采取采用累计投票制, 以防止大股东把独立董事也变成自己的“代言人”,保证独立董事真正的独立。具体可以采用是公开招聘或推荐委员会提名等方式最终确定候选人[5]。
(二)提高独立董事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的现行法中对于独立董事的专业性没有特别的规定,以至于在实践中大多数独立董事是由社会名流、专家或学者等社会名人组成,依靠的是独立董事的名人社会效应来发挥其作用。但是,独立董事是要运用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适当地引导独立董事的构成向专业人士靠拢,而改变中国独立董事主要由教授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情况。在监督公司的各项决策事务时,往往需要更多专业经验和技能做支持,而学者一般对于学术理论有较深的造诣,而对实务领域则下相对比较缺乏经验。因此要加强对独立董事的专业性培养。[6]首先,对独立董事实行资格考试制度对,独立董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独立董事的专业素质,使其更好的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即应当注意保持独立董事专业知识与职业经验的结构平衡。其次,应当规定一名独立董事只能担任一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得兼任。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资本市场制度相当不完善,独立董事作为社会兼职无法完成自己的职责,因而我国独立董事要走向职业化,就是有人专门从事独立董事这种职业。这样能够保证独立董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职责。还可进一步成立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培育独立董事的市场体系,来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教育,从而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7]。
(三)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奖励和约束机制
独立董事要充分发挥其职责和履行其义务就必须具备长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独立董事的奖励机制目前主要是薪酬激励和声誉激励。要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就要求其对薪酬不能同一般内部董事一样具有依赖性,这是其行使独立判断的最起码要求。此外,还要建立声誉机制,通过对独立董事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来建立信用体系,以此来激励独立董事。第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只有激励而没有约束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通过加快立法、法律和相关法规建立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做到有法可依。还有要通过独立董事自律协会来约束独立董事,使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行使职权[8]。
(四)独立董事应主动争取知情权
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的问题。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所以才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以便通过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来帮助投资者更加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但如今,独立董事本身都得不到应有的知情权,更难以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投资者的知情权也就更难谈到了。独立董事如何取得知情权,其实在2001年8月16日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已经为独立董事争取知情权创造了条件。[9]
(五)解决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权上地冲突问题 对于独立董事在行使其监督职权时应侧重以下方面:第一,独立董事应利用其专业知识为公司决策提供更客观、准确的意见。独立董事的职能不仅仅停留在监督上,还可以为董事会决议提供建议,这是监事会所不具有的。第二,独立董事应充分利用其事前、事中的监督特点,在董事会决议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制约。可以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有效的制止董事会的不适当决议。第三,利用独立董事的职能,加强其对公司财务的监督。与监事会相比,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有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的职能。[10]
五、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董事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能够更好地做出决议,对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然而,在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立法上对独立董事没有具体的规定,实践中独立董事的专业性不够强,不足以为帮助公司做出准确的决议,与监事会职权交叉等。因此,在我国应从立法上加快对独立董事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其加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强独立董事的专业性培养;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这样我国的公司才能在管理体制上与世界接轨,为我国公司走向世界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培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之独立董事制度的引源[J].今日工程机械,2005,(3):52~53。
[2] 叶匡时:《独立董事难“独立”》,《特别关注》2011年7月,第96期,第31页.[3]Hemalin,B.E.Wei sbach,M.S.,1991,“The Effect S Of Boa 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Incentires On Firill Pe rformlance”.Financial Management,Winter,at 101。
[4] 张倪伟:《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职能分权探析》,《公司治理》,第93页—94页.[5] 《论独立董事的起源、功能与理论依据—兼谈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第28页.[6] 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62-64页.[7] 张娟:《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商业经济评论》,2011年6月,第36—37页.[8] 宋红勤:《引进独立董事制的“拿来主义”》,《公司法比较研究》,2005年4月第一版.[9]皮海洲:《独董知情权需要主动争取》,搜狐财经。
[10] 赵旭东:《商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13日.
第三篇:部队资金管理风险防范论文
部队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摘要:资金安全是军队财务工作的保底工程。文章浅析了部队资金有着的流失、占用和贬值风险,提出了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系统、改善监管手段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资金管理 资金安全 风险防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主体出现多元化,金融环境变得复杂化,以及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风险。如何加强对部队资金的监管,防范资金存储和使用管理中的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和高效,发挥军队资金的最大保障效益,是当前及今后需要探讨解决的重要而迫切的不足。
一、风险体现
1.资金使用违规,有着“流失”风险。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单位和个人法规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近年来经济违法违纪案件有所增加,涉案金额不断增大,给部队造成极大的损失。一是人员职务犯罪。极少数财务人员面对收入的反差和利益的矛盾,心理不平衡,意志不坚定,钻资金监督不力、内制约度不落实的空子,大肆侵吞资金:有的挪用公款,填进股市、赌场“黑洞”;有的瞒上欺下,擅自缴存、转移资金,挥霍一空;有的甚至收不入账,据为已有,贪污资金;有的与不法人员勾结,骗取单位资金。二是违规存储使用。一些单位和个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规制度和财经纪律,违反规定存储和使用资金:有的单位为高额利息所动,违规在非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存储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由于经营不善或者实力不济出现支付风险;有的个人为高额回报所动,违规将资金借给其他单位或者合伙做生意,而这些资金大多有去无回,造成资金流失。
2.资金管理不善,有着“占用”风险。一是资金存储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不顾资金周转的实际需要。大量存储定期存款。活期与定期存款比例失衡;有的甚至将维持性周转资金存为定期,使越来越多的资金由活期转为定期,由短期转为中长期,由“动态”变为“固态”,影响了单位的资金周转保障。二是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有些机关事业部门为了小集体的局部利益,部分事业经费的分配不纳入财务部门统管。直接对下分配。导致一些应该纳入预算的资金被无偿占用。
3.资金运行低效,有着“贬值”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渠道不够畅通,拨款方式不够科学,资金调剂不够合理,保障重点不突出、时效性差,资金利用率低。甚至拨款和使用脱节,造成一些单位大量资金闲置,而一些单位急需的资金又迟迟不能到位,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尤其是各级机关大量结余资金长期闲置,不能及时转化为部队建设的保障力。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部队存量资金逐渐贬值。
二、防范措施 论文范文
1.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资金监管队伍建设。人是事业之本,加强资金监管人员的管理,是管好资金的根本。一是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各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要选好资金管理人员,不仅要把负责任、有能力、思想好、素质高的人员选到资金管理工作岗位上,还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人员的法纪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对资金管理规定的认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对风险挑战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会计委派制,将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以而减少资金管理过程中单位领导的行政干预,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行为。二是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是资金安全运行的保证。要结合部队论述学习和教育整顿,通过典型事迹学习,引导广大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积极进取意识,做到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利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不断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推动各项管理规定的落实,自觉抵御资金安全风险。三是要加强对资金审批权力的约束。事实表明,少数单位违规运作资金,单位领导参与或者授意进行的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必须规范领导理财行为。提高资金管理使用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防止滥用职权。要强化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责任意识,明确各级领导在资金监管中的责任,对于在资金管理上出现不足的,必须加大惩处力度,追究决策者的责任,给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敲响警钟,做到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想、不敢、不干”。本文来源: 华融经济学论文网 http://.cn
2.强化监督意识,完善资金监管系统。多一分监督就少一分漏洞。许多经济违法犯罪案件都有监督不力的沉痛教训。一是落实内制约度。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和人员尤其是领导要有高度的资金风险意识,督促抓好资金管理制度规定落实,坚持会计、出纳分管和银行预留印鉴分管制度,坚持现金提取审批和定期存款审批制度,坚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余额制度等,明确财务部门领导和分管人员的责任,确保内制约度落实。二是严格程序制约。划拨资金,先提出拨款计划,报财务部门领导审签后办理;预借资金。按部门申请、先审后批、先批后借的程序办理;结算资金,按事业部门提供结算依据、部门领导审查把关、财务部门审核签字、单位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办理;办理定期存款,由财务部门提出倡议、后勤首长审批、两人以上到银行柜台存储;提取现金,严格出纳申请、会计审核、财务部门领导审批的程序。三是强化外部监督。各级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部队。检查财经纪律及资金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对银行账户开设、资金存储划拨实地实时进行监督。要加强制度和工作宣传,广泛宣传国家金融政策和账户资金管理规定。增大资金管理的透明度。要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鼓励广大官兵积极参与资金管理监督,切实规范部队资金管理决策行为。
3.强化革新意识,改善资金监管手段。随着社会科学进展进步,资金监管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资源和银行技术平台,不断革新革新。第一。拓宽支付结算渠道。着力推广军队资金银行电子支付革新,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使用,防范支票结算风险;委托银行代发工资,扩大人员工资代发范围,减少现金支付,防止盗劫案件发生;实行公务卡支付结算,运用财务POS机和公务卡支付结算审核系统进行内部管理,堵塞漏洞,规避现金提取、存放和使用中的风险,切实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和资金管理安全。第二,推行资
金网上监控。充分利用地方网络资源,根据银行授权。为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开通银行网络终端,对所属部队单位资金、账户实施网上监控,增强资金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军银协作,利用银行内部网络和电子划拨优势,协作开发部队资金支付安全预警系统,实时监控部队账户大额资金流向流量。第三,建立双向监控机制。借助银行监管力量,完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规避运行风险;军银联署出台办法。组织部队与开户银行签订双向监控协议,要求银行配合限额制约部队大额资金支付和现金提取,为部队资金安全再加一道“防火墙”。另外,可协调银行为部队代办储蓄、安装提款机、缴费机。方便官兵取款和缴纳个人费用,既防范官兵个人资金安全风险,又推动资金管理制度落实。
本文来源: 华融经济学论文网 http://.cn 毕业论文
第四篇:论英美独立董事制度之价值
论英美独立董事制度之价值
20世纪早期在美国,控股股东的操纵行为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的日益暴露。在制度创新中,美国提出“公司治理的法人结构”问题,引入外部董事的概念,力图通过独立于公司的外部人员的参与,制衡内部人员的职权,从而改变董事会失灵的局面。20世纪70至80年代,在内部董事的框架下引入独立董事成为一股潮流并被广泛的推广。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有别于英美法系,但也在尝试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我国证券会也于2001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立法上正式确立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必须建立独立董事的法律制度。
时下,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价值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反对孤立地评价独立董事成败的作法。在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上,我们对独立董事的分析更多的是制度分析和法理上的分析。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性判断的规范评价
独立董事至今并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描述,一般来说,独立董事是指外部非关联董事,即外部且独立的董事。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不一定是独立董事。(一)从与公司的职务关系界定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立法上通过界定有无在公司内部组织担任公司的职务,以判断其独立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规定上市公司在判断独立董事时,确定了在过去三年内曾经被公司雇佣的人员不能担任独立董事。
(二)从是否与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管理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界定其独立性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立法上的关注是从该人员与公司重要职员是否存在亲属关系排除独立性的,而且认为亲属关系应该是直系亲属。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两年内曾在公司担任过首席执行官或高级管理人员的某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该公司的独立董事。
二、独立性的相关制度性立法安排
为了实现这样的重要的制度安排,英美法一般从以下若干制度安排来保障独立董事机制运行的独立性。
(一)独立董事的提名及选任程序
“独立董事候选人由谁提名,如何选举产生,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以何种立场作出判断和行事”。1立法规定:在新公司成立之初,限制控股股东的提名和决定独立董事的人数、权力,采取大股东回避制度;而当独立董事运行时,独立董事的选举和任命由独立董事进行。
(二)独立董事的人数比例
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发挥群体作用来发挥独立董事的效力。因此,独立董事制度在立法上都有所占比例方面的规定。形成的一个共识是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至少是1/2,如果总裁又是首席执行官或者经营董事的话,这一比例应更高。(三)独立董事的任期
独立董事因与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长期共事所建立的友谊会使他们不再独立。对独立董事的任期进行限制是必要的。美国《密歇根州公司法》第450条规定,独立董事在公司任职不得超过3年,满3年后,该董事可以继续作为董事留任,但失去其独立董事的资格。
(四)独立董事的薪金报酬
由谁来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和报酬来自何种方式会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产生不同影响和激励作用。所以,立法上,在独立董事报酬标准的确定与支付的制度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对独立性的影响。
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价值评析
(一)价值判断
1、立场更独立,判断更公正。
2、意见更合理,分工更专业。
立法上多要求独立董事具备财务、市场、管理方面的知识,且一般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他们的决策更加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出具的独立意见更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同时,独立董事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比较以前的单层制下的董事会的决策,能够给出更具合理化的建议和专业意见。
(二)对不同意见的澄清
从独立董事的产生到现在进入推广的阶段,理论在不断地完善,实践也在不断地推进,但批评也是伴随而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的标准难以确定。独立董事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出席董事会,且不得不与管理层经常接触,以了解公司业务乃至秘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做到“独立”。
独立对公司没有价值。批评者认为提倡设立独立董事的人的致命错误就是将独立与公正混为一谈。“如果独立董事独立于管理层,那么他事实上不对任何人负责,没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人会比执行董事带来更好的业绩。” 2
独立本身的矛盾性。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管理介入过深,则会失去当初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的信息、时间、精力和能力缺陷。批评者认为独立董事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所了解的信息大都来自现任经营管理层的介绍和相关记录,所获知的信息存在虚假、误导、歪曲等可能,从而影响其独立性。另外,独立董事常常是另一些公司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他们往往没有时间来完全了解公司的情况。要使独立董事获得真正的能力,对内部人提交的关联交易决议作出判断,其费用相当大,对公司来说却又常常无效率。独立董事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一个问题。独立董事的投机主义和逃避风险。批评者认为不少独立董事逃避风险、见风使舵,看行政总裁脸色行事,实际上仍受制于管理层。
独立董事的激励与责任不对称。对于独立董事而言,由于其报酬通常与公司的利润无关或关系不大,在风险项目成功时并不能得到直接的金钱利益,在项目失败时却可能名誉受损或承担法律责任,3因此总是倾向于规避风险,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态度,从而延缓了公司发展的步伐。
独立董事制度安排并非有效率且容易造成管理层推卸责任。独立董事的存在一方面并没有改善公司监督,另一方面却增加了管理费用和实质不公,公司的控制者得以在“公正”的外貌下心安理得地推卸责任。
第五篇: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一、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就很难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判断,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国的审计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审计队伍比较年轻,在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中,通过我国专业任职的资格考试的不到一半,很多审计人员缺乏经济理论、基建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与现代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纵观所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失中,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3.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结果存在的误差就不足为奇了。
(二)客观因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不理想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客观原因。《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确立了独立审计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但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挥毕竟只有20多年,同国外300多年发展历史相比既缺乏成熟的理论、更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2)行政干预的制约也会加大审计风险。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政府部门“官办官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误导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审计面临风险。近年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依然不如人意,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同时也使审计的对象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的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质量的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扩展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
3.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意见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审计活动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步对其产生依赖。审计结论大到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税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小到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委托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1.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各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的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3.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颂布了42项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基本上建立起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的体系。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4.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一是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
5.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6.购买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师事务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更加大了其执业风险。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数量多、执业质量差、经济实力弱,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推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可以互助互保,共担风险,大大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购买执业责任保险一直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重要措施。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虽刚刚起步,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在推动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降低审计风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